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Joseph S. Coselli , Scott A. LeMaire , Scott A. Weldon
2013, 22(6):677-6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1
摘要:
Roberto Chiesa , Germano Melissano , Efrem Civilini , Luca Bertoglio , Enrico Rinald
2013, 22(6):681-6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2
摘要:
尽管近几十年来开放式胸腹联合大动脉瘤(TAAA)修补术进展显著,但技术上的挑战,及发症率和病死率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大范围动脉瘤或者已有主动脉弓手术史以及手术条件较差的患者。杂交型型胸腹大动脉瘤修补术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技术并可能成为一种“过渡”的解决办法当我们等待演进中的全血管内应用网状带分支支架修复TAAA技术的大系列可重复的结果。
Marcelo Ferreira , Luiz Lanziotti , Rodrigo Cunha , Guilherme d’Utra
2013, 22(6):683-6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3
摘要:此视频按步骤描述了使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腔内治疗胸腹部主动脉瘤的方法。我们比较了术前和术后CT上的变化并显示此项技术的3D及真实图像。
郭建明|谷涌泉|俞恒锡|李学锋|郭连瑞|齐立行|陈兵|佟铸|武欣|张建|汪忠镐
2013, 22(6):685-6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4
摘要:目的:观察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窃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椎动脉血流的改善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64例采取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动脉硬化性锁骨下动脉窃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5例出现伤口血肿,8例术后出现神经受累症状,未出现伤口或人工血管感染病例。获随访的55例患者中,49例症状改善,其中术前椎动脉窃血为4级的患者有94.87%(37/39)血流改善;3级患者中,62.50%(5/8)血流改善;2例术前为2级的患者,未见血流改善。2例术后症状无改善,4例术后3~25个月再次出现头晕及患肢麻木,该6例患者中,5例血流改善。术后患者双上肢血压差平均恢复为10.22 mmHg,4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4例新发脑梗死。 结论:对于锁骨下动脉窃血的患者,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椎动脉的血流,但椎动脉的血流改善与症状并不完全平行。
2013, 22(6):689-6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5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股浅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9例,股浅动脉-腓动脉旁路转流术5例,股浅动脉-腘动脉远端旁路转流术4例,腘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3例。结果:1例拟行股浅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患者术中证实远端流出道差而终止手术,20例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2%。患者术后肢体远端血供均改善、静息疼消失、间隙性跛行距离延长、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6±0.12上升到术后1.05±0.07(P<0.001)。18例获得随访5~59(30.6±7.5)个月,治疗效果稳定。结论: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是存在远端流出道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3, 22(6):693-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6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27例AR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术后1,3,6,12个月)随访检测肾动脉狭窄率,肾动脉阻力指数(RI),血压,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及服用降压药物的种数。 结果:2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随访期间,肾动脉再狭窄发生率14.8%(4/27),肾动脉RI改善率92.6%(25/27),收缩压改善率85.2%(23/27),舒张压改善率74.1%(20/27),SCr改善率66.7%(18/27),GFR改善81.5%(22/27),服用降压药物种数减少63.0%(17/27)。 结论: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ARAS能明显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压,减少口服降压药种类,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2013, 22(6):697-7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7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106例,右下肢28例,双下肢5例,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患者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12 h皮下注射,根据患者起病时间长短及有无禁忌,57例患者予以尿激酶10万U/12 h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 mL/d静脉滴注祛聚治疗。若患肢红肿明显,血象增高,辅以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出院后服用华法林继续抗凝治疗至少半年。 结果:所有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其中1例合并晚期肿瘤患者为签字要求出院。 1例患者入院时即有肺栓塞症状,由于经济原因未安装下腔静脉滤器,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出院。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出血等并发症。1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 3年,平均14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在下肢DVT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2013, 22(6):701-7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8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 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未能完全开通(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经腰升静脉回流或侧支代偿。240例(91.6%)253条肢体获随访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0%);轻度缓解7条肢体(2.8%)。 结论:下肢深静脉PTS的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2013, 22(6):705-7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09
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治疗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488例急性或亚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再行机械性血栓碎吸、导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如合并症状性肺栓塞,则行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植入治疗。 结果:症状性肺栓塞发生率为7.58%(37/488),2例(2/37)抢救无效死亡。综合介入治疗中血管损伤发生率为9.22%(45/488),滤器拦截大块血栓的发生率为16.60%(81/488)。术后抗凝过程中发生异常出血率5.53%(27/488),2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451例患者获随访4~94(平均41)个月,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11.53%(52/451);PTA后出现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40.19%(43/107);支架植入后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6.6%(7/106)。 结论:综合介入疗法治疗混合型下LEDVT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2013, 22(6):710-7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0
摘要:目的:观察大隐静脉5大属支结扎与否对微波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疾病效果的影响。 方法:对600例大隐静脉曲张疾病患者行微波腔内闭合术,其中,400例(635条患肢)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主干微波腔内闭合术,经皮穿刺微波闭合下肢浅表曲张静脉与病变交通静脉(观察组);200例(313条患肢)除以上处理外,结扎大隐静脉5个属支(对照组)。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满意疗效。两组间浅静脉曲张、患肢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的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年复发率等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超声影像学显示,观察组术后股总静脉流速较术前明显减慢,内径明显减小(均P<0.05);而对照组术后股总静脉流速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但内径减小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隐静脉5大属支结扎与否不影响微波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疾病的效果。
2013, 22(6):716-7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1
摘要:目的:探讨腘静脉瓣膜病变对原发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PCVI)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8例PCVI患者资料,依据病变瓣膜位置分为隐股瓣膜病变组、股浅静脉瓣膜病变组、腘静脉瓣膜病变组、股腘静脉瓣膜病变组,每组67例,比较各组Kistner分级,病变静脉节段积分(VSDS),症状(C)分级,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积分(VCSS),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积分(VDS)的差异性。 结果:腘静脉瓣膜病变组在Kistner分级,VSDS,C分级,VCSS,VDS方面均高于隐股瓣膜病变组及股浅静脉瓣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低于腘静脉瓣膜病变组,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stner分级和VSDS)(均P<0.05)。病变瓣膜位置与Kistner分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926,P=0.000),同时Kistner分级与C分级的相关性受性别、年龄、病程因素的影响(均P<0.05)。 结论:腘静脉瓣膜病变能造成下肢静脉血液返流程度进一步加重、受累静脉范围进一步扩大,及临床症状加重、劳动能力降低。
2013, 22(6):721-7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2
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规律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预的影响。 方法:48只家兔制作下腔静脉球囊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后应用G-CSF)和模型组(术后应用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术后3,7,14,28 d取血管损伤段(n=6),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2,MMP-9,TGF-β1的表达。 结果:在未损伤的家兔下腔静脉中仅有少量的MMP-2和MMP-9表达,而TGF-β1几乎无表达。下腔静脉损伤后3种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并于第7天达高峰,随后回落;G-CSF对3种因子表达的升高过程(3,7 d)无明显干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但能明显加速各因子水平的降低过程(14,28 d)(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 结论:下腔静脉内膜损伤后存在重塑相关因子表达的短期升高,G-CSF对其升高过程无干预作用,但能加速其恢复,该作用有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的过度增生与加速再内皮化进程。
2013, 22(6):726-7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3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兔急性后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溶栓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 方法: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采用缩窄法制作急性后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术后第2天造影检查证实模型均构建成功后,治疗组行溶栓抗凝治疗,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4,7天,随机各取10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受累血管内皮细胞VEGF和bFGF的表达。同期以10只正常新西兰兔作为对照。 结果:VEGF与bFGF在正常兔血管内皮细胞中均呈少量表达。两个实验组中,受累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并在观察时间内呈进行性升高,但治疗组升高的程度在各时间点上均明显大于模型组(均P<0.05);bFGF的变化趋势与VEGF基本一致,只是在给药后第4天后未见继续升高。 结论:急性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VEGF与bFGF表达增高可能是机体的内源性保护作用,溶栓抗凝治疗能促进该作用的发挥。
2013, 22(6):731-7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4
摘要:目的:探讨SM22α与骨桥蛋白(OPN)以及细胞骨架蛋白α-SMA,β-tubulin,desmin在腹主动脉瘤(AAA)组织中的表达改变。 方法:采集正常人腹主动脉壁和AAA动脉壁组织,分别采用real-time 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种组织中SM22α,OPN,α-SMA,β-tubulin和desmin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腹主动脉壁组织比较,AAA组织中的SM22α,α-SMA,β-tubulin和desmin的mRNA与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且SM22α表达降低最为明显,而OPN的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在AAA组织中,SM22α与细胞骨架蛋白表达降低,OPN升高,这些改变与AAA的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
徐永波|祝筱姬|褚海波|赵建华|王涛|刘国正|唐金元|郭文君
2013, 22(6):736-7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5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的凋亡水平的变化。 方法:收集21例曲张大隐静脉(观察组)与12例正常大隐静脉(对照组),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自上、中、下3段管壁的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观察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偶见单个凋亡细胞,且3段分布基本相同,对照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各段则见较多凋亡细胞,且上段较下段更为明显。定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各段的内膜或中膜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相应区域(均P<0.05);两组组内各段间细胞凋亡率比较,部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总体趋势,上段高于下段,内膜高于中膜。 结论: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凋亡明显下调,且无正常大隐静脉管壁凋亡水平的节段间差异。
2013, 22(6):742-7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6
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沉默对人肝癌耐药株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针对人survivin基因设计并合成3条siRNA序列,分别用脂质体法转染人肝癌BEL-7402细胞(3组)。以未转染的BEL-7402细胞为对照,分别用RT-PCR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MTT法检测各组细胞survivin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及对阿霉素敏感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转染组细胞survivin mRNA与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对照组细胞对阿霉素的IC50值为(20.60±2.86)μg/mL,各转染组细胞对阿霉素的IC50值分别为(11.53±1.46)μg/mL,(14.13±1.82)μg/mL,(15.53±0.46)μ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能增加BEL-7402细胞阿霉素化疗敏感性。
2013, 22(6):747-7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7
摘要:目的:比较奥沙利铂联合S-1与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1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奥沙利铂+S-1方案化疗,对照组给予XEOLX方案化疗。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1,2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51.3%,61.5%和25.6%,20.5%; 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1%和69.2%,30.8%和2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1,0.591;P=0.631,0.615)。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末梢神经毒性及肝肾功能损伤,其中对照组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01);所有毒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奥沙利铂联合S-1与XELOX方案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效果相当。
2013, 22(6):752-7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8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患者无瘤生存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手术切除后1~2个月内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后的累积无瘤生存率,分析影响无瘤生存的相关因素。 结果:121例患者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73%,46.21%,28.93%。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各临床变量中,肿瘤的分化程度(P=0.040),肿瘤大小(P=0.002)及有无血管癌栓(P=0.039)对模型贡献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及有无血管癌栓是影响肝癌术后行TACE近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3, 22(6):756-7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19
摘要: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1991年—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经筛选后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共419例患者,其中手助腹腔镜脾切除202例(手助组),开腹脾切除217例(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助组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而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开腹组(均P<0.05)。 结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然而因该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多为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存在偏倚因素并可能会对最终结论造成影响,因此上述结论尚需谨慎对待,仍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2013, 22(6):762-7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0
摘要: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切开动脉用Fogarty导管取栓,然而残余血栓存在及移位或合并动脉硬化狭窄闭塞导致的灌注不完全恢复使得取栓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杂交手术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杂交手术方法集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优势为一体,突破了传统治疗方法的限制。笔者综述了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常用杂交策略。
2013, 22(6):766-7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1
摘要:为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基因水平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基因水平的探索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应用促血管再内皮化基因、抗血栓形成基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胞外基质沉积基因以及联合多基因共同治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并指出未来基因水平研究发展方向。
2013, 22(6):771-7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2
摘要: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故建立可靠的胃癌动物模型对于探明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根据不同的研究水平及研究目的,胃癌动物模型可分为长期诱导型、快速移植型及其他特殊模型等,本文就胃癌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造模方法、适用范围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13, 22(6):776-7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3
摘要:根据目前肿瘤的干细胞起源理论,肿瘤的生长是极少量肿瘤干细胞增殖的结果,而肿瘤干细胞的生长调控与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笔者就胃肠道肿瘤干细胞生长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3, 22(6):781-7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4
摘要: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在下肢曲张静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大隐静脉为观察组,11例正常大隐静脉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隐静脉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与差异性。结果:MMP-2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大隐静脉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而TIMP-2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曲张静脉中 MMP-2的高表达使其与TIMP-2比例失调,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13, 22(6):783-7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置入髂动脉支架与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8例患者(80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置入髂动脉支架治疗,38例应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等级、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自觉症状均明显缓解,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总体有效率为81.58%)的自觉症状改善比人工血管转流术(总体有效率为69.05%)更明显,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前者的疗效等级略优于人工血管转流术组。 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可优先考虑析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
2013, 22(6):786-7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腹主动脉栓塞的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4年间笔者参与完成的5例腹主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方式、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 结果:5例患者中3例经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2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亦满意,未出现死亡及致残病例。 结论:腹主动脉栓塞虽然存在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但经合理诊治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2013, 22(6):789-7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7
摘要:目的:观察国产新型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方法:7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0条肢体,其中60条重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点状抽剥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30条轻度静脉曲张采用直接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 结果:术后1个月,点状抽剥加硬化剂治疗的60条肢体和单纯泡沫硬化剂治疗30条肢体,全部下肢肿痛乏力感消失,皮肤瘙痒感减轻,下肢静脉曲张畸形消失。 结论:新型泡沫硬化剂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药物。
2013, 22(6):791-7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8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 方法:⑴ 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胆管癌及正常胆管组织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⑵ 应用靶向RNA干扰骨桥蛋白基因的技术构建骨桥蛋白低表达的细胞模型,并以CCK-8法检测5-FU对RBE胆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果:⑴ 胆管癌中骨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1),骨桥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指标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和病理类型等无明显关系,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⑵ 经沉默骨桥蛋白基因的RBE胆管癌细胞的骨桥蛋白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且5-FU和顺铂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IC50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骨桥蛋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及产生抗药性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2013, 22(6):795-7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29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切除术术中门静脉化疗对术后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 方法: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术中化疗组(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化疗组患者在术中接受5-FU(1.0 g)的门静脉灌注化疗。术后第1天采外周静脉血,用RT-PCR方法测定CK20阳性率以评价外周血微转移情况。共入选56例患者,其中化疗组28例(10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对照组28例(8例结肠癌,20例直肠癌)。 结果:术后1 d化疗组外周静脉血CK20阳性率为21.4%, 对照组为60.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直肠癌切除术中进行门静脉化疗可有效预防术后外周血微转移,外周血CK20的测定是一种评价结直肠癌术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方法。
2013, 22(6):797-7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3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1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腔镜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62.11±9.21)min vs.(95.16±8.12)min,(3.21±1.11)d vs.(6.12±1.23)d](P<0.01);观察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腔镜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术中发生2例胆道损伤,术后2例出血,经对症处理均痊愈。 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给予腹腔镜切除胆囊术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2013, 22(6):800-8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31
摘要:目的:比较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PANP+TME)的腹腔镜术式与开放手术对男性性功能与排尿功能的影响。 方法:术前无性功能与排尿功能障碍的81例B期或C1期60岁以下的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43例为行保留自主神经的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根治术组(腹腔镜组),38例为行保留自主神经的开放手术组(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后排尿障碍和6个月后的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结果:腹腔镜组切除的淋巴结总数、安全距远切缘分别是(16.5±3.9)个和3.1 cm(1.5~5.5 cm), 开腹组切除的淋巴结总数、安全距远切缘分别是(16.2±4.2)个和3.3 cm(1.6~5.7 cm)。腹腔镜组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功能障碍和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7.91%(12/43),25.58%(11/43),16.28%(7/43);开腹组分别为28.95%(11/38),23.68%(9/38)、13.16%(5/38);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能有效切除低位的Dukes B期和C1期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仿的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效果。
2013, 22(6):803-8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32
摘要:目的:探讨70 岁以上直肠癌患者并存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121例70岁以上有并存病的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 结果:并存心脏病11 例(9.1%),高血压17 例(14.0%),糖尿病33 例(27.3%),呼吸系统疾病11 例(9.1%),肝功能异常10例(8.3%),贫血26 例(21.5%),低蛋白血症31 例(25.6%)。术后并发症有肠瘘2 例(1.7%),伤口裂开4 例(3.3%),伤口感染11例(9.1%),肺部感染 3 例(2.5%),心功能不全1 例(0.8%)。围手术期死亡2 例(16.5%)。 结论:虽然并存病增加了手术风险,但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加强并存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013, 22(6):806-8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33
摘要:
2013, 22(6):808-8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34
摘要:
2013, 22(6):809-8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6.035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