• 2012年第2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肝脏外科专题研究
    • 肝后隧道手术高危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2012, 21(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1

      摘要 (479) HTML (0) PDF 1.37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后隧道及手术高危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解剖20具成人尸体肝脏标本,收集经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右半肝切除术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汇入肝后下腔静脉和肝后隧道路径上肝短静脉总数。
      结果:解剖研究中发现,肝短静脉主要从左右两侧汇入肝后下腔静脉,且较多集中于中、下1/3段;在肝后隧道路径上,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短静脉主要集中在下1/3段前方,平均(2.90±1.07)支,上1/3段仅有1例出现1支肝短静脉,中1/3段20例中仅4例出现1支肝短静脉;肝右后下静脉多出现在肝后下腔静脉的中、下1/3段,出现率达85.0%(17/20)。临床手术中发现,在肝后隧道路径上,汇入肝后下腔静脉肝短静脉主要集中在下1/3段,平均(3.21±1.67)支,多数病例此区域上下距离约3~4 cm,同时此区域中肝右后下静脉出现率达85.2%(23/27);27例中仅1例有1支肝短静脉汇入中段肝后下腔静脉前方。
      结论:肝后隧道手术高危区位于肝后下腔静脉下段前方3~4 cm区域,有较多肝短静脉伴随肝右后下静脉汇入。准确把握此区域的解剖特点并进行解剖分离是成功建立肝后隧道的关键。

    • 巨大肝癌外科治疗探讨

      2012, 21(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2

      摘要 (549) HTML (0) PDF 814.14 K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最大径10.5~30(14.46±3.84)cm;病灶单发92例,多发17例;肿瘤位于左肝41例,右肝63例,超过半肝5例;83例合并肝炎后肝硬化,5 例肝癌破裂出血,19例合并门静脉癌栓(4例并有胆道癌栓),15例有肝门或肝周腹腔淋巴结转移;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1例, B级8例;98例AFP>500 μg/L,11例<20 μg/L;临床分期IIa期2例,IIb 期92例,IIIa期15例;规则切除42例,局限性肝切除67例,手术失血量400~2 200 mL;全组住院期无死亡,术后并发症82例次(75.23%);68例获随访2~72个月,肝癌破裂出血5例切除术后生存8~13个月,63例非破裂肝癌择期手术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07%,13.06%和7.84%
      结论:巨大肝癌切除近期效果优良,远期效果仍待提高;具备条件的巨大肝癌破裂出血可行一期切除。

    • 原发性大肝癌的外科治疗

      2012, 21(1):9-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3

      摘要 (516) HTML (0) PDF 827.87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肝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8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对肝硬化、肿块大小、部位、分期和合并症进行分析。
      结果:18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肝细胞癌170例,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性肝癌3例。肿瘤最大径平均9(5.3~26.3)cm,合并肝硬化150例。规则性肝切除112例,非规则性肝切除68例,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88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62例,全肝血流阻断10例,未进行血流阻断2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25/180),病死率为1.61%(3/180)。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11%,48.89%,30.0%。
      结论: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主要手段,难以手术切除的大肝癌在采取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应争取二期切除。合理选择肝血流阻断法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 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在严重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2012, 21(1):1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4

      摘要 (589) HTML (0) PDF 835.93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DCS)在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III级以上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
      结果:DCS组的住院时间长于一期手术对照组 [(24.5±3.2)d vs.(16.4±4.1)d](P<0.05),但其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02±27)min vs.(224±35)min;26.3% vs. 38.4%;15.8% vs. 30.1%)](均P<0.05)。
      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在肝外伤治疗中对患者是有益的,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

    • 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2012, 21(1):17-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5

      摘要 (917) HTML (0) PDF 1.12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门静脉高压症(P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HCC-PH患者与同时期肝硬化PH(LC-P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生存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确定连续变量截点值。
      结果:与LC-PH患者临床特征比较,HCC-PH患者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合并门静脉栓子发生率高,但门静脉内径代偿性扩张(≥1.3 cm)发生率低,脾功能亢进表现轻,肝功能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生存明显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CC,AST≥65.6 U/L,合并门静脉(癌)栓,TBIL≥34.0 μmol/L,ALB界值是PH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
      结论:HCC-PH临床特征有别于LC-PH,对其治疗不能简单等同于LC-PH。合并HCC是PH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病案报告
    • 双腘动脉1例

      2012, 21(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6

      摘要 (315) HTML (0) PDF 7.35 K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中叶供肝肝移植的可行性动物实验研究

      2012, 21(1):2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7

      摘要 (541) HTML (0) PDF 1.52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肝中叶作为独立供肝进行移植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拓宽供肝来源。
      方法:普通级健康犬分成供体组(n=12,20~25 kg)和受体组(n=12,10~15 kg),供受体随机配对。供体手术将位于中央区的方叶、右中叶在体内劈离,原位灌注后保留其专属的门静脉中支、肝中动脉和中肝管,得到独立的中央区供肝并称重。受体手术先建立临时性门腔分流,供肝背驮式植入,流出口和腔静脉壁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中支和受体门静脉主干行端端吻合后恢复新肝血流,重建动脉和胆管。术后观察受体腹腔及胆汁引流,每日检测肝功能,死亡后行尸检,移植物取标本行病理检查。
      结果:犬肝被深陷的叶间裂分隔成7叶,各叶间由较少的肝桥连接,方叶和右中叶由门静脉中支、中肝动脉营养血回流至肝中静脉,胆汁引流至中肝管。供体组体内劈离技术全部得以完成,手术时间(215.0±67.7)min,失血量(229.3±66.5)mL。比较GRWR,中央区供肝[(1.3±0.3)%]和假设的左侧区供肝的[(2.1±0.4)%]及右侧区供肝的[(0.9±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受体组手术时间(327.6±75.3)min,无肝期(33.6±7.5)min,失血量(415.5±79.8)mL。12个供肝均成功植入,冷缺血时间为(41.9±12.1)min,(8.3±3.6)min后排泌胆汁。受体肝功能指标在术后第1天发生明显变化,随后逐渐恢复,中位存活时间92.5(18~272)h,未发现有因吻合口出血、血栓等外科技术性并发症而死亡受体。
      结论:犬动物模型证实肝中央区可以劈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供肝器官,为将来拓宽供肝来源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 大鼠原位肝移植制作过程中常见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2012, 21(1):30-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8

      摘要 (504) HTML (0) PDF 1.24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大鼠位肝移植制作过程中常见失败原因及总结相应的处理策略。
      方法:历时10个月,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50例。将每完成50例作为1个实验阶段,分早、中、后期3个阶段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
      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常见失败原因在早期阶段主要以气胸(5.8%),术中出血(10.6%),无肝期过长(50.4%)为主;中、后期主要以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失败(21.0%),无肝期过长(20.6%),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失败(17.6%),胆管重建失败(5.6%)为主。
      结论:导致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较多,无肝期是影响成功与否的关键,及时地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初学者熟练地掌握该技术。

    • ω-3不饱和脂肪酸对肝部分切除大鼠残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12, 21(1):35-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09

      摘要 (518) HTML (0) PDF 2.50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ω-3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肝部分切除大鼠残肝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肝部分切除+生理盐水),低剂量ω-3PUFA治疗组(肝部分切除+1 mL/kg ω-3PUFA),高剂量ω-3PUFA治疗组(肝部分切除+2 mL/kg ω-3PUFA)。术后1,2,3,5 d光镜下动态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检测术后3 d肝细胞Occludin蛋白的表达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肝细胞组织形态受损明显,而两个剂量的ω-3PUFA治疗组肝细胞受损情况明显减轻,但其两者间差异较小;术后3 d,两个剂量的ω-3PUFA治疗组Occludi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但其两者间差异不明显;电镜发现模型组肝细胞紧密连接严重受损,两个剂量的ω-3PUFA治疗组受损程度明显减轻,且高剂量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结论:肝切除术后大鼠围手术期应用ω-3PUFA可能通过增加Occludin蛋白表达和维持肝细胞间紧密连接,从而产生保护肝脏屏障的效果。

    • 采用纳米支架材料的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的免疫安全性研究

      2012, 21(1):41-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0

      摘要 (720) HTML (0) PDF 1.90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生物人工肝(BAL)系统的免疫安全性。 方法:采用自制纳米支架材料的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反应器与猪肝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构建新型的BAL系统。正常比格犬接受新型BAL体外循环灌注6 h,期间定时收集BAL系统中的血液及培养液。ELISA法检测培养液及术前、术中、术后血浆中IgG,IgM及CH50(C3)水平;检测外循环前后的血常规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术后反应器内细胞材料表面以及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免疫蛋白的沉积情况。 结果:经过6 h的体外循环灌注,犬体内IgG,IgM免疫抗体水平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升高或下降,而术中补体CH50水平出现一过性下降,但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并未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及排斥反应,反应器内培养液中检出极少量的IgG和CH50;血常规检测显示,术后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未出现明显的升高或降低;术后反应器内细胞材料表面仅有微量的IgG与C3沉积,各重要脏器均未检测到IgG,IgM及补体C3的沉积。 结论:新型BAL系统具有良好的免疫安全性。

    • Nodal靶向RNA干扰对人肝癌细胞的影响

      2012, 21(1):48-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1

      摘要 (668) HTML (0) PDF 1.42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RNA干扰技术对人肝癌细胞Nodal基因表达的干扰效应,探讨靶向Nodal基因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一段含针对Nodal特异shRNA序列的质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观察其转染效率后,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oda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察Nodal基因干扰对SMMC-772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表达shRNA的质粒载体对SMMC-7721细胞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转染后可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Noda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对其体外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运用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Noda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Nodal基因可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 Caveolin-1在肝细胞癌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2012, 21(1):53-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2

      摘要 (688) HTML (0) PDF 1.65 M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aveolin-1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实时PCR方法检测伴肝内转移的 HCC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 caveolin-1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伴肝内转移的 HCC组织、癌旁组织中caveolin-1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HCC组织中caveol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分析caveolin-1,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非成对动脉(UA)计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伴肝内转移的HCC组织中,caveolin-1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均P<0.05),其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caveolin-1表达水平的升高与肿瘤转移有关(P<0.05),且caveolin-1的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和UA计数呈正相关(r=0.293,P=0.011;r=0.361,P=0.001;r=0.388,P=0.001)。结论:caveolin-1表达升高促进HCC的侵袭转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HCC表达VEGF,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实现的。

    • Tip3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

      2012, 21(1):58-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3

      摘要 (3287) HTML (0) PDF 1.15 M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人Tip30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AV-TIP30的构建,并观察其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后的表达。方法:以正常人肝组织m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Tip30,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Xba I,将Tip30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AAV-MCS中,并经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ip30蛋白表达。结果:RT-PCR方法正确地扩增出全长Tip30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Tip30基因克隆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后,Western blot证实Tip30蛋白表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AAV-TIP30并转染HepG2细胞,为进一步研究Tip30基因对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打下了基础。

    • CD147-shRNA对SMMC-7721细胞增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2012, 21(1):63-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4

      摘要 (469) HTML (0) PDF 1.30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D147-shRNA重组质粒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合成并筛选的重组质粒pBS/U6/CD147-shRNA3转染至SMMC-7721细胞中,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0.3 μg和1 μg的pBS/U6/CD147-shRNA3转染后,SMMC-7721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最大抑制率为32.2%;转染对照载体的SMMC-7721细胞在划痕24 h后趋于愈合,相比之下,转染pBS/U6/CD147-shRNA3的SMMC-7721细胞划痕愈合能力明显减弱。结论:基因沉默CD147基因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运动有抑制作用。

    • 肝硬化组织中p16INK4a和Rb的基因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

      2012, 21(1):67-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5

      摘要 (548) HTML (0) PDF 931.84 K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组织中p16INK4a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与其蛋白的表达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65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人肝组织中p16INK4a和Rb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和蛋白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肝组织(对照组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16INK4a和Rb甲基化异常,肝硬化组肝组织中p16INK4a和Rb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0.0%(26/65)和36.9%(24/65);p16INK4a和Rb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在正常肝组织为225.7±27.4和254.7±34.8,在肝硬化组肝组织中为32.4±7.5和45.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硬化组织中存在p16INK4a和Rb异常甲基化和p16INK4a和Rb蛋白的表达降低,由此导致的细胞周期失控可能参与了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 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和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比较

      2012, 21(1):71-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6

      摘要 (906) HTML (0) PDF 1.72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采用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及猪血清诱导3种方式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CCl4组,TAA组,猪血清组及对照组,分别每周2次皮下注射40% CCl4(0.5 mL/100 g),0.03% TAA(200 mg/kg),猪血清(0.5 mL/只)和生理盐水(0.1 mL/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造模第3,6,9周末,测定大鼠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透明质酸(HA)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CCl4,TAA组大鼠体重增加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猪血清组与对照组间体重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A组3个时间点AL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CCl4组和猪血清组ALT无明显升高。CCl4组AST浓度在第3周明显升高(P<0.05),但在第6,9周有所下降,TAA组3个时间点AS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猪血清组AST浓度无明显升高。3个实验组MDA和HA浓度在3个时点间均有所升高(均P<0.05),两者均在TAA组升高最明显;3个实验组第9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颗粒样变,汇管区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与对照组比较,3个实验组的肝纤维化分级和SSS计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9周时,TAA组的SSS计分高于CCl4组(P<0.05),而CCl4组的SSS评分高于猪血清组(P<0.05)。结论:3种方法均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TAA效果略优于CCl4。猪血清法造模对动物整体损伤较轻微。

    • S期激酶相关蛋白2在肝再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2, 21(1):77-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7

      摘要 (530) HTML (0) PDF 1.10 M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在大鼠肝部分切除后残肝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再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大鼠行70%肝部分切除术,分别在术后12,24,48,72,168 h,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再生组织中Skp2及PCNA蛋白表达。结果:肝部分切除术后12,24,48,72 h,大鼠残肝组织中的Skp2及PCNA均表达明显增高,与相应各时间点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两者均在肝切除后48 h表达量达到最高峰,呈明显正相关(r=0.9085,P<0.05)。结论:Skp2在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中起重要作用。

    • ID-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Ki-67和VEGF的关系

      2012, 21(1):81-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8

      摘要 (427) HTML (0) PDF 811.39 K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ID-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Ki-67和VEGF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直肠癌组织中ID-1,Ki-67,VEGF的表达,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 ID-1与Ki-67蛋白表达,ID-1与VEGF蛋白表达以及Ki-67与VEGF蛋白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89,0.78,0.92,均P<0.05);三者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浸润程度有关。结论: ID-1,Ki-67和VEGF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直肠癌产生侵袭转移有关,其检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腑安汤对小鼠术后肠麻痹的影响及机制

      2012, 21(1):85-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19

      摘要 (411) HTML (0) PDF 1.04 M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腑安汤对术后肠麻痹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9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腑安汤预处理组后常规制作术后肠麻痹模型或行假手术。应用ELISA法测定小肠组织中类胰蛋白酶、组胺含量;光镜下观察经甲苯胺蓝染色的肠系膜肥大细胞计数及脱颗粒情况;利用比色法测定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检测小鼠肠道内碳末移行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肠组织类胰蛋白酶、组胺含量和MPO活性均明显升高(均P<0.01),而腑安汤预处理组小肠组织类胰蛋白酶、组胺含量和MPO活性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肥大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模型组细胞脱颗粒明显,而腑安汤预处理组较弱;术后模型组碳末移行率明显降低(P<0.01),腑安汤预处理组碳末移行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MPO活性与碳末移行率呈负明显相关(r=-0.885,P<0.01)。结论:腑安汤可减少术后小鼠肠道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所介导的炎症反应,有预防和减轻术后肠麻痹的作用。

    • >临床研究
    • 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

      2012, 21(1):90-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0

      摘要 (518) HTML (0) PDF 892.38 K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LADG)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9月82例行LAD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2例,术中出血6例,皮下气肿3例,高碳酸血症2例,横结肠系膜损伤4例;术后腹腔内出血2例,戳孔感染2例,戳孔血肿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4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出血1例,淋巴瘘1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均经处理后痊愈。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LADG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其手术难度以及术者的经验、技能有关,严格规范操作,提高术者技能和熟练度并加强手术团队的协调、配合是减少LADG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 泛影葡胺造影在诊断上消化道穿孔中的应用

      2012, 21(1):95-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1

      摘要 (633) HTML (0) PDF 846.06 K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造影对上消化道穿孔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怀疑上消化道穿孔的112例患者,术前使用泛影葡胺造影,并对该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透视下动态观察有无造影剂经胃、十二指肠漏出并摄片分析,有造影剂漏出为阳性,无则为阴性。结果:112例患者行泛影葡胺造影,阳性者72 例:胃穿孔31 例,其中胃溃疡穿孔27例,胃癌穿孔4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 41例。阴性者40例,其中39例经CT、急诊胃镜检查及剖腹探查确诊为其他疾病,但有1例阴性者行剖腹探查诊断为胃后壁穿孔。该法的诊断符合率99.1 %,敏感性98.6%,特异性100%,全组假阴性1例,无假阳性。结论:泛影葡胺在诊断上消化道穿孔中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有其重要应用价值。

    • >文献综述
    • 残肝体积安全临界值的研究进展

      2012, 21(1):99-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2

      摘要 (571) HTML (0) PDF 809.96 K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脏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甚至肝衰竭与术后残肝体积大小密切相关。本文复习了相关文献,就近年国内外关于残肝体积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肝体积与肝功能的关系、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肝体积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残肝分数和标准残肝体积的研究等。

    • 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2, 21(1):103-1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3

      摘要 (435) HTML (0) PDF 848.03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是安全开展肝切除手术的基础和技术保证,是肝脏外科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就近年来肝功能评估在肝脏疾病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主要包括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APACHE II等评分系统的提出、发展以及它们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其中对MELD评分系统作重点介绍。

    • >简要论著
    • 肝癌微波治疗后survivin mRNA的表达

      2012, 21(1):108-1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4

      摘要 (408) HTML (0) PDF 843.01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后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8例,肝转移癌16例,共24例,40个癌灶,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采用RT-PCR检测肝癌组织中微波术前以及术后2周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1个月后CT检查,显示31个病灶被完全灭活(77.5%,31/40),不完全坏死或部分坏死(癌瘤残存或者复发)9个(22.5%)。术前以及术后2周采用RT-PCR检测24例肝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表达,其中有17例survivin mRNA表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肝癌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无差异者(29.2%,7/24)与癌瘤结节残存或者复发(22.5%,9/40)一致(P>0.05)。结论:微波凝固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治疗肝癌的方法。肝癌组织的survivin 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及时评估疗效的指标之一。

    • 肝脏局灶性增生结节的射频治疗

      2012, 21(1):112-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5

      摘要 (597) HTML (0) PDF 763.91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治疗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患者肝脏局灶性增生结节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结果:12例射频消融取得成功,13个结节在射频消融3个月后病灶明显缩小,均无血流信号,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直径逐渐减小,在3个月至6年后有10个结节完全消失,无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局灶性增生结节是一种安全性高疗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 腹腔灌注条件下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2012, 21(1):115-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6

      摘要 (363) HTML (0) PDF 713.70 K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灌注条件下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方法:采用0.2%甲硝唑溶液行右下腹腹腔灌注并在此条件下利用高频和低频超声对阑尾及其临近组织进行探查,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结果: 腹腔灌注条件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90%(77/82),普通条件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49%(66/82)(P<0.05)。结论:腹腔灌注条件下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 >临床报道
    • 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2, 21(1):117-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7

      摘要 (376) HTML (0) PDF 775.27 K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采取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肝部分切除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肝部分切除均在半肝血流阻断下顺利完成,阻断时间15~45 min,术中出血少,平均失血量300 mL,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术后胆瘘出血等并发症少。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取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肝切除手术中的出血,减少对肝功能的损害,提高手术成功率。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2012, 21(1):120-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8

      摘要 (662) HTML (0) PDF 721.07 K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60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从病史、术前辅助检查、术中探查和胆道造影、术后观察等几方面分析判断手术难易程度及中转时机,同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困难因素主要为病程长、高龄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反复急性发作或治疗效果不佳,肝功能异常。B超: 胆囊轮廓不清;壁厚大于5 mm;液性暗区消失或结石嵌顿;胆囊偏离正常大小等。对于术中所见胆囊管增粗或胆总管扩张,胆囊为泥沙样结石或细小结石,以及以往曾有肝功能异常或胆源性胰腺炎等情况,应行术中胆道造影,以防胆道结石残留。结论:LC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总的术后并发症并不低,基层医院要加强围手术期综合判断,提高手术技巧和能力,规避因条件限制所带来的风险。

    • 腹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效果

      2012, 21(1):122-1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1.029

      摘要 (404) HTML (0) PDF 811.30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效果。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2年1月—2005年12月行手术治疗30例(甲组),2006年1月—2010年6月33例(乙组),2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和总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结论:掌握好手术指征,可提高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