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2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展望:早期胃癌的前哨淋巴结导航保留功能手术

      2013, 22(10):1235-12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1

      摘要 (459) HTML (0) PDF 965.41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腹腔镜在胃癌治疗中应用以后,短期的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患者术后在生活质量上有所提高。然而,腹腔镜胃癌手术对生存质量的长期的改善作用仍在争论中。这可能由于腹腔镜下胃癌手术与开放手术有着相同的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造成的。为了提高胃癌手术患者长期的生存质量而又不影响复发与生存,通过腹腔镜行胃功能保留手术及最小范围的淋巴清扫使肿瘤无残留的方式是应该被考虑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NB)的概念被提出来。在敏感性方面SNB的结果在不同的机构是有差异性和不令人满意的,然而最近来自日本的多中心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乐观的结果。目前在韩国,前哨淋巴结导航方法研究小组对应用SNB保留胃功能手术的方法进行III期试验,在这之前,参与机构在标准化及克服SNB学习曲线的质量管理研究已经在进行中。如果SNB及保留胃功能的手术可以在III期试验中证实,那么这种方式因其不影响复发与生存可能取代早期胃癌患者的标准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成为早期胃癌的一种更好的外科治疗选择。

    • 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治疗晚期胃癌

      2013, 22(10):1238-12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2

      摘要 (292) HTML (0) PDF 988.23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治疗晚期胃癌的方法为开腹胃切除及D2淋巴结清扫并在术后行S-1或卡倍他滨加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然而III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为了提高生存率,需要加大化疗药物的剂量。鉴于患者接受二联或三联化疗的顺应性差,新辅助化疗将是一个充满前景的方法。目前在东亚国家,正进行多项III期临床试验用于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另一方面,手术治疗方法已倾向于行腹腔镜手术。在日本和韩国已经进行了多项III期临床试验评估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LADG)在早期和晚期患者中的疗效。因此,未来标准治疗肿瘤位于中、下1/3晚期胃癌的候选方案由综合治疗组成,包括新辅助化疗及随后的LADG。只要新辅助化疗是按标准实施,随后的腹腔镜胃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长期生存率是有保障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实施了一项随机II期临床试验比较新辅助化疗后LADG和开腹远端胃切除术(ODG)治疗胃癌的疗效。

    • >胃肿瘤专题研究
    •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国人远端胃癌的Meta分析

      2013, 22(10):1243-12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3

      摘要 (450) HTML (0) PDF 1.15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国人远端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3年5月),收集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国人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6个研究,555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278例,开腹组2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镇痛剂的使用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减少(均P<0.05)。 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安全可行,但手术时间长,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少。

    • 腹腔镜远端胃癌D2 根治术临床疗效与相关解剖分析

      2013, 22(10):1252-12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4

      摘要 (488) HTML (0) PDF 2.40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术中胃周血管解剖特点。 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3年6月45例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对临床疗效及术中胃周血管解剖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45例患者中43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8.75±44.32)min,术中出血(100± 50)mL,清扫淋巴结(27.55±7.52)枚,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1.1)d,下床活动时间(2.5±1.0)d,住院时间(11.5±7.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胃周血管解剖中,胃网膜左血管主要起自脾动脉第3段,位于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肠系膜上血管主要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胃网膜右血管主要在幽门下方与胰头之前的网膜内,但变异较大。腹腔干及其分支主要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胃胰襞、脾胰襞和肝胰襞是分别定位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 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掌握好胃周血管解剖及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手助腹腔镜胃癌D2 根治术100例报告

      2013, 22(10):1257-12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5

      摘要 (533) HTML (0) PDF 1001.24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7月完成的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 结果:实施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102例,中转开腹2例(1.96%)。成功完成手术100例,全胃切除术53例,远端胃切除术39例,近端胃切除术8例;联合胆囊切除术4例,联合左肝外叶部分切除术2例,联合胰体尾部分切除+脾切除术1例。平均手术切口长度(6.81±0.29)cm;术中出血量(244.10±117.02)mL;手术时间(172.28±24.02)min;病理检获淋巴结数(17.10±5.70)枚;术后住院时间(10.20±3.84)d。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相关并发症率9%(9/100)。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失访率6%(6/100),同时性肝转移3例,异时性淋巴结转移1例,局部复发1例。 结论:手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且并不会增加肿瘤在腹腔转移的机会。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肥胖患者的应用

      2013, 22(10):1261-12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6

      摘要 (369) HTML (0) PDF 1.06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肥胖老年患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9月26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老年肥胖患者(肥胖组)和同期67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非肥胖老年患者(非肥胖组)的临床资料。 结果:肥胖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肥胖组[(231.2±51.4)min vs.(208.5±53.6)min,P=0.039],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1% vs. 22.4%,P=0.589)。两组术后1,3,5 d各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术后体能评分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而呼吸困难分、疲劳评分低于非肥胖组(均P<0.05),余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8例(90.3%)随访2~48个月,肥胖组1,2,4年生存率分别为91.3%,78.2%,65.2%;非肥胖组1,2,4年生存率分别为93.4%,77.7%,6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6)。 结论:肥胖能增加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但并不会影响手术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 改良DCF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3, 22(10):1266-12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7

      摘要 (444) HTML (0) PDF 1.02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DCF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5-氟尿嘧啶)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48例初治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改良DCF方案化疗,即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5-氟尿嘧啶750 mg/m2持续静脉滴注24 h(第1~5天)。21 d为1周期,至少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随访日期截止2013年2月,无失访病例。全组患者总有效率(ORR)为29.2%(14/48),疾病控制率(DCR)为87.5%(42/48),其中完全缓解(CR)1例(2.1%),部分缓解(PR)13例(27.1%),病情稳定(SD)28例(58.3%),病情进展(PD)6例(12.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5个月;不良反应为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粒细胞减低发生率为66.7%(32/48),其中III~IV度占21.8%(7/32),血小板减低发生率为20.8%(10/48),无III~IV度发生者;无严重感染、出血等治疗相关死亡。化疗后KPS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影响指标。 结论:改良DCF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

    • T4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分析

      2013, 22(10):1271-1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8

      摘要 (498) HTML (0) PDF 1.13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4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183例T4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60%,42%,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率、pN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率、pN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淋巴结转移率、pN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T4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胃上部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分析

      2013, 22(10):1276-12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09

      摘要 (364) HTML (0) PDF 1.04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110例胃上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保留远端胃,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残胃-空肠侧侧吻合、空肠-空肠端侧吻合的双通道消化道重建(双通道吻合组);57例行常规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Roux-en-Y吻合组)。 结果:双通道吻合组与Roux-en-Y吻合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4%和98.7%,67.3%和65.7%,15.7%和1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吻合组患者在预防倾倒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明显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两组间在术后梗阻、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患者术后1年的体质量、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方面的变化双通道吻合组均明显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 结论:保留远端胃,行残胃与空肠双通道吻合治疗胃上部癌符合手术规范,不影响根治原则,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胃上部癌根治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 >基础研究
    • 人胃癌细胞原位移植裸鼠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体外化疗药敏性差异

      2013, 22(10):1280-1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0

      摘要 (393) HTML (0) PDF 1.44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肝转移模型原发灶、肝转移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 方法:将裸鼠皮下传代的SGC-7901细胞株实体瘤组织块移植于裸鼠胃壁,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待其发生肝转移后取胃原发灶、肝转移灶肿瘤细胞,SRB法检测肿瘤细胞对氟尿嘧啶(5-FU),顺铂(CDDP),奥沙利铂(L-OHP),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氨甲喋呤(MTX)7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结果:成功建立裸鼠原位移植胃癌转移模型,肿瘤原位移植成瘤率100%,肝转移率75%;7种药物中L-OHP,VCR对原发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肝转移灶,而eADM,MMC对肝转移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原发灶(均P<0.05);5-FU,L-OHP,MTX对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的抑制率具正相关性(r=0.5203;0.4424;0.3851,均P<0.05)。 结论:胃癌原位移植动物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细胞的对化疗药物药敏性存在差异,以原发灶药敏检测结果指导针对肝转移灶的治疗可能是不准确的。

    • 胃癌细胞中&beta|肾上腺能受体与NF-κB通路及其下游侵袭相关因子的关系

      2013, 22(10):1284-12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1

      摘要 (383) HTML (0) PDF 1.39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细胞中β肾上腺能受体(β-ARs)与NF-κB通路及下游侵袭相关因子的关系。 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普萘洛尔(10,30,100 μmol/L)和异丙肾上腺素(50,100,200 μmol/L)作用胃癌BGC-823和SGC-7901细胞株24 h后,用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因子及NF-κB p65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细胞比较,普萘洛尔呈浓度依赖性降低两种胃癌细胞VEGF,COX-2,MMP-2,MMP-9的mRNA表达,而异丙肾上腺素则呈浓度依赖性升高上述因子的mRNA表达(均P<0.05);与对照组细胞比较,普萘洛尔作用后,两种胃癌细胞上述因子及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而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后则呈反向变化,且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 结论:β-ARs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NF-κB通路活性及其下游侵袭相关分子的表达有关。

    • SELENB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的关系

      2013, 22(10):1291-12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2

      摘要 (377) HTML (0) PDF 1.62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差异表达最显著的蛋白,并探讨其与CRC疾病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83例CRC患者手术标本,包括患者的CRC组织,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转移的淋巴结以及部分患者同时长有的大肠良性息肉。用二维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新鲜的CRC与正常黏膜组织以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出兴趣蛋白后,用Western blot法在新鲜的CRC与正常黏膜组织,以及不同的CRC细胞株中验证;用免疫组化检测石蜡包埋的CRC、正常黏膜、良性息肉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该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RC细胞株在丁酸钠(NaB)诱导分化后该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2D-DIGE分析和MALDI-TOF-MS鉴定结果显示,CRC组织中硒结合蛋白1(SELENBP1)表达丰度比正常黏膜组织明显降低2.54倍(P<0.01)。Western blot示,CRC组织中SELENBP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配对的正常黏膜组织[(0.76±0.37) vs. (1.46±0.56)](P<0.001),SELENBP1的表达在CRC细胞株中普遍降低。免疫组化示,SELENBP1的表达评分在CRC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中分别为1.25±0.78和2.02±0.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中、低分化的CRC组织中分别为1.75±0.53,1.29±0.41,0.89±0.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期的CRC组织间、良性息肉与正常黏膜间、转移淋巴结与其配对的原发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CRC细胞株经NaB分化诱导后,SELENBP1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CRC组织SELENBP1表达降低,SELENBP1表达降低与CRC低分化程度有关,但与疾病进展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 ADAM23|αvβ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2013, 22(10):1297-13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3

      摘要 (476) HTML (0) PDF 1.04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ADAM23,αvβ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53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及20例良性病变组织中ADAM23,αvβ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ADAM23蛋白与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均P<0.05),而αvβ3蛋白与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均P<0.05)。大肠癌组织中ADAM23和αvβ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χ2=10.3390;r=-0.637,P<0.01)。ADAM23和αvβ3的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而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肝转移有关,此外ADAM23蛋白的表达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结论:大肠癌中ADAM23呈低表达,αvβ3呈高表达,两者可能与大肠癌的肝转移等不良临床转归有关。

    • 大肠癌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与IL-10|TGF-β1的关系

      2013, 22(10):1302-13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4

      摘要 (515) HTML (0) PDF 1.36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大肠癌区域引流淋巴结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情况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32例,无转移28例)区域引流淋巴结中CD4+CD25+的表达(Treg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分析Treg数目与IL-10和TGF-β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D4+CD25+在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淋巴结中呈高表达,阴性淋巴结中呈低表达,而在无转移患者淋巴结中几乎无表达;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淋巴结CD4+CD25+的OD值明显高于阴性淋巴结与无转移患者淋巴结(P=0.012;P=0.002),转移患者的阴性淋巴结与无转移患者淋巴结OD值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115)。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血清IL-10,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P=0.003;P=0.004)。患者淋巴结CD4+CD25+的OD值与血清IL-10或TGF-β1浓度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0.683,P=0.000;r=0.532,P=0.000)。结论:大肠癌患者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清IL-10或TGF-β1水平可作为监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 >临床研究
    • 腹腔镜对比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2013, 22(10):1307-13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5

      摘要 (415) HTML (0) PDF 1.03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检索近20年来发表的关于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标准筛选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 114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1 111例,开腹组1 003例。腔镜组与传统开腹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缩短、伤口感染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输尿管损伤、尿潴留、肠梗阻、吻合口瘘,切口疝,两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标本长度、环周切缘阳性率、局部复发、切口或穿刺口种植转移、远处转移、3,5年总体生存率、3,5年无病生存率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肿瘤根治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仿,可作为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术式。

    • 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的Meta 分析

      2013, 22(10):1314-1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6

      摘要 (400) HTML (0) PDF 1.03 M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Ladd术治疗肠旋转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关于腹腔镜与开腹Ladd术治疗肠旋转不良的文献,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行Meta分析。 结果:经筛选共4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共454例患者,其中腹腔镜Ladd术89例(腹腔镜组),开腹Ladd术365例(开腹组)。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时间并无延长(P>0.05),但术后进食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发生肠梗阻率低(均P<0.05),术后肠扭转发生率亦无增加(P>0.05)。 结论:腹腔镜Ladd术较开腹Ladd术治疗肠旋转不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 血浆降钙素原对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中的预测作用

      2013, 22(10):1319-1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7

      摘要 (394) HTML (0) PDF 1011.67 K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术后肠梗阻的关系。 方法:选择100例行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后第1,3,5天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肠梗阻组与非肠梗阻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术后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8位患者在术后第10~15天出现肠梗阻。肠梗阻组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长于非肠梗阻组(P<0.05),其他临床变量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部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第1,3天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肠梗阻组术后第5天PCT水平明显升高,与非肠梗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术后CRP和TNF-α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中PCT水平的升高可能是1项早期预测术后肠梗阻的实验室指标。

    • 十二指肠间质瘤46 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3, 22(10):1324-1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8

      摘要 (412) HTML (0) PDF 1.01 M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 >文献综述
    • 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2013, 22(10):1329-13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19

      摘要 (322) HTML (0) PDF 1004.25 K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就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包括淋巴结清扫范围,几组重要淋巴结清扫的价值和必要性,清扫的前沿技术与安全性,腹腔镜技术,前哨淋巴结及胃癌微转移等方面。

    • 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治疗及预后判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2013, 22(10):1334-13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0

      摘要 (342) HTML (0) PDF 976.40 K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对肿瘤标志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发现多种肿瘤标志物在胃癌中有差异表达。笔者就其在胃癌预后判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Treg 细胞在II 期结肠癌组织中的数量及临床意义

      2013, 22(10):1338-13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1

      摘要 (341) HTML (0) PDF 1.21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浸润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TNM分期II期结肠癌癌巢、癌间质中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9例原发性II期结肠腺癌局部浸润Treg细胞的分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癌组织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高中分化癌组织Treg细胞数量多于中低分化组癌组织,癌巢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低于癌间质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P<0.001);癌组织Treg细胞高数量组、癌间质Treg细胞高数量组的总生存率(OS)分别明显高于癌组织Treg细胞低数量组与癌间质Treg细胞低数量组(均P<0.05);癌巢Treg细胞高数量组的OS低于癌巢Treg细胞低数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 结论:Treg细胞在II期结肠癌癌巢及癌间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癌组织、癌间质及癌巢中浸润的Treg细胞数量可能分别是影响结肠癌临床预后的预测指标。

    • 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临床分析

      2013, 22(10):1341-13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2

      摘要 (324) HTML (0) PDF 947.80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下完成结直肠肿瘤手术255例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27例,腹腔镜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3例,腹腔镜乙状结肠根治切除术40例,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119例,腹腔镜Miles术50例,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1例。 结果:255例手术均成功切除肿瘤(255例中1例为手助式,2例为腹腔镜辅助式),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发生输尿管损伤尿外溢1例,经放置输尿管支架后治愈;无其余明显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平均约35 mL,平均手术时间155 min(其中后80例平均手术时间130 min)。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2.3 d;术后疑有吻合口小渗漏1例,经局部引流等治疗而愈;发生切口感染 2例,肿瘤局部浸润较深者术后尿潴留症状1例。术后随访最长75个月,随访率84.3%(215/255), 2例复发转移,尚未发现死亡者。 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根治术,手术创伤小,术中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传统开腹结直肠肿瘤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FASN在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3, 22(10):1345-13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3

      摘要 (457) HTML (0) PDF 969.76 K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SN)在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取经病理活检诊断为直肠癌的患者42例,其中28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根治组),14例行直肠癌姑息术(姑息组),选取正常人16例(对照组);分别应用ELISA方法检测正常人及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FASN的浓度。 结果:术前直肠癌患者外周血FAS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治组术后患者血FASN低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姑息组术后血FASN水平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高于对照组和根治组术后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癌胚抗原(CEA)、FASN、C反应蛋白 (CRP)、便秘史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FASN在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增高,术后患者血FASN水平降低,测定FASN在外周血的表达可能成为早期诊断恶性肿瘤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 胃癌组织中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2013, 22(10):1348-13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4

      摘要 (238) HTML (0) PDF 1.91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CORTACTIN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CORTACTI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 (69.6% vs. 21.4%,P=0.000),CORTACTIN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浸润深度有关(P=0.009, P=0.014, P=0.019, P=0.021);CORTACTIN阳性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CORTACT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与患者预后相关,提示CORTACTIN可能在胃癌中发挥促进侵袭转移的作用。

    • >临床报道
    • 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致胃癌根治术后黄疸的治疗

      2013, 22(10):1352-13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5

      摘要 (391) HTML (0) PDF 924.93 K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治疗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引起胃癌术后黄疸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7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5例胃癌术后No.13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例患者中,放弃治疗1例,剖腹行胆总管置T管1例;另3例,在ERCP下,放置胆道内支撑架,2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胆总管置T管和ERCP置管成功者,术后2周左右黄疸消退,生存时间超过10个月。未行胆道引流者,生存时间为1~2个月。 结论:有效的胆道引流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减退因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压迫胆总管而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晚期胃癌患者行旷置胃空肠吻合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3, 22(10):1354-13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6

      摘要 (362) HTML (0) PDF 943.35 K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旷置胃空肠吻合术对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与Braun法胃肠吻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旷置胃空肠吻合手术组32例(观察组)以及Braun法胃肠吻合手术组30例(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随访1.5年,观察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及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析两种治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较低,平均生存时间较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疲乏、自身对癌症认识、治疗态度、日常生活以及总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晚期胃癌患者应用旷置胃空肠吻合手术进行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胃肠道肉瘤样癌的诊治:附5例报告

      2013, 22(10):1357-13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7

      摘要 (434) HTML (0) PDF 933.22 K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肉瘤样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分析其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5例胃肠道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术后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全组肉瘤样癌发生于胃、直肠各1例,空肠3例,男女之比2:3;临床以腹痛、腹胀、消瘦、大便潜血、贫血、腹部肿块、肠穿孔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术前诊断率为40.0%,2年存活率为40.0%(2/5),3年存活率为零;淋巴结转移多见,其预后生存率较低。 结论:胃肠道肉瘤样癌发现晚、术前诊断率低,需B超、CT、消化内镜、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及必要的剖腹探查有助于诊断;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切除术后预后仍不乐观。

    •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45例临床分析

      2013, 22(10):1360-13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8

      摘要 (225) HTML (0) PDF 944.29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45例腹部手术后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均通过保守治疗后痊愈,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为13~32 d,平均17.9 d;无1例需手术治疗和死亡病例。 结论:腹部手术后PGS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保守综合治疗为主要方法,一般不需手术干预。

    • 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贲门癌

      2013, 22(10):1362-13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29

      摘要 (297) HTML (0) PDF 946.58 K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贲门癌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的48例老年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48例患者分经腹组和经胸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 结果:经腹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经胸组[(184.4± 12.5)min vs. (196.3±16.8) min,(304.5±35.4)mL vs. (354.8±44.7)mL,(11.4±3.7)d vs. (14.5±4.1)d],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胸组(4.5% vs. 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与经胸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6.36%,84.62%,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5.46%,42.31%,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贲门癌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肺部并发症低的优点。

    • 全胃切除双Braun吻合空肠代胃术的临床应用

      2013, 22(10):1365-13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30

      摘要 (306) HTML (0) PDF 924.21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治疗经验。 方法:分析7例胃癌行全胃切除双Braun吻合空肠代胃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4.2±0.3)h,平均失血量(380±4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68.3 h,术后平均75 h开始进食全流饮食,住院时间平均18 d;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14.29%)出现肺部感染,1例(14.29%)出现切口液化;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36个月,未出现倾倒综合征及明显的营养不良;1例复发。总体疗效良好。 结论: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双Braun吻合空肠代胃术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是一种较为安全和理想的胃肠道重建方式。

    • 腹腔镜及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指标及预后的比较

      2013, 22(10):1367-13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31

      摘要 (361) HTML (0) PDF 944.96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接受不同根治术术中及术后5年内生存情况。 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50例。传统开腹组行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手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及5年内生存情况。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镇痛时间、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传统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清扫淋巴结数、切缘阳性率及术中冷冻切片Dukes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复发转移及术后5年内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的20.0%(P<0.05)。 结论: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术,5年内生存率与开腹术一致。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性消化道损伤手术麻醉期管理中的应用

      2013, 22(10):1370-13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32

      摘要 (289) HTML (0) PDF 973.31 K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创伤性消化道损伤手术麻醉期管理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 效性。 方法:将62例创伤性消化道损伤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FTS组(n=35)和对照组(n=27),FTS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的麻醉期处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麻醉期处理措施,记录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测定两组术前、术后第1, 5天血清CRP水平、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TS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术后第1,5天血清CRP水平及VAS疼痛评分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创伤性消化道损伤手术麻醉期管理中应用,可安全、有效的减轻术后应激,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 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机与术后感染相关性研究

      2013, 22(10):1374-1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0.033

      摘要 (278) HTML (0) PDF 943.00 K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间的选择与术后感染相关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3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找出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间的选择与术后感染相关性。 结果: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术后感染发生率为8.21%,延迟手术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3.79%)明显高于早期手术组患者(3.95%)(P<0.05)。 结论:急性阑尾炎切除术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病程时间较长的患者,一旦确诊,及早手术治疗以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