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3, 22(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
摘要:
临床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手术治疗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极量肝切除是高难度手术的典型代表。极量肝切除术疗效显著,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笔者分别从极量肝切除术治疗HCC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争议与建议等方面就其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总结。
2013, 22(1):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2
摘要: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的标准方法。而且令人信服地显示,它能很好地预测静脉曲张出血与生存率,也能预测与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的其他临床并发症,也是评估药物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反应的唯一适合的工具。它精确、安全、重复性好。但是由于其是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因之未被广泛应用。而微波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肝静脉抵达时间和肝动静脉渡越时间与HVPG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替代HVPG的新方法。
2013, 22(1):10-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4
摘要:
目的:探讨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半肝切除在肝硬化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笔者从拟行半肝切除的肝硬化患者中选择45例,随机分成前入路组和常规组。前入路组22例,使用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行半肝切除;常规组23例,使用常规法半肝切除。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以及围手术期肝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治疗。前入路组行右半肝切除17例,左半肝切除5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肝后隧道;常规组行右半肝切除19例,左半肝切除4例。与常规组比较,前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恢复较快(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总胆红素(TBIL)变化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施行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半肝切除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2013, 22(1):14-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5
摘要:
目的:探讨偱肝中静脉行解剖性半肝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2月58例行半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暴露肝中静脉全程,然后按其走行确定切肝平面,行解剖性左或右半肝切除。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5.78(4.5~13)h,平均失血量238.3(100~2 000)mL,术后无膈下脓肿、胆瘘、出血等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5(9~25)d。结论:循肝中静脉的切肝平面是解剖性半肝切除合理、正确的选择。
2013, 22(1):1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6
摘要:
目的:比较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右叶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30例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右叶大肝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30例行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右叶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肿瘤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肿瘤破裂例数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术中大出血者例数和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术后1,3年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可作为治疗右叶大肝癌的首选术式,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2013, 22(1):22-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7
摘要:
目的:探讨安全切除紧贴肝门区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紧贴肝门区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术中失血量100~7 000 mL。根据瘤体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和切除术式,其中,Pringle法11例,改良Pringle法9例,半肝血流阻断法15例;血管瘤包膜外剥除24例,肝切除10例,缝扎1例。术后18例出现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和处理出血,尽可能保留足够量的正常肝组织,应用合理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和切除手段是安全可行的。
2013, 22(1):26-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8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热消融和肝切除手术治疗小肝癌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经皮热消融和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治疗,用RevMan 5.1.17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683例患者,其中经皮热消融组340例,手术切除组34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治疗后1,3年总生存率,1年无瘤生存率,1年局部肿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切除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和2年局部肿瘤复发率优于经皮热消融患组(均P<0.05);经皮热消融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P<0.05),且经皮热消融组治疗的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全身状况更好。结论:经皮热消融治疗小肝癌的近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但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远期疗效优于热消融治疗。
2013, 22(1):32-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09
摘要:
目的:评估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应用于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越性。方法:297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FTS组(135例)和对照组(162例),FTS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TS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提前,术后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症情况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TS理念应用于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安全有效的,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2013, 22(1):37-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0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行门腔静脉转位术(PCT)后的肝功能及肝组织学变化。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行PCT(门静脉近端与下腔静脉远端进行端-端吻合,门静脉远端与肝下下腔静脉近端进行端-端吻合),对照组大鼠行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阻断,时间与实验组对应者无肝期一致。两组分别于术后6,12,24 h和3,7,28 d各取6只大鼠,行血清谷丙转氨酸(ALT)和谷草转氨酸(AST)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凋亡检测,同时检测肝组织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术后24 h内实验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呈逐渐降低趋势,在3,7,28 d各时间点两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而实验组呈轻微病理学改变,表现为细胞水肿、点状坏死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术后6 h最为明显;两组在各时间点均可见少量肝细胞凋亡,但凋亡指数(AI)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组肝组织PCNA表达在术后24 h及3,7 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28 d后下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T后近期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但长期可能不会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造成明显的影响。
2013, 22(1):43-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1
摘要: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HA(0,25,50,100,200 μmol/L)分别作用人肝癌Bel-7402细胞24,48,7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分别用流式细胞仪、real-time PCR和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上述梯度浓度的DHA作用 Bel-7402细胞48 h后的凋亡情况、Bim基因表达和caspase-3活性。结果:不同浓度、不同时间DHA作用后,Bel-7402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均P<0.05);细胞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呈明显浓度依赖性(均P<0.05),但无明显时间依赖性(均P>0.05)。不同浓度DHA作用48 h后,Bel-7402细胞凋亡率、Bim基因表达和caspase-3的活性均明显增加,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DHA可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2013, 22(1):49-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2
摘要: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肝I/RI模型组(模型组)、氨溴索预处理+肝I/RI模型组(氨溴索预处理组)。肝I/RI模型采用阻断入肝血流30 min后再灌注方法诱导,氨溴索预处理组于缺血前20 min尾静脉注射氨溴索(100 mg/kg),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6 h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caspase-3的活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氨溴索预处理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肝组织SOD和GSH含量明显下降,而MDA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肝组织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氨溴索预处理组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氨溴索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I/RI,机制可能与其调控抗氧化和抗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2013, 22(1):54-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3
摘要:
目的:探讨GP7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GP7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1.25±0.17 vs. 0.62±0.06,0.46±0.03;2.20±0.26 vs. 0.87±0.07,0.26±0.04)(均P<0.05);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血管有无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低者GP73表达水平高于无侵犯及分化高者(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GP7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侵袭性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肝癌侵袭性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标志物。
2013, 22(1):59-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4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磷酸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联合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测诊断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价值。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39例AFP阴性HCC患者、39例非HCC肝病患者及40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mRNA的表达;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9例AFP阴性HCC患者血浆GGT水平(>58 U/L为阳性),分析两者单独和联合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39例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mRNA表达检出率为62%(24/39),而在非HCC的肝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PC-3 mRNA表达均为阴性,特异度达100%;39例HCC患者血浆GGT升高阳性率80%(31/39)。GPC-3 mRNA联合GGT检测的阳性率95%,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均P<0.05)。结论:AFP阴性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PC-3 mRNA有较高的特异性表达,GPC-3 mRNA联合GGT检测有助于AFP阴性的HCC早期发现。
2013, 22(1):63-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5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堆积物(TDs)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年间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对其术后胃癌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分析TDs与患者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行生存分析。结果:18例(18.0%)患者标本呈TDs阳性。与TDs阴性患者比较,TDs阳性患者肿瘤体积大[(5.62±2.48)cm vs.(4.83±2.17)cm];低分化癌比例高(66.7% vs. 51.2%);淋巴结转移个数多[(9.2±8.4)个vs.(5.3±7.5)个];III期胃癌比例高(88.9% vs. 36.6%);生存率降低(27.8% vs. 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TDs可作为判断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阳性者预后差。
2013, 22(1):67-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6
摘要: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2013, 22(1):7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7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应用于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肝移植术后患者55例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免疫抑制剂,而益生菌组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周(思连康,1.5 g,3次/d)。于术前及术后第2,5,8天检测患者血清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并观察和记录患者术后感染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TBIL和ALT水平两组在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益生菌组TBIL和ALT水平分别在术后第8,5天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ALB和PA水平两组在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术后第5,8天益生菌组的两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周内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的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38%和69.23%(P=0.038),17.24%和42.31%(P=0.041)。结论:肝移植术后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恢复,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感染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013, 22(1):75-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8
摘要: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呼吸道症状的区域性特征及胃底折叠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7月收治15例来自内蒙古包头市双龙镇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GERD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50.00±6.88)岁,大部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胃底折叠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平均手术时间65 min,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11.4±2.7)个月,患者呼吸道及其他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GERD所致呼吸道症状与患者所在地区的气候、生活、饮食习惯有关。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RD疗效良好。
2013, 22(1):79-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19
摘要: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DCO)在治疗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71例严重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损伤控制手术41例,另外30例患者行一期确定性手术。结果:损伤控制手术组患者复苏后乳酸水平,pH值,体温,凝血酶原时间(PT)与一期确定性手术组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71例患者均治愈后安全出院,但损伤控制手术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一期确定性手术组(均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严重胸腹部损伤患者是理想的治疗策略。
2013, 22(1):83-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0
摘要:
尾状叶解剖位置特殊,动脉供应、静脉及胆道引流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故对其应用解剖及其手术入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就此作一综述。
2013, 22(1):88-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1
摘要:
目前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超声造影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治疗肿瘤是当前的研究的热点,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超声靶向击破技术为肝癌基因治疗方面提供了一种强有效的非病毒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现将超声微泡联合基因靶向治疗肝癌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3, 22(1):93-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2
摘要:生长激素在调节代谢、降低外科患者病死率方面疗效显著。然而生长激素能否安全地用于肝癌患者的治疗,仍存在争议。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就近年关于生长激素治疗肝癌的实验与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3, 22(1):98-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3
摘要: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引起肝脏损害的重要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研究发现HSP70在组织、器官的IR损伤中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笔者就其在肝IR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并重点阐述其作用机制,如调控炎症因子、抗细胞凋亡以及抗氧化作用等。
2013, 22(1):104-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4
摘要:
L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AP)的新成员,在许多肿瘤组织中明显过表达。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抗肿瘤药物筛选、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的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上述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3, 22(1):109-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5
摘要:
目的:探讨以解剖性肝切除为基础的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恶性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治疗肝胆恶性肿瘤患者24例。术前进行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肝脏血管情况及预留肝脏体积等的综合评估。均利用普通电刀、血管钳钳夹和钛夹法等手段完成肝切除;对部分患者运用Pringle手法或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控制入肝血流。对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胆瘘、严重的肺部感染、腹腔出血、肝衰竭等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完成解剖性肝切除。所有恶性肿瘤切除后切缘阴性。平均手术时间为 296(93~6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78(220~2500)mL。1例(4.2%)术后出现胆瘘,经过非手术治疗于术后约10 d左右胆瘘消失;1例(4.2%)出现术后肝衰竭和腹腔渗血,经治疗后恢复;2例(8.3%)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和严重的切口感染各有1例(8.3%),均经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9.2%。随访期内有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出现肝内复发,1例胆囊癌患者出现肝转移。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是精准肝切除的基础,以精准的术前评估和精密的手术方案为前提,术中利用普通的手术器械仍能完成精确的肝脏切除。
2013, 22(1):113-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6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或单口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8月共完成经脐单孔或单口腹腔镜肝切除术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单孔5例,单口3例。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50~200 mL,平均90 mL,术后发生胆瘘1例, 3 d后自愈。术后6 d内均出院。术后1个月复诊,情况良好,美学效果明显,患者满意度达100%。 结论:普通的腹腔镜器械经脐单孔或单口完成腹腔镜肝II,III,V,VI段较边缘的病变(病灶<5 cm) 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明显微创性和美学效果。但对较大的肝脏病变切除或难度较大的肝段叶切除,有待探讨。
2013, 22(1):115-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7
摘要:目的:探讨微清蛋白尿的检测在肝癌患者术后液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对象,出现微清蛋白尿者观察组(26例),未出现微清蛋白尿者对照组(34例),检测肾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观察脏器积液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CD8+含量、脏器积液的例数和引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内生肌酐清除率和CD3+,CD4+,CD4+/CD8+,NK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微量清蛋白尿对于判断肝癌术后液体治疗的机体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2013, 22(1):118-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8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可行性。 方法: 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患者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或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后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11例,门奇静脉断流术12例。 结果:21例术后1年内无上消化道出血,2例因出血行再次套扎。1例于2年后患肝癌死亡,1例3年后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结论: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出血创伤小,近期止血效果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方法。
2013, 22(1):121-1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29
摘要: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20例)及早期行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的治疗组(36例)进行对比分析。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有可比性,术后第1,3,7,10,14天动态监测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术后第1,2,4,12周行彩超或螺旋CT监测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情况,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发生PVT5例,发生率为25.0%;治疗组发生PVT共计1例,发生率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患者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2013, 22(1):124-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30
摘要:
2013, 22(1):125-1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31
摘要:
2013, 22(1):1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32
摘要:
2013, 22(1):128-1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1.033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