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1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乳腺肿瘤专题研究
    • 体质量指数与乳腺癌的关系探讨

      2012, 21(11):1329-13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1

      摘要 (451) HTML (0) PDF 1.04 M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方法:将413女性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同期425例接受普查的健康女性(对照组)的BMI值做总体分析与按年龄分层(<60岁和≥60岁)的比较,并将年龄、BMI与乳腺癌发病率的关系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分析BMI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总体上,乳腺癌组平均BMI明显高于对照组[(25.80±3.57)kg/m2 vs.(25.28±3.19)kg/m2, P=0.029],按年龄分层后发现BMI差异仅存在于≥60岁组(Z=-3.40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30 kg/m2发生乳腺癌风险明显增高(OR=1.892,95%CI=1.125~3.181,P=0.016),而年龄不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P>0.05);BMI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Her-2/neu 表达有关(均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和PR状态无关(均P>0.05)。 结论:BMI与我国的乳腺癌的发病有关,BMI测定可以帮助筛查乳腺癌高危人群,为主动预防、评估预后、实施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 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观察

      2012, 21(11):1334-13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2

      摘要 (334) HTML (0) PDF 1.03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清扫与传统开放腋窝淋巴清扫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方面的效果。 方法:选择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ICBN的乳腺癌I,II期患者46例,分为腔镜手术组(21例)和传统手术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及腋窝感觉功能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腔镜组与传统组手术成功保留ICBN分别为20例(20/21)和23例(23/25),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与传统组比较,腔镜组腋窝清扫时间较长,而腋窝清扫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减少(P<0.001,P=0.029);全组随访2~20个月,平均16个月,均未见复发,保留ICBN者,均无上臂及腋窝主观异样感觉症状。 结论:腔镜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保留ICBN是可行的,并在减少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残留腺体转位整形法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2012, 21(11):1338-13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3

      摘要 (302) HTML (0) PDF 1.20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采用残留腺体转位整形法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美学效果。 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47例肿瘤直径≤3 cm的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其中36例采用残留腺体转位整形法(观察组),11例仅直接缝合皮肤(对照组),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术后及放疗后的美学效果。 结果:全部患者随访9~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无1例复发及转移。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达到优或良美学效果的分别为31例(86.1%)和8例(7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放疗后达到优或良美学效果的分别为30例(83.3%)和6例(54.5%),观察组的美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5,P<0.05)。 结论:对于肿瘤直径≤3 cm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残留腺体转位整形法是一种简单、有效、创伤小、术后乳房美学效果满意的方法。

    • 99Tcm-硫化铼胶体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2012, 21(11):1342-13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4

      摘要 (393) HTML (0) PDF 1.08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99Tcm-硫化铼胶体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0例T1~T2期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入选,术前15~24 h乳晕下注射99Tcm-硫化铼,使用SPECT/CT进行SLN淋巴显像,定位;术中用γ探测仪寻找SLN,行SLN活检后,常规行乳癌手术;术后对SLN活检和腋窝淋巴结(ALN)清扫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30例共有29例检到SLN,共检出SLN 31枚,检出率,准确率分别为97.67%,100%;SLN状态与腋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100%,无假阳性及假阴性情况出现。 结论:99Tcm-硫化铼用于乳腺癌SLN活检是一种较理想的核素示踪剂。

    • 纳米碳对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价值

      2012, 21(11):1346-13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5

      摘要 (313) HTML (0) PDF 1.07 M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注射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效果。 方法:对3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30 min于乳晕周围分4点皮下均匀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找到腋窝黑染淋巴结确定为前哨淋巴结,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或保乳手术。 结果:全组成功检查前哨淋巴结34例,检出率为94.4%(34/36);准确率为91.6%(33/36),灵敏度为93.3 %(14/15);假阴性率6.6%(1/15),假阳性率为0。 结论:纳米碳混悬液作为示踪剂能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指导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范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乳腺癌筛查中高频B超检查的价值

      2012, 21(11):1350-13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6

      摘要 (337) HTML (0) PDF 1.02 M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筛查中应用高频B超的价值。 方法:对桂林市13 535例(包括1 1167例城区妇女和2 368例农村妇女)35~69岁妇女进行以临床乳腺检查→选择性高频B超→选择性乳腺钼靶(MG)为模式的乳腺癌筛查。 结果:最终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共检出乳腺癌(恶性肿瘤)8例,检出率为0.591‰(8/13 535)。其中,高频B超阳性8例,敏感性为100%;MG阳性7例,假阴性1例,敏感性为87.5%。 结论:高频B超在乳腺癌筛查中呈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且具有无创,价格低廉,适应范围广,操作方便等优势。

    • 不同分子亚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2, 21(11):1353-13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7

      摘要 (362) HTML (0) PDF 1.03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1日—2009年12月30日收治的8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根据肿块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术后根据免疫组化测定的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细胞样(basal-like)型]采用相应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88.8%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3例局部复发,6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luminal A,B型的无瘤生存率较高,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的预后较差,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结论: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针对不同亚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策略。

    • 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方案与解救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比较

      2012, 21(11):1357-13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8

      摘要 (530) HTML (0) PDF 1.04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与解救化疗的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 方法:将生长抑素受体(SSTR)和雌激素受体(ER)或/和孕激素受体(PR)呈阳性的61例复发和转移乳腺癌患者分成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组(来曲唑2.5 mg口服,1次/d,连续不间断;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3次/d,每周用5 d停2 d。每月连用2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与解救化疗组(按NCCN指南不同的解救方案化疗,共6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副反应,并用QOL方法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 结果: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组临床有效率(CR+PR),获益率(CR+PR+SD),中位病变进展时间(TTP),中位治疗失败时间(TTF)及中位生存时间(MST)分别为29.0 %(9/31),41.9 %(13/31),6.6,5.6个月和18.7个月;解救化疗组分别为26.7%(8/30),43.3%(13/30),6.1,5.4个月和17.9个月,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奥曲肽联合来曲唑组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解救化疗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解救化疗组(χ2=13.81,P=0.003)。 结论: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是晚期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因采用解救化疗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 >甲状腺外科专题研究
    • 高低剂量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留功能性甲状腺组织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012, 21(11):1362-13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09

      摘要 (475) HTML (0) PDF 1.16 M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低剂量(1 100 mBq)与高剂量(3 700 mBq)131I去除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低剂量与高剂量131I去除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利用Cochrane中心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6篇RCT研究,共1 411例患者,其中低剂量组715例,高剂量组696例。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OR=0.78,95%CI=0.58~1.06,P=0.11);干眼症的发生率(OR=0.77,95%CI=0.53~1.12,P=0.18);口干的发生率(OR=0.69,95%CI=0.47~1.01,P=0.06)均无统计学差异;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与颈部疼痛的发生率低剂量组均低于高剂量组(OR=0.32,95%CI=0.18~0.55,P<0.001;OR=0.49,95%CI=0.31~0.78,P=0.003)。 结论:两种剂量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行131I去除疗效近似,但低剂量131I方案不良反应较少。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3例报告

      2012, 21(11):1369-13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0

      摘要 (505) HTML (0) PDF 1.01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ML)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3例PTML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存在颈部肿物快速增大病史。16例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明显升高。术前CT平扫肿物密度低于正常腺体及邻近肌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全组行根治性切除术17例,姑息切除术6例。术后18例接受CHOP或COP辅助化疗,5例接受放疗。临床分期:IE期5例,IIE期17例,IIIES期1例。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4例,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9例。随访至2012年1月,17例存活(<1~>5年)。 结论: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大的颈部肿物,结合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支持PTML的术前诊断。PTML的治疗应采取手术结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 术前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关系

      2012, 21(11):1373-1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1

      摘要 (803) HTML (0) PDF 1.03 M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间收治的42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47例,甲状腺癌74例。比较良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血清TSH浓度差异,并分析TSH浓度与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以及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与血清TSH浓度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SH浓度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2.57±3.32)mIU/L vs. (1.67±2.90)mIU/L](P<0.05);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随血清TSH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当TSH>5 mIU/L时,恶性率为50.0%;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间血清TSH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随血清TSH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术前血清TSH测定可以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的一个辅助性指标。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与治疗

      2012, 21(11):1377-13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2

      摘要 (353) HTML (0) PDF 1.05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表现为颈部包块或颈部增粗,术前B超显示结节伴细沙粒样钙化者19例(40.43%)。4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36例,占76.60%;滤泡样癌11例,占23.40%),手术方式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全切术+VI区淋巴结清扫;两侧腺叶+峡部全切术+VI区淋巴结清扫;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者加行改良颈清扫术。术后均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47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为(15.6±8.9)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16~3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效果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超声检查可提供可考依据,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是提高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个体化、精细规范的手术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术中监测甲状旁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2012, 21(11):1381-13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3

      摘要 (348) HTML (0) PDF 1.03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HPT)患者术中动态监测甲状旁腺激素(IOPTH)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05年以后术中行IOPTH监测患者22例(IOPTH组),2005年以前术中未行IOPTH监测的患者14例(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与治疗效果。 结果:与常规组比较,IOPTH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72.95±24.34)min vs.(81.86±29.46)min,P=0.000],术后短期(1个月内)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患者比例增加(90.9% vs. 57.1%,P=0.018),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减少(4.5% vs. 28.6%,P=0.042)。IOPTH监测对于判断高功能病灶完全切除与否的敏感度为100%,准确率为95.5%。 结论:PHPT手术中,在术前定位基础上联合IOPTH,有助于判断功能亢进腺体是否全部切除,避免遗漏多发病变腺体及不必要的双侧探查,缩短手术时间,疗效确切。

    • >基础研究
    • FTO基因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2, 21(11):1385-13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4

      摘要 (366) HTML (0) PDF 1.06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TO基因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28例乳腺增生病组织和24例乳腺癌组织及1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组织中FTO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FTO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FTO基因在乳腺增生组织及乳腺癌组织均有表达,而在乳腺癌表达高于乳腺增生组织(P<0.05);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FTO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化疗前(P<0.05);乳腺癌组织FTO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FTO mRNA的表达量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P<0.05),而与ER,PR受体,CerbB-2基因状态及肥胖无关(均P>0.05)。 结论:FTO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新辅助化疗可以下调乳腺癌组织FTO基因的表达。

    • 乳腺癌干细胞含量及其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2012, 21(11):1389-13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5

      摘要 (323) HTML (0) PDF 1.08 M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癌干细胞含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肺耐药蛋白(LRP)和拓扑异构酶II(TOPO-II)在乳腺癌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30例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通过免疫磁珠两步法从中分离出癌干细胞(CD44+/CD24-细胞)和分化细胞(CD24+和CD44-CD24-细胞)并计数,分析癌干细胞含量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以上两种细胞P-gp,GST-π,LRP和TOPO-II的表达情况。 结果:乳腺癌干细胞含量与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乳腺癌干细胞P-g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细胞(73.3% vs. 40.0%),而TOPO-II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分化细胞(40.0% vs. 76.7%)(P<0.05或P<0.01);GST-π和LRP的表达在两种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乳腺癌干细胞含量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但乳腺癌干细胞中P-gp高表达与TOPO-II低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化疗失败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 乳腺癌MDR1基因多态性与其表达及化疗血液毒性的关系

      2012, 21(11):1394-13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6

      摘要 (349) HTML (0) PDF 1.09 M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多态性与其表达及与化疗血液毒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提取92例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DNA,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MDR1外显子(exon)26(C3435T)位点的多态性,并用RT-qPCR方法检测该92例患者癌组织及其中26例配对癌旁组织MDR1 mRNA的表达。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3435T位点多态性与化疗血液学毒性的关系。 结果:92例乳腺癌中, C3435T位点CC,CT,TT 3种基因型分别占21.7%(20/92),62.0%(57/92)和16.3%(15/92),所有乳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MDR1 mRNA表达,但各基因型间MDR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3,P=0.841);癌组织MDR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3.83±5.27) vs. (1.81±4.42),t=2.522,P=0.018]。C3435T各基因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型中性粒细胞减少(III~IV度)的发生频率(5.0%)明显低于CT和TT型(26.3%和46.7%;χ2=8.075,P=0.018,95%CI=0.017~0.022),而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方面各基因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MDR1基因C3435T位点多态性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关系,CT和TT型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较大。

    • 下调HDAC6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2012, 21(11):1398-14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7

      摘要 (363) HTML (0) PDF 1.22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调HDAC6表达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分别用HDAC6 siRNA和阴性siRNA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以未处理的MCF-7细胞为空白对照,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HDAC6与p2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CCK-8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干扰效果验证结果显示,HDAC6 siRNA转染能有效降低MCF-7细胞HDAC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P<0.05),而阴性siRNA无此作用(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DAC6 siRNA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阴性siRNA组无上述改变(均P>0.05)。HDAC6 siRNA组细胞p2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siRNA组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下调HDAC6的表达能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升高p21表达有关。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中ER和HER-2表达的关系

      2012, 21(11):1405-14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8

      摘要 (345) HTML (0) PDF 1.19 M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中表达的关系。 方法:检测80例乳腺癌肿瘤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ER(免疫组化法)和HER-2(荧光原位杂交法)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相关性与一致性。 结果:80例患者中,乳腺癌肿瘤病灶ER阳性34例(42.50%),HER-2阳性26例(32.50%);腋窝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37例(46.25%),HER-2阳性27例(33.75%),两者在肿瘤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50,P=1.000)。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ER均阳性32例,HER-2均阳性22例,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两种受体表达情况总符合率为83.75%,两者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0.825,0.746;κ=0.823,0.764)。 结论: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中ER和HER-2表达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 Bmi-1 及Mel-1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2, 21(11):1410-1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19

      摘要 (326) HTML (0) PDF 1.13 M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Bmi-1和Mel-1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mi-1和Mel-18基因与蛋白在4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以及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Bmi-1 mRNA的表达和蛋白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组织、乳腺癌组织均呈明显依次递增(均P<0.05),而Mel-18则基本呈反向趋势(正常乳腺组织与乳腺良性组织间差异不明显);乳腺癌组织中Bmi-1与Mel-18 mRNA及蛋白表达之间均明显呈负相关(r=-0.317,P=0.023;r=-0.413,P=0.008);两者基因表达和蛋白阳性率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结论:Bmi-1过表达与Mel-18低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 HPV感染与乳腺癌及其癌组织C-erbB-2表达的关系

      2012, 21(11):1415-14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0

      摘要 (389) HTML (0) PDF 1.13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癌组织中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用表面等离子谐振法(SPR)检测60例IDC组织和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以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HPV DNA及分型;免疫组化法检测IDC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 结果:IDC组织HPV感染率为36.7%(22/60),其中HPV 33占其阳性总数的59.1%(13/22),乳腺纤维瘤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HPV感染率分别为13.30%和3.33%,明显低于IDC组织(χ2=5.300,P=0.021);IDC组织HPV感染与患者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IDC组织中HPV感染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86;P<0.001)。 结论:HPV感染在IDC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HPV感染可能通过促进C-erbB-2的高表达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 >文献综述
    • 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2, 21(11):1420-14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1

      摘要 (379) HTML (0) PDF 1.02 M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均是现代女性的常见病,乳腺与甲状腺均受到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作用,提示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复习文献,对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炎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2, 21(11):1424-14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2

      摘要 (341) HTML (0) PDF 1.03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炎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已被广泛认可,但国内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认识。新辅助化疗、手术加术后化疗或放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使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所提高。笔者就炎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GRIM-19在肿瘤及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2, 21(11):1429-14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3

      摘要 (258) HTML (0) PDF 1.08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GRIM-19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死亡调控蛋白。笔者对其在肿瘤及相关疾病中所的起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内容主要包括GRIM-19的细胞定位及其在细胞凋亡、呼吸链中的作用,以及其与病毒、细菌感染、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之间的关系。

    • >简要论著
    • 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2, 21(11):1434-1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4

      摘要 (387) HTML (0) PDF 1.22 M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例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CASTLE)女性患者为例,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肿瘤的组织分化来源与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目前对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的治疗方法等。

    •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2012, 21(11):1438-14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5

      摘要 (264) HTML (0) PDF 997.70 K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和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治疗过程。 结果:全组甲亢合并甲癌发病率4.08%(12/294),中位年龄36.5岁;3例行患侧叶切除加对侧叶大部分切除术,9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其中5例为二次手术),4例VI区淋巴结清扫均为(-),无神经损伤,1例造成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例失访, 10例5年生存率100%。 结论:甲亢合并甲癌发病年龄较轻,转移少,多发微小病灶,行患侧叶切除加对侧叶大部分切除术或全甲状腺切除术预后好。术中需常规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

    • 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腔镜与开放手术的对比:附32例报告

      2012, 21(11):1441-14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6

      摘要 (310) HTML (0) PDF 997.52 K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腔镜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3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前瞻性分为腔镜组和开放组,各组均为16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美学评分、术后引流总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2例均获手术成功。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美学评分多于开放组 (均P<0.05)。;而术后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引流总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甲状腺腔镜与开放手术临床疗效相似;但是腔镜手术有更佳的美学效果,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将成为更为安全的手术方式。

    • 超声刀联合止血膜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12, 21(11):1443-14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7

      摘要 (290) HTML (0) PDF 1001.26 K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刀联合止血膜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超声刀联合止血膜治疗50例(观察组),单纯应用超声刀(超声刀组)和传统手术(传统手术组)各50例;观察3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情况。 结果:3组患者均手术顺利;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7.8±8.2)mL,(20.3±16.5)mL;超声刀组分别为(15.5±8.5)mL,(38.8±25.8)mL,传统手术组分别为(54.8±48.2)mL,(51.3±40.5) mL;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和单纯超声刀组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优于超声刀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后3组患者均无低钙血症;观察组和超声刀组均未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发生声带麻痹分别是1例和0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手术组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有1例,声带麻痹有4例;术后随访有颈前不适感者观察组为 2例(4.0%),单纯超声刀组为12例(24.0%),传统手术组为10例(20.0%)(P<0.05)。 结论:超声刀联合止血膜在甲状腺手术中止血效果可靠,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的超声刀和传统手术。

    • Nup88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2, 21(11):1446-14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8

      摘要 (283) HTML (0) PDF 1.01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核孔蛋白复合体蛋白88( Nup8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方法检测Nup88蛋白在40例乳腺癌和4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Nup88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乳腺良性病变明显升高CP。Nup88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该三特征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分化越低及TNM分期越晚、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越高。 结论:Nup88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有望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一个新的辅助标记物。

    • 同侧乳腺黏液型脂肪肉瘤合并浸润性导管癌及纤维腺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2, 21(11):1449-14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29

      摘要 (398) HTML (0) PDF 1.13 M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型脂肪肉瘤合并浸润性导管癌及纤维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1例同侧乳腺黏液型脂肪肉瘤合并浸润性导管癌及纤维腺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发现左乳3个互不相连的肿物。镜下3个肿物分别诊断为黏液型脂肪肉瘤、浸润性导管癌及纤维腺瘤。免疫组化显示黏液型脂肪肉瘤与浸润性导管癌分别为表达上皮源性及间叶源性标志物。治疗方式为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该例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黏液型脂肪肉瘤少见,同时伴发浸润导管癌以及纤维腺瘤尤为罕见。治疗方式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及术后辅助化疗。

    •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T1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2012, 21(11):1453-14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0

      摘要 (339) HTML (0) PDF 1005.12 K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1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的声像特征,以提高对T1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灶最大径≤2 cm的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资料,并选取同期1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 cm的乳腺良性肿瘤对比,分析两者不同的声像改变。 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的声像特征较乳腺良性肿瘤在形态、边界、包膜、钙化灶、内部回声、纵横比、后方回声、CDFI血流分级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毛刺状,包膜无或不完整,检出钙化灶,内部回声不均匀,纵横比>1.0,后方回声有衰减,CDFI血流II~III级诊断T1乳腺癌敏感性分别为67.5%,73.3%,76.7%,53.3%,65.8%,15.0%,45.8%,90.0%;特异性分别为73.3%,95.0%,70.0%,86.7%,75.8%,96.7%,76.7%,77.5%;准确度分别为70.4%,84.2%,73.3%,70.0%,70.8%,55.8%,61.3%,83.8%。 结论:最大径≤2 cm的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的声像特征多有重叠,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提高T1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hMAM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2, 21(11):1456-14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1

      摘要 (257) HTML (0) PDF 1.02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人乳腺球蛋白(hMAM)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和意义。 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hMAM基因在65例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 结果: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79.59%,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率为65.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病理学方法相比,RT-PCR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临床报道
    • 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的效果评价

      2012, 21(11):1459-14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2

      摘要 (265) HTML (0) PDF 1.02 M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8年2月—2011年10月采用经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102例。切除甲状腺(包含肿瘤组织)直径在1.2~4.2 cm之间。 结果:97例成功的施行了腔镜下甲状腺手术,4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提示恶性肿瘤改为开放式手术,1例术中出血难以控制而改为开放式手术。手术进行时间60~180 min, 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53.6±24.3)mL。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86.5±39.9)mL,之后引流量逐渐减少。拔引流管时间(3.1±0.7)d。 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切口微小隐蔽,美学效果突出。腔镜镜头具有的组织放大作用,增加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并对微小渗血止血彻底。在腔镜技术及设备成熟的医院,值得广泛开展。

    • 全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附40例报告

      2012, 21(11):1462-14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3

      摘要 (304) HTML (0) PDF 993.52 K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肿瘤手术的临床应用与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采用全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9例成功完成腔镜手术,其中因结节性甲状腺肿及腺瘤行单侧部分甲状腺切除术32例,甲亢行次全切术1例,甲状腺癌行根治术6例;1例因实体瘤出血而中转开放手术。无喉返、喉上神经、甲状旁腺功能损伤。 结论:全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成功率高,手术切口小且隐蔽,美学效果佳。

    • 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比较

      2012, 21(11):1465-14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4

      摘要 (349) HTML (0) PDF 1003.07 K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11月间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16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组(n=80)和传统开放手术组(n=82),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颈部感觉及切口满意程度。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腔镜辅助下甲状腺组的手术时间为(107.63±21.74)min,长于传统手术组的(80.16±29.41)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21.54±11.25)mL vs. (36.15±14.26)mL],术后引流量[(24.82±8.47)mL vs. (31.15±10.36)mL],术后疼痛评分[术后24 h为(3.18±3.14) vs. (4.57±1.79);48 h为(2.46±1.54)vs. (4.35±2.12)]和住院时间[(5.16±1.13)d vs. (8.57±2.74)d]均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传统手术组患者出现颈部感觉异常、吞咽困难程度较重,而腔镜辅助组的术后切口满意度评分较高,上述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术后疼痛较轻、术后切口美学效果较好,可作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改进法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附86例报告

      2012, 21(11):1468-14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5

      摘要 (237) HTML (0) PDF 1003.49 K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预防喉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的有效方法。 方法:根据喉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局部解剖学特征,采用改进法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侧多切,右侧少切,上极多切或全切,下极少切;不暴露喉返神经,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在内、外被膜间结扎其分支;保护腺叶后内侧区,确保后被膜的完整性)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86例。 结果:治愈81例(94.2%,81/86); 全组无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腺危象发生;喉上神经损伤2例,表现为呛咳和声音低钝,1~2个月后恢复;甲亢复发、甲减及永久性低钙各1例,优良率94%。 结论:采用该改进方法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甲亢可减少喉上、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 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观察

      2012, 21(11):1470-14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6

      摘要 (254) HTML (0) PDF 998.95 K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疗效及优点。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甲状腺瘤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优点。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提高疗效和满意度,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乳腺Paget氏病合并导管原位癌1例

      2012, 21(11):1472-14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7

      摘要 (323) HTML (0) PDF 990.71 K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报道1例乳腺Paget氏病合并导管原位癌的治疗选择;并结合文献复习。乳腺Paget氏病是乳房的一种少见病,其手术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导管原位癌可以通过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处理,但合并两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合并两者的治疗以采取改良根治术或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合适。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哺乳期乳房脓肿的处理

      2012, 21(11):1474-1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8

      摘要 (238) HTML (0) PDF 997.65 K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哺乳期乳房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对近5年间收治的注射隆乳术后并发哺乳期乳房脓肿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辅助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为乳晕旁小切口行乳房脓肿切排隆乳材料清除置管封闭负压引流缝合术。术后综合药物抗炎治疗和及时退奶处理。全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第9天伤口拆线病情痊愈。随访2个月至5年无复发,而且保留了乳房外形。 结论:该症一经确诊宜尽早手术治疗。乳晕旁小切口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本病疗效确定可靠,能大大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保留良好的乳房外形。在治愈乳房脓肿的同时也清除了乳房内的注射隆乳材料。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分析:附83例报告

      2012, 21(11):1476-14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39

      摘要 (450) HTML (0) PDF 991.72 K (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乳腺纤维导管镜下行美兰定位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乳晕旁弧形切口,35例采用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 结果:乳腺纤维导管镜确定病变象限应用美兰染色后行乳腺区段切除,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切口均能安全、准确切除病灶,效果良好,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复发病例,切口美观。 结论:乳腺纤维导管镜结合美兰染色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2种切口均适宜,各有优缺点。

    • >技术改进
    • 经腋乳入路腔镜在甲状腺外科手术的应用

      2012, 21(11):1478-14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40

      摘要 (292) HTML (0) PDF 1.05 M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腋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方法、技巧及美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2月经腋乳入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瘤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例。行单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2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6例,单侧甲状腺全切除+第VI组淋巴结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例。 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为65~98 min,术中出血量20~9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无声嘶或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5~7 d。术后随访6~21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经腋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

    • “Z”型切除乳房巨大纤维腺瘤:附21例报告

      2012, 21(11):1481-14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41

      摘要 (277) HTML (0) PDF 1.05 M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乳晕边缘弧形切口“Z”型切除乳房巨大纤维腺瘤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分析 2009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乳房巨大纤维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经乳晕边缘弧形切口的设计、进行“Z”型切除巨大纤维腺瘤的手术步骤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 结果:所有患者巨大肿块均被完全切除,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瘢痕不明显,乳房外形无明显改变,乳头、乳晕区皮肤无感觉障碍。 结论:“Z”型切除乳房巨大纤维腺瘤的手术技巧可达到传统手术方式同样的治疗效果,手术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美学效果理想。

    • >病案报告
    • 胆囊十二指肠瘘并胆石性肠梗阻2例

      2012, 21(11):1483-14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1.042

      摘要 (255) HTML (0) PDF 958.15 K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