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曹永宽|刘立业|罗国德|周均|王永华|张国虎|龚加庆|王培红|张林
2012, 21(4):373-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1
摘要:
目的:探索手助方式在腹腔镜胃癌D2 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路径。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 年12 月—2011 年5 月的胃癌患者30 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 手术路径,实施手助腹腔镜胃癌D2 根治术治疗。 结果:成功施行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 根治术29 例。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5 例,根治性近端胃 切除术3 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11 例。全程手术时间150~210 min(平均177 min);手术切 口长度6~7 cm(平均6.86 cm);术中出血80~600 mL(平均228 mL)。手术后病理检出淋巴结 数11~35 枚(平均16.79 枚)。29 例均没有发现手术切缘癌残留。TNM 分期:I 期1 例,II 期2 例, III A 期8 例,III B 期6 例,IV 期12 例。术后并发胃无力症1 例。全组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 例。 结论:笔者自行设计的手辅助腹腔镜技术路径能够满足胃癌D2 根治术的手术操作规范需求,安全、 可行,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胃癌手术模式。
2012, 21(4):377-3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2
摘要: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患者手术后消化道重建减少消化液反流发生的方法。 方法:设计两种新型吻合方法,即保留贲门结构的食道-残胃吻合术和环状襻式单通道空肠间置术。将两种新术式临床效果与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吻合和全胃切除相比较。 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各组术后体质量和营养指数在6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在24个月时两种新术式组明显优高于传统吻合术组(P<0.05);在术后3年时的生存质量、食管反流的发病率和食管炎的Visick分级方面两种新术式组明显优于传统吻合术组(P<0.01);各组间的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保留贲门的近端胃癌根治术与环状襻式单通道空肠间置吻合术有望成为胃底贲门癌手术的新术式。
2012, 21(4):382-3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3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2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复尔凯鼻胃管)胃肠减压,对照组用普通胃管(F16)胃肠减压。观察两组胃管的通畅性,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或裂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胃管通畅率分别为94.11%和9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咽喉疼痛8.84%;恶心、呕吐5.88%)低于对照组(咽喉疼痛28.13%;恶心、呕吐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可达到胃管减压的相同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2012, 21(4):386-3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4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2~74(平均51.8)岁。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原发病灶位于胃24例,肠道10例。24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合并呕血黑便,3例伴有发热;10例肠道淋巴瘤均以腹痛、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4例伴有黑便,2例有肠梗阻表现,肠穿孔1例。本组24例胃恶性淋巴瘤中,仅5例经术前胃镜病理活检证实;10例肠道恶性淋巴瘤中,仅1例经结肠镜活检确诊,术前确诊率仅17.64%(6/34)。误诊时间2~8(平均4.5)个月。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3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术后31例患者进行了化疗。34例患者免疫组化分型属B淋巴细胞型27例,T淋巴细胞型4例,未分类型3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5%,64.71,47.05%。 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率低,胃肠镜及病理活检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以手术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2012, 21(4):389-3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5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电话随访应答率的因素,为提高应答率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纳入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08例,排除未留电话号码者26例,最终符合研究条件者482例。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应答情况和计算应答率;并分析人口学因素、疾病与治疗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对应答率的影响。 结果:总体应答率为72.8%(351/482)。不同地域、职业、电话个数、电话类型和是否有癌家族史的患者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31,P=0.006,P=0.006,P=0.040);而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居住地、医疗费支付形式、肿瘤部位、TNM分期以及是否行根治术、是否造口的患者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结直肠癌术后电话随访应答率尚不够理想,地域、职业、电话个数、电话类型、有无癌家族史是影响应答率的重要因素。
2012, 21(4):394-3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6
摘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胃肠减压的必要性。 方法:采用Mantel-Haenszel法对211篇文献中符合入选标准的6篇进行荟萃(Meta)分析,计算优势比(OR)。 结果:入选6篇文献共计79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未插胃管,N-NG)407例,对照组(插胃管,NG)387例。与NG组比较,N-NG组围手术期间总并发症降低14.4%(P=0.0002);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快(P=0.004,P=0.000);术后肺部感染、咽喉炎、发热症状分别降低15.85%,15.85%,12.02%(P=0.000,P=0.000,P=0.0006);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有所降低(P=0.000,P=0.000),敏感性分析证实结论较为可靠。 结论:中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不行胃肠减压,不仅能够减少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后感染几率、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还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2012, 21(4):399-4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7
摘要:
目的:探讨国产一次性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2月采用国产一次性双吻合器对6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男40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64.5±1.7(34~85)岁。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中位值为6.0 (4.0~10.0)cm;肿瘤最大直径中位值为4.0(1.3~11.0)cm。TNM分期为:I期9例(14.3%),II期17例(27.0%),III期28例(44.4%),IV期9例(14.3%)。全组63例全部一次吻合成功,吻合圈完整,无吻合不全或漏钉情况。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胃瘫各1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共随访52例(82.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2(7~67)个月,其中13例因肿瘤远处转移死亡,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7%和62.3%。 结论:国产一次性双吻合器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2012, 21(4):403-4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8
摘要: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4年5月实施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1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72例,传统开腹7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医疗费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等情况。 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的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2,5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体现了优势。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经济、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远期临床效果相似。
2012, 21(4):407-4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09
摘要: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HALS)行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HALS组(21例),传统腹腔镜(LS)组(25例)和常规开腹组(24例),对其临床资料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HALS组21例全部完成HALS,LS组23例完成LS,2例中转开腹,但两组中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LS组较LS组平均手术时间短(153.9 min vs. 171.7 min)(P=0.011)。HALS组与LS组相比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日、总费用、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开腹组比较,HALS组手术时间有所增加(153.9 min vs. 131.8 min)(P=0.002),但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清除淋巴结数量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HALS结肠癌根治术同样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2, 21(4):411-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与凋亡抑制蛋白p53,survivin,Bcl-2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老年胃癌患者(≥60岁)手术标本中COX-2,p53,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情况,同法检测32例对照组(<60岁)胃癌原发灶、转移灶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之间的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老年组转移灶中Bcl-2的表达高于原发灶(P<0.05),COX-2,p53和survivin表达在两种病灶组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53及Bcl-2表达在原发灶、转移灶间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5470及0.4969,均P<0.01)。老年患者原发灶中COX-2与survivin,COX-2与Bcl-2之间呈正相关(r=0.5053;r=0.5741,均P<0.01),转移灶中survivin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r=-0.5414,P<0.01)。老年组原发灶COX-2,survivin和Bc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转移灶仅COX-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于60岁老年胃癌患者,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COX-2的表达与 6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凋亡抑制途径与其他年龄患者不同。
陆瑞祺|吴巨钢|周国才 , |姜海广 , |倪晓春|俞继卫|姜波健
2012, 21(4):415-4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1
摘要:
目的:探讨CXCR4和CD133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转移的影响。 方法:对50例原发性胃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法定位检测CXCR4和CD133蛋白;选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CXCR4和CD133 mRNA与蛋白表达量,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CXCR4和CD133分子均定位于肿瘤细胞膜表面,极少数CXCR4位于细胞核内。胃癌组织中CXCR4和CD133表达阳性率及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均P<0.05);CXCR4 和CD133 mRNA相对灰度值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1,P=0.038);N1组CXCR4蛋白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N0组(P=0.023),而低于N2+N3组(P=0.008),N1组和N2+N3组CD133蛋白灰度值明显高于N0组(P=0.04,P=0.01),但N1组与N2+N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淋巴管浸润组中的CXCR4和CD133蛋白相对灰度值均高于淋巴管无浸润组(P<0.05);在淋巴转移患者中,CXCR4和CD133蛋白相对灰度值分别与转移淋巴结数(r=0.480,r=0.426)及转移性淋巴结比率(r=0.502,r=0.489)呈正相关。 结论:CXCR4和CD133在胃癌原发灶中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其联合表达与转移淋巴结比率和转移淋巴结数呈正相关,推测胃癌CD133阳性细胞亚群可能在CXCR4介导下更易导致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2012, 21(4):421-4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2
摘要:
目的:探讨miR-214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miRanda,TarBase v.5c靶基因预测网站分析miR-214与PTEN mRNA的可能结合位点,分别将miR-214模拟物(mimics),拮抗物(inhibitors)和无关序列转染到SGC7901细胞株,以空白转染组为阴性对照,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比较各组细胞PTEN蛋白的表达,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214 mimics转染组的SGC7901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较其余各组显著降低(均P<0.05),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结果表明,miR-214 mimics转染组的细胞侵袭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余各组(均P<0.05)。 结论:miR-214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TEN的表达有关。
2012, 21(4):427-4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3
摘要:
目的:探讨VEGF-C和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芯片(包括110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及MMP-9的表达。 结果:VEGF-C和MMP-9在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2.7%和80.0%,明显高于两者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5.0%,10.0%)(P<0.05)。VEGF-C和MMP-9在Dukes C/D期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7%和88.9%,明显高于两者在Dukes A/B期大肠癌中的表达(73.2%,69.6%)(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VEGF-C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低度正相关(r=0.253,P<0.05)。 结论:VEGF-C和MMP-9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高表达提示大肠癌恶性程度较高。
2012, 21(4):432-4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4
摘要:
目的:探讨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CAPE在不同时间段对HT-29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不同浓度的CAPE处理HT-29细胞24 h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JNK及paxillin两种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4个浓度(2.5,5.0,7.5,10.0 μg/L)的CAPE均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且呈现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均P<0.01);4个浓度的CAPE均能降低JNK和paxillin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均P<0.01)。结论:CAPE可在体外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机制可能与其降低JNK-paxillin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2012, 21(4):436-4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5
摘要: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溶液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09年1月—12月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组,白蛋白(ALB)组和对照组。术后3 d内,均给予相同能量的静脉营养,另外HES组每日补充羟乙基淀粉(130/0.4)500 mL,ALB组每日补充白蛋白10 g,对照组补充适当晶体液。测定术前和术后第1,4,7天血清白蛋白浓度,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 结果:3组术前临床资料、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术后第1天,3组间血清白蛋白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4天,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HES组和ALB组(均P<0.05),而HES组和ALB组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HES组CRP水平明显低于ALB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对照组和ALB组血清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3组间血清白蛋白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HES组和ALB组(均P<0.05),而HES组和AL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乙基淀粉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节约白蛋白的用量,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2012, 21(4):440-4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6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结核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大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女性患者占多数,年龄19~76(44.5±10.5)岁,术前误诊率72.7%(16/22)。腹痛、腹部肿块和大便习惯改变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全消化道造影、结肠镜及腹腔镜病理活检有利于大肠结核的诊断,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22例患者因误诊或并发症分别行病变肠段局部切除、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肠粘连松解、脓肿清除及探查性手术,术后联合抗结核治疗6~24(8.2±5.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0(55.8±15.5)个月,治愈19例,3例症状缓解。 结论:大肠结核误诊率高,手术多因误诊或并发症而进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正确的手术方法非常重要。
2012, 21(4):443-4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7
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的诊断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马蹄形脓肿21例,半马蹄形脓肿45例,瘘管性肛管后间隙脓肿12例,肛管后间隙脓肿9例(采用保留肛尾韧带,在其两侧开窗置管引流结合挂线手术);直肠后间隙脓肿6例(采用开窗置管引流术)。 结果:89例(95.7%)获临床治愈。随访6~24个月均无复发,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4例(4.3%)术后肛瘘复发,主要是由于挂线时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引流管过早脱落使脓腔引流不畅而形成瘘管。3个月后经二次手术剔除瘘管到肛尾韧带,确认内口后刮除周围肉芽组织再挂线而治愈。 结论:采用沿肛尾韧带两侧开窗置管引流结合选择性挂线术式,能够完整保护肛门的功能及形态,是治疗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比较理想的方法。
2012, 21(4):447-4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8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2例急性阑尾炎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单孔腹腔镜组(61例)和常规腹腔镜组(61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中转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组因粘连(2例)和腹膜后阑尾(1例)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的手术时间,单孔腹腔镜组明显长于常规腹腔镜组(P=0.004);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两组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选择性对急性阑尾炎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腹腔镜比较,单孔腹腔镜治疗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同样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的优点,且比常规腹腔镜有更好的维护形体的效果。
2012, 21(4):451-4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1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自然病程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3年间收治的20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自然病程长短将患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组。所有患者入院时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并观察股、腘静脉流速、管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除腘静脉管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股、腘静脉流速、股静脉管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急性期股、腘静脉流速最慢,股静脉管径最大,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股静脉流速增加,管径缩小,高凝状态得到改善。 结论:随自然病程的延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流动力学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2012, 21(4):456-4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0
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估、敏感性预测及化疗原则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发现了新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综述。
2012, 21(4):462-4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1
摘要:直肠癌属世界范围的高发疾病,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可为初诊直肠癌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笔者就直肠癌患者的循证治疗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2012, 21(4):466-4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2
摘要:目的:探讨KAI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以52例胃癌患者为对象,分别应用RT-PCR、蛋白印迹、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AI1在胃癌、癌旁正常胃黏膜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KAI1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KAI1在正常胃黏膜中多数为中度表达,而在胃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多数表达减弱或缺失,在低分化癌、黏液腺癌中表现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NM分期晚者(T4,N3)胃癌中KAI1表达明显减低。KAI1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68.8%,而低表达组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结论:KAI1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是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较好的分子指标。
2012, 21(4):471-4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3
摘要: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10年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和进展期胃癌73例,并对其蜡块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R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预后的关系。 结果:⑴ 胃癌组织中存在Rb,阳性率为53.4%;Rb与病期、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并与术后5年生存时间有关(P<0.05);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b阳性表达的累计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⑶ 单变量分析显示:Rb的表达、肿瘤大小、病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均影响胃癌预后;多变量分析表明,只有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是显著独立的预后指标。 结论:⑴Rb在胃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协同促进作用,影响胃癌生长、分化,参与胃癌进展和转移过程;⑵Rb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癌的预后,其过度表达提示胃癌预后差。
2012, 21(4):474-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4
摘要:目的:探讨从腹腔游离癌细胞中分离胃癌干细胞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35例胃癌患者,术中发现有腹膜转移5例,无腹膜转移3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腹腔灌洗液中CD44和CK20的表达,并比较有、无腹膜转移两组之间差别是否有差异。 结果:⑴ 有、无腹膜转移组之间腹腔游离癌细胞中CD44+CK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⑵ 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8%,胃癌组织中CD44阳性表达率与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素有关;该两因素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从胃癌腹腔灌洗液游离癌细胞中分离胃癌干细胞是可行的,这种可行性为人胃癌干细胞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制定胃癌腹膜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012, 21(4):477-4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5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后ρ型空肠原位间置代胃重建消化道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 2010 年7月施行全胃切除ρ型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淋巴瘘、胸腔积液及进行性消瘦等;术后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 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4例进食后稍有饱胀不适, 反流性食管炎2例,30例术后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无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或肠功能障碍。 结论:全胃切除ρ型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手术方式。
2012, 21(4):479-4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6
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汽化电切手术治疗直肠下段肿瘤性疾病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连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经肛门插入F25.5 Wolf 前列腺汽化电切镜,4%甘露醇冲洗液持续低压灌洗。采用Spray电切模式,电切功率150 W,电凝功率60 W。用环状电极行局部病灶切除,冲出肿块组织。肿瘤基底部及创面彻底止血,放置肛管引流。距肛缘7cm以下的8例息肉,10例腺瘤伴上皮异型增生,29例直肠腺癌(T1期6例,T2期3例,T3期4例,T4期16例)接受汽化电切术,肿块大小约1~5 cm。 结果:4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5~90 min,平均40 min。23例T2-4期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水中毒2例,经补充电解质、利尿后恢复正常;腹膜外肠穿孔3例,经肛门持续引流后痊愈;随访36个月,6例患者术后14~24个月因心脑血管或肺疾患死亡,2例因直肠癌广泛转移死亡;其余15例均全程随访,7例术后局部复发,再次行经肛门电切治疗;3例肝转移,2例腹腔转移。术后患者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较高(70%)。8例直肠下段息肉和10例腺瘤及6例T1期直肠癌均全程随访,术后无肠穿孔、水中毒及肛门括约肌失禁等并发症,直肠镜检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经肛门直肠下段肿瘤汽化电切术安全有效、易于掌握,是局部切除直肠下段肿瘤的一种可选术式。
许新才|王云海|李涛|肖开提·阿不都卡德尔|文西年|何铁汉|张文斌
2012, 21(4):482-4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7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8月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8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87例患者中,出现术中出血、术中肠破裂等并发症中转开腹患者15例,开腹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可,在7~14 d内顺利出院。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中如出现并发症及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中转开腹,以保证患者安全。
2012, 21(4):484-4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8
摘要:目的:探讨左半结肠恶性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 方法:对2000年6月—2010年6月10年间收治的36例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患者治疗的经验教训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1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肠梗阻缓解改限期手术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9例患者肠腔积粪不多,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经全结肠灌洗后一期肠切除吻合术;11例患者肠腔积粪较多、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肿瘤切除术后行肠造瘘术,其中7例为永久性造瘘,4例在术后0.5~1年进行了造瘘口回纳术。术后患者恢复好,均治愈出院。 结论: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在患者一般情况许可时,行一期切除吻合是最佳选择。在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梗阻肠袢不适宜作一期切除吻合时,作暂时性结肠造瘘也不失为一合适的选择。全结肠灌洗术后一期切除吻合选择合适的病例安全可行。
2012, 21(4):487-4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29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承气汤对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3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完全胃肠外营养,抗生素,以及温生理盐水500 mL保留灌肠治疗(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21例,治愈17例(80.9%);显效2例(9.5%);有效1例(4.8%),无效1例(4.8%),后者中转手术而愈,总有效率95.2%。对照组18例,治愈8例(44.4%),显效2例(11.1%);有效3例(16.7%);无效5例(27.8%),无效者中2例中转手术而愈,其余3例通过延长治疗时间后治愈,总有效率73.2%。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上消化道穿孔所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疗效确切。
2012, 21(4):490-4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3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疗效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总结285例患者的PPH手术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的防治。 结果:吻合口水肿血肿疼痛18例,吻合口狭窄16例,黏膜下脓肿2例手,大便频繁16例,效果不佳6例。随访1~3年,术后症状改善满意者93.6%。 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充分认识PPH疗效影响因素,可进一步提高PPH质量。
2012, 21(4):492-4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31
摘要:目的:探讨切口裂开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对2006—2010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2例包括正中切口14例,腹直肌切口27例,斜切口1例。恶性肿瘤例28例,营养不良21例,贫血27例,糖尿病18例,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后表现为腹痛38例,切口渗液24例,肠管外露6例,皮下气肿5例。治愈40例,死亡2例。 结论:预防感染,重视围术期处理,提高缝合技术,是预防腹部切口裂开的关键。腹腔镜手术可较好的预防腹部切口裂开。
2012, 21(4):494-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32
摘要:目的:了解抗生素在基层普外手术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对5年间普外科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以及对切口愈合、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不同用药情况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结果:抗生素使用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为主。300例普外手术患者中预防性给药77.3%,治疗性给药22.7%。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占88.3%;切口感染率为3.3%,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1.9%,15.6%,治疗性给药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预防性给药切口感染率(P<0.05),二联用药和用药时间长者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和用药时间短者(P<0.05)。切口感染以大肠杆菌为主。 结论:抗生素使用应严格把握指征以及应用时机,避免多联、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以减少菌种耐药发生。
2012, 21(4):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33
摘要:
2012, 21(4):4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4.034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