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安全、简单、有效的仅用吻合器械完成的完全腹腔镜下Billroth II胃切除术

      2014, 23(10):1305-13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1

      摘要 (240) HTML (0) PDF 1.10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胃肿瘤专题研究
    •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性与有效性的Meta分析

      2014, 23(10):1309-1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2

      摘要 (384) HTML (0) PDF 1.20 M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手术安全性和淋巴结清扫程度。 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对比开腹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3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115例,其中腹腔镜手术547例,开腹手术568例。Meta分析显示,与开腹全胃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较长(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与开腹全胃切除术相比有一定的微创优势,手术安全性好,且淋巴结清扫程度相似。

    • 胃三角吻合术与Billroth I吻合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2014, 23(10):1316-13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3

      摘要 (334) HTML (0) PDF 1.08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胃三角吻合术与Billroth I吻合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短期疗效。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3年间37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14例行胃三角吻合术(三角吻合组),23例行Billroth I吻合术(Billroth I吻合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 结果:与Billroth I吻合组比较,三角吻合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降低,止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显示,三角吻合组近、远端切缘距肿瘤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大于Billroth I吻合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角吻合能一定程度减少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创伤、疼痛,降低腔镜下操作难度及感染的风险,加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两种处理血管的方法比较

      2014, 23(10):1321-13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4

      摘要 (319) HTML (0) PDF 2.85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手术中两种处理血管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4年间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187例患者的手术视频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处理血管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方法1组(89例)和方法2组(98例),方法1主要在主刀的独立操作下完成,方法2通过主刀和助手的默契配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术中病理检获淋巴结数、术后相关总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法2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优于方法1组(均P<0.05)。 结论:通过主刀和助手的默契配合能较快完成血管的处理,缩短淋巴结清扫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并未降低淋巴结清扫质量,故推荐临床应用。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及影响因素

      2014, 23(10):1326-1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5

      摘要 (422) HTML (0) PDF 1.05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办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197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同期275例接受常规胃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腹腔镜胃癌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传统的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6% vs. 10.55%,P>0.05)。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淋巴结转移程度、手术时间、术者经验等腹腔镜胃癌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结合相关因素、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 体质量指数变化与老年胃癌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关系

      2014, 23(10):1330-13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6

      摘要 (321) HTML (0) PDF 1.08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变化与老年胃癌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老年(≥65岁)胃癌患者116例,计算患者入院前1年内BMI变化量,根据血清白蛋白值和淋巴细胞总数计算预后营养指数(PN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MI变化量与PNI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生存分析和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价BMI变化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116例老年胃癌患者的BMI变化值(降低)为(2.67±2.11)kg/m2,PNI为44.18±9.31,两者呈负相关(r=-0.87,P=0.003);BMI变化量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72.73%,特异性为73.34%,分界值为3.36 kg/m2(P<0.001);按该值将患者分为高BMI变化量组(BMI降低值≥3.36 kg/m2)和低BMI变化量组(BMI降低值<3.36 kg/m2)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PNI、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TNM分期和手术根治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BMI变化量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BMI变化量组(P<0.05);BMI变化量是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2,95% CI=1.31~2.26,P=0.002)。 结论:BMI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老年胃癌患者的炎症营养状态,BMI显著降低者预后不良。

    • >基础研究
    • 内脏脂肪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 23(10):1335-13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7

      摘要 (394) HTML (0) PDF 2.26 M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p53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8例胃癌及其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isfatin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分析visfatin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p53的关系,以及visfatin与p53的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分别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isfatin在不同人胃癌细胞株及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用visfatin特异性抑制剂FK866干预胃癌细胞后,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p53蛋白的变化。 结果:胃癌组织中visfatin与p53的阳性表达率均较正常胃黏膜组织明显升高(均P<0.05),两者表达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且visfatin与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04,P=0.001);visfatin与p53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各自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均P<0.05),联合visfatin与p53分析显示,两者均阴性患者、两者之一阳性患者、均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依次降低(χ2=15.83,P=0.000)。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visfatin在不同胃癌细胞株中表达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胃黏膜细胞,其中BGC823细胞表达量最高(均P<0.05);用FK866处理后,BGC823细胞增殖与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5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 结论:visfat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且可能与p53协同发挥促肿瘤进展的作用。

    • THBS2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以及预后的关系

      2014, 23(10):1343-13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8

      摘要 (435) HTML (0) PDF 2.43 M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0例胃癌和36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HBS2、VEGF、MMP-2、MMP-9的表达以及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MVD)。同法检测总生存期≥10年的4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长生存期组)和总生存期≤3年的3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短生存期组)的THBS2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的THBS2表达差异。 结果:THBS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而VEGF、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均P<0.05);THBS2阳性胃癌组织中MVD值明显低于THBS2阴性胃癌组织,而VEGF阳性胃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胃癌组织(均P<0.05);胃癌组织中THBS2的表达与VEGF、MMP-2、MMP-9呈明显负相关(r=-0.574、 -0.447、-0.599,均P<0.01)。长生存期组患者胃癌组织THBS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短生存期组(P<0.05)。 结论:THBS2在胃癌中低表达,从而可能通过促进VEGF、MMP-2、MMP-9的表达影响胃癌的血管生成和预后。

    • miR-150 和miR-134 在结直肠癌及腺瘤中的表达

      2014, 23(10):1349-13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09

      摘要 (242) HTML (0) PDF 1.12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150和miR-134在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RT-PCR)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与29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miR-150和miR-134表达,并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miR-150在腺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miR-134在腺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在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50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P=0.033,P=0.041);miR-134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 结论:miR-150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有潜在的抑癌作用,miR-150和miR-134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均发生异常,提示两者均可能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HSP27 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4, 23(10):1355-13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0

      摘要 (228) HTML (0) PDF 1.97 M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HSP27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25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SP27和claudin-10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癌中两者表达的关系以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中HS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20.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audin-10阳性表达率72.0%、56.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中HSP27与claudin-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8,P=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HSP27的阳性表达率与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laudin-10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HSP27和claudin-10阳性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SP27、claudin-10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 结论:HSP27在结直肠癌中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能与claudin-10协同在结直肠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 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2014, 23(10):1362-13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1

      摘要 (231) HTML (0) PDF 1.73 M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PH3)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c-Myc、P27的表达,分析GOLPH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与c-Myc和P27的关系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2%(74/123);GOLPH3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c-Myc表达有关(均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CEA水平、P27表达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组中GOLPH3表达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263,P<0.05)。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56.9%,GOLPH3阳性表达者为48.6%,GOLPH3阴性表达者为69.4%;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OLPH3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GOLPH3阴性表达者(P<0.05)。 结论:结直肠癌中GOLPH3的表达可能与c-Myc有协同作用,其阳性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 miRNA-21、miRNA-135b、miRNA-14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 23(10):1367-13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2

      摘要 (255) HTML (0) PDF 1.61 M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NA-21、miRNA-135b和miRNA-14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miRNA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结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浆中的表达。分析3种miRNA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3种miRNA的表达水平在结肠癌组织中均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均P<0.05);miRNA-2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miRNA-135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iRNA-14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miRNA-21在结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459,P=0.072),miRNA-135b、miRNA-141在结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686,P=0.042;r=0.742,P=0.026)。 结论:miRNA-21、miRNA-135b和miRNA-141在结肠癌患者中表达上调,均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均可能为潜在的肿瘤标记物以及治疗靶点。

    • microRNA-139-5p及其靶基因Notch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2014, 23(10):1373-13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3

      摘要 (293) HTML (0) PDF 1.20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39-5p(miR-139-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39-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与不同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变化;用Boyden小室分析和伤口愈合实验检测miR-139-5p转染及miR-139-5p抑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9-5p的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39-5p转染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结直肠癌细胞系中miR-139-5p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转染miR-139-5p后,转移与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miR-139-5p抑制剂处理后,两种细胞的的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Notch1是miR-139-5p的靶基因,且得到荧光素报告实验结果证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miR-139-5p后,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 结论:miR-139-5p可能通过调节Notch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而下调的miR-139-5p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整合素受体拮抗剂西仑吉肽对大鼠肠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2014, 23(10):1379-13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4

      摘要 (342) HTML (0) PDF 2.48 M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整合素受体拮抗剂西仑吉肽对大鼠肠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21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仑吉肽治疗组,后两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 (TNBS)+45%乙醇持续6周逐渐增量灌肠法诱导肠纤维化模型;西仑吉肽治疗组大鼠同时每日腹腔注射西仑吉肽,而其余两组则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体质量的变化,6周后收集结肠标本,检测结肠炎症与胶原沉积情况、结肠组织中TGF-β1水平、以及I型胶原α1 mRNA与I型胶原蛋白水平。 结果:除对照组外,另两组大鼠均出现一般情况不佳与体质量先减后增,但西仑吉肽治疗组大鼠一般情况好于模型组,且后期体质量增幅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且两组大鼠结肠均有明显的慢性炎性病变与胶原纤维沉淀,但西仑吉肽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与胶原纤维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另两组大鼠结肠组织总TGF-β1水平与活化型TGF-β1水平、以及I型胶原α1 mRNA与I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西仑吉肽治疗组活化型TGF-β1水平、I型胶原α1 mRNA与I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西仑吉肽能通过拮抗整合素受体抑制TGF-β1的活化,从而产生抗肠纤维化作用。

    • >临床研究
    • 晚期胃癌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期间应用不同营养支持的效果比较

      2014, 23(10):1385-13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5

      摘要 (371) HTML (0) PDF 1.06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晚期胃癌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期间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组),每组20例,PN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支持,PN+EN 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4、7 d的营养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指标第7天有恢复趋势,PN组与PN+EN组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N+EN治疗后7 d的各项免疫学指标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PN组(均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均P<0.05),治疗相关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胃癌患者HIPEC期间应用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早日恢复,节约医疗成本。

    • 经肛门瘘口引流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

      2014, 23(10):1390-13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6

      摘要 (258) HTML (0) PDF 1.05 M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肛门瘘口引流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21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肛门吻合口瘘口引流9例(观察组),单纯腹腔引流管冲洗引流1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无1例须行肠造瘘,对照组有2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肠造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总的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瘘后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1)。随访 2个月至3年,患者术后便秘、腹泻、肛门不适感等症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 结论:经肛门吻合口瘘口置管引流术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吻合口瘘重要的治疗措施,具有缩短瘘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易于接受等优点。

    •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分析

      2014, 23(10):1394-13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7

      摘要 (319) HTML (0) PDF 1.05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完整结肠全系膜切除(CME)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结肠癌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ME手术(CME组)和传统根治术(传统组),对比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传统组比较,CME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近切端、远切端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组III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传统组(P<0.05),但两组III期阳性淋巴结数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6.45 vs. 22.58,P<0.05)。 结论:CME根治术能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结肠癌患者预后。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克罗恩病疗效的Meta分析

      2014, 23(10):1398-14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8

      摘要 (290) HTML (0) PDF 1.22 M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治疗克罗恩病(C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长期疗效。 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e Reviewers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23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共2?101例患者,其中1?006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09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低围手术期总并发症明显低于开腹组(RR=0.74,95% CI=0.6~0.91,P=0.004);长期随访中,腹腔镜组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降低(RR=0.21,95% CI=0.07~0.68,P=0.009),但术后疾病的复发率及肠梗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CD病在降低围手术期总并发症与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

    • >文献综述
    • 胃全系膜切除在改善胃癌手术预后中的应用及前景

      2014, 23(10):1406-14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19

      摘要 (589) HTML (0) PDF 1.07 M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普遍采用D2胃癌根治术治疗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肿瘤转移及胃胚胎学和解剖学上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年提出胃全系膜切除术(EME)可能在改善胃癌手术预后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EME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胃肠间质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2014, 23(10):1411-14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0

      摘要 (280) HTML (0) PDF 1.07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仍然是GIST的唯一治愈方法,且对局限性可切除的复发转移的GIST患者,手术仍能使其获益。基因检测不仅对确诊GIST非常重要,且对靶向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就以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胃癌原发灶与胃镜活检标本及淋巴结转移灶中Her-2状态的比较

      2014, 23(10):1416-14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1

      摘要 (189) HTML (0) PDF 1.15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和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用于预测Her-2实际状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胃癌手术患者,检测胃镜活检、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的Her-2状态,并将3种组织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胃镜活检组织标本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Her-2状态的一致率为87.0%,经R检验,两种组织标本的Her-2状态具有高度一致性(Z=6.532,P<0.01);胃镜活检对Her-2状态阳性预测率为75.0%,阴性预测率为90.0%。65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原发灶组织标本和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er-2状态的一致率84.6%,两种标本的Her-2状态具有高度一致性(Z=5.893,P<0.01);转移淋巴结对Her-2状态阳性预测率为71.4%,阴性预测率88.2%。 结论:胃镜活检和淋巴结转移灶与胃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Her-2状态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预测胃癌原发灶中Her-2实际状态。

    • VEGF反义核苷酸抑制胃癌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在体实验研究

      2014, 23(10):1420-14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2

      摘要 (174) HTML (0) PDF 1.51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核苷酸对裸鼠胃癌肿瘤生长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反义核苷酸技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模型后,将胃癌裸鼠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腹腔内注射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核苷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周。10周后处死裸鼠,比较两组肿瘤生长、转移情况以及肿瘤毛细血管密度等。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肿瘤的体积、质量明显减小、肿瘤周围的毛细血管密度、腹腔转移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核苷酸对胃癌的生长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 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Survivin-△EX3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2014, 23(10):1423-14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3

      摘要 (291) HTML (0) PDF 503.20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Survivin剪接变体△EX3 mRNA的表达对该病的发生及发展和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观察组,3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对其外周血Survivin-△EX3 mRNA 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观察组外周血组织中Survivin-△EX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51± 0.289)vs.(0.003±0.003),P=0.000];低分化者Survivin-△EX3 mRNA 阳性率及Survivin-△EX3 mRNA相对表达指数均高于中高分化者(χ2=12.5759,P=0.0004;U=13.0915,P=0.0000);I+II期与III+IV期比较,Survivin-△EX3 mRNA 阳性率及Survivin-△EX3 mRNA相对表达指数后者明显比前者升高(χ2=7.0806,P=0.0078;U=13.2359 ,P=0.0000);淋巴结无转移者与有转移者Survivin-△EX3 mRNA 阳性率及Survivin-△EX3 mRNA相对表达指数比较,后者明显高于前者(χ2=8.7970,P=0.0030;U=13.6479 ,P=0.0000) 结论:Survivin-△EX3 mRNA阳性表达与胃肠道肿瘤具有关;其表达的高低在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均有意义。

    • 凋亡抑制蛋白因子Livin 在结肠癌中表达的研究

      2014, 23(10):1426-14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4

      摘要 (218) HTML (0) PDF 1.00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因子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2年4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95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等各项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ivin在95例结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Livin在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46.32%(44/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2%(5/39);Livin基因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 (P<0.05)。 结论:检测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结肠癌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可提供重要指导。

    • 大肠癌中抑制基因BCL-2、p53与Beclin-1的表达及其与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2014, 23(10):1429-14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5

      摘要 (271) HTML (0) PDF 1.23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Beclin-1与BCL-2、p5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黏膜、38例大肠黏膜异型增生和9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Beclin-1与BCL-2、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分析。 结果:Beclin-1蛋白在病变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但其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BCL-2和p53蛋白在病变大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但在正常大肠黏膜中几乎不表达(P<0.05);BCL-2和p53的表达还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eclin-1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2,P<0.05),且p53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5 年生存率较阳性表达者高(P<0.05)。 结论:在大肠组织中,Beclin-1与BCL-2、p53基因相互协作,对其异常及癌变起到重要作用,三者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大肠癌病程进展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 层粘连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意义

      2014, 23(10):1433-14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6

      摘要 (125) HTML (0) PDF 1.45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HD)不同节段肠壁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探讨LN与HD发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30例手术切除HD标本,分别行LN免疫组化研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其分布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LN染色面积及染色强度从狭窄段到正常段依次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基因在狭窄段的表达是正常段的2.15倍,其表达水平狭窄段>移行段>正常段。 结论:HD中LN的分布出现异常,是HD发病的重要原因。

    • 直肠癌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及其与预后因子的关系

      2014, 23(10):1437-14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7

      摘要 (186) HTML (0) PDF 1017.00 K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直肠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miRNA),并分析其与预后因子的关系。 方法:选20例直肠癌患者手术所得癌组织标本与癌旁组织,用q-PCR方法筛选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以及相关的预后因子。 结果:筛选得到26个在直肠癌组织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15个miRNA表达上调,11个表达下调。相关分析显示,下调的miR-4770、miR-4790-5p与CK20表达呈负相关;上调的miR-182、miR-125a-5p、miR-126与p53表达呈正相关、miR-143和k-ras呈负相关、miR-9与vilin基因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直肠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与预后因子密切相关,可作为直肠癌诊断或预后判断的生物标记。

    • 两种手术方式直肠癌术后应激反应期胃饥饿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4, 23(10):1440-14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8

      摘要 (226) HTML (0) PDF 1.02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手术术后胃饥饿素的动态变化,探讨胃饥饿素在术后应激反应期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腹手术组(开腹组)和腹腔镜手术组(腔镜组)各25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术前及术后6、12、24、36、48、72 h 7个时间节点的血清胃饥饿素、TNF-α、IL-6、IL-8及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胃饥饿素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胃饥饿素和TNF-α、IL-6、IL-8、CRP水平升高,并于术后24 h达到峰值,开腹组明显高于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7、2.904、2.671、2.802,均P<0.05);术后36 h两组患者的血清胃饥饿素水平开始下降,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后24 h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CRP、TNF-α、IL-6、IL-8均存在线性关系,呈正相关性(r=0.65、0.55、0.63、0.70,均P<0.05)。 结论:直肠癌术后应激反应期的炎性反应会导致患者外周血中胃饥饿素的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手术损伤程度有关,与炎性反应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与胃饥饿素剂量依赖性抑制炎性反应保护机体的机制有关。

    •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 23(10):1444-14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29

      摘要 (207) HTML (0) PDF 1010.53 K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肠直肠肿瘤外科697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697例手术中有43例出现切口感染43/697(6.17%),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方式、年龄及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手术方式、年龄及手术时间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如病情允许,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应作为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首选手术术式。

    • >临床报道
    • 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与开腹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比较

      2014, 23(10):1447-14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30

      摘要 (259) HTML (0) PDF 996.15 K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全胃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及早期预后的效果。 方法:比较分析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90例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患者48例(腹腔镜组),开腹全胃切除术42例(开腹组)。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胃肠道功能恢复、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和传统开腹切除术都具有良好效果,但是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微创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住院时间缩短、疗效确切、早期预后良好,与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比较具有优势。

    • MDCT平扫在基层医院诊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

      2014, 23(10):1450-14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0.031

      摘要 (463) HTML (0) PDF 1.40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平扫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6排螺旋CT资料,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照。 结果:10例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MDCT均见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其中7例阑尾周围可见渗出,6例可见阑尾内积液,3例积液并积气,2例阑尾穿孔并周围脓肿形成。5例急性阑尾炎中阑尾内出现粪石,粪石中均出现在阑尾根部。 结论:MDCT能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作出准确诊断,并可评估急性阑尾炎的合并症,有利于临床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