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2, 21(12):1485-14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1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期间15例接受血管腔内支架治疗的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其中,12例行单层支架释放,3例行重叠支架释放,共释放支架18个(球扩式2个,自膨式16个)。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症状改善14例(93.3%),症状无变化1例(6.7%),无死亡,无肠坏死、腹腔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4(2~7)d。平均随访时间11(6~23)个月。 15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行CTA复查,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远端新发夹层1例(6.7%)。结论:对于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的SIDSMA患者,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选择。
2012, 21(12):1489-14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2
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在内脏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2008年4月—2012年3月,6例内脏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裸支架腔内治疗。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分别采用单层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隔绝夹层破口及瘤体。 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腹腔干动脉夹层患者与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植入双层裸支架后假腔即刻不显影,另4例植入单层或双层裸支架3个月后CT或彩超复查提示假腔闭塞、真腔通畅。 结论:采用单层裸支架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2012, 21(12):1493-1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3
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 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 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2012, 21(12):1497-14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4
摘要:目的: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肺栓塞(PE)发生率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12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16例)与非恶性肿瘤组(112例),分别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访期间有症状PE的发生率。 结果:住院期间(7~14 d),恶性肿瘤组与非恶性肿瘤组有症状PE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访期间(6~60个月),恶性肿瘤组失访2例,非恶性肿瘤组失访8例,两组发生PE各1例(8.3% vs. 0.89%)且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 结论:恶性肿瘤合并下肢DVT的PE发生率增高。
2012, 21(12):1500-15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5
摘要:目的:探讨经非手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近期躯体疼痛(BP)的变化特点。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测定2009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并符合条件的57例DVT患者SF-36量表的BP维度分数,测定时间分别为治疗前和治疗后1,2,3和≥4(4~8)个月。将患者资料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BP非手术治疗近期的变化规律和弹力袜治疗的影响。 结果:最终符合入库条件的患者50例,患者的年龄(P=0.997),性别(P=0.989),民族(P=0.477)在不同阶段并不同人次上的分布相对均衡,具有可比性;患者在规范治疗前后BP维度评分有明显差异(P<0.001),但治疗后各阶段间两两比较的BP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穿弹力袜对患者治疗后的BP维度评分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 结论:DVT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近期躯体疼痛好转并进入平台期,弹力袜治疗对其变化规律可能没有影响。
2012, 21(12):1505-15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6
摘要:
目的:比较大腔导管取栓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58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327例(A组)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另131例(B组)接受尿激酶系统溶栓治疗。结果:A组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治疗中2例因出血而危及生命。平均住院时间A组6.5 d,B组9.5 d(P<0.05);治愈率A组94.8%,B组37.4%(P<0.05)。术后36~48个月,双下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cm,B组为(1.42±1.35)cm(P<0.05);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发生率,A组分别为27.83%,13.15%和0,B组分别为55.73%,83.97%和9.16%(均P<0.05);A组静脉通畅率为90.83%,瓣膜功能正常率为73.09%,均明显高于B组(37.41%和15.27%)(均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1.76%(P<0.05)。结论:大腔导管取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单纯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更为明显。
2012, 21(12):1510-15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7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LU)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半内收治的70例(76条患肢)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EAP临床分类,其中C4级38例(41条患肢),C5级18例(18条患肢),C6级14例(17条患肢)。18例(18条患肢)C4级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传统组),其余患者采用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SEPS组)。分析患肢手术前后的CEAP临床评分及患肢溃疡愈合时间和复发情况。 结果:SEPS组患者术后曲张静脉团消失,患肢酸胀及沉重感逐渐减轻,局部瘙痒及创面疼痛缓解;C5级患者溃疡愈合区色素沉着及硬化明显改善,皮炎消失;C6级患者足靴区活动性溃疡在术后10~60 d(平均47.3 d)愈合;术后患肢的CEAP临床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5);平均随访15个月,无复发患者。SEPS组C4级患者与传统组患者术后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SEPS是治疗重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合并VLU的有效方法。
2012, 21(12):1515-15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8
摘要:目的:比较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将2010年0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股总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反流持续时间的变化。 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表现为股总静脉管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快、静脉血流反流时间缩短(均P<0.05),但观察组上述3个变量手术前后变化程度(差值)均明显大于照组(均P<0.05)。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但戴戒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
2012, 21(12):1521-15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09
摘要:目的:探索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2例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患者采用介入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分别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开通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段,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及溃疡周围交通静脉缝扎术等治疗患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结果:全部患者溃疡迅速彻底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 d。随访6~28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介入联合微创手术治疗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疗效确切显著,值得推荐。
2012, 21(12):1525-15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0
摘要:目的:观察let-7a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分离大鼠胸腹主动脉VSMC,并传代培养。将培养的VSMC通过慢病毒表达载体分别转染let-7a模拟物(实验组)及其阴性对照物(阴性对照组),或不做转染处理(空白对照组)。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估计转染效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let-7a的表达水平;用细胞划痕试验和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及增殖情况。 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96 h后细胞的转染效率达85%以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VSMC的let-7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1);细胞划痕试验与增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细胞迁移数及增殖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上述项目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let-7a对体外培养的VSMC迁移与增殖有抑制作用。
2012, 21(12):1531-15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1
摘要:
目的:观察动脉内注入蒸馏水并高脂喂养后大鼠动脉内膜的变化,以探讨动脉内膜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进一步了解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机制。方法:在大鼠左后肢股-腘动脉内注入蒸馏水造成动脉内膜非机械性、浅表性损伤,再以高脂饲料喂养;于内膜损伤术后7,15,30,90 d时,取左后肢股-腘动脉,行HE等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第7天见局部内皮细胞大量脱落;第15天见内皮细胞完全脱落;第30天见内皮增厚,管腔狭窄;第90天见内膜增厚、部分钙化和血栓形成、管腔闭塞。结论:大鼠股-腘动脉内注入蒸馏水再以高脂饲料喂养较短时间内可形成动脉硬化闭塞。
2012, 21(12):1535-15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2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敲低对结肠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 方法:构建两种干扰HSP70的shRNA(HSP70 shRNA-1和HSP70 shRNA-2)质粒表达载体,分别转染到结肠癌HT29细胞,并以空质粒转染(阴性对照)和未转染的HT29细胞(空白对照)为对照,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HT29细胞HSP7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将HSP70 shRNA-2转染、空质粒转染及未转染的HT29细胞分别接种至裸鼠皮下建立移3组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3周后剥离瘤块,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TUNEL法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形态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SP70 shRNA-1和HSP70 shRNA-2均能明显抑制HT29细胞HSP7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HSP70 shRNA-2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空质粒转染对HSP70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SP70 shRNA-2转染组裸鼠移植瘤生长明显较明显减慢(P<0.01),瘤组织中心出现明显坏死,PCNA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而空质粒转染组无明显上述改变(P>0.05)。 结论:HSP70沉默能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细胞凋亡,HSP70可能是治疗结肠癌有效靶点。
2012, 21(12):1541-15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3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缺失基因2(DLC2)和RhoA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8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LC2蛋白和RhoA蛋白的表达;分析DLC2蛋白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DLC2蛋白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价值。 结果:DLC2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2蛋白在细胞分化程度差的肝癌组织中表达降低(P<0.05)。同时,DLC2蛋白的低表达与RhoA蛋白的高表达呈正相关。DLC2蛋白表达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更差。 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LC2蛋白的低表达与较差的细胞分化程度,RhoA蛋白的高表达相关,DLC2缺失表达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较差。
2012, 21(12):1546-15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4
摘要:目的:探讨RSK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化疗药物耐药的关系。 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RSK2干扰组(PGCsi3.0-RSK2 siRNA转染细胞),5-FU处理组 (10 μg/mL 5-FU处理细胞24 h),5-FU处理+RSK2干扰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FU处理组和5-FU处理+RSK2干扰组细胞RSK2,c-Jun,Bcl-2,LKB1蛋白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沉默RSK2蛋白与5-FU干预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均P<0.05),且其联合作用大于两者单独的作用(均P<0.05);与RSK2干扰组比较,5-FU处理+ RSK2干扰组细胞RSK2,c-Jun,Bcl-2表达上调,LKB1表达下调(均P<0.05)。 结论:抑制RSK2表达可以增强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机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c-Jun,Bcl-2,LKB1蛋白的表达有关。
2012, 21(12):1550-15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5
摘要:目的:分析张家口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耐药变异。 方法:分别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定量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张家口地区98例汉族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基因型及耐药变异,所有患者接受多拉米定抗病毒治疗。 结果:张家口地区98例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以B型,C型,B+C混合型为主,其中 B型29例(29.59%),C型30例(30.61%),B+C混合型39例(39.80%);发生YMDD变异总变异率为58.16%(57/98)。在发生YMDD变异者中,YVDD变异占61.40%(35/57),YIDD变异占38.60%(22/57)。基因型为B型者YMDD变异率为21.43%(21/98),C型者为33.67%(33/98),B+C混合型者为44.90%(44/98),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张家口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为B型,C型与B+C混合型;B+C混合型患者使用拉米夫定后发生YMDD变异率最高。
2012, 21(12):1554-15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6
摘要:目的:探讨3种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点以及不足,为其在临床的应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方法:63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根据内瘘类型为鼻烟窝内瘘组(20例),腕部内瘘组(25例)和肘窝部内瘘组(18例),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和高输出量心衰的发生率及平均吻合口直径和平均内瘘血流量。 结果:全组术后血栓形成7例,取栓后继续透析,其中腕部内瘘组5例在术后1年内发生内瘘失功而改行对侧前臂内瘘或肘窝部内瘘;腕部和肘窝部内瘘组各有1例发生高输出量心衰,经手术缩小吻合口径后好转;1年后彩超复查,3组内瘘血流量均>300 mL/min。3组间比较显示,腕部内瘘组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5/25)高于鼻烟窝内瘘组(1/20)和肘窝部内瘘组(1/18),肘窝内瘘组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7/18)高于鼻烟窝内瘘组(2/20)和腕部内瘘组(3/25)(均P<0.05),高输出量心衰的发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肘窝部内瘘组吻合口直径与内瘘血流量均高于鼻烟窝内瘘组与腕部内瘘组(均P<0.05)。 结论:鼻烟窝内瘘可作为血管条件较好的透析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肘窝部内瘘是血管条件较差和前臂内瘘失功后的选择。
2012, 21(12):1558-15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7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术在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1例)和传统开腹组(2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均无输血(均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330 min vs. 160 min)(P<0.05);术后,两组除胃肠道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0 vs. 24%),止痛药使用例数(0 vs. 6),平均住院时间(8 d vs. 14 d)及术后前3天平均引流量 (30 mL vs. 100 mL)均明显减少(均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未见复发,而开腹组3例复发(P<0.05)。 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家族性息肉病,且较开腹术在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方面存在优势。
2012, 21(12):1562-15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8
摘要:目前许多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都难以确诊,延误了治疗时机,原因与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多样及各种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同有关。如何急诊诊断主动脉夹层,为其开发更加特异和敏感的检查提供帮助,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就此笔者综述了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诊断方法。
2012, 21(12):1566-15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19
摘要:多层裸支架隔绝动脉瘤瘤腔的同时,能保持支架覆盖区域分支动脉的通畅,解决了覆膜支架不能保留支架覆盖区重要分支的问题。笔者就多层裸支架治疗动脉瘤的现状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012, 21(12):1571-15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0
摘要:从食管旁静脉和食管静脉的解剖关系学角度出发,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并分析食管旁静脉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性及食管旁静脉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相关性,并就此进行综述,以总结不同的研究结果的理论依据。
2012, 21(12):1574-15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1
摘要:笔者综述腹部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创伤及应激、术中低血压以及其他因素如血液高凝状态等,并总结了其综合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
2012, 21(12):1578-15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2
摘要:目的:报告马蹄肾合并主-髂动脉闭塞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马蹄肾合并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该例马蹄肾峡部与腹主动脉闭塞部位相一致,手术保留了马蹄肾峡部及副肾动脉,术后无肾梗死,肾功能正常。术后双下肢血运良好。 结论:临床上对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马蹄肾的存在。合并马蹄肾者,尽可能保留峡部及副肾动脉,避免其损伤。
2012, 21(12):1581-15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3
摘要:目的:观察和对比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将近4年来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56例(224条肢体),分为传统组(73条患肢),微创刨吸组(75条患肢),缝扎组(76条患肢),每组52例。比较3组单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1年内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微创刨吸组较传统组的单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内复发率均显著降低(P<0.05);缝扎组较传统组单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传统组与缝扎组1年内复发率无差别(P>0.05);1年内复发率微创刨吸组较缝扎组和传统组都低(P<0.05)。 结论:微创刨吸术临床疗效最优,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理想术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缝扎术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剥脱术,适于基层医院推广。
2012, 21(12):1585-15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4
摘要: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EEN-PN)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手术患者共68例,随机分成EEN-PN组和全肠外营养(TPN)组各34例,分别监测并对照分析术前1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结果:EEN-PN组及TP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9±8)h和(68±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体质量维持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组。 结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对胃十二指肠手术后患者具有安全可靠、肠功能恢复快、价格低廉等优势,临床可适度推广应用。
2012, 21(12):1587-15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5
摘要: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免气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优缺点。 方法:对确诊的120例阑尾炎患者,按意愿随机进行分组,腰硬联合麻醉下免气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腔镜组),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组(传统组),每组60例,记录不同手术方式的完成时间、术后并发症、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情况。依据术后采用止痛药物情况及住院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P<0.05)。根据卫生经济学评价标准,认定两种手术方式的客观显效率均为100%,止痛药成本费腹腔镜组为(0)元;传统组为(321.00±71.21)元。其他成本腔镜组为4 790.33元;传统组为2 951.34元。两组治疗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腔镜组较传统组升高(P<0.05)。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免气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之传统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特点,但费用高于传统手术组。
2012, 21(12):1590-15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6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方法:将我院近4年间12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组62例,开腹组6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腹腔镜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开腹根治术的效果,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2012, 21(12):1593-15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7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后侧分离Calot三角对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1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428例,将其分为后侧分离Calot三角组(A组,224例)和前侧分离Calot三角组(B组, 204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引流及转开腹率上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从后侧分离Calot三角组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中转开腹率。
2012, 21(12):1596-15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8
摘要:目的:探讨在皮下脂肪层放置血浆引流管对胃肠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过程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年1月—2010年12月152例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6例皮下脂肪层下放置血浆引流管(引流组),对照组76例未放置引流管,比较两组术后愈合过程中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平均愈合拆线时间以及术后平均换药次数。 结果:引流组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2.70%(2/74),明显低于对照组13.43%(9/67)(P=0.028);术后平均切口愈合拆线时间为(8.100±1.447)d,较对照组的(9.350±2.907)d明显缩短(P=0.034);术后换药次数为(2.700±0.733)次,较对照组的(3.850±2.519)次明显减少(P=0.022)。 结论:皮下脂肪层放置血浆引流管可有效的控制胃肠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一期愈合。
2012, 21(12):1599-16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29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组织在感染或污染性腹壁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组织对有感染或污染的腹壁缺损的11例患者,进行腹壁修复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切口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随访结果。 结果:8例污染性腹壁缺损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3例感染性腹壁缺损患者中1例甲级愈合,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积液,经引流后换药2周完全愈合。11例均获有效随访3~18个月,切口愈合好,无复发、膨出、积液等并发症;2例术后早期有局部坠胀不适,随访3个月后消失。 结论: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组织是感染及污染性腹壁缺损的良好修复材料。
2012, 21(12):1601-16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治疗体表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74例体表囊性病变患者(精索囊肿35例,腘窝囊肿15例,坐骨结节囊肿10例,腱鞘囊肿10例,髌韧带囊肿2例,颈部囊状水瘤2例),彩超确定囊肿位置后,抽尽囊腔液体,按囊腔液量的1/4~1/3注入1%聚桂醇注射液。注射聚桂醇后2周判断疗效。 结果:74例患者在注射1次聚桂醇注射液以后的治愈率为70.27%,有效率100%,注射3次治愈率100%,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对所有患者随访1~14个月,未见囊肿复发。 结论:聚桂醇注射疗法是治疗体表囊性病变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郭建明|谷涌泉|郭连瑞|李学锋|崔世军|佟铸|武欣|李建新|张建|汪忠镐
2012, 21(12):1603-16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1
摘要:
2012, 21(12):1604-16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2
摘要:
2012, 21(12):1605-16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3
摘要:
2012, 21(12):1607-16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4
摘要:
2012, 21(12):1608-16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5
摘要:
2012, 21(12):1609-16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12.036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