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胰腺炎专题研究
    • HMGB1 与claudin-1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3, 22(3):265-2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1

      摘要 (485) HTML (0) PDF 1.76 M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claudin-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黏膜屏障损伤时的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模型组),SAP模型+HMGB1 抑制剂丙酮酸乙酯(EP)处理组(EP处理组)。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胆酸钠逆行胰管注射法,EP处理组于造模后2 h尾静脉注射EP溶液。各组大鼠于术后24 h处死,测定血浆淀粉酶(AMY),内毒素(LPS),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观察肠黏膜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肠黏膜claudin-1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肠组织HMGB1和claudin-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AMY,LPS和DAO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小肠黏膜屏障受损,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肠黏膜claudin-1蛋白表达降低,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升高,claudin-1 mRNA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EP处理组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降低,claudin-1蛋白与mRNA表达升高,各损伤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SAP肠黏膜屏障损伤可能与肠组织HMGB1表达升高,从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有关;HMGB1抑制剂EP对SAP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2013, 22(3):270-2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2

      摘要 (445) HTML (0) PDF 1.41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 方法:20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ANP模型组(模型组,n=8);ANP模型+双侧内脏大神经阻断组(内脏大神经阻断组,n=8)。ANP模型采用胰管内注射5%牛黄胆酸钠及胰蛋白酶法诱导,内脏大神经阻断组于造模后即行双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后动态监测各组血清胰淀粉酶(AMY),血清钙,超敏C反应蛋白(H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水平;7 d后处死全部动物行病理观察。 结果:重复测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内脏神经阻断组术后AMY明显升高,血清钙水平明显下降,HCRP,TNF-α,IL-10均明显升高(均P<0.01);模型组与内脏大神经阻断组间AM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内脏神经阻断组HCRP,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血清钙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均P<0.05)。大体与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与内脏神经阻断组均有典型ANP病理改变,但内脏大神经阻断组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 结论:切断内脏大神经能减缓犬ANP病理发展进程。

    • 清胰汤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2013, 22(3):275-2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3

      摘要 (378) HTML (0) PDF 1.39 M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清胰汤对其作用。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模型组),SAP模型+清胰汤治疗组(清胰汤治疗组)。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多点注射诱导,清胰汤治疗组造模后给予清胰汤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4 h采用双极银丝电极记录大鼠胃窦部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随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胃动素(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浓度,并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分。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清胰汤治疗组均表现为MTL浓度降低而VIP浓度升高(均P<0.05),但清胰汤治疗组MTL浓度降低与VIP浓度升高的程度低于模型组,且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也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清胰汤治疗组IMC的周期及I,II相时间延长,而IMC III相时间缩短,IMC III相峰电位的振幅及频率降低(均P<0.05),但清胰汤治疗组IMC的各项指标改变不如模型组明显(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AP大鼠的IMC III相时间与MTL浓度呈正相关(r=0.967,P<0.05),与VIP浓度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呈负相关(r=-0.592,P<0.05;r=-0.736,P<0.05)。 结论:SAP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与胃肠激素紊乱有关,清胰汤可能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而改善胃肠动力。

    • 急性胰腺炎螺旋CT 灌注参数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013, 22(3):281-2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4

      摘要 (406) HTML (0) PDF 968.48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86例AP患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Balthazar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以及血尿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HCT)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将各灌注参数与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AP患者中,BF与BV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而逐渐下降,且重症AP患者BF与BV值明显低于轻症AP患者(P=0.013,0.025),而MTT及PS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均P>0.05);血尿淀粉酶在病程早期升高,进展为重症AP时开始下降,而CRP与HCT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BF,BV与HCT明显负相关(r=-0.515,r=-0.624,均P<0.05)。 结论:灌注参数BF,BV与生化指标HCT具有相关性,故螺旋CT灌注扫描对A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鼻肠减压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2013, 22(3):286-2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5

      摘要 (329) HTML (0) PDF 937.46 K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ND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56例SAP患者分为鼻肠减压管组(观察组)和普通鼻胃管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腹部胀痛缓解时间及转归,以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和APACHE II及Binder合并症评分的动态变化。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前者日平均胃肠减压引流量增多,腹胀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中转手术率降低(均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PS)及乳酸脱氢酶(LDH)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APACHE II及Binder评分从住院后第2~8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直至第10天两组水平接近(均P>0.05)。 结论:NDT的应用可显著改善SAP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外科手术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消化道瘘的发生与预防探讨

      2013, 22(3):290-2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6

      摘要 (391) HTML (0) PDF 987.26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消化道瘘的发生与预防。 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3例SAP并发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AP相关性消化道瘘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患者胰腺病变范围特点和并发消化道瘘与引流管置入情况。 结果:全组23例患者中结肠瘘11例(47.8%),十二指肠瘘7例(30.4%),小肠瘘4例(17.4%),胃瘘1例(4.3%);消化道瘘多发生在SAP术后1~2周内;患者腺病变累及范围大,常累及胰头、十二指肠、结肠等;16例患者的消化道瘘与引流管放置有关。 结论:SAP并发消化道瘘不仅与解剖因素、胰外炎症侵犯、手术创伤等相关,而且与SAP自然病程相关,预防消化道瘘还需从SAP的整体治疗来考虑。

    • >基础研究
    • 14-3-3&sigma|对胰腺癌PANC-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013, 22(3):294-2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7

      摘要 (410) HTML (0) PDF 1.85 M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14-3-3σ过表达对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以人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14-3-3σ基因的编码序列,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重组质粒pEGFP-14-3-3σ。经酶切和测序验证后,首先将pEGFP-14-3-3σ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观察转染效率;然后用脂质体法稳定转染PANC-1细胞,并以转染空载体及未转染的PANC-1细胞分别作为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14-3-3σ基因正确插入pEGFP-N1载体中,pEGFP-14-3-3σ对HEK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达65%。PANC-1细胞转染pEGFP-14-3-3σ后,14-3-3σ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EGFP-14-3-3σ的PANC-1细胞穿膜数较转转染空载体及未转染的PANC-1细胞明显增多(129.4±19.6 vs. 76.4±17.7,78.7±16.7)(均P<0.05)。 结论:14-3-3σ基因过表达能增强胰腺癌PANC-1细胞的侵袭能力。

    • 罗格列酮对脓毒症大鼠高血糖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13, 22(3):300-3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8

      摘要 (320) HTML (0) PDF 987.42 K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盲肠结扎穿刺(CLP)所致脓毒症大鼠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脓毒症+罗格列酮预处理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脓毒症采用CLP方法诱导,罗格列酮组大鼠于CLP前30 min给予罗格列酮(20 mg/kg)灌胃。大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0,60,90,120,150 min经尾静脉采血检测空腹血糖(FPG);术后150 min处死大鼠,检测空腹血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检测血清与空肠组织TNF-α浓度。 结果:脓毒症组大鼠FPG较术前明显升高,且术后各时间点FPG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而罗格列酮组大鼠FPG升高不明显,术后各时间点FPG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FINs,HOMA-IRI以及血清与空肠组织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罗格列酮组各项指标改变均不明显,与假手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罗格列酮能改善G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并降低全身炎症反应。

    • 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2013, 22(3):305-3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09

      摘要 (364) HTML (0) PDF 2.03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OJ模型组(模型组),OJ模型+雷帕霉素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治疗组大鼠术后给予雷帕霉素0.4 mg/(kg·d)皮下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同期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5 d每组取6只大鼠,行白细胞(WBC)计数、血浆内毒素(ET)含量与肝功能指标检测;RT-PCR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术后均出现OJ表现,但治疗组症状轻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WBC计数,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ET水平,肝组织TNF-α mRNA水平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肝组织均表现为肝血窦扩张,肝细胞坏死,胆管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模型组与治疗组间比较,治疗组以上指标在各时间点上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病理改变也明显轻于模型组。 结论: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机制部分可能与其抑制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 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长特性分析

      2013, 22(3):310-3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0

      摘要 (442) HTML (0) PDF 1.95 M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的特性。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结合酶消化法培养人大隐静脉VSMC并传代,以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鉴定细胞;以台盼蓝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生长曲线、划痕法测定细胞成活率、增殖及迁移能力。 结果:原代培养5~7 d细胞从组织块爬出,传代细胞呈“峰-谷”样生长;胞质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考马斯亮蓝染色可见VSMC细胞骨架呈致密束状;传代细胞成活率为97%;生长曲线呈类“S”形;细胞生长3~6 d内光密度值变化明显;无血清培养的VSMC在24 h内划痕宽度变化显著。 结论:体外培养的VSMC纯度高,结构、功能良好,为收缩表型,细胞生长第3~6天增殖活力较强,24 h内迁移能力最强。

    • >临床研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2013, 22(3):315-3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1

      摘要 (404) HTML (0) PDF 947.96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 改良的套入式端侧吻合在胰肠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3, 22(3):320-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2

      摘要 (396) HTML (0) PDF 1.11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套入式端侧吻合在胰肠吻合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2004年2月—2012年11月实施的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16~76)岁;胰头癌16例,壶腹癌5例,胆总管下段癌8例,十二指肠肿瘤2例,均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改良的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术,分析消化道重建后的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手术时间160~260 min,术中出血100~500 mL,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9%,其中腹水2例,胰瘘2例,均给予保守治疗而治愈;无手术死亡,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改良的套入式端侧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肠吻合术中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胰肠吻合的一种有效改进。

    •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 例报告

      2013, 22(3):324-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3

      摘要 (746) HTML (0) PDF 979.45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6~74(平均47.0)岁。患者多以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部分无症状。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6.3%(19/22),CT诊断灵敏度为93.8%(15/16),MRI诊断灵敏度为100%(12/1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4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腺残端出血,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 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高,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精准切除术

      2013, 22(3):329-3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4

      摘要 (342) HTML (0) PDF 901.81 K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精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24例行胰岛细胞瘤精准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4例患者均采取精准切除术,即最小创伤,并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胰腺组织;全组手术时间1.5~4.8(2.8±0.7)h,术中出血量50~500(213.78±46.60)mL,术后住院时间12~32 (13.5±6.17)d;术后发生胰瘘4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4个月至7年,患者无死亡、恶变或复发等情况,生活质量均良好。 结论:对单发的良性胰岛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建议采取结合胰腺组织学特性的胰岛细胞瘤精准切除术。

    • 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

      2013, 22(3):333-3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5

      摘要 (435) HTML (0) PDF 910.93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措施。 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11月间行ERCP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术后给予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0.1 mg/8 h皮下注射连用24 h)和质子泵抑制剂作预防治疗(泮托拉唑40 mg/d静脉滴注连用2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后3,12,24 h的血清淀粉酶情况,及胰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在术后3,12,24 h各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2,24 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及术后急性胰腺炎明显均低于对照组(18% vs. 42%;8% vs. 22%;2% vs. 16%)(均P<0.05)。 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与胰腺炎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措施。

    • 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附36 例报告

      2013, 22(3):337-3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6

      摘要 (515) HTML (0) PDF 1.19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近2年来收治的36例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结果:全组男19例,女17例,发病以30~49岁发病为多,以胃窦部为高发;36例均表现为反复上腹部不适,其中胃肠镜下诊断为异位胰腺7例,与病理诊断与的吻合率为19.4%。 结论:异位胰腺的发病原因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年龄、浅表性胃炎及糜烂等炎性疾病有关,异位胰腺的确诊需要将临床特点与病理特点相结合。

    • 儿童外伤性胰腺炎13 例报告

      2013, 22(3):340-3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7

      摘要 (529) HTML (0) PDF 1.17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例外伤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13例患儿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2(7.22±3.54)岁。病因包括腹部钝挫伤7例,车祸伤4例,坠落伤2例,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9例胰腺I级损伤(2例合并肝挫伤)和3例II级损伤均采用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全静脉营养,抑酶等保守治疗,其中4例出院1~2个月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1例经对症治疗自行吸收,3例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腹腔镜下探查拟镜下吻合未成功中转开腹);1例胰腺III级损伤(合并脾挫伤)行腹腔镜下腹腔引流术,术后1个月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行腹腔镜探查,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所有患儿均治愈。 结论:儿童外伤性胰腺炎应根据胰腺损伤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腹腔镜下腹腔引流术是治疗儿童III级外伤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与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空肠吻合术一样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总结。

    • >文献综述
    • MicroRNA 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3, 22(3):344-3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8

      摘要 (254) HTML (0) PDF 931.37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相关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微小RNA(microRNA,miRNA)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多种生物医学过程,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笔者就miRNA与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同时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3, 22(3):350-3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19

      摘要 (341) HTML (0) PDF 914.98 K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以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胃肠动力功能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就SAP病程的不同时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内容包括SAP 3个临床分期的特点及其发病的病理生理与分子机制。

    • DNA聚合酶θ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3, 22(3):354-3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0

      摘要 (395) HTML (0) PDF 949.47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DNA聚合酶θ(POLQ)是DNA聚合酶A家族成员之一,在肿瘤细胞和部分人体正常组织中高表达。POLQ通过参与DNA损伤耐受,在维持人体细胞染色体稳定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POLQ因其低保真度的特性导致组织细胞突变易感性,其表达异常增高及缺陷均可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笔者就目前关于POLQ参与损伤耐受的机制、低保真度导致突变易感性以及其在肿瘤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2013, 22(3):359-3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1

      摘要 (420) HTML (0) PDF 884.51 K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肿瘤干细胞(CSCs)对细胞毒性药物具有先天性的抵抗能力,与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侵袭性和抗凋亡能力密切相关。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高侵袭、转移能力间质表型的过程,与CSCs关系密切。笔者就CSCs的EMT现象与肿瘤转移,CSCs定植和趋化作用与转移瘤形成,CSCs与临床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ET/CT 在腹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3, 22(3):363-3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2

      摘要 (268) HTML (0) PDF 963.13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感染性及恶性病变均可累及腹膜。PET/CT作为一种高端的检查手段,不仅能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腹膜病变的特点,而且能从微观角度观察腹膜病变的代谢特点,因此对腹膜病变的早期发现、良恶性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不明原因的腹膜转移癌原发病灶查找等均有重要价值,笔者对PET/CT在腹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术后应用大黄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3, 22(3):368-3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3

      摘要 (387) HTML (0) PDF 874.77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手术后应用大黄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行手术干预的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术后即给予常规治疗;大黄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大黄20 g泡水50 mL胃管注入治疗,3次/d,分早中晚应用。 结果:大黄组在腹部体征消失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和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上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 结论:大黄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术后,可进一步改善胰腺炎的治疗效果。

    • 抑癌基因PTEN 和Kai1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因素的关系

      2013, 22(3):371-3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4

      摘要 (359) HTML (0) PDF 902.68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TEN以及Kail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免疫组化检测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PTEN以及Kail的表达,并比较两指标在各因素分组间的差异。 结果:正常胰腺组织中的PTEN阳性表达率高于胰腺癌组织及Kail阳性表达率低于胰腺癌组织(均P<0.05);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转移均影响PTEN以及Kail的表达;两基因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TEN 及Kail在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胰腺癌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 经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2013, 22(3):374-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5

      摘要 (430) HTML (0) PDF 868.05 K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常规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直肠癌根治术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8例)和传统开腹组(74例),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时间及总住院费用较开腹组明显增加(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总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显著缩短,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指数、手术切口均明显小于开腹手术(均P<0.05),两组间术后切除标本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开腹组为18.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切口感染和肠梗阻发生率差异更为显著(P<0.01)。 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经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却不降低,总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

    • >临床报道
    • 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内瘘:附6 例报告

      2013, 22(3):377-3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6

      摘要 (351) HTML (0) PDF 1.00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并发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对6例非手术治疗SAP并发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例非手术SAP患者在SAP发生后5~8周并发胰腺假性囊肿十二指肠瘘,均行B超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和内科保守治疗,十二指肠瘘在发生后3~5周治愈。 结论:非手术SAP并发十二指肠瘘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感染有关,其形成的瘘口较小,治疗上可行保守治疗保持胰腺假性囊肿引流通畅,无需手术治疗。

    • 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附51 例报告

      2013, 22(3):380-3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7

      摘要 (441) HTML (0) PDF 764.58 K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对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脂血症、干燥综合征、慢性乙醇中毒等以对症治疗及口服药物为主。胆总管下段结石、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胰腺分裂症、胆总管囊肿、胆胰管合流异常、特发性胰腺炎则以ERCP,EST,胆总管下段切开取石、放置支架等手术治疗为主。 结果:1例患者自动出院,其余均经治疗后康复。随访1~2年未见复发。 结论: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病因复杂多样,治疗应首先明确病因,再采取针对性的多种治疗手段,可获满意效果。

    • 大网膜填塞法治疗胰腺假性囊肿:附16 例报告

      2013, 22(3):382-3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8

      摘要 (273) HTML (0) PDF 786.64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大网膜填塞法治疗的16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预后良好,未见胰瘘及囊肿复发。 结论:大网膜填塞法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较好的手术方法。

    • PPPD 术1 周后胆瘘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附3 例报告

      2013, 22(3):384-3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29

      摘要 (373) HTML (0) PDF 896.14 K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1周后胆瘘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胰腺外科2011年12月——2012年3月期间资料完整的3例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小结其原因及治疗方法。 结果:3例患者胆瘘治疗18~29 d,平均22.7 d,术后住院时间长为26~37 d,平均30.3 d,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结论:与术后立即出现的胆瘘不同,手术1周后才开始出现的胆瘘在原因方面有其特殊性,保守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处理措施。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验分析:附37 例报告

      2013, 22(3):387-3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30

      摘要 (381) HTML (0) PDF 921.38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在恶性肿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存在的差距,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2011年37例因恶性肿瘤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37例手术过程基本顺利,手术时间5~11(平均7.2)h,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29.7%(11/37),手术病死率2.7%(1/37)。淋巴结转移率59.4%(22/37),胰腺断面和胆管断端肿瘤残留率21.6%(8/37),术后5年生存率2.7%(1/37)。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上的差距影响到患者术后早期的恢复和远期生存率,基层医院须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提倡规范化的根治性切除。

    • 腹腔镜诊治闭孔疝:附2 例报告

      2013, 22(3):390-3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31

      摘要 (393) HTML (0) PDF 804.78 K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闭孔疝。 方法:回顾2006年3月—2010年12月期间应用腹腔镜诊治2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怀疑闭孔疝经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1例,2例患者均通过腹腔镜行疝囊处理,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 结论:应用腹腔镜对闭孔疝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可行的,其有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等微创优点。

    • 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

      2013, 22(3):392-3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32

      摘要 (344) HTML (0) PDF 821.56 K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腹股沟复发疝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21例临床资料。 结果:21例复发疝均成功完成TAPP手术,无中转手术。术后2例出现尿潴留(9.5%),1例出现阴囊少量积液(4.8%)。术后均2~3 d出院,随访6~24个月,无1例复发。 结论:TAPP安全有效;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于复发疝。

    • >病案报告
    • 肝脏平滑肌肉瘤1 例

      2013, 22(3):3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3.033

      摘要 (244) HTML (0) PDF 504.00 Byte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