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2, 21(5):499-5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1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吡柔比星联合卡培他滨(AX)辅助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 方法:对60例实施AX方案和60例实施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AC)方案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登记,并通过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者的反应情况。 结果:AX方案呕吐、严重呕吐(III/IV级)发生率明显低于AC方案(53.3% vs. 75.0%,P=0.013;10.0% vs. 25.0%,P=0.031);AX方案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AC方案(45.0% vs. 11.7%,P=0.001),但严重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 vs. 0,P=0.154);骨髓抑制、恶心、腹泻、脱发以及心脏不适及严重不良反应(III/IV级)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活质量功能领域调查显示,AX方案在个人角色、社会功能领域得分明显高于AC方案(78.40 vs.70.92,P=0.042;81.00 vs. 75.33,P=0.035),躯体、情绪、认知功能得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AX方案与传统AC方案比较,前者给药简便,呕吐及严重呕吐发生率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更高。
2012, 21(5):503-5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2
摘要: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39例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及卡铂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并对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表达状态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之间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39例患者总有效率(OR)为94.9%(37/39);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CR)26例(66.7%),部分缓解(PR)11例(28.2%),疾病稳定(SD)2例(5.1%),无疾病进展(PD)病例。病理完全缓解(pCR)27例(69.2%)。单因素分析显示,ER阴性组的pCR率为82.4%,ER阳性组为59.1%。 结论:在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中,多西他赛及卡铂联合曲妥珠单抗疗效良好,且ER受体阴性患者可获较高的缓解率。
曾繁余|张珊|唐桂荣|秦琴|黄玥|王行海|黄颖|钟萍|戴文海|张显岚
2012, 21(5):508-5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3
摘要:目的:调查桂林市城区35~69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情况。 方法:采用临床乳腺检查初筛、选择性彩色超声、选择性乳腺钼靶X线摄片以及病理切片检查,对桂林市城区35~69岁11 167例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 结果:共检出乳腺癌7例,检出率为62.68/10万。其中60~69岁年龄段的乳腺癌检出率为322.23/10万,50~54岁者为57.87/10万,40~44岁者为41.46/10万,35~39岁者为76.80/10万,45~49岁与55~59岁年龄段未检出乳腺癌。 结论:桂林市城区妇女乳腺癌患病率较高。该筛查模式对于无肿块型乳腺癌有可能造成漏检。对我国乳腺癌筛查合适的模式还需要探索,建议重点探索基于B超检查的筛查模式。
2012, 21(5):511-5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4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即时以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的安全性和手术技巧。 方法:2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即刻使用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再造乳房。术中改进:注意保护乳房皮肤的感觉神经、保留胸背神经及二级分支,采取皮瓣翻转法乳房塑型,行腋窝填塞和腋前皱襞的重建以及切取皮瓣的组织量大于切除的20%~50%腺体量等。 结果:28例即时乳房再造全部获得成功。随访12~36个月,均生存,无局部复发,其中1例术后10个月骨转移,1例2年后肺转移;美学效果:优18例,良6例,一般2例,差2例;再造乳房皮肤的感觉、乳头的竖起功能存在,自然下垂,外形对称,腋窝饱满,患侧肢体运动范围较常规改良根治术明显增大。 结论:对于选择合适的病例,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即时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再造术安全、有效,术中几点合理的技术改进可以明显提高再造乳房的质量和自然度。
2012, 21(5):516-5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5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98例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腔镜组),57例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数及并发症、预后等。 结果:两组均完成手术。腔镜组与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9.5 min与61.5 min(P<0.05),平均清扫出腋窝淋巴结数分别为17.6枚与18.6枚(P>0.05),平均阳性淋巴结数分别为2.1枚与2.4枚(P>0.05),平均手术出血量分别为35.4 mL与61.5 mL(P<0.05)。随访1~4年,腔镜组无复发及转移病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常规组1例出现患侧上肢水肿,1例乳房皮肤瘢痕愈合不良;1例乳房局部复发,1例肺转移,1例胫骨转移。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同样能彻底完成腋窝淋巴结清扫,具有并发症少,美学效果好的优势。
2012, 21(5):521-5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6
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以及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120例,随机分为A组(麻醉诱导完成后立即给予50 mg氟比洛芬酯,切口缝合完成时再给予50 mg),B组(麻醉诱导完成后立即给予100 mg氟比洛芬酯),C组(切口缝合完成时给予100 mg氟比洛芬酯)D组(对照组,切口缝合完成时换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3,6,12,24 h的VAS评分,手术结束时与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以及全麻苏醒躁动情况。 结果:3个观察组术后12 h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A组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在1,3 h明显低于B组,而B组在1,3 h明显低于C组(均P<0.05),术后24 h的VAS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结束时4组间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观察组患者拔管时的MAP,HR的变化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A组变化最小,其次为B组和C组(均P<0.05),B组明显低于C组(均P<0.05);各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A组13.3%,B组23.3%,C组33.3%,D组43.3%,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心血管反应,以及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2012, 21(5):526-5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7
摘要:目的:从副损伤、生存率、复发率等三方面对甲状腺全切术(TT)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PT)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进行对比评价,以期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收集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符合入选标准的13个对照临床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入选患者的副损伤、生存率、复发率资料进行Meta分析。 结果:TT的喉返神经损伤率高于PT组(OR=1.58,95% CI=1.04~2.42,P=0.03),TT组的甲状旁腺损伤率高于PT组(OR=4.29,95% CI=3.09~5.94,P<0.000);两组中短期(20年以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低危患者TT组的复发率低于PT组的复发率(OR=0.42,95% CI=0.32~0.55,P<0.000)。 结论:不同危险等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实行个体治疗原则,主张对低危患者实行较为保守的手术切除范围。
2012, 21(5):532-5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8
摘要: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1年1月的544例早中期(I期364 例,II期89例,III期9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施行甲状腺切除加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并发症和术后颈淋巴结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544例中,150例行中央组(VI组)清除;325例(59.7%)的清除范围≤3组。此544例均采用普通颈部横切口完成手术。总的淋巴结阳性率67.4%(367/544)。其中,VI组阳性率为54.4%(296/544),IV组44.2%(174/394),III组45.9%(181/394),II组34.2%(68/199)和V组9.0%(6/65)。VI组阳性率与IV,II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标本中找到1枚误切的甲状旁腺(7.2%,39/544);86例有一过性低钙表现(15.8%,86/544),无永久性者; 26例有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4.8%,26/544),无永久性者。544例随访时间超过半年者时颈部超声未见淋巴结肿大。 结论:在早中期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实施选择性淋巴结清除术是合理的,它是一种规范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012, 21(5):536-5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09
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使用ELISA试剂盒检验8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7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69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HMGB-1和TSGF水平。分析血浆HMGB-1及TSGF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结果:TSGF和HMGB-1在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甲状腺癌最高,结节性甲状腺肿次之,健康人最低。HMGB-1/TSGF的曲线下面积为0.912,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大于HMGB-1和TSGF单独检测(均P<0.05)。甲状腺癌患者血浆HMGB-1及TSGF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 结论:HMGB-1与TSGF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2, 21(5):540-5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碘摄入量对大鼠甲状腺组织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mRNA和钠碘转运体(NIS)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低碘组、适碘组和高碘组。于实验第4,8周后分批处死大鼠,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甲状腺组织中TSHR mRNA和NIS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实验4周后,与适碘组比较,TSHR mRNA表达量在低碘组明显升高(P<0.05),而在高碘组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蛋白表达率在低碘组有所升高,高碘组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8周后,与适碘组比较,低碘组和高碘组的TSHR mRNA和NI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适碘组(均P<0.05),其中NIS蛋白表达率分别为同组4周后的44.03%和56.12%(均P<0.05)。 结论:无论碘过量或碘缺乏,长期碘营养障碍均可降低NIS的表达,且该影响可能是通过TSH-TSHR信号通路活性改变所介导。
2012, 21(5):544-5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1
摘要:目的:探讨Smad4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力及MMP-9表达的影响。 方法:构建Smad4 siRNA,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mad4 siRNA转染组,TGF-β处理组,Smad4 siRNA转染+TGF-β处理组。首先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Smad4 siRNA后细胞中Smad4蛋白的表达,以及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TGF-β处理后细胞Smad结合元件(4xSBE)的活性;然后用Transwell小室模型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转染Smad4 siRNA后,乳腺癌细胞的Smad4蛋白表达及其TGF-β诱导的4xSBE活性增强均被明显抑制(均P<0.05);与对照组细胞比较,细胞经TGF-β刺激后的侵袭能力及MMP-9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预先转染Smad4 siRNA的细胞的上述TGF-β刺激作用被明显抑制(均P<0.05),单纯Smad4 siRNA转染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及MMP-9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 结论:Smad4 siRNA 能减弱TGF-β诱导的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MMP-9的表达有关。
2012, 21(5):549-5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2
摘要: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Cldn-1)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77例乳腺癌标本中Cldn-1和E-cad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块最大径以及组织学分级间的关系。 结果:Cldn-1和E-cad表达强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Cldn-1和E-cad表达强度明显弱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09,P=0.014);Cldn-1在TNM III期的表达强度分别弱于I期和II期(P=0.046,P=0.047)。而E-cad的表达强度II期及III期均弱于I期(P=0.021,P=0.001)。Cldn-1和E-cad表达强度与肿块最大径各分组间及组织学各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7,P=0.150及P=0.188,P=0.164)。Cldn-1与E-cad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 结论:在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中Cldn-1及E-cad的表达强度均呈现减弱趋势,但两者可能是独立的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对乳腺癌高复发危险性的筛选,两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复发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2012, 21(5):554-5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3
摘要:目的:探讨L选择素(L-selectin)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表达,分析乳腺癌SLN状况与L选择素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择T1-2N0M0乳腺癌患者68例,以亚甲蓝为示踪剂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本组68例乳腺癌SLN,乳腺癌原发灶,癌旁乳腺组织以及20例III级不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L选择素的表达。 结果:68例乳腺癌患者中SLN检出成功62例,检出率为91.17%(62/68),其中假阴性3例(3/32)。阳性SLN中L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均P<0.05)。SLN阳性患者其原发灶L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LN阴性患者(P<0.05)。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SLN)均阳性患者其原发灶L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LN及NSLN均阴性患者(P<0.001)。 结论:L选择素在阳性SLN转移癌中表达增高,提示L选择素在乳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趋向性中起重要作用;SLN状态与L选择素阳性表达有密切关系,两者相结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乳腺癌转移规律及腋淋巴结状态。
2012, 21(5):558-5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4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RCA1和p120ctn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CA1蛋白及p120ct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腺病和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与各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在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中,BRCA1蛋白及p120ctn阳性率分别为60.0%(36/60)和35.0%(21/60),分别低于各自在乳腺腺病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均P<0.05);BRCA1蛋白表达状态与患者高发病年龄、临床病理分期、伴有腋淋巴结转移以及组织学分级有关(均P<0.05),而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p120ctn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分期、伴有腋淋巴结转移以及组织学分级有关(均P<0.05),而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BRCA1蛋白与p120ct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4,P<0.05)。 结论:BRCA1与p120ctn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012, 21(5):563-5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5
摘要:目的:探讨miR-23a与转录因子RUNX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运用荧光素报告基因活性分析检测miR-23a与RUNX1基因3'UTR区结合情况。收集胃癌患者手术标本(胃癌及癌旁组织)87例,分别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3a,RUNX1的表达。 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提示RUNX1是miR-23a的靶基因。在87例胃癌组织中miR-23a阳性表达率为82.76%,RUNX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4.94%,与癌旁对照组(分别为25.29%,80.4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iR-23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miR-23a的表达随着胃癌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演进而上调(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RUNX1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RUNX1的表达随着胃癌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演进而下调(P<0.01); miR-23a与RUNX1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474,P=0.004)。 结论:RUNX1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高表达和RUNX1蛋白低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2012, 21(5):568-5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6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肠道准备以及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因素处理组(3个亚组:抗生素组,肠道准备组,禁饮食组);双因素处理组(3个亚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组,肠道准备+禁饮食组,抗生素+禁饮食组);三因素处理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禁饮食组);手术处理组(2个亚组:肠道准备+抗生素+手术处理+术后早期进食组,肠道准备+抗生素+手术处理+术后禁饮食组)。各组均处理4 d,第5天脱颈椎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回盲部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 结果:单因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双因素组与单因素组比较,以及三因素组与双因素组比较,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含抗生素处理的亚组上述变化较同组中不含抗生素处理的亚组明显(均P<0.05)。术后早期进食组大肠杆菌数量较术后禁饮食组有所减少,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生素、肠道准备以及禁饮食均可引起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抗生素的影响最大;处理因素越多,影响越大。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小于术后禁饮食。
2012, 21(5):573-5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7
摘要:目的:探讨乳管镜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 606例经乳管镜检查并行手术切除的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乳管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尚不完全符合,但两种方法一致性较高(Κ=0.828)。乳管镜诊断的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88.6%,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4.0%。 结论:乳管镜在乳头溢液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且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手段。
2012, 21(5):577-5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8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亢和溶血性贫血脾亢患者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脾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将脾切除术后的脾脏标本根据病因分为A组(门静脉高压或肝硬化脾亢),B组(ITP脾亢),C组(溶血性贫血脾亢),D组(外伤性脾破裂对照),每组20例。将标本行HE染色和Mason染色作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TGF-β1的表达。 结果:HE染色和Mason染色可见A,B,C组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其中A组最严重,D组无纤维化。Western blot检测显示TGF-β1在A,B,C组脾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D组(均P<0.05),而A,B,C 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亢患者脾组织中存在TGF-β1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其脾脏严重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2012, 21(5):5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19
摘要:
2012, 21(5):582-5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0
摘要: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治疗使得LABC患者采取保乳治疗(BCT)成为可能。笔者就近年来对LABC患者行BCT的可行性、适应证及禁忌证、影像学评估、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术后放疗及总体疗效等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2, 21(5):587-5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1
摘要:笔者就近年来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其中重点介绍乳腺癌脑转移的预后评价体系。
2012, 21(5):591-5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2
摘要:Beclin1基因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自噬在癌症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Beclin1在乳腺癌中的缺失或下调机制、自噬与乳腺癌的关系、利用自噬治疗乳腺癌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2, 21(5):597-6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3
摘要:随着术前检出率的不断增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笔者综述PTMC相关研究的进展及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特点、临床征象、诊断方法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
2012, 21(5):602-6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4
摘要:microRNA(miRNA)功能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就miRNA的合成与功能,以及miRNA功能异常在肿瘤细胞的周期、凋亡和浸润转移等恶性表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探讨其在肿瘤早期诊断与复发监测中的意义。
2012, 21(5):607-6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5
摘要:胆道梗阻(biliary obstruction)的病因非常复杂,但胆道梗阻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却大致相同,炎症反应作为其中的主要变化在胆道梗阻后造成的肝脏及机体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并理清炎症反应在胆道梗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影响对认识这个疾病有着特别的意义。笔者就胆道梗阻后炎症反应产生的过程及机制予以综述。
2012, 21(5):611-6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6
摘要:目的:比较美兰染色与导丝定位在乳头溢液手术中的作用,评价改良硬膜外导管引导在乳头溢液手术中的效果。 方法:将1号丝线插入硬膜外导管制备成“改良硬膜外导管”,将33例行手术治疗的乳头溢液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将改良硬膜外导管插入溢液的乳孔)15例,传统手术组(乳管内高浓度美蓝染色)18例,分析两组术中美蓝外溢污染手术野以及微小病变的识别情况。 结果:33例乳头溢液的病变导管均被手术切除,传统组美蓝外溢污染手术野8例(44.4%),而改良组手术野清楚、无1例手术野污染(0%);传统组手术时间(38±9)min,改良组(31±10)min,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改良硬膜外导管能准确定位病变乳管,手术野清楚、方便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对乳头溢液患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012, 21(5):614-6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7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青年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选择68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60例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VEGF及EGFR的表达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VEGF和EGFR阳性率分别为61.8%和6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7%和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NM分期Ⅲ,Ⅳ期患者VEGF和EGFR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和EGFR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 结论:EGFR和VEGF高表达与青年乳腺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是其侵袭性强、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2012, 21(5):616-6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8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中Ki-67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2例乳腺癌标本中Ki-67的表达及其与其它相关标记物、乳腺癌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Ki-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54%,Ki-67的表达与肿瘤分期、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有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及ER,PR,P53,C-erbB-2的表达无关(P>0.05)。 结论:Ki-67作为乳腺癌常规病理检测指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乳腺癌治疗方案的确定,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
2012, 21(5):619-6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29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腺体全切除联合一期乳房重建的术前、术中评估及具体实施。 方法:对近2年行保留皮肤及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乳腺癌切除术联合一期重建患者,术前完善数字化乳腺机及MRI,CT等检查,术中完善病理学检查,术后完善重建乳房美学及患者满意度评估并随访。 结果:9例患者成功保留NAC,1例因肿瘤切缘与乳晕距离小于2 cm,切除NAC,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9例采用假体植入一期重建,1例假体联合背阔肌皮瓣一期重建,术后随访1~24个月,患者主客观评价好,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严格掌握乳腺癌腺体全切除联合一期乳房重建的适应证,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治疗美容效果佳,无严重不良并发症,不影响乳腺疾病的治疗。
2012, 21(5):622-6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单侧腺叶切除术,40例双侧次全切除术,40例全切除术。全切除术组在术后给予替代治疗,将单侧腺叶切除术和双侧次全切除术两组按照术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替代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分析各组在术前,术后10 d,1个月,3个月时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氮酸(TT3),总甲状腺激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变化。 结果:单侧腺叶切除术和双侧次全切除术两对照组的FT3和FT4在术后10 d时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双侧次全切除术对照组术后及1个月FT3和FT4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3个月时恢复。单侧腺叶切除术和双侧次全切除术观察组和全切除术组各时间段甲状腺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会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需采用替代疗法,以弥补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
2012, 21(5):625-6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接受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112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保留肋间臂神经组(保留组)55例和切除肋间臂神经组(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及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变化情况等。 结果: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两组均无局部复发复发、转移或死亡。保留组术后1,3,6个月患者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发生率(16.4%,10.9%,7.3%)显著低于对照组(73.7%,61.4%,5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Ⅰ,Ⅱ,Ⅲa期乳腺癌行根治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可在不影响手术质量和术后局部复发率的前提下,显著减轻患者术后上臂内侧感觉障碍,改善生活质量。
2012, 21(5):627-6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2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中切开前皮下注射药物的止血效果。 方法:38例拟在全麻下行乳腺癌单纯切除或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前瞻性动态随机分2组:⑴ 注药组,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1 mL + 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3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配比,在手术范围内皮下注射。⑵ 对照组,术前不注射药物,手术方法同注药组。比较两组术中心率、血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含量,伤口引流管拔除时间,拔管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情况。 结果:注药组的心率、血压在手术中没有增快,反而降低,可能与全麻和利多卡因的作用有关。手术出血量注药组较对照组少(P<0.05)。伤口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拔管后皮瓣下积液情况,两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乳腺癌术前皮下注射药物止血方法是安全的,能够减少出血,并不影响心率、血压、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皮下积液、血红蛋白的含量,所以该方法是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
2012, 21(5):631-6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3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的方法、并发症的防治及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374个乳腺良性肿块进行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374个病灶均被B超引导下使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完全切除,每个肿块平均旋切次数为6次(3~31次),平均手术时间为12 min(5~25 min),术后仅留下0.3 cm的微小切口。手术无1例失败,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6.17%),保守治疗后均痊愈。病理结果:乳腺纤维腺瘤292个(78.07%),乳腺腺瘤6个(1.61%),乳腺腺病64个(17.11%),乳腺囊肿12个(3.21%)。 结论:应用Mammotome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既能切除病灶得到组织学诊断,又能达到美学效果,可为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直径≤3.0 cm)的首选方法。
2012, 21(5):634-6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4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 —2010年9月4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全组男15例,女31例;平均年龄32(19~56)岁,术前超声检查皆为甲状腺单发结节,结节位于右侧甲状腺21例,峡部6例,左侧甲状腺19例;其中实性18例,囊实性16例,囊性12例,病变区无明显沙砾样钙化,颈部无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正常。术前结节穿刺病理诊断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肿瘤大小0.9~2.6 cm。 结果:46例均成功行射频消融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穿刺部位感染。经过6个月随访,22例(47.8%,22/46)患者结节全部吸收,12例(26.1%,12/46)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50%。 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具有疗效好、微创优势明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2012, 21(5):637-6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5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单侧甲状腺结节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组(100例)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一步分析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组患者50岁以上和50岁以下患者,术后不服用甲状腺素片,术前以及术后1周患者血清FT3,FT4的变化。 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组两个年龄段比较,50岁以上组FT3,FT4在术后第1周明显下降,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比率高(P<0.05),50岁以下组FT3,FT4的变化不大(P>0.05)。 结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年龄大的患者,需进行替代治疗。
2012, 21(5):640-6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6
摘要: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素抑制疗法对未经治疗的女性甲状腺单结节良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将73例绝经前女性患者,均为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球蛋白正常、且合并有甲状腺腺叶增大的单结节良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L-T4),将TSH控制在0.3~1.0 mIU/L,根据TSH水平调整L-T4用量;对照组不服药仅作随访。复查两组6,12,24个月后甲状腺B超,观察甲状腺体积及结节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给药24个月时,治疗组甲状腺结节激素抑制疗法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甲状腺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3,P=0.017);左旋甲状腺激素与时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3.686, P<0.001),给药后6个月时甲状腺腺叶体积变化最为显著。对照组观察期间甲状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左旋甲状激素抑制疗法治疗甲状腺单结节良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2012, 21(5):643-6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5.037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9月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难治性胆总管结石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成功手术34例,手术时间100~220 min,平均130 min,无并发症发生,无结石残留; 1例由于结石嵌顿中转开腹。 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治疗胆总管结石,只要操作熟练,避免并发症发生,该技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手段。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