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述评
    • 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关键技术

      2014, 23(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1

      摘要 (340) HTML (0) PDF 1.13 M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1世纪初肝脏外科的进展是精准、微创和有效,肝切除作为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业已进入精准肝切除时代,但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技术目前尚不明确。笔者在系统临床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其关键技术包括4个方面:精确评估规划技术、精准肝门解剖技术、精细肝实质离断技术与精良术后管理技术。临床迫切需要对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估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手术安全性,将精准肝切除作为一门适宜技术在国内进一步推广。

    • >肝肿瘤专题研究
    • 陈氏简易全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临床应用:附280 例报道

      2014, 23(1):6-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2

      摘要 (465) HTML (0) PDF 2.84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陈氏简易全肝血流阻断技术(第一肝门加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对肝创面出血程度的影响。方法:总结2010年1月—2013年1月280例肝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肝脏创面出血程度分成0~IV级,观察单纯施行第一肝门阻断及施行陈氏简易全肝血流阻断之后肝断面出血程度的变化。结果:280例患者施行第一肝门阻断之后有98例(35.0%,98/280)获得良好术野,其中肝创面出血程度0级45例,I级53例。另182例在加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之后有115例(41.1%,115/280)获得良好术野,其中肝创面出血程度0级55例,I级60例;47例(16.8%,47/280)肝创面出血程度有所减轻,其中II级39例,III级8例;13例(4.6%,13/280)肝创面出血程度无明显变化,其中II级10例,III级3例;3例(1.1%,3/280)IV级,肝静脉主干损伤导致大出血;4例(1.4%,4/280)因血压降至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放弃施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结论:陈氏简易全肝血流阻断可安全有效地控制术中肝脏断面的出血,其操作简单,有利于实现清晰肝切除、精准肝切除。

    • 选择性肝门阻断联合逆行肝切除治疗巨大肝癌对健侧肝组织的保护作用

      2014, 23(1):1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3

      摘要 (297) HTML (0) PDF 1.43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门阻断联合逆行肝切除治疗巨大肝癌对健侧肝组织再灌注损伤、余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45例巨大肝癌(直径≥10 cm)患者按照Zelen设计的临床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完全阻断第一肝门的顺行肝癌切除,观察组行选择性阻断第一肝门的逆行肝癌切除,两组均于肿瘤切除后留取少许健侧肝组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1周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水平及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的ALT明显降低、P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水平、[Ca2+]i、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 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逆行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更有利于减少健侧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和保护余肝功能。

    • 射频消融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对比研究

      2014, 23(1):1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4

      摘要 (199) HTML (0) PDF 1.04 M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肝脏中部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传统右半肝切除术,观察组行RFA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 5年生存率等。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量、术中肿瘤破裂例数、术中大出血例数、输血例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观察组为3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对照组 5年生存率43.09%,观察组为65.73%,两组差异有学意义(P<0.001)。 结论:射频消融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

    • 丙肝相关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4, 23(1):22-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5

      摘要 (438) HTML (0) PDF 1.10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丙肝相关性肝癌(HCV-HCC)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复发时相的个体化临床干预。 方法:回顾98例行HCV-HCC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对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病毒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全组根治术后有2个复发高峰,以24个月为界分为早、晚期;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镜下微血管侵犯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病毒载量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术后病毒载量持续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长于术后持续高病毒载量或病毒载量不稳定者(P<0.001)。 结论:HCV-HCC根治术后早、晚期复发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复发率较高,预防性TACE可改善早期复发高危者预后;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远期疗效。

    • 急性ANH 联合低中心静脉压对肝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4, 23(1):28-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6

      摘要 (251) HTML (0) PDF 1.08 M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低中心静脉压(ANH+LCVP)在肝癌手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ASA I~II级拟行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全麻后行ANH,入室到肝实质横断分离完成前行控制性LCVP,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术后因腹腔出血需再次手术的患者例数,以及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例(INR),凝血时间(ACT)、血块凝结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继发性出血而再次手术的患者;观察组在采血后、肝癌切除后、恢复容量后Hb、HCT、PLT、FIB、CR、PF较术前均明显下降,APTT、PT、INR、ACT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恢复容量后比肝癌切除前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从手术开始至结束,Hb、HCT、PLT、FIB、CR、PF呈进行性降低,APTT、PT、INR、ACT呈进行性升高;手术结束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 结论:ANH+LCVP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导致异常出血,可以安全应用肝癌手术中。

    • 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处理

      2014, 23(1):33-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7

      摘要 (334) HTML (0) PDF 1.69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处理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结果:术前将患者Child-Pugh评分均调整至A级,CT及三维立体重建检查,了解肿瘤与肝动、静脉及门静脉的关系;2例患者依照左右路径+前路劈肝路径切除,另2例行左半肝+尾状叶联合切除。患者均安全顺利地实行了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手术治疗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 >基础研究
    • 中电导钙激动钾离子通道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 23(1):37-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8

      摘要 (265) HTML (0) PDF 1.33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中电导钙激动钾离子通道(SK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收集46例HCC患者手术标本的HCC组织与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组织中SK4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的表达,分析HCC组织中SK4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种组织中SK4 mRNA的表达,并分析SK4 mRNA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组织中SK4蛋白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SK4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且在HCC组织中SK4和VEGF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64,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HCC组织中SK4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上调(P<0.05),且SK4 mRNA的高表达与肿瘤低分化及门静脉癌栓有关(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K4蛋白在HCC细胞膜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细胞,但两者胞质SK4水平无明显差异。 结论:SK4在HCC组织中表达增高,其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等途径促进HCC细胞的侵袭转移。

    • miR-22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HBV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2014, 23(1):43-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09

      摘要 (324) HTML (0) PDF 1.07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微小RNA 22(miR-22)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1 020例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HCC患者(病例组)和1 046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静脉血标本。用TaqMan等位基因分型方法对miR-22启动子区域多态位点rs6502892(C→T)和rs721576(A→G)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rs6502892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而rs721576的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s6502892野生型(CC)比较,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调整后OR=1.23,95% CI=1.02~1.47,P=0.029)。进一步的分层分析表明,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危险效应在52岁以下年龄组、女性、吸烟者和饮酒者中更明显(均P<0.05);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在男性和非吸烟者中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降低(均P<0.05)。结论:miR-22 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增加中国人群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降低男性和非吸烟者患HBV相关肝癌的风险。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 CoCl2模拟缺氧环境下肝癌细胞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变化

      2014, 23(1):48-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0

      摘要 (450) HTML (0) PDF 1.10 M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氯化钴(CoCl2)模拟缺氧环境下肝癌细胞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以不同浓度(0,50,100,200 μmol/L)的CoCl2处理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24 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Per1、Per2、Per3、Cry1、Cry2、CKIε的mRNA表达。 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未处理Huh7细胞(0 μmol/L CoCl2)无HIF-1α表达,而各浓度的CoCl2处理后,Huh7细胞出现明显的HIF-1α的蛋白表达,且表达水平随CoCl2浓度增加而升高。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oCl2处理后的Huh7细胞中Bmal1、Per1、Cry2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而CLOCK、Cry1、Per2、Per3、CKIε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且均呈CoCl2浓度依赖性(均P<0.05)。 结论:缺氧微环境可能是引起肝癌细胞生物钟基因表达异常的原因之一。

    • 乌司他丁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

      2014, 23(1):53-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1

      摘要 (348) HTML (0) PDF 1.67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分别用单纯UW液(模型组)或含乌司他丁(乌司他丁组)、HO-1诱导剂CoPP(CoPP组)、HO-1抑制剂ZnPP(ZnPP组)的UW液灌注切取的供体大鼠肝脏并保留灌注液1 h后,原位移植受体大鼠。移植后24 h取移植肝脏与受体大鼠血标本,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及评分;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olt法检测肝组织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和IL-10的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供肝的损伤明显减轻、Suzuki评分降低,而ZnPP组损伤加重、Suzuki评分升高(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而ZnPP组明显下调(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大鼠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而ZnPP组IL-2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上调移植大鼠肝脏的HO-1水平,减轻再灌注损伤、抑制排斥反应而发挥保护作用。

    •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行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的比较

      2014, 23(1):58-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2

      摘要 (252) HTML (0) PDF 4.14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行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的手术安全性及对肝脏、小肠损伤的影响。 方法:大鼠采用CCl4加乙醇复合法诱导肝硬化模型后行Higgins法70%肝切除。根据术中肝血流阻断法的不同分为A组(Pringle法);B组(半肝血流阻断法);C组(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D组(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阻断时间均为30 min。比较各组手术成功率,肝切除24 h后动物存活率及肝细胞及小肠病理改变。 结果:A、B、C、D组手术成功率各分别为90.9%(10/11)、76.9%(10/13)、80.3%(10/12)、76.9%(10/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后24 h存活率分别为3/10(30%)、10/10(100%)、9/10(90%)、10/10(100%),B、C、D组大鼠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A组肝组织、小肠黏膜明显损伤,除C组小肠黏膜损伤与A组类似外,其他各组肝组织损伤均较A组轻微,且小肠黏膜基本无损伤。 结论: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门静脉转流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法的手术安全性及肝损伤程度均优于Pringle法。

    • 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14, 23(1):64-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3

      摘要 (399) HTML (0) PDF 1.29 M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组织(62例)及正常胆管组织(16例)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存的关系。 结果:p28GANK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2%(46/62),而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8GANK在癌组织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肝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28GANK阳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1)。 结论: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增高,其高表达患者恶性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术后预后不良。

    • 大肠癌组织中CEA 表达与肝转移的关系

      2014, 23(1):69-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4

      摘要 (647) HTML (0) PDF 2.07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伴肝转移大肠癌的原发灶与肝转移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以及正常肠管黏膜组织中CEA的表达,比较CEA在上述4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表达强度的差异。 结果:伴肝转移大肠癌的原发灶、肝转移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中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22%、100%、91.67%,均高于正常肠管黏膜组织(19.44%)(均P<0.05)。4种组织之间的CEA表达强度依次为:肝转移灶>伴肝转移大肠癌原发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正常肠管黏膜(均P<0.05)。 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EA表达水平可能与其肝转移密切相关;CEA的高表达可能预示大肠癌的肝转移风险增高。

    • hTERT|CEA及CMV启动子在人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转录活性比较

      2014, 23(1):74-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5

      摘要 (361) HTML (0) PDF 1.90 M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癌胚抗原(CEA)及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在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480中的转录活性。 方法:设计引物应用PCR法从人结肠癌基因组中克隆hTERT和CEA启动子;用双酶切和PCR法切除原始载体pLVX-EGFP-3FLAG中的CMV启动子后,将hTERT,CEA启动子与该载体重组,构建出重组质粒pLVX-hTERTp-EGFP-3FLAG和pLVX-CEAp-EGFP-3FLAG;将上述两种质粒及原始载体(含CMV启动子)分别瞬时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480后,检测两种细胞株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结果: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克隆及载体构建完全正确。CMV,hTERT及CEA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绿色荧光细胞数/总细胞数)在LoVo细胞中依次为54.7%,33.0%,9.5%;在SW480中依次为16.5%,10.1%,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人结肠癌细胞株中,转录活性以CMV启动子最高,hTERT启动子次之,CEA启动子最低。该结果可为结肠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 PTFE 覆膜支架与裸支架在TIPSS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疗效比较

      2014, 23(1):8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6

      摘要 (370) HTML (0) PDF 1.47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裸支架(裸支架组,32例)与覆膜支架(覆膜支架组,20例)行TIPS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分流道的通畅率、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门静脉压力变化、血液学检查结果及腹水缓解率。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S术,覆膜支架组术后随访(8.11±4.9)个月,裸支架组(8.34± 4.4)个月。随访6个月过程中两组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12个月过程中,覆膜支架组通畅率高于裸支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支架组术后白细胞的升高程度高于覆膜支架组(P<0.05),两组间其他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腹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以(P>0.05)。 结论: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使用PTFE覆膜支架的远期分流道通畅率高于裸支架。

    •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对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

      2014, 23(1):87-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7

      摘要 (482) HTML (0) PDF 1.06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吲哚氰绿(ICG)清除试验对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15例丙肝肝硬化行单纯性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ICG清除试验结果与术后PVT形成风险的关系。 结果:115例患者术后发生PVT 41例(35.65%, 41/115)。PVT发生率在ICG 15 min滞留率(ICGR15)≤10%时为20.51%,10%

    • 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 23(1):9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8

      摘要 (729) HTML (0) PDF 1.04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疗效。
      方法:55例肝移植患者分别在术后48 h内给予EN(27例,EN组)或肠外营养(28例,PN组)支持。比较两组术后第1、9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及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各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9天,EN组ALB、PA、LC水平均明显高于PN组(均P<0.05);两组间ALT、AST、TBIL、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EN组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N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N组(P<0.05)。
      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 >文献综述
    • 肝静脉重建术在肝切除中的应用

      2014, 23(1):95-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19

      摘要 (327) HTML (0) PDF 3.36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静脉重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肝切除中,该技术可能避免单纯肿瘤切除后所引起的残余肝血管栓塞形成及肿瘤对血管侵犯后引起的肿瘤复发。笔者对目前的肝静脉重建技术应用范围、围手术期准备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应用参考。

    • 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2014, 23(1):102-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0

      摘要 (769) HTML (0) PDF 1.03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研究证实,三氧化二砷(As2O3)不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明显的疗效,其抗癌效应也在许多实体肿瘤包括肝癌中体现。笔者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就As2O3对肝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microRNA 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诊治中的作用

      2014, 23(1):106-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1

      摘要 (321) HTML (0) PDF 1.03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完全或部分互补结合,导致其裂解或转录后翻译抑制,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重要生物学过程,同时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和诊治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门静脉栓塞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14, 23(1):111-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2

      摘要 (231) HTML (0) PDF 1.08 M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可使栓塞侧肝叶萎缩,未栓塞侧肝叶代偿性增生,从而增加了剩余肝组织(FLR),扩大了肝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范围,达到降低术后肝衰竭发生率的目的。笔者就PVE相关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姜黄素对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epG2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2014, 23(1):117-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3

      摘要 (305) HTML (0) PDF 1.03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epG2体外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20,30,40,50 μmol/L)处理HepG2不同时间(6,12,24,48,7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上述浓度的姜黄素作用HepG2后,分别采用细胞黏附人工重组基底膜法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趋化能力。结果:MTT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姜黄素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黏附与趋化能力,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姜黄素能有效抑制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epG2体外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可望作为肝母细胞瘤患者潜在的化疗辅助药物之一。

    • 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附2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4, 23(1):121-1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4

      摘要 (316) HTML (0) PDF 2.16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病因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提高对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以“肝脏”、“肝脏肿瘤”、“肝脏占位”“鳞状细胞癌”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在1990—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结合我院自2008—2010年诊治的2例患者,系统回顾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治情况、手术方式,进行随访,并复习病理切片。 结果:23例具有详细临床资料的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中,21例行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其中肝部分切除术10例,肝脏移植术2例,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1例,肝脏脓肿引流术3例,腔镜探查活检术1例,肝部分切除+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肝门部胆肠吻合术1例,剖腹探查活检术2例;生存超过6个月的5例,其余均在6个月内死亡。 结论:应提高对PSCCL的认识,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该病治疗的关键。

    • 大鼠肝静脉血采集方法研究

      2014, 23(1):127-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5

      摘要 (382) HTML (0) PDF 401.75 K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肝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有效方法。 方法: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肝上下腔静脉穿刺取血,实验组采用肝下下腔静脉置管取血。成功采集2 mL肝静脉血为成功的标准,对两组的采集成功率及各种并发症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出血及气栓等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2%和1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成功率为14.3%,实验组的成功率为9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取血平均时间为(186.0±17.56)s,实验组为(49.6±7.4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肝下下腔静脉置管技术采血是大鼠肝静脉血采集的有效方法。

    • 肝脏转氨酶升高在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评估中的作用

      2014, 23(1):129-1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6

      摘要 (410) HTML (0) PDF 1006.23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在损伤程度和范围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就诊的87例儿童患者病历资料,其中49例患者确诊为腹部闭合性损伤,按患者是否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I组和II组)以及是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腹腔内损伤(Ia组和Ib组)分组,比较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 结果:I组和II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145.3±180.4)U/L vs. (34.8±10)U/L和 (84±119.8)U/L vs. (25.1±13.8)U/L,P<0.05)],Ia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333.6± 283.8)U/L和(197.5±192.5)U/L,高于Ib组的(84.2±55.9)U/L和(43±29.8)U/L(P<0.001);影像学确诊的腹腔内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110.5 U/L和63.5 U/L,肝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500 U/L和300 U/L;影像学确诊的腹腔内损伤与血清AST(>110.5 U/L)和ALT(>63.5 U/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和0.58,P<0.05)。 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AST>110.5 U/L和ALT>63.5 U/L提示存在腹腔内损伤,如果AST和ALT水平进一步升高则应考虑严重肝损伤。

    • >临床报道
    •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2014, 23(1):133-1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7

      摘要 (303) HTML (0) PDF 1.16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及手术技巧。 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胃癌D2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通过对照性分析切脾组与保脾组患者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及阳性率。 结果:全组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死亡发生。切脾组清扫No.10数目为268枚,阳性33枚,脾门淋巴结清扫阳性率约12.3%;保脾组清扫No.10数目为416枚,阳性55枚,脾门淋巴结清扫阳性率约13.2%。两组脾门淋巴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胃癌D2根治术中进行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安全的、可行的,手术医师应努力提高自己手术技巧水平,减少术中脾脏切除给患者带来的各种损伤。

    • 造瘘口扩张训练对减少Miles手术后人工肛门并发症的作用观察

      2014, 23(1):136-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1.028

      摘要 (291) HTML (0) PDF 1.00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规范化的造瘘口扩张训练对减少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后人工肛门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4例Miles手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由专门护理小组根据Miles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规范化的造瘘口扩张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对照组有22例发生人工肛门并发症,发生率为68.8%;干预组有1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46.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显示,干预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规范化的造瘘口扩张训练对减少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后人工肛门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