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1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胰腺外科专题研究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

      2012, 21(9):1051-10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1

      摘要 (483) HTML (0) PDF 1.06 M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程中麻痹性肠梗阻(PI)临床特点,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45例SA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PI(SAP+PI组)19例,无合并PI(SAP组)26例,分析SAP合并PI临床特点及其预后。 结果:CT显示SAP+PI组积气积液(小肠或结肠)、巨大肠袢、肠管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00%,73.7%,78.9%,而SAP组无前2项表现,肠壁水肿发生率为50.0%(P=0.048);与SAP组比较,SAP+PI组胃潴留量,肠内营养不耐受(FI)发生率及黄疸发生率增加,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压力变化幅度增大(均P<0.05);此外,SAP+PI组较SAP组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病死率明显增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I,腹腔压力>15 mmHg,黄疸,胃潴留量>250 mL/d是影响SAP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均P<0.05)。 结论:SAP合并PI 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积气积液与巨大肠袢等。SAP合并PI患者常伴有腹腔高压、黄疸、肠内营养不耐受、胃潴留等并发症,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

    • 区域动脉灌注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2012, 21(9):1057-10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2

      摘要 (434) HTML (0) PDF 1.08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区域动脉灌注(CRAI)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月采用CRAI联合血液净化治疗的23例(灌注组)SAP 患者与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6例SAP 患者(传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历史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第3,7天灌注组体温、心率、APACHE-II评分、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和肌酐水平与传统组比较明显降低,而氧合指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灌注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均P<0.01);灌注组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病死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或P<0.01)。 结论:CRAI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能提高SAP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 PEG/J技术与鼻空肠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2012, 21(9):1062-10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3

      摘要 (432) HTML (0) PDF 1.02 M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内镜引导下胃空肠造瘘(PEG/J)术置管与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E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SAP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15例采用PEG/J术置管行EN治疗(PEG/J组),46例行采用鼻空肠管行EN治疗(鼻空肠管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操作时间、患者恢复排便时间、患者血象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导管相关肺部感染率、营养管平均留置时间和患者自感舒适度。 结果:PEG/J组的操作时间较长,但是恢复排便时间要快于鼻空肠管组,且血象降到正常所需的时间也明显比鼻空肠管组短(均P<0.05);PEG/J组要比鼻空肠管组的留管时间长,但是导管相关肺部感染率要明显低于鼻空肠管组,且PEG/J组患者自感舒适度好于鼻空肠管组(均P<0.05)。 结论:早期EN治疗SAP时,PEG/J术置管要比鼻空肠管效果好,而且其并发症少,特别有利于SAP的后期营养支持治疗和病情恢复。

    • 不同时机肠内营养对SAP患者早期白细胞过度激活的影响

      2012, 21(9):1066-10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4

      摘要 (430) HTML (0) PDF 1.03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TNF-α,IL-1β,IL- 6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肠内营养(EN)对SAP早期白细胞过度激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79例SAP 患者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均按SAP的治疗指南进行基础治疗。PN组(25例)于发病后第3天启动PN支持,直至经口进食;EN组(54例)采用不同时机(发病后第1,4,6天)启动EN支持,持续至经口进食。比较两组TNF-α,IL-1β,IL-6水平的下降程度。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β,IL-6水平均逐渐下降,但从第5天开始,各EN组下降的程度均明显大于PN组(P<0.05),且EN启动越早其下降程度越大(P<0.05)。 结论:早期EN治疗能明显降低SAP患者TNF-α,IL-1β,IL-6 水平,且较PN治疗更利于缩短SAP过程中早期白细胞过度激活的时间,利于患者恢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式的临床研究

      2012, 21(9):1071-10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5

      摘要 (314) HTML (0) PDF 1.13 M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对165例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分别采用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A组),端侧黏膜-黏膜吻合(B组)或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C组),比较各组胰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总胰瘘发生率13.9%(23/165);A,B,C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是23.1%(12/52),18.8%(9/48),3.1%(2/65),C组明显低于A,B组(均P<0.05);此外,C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血浆管引流量上亦明显优于A,B两组(均P<0.05),其他并发症3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A,B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悬吊式胰管-空肠断侧连续吻合术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2, 21(9):1076-10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6

      摘要 (486) HTML (0) PDF 1.03 M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手术的13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32例患者中,术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27例(20.5%),其中术后消化道出血12例(9.1%),腹腔内出血6例(4.5%),腹腔兼消化道出血9例(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腹腔感染、胰瘘、胆瘘及胰肠吻合口瘘与PD术后出血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500 mL(P<0.000,95%CI=6.900~103.775)、胰瘘(P=0.003,95%CI=2.319~55.717)及腹腔感染(P=0.043,95%CI=1.046~19.364)是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中出血量≥500 mL,胰瘘,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基础研究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对胰岛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2012, 21(9):1080-10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7

      摘要 (300) HTML (0) PDF 1.11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胰岛共移植对诱导胰岛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并比较MSC不同途径移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取SD大鼠股骨,贴壁培养法分离和扩增MSC,胶原酶V分离胰岛。应用链脲佐菌素制备Lewis大鼠糖尿病模型后,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将BrdU标记的MSC与胰岛经门静脉混合输入),B组(将胰岛经门静脉输入,BrdU标记的MSC经尾静脉输入),C组(胰岛经门静脉输入,联合应用环孢素A)和D组(单纯胰岛门静脉移植)。观察各组术后血糖变化,比较各组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术后第7天切取各组部分存活大鼠肝脏、胸腺、脾脏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SC归巢位置。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正常血糖维持时间最长,C组次之,D组最短;各组胰岛存活时间A组为(12.1±2.3)d,B组为(8.6±1.4)d,C组为(13.2±1.9)d,D组为(2.2±0.6)d;MSC归巢部位观察显示,A组BrdU阳性的MSC主要分布于肝脏,并在植入胰岛周围形成“类微囊化效应”,B组BrdU阳性的MSC主要分布于胸腺、脾脏。结论:MSC与胰岛共移植能诱导胰岛移植物免疫耐受,且MSC和胰岛混合经门静脉移植效果优于胰岛门静脉移植联合MSC外周静脉移植。

    • 胸导管淋巴液引流对大鼠SAP并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12, 21(9):1086-10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8

      摘要 (412) HTML (0) PDF 1.19 M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胸导管淋巴液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SAP组)和SAP模型+胸导管引流组(引流组),SAP模型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引流组行胸导管淋巴液持续引流。分别于造模后4,8,14 h每组各取8只大鼠,分别检测淋巴液、血浆内毒素(ET)水平,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NF-κBp65蛋白的表达。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SAP组和引流组8 h后均出现肺损伤,但引流组明显轻于SAP组。4 h时各组淋巴液ET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SAP组与引流组淋巴液ET水平均随时间延长不断升高,两组8,14 h的淋巴液ET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但相同时间点上,引流组ET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均P<0.05),假手术组各时间点淋巴液ET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血浆ET水平与淋巴液ET水平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且两者E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4 h时r=0.7857,P=0.0208;8 h时r= 0.7233,P=0.0426;14 h时r=0.9048,P=0.002)。4 h时各组肺组织NF-κBp65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8,14 h时SAP组及引流组NF-κBp65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但引流组NF-κBp65表达量增加程度明显低于SAP组(均P<0.05)。 结论:SAP并肺损伤时胸导管淋巴液内毒素水平及和肺组织NF-κB表达均明显升高,胸导管淋巴液引流对减轻肺损伤有积极作用。

    • microRNA-10b表达变化对人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12, 21(9):1091-10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09

      摘要 (371) HTML (0) PDF 1.38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0b(miR-10b)的表达变化对人胰腺癌细胞ASP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胰腺癌细胞ASPC-1细胞株分别以脂质体法转染正义、反义miR-10b真核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以未转染的ASPC-1细胞为空白对照,检测各转染组miR-10b和RhoC蛋白表达,并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凋亡及侵袭能力。 结果:各组转染48 h后,转染效率达50%~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正义miR-10b转染组细胞miR-10b表达和RhoC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凋亡率明显降低,生长活性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而反义miR-10b转染组细胞以上检测结果与正义miR-10b转染组细胞呈相反改变(均P<0.05);空载体转染组所有指标与空白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上调miR-10b的表达,能促进胰腺癌细胞ASPC-1的生长、侵袭并抑制凋亡,该作用可能与其调控RhoC表达有关。

    • 纳米免疫磁珠联合巢式PCR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循环微转移的意义

      2012, 21(9):1097-1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0

      摘要 (431) HTML (0) PDF 1.14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方法: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以不同比例混合,用EpCAM抗体的纳米免疫磁珠对各比例组进行阳性分选,分离富集出肿瘤细胞,用巢式RT-PCR(RT-nest-PCR)检测细胞中端粒酶亚催化单位(h-TERT)和c-met的表达,以确定该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用以上纳米免疫磁珠联合RT-nest-PCR方法检测25例胰腺癌患和15例良性病患者PBMC中h-TERT和c-met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纳米免疫磁珠联合RT-nest-PCR法检测h-TERT和c-met的敏感度分别为1个肿瘤细胞/ 1×107个PBMC和1个肿瘤细胞/1×106个PBMC。良性疾病组h-TERT及c-met基因表达率均为0(0/15),胰腺癌组h-TERT和c-me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100%(25/25)和80%(20/25),且c-met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 结论:免疫磁珠联合RT-nest-PCR法检测h-TERT和c-met是发现胰腺癌外周血循环微转移的高敏感度方法。

    • >临床研究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治分析

      2012, 21(9):1102-1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1

      摘要 (401) HTML (0) PDF 1.10 M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4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2例中女性41例,男性1例;年龄16~63(平均31.1)岁。肿瘤位于胰头部10例,胰颈部3例,体尾部29例。瘤体最大直径2~15 cm,平均6.3 cm。就诊时无明显症状者20例,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者21例,1例由于肿物破裂出现剧烈腹痛伴发热。超声检查发现胰腺低回声或等回声或囊实混合性包块,CT检查多显示为胰腺区类圆形囊实性肿物,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其中2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0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4例行局部切除术,1例行姑息切除术。4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1年,平均49个月,均存活,无远隔转移病例。1例肿瘤局部切除术后8年局部复发经再次手术局部切除,至今41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 结论:年轻女性发生的囊实混合性胰腺肿瘤应高度怀疑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该肿瘤为低度恶性,在保证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保留器官功能的手术方式患者可获长期生存。

    •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附22例报告

      2012, 21(9):1107-11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2

      摘要 (736) HTML (0) PDF 1.02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方法:对199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脾脏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良性占位18例,其中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11例,脾脓肿3例;恶性占位4例,其中恶性淋巴瘤2例,胰腺癌脾转移1例,胃癌术后肝脾转移1例。20例行全脾切除术,2例部分脾脏切除。2例恶性淋巴瘤和2例转移癌患者中1例失访,1例1年后死亡,1例2年后死亡,1例2年半后死亡,良性病变均痊愈。 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良恶性可根据超声造影,CT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恶性占位应辅以放疗和化疗。

    • 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Meta分析

      2012, 21(9):1110-1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3

      摘要 (586) HTML (0) PDF 1.22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快速康复理念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7月。进行试验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的1 060位患者,快速康复组相比传统组能减少住院时间(MD=-2.36,95%CI=-3.47~-1.25)(P<0.01),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SMD=-3.04,95%CI=-4.92~-1.16)(P<0.01),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OR=-0.20,95%CI=0.05~0.79)(P=0.02),降低住院费用。 结论: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明显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康复,值得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

    • >病案报告
    • 胆囊绦虫病1例

      2012, 21(9):1115-1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4

      摘要 (264) HTML (0) PDF 940.12 K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贲门癌切除术中机械与手工吻合疗效比较及评价

      2012, 21(9):1116-1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5

      摘要 (811) HTML (0) PDF 1.01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术中可靠有效的吻合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手工吻合技术完成的110例(手工吻合组)和采用管状吻合器完成的180例(机械吻合组)贲门癌手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出现的与吻合技术有关的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机械吻合组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声嘶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病死率均低于手工吻合组(均P<0.05);两组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机械吻合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优于手工吻合法,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两种早期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

      2012, 21(9):1119-1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6

      摘要 (300) HTML (0) PDF 1.02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70例)与肠内营养(EN)组(270例),营养支持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按等热量[125 kJ/(kg·d)]和等氮量[0.25 g/(kg·d)]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的营养情况、细胞免疫情况和转归及预后情况。 结果:营养指标方面,术后PN组转铁蛋白水平低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E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免疫指标方面,PN组NK细胞水平高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而EN组术后CD3,CD4,CD8,NK细胞和IL-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并发症与预后方面,PN组与EN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3% 和28.9%(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N组并发症持续时间,术后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均P<0.05)。 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优于PN支持,EN支持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比较

      2012, 21(9):1123-11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7

      摘要 (381) HTML (0) PDF 1.01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07年4月经保乳手术治疗的95例(保乳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改良根治术95例(改良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保乳组与改良组的局部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乳组和改良组乳房外观美学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3.7%和0(P<0.05);保乳组术后5年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亦明显高于改良组(83.66±3.70 vs. 73.07±4.85)(P<0.05)。 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在获得与改良根治术相同疗效的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掌握好保乳手术适应证、规范的手术切除和术后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健。

    • >文献综述
    • BOP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2, 21(9):1127-1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8

      摘要 (386) HTML (0) PDF 1.06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增殖阻断蛋白1(BOP1)是一种核蛋白。它参与核糖体的生物合成,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近来研究表明,BOP1在某些肿瘤中表达增高,并在上皮间质转化(EMT)、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BOP1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笔者就其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HIF-1α与EMT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进展

      2012, 21(9):1132-11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19

      摘要 (376) HTML (0) PDF 1.03 M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过调节不同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及其自身的表达,参与肿瘤的增殖凋亡与侵袭转移等过程,其过度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通路、E-钙黏蛋白、Snail转录因子和microRNA等。本文就两者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意义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大黄辅助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附37例报告

      2012, 21(9):1137-1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0

      摘要 (768) HTML (0) PDF 995.35 K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大黄辅助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疗效。 方法:将127例SAP患者,分为大黄辅助EEN (EEN)组37例和大黄辅助中期肠内营养(MEN)组90例。观察两组: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CRP) 和血清前白蛋白(PA),记录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器官损害数、感染部位数、胰腺假性囊肿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APACHE-II评分等。 结果:治疗12~14 d后, EEN组死亡2例(5.4%),MEN组死亡14例(15.6%);EEN组与MEN组比较, APACHE-II评分和CRP明显下降,而PA明显升高(P<0.05); EEN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时间、器官损害数、感染部位数、胰腺假性囊肿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MEN组(P<0.05)。 结论:大黄联合EEN治疗SAP,能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胰腺神经鞘瘤1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2012, 21(9):1140-11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1

      摘要 (321) HTML (0) PDF 1.07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原则。 方法:结合笔者收治的1例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英文文献报道48例和中文文献报道9例胰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原则。 结果:58例胰腺神经鞘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5.6岁,男女比例为25:33,肿块大小平均为6.49 cm(1~26 cm)。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44.4%)、消瘦(11.3%),恶心呕吐(7.1%),上腹部不适(5.3%),腰背部疼痛(5.3%),黑便(5.3%)等。实性肿物21例(36.2%),囊性肿物29例(50.0 %),性质不确定8例(13.8 %)。胰头部病变23例(39.7%), 胰体部11例(19.0%), 胰头/体部3例(5.2%), 胰体/尾部8例(13.8%), 胰尾部6例(10.3%), 钩突部5例(8.6%), 定位不明2例(3.4%)。行单纯肿物摘除术13例(23%),肿物局部切除术9例(16%),胰体尾(+脾脏)切除术16例(29%)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占15例(27%),其他手术方式5例(5%)。随访31 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9个月(3~108个月)。随访良性病例中未见复发、转移或死亡。 结论:胰腺神经鞘瘤比较罕见, 应注意与胰腺其他疾病鉴别,术前影像检查有助于定位和定性,确诊需要组织学检查。恶性肿瘤少见,应遵循恶性肿瘤治疗原则,尽量行根治性切除术;对于良性肿瘤,建议行单纯肿瘤切除术。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胰体尾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2012, 21(9):1144-11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2

      摘要 (303) HTML (0) PDF 989.48 K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安全、可行性。 方法:2010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共行应用FTS理念指导的胰体尾切除手术12例,并以2008年5月—2010年4月间传统胰体尾切除手术15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FTS组与传统组比较,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住院费用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胰体尾切除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加速术后康复,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安全、可行性。

    • 内乳淋巴结状态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2012, 21(9):1147-11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3

      摘要 (362) HTML (0) PDF 988.80 K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乳淋巴结状态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对收治的100例乳腺癌并内乳淋巴结转移患者内乳淋巴结术后大小、转移情况以及长度厚度比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淋巴结情况将其分为增大组、减少组以及未变化组,同时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转移复发组、未转移复发组。并以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对患者淋巴结增大组、减少组以及未变化组其乳腺癌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1.54%,6.90%,6.25%(P<0.05);转移复发组、未转移复发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内乳淋巴结长度厚度比分别为1.55±0.82,2.73±0.53,2.69±0.71(P<0.05),转移复发组明显小于健康组以及未转移复发组患者。 结论:淋巴结的状态可作为一种观测指标,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提供间接参考。

    • >临床报道
    • T管架桥内引流治疗壶腹周围癌致梗阻性黄疸:附12例报告

      2012, 21(9):1150-11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4

      摘要 (601) HTML (0) PDF 1.17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管内引流治疗无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能切除的壶腹周围癌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姑息性胆管-空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12例患者黄疸均明显消退,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 结论:T管架桥内引流治疗壶腹周围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良好,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的、行之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

    • 胰腺中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2012, 21(9):1152-11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5

      摘要 (280) HTML (0) PDF 1010.23 K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报道胰腺中段切除术的手术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8月期间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肿瘤最大径(26.4±5.1)mm。手术时间(242.6±56.3)min,术中出血(205.5±82.4)mL,切除胰腺长度(44.5±8.3)mm,术后发生胰瘘1例(12.5%),胃瘫1例(12.5%),肺部感染1例(12.5 %),术后平均住院日(18.3±6.1)d。术后病理提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岛细胞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患者目前均存活,对手术效果基本满意,未出现新发糖尿病病例。 结论:对于胰颈部或体部的良性肿瘤,胰腺中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胃小弯侧异位胰腺3例报告

      2012, 21(9):1155-1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6

      摘要 (278) HTML (0) PDF 1.08 M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小弯侧异位胰腺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09年1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例胃小弯侧异位胰腺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均为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入院,行胃镜、超声胃镜、上腹部CT等检查,均诊断为胃小弯侧黏膜下肿物,均行小弯侧胃壁部分切除术。1例为腹腔镜手术,1例腹腔镜中转开腹,1例为开腹手术。手术中切除肿物及其周围1.0~2.0 cm正常胃壁组织,术中冷冻病理和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异位胰腺。术后2例出现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碍。 结论:胃小弯侧异位胰腺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镜、超声胃镜是其诊断的主要手段,小弯侧胃壁部分切除术是其治疗的首选术式,术中冷冻病理检查是必要的,局部切除术后应注意消化功能异常和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 不同剂量的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2, 21(9):1158-11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7

      摘要 (389) HTML (0) PDF 992.26 K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生大黄应用于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合适剂量,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将63例SAP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B,C组,分别给予1 g/(kg·d),2 g/(kg·d),3 g/(kg·d)的生大黄饮片制成煎液进行胃管注入和灌肠,观察患者肠功能恢复、腹部症状消失天数及住院天数。 结果:A,B,C组患者的显著有效率分别为19.0%(4/21),38.1%(8/21),47.6%(10/21);有效率分别为47.6%(10/21),57.1%(12/21),47.6%(10/21);而无效率分别为33.3%(7/21),4.8%(1/21),4.8%(1/21);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5,P=0.029)。A,B,C组显著有效和有效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6.36±1.15),(5.75±1.48),(4.56±1.20)d (F=8.105,P=0.001);腹部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7.79±1.19),(6.75±1.21),(6.35±1.21)d(F=5.800,P=0.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8.14±6.06),(17.80±5.70),(17.30±5.07)d(F=0.099,P=0.506)。3组均未发现因生大黄引起的不良反应。 结论:生大黄剂量越大,SAP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越快,且无明显副作用。提示临床在治疗SAP时使用剂量可加大至3 g(kg·d)。

    • 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的诊治:附19例报告

      2012, 21(9):1161-11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8

      摘要 (385) HTML (0) PDF 984.96 K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收治的19例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35±10)岁。嗜酒者11例,入院前有过量酒精摄入者13例,合并糖尿病者8例,合并高血压者6例,血脂代谢异常者8例。经积极治疗,13例水肿型均在1~3 d内腹痛缓解,6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在1周左右症状减轻,重要脏器功能恢复,全组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9%,其中肾功能衰竭5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17例通过降脂治疗2个月,甘油三酯<200 mg/dL。 结论: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发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病情较重,其高危因素有糖尿病以及酒精摄入。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目的是迅速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若为爆发性胰腺炎应立即采取手术措施。

    • 胆道镜结合液电碎石治疗胰管结石5例临床分析

      2012, 21(9):1164-11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29

      摘要 (264) HTML (0) PDF 991.97 K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结合液电碎石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5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接受胆道镜结合液电碎石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例患者结石均取净,术后无出血、胰瘘等并发症。 结论:胆道镜结合液电碎石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胰管结石的操作方式。

    • 胆囊癌的外科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2, 21(9):1166-11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0

      摘要 (257) HTML (0) PDF 997.73 K (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外科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1年2月—200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治疗后3,5年生存率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无梗阻性黄疽症状,N分期,AJCC分期,T分期越高,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维吾尔族患者其预后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黄疸(OR=2.736,95%CI=1.721~3.291),肿瘤分化程度(OR=1.726,95%CI=1.328~2.938),AJCC分期(OR=1.372,95%CI=0.827~2.192,处理方式(OR=1.382,95%CI=0.763~2.328),民族(OR=1.382,95%CI=0.872~4.382)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原发性胆囊癌外科诊疗其预后较差,其与黄疸、肿瘤分化程度、AJCC分期、处理方式和民族有关。

    • ERCP技术在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附120例报告

      2012, 21(9):1169-11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1

      摘要 (397) HTML (0) PDF 983.53 K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辅助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20例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技术下取石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手术疗效、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复发情况,评价ERCP技术对于胆管结石治疗的临床价值。 结果:全组120例患者取石的成功率为97.50%。一次取净结石109例;2次取净8例;造影不成功2例;由于结石形大质硬,碎石失败1例。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9.17%),其中发生胰腺炎6例,胆管炎3例,创面出血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得到有效地缓解。未出现穿孔现象。术后随访6个月,4例复发(3.3%)。 结论:ERCP技术应用于胆管结石的治疗创伤性小,患者术中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拔除T管后胆瘘16例临床分析

      2012, 21(9):1172-1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2

      摘要 (310) HTML (0) PDF 980.88 K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拔除T管导致胆瘘的治疗与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拔除T管后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非手术及2例手术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拔除引流管,无复发。 结论:尽早给予有效的引流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拔除T管后胆瘘治疗的关键,非手术治疗为首选,保守治疗无效则应果断手术。因人而异选择拔管时间,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拔除T管的方法是预防的关键。

    • 腹腔镜及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

      2012, 21(9):1175-11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3

      摘要 (379) HTML (0) PDF 987.26 K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完成的45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同期49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随访结果。 结果: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在术中失血、术后恢复、住院时间、术后止痛药剂量、并发症发生率、进食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但在切除标本中淋巴结个数与开腹组无差统计学异(P>0.05)。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

    •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分析

      2012, 21(9):1178-11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4

      摘要 (338) HTML (0) PDF 980.50 K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6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2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0 min,平均出血180 mL,术后肠道功能平均恢复时间56 h,平均住院9.5 d;手术切除淋巴结平均为15.6个,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瘘、死亡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Trocar及小切口处未见肿瘤种植转移,1例复发。3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术后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10,13个月死于肿瘤广泛转移导致的全身衰竭。 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轻、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美学效果好等优点,且能达到根治的要求。

    • 全麻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置放、拔除尿管的最佳时机的初步探讨

      2012, 21(9):1181-11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5

      摘要 (280) HTML (0) PDF 977.55 K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留置尿管的理想时机。 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80例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例,行术前麻醉后置放尿管,术后麻醉复苏前拔除尿管。术后观察尿潴留、膀胱刺激症状及术后1,3,7 d尿中白细胞的改变。 结果:80例术后患者75例均能自行排尿,仅5例再次置放尿管。术后第1天,发生膀胱刺激症状5例,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7天,发生膀胱刺激症状分别为2例和1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尿中白细胞>10/HP者分别为 2,5,4例,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全麻腹部手术,术前麻醉后置放尿管、术后麻醉复苏前拔除尿管,不会导致排尿困难,能减少膀胱刺激症状及尿路感染率。

    • >病案报告
    • 胰管多发巨大结石1例

      2012, 21(9):1183-11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6

      摘要 (262) HTML (0) PDF 1006.90 K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胰尾腺癌穿入脾脏内生长1例

      2012, 21(9):1184-11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7

      摘要 (383) HTML (0) PDF 995.59 K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臀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2012, 21(9):1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2.09.038

      摘要 (288) HTML (0) PDF 967.99 K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