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肝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选择

      2013, 22(7):811-8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1

      摘要 (418) HTML (0) PDF 1.07 M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肝脏切除技术

      2013, 22(7):818-8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2

      摘要 (408) HTML (0) PDF 2.24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切除是一项需由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完成的高风险手术。肝切除术在治疗肝恶性疾病中的地位在过去100年里随着并发症、病死率不断地减少及生存率的提高而发生了改变。对肝解剖新的认识,不断提高的围手术期治疗,麻醉技术和技术上的进步已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改善。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前被认为肿块不可切除的患者有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该篇综述描述了针对肝切除的不同方法及技巧。文中对肝切除相关解剖、手术命名,解剖肝切除与非解剖肝切除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不同血管控制方法及对不同的肝实质横断策略进行了对比,同时涉及到了微创手术技术。最后,介绍了作者对肝切除的有关技术经验。

    • 肝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影像学检查

      2013, 22(7):828-8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3

      摘要 (366) HTML (0) PDF 1.82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尽管近来在化疗药上取的了很多进步,但是对于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治疗预后仍然很差,就过去20年而言,肝脏转移灶切除术已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术式,它能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该技术在某些案例中显示出长期的治愈效果。为了扩大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功效,合适的术前影像是必须的。CT,MRI,PET方面的进步已经改善了隐蔽病灶的探测而且获得更为清晰解剖形态。而CT,PET,MRI在探查大的肝转移瘤上有相似的敏感性,相对于CT及FDG-PET而言,MRI更擅于探知厘米级以下的肝转移灶,特别是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结合时效果更显著,CT或许可用来作为一种筛选模式或术前计划制定如剩余肝体积的计算或显露肝动脉灌注分布的动脉解剖情况,而技术进步已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高画质与高清晰度的图片,但它仍然无法取代专业的,娴熟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学专家的角色。

    • >肝脏肿瘤专题研究
    • 射频消融对比手术切除治疗孤立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的Meta分析

      2013, 22(7):835-8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4

      摘要 (488) HTML (0) PDF 1.08 M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和手术切除对孤立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RFA和手术切除治疗孤立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用RevMan 5.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共1 259例患者,其中RFA 440例,手术切除8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FA患者较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2),术后总体复发率(P=0.01)和局部复发率均明显增高(P=0.003);两者在治疗直径<3 cm的肿瘤上术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43)。 结论:手术切除治疗孤立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优于RFA,但肿瘤直径<3 cm时,可考虑采用RFA。

    • 肝癌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临床研究

      2013, 22(7):841-8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5

      摘要 (376) HTML (0) PDF 1.03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癌肝切除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A组(51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B组(38例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C组(24例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D组(11例行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肝脏缺血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肝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 结果:各组间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在肝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和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水平升高较为明显,前者与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须由肿瘤大小、位置,术前肝功能状况、潜在肝病、心脑血管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而最重要的是依靠术者的经验与判断力。

    • 保留下腔静脉的离体低温右肝扩大切除治疗不可切除IV型肝门部胆管癌

      2013, 22(7):846-8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6

      摘要 (459) HTML (0) PDF 1.51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下腔静脉的离体低温肝切除治疗不可切除IV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例行保留下腔静脉的原位低温灌注扩大右肝切除术,另1例采用保留下腔静脉的全离体扩大右肝切除治疗。 结果:原位低温灌注扩大右肝切除术历时14 h,术中输血3 000 mL,然而,患者术后第1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全离体扩大右肝切除术历时15 h,术中输血2 000 mL,热缺血时间20 min,冷缺血时间195 min,术后30 d出院,无肝衰和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随访11个月,患者仍然存活且无血管、胆管并发症及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在有复杂肝切除经验和活体肝移植经验的前体下,保留下腔静脉的离体低温肝切除是安全的,且可能是治疗精选的不可切除IV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选择。

    • 悬吊法肝切除在第二肝门旁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3, 22(7):853-8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7

      摘要 (438) HTML (0) PDF 989.11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悬吊法进行第二肝门旁肝肿瘤肝切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7例第二肝门旁肝肿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7例术中顺利放置悬吊胶管并成功手术。行右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右肾周脂肪囊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左肝内外叶2个血管瘤分别切除1例,右半肝+IV段部分切除术1例,左半肝+右肝VIII段+右膈肌浆膜切除1例,右肝VI,VII段规则切除术1例。术中无断肝时误伤下腔静脉者,行右膈肌浆膜修补1例。中位手术时间375 min(295~460 min),中位出血量2 000 mL(750~ 8 000 mL),中位输血量1 000 mL(0~4 000 mL)。术后胸腔积液2例,均经穿刺抽液恢复。无胆瘘,无腹腔感染。均痊愈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0 d。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肝细胞癌有局部复发。 结论:应用悬吊法进行第二肝门旁肝肿瘤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 术中温水浴疗对肝癌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2013, 22(7):857-8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8

      摘要 (404) HTML (0) PDF 1.02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加用温水浴疗的安全性和对肝癌(HCC)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行术中温水浴疗治疗(肝切除术后余肝温水浸浴1 h)35例HCC患者(手术加浴疗组,浴疗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同样例数的行单纯肝切除(手术组)和肝切除加介入(手术加介入组,介入组)的HCC患者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温水浴疗组术后各免疫球蛋白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而其他两组无此改变;在复发率与生存率方面,浴疗组与介入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优于手术组(均P<0.05);在住院费用和患者痛苦方面,介入组较浴疗组与手术组增加;各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肝切除加术中温水浴疗是HCC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腹腔镜与开放性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2013, 22(7):862-8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09

      摘要 (428) HTML (0) PDF 1.03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小肝癌切除术的近期疗效。 方法: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2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腔镜组),32例行开腹肝癌切除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接术后情况。 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腹组(t=5.568,P=0.003);腔镜组术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均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t=0.727,2.191,5.691,均P<0.05),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开腹组(t=15.838,3.896,7.638,3.663,均P<0.01)。腔镜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开腹组8例出现并发症(χ2=5.909,P=0.017)。 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是安全、可行的且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 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

      2013, 22(7):867-8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0

      摘要 (472) HTML (0) PDF 1.01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AVS)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癌伴AV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经血管造影或增强CT明确动静脉分流,先行RFA,2周后行TACE,术后1个月后复查腹部增强CT及AFP,了解分流道封闭及肿瘤消融情况。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总AVS消失率及封闭有效率分别为28.9%,77.8%,总肿瘤完全消融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8.9%,80.0%;37例AFP阳性患者,28例转阴(75.7%),9例下降(24.3%);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RFA联合TACE治疗的肝癌合并AVS安全、有效。

    • 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对照研究

      2013, 22(7):871-8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1

      摘要 (382) HTML (0) PDF 1.02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4月院收治的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消融组(37例,在局部麻醉B超引导下穿刺定位或全麻后腹腔镜直视下穿刺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治疗)和栓塞组(33例, 采用超选择性肝血管瘤动脉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结果:术后6个月,消融组有9例(24.32%)血管瘤残留血供,进行第2次微波消融治疗;栓塞组有18例(54.55%)血管瘤残留血供,进行2次治疗(肝动脉栓塞治疗13例,微波消融治疗 5例)。术后12个月随访,消融组31例(83.78%)瘤体缩小幅度达75%以上,瘤体血供完全消失,6例(16.22%)瘤体缩小<75%,瘤体血供大部分消失;栓塞组15例(45.45%)瘤体缩小达75%以上,瘤体血供完全消失,18例(54.55%)进行2次治疗后瘤体缩小<75%,瘤体血供大部分消失,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微波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效果可靠,且在缩小瘤体和减少病灶血供上优于肝动脉栓塞术。

    • TACE术联合自体CIK 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2013, 22(7):876-8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2

      摘要 (587) HTML (0) PDF 1.01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观察组(TACE联合CIK治疗20例)和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18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生活质量(QOL)、免疫功能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结果: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CD3+,CD4+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8+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均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均P>0.05);观察组平均PFS和OS为12个月和34个月,而对照组为7个月和1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辅助性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可以提高TACE的疗效,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应用价值

      2013, 22(7):880-8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3

      摘要 (563) HTML (0) PDF 1009.93 K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的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的意义。 方法:将6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HBV-DNA水平区分为高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与低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分别比较各自组内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间术后肝功能、HBV-DNA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等。 结果:无论是高病毒复制组还是低病毒复制组,行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均优于无抗病毒治疗患者,且HBV-DNA水平较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低于各自组中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其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在低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在高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基础研究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化中的作用

      2013, 22(7):885-8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4

      摘要 (493) HTML (0) PDF 1.09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肝癌上皮-间充质化(EMT)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可调控HIF-1α表达的肝癌HepG2Tet-on-HIF-1α细胞系,首先用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低氧环境中HepG2Tet-on-HIF-1α细胞EMT相关分子(E-cadherin,vimentin,FSP-1)及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然后在常氧环境下,采用强力霉素(Dox )诱导HepG2Tet-on-HIF-1α 细胞HIF-1α过表达,以及HepG2Tet-on-HIF-1α细胞经Dox处理后再转染HIF-1α siRNA,观察上述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低氧处理后,HepG2Tet-on-HIF-1α细胞EMT相关分子及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常氧状态下均明显增加(均P<0.05);常氧环境下,Dox能诱导HepG2Tet-on-HIF-1α细胞HIF-1α过表达,同时明显增加EMT相关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但转染HIF-1α siRNA后,Dox 的诱导作用被取消。结论:HIF-1α促进HepG2细胞EMT,并可能是肝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 雷帕霉素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凋亡及DDAH2表达的影响

      2013, 22(7):890-8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5

      摘要 (469) HTML (0) PDF 2.78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及DDAH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肝癌HepG2细胞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4,20,100 nmol/L)分别作用48 h后,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DAH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雷帕霉素0 nmol/L)HepG2细胞比较,各浓度雷帕霉素(4,20,100 nmol/L)处理组HepG2细胞出现明显的G1期阻滞,凋亡率增加,及DDAH2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且均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DDAH2表达有关。

    • microRNA-497 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3, 22(7):895-8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6

      摘要 (922) HTML (0) PDF 1.58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497(miR-49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用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497的表达;人肝癌SMMC-7721细胞经miR-497模拟物转染后,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增殖能力与凋亡水平的变化,并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497潜在靶点Bcl-w的mRNA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miR-49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癌旁组织[(1.181±0.779) vs. (14.599±5.266),P<0.05];转染miR-497模拟物的SMMC-772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增加,Bcl-w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与未转染的SMMC-7721细胞比较,均P<0.05)。 结论:肝癌组织中miR-497表达下调,该下调可能导致靶基因Bcl-w表达升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 DI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3, 22(7):900-9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7

      摘要 (487) HTML (0) PDF 1.46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死亡诱导蛋白(DI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运用RT-PCR免疫组化分别检测DIP在40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IP蛋白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T-PCR检测人正常肝细胞株LO2和HCC细胞Hep3B,HepG2,SMMC-7721中DIP mRNA的表达。 结果:DIP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均P<0.05);DIP蛋白高表达与较大肿瘤体积、高Edmonson分级和高TNM分期有关(r=0.419,0.414,0.531;均P<0.05);人HCC细胞株Hep3B,HepG2,SMMC-7721中DIP 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肝细胞株LO2明显增高(均P<0.05)。 结论:HCC组织中DIP表达上调,且这种表达上调与HCC的恶性病理特征相关。

    • 内质网应激分子伴侣GRP78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中的表达

      2013, 22(7):905-9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8

      摘要 (408) HTML (0) PDF 1.89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肝缺血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 0 h),再灌注6 h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和再灌注12 h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12 h)。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凋亡情况及GRP78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肝缺血后出现明显的肝组织损伤,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表现为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明显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凋亡率增加,各组间计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鼠肝组织GRP78 mRNA变化趋势与上述指标一致,缺血后表达明显上调,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中GRP78表达上调,但其具体作用还有待于探明。

    • 肠源性内毒素水平与肝脏Toll样受体4表达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中变化

      2013, 22(7):911-9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19

      摘要 (413) HTML (0) PDF 1.09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ET)与肝脏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关系。 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制作SAP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后3,6,12 h随机各取8只大鼠,收集胰腺、肝脏组织及外周动脉血,行病理学检查,检测血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和ET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TLR4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胰腺与肝脏病理学评分、血AMY,ALT,ET水平,以及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各指标均随时间不断升高;对照组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上无明显变化(均P>0.05);模型组肝脏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血ET呈明显正相关(r=0.863,P<0.01)。 结论:SAP时血ET水平升高与肝脏TLR4蛋白的表达上调存在相关性,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SAP肝损伤的机制。

    • >临床研究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治疗

      2013, 22(7):916-9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0

      摘要 (544) HTML (0) PDF 1007.71 K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方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ERCP治疗8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道狭窄5例(吻合口狭窄4例,肝内型胆道狭窄1例),胆瘘1例,胆石和胆泥形成2例。8例患者共行ERCP治疗21次,对胆道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胆瘘患者行鼻胆管引流及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结石患者行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冲洗引流术及取石网篮取石等治疗。 结果:ERCP手术成功率为100%(21/21);4例吻合口狭窄、1例胆瘘和2例结石患者均治愈,1例肝内型胆道狭窄治疗未成功,建议再次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4.3%(3/21),胰腺炎发生率为19.0%(4/21),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结论:ERCP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在闭合性肝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2013, 22(7):920-9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1

      摘要 (393) HTML (0) PDF 1004.81 K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闭合性肝脏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2月收治的61例闭合性肝脏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的药物治疗30例(药物组),药物加介入栓塞治疗31例(介入组),比较两组中转手术率、人均输红细胞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肝脏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中转手术率(12.9% vs. 30%),人均输红细胞量[(4.2±0.88)U vs. (6.6±1.47)U], 平均住院时间[(7.2±5.2)d vs.(22.6±4.9)d]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9.4% vs. 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闭合性肝脏破裂具有临床疗效稳定,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腹腔镜Roux-en-Y改道术治疗胃食管术后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的初步经验

      2013, 22(7):924-9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2

      摘要 (680) HTML (0) PDF 1.75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Roux-en-Y改道术治疗治疗胃食管术后顽固性胃食管反流及其呼吸道症状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分析腹腔镜Roux-en-Y空肠改道术治疗5例此类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Roux-en-Y改道方法和随访12~22个月的疗效。 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行40 cm空肠的Roux-en-Y改道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4例患者反流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消失,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停用抗反流药物。 结论:腹腔镜Roux-en-Y空肠改道术可有效控制食管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的顽固性反流及由其引起的消化和呼吸道症状。

    •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3, 22(7):930-9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3

      摘要 (482) HTML (0) PDF 1004.96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内收治的11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5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59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术中、术后情况。 结果:术后24,72 h免疫指标检测显示,两组患者IL-2和IL-6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开腹组两者升高程度大于腹腔镜组(均P<0.05);开腹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但以上T细胞亚群在腹腔镜组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并发症均明显减少,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 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影响少,机体损伤小,临床效果优于开腹手术。

    • 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研究

      2013, 22(7):934-9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4

      摘要 (402) HTML (0) PDF 1022.58 K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EALND)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意义。 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2年9月98例行EALND的I,II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52例保留ICBN患者资料(保留组)与早期46例未保留ICBN患者资料(未保留组)进行对照 分析。 结果:保留组术后上臂皮肤感觉异常(麻木和/或疼痛)发生率为7.69%(4/52),未保留组为82.61%(3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保留ICBN组中38例上臂皮肤感觉异常症状持续1年以上,保留组4例症状较未保留组轻微,其中3例3个月内症状完全缓解,1例 6个月内症状完全缓解。 结论:充分吸脂是乳腺癌EALND保留ICBN的关键,保留ICBN能够减少术后患侧上肢麻木和/或疼痛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文献综述
    • 普美显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2013, 22(7):938-9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5

      摘要 (655) HTML (0) PDF 1.01 M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CT和MRI最有实用价值,现已成为临床肝脏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MRI因为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性并且由于多种造影剂的使用,使得其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笔者就MRI的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GST-π和Ra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3, 22(7):944-9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6

      摘要 (368) HTML (0) PDF 1004.90 K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HCC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GST-π和Rac-1表达,依据阳性细胞计数与染色强度相结合的二级计分法将两蛋白均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分析该两组与常见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蛋白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低表达间的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情况。结果:HCC组GST-π和Rac-1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9.76%和64.63%,高于正常组的20.00%和26.67%(均P<0.01);GST-π表达与HBsAg、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肝外转移有关,而Rac-1表达与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肝硬化、肝外转移有关;GST-π不同表达水平间的Rac-1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GST-π与Rac-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5.174,P=0.023);GST-π高表达和Rac-1高表达者的中位PFS和OS均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结论:GST-π和Rac-1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联合两者检测有助于对肝癌的恶性、分化及肝转移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和预测。

    •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诊断及治疗:附病例报告并文献综述

      2013, 22(7):948-9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7

      摘要 (389) HTML (0) PDF 2.08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期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方法:笔者回顾性总结近期收治的1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文献综述。 结果:随访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复查肿瘤标志物、腹部CT未见异常。 结论: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性疾病,多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和MRI增强扫描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对有症状者或与恶性病变难以鉴别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下内环缝合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观察

      2013, 22(7):953-9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8

      摘要 (324) HTML (0) PDF 964.47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脐双孔腹腔镜下内环缝合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接受经脐双孔腹腔镜下内环缝合联合高位结扎的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仅接受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要明显长于对照组(21.3±5.6 vs. 14.1±4.9,P<0.05),两组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共2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共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14,P<0.05)。 结论:经脐双孔法腹腔镜下内环缝合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相比于单纯的高位结扎术,没有造成更大的创伤,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对未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2013, 22(7):956-9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29

      摘要 (467) HTML (0) PDF 861.95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气腹对未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行LC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20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未行规范治疗;B组(20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行规范治疗;C组(20例)无高血压病史。检测3组患者气腹前(T1),气腹后5 min(T2),15 min(T3),30 min(T4),气腹解除后10 min(T5)平均动脉压(MAP)。结果:3组间T1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T5时点MPA均高于B组和C组(P<0.01),B,C两组间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腹对未规范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明显影响。

    • >临床报道
    • 经皮微波固化治疗肝内大血管旁复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

      2013, 22(7):958-9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30

      摘要 (306) HTML (0) PDF 965.88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固化(PMCT)治疗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旁复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对2006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肝内大血管(门静脉或肝动脉、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旁复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微波固化治疗,77例患者共105个肿瘤结节,肿瘤直径1.5~7cm[(2.9±1.4)cm]。微波治疗172次。治疗前后检查AFP、B超,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结果:全组均未发生与PMCT治疗相关的死亡,并发症以肝区疼痛、发热、转氨酶及总胆红素一过性升高为主,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肝破裂大出血、胆瘘等严重并发症。66例术前AFP明显增高患者,治疗1个月后AFP转阴或明显下降56例(72.7%)。术后3个月B超提示32个(30.5%)肿瘤结节外径缩小,60个(57.1%)肿瘤结节停止生长。随访1年存活72例(93.5%)。 结论:PMCT治疗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及肝后腔静脉旁复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可用于肝内大血管旁的复发性肝癌患者。

    • 三阶段分期处理原则治疗外伤性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2013, 22(7):961-9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31

      摘要 (300) HTML (0) PDF 974.02 K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外科损伤控制理论的三阶段分期处理原则用于外伤性肝损伤的临床效果,探讨降低严重肝外伤患者病死率的外科救治理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6例严重肝脏外伤患者,其中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患者27例,行三阶段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者1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21.05%,明显低于早期确定性手术组的40.74%(P<0.05)。 结论:对严重外伤性肝损伤患者采取基于外科损伤控制理论的三阶段分期处理原则,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该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 选择性肝动脉结扎加肝周填塞在严重肝外伤手术中的应用

      2013, 22(7):964-9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32

      摘要 (290) HTML (0) PDF 949.51 K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结扎加肝周填塞在严重肝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严重肝外伤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2010—2012年的43例作为观察组, 2007—2009年的3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选择性肝动脉结扎、肝裂伤创面缝合加肝周填塞治疗,对照组采用肝裂伤创面致密缝合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腹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 结论:选择性肝动脉结扎加肝周填塞应用于严重肝外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临床用血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病案报告
    • 支气管源性囊肿误诊为甲状旁腺囊肿2例

      2013, 22(7):967-9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7.033

      摘要 (312) HTML (0) PDF 1.06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