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2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胰腺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2013, 22(9):1105-1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1

      摘要 (364) HTML (0) PDF 1.13 M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整块切除是局限性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切除相关围手术期病死率低,但在某些高风险患者中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随着围手术期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包括毗邻血管的可获得阴性切缘的根治性切除已在大型医院里实施,早前在胰腺手术中使用微创技术的结果表明其应用前景良好。最新的关于如何降低胰腺相关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数据,在此也将得到讨论。

    • >胰腺肿瘤专题研究
    •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的Meta分析

      2013, 22(9):1114-1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2

      摘要 (493) HTML (0) PDF 1.20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的效果。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PPPD与PD治疗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的相关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68例患者,PPPD组232例,PD组23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术后1,2,3年生存率(RR=1.20,95%CI=0.73-1.97;RR=1.02,95%CI=0.78-1.32;RR=0.99,95% CI=0.84-1.16)以及术后并发症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RR=0.86,95% CI=0.66-1.14;RR=1.30,95% CI=0.69-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PPD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少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527.21,95% CI=-1044.05--10.36,P=0.05;WMD=-29.82,95% CI=-48.05--11.59,P=0.001)。结论:如果把握手术适应征,PPPD与PD比较,前者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间。

    • 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高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风险的价值

      2013, 22(9):1122-1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3

      摘要 (469) HTML (0) PDF 1.00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POSSUM评分系统评估高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风险的可靠性。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80例行PD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分为两组,其中38例≥80岁者为研究组,42例<80岁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组POSSUM评分及POSSUM评分系统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OSSU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OSSUM评分(P<0.05);研究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预测值(P<0.05)。结论:采用POSSUM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评估高龄患者行PD的手术风险,故对患者围术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胰头癌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与细胞角蛋白检测的意义

      2013, 22(9):1126-1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4

      摘要 (401) HTML (0) PDF 1.39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头癌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淋巴结(第14组淋巴结)清扫与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4例单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头癌患者(PD组)与32例行PD+SMA周围淋巴结清扫术胰头癌患者(PD+SMA清扫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与术后生存率;比较常规病理学检测与CK免疫组化检测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结果:PD组与PD+SM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1 462.5±911.73)mL vs.(1 687.5±1 522.63)mL],手术时间[(4.5±1.03)h vs.(5.0±1.25)h],术后住院时间[(16.13±3.09)d vs.(18.25±7.17)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 vs. 9.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SMA清扫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PD组(P=0.044);PD+SMA清扫组切除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测阳性率为6.25%(2/32),经CK检测增加至21.88%(7/32)。结论:胰头癌患者SMA周围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较高,CK检测能提高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PD加行SMA的骨骼化清扫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改善胰头癌患者预后。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

      2013, 22(9):1132-1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5

      摘要 (362) HTML (0) PDF 963.71 K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应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0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管直径≥4 c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135例),胰管直径<4 cm的患者,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67例);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58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胰瘘、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消化功能异常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老年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脑血管意外死亡,余患者平均随访3.2(2~4)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在PD术中应依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腔口径选择胰肠吻合方式,恰当的胰肠吻合方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在高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的应用

      2013, 22(9):1135-11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6

      摘要 (436) HTML (0) PDF 1008.38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术前运用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D)对高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伴有高危因素的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采用PTGD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行PD。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TGD,无胆瘘、气胸或内出血等并发症。引流均通畅,引流量800~2 500 mL/d。减黄效果满意,经引流10~14 d后血胆红素均低于200 μmol/L。随后PD均成功实施。全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顺利。结论:对于术前合并重度黄疸、严重胆系感染、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或营养不良的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患者,先采用PTGD后再行PD,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 胰腺癌多种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3, 22(9):1138-1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7

      摘要 (364) HTML (0) PDF 1020.67 K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胰腺癌患者资料,其中3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30例采用化疗治疗(化疗组),3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治疗(联合治疗组),另10例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其他方法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的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化疗组、联合治疗组、其他方法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77±1.44),(11.95±1.60)(17.26±1.44),(2.89±1.4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其余各组(χ2=45.96,P=0.000);联合治疗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26.67%),化疗组(30.00%),其他方法治疗组(30.00%)(χ2=8.178,P=0.04)。结论:应根据胰腺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手段。

    • 胰岛素瘤诊治分析:附22例报告

      2013, 22(9):1142-11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7

      摘要 (425) HTML (0) PDF 1.05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手术的22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胰岛素瘤21例(95.5%),恶性1例(4.5%);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4例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检测空腹血胰岛素15例,胰岛素释放指数均>0.3;术前B超,CT,MRI,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的肿瘤检出情况分别为22.7%(5/22),54.5%(12/22),53.8%(7/13),100%(1/1),术中B超检出率为100%(10/10)。行肿瘤摘除术18例,胰体尾切除2例,胰体尾+脾切除2例。术后21例患者血糖恢复正常,1例术后仍有持续的低血糖症状,3个月后行二次手术探查发现位于胰腺钩突一肿瘤,切除后血糖恢复正常;l例术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发生胰瘘1例,经充分引流和抑制胰腺分泌治疗于3周后痊愈。结论:Whipple三联征和胰岛素释放指数>0.3是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术前CT和MRI等检查定位+手术探查、术中B超定位是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手术是治愈胰岛素瘤最重要的方法。

    • 胰高血糖素瘤并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2013, 22(9):1147-11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09

      摘要 (402) HTML (0) PDF 2.01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瘤并肝转移的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1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2次入院临床资料,结合患者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后病史,分析该病治疗的方式选择和预后。结果:该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明确诊断后,行超声刀肝右后叶切除+肝左叶肿瘤局部切除+胆囊切除术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结论:胰高血糖素瘤术后可并发肝转移,手术治疗为有效手段,预后较好,必要时可行肝移植治疗。

    • >基础研究
    • 汉黄芩素对胰腺癌作用的体外、体内实验研究

      2013, 22(9):1152-11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0

      摘要 (513) HTML (0) PDF 2.37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胰腺癌Panc-1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10,100 μmol/L)汉黄芩素作用胰腺癌Panc-1细胞24 h,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将20只荷Panc-1细胞移植瘤裸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汉黄芩素组(汉黄芩素60 mg/kg,1次/d),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150 mg/kg,1次/周)与联合用药组(汉黄芩素+吉西他滨),连续给药2周并停药7 d后,比较各组移植瘤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无处理的对照细胞比较,3个浓度汉黄芩素处理后的Panc-1细胞OD值均明显降低,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汉黄芩素组,吉西他滨组与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的生长均被明显抑制,抑瘤率分别为24.8%,30.5%,66.1%,联合用药组的抑制率明显大于两个单药组(均P<0.05),但两单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治疗组肿瘤组织CD31(反映MVD)与VEGF的表达均明显减少,且吉西他滨组,汉黄芩素组,联合用药组减少程度依次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汉黄芩素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能一定程度抑制胰腺癌在体内的生长,并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该作用的机制部分与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 胰腺癌细胞膜平衡型核苷转运载体和集中型核苷转运载体的检测

      2013, 22(9):1158-11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1

      摘要 (353) HTML (0) PDF 1021.79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胰腺癌细胞膜上Na+非依赖的平衡型核苷转运载体(ENT)和Na+依赖性的集中型核苷转运载体(CNT),并对ENT进行定量检测。方法:将胰腺癌细胞株(Panc-1)在含潘生丁(100 μmol/L)的培养基中分别温育8,15,60,120 min,收集细胞用乙腈裂解,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悬液中潘生丁的荧光强度,依据平行悬液中的细胞数量计算出单个细胞表面ENT的数量;再将Panc-1分别在含5-氟尿嘧啶(5-FU)和5-FU+潘生丁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温育15,30,60,120,240 min,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5-FU含量;根据平行悬液中的细胞数量和单细胞体积计算单细胞中5-FU的浓度,间接判定细胞膜上是否存在CNT载体。结果:Panc-1在含潘生丁的培养基温育8 min后即能检测到细胞的荧光强度,15 min达高峰20.2×10-19 mol;借助潘生丁测得单个细胞表面有1.25×105个ENT。用潘生丁阻断ENT后,5-FU仍可被转运入胰腺癌细胞中,且细胞内的5-FU最高浓度达到(138.3±9.77)mg/L,明显高于培养基中5-FU的浓度(P=0.011)。结论:与潘生丁结合后,通过荧光法可以定量检测细胞表面的ENT;通过阻断ENT并测定细胞中5-FU浓度,可以判断胰腺癌细胞膜上存在CNT,从而对合理应用化疗药物,提高化疗效果提供依据。

    • 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及意义

      2013, 22(9):1163-11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2

      摘要 (481) HTML (0) PDF 1.28 M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活性的变化和意义以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HO-1诱导剂组和乌司他丁组,后3组大鼠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法诱导SAP模型,其中HO-1诱导剂组和乌司他丁组于造模后5 min分别静脉注射牛血晶素和乌司他丁,而SAP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各组的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HO-1的表达量。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出现明显的肺损伤,但2个治疗组的肺损伤情况明显好于SAP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术后肺组织湿/干重比、肺组织MPO活性及HO-1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基本呈随时间延长的增加趋势;与SAP模型组比较,2个治疗组肺组织湿/干重比、MPO活性降低,HO-1的表达量升高(均P<0.05);2个治疗组间比较,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SAP大鼠肺组织HO-1活性与肺组织MPO活性和湿/干重比均呈明显负相关(r=-0.79,-0.77,均P<0.05)。结论:SAP大鼠肺组织HO-1活性增高,应用HO-1诱导剂增加肺组HO-1活性能减轻SAP急性肺损伤,乌司他丁对SAP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也可能部分与升高HO-1活性有关。

    • TDZD-8对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2013, 22(9):1168-11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3

      摘要 (411) HTML (0) PDF 1.62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TDZD-8(4-苄基-2-甲基-1,2,4-噻二唑烷-3,5-二酮)对小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方法:5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50 μg/(kg·h),共13次]诱导AP,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组在末次注射雨蛙素30 min后,腹腔注射10 mg/kg TDZD-8。于末次注射雨蛙素后3,6,12 h,各组分别取动物6只,测定血淀粉酶、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HE染色后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分析胰腺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淀粉酶与IL-6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与NF-κ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但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在各时间点上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DZD-8对小鼠急性胰腺炎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AIBP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与含AIBP基因及AFP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2013, 22(9):1173-11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4

      摘要 (494) HTML (0) PDF 1.15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I结合蛋白(AIBP)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02,AFP阳性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及AFP阴性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AIBP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构建AFP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CD,TK)+AIBP基因过表达载体pcDNA3.1-AFP-AIBP-yCD/TK,并转染Hep3B和SMMC7721细胞,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AIB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AIBP mRNA和蛋白在正常肝细胞中高表达,而在各肝癌细胞系中均表达下调,且Hep3B和SMMC7721细胞中下调明显。成功构建pcDNA3.1-AFP-AIBP-yCD/TK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入Hep3B和SMMC7721细胞。转染后AFP阳性Hep3B细胞生长到明显抑制,但AFP阴性SMMC7721细胞增殖不受影响;两种细胞的AIBP基因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而VEGFR-2,VEGF和MMP-9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表达下调。定量指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IBP在肝癌细胞中表达下调,AIBP与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有关,而与细胞增殖能力无关;成功构建了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AFP-AIBP-yCD/TK。

    • >临床研究
    • 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3, 22(9):1179-11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5

      摘要 (393) HTML (0) PDF 1.11 M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胃吻合术(PG)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50例PD后行P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胰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与胰瘘发生的关系。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胰瘘发生率36.0%(18/5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0/50)。全组3例死亡,余患者治愈出院。统计分析显示,胰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B, C级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级胰瘘或无胰瘘患者(均P<0.05),术中出血量越大或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高,胰瘘的发生几率或级别越高(均P<0.05)。结论:PG是PD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有效方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并发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可考虑外科干预。

    • 外部支架引流对减少胰肠套入吻合术后胰瘘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3, 22(9):1185-11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6

      摘要 (395) HTML (0) PDF 1.05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外部支架引流对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采用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术后胰瘘(POPF)的临床价值及POP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97例PD后行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49例)和非支架组(48例),其中支架组胰管扩张26例,非支架组胰管扩张24例。比较两组患者POPF发生率并分析POPF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降低(6.12% vs. 22.9%)(P<0.05);在胰管扩张患者中,两组的POPF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 vs. 8.3%)(P>0.05);而在非胰管扩张患者中,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支架组(8.7% vs. 3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管尺寸、支架有无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9.17;6.73,均P<0.05)。结论:胰管支架引流可以减少PD后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POPF的发生,POPF的发生还与患者BMI,胰管尺寸有关。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附36例报告

      2013, 22(9):1190-1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7

      摘要 (638) HTML (0) PDF 1.09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胆源性SAP 11例(30.5%),妊娠期SAP 2例(5.6%),酗酒或暴饮暴食者20例(55.6%),其他诱因3例(8.3%)。早期手术9例(25.0%),其中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腹腔冲洗引流术7例,剖腹探查、胰腺区冲洗引流术2例;延期手术27例(75.0%),均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腹腔冲洗引流术,其中4例同时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败血症,3例中途退院而失访,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手术是SAP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Meta分析

      2013, 22(9):1195-12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8

      摘要 (502) HTML (0) PDF 1.16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开腹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腹腔镜与开腹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研究的相关论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未获得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最终仅纳入11个临床对照试验,共494例患者,腹腔镜组227例,开腹组2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手术时间长,住院总费用高。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尚需谨慎对待。

    • >简要论著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附3例报告

      2013, 22(9):1202-12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19

      摘要 (434) HTML (0) PDF 2.38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细针穿刺诊断或术中快速诊断困难度大,手术治疗后,总体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与影像学典型的病例要考虑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存在的可能,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以外科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标准;瘤体巨大(最大直径>20 cm)并与周围器官紧密粘连时,要注意该肿瘤存在恶性的可能。

    •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1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2013, 22(9):1207-1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0

      摘要 (392) HTML (0) PDF 1.29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2013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VIPoma,并检索1979—2013年国内文献,取其中资料相对完整的34例,对3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手术方式、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低胃酸或无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泻缓解或停止,血钾恢复正常,血浆VIP 明显下降。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法对于肝转移者均有效果。结论:VIPoma 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 超及CT检查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生长抑素可缓解腹泻,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 血尿淀粉酶正常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误诊12例分析

      2013, 22(9):1212-1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1

      摘要 (578) HTML (0) PDF 1.01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尿淀粉酶正常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2例血尿淀粉酶正常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误诊为肠梗阻5例,胆石症4例,消化道溃疡并穿孔2例,急性阑尾炎伴穿孔1例。6例经CT确诊;2例经腹腔穿刺确诊,4例经手术确诊。结论:详细、全面询问病史,对可疑患者行CT及腹腔穿刺检查,是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误诊的关键。

    • 床旁超声引导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2013, 22(9):1216-1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2

      摘要 (529) HTML (0) PDF 953.81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对3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早期腹腔积液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同时给予抑制胰酶、抑酸、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收集引流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血清白介素6(IL-6)浓度、膀胱压、APACHE II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病死率等,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4例经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血清TNF-α,血清IL-6,膀胱压,APACHE II评分由穿刺引流前的(108.4±18.5)pg/mL,(32.4±9.8)pg/mL,(19.4±4.2)cmH2O,(17.6±4.2)降至引流5 d后的(86.6±14.8)pg/mL,(27.8±8.7)pg/mL,(12.7±3.4)cmH2O,(6.8±2.4);腹腔脓肿及胰腺假性囊肿为6例;病死3例,病死率为8.57%;住院时间为(26.7±11.8)d。结论:床旁超声引导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有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降低腹内压、清除炎性介质、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2013, 22(9):1219-12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3

      摘要 (475) HTML (0) PDF 970.01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SAP患者,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对照组38例SAP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3.2%(χ2=4.7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7%,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后3 d血淀粉酶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腹腔淀粉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 d白细胞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心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SAP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及腹腔淀粉酶;微创治疗对SAP患者损伤较少,且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治疗操作简便,在远期疗效及综合效价方面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

    • 急性胆囊炎72 h前后行腹腔镜手术回顾性分析:附356例报告

      2013, 22(9):1223-12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4

      摘要 (470) HTML (0) PDF 977.20 K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和比较急性胆囊炎发作72 h前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发作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5例(观察组),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1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道损伤、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胆道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3.7% vs. 92.0%,1.98% vs. 1.17%,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急性胆囊炎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 >临床报道
    • 空肠造瘘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胰瘘:附16例报告

      2013, 22(9):1226-12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5

      摘要 (325) HTML (0) PDF 1.28 M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胆/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完成的42例PD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空肠造瘘引流胆胰液。结果:全组患者出现1例胆瘘,1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胰瘘、出血的发生,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部分患者行空肠造瘘,能有效预防胆/胰瘘的发生。

    •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

      2013, 22(9):1229-12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6

      摘要 (388) HTML (0) PDF 942.50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观察组)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患者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安全有效,费用低,技术要求低,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早期和延期LC临床疗效分析

      2013, 22(9):1232-12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9.027

      摘要 (550) HTML (0) PDF 963.91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21例胆囊结石伴轻中度胰腺炎在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早期LC组),并与58例延期LC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LC手术均获成功;早期LC组术后1,3,5,7 d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与保守延期手术组入院治疗第1,3,5,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LC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