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3, 22(12):1529-15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1
摘要: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F-EVAR)是腔内修复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实现了经腔内重建主动脉分支血管,使原来无法应用常规技术处理的短瘤颈及近肾腹主动脉瘤(J-AAA)能够接受微创腔内治疗。笔者就该技术的技术背景、现状、技术要点及局限性进行阐述,认为F-EVAR无论从理念还是从技术上堪称当代腔内主动脉外科发展的经典,但应用时,要重视其局限性,合理选择适应证。
2013, 22(12):1533-15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2
摘要:
对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目前以开放手术及血管腔内修复术为主。如何选择合理的术式使患者得到更快且更安全的康复,是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就两种方法的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并发症、病死率、生存率及成本效益进行对比,阐述了选择合理的术式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既要不断提高血管腔内技术,也不能放弃传统的开放手术,应当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及具体条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本着为患者谋求最大治疗效果的目的客观地评价及选取最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方式。
2013, 22(12):1537-1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3
摘要:
破裂型腹主动脉瘤(rAAA)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开放手术依然是处理rAAA的基本术式。笔者从诊断、术中注意事项和术后治疗3个方面论述rAAA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措施,指出:rAAA并发症需防治并重,“防”之重点在于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失血量,术中缩短阻断时间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治”之要点在于早期发现,明确病因,对因治疗,避免诱因,改善症状。
舒畅 , |方坤 , |黎明 , |李鑫 , |王暾 , |常谦
2013, 22(12):1541-1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4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晚期妊娠和产褥期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相关性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在4例患者中,2例夹层发生于37孕周,1例发生于产后2 h,1例发生于产褥期;3例患马凡综合征(MFS),1例病因不明。患者均接受胸主动脉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术,辅助技术包括主动脉狭窄段球囊扩张,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植入术。产妇及新生儿均进行临床观察随访,术后1,3,6个月分别对产妇进行CT血管造影监测。结果:围产期及随访时间无产妇及胎儿死亡,1例胎儿经阴道娩出,3例胎儿剖宫产娩出。4例患者主动脉支架均成功植入,初始破口完整覆盖,3例患者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无I型内漏及支架移位。1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锚定区向主动脉弓部拓展,同期植入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术后出现II型内漏,随访11个月内漏自行消失。平均随访时间17.5个月,产后新生儿均存活良好,1例出现新生儿黄疸,产后12 d消失。结论:腔内带膜支架治疗晚期妊娠及产褥期B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疗效肯定,手术时机与适应证需要根据孕产期临床状况综合判断。
2013, 22(12):1548-15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5
摘要: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内漏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鲁医院及莱钢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腔内治疗的4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内漏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结果:术后发生原发性内漏11例,其中I型8例,III型2例;植入分叉型支架发生9例,植入直管型支架发生2例。1例II型因漏血量小未处理;经一期经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型血管或裸支架等处理后,除2例I型内漏仍有残留,其余I,III型内漏均消失。39例患者获随访4~50个月,发现迟发性Ib型、II型内漏各2例,继续随访1~2年,未见瘤体明显增大。3例残留原发性内漏自愈,术后半年复发Ia型内漏1例,导致动脉瘤复发破裂而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结论:内漏的发生与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防治内漏需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支架,并有成熟的操作经验。
2013, 22(12):1553-15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6
摘要: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的疗效和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1~82岁,平均55岁;主动脉夹层3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6例;其中5例合并髂动脉瘤。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杂交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发生I型内漏8例,2例在其近端加一Cuff后内漏消失,其他患者未作特殊处理。随访1~72个月,平均20.2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随访患者中无I型内漏发生,发生II型内漏2例,未行特殊处理,后自愈;无截瘫病例;1例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痰堵塞导致的窒息。结论: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2013, 22(12):1558-15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7
摘要:
目的:探讨近心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成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6例经64排以上全主动脉CTA确诊为近心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药物保守治疗2~4周出院,随访半年至2年,动态复查CTA显示假腔内血栓由上而下逐渐形成并逐渐吸收。结论:近心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急性Stanford B主动脉夹层处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期,无须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ER),在长期严密影像学随访下的药物保守治疗是此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2013, 22(12):1562-15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8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方法比较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术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术手术治疗AAA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8篇文献,共2 807例患者,其中行血管腔内修复术1?433例(腔内组),开腹手术1 374例(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减少(SMD=-0.87,95% CI=-1.43--0.31,P=0.002),术中输血量减少(SMD=-0.83,95% CI=-0.94--0.72,P<0.00001),ICU监护时间缩短(MD=-38.11,95% CI=-48.61--27.61,P<0.00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5.11,95% CI=-6.26--3.95,P<0.00001),术后30 d病死例数降低(OR=0.30,95% CI=0.16-0.55,P=0.0001)。结论:腔内修复治疗AAA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围手术期具有较大优势,但长期预后有待研究。
2013, 22(12):1568-15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09
摘要: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的表达在腹主动脉瘤(AAA)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AAA组织和6例正常腹主动脉组织,用补片法构建兔AAA动物模型(18只AAA模型动物分别于造模后7,21,35 d取材,以6只假手术兔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PG在人AAA组织与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上述组织以及动物模型AAA组织中OP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观察动物模型AAA组织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人AAA组织中OPG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腹主动脉组织增加,且随AAA直径的增大而增加,在破裂性AAA组织中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OPG与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人AAA组织及动物模型AAA组织组均较各自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两者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均随瘤体直径的增加或造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TUNEL染色显示模型组VSMC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随造模时间延长有增加趋势(P<0.05)。结论:OPG表达水平与A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其促进MMP的表达和诱导VSMC凋亡有关。
2013, 22(12):1574-15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0
摘要:
目的:建立成功率高、符合人腹主动脉瘤(AAA)病理生理特点的大鼠AAA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通过左髂总动脉插管,行肾下腹主动脉节段猪胰弹力蛋白酶加压灌注(期间行一系列方法上的改进),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接受生理盐水灌注。于术前、术后7,14 d通过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灌注段腹主动脉尺寸,并于术后14 d取灌注段腹主动脉标本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术后7,14 d超声检测显示,对照组灌注段腹主动脉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模型组灌注段腹主动脉明显增大,模型成功率100%;术后14 d,模型组大鼠灌注段腹主动脉横截面积为术前的(5.17±0.61)倍,而对照组为(1.03±0.09)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弹力纤维染色显示,模型组血管中层弹力组织明显破坏,动脉壁弹性纤维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通过改进方法,建立了成功率高,病理特征典型的大鼠AAA模型,为开展AAA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稳定的实验模型。
2013, 22(12):1580-15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1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2013, 22(12):1585-15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2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中miR-193b对根据靶基因预测选出的纤溶酶原活化因子(uPA)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胃癌BGC823细胞分别瞬时转染miR-193b正义序列(正义序列转染组),反义序列(反义序列转染组)及无意义序列(阴性转染组),以无转染的BGC823细胞为空白对照。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转染后miR-193b的表达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u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阴性转染组miR-193b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05),正义序列转染组的miR-193b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反义序列转染组miR-193b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均P<0.05);各转染组uPA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阴性转染组uPA蛋白表达水平无变化,正义序列转染组uP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反义序列转染组uPA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结论:uPA可能是miR-193b的靶基因,miR-193b可能通过抑制其转录后翻译负向调节其表达,从而利于胃癌细胞的侵袭。
2013, 22(12):1590-15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3
摘要: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拟行下肢血管搭桥或介入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手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行CYP2C19*2与CYP2C19*3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试验组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强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弱代谢型患者则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分析并比较两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38.75%(31/80),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其他用药情况对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无明显影响(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强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37.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但两组弱代谢型患者分别为23.07%,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在需要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CYP2C19基因分型为弱代谢型患者加用沙格雷酯可以有效降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2013, 22(12):1595-15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4
摘要:
目的:比较综合介入治疗与系统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年间收治的229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采用血栓碎吸、溶栓等综合介入治疗(A组),其中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53例,采取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辅助处理,术后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另107例(B组)行尿激酶,肝素抗凝等系统溶栓治疗。结果:平均住院天数A组(6.2±2.2)d,B组(10.5±2.4)d;2周后复查,A,B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98%,14.02%和96.72%,7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85个月,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cm,B组为(1.42±1.35)cm;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分别23.15%,9.26%和0,B组分别为50.51%,80.81%和9.09%,A组静脉通畅率为81.48%,静脉瓣膜功能正常率为57.41%,B组为65.66%和1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对急性混合型LEDVT的近期、中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
2013, 22(12):1600-16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5
摘要:
目的:比较腔内微波闭合术(EMA)与传统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资料,其中110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EMA治疗(EMA组),6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等指标。结果:EM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皮肤灼伤、皮下淤血、切口愈合不良、局部感觉异常)均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疗效(局部复发、色素沉着)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位结扎联合EMA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有效地结合了传统手术和微波治疗的优点,兼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2013, 22(12):1605-16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所有患者均经血管彩超确诊,抗凝治疗时限1个月52例,3个月48例,6个月54例,均联合压力袜治疗。治疗后6个月随访彩超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无肺栓塞发生,出血事件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2例;停止抗凝后6~18个月复发或发生深静脉血栓共14例。结论:不同时限抗凝治疗对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中、短期疗效相似,但长期疗效须进一步确认。
2013, 22(12):1609-16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7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的近期生存质量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下肢DVT患者,采用SF-36量表对入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1,2,3个月及4个月以上)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精力(VT)及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可比,平均随访时间(3.82±1.84)个月,量表总Cronbach α系数为0.8652。患者在规范治疗前后的不同阶段8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不同阶段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随时间逐渐增高。治疗后各阶段间除PF在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4个月以上的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维度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近期生存质量明显好转并进入平台期,可恢复至健康人水平,患者生存质量的拐点出现的时间至少在治疗后4个月以上。
2013, 22(12):1614-16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8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5例注射毒品所致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进行血管重建,包括20例直接采用ePTFE人工血管移植,4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3例覆膜支架腔内隔绝;18例直接采用单纯股动脉三头结扎。分析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血管结扎术后3例分别于6个月、2年、3年出现间歇性跛行3例,2例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出现肌肉萎缩乏力;血管重建术后近期2例出现人造血管感染和术后再出血4例。结论:患者一般情况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解剖旁路移植,但需预防近期术后再出血及感染发生;若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耐受大手术,或局部感染严重,单纯股动脉三头结扎是可行的方法,但需预防远期肌肉萎缩等并发症;覆膜支架腔内隔绝适合无明显感染且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
2013, 22(12):1618-16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19
摘要:
目的:探讨临时血管内转流术在治疗血管损伤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006年6月—2013年6月采用临时血管内转流术的血管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例患者,共9条肢体血管受损(3例因外伤、2例因肿瘤切除手术)。5例患者共 8条临时血管内转流管(动脉5条,静脉3条)置入受损血管快速重建肢体血运,然后再行创面的处理及骨折手术;转流时间2~3 h,移除转流管后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行血管重建术。全组无死亡,术后1例发生缺血肌挛缩,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临时血管内转流术可快速重建肢体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为其他合并损伤的处理提供了条件。
2013, 22(12):1622-16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0
摘要:
目的:探讨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手术疗效及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收治的局部晚期大肠癌患者64例患者资料,其中30例直接行手术治疗(对照组),34例术前放疗+FOLFOX方案化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保肛率、手术并发症和肿瘤复发情况,并分析患者术前CEA浓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13例和28例肿瘤完全切除,分别有4例和11例完全切除肿瘤后行低位直肠吻合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年累积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54,P=0.76),但观察组第1,2年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01,P=0.025)。患者肿瘤切除后CEA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前的CEA水平与肿瘤术后复发时间呈负相关(r2=0.26,P=0.0013)。结论:术前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降低术后2年内的肿瘤复发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术前的CEA水平高者早期复发可能性大。
2013, 22(12):1627-16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1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循环D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3,14,30 d循环DNA水平,并检测同期14例健康体检者循环DNA水平作为对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循环D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92.25±46.88)ng/mL vs.(22.14± 16.16)ng/mL](P<0.01);结直肠癌术前循环DNA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P=0.244,P=0.135)。结直肠癌患者术后3 d循环DNA水平达(114.95±62.41)ng/mL,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但在术后14,30 d分别为(38.50± 37.71)ng/mL与(31.69±41.48)ng/mL,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结论:循环DNA水平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升高,且术后早期一过性进一步升高,随后明显下降。循环DNA水平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术后监测肿瘤状态和评价疗效的标志物。
2013, 22(12):1631-16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2
摘要:
血管重构是主动脉扩张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而由免疫细胞介导的多种免疫炎性反应在血管重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就肥大细胞(MC)参与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作一综述,主要内容包括MC通过参与主动脉壁炎症反应、影响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以及参与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血管重构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2013, 22(12):1636-16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3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发病率逐年增高,腔内成形术治疗LASO的近期效果满意,但中远期的再狭窄率较高。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全程,因此探讨炎症反应对LASO腔内治疗术后的影响,炎症因子对术后再狭窄风险的预测作用及如何通过控制炎症反应来降低术后再狭窄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3, 22(12):1640-16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4
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63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必要时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结果:综合患者病因有:残端过长(18例,28.6%);大隐静脉部分再通或完整存在(29例,46%);大隐静脉主干部分残留(10例,15.9%);小隐静脉曲张(2例,3.2%);髂静脉压迫(2例,3.2%);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1例,1.6%);下肢动静脉畸形(K-T)(1例1.6%)。 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残端过长、大隐静脉部分再通或完整存在、大隐静脉主干部分残留、小隐静脉曲张、髂静脉压迫等。
方伟 , 彭明生 , 邱天| 谢映鲜 , 苏宏斌|张铠|郭曙光
2013, 22(12):1643-16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5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股腘静脉漂浮血栓的诊治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93例股腘静脉漂浮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46例,右下肢47例;男66例,女27例;年龄22~80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彩超确诊。7例患者入院前出现症状性肺栓塞。外周溶栓治疗17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导管治疗5例,滤器置入+外周尿激酶溶栓71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抗凝治疗。 结果:93例患者中,脑出血死亡1例,1例因肺动脉栓塞出现意识丧失,自动出院;83例患者漂浮血栓完全溶解,8例部分溶解;置入滤器76例患者,11例未取出滤器。其中5例因滤器捕获大血栓,6例为漂浮血栓未完全溶解。出院后长期(>6个月)口服华法林;随访9~27个月,8例患者残留漂浮血栓完全溶解,无1例患者出现新的漂浮血栓。 结论:彩超诊断股腘静脉漂浮血栓简便易行,滤器置入+导管溶栓或外周溶栓股腘静脉漂浮血栓安全有效。
2013, 22(12):1646-16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6
摘要:
目的:观察术中胃癌周围注射不同比例的紫杉醇(PA)与载药纳米炭(CNP)混悬液后引流区淋巴结内PA的含量。方法: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术中注射2 mL PA+1 mL CNP混悬液)和B组(20例,术中注射1 mL PA+1 mL CNP混悬液),采集手术切下的胃癌周围淋巴结,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黑染淋巴结内的PA含量。结果:A组第1站与第2站淋巴结PA含量分别为(2.68±0.26)μg/g和(1.53±0.11)μg/g;B组分别为(1.65±0.13)μg/g和(0.89±0.08)μg/g。两组第1站淋巴结PA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第2站淋巴结,A组两站淋巴结PA含量均明显高于为高于B组对应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NP对PA药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将PA带入淋巴结而起到淋巴化疗作用,且携带量在一定范围内随PA浓度增加而增加。
2013, 22(12):1650-16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7
摘要: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克罗恩病(C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CD模型。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强的松治疗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以及结肠大体和组织学病理。RT-PCR检测结肠组织TGF-β1,Smad3,Smad4和Smad7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及磷酸化Smad2/3(p-Smad2/3)蛋白的表达。结果:两个治疗组大鼠的疾病症状及体质量变化幅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肠大体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和强的松治疗组结肠组织Smad3与Smad4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Smad7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TGF-β1和p-Smad2/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以上变化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均较强的松治疗组明显。结论:雷公藤多甙对善CD有治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干预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2013, 22(12):1655-16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8
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采用联合应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22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8例,女128例,共297条肢体;其中激光联合点状切除149例,联合腔镜下交通支离断(SEPS)35例,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42例。 结果:226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未出现皮肤烧灼伤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132例出现不同程度患肢皮下瘀斑,未予特殊处理,术后2~3周后均自行好转。小腿下段内侧及内踝皮肤麻木及感觉障碍58例,术后3个月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出现皮下条索状硬结、红肿及疼痛33例。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术后第30天查彩超显示所有大隐静脉主干完全闭合。合并皮肤溃疡的35条肢体术后经换药后溃疡在不同时段愈合,最长者术后3个月,未行植皮。平均住院时间6.3 d。 结论:与单一的微创治疗方法相比,应用激光腔内闭合联合曲张静脉点式切除、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曲张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可针对不同类型的下肢静脉曲张进行处理,拓展了微创治疗的适应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2013, 22(12):1658-16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29
摘要:目的:观察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伤性肠破裂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共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7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破裂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2013, 22(12):1661-16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30
摘要: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老年胃癌的疗效。方法:对98例老年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84±20.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1.5±10.8)mL;平均住院时间(17.9±4.8)d;术后随访1年,存活率62.24%(61/98);32.65%(32/98)术后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术后1年接受检查的存活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及体质量均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镜与影像学复查结果良好;术后1年患者生活质量逐渐转优。结论: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年胃癌患者实现消化道的重建,并能充分地将胃癌病灶切除,减少并发症,预后良好。
2013, 22(12):1664-16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31
摘要:
2013, 22(12):1666-16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32
摘要:
2013, 22(12):16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12.033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