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内镜辅助下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2014, 23(11):1453-14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1

      摘要 (231) HTML (0) PDF 1.69 M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乳手术(BCS)结合术后放射治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于此同时,肿瘤整形外科的进步改善了美容效果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乳腺外科医生在BCS中的要求不仅仅是实施有足够手术切缘的肿瘤切除,还应保证术后乳房的外观。内镜辅助下的乳房保留手术(EBCS)因其减少术后疤痕的优势在十多年前开始发展起来。近来,一些临床机构报道了EBCS的可行性、肿瘤预后、美容效果及患者的满意情况。笔者回顾了目前为止的关于EBCS的临床研究,并予以讨论。

    • >乳腺肿瘤专题研究
    • 腔镜技术在腋窝淋巴结清扫及带蒂大网膜一期重建乳房的应用

      2014, 23(11):1460-14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2

      摘要 (213) HTML (0) PDF 2.41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腔镜技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及带蒂大网膜重建乳房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35例行微创根治+微创乳房重建的I、II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先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腔镜辅助肿瘤所在象限腺体切除,然后采用腹腔镜获取的带蒂大网膜经皮下隧道即时重建乳房。 结果:手术平均总时间为318 min,其中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平均时间为41 min,腹腔镜大网膜获取平均时间为59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5 mL(主要为腺体部分切除时出血)。1例患者术中损伤胃网膜动脉后改为仅用1条大网膜动脉做为蒂部血管作为供血,术后出现大网膜部分坏死;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余患者大网膜成活,无腹部并发症,腋窝形态及上肢功能良好。乳房美学评价,28例优,6例良,1例一般。 结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联合腹腔镜带蒂大网膜获取进行一期重建乳房安全可行,手术达到较好的微创效果与美观要求。

    • 术中放疗辅助下早期乳腺癌保乳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2014, 23(11):1467-14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3

      摘要 (262) HTML (0) PDF 1.17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INTRABEAM术中放疗(IORT)辅助下早期乳腺癌保乳根治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7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17例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患者均行IORT辅助下保乳根治术。观察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的情况,局部并发症以及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率;通过门诊随访方式评判乳房美容效果并分析近期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IORT辅助下保乳根治术,术中照射的中位数时间为25(20~35)min。4例患者(23.5%)术后需接受全乳房外照射。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残腔积液较多(11.8%),较明显的皮肤红肿(17.6%)。无明显残腔血肿或者伤口感染病例,患者对术中放疗的耐受性良好。早期随访显示,患侧乳房术后的美容效果优良率76.5%,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100%。 结论:IORT辅助下保乳根治术用于特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一期硅胶假体乳房再造在乳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2014, 23(11):1472-1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4

      摘要 (257) HTML (0) PDF 1.44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一期硅胶假体乳房再造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乳房切除术后乳房缺损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1月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各15例,行乳房切除术后一期胸大肌包裹硅胶假体乳房再造,术中保留NAC;术后随访13~48个月,观察患者乳房美容效果、并发症及临床疗效。 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对术后乳房外形满意,术后1.5、2年出现假体包膜挛缩、假体渗漏各1例,无与保留NAC相关的肿瘤残留、复发或转移。 结论:保留NAC的乳腺肿瘤乳房切除术后一期硅胶乳房假体再造能在治愈患者乳腺肿瘤的同时又满足了患者乳房外形美观的要求,且不增加并发症、肿瘤残留、复发或转移的发生率。

    •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附150例报告

      2014, 23(11):1477-14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5

      摘要 (463) HTML (0) PDF 1.19 M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联合一期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行乳腺全切除的15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的改良根治术28例,保留皮肤的全乳切除术47例,保留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术75例,均同期行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 结果:手术成功149例,失败1例。再造乳房外观评价“优良”率达91.27%(136/149)。术后发生乳头部分坏死4例,发生胸部皮肤挫伤、表皮脱落3例,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愈合;出现背部血肿8例,其中6例经穿刺抽液愈合,1例经切除纤维囊愈合,1例经刮除窦道假膜愈合;切缘皮肤局部坏死2例,背部供区部分坏死2例,经二次手术愈合;移植物缺血坏死1例,给予切除处理。随访8~73个月(失访18例,失访前均无瘤生存),骨转移2例,肺转移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无局部复发患者。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全切除联合I期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中小体积乳房的患者。

    • 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临床分析:附113 例报告

      2014, 23(11):1482-14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6

      摘要 (412) HTML (0) PDF 1.07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预后情况。 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3例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项因素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患者胸壁复发后生存期5~102个月,中位生存期41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5.0%、38.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激素受体表达、HER-2受体表达、术后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胸壁复发前无病生存时间、复发灶的手术切除和放疗与乳腺癌胸壁单纯复发患者的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激素受体表达、HER-2受体表达、靶向治疗、胸壁复发前无病生存时间是胸壁复发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预后相对较好,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 >基础研究
    • 超声辐照微泡介导双自杀基因转染对裸鼠乳腺癌杀伤作用的在体研究

      2014, 23(11):1487-14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7

      摘要 (201) HTML (0) PDF 1.77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辐照微泡介导CD/TK双自杀基因质粒转染对在体乳腺癌的杀伤效应。 方法:用人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每组5只。对照组仅给予CD与TK相应的前药(5-氟胞嘧啶与更昔洛韦);质粒组注射质粒(含CD/TK基因)与前药;超声辐照组注射质粒与前药,并予超声辐照;超声辐照微泡组注射靶向超声造影剂(质粒与微泡混合物)与前药,并予超声辐照。实验期间记录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处理结束后5 d,剥除肿瘤,计算各组的抑瘤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瘤内转染情况,计算基因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计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质粒组肿瘤的生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均P<0.05),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72%、21.40%、47.13%。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基因转染效率分别为0.78%、2.81%、23.87%,后者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前两组(均P<0.05)。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组织中均出现CD/TK基因阳性片段,而对照组与质粒组的肿瘤组织中未见。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组织MVD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超声辐照微泡组低于超声辐照组(均P<0.05),质粒组MVD计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辐照微泡介导的双自杀基因系统能有效提高基因转染效率与表达,从而增强对肿瘤生长和肿瘤微血管的生成的抑制作用。

    • MK-2206 逆转人乳腺癌细胞耐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 23(11):1494-15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8

      摘要 (437) HTML (0) PDF 1.21 M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MK-2206对人乳腺癌细胞耐药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CCK-8法检测阿霉素与MK-2206对MCF-7细胞(阿霉素敏感)与MCF-7/ADR(阿霉素耐药)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并计算各自IC50值。根据IC50结果,选择低毒浓度阿霉素单独或联合不同浓度MK-2206处理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后,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K-2206对阿霉素耐药与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用MK-2206 单独作用MCF-7细胞与MCF-7/ADR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阿霉素与MK-2206作用后,两种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阿霉素对MCF-7/ADR的IC50值明显高于MCF-7的IC50值(P<0.05),而MK-2206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MK-2206可明显降低阿霉素对两种细胞IC50值,但MCF-7/ADR细胞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MCF-7细胞(P<0.05);MK-2206对阿霉素诱导的MCF-7细胞凋亡影响不明显,但能明显增加MCF-7/ADR细胞的凋亡率(P<0.05)。不同浓度MK-2206对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MK-2206处理后,MCF-7细胞p-(Thr308)Ak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但p-(Thr246)PRAS40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MCF-7/ADR细胞以上两种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 结论:MK-2206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部分逆转人乳腺癌细胞的耐药性,且乳腺癌细胞耐药可能主要与该通路的PRAS40蛋白活化有关。

    • 肾上腺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4, 23(11):1501-15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09

      摘要 (313) HTML (0) PDF 1.26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将其阻断后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变化。 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MCF-7(ER阳性)和MDA-MB-231(ER阴性)细胞中α1、α2、β1、β2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MTT法分别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卡维地洛(非特异性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或两种联合作用后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MCF-7和MDA-MB-231细胞均有α与β肾上腺素受体表达,但受体亚型表达水平不同,MCF-7细胞α1、β1受体表达相对较强,α2、β2受体表达相对较弱,MDA-MB-231细胞则与MCF-7相反;卡维地洛能明显抑制两株乳腺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时间与浓度依赖趋势,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去甲肾上腺素能明显促进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但与卡维地洛共同作用后,其促细胞增殖作用被明显拮抗,并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乳腺癌细胞同时不同程度地表达α、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非特异性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 miRNA-639在乳腺癌中表达及其意义

      2014, 23(11):1506-15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0

      摘要 (266) HTML (0) PDF 1.74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miRNA-639(miR-63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生长、侵袭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639在60例乳腺癌组织(转移性乳腺癌30例,非转移性30例)与30例癌旁组织、以及人乳腺癌MD231细胞与MCF-7细胞中的表达;分析miR-63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别通过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实验检测miR-639在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 结果:miR-639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在高侵袭性MD231细胞中明显高于低侵袭性MCF-7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项临床病理因素中,miR-639的表达与仅乳腺癌患者的M分期有关(P<0.01)。转染miR-639抑制物后,MD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而转染miR-639后,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miR-639在乳腺癌中表达升高,且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随miR-639的表达水平升高而增加。

    • EZH2 和CBX7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4, 23(11):1512-15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1

      摘要 (232) HTML (0) PDF 1.29 M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和色素框同源物7(CBX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EZH2和CBX7基因与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中两者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EZH2 mRNA表达量与蛋白表达率依次明显增高,而CBX7 mRNA与蛋白表达率依次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CBX7 mRNA与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414,P=0.008;r=-1.000,P=0.015);两者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 结论:乳腺组织中EZH2表达升高、CBX7表达降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乳腺组织恶性转变及乳腺癌的浸润转移。

    • 乳腺癌中Wnt信号蛋白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2014, 23(11):1517-15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2

      摘要 (281) HTML (0) PDF 1.72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癌组织与其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性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三阴乳腺癌原发癌与其中2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癌,以及55例非三阴性乳腺原发癌与其中2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癌组织中β-catenin与cyclin D1的表达情况。 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的46例中,转移癌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原发癌组织(54.3% vs. 76.1%;63.0% vs. 82.6%,均P<0.05),且两种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呈正相关(r=0.29;r=0.38,均P<0.05)。无论是原发癌组织还是转移癌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在三阴乳腺癌和非三阴性原发癌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高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yclin D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高侵袭转移性有关,但三阴乳腺癌更高的侵袭转移性可能涉及其他独立于Wnt信号通路的机制。

    • BRAFV600E 突变与乳头状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14, 23(11):1522-15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3

      摘要 (389) HTML (0) PDF 1.08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年间符合条件的PTC手术患者126例,提取患者石蜡切片中的DNA样本,用荧光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BRAFV600E)的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126例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发生率为69.0%(87/12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有关(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突变阴性患者(P<0.05)。 结论:BRAFV600E突变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术前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越应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临床研究
    • 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附31 例报告

      2014, 23(11):1527-15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4

      摘要 (293) HTML (0) PDF 1.26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I~III期TN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32例行直接手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与术后的辅助化疗均采用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前获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生存率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31例患者术前总获益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达61.29%(19/31);3年内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新辅助化疗组13例(41.94%),术后辅助化疗组22例(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5,P<0.05)。新辅助化疗组和术后辅助化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38%、25.00%;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71%、9.78%,新辅助化疗组两者均明显优于术后辅助化疗组(χ2=4.870,P=0.027;χ2=7.469,P=0.006)。 结论: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的新辅助化疗能使TNBC患者明显获益,且远期疗效优于术后辅助化疗。

    • 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

      2014, 23(11):1533-15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5

      摘要 (264) HTML (0) PDF 1.10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维吾尔族可手术女性乳腺癌患者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特点。 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诊且完成手术治疗,有完整病历资料的的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528例,分析各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 结果:528例患者中,luminal A型95例(18.0%)、luminal B型224例(42.4%)、HER-2过表达型56例(10.6%)、三阴乳腺癌(TNBC)153例(29.0%);TNBC患者中,临床分期III期、发病年龄≤35岁、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的构成比高于其他亚型,激素受体阴性患者肿瘤直径>2 cm的构成比大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发病年龄36~65岁组中,HER-2过表达型构成比高于其他亚型;luminal B型患者中,有恶性肿瘤家族病史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亚型;复发转移患者中,内脏转移以HER-2过表达型(16/27,59.3%)及TNBC(55/94,58.5%)多见、骨转移以luminal A型(11/19,60.0%)多见、TNBC局部复发率(6/94,6.4%)较其他亚型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 HER-2过表达型、TNBC型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6%、85.6%、75.0%、65.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1%、75.9%、55.4%、44.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中,luminal B型是最常见的分子亚型,Luminal A型预后最好,HER-2过表达型及TNBC预后最差。

    • 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辅助治疗初期骨代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变化

      2014, 23(11):1539-15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6

      摘要 (262) HTML (0) PDF 1.05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初期骨代谢标志物和骨密度(BMD)的变化。 方法:选择55~65岁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患者均已完成手术和/或辅助放化疗、拟做AI辅助治疗。分别在AI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时,检测血清骨形成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N端骨钙素(N-MID)和骨吸收标志物I型胶原羧基端肽β(β-CTx),同时测量腰椎、髋部BMD(T值)。 结果:共纳入患者113例,平均58.9岁。全组PINP水平在治疗前已高于正常参考值,治疗后较治疗前进一步上升(P<0.05);而N-MID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β-CTx水平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腰椎、髋部T值在治疗前已为负值,治疗后负值均进一步增加,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6个月后,除髋部T值与N-MID间未达统计学相关外(P>0.05),腰椎、髋部T值与各骨形成指标、骨吸收指标均明显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55~65岁的乳腺癌绝经患者已经出现轻度骨丢失,AI治疗6个月时,骨转换活动进一步增强,应补给骨形成物质和抗骨吸收治疗。

    • 乳腺癌根除术中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与地佐辛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

      2014, 23(11):1543-1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7

      摘要 (270) HTML (0) PDF 1.07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乳腺癌根除术中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与地佐辛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70例行乳腺癌根除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超前镇痛组、联合超前镇痛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注射生理盐水、帕瑞昔布钠、帕瑞昔布钠+地佐辛。记录患者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并比较各组心血管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超前镇痛与联合超前镇痛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超前镇痛组术后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超前镇痛组(P<0.05),术后6~48 h各时间点VAS评分虽仍低于超前镇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诱导开始前至手术结束,超前镇痛与联合超前镇痛组的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对照组,且在插管后5 min至手术结束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个超前镇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前镇痛与联合超前镇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超前镇痛组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大于超前镇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帕瑞昔布钠和地佐辛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根除术超前镇痛临床效果良好,不会引发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增多,但会可能增加患者呕吐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 超声下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对良恶性的鉴别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4, 23(11):1548-15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8

      摘要 (480) HTML (0) PDF 1.06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意义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回顾2011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术治疗的74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彩色超声以及术后病理结果。 结果:743例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结节137例(18.44%);甲状腺结节伴微钙化168例,其中恶性结节81例(48.2%);甲状腺结节伴微钙化者恶性结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微钙化者(P<0.05)。微钙化患者中,微钙化密集分布、以实性为主的结节、结节内血流丰富以及伴有淋巴结钙化者甲状腺癌发生率增高(均P<0.05)。PTC伴微钙化的癌结节直径大、甲状腺包膜受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增高(均P<0.05)。 结论:超声下微钙化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其他超声特征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性。PTC合并微钙化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 超声刀无缝扎技术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14, 23(11):1553-15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19

      摘要 (185) HTML (0) PDF 1.05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刀无缝扎技术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6月148例接受甲状腺手术临床资料,其中78例术中采用超声刀无缝扎技术(超声刀组),70例术中采用高频电刀结合传统缝扎止血等技术(传统组)。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疾病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同手术方式比较,超声刀组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出血、术后喉返神经麻痹、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超声刀组1例(1.3%),传统组2例(2.9%),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超声刀无缝扎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微小甲状腺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

      2014, 23(11):1557-15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0

      摘要 (349) HTML (0) PDF 1.02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颈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治疗的284例PTMC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HT分为研究组(n=58)与对照组(n=226),分析PTMC合并HT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PTM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58例PTMC合并HT患者中女性52例(89.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多发病灶、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合并中央区的淋巴结转移、与PTMC合并HT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MC合并HT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及颈侧区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PTMC合并HT以女性患者多见,常为多发病灶,并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连续性转移。

    • >文献综述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进展

      2014, 23(11):1561-15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1

      摘要 (370) HTML (0) PDF 1.06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重要的部分,但在如何选择高效的化疗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将从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和适应人群、病理完全缓解作为预后指标的标记物、药物和方案的选择、不同分子分型的新辅助化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

    • 调节性T 细胞和乳腺癌治疗研究近展

      2014, 23(11):1567-15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2

      摘要 (335) HTML (0) PDF 1.05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居我国妇女恶性肿瘤第1位,越来越受到关注。调节性T细胞(Treg)控制T细胞乳腺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以Treg为靶点的乳腺癌治疗策略具有潜在可行性,笔者就此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HIF-1α 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 23(11):1572-15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3

      摘要 (209) HTML (0) PDF 761.05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间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HIF-1α、TAM标记抗原CD68的表达。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IF-1α、CD68的表达均高于与癌旁组织(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CD68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823,P<0.01);两者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 结论:乳腺癌中HIF-1α和CD68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提示HIF-1α与TAM的共同作用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 TOPO-II、Ki-67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 23(11):1575-15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4

      摘要 (278) HTML (0) PDF 1.28 M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OPO-II、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乳腺癌患者75例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TOPO-II、Ki-6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 结果:TOPO-II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77.3%,TOPO-II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组织学分级、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Ki-67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与年龄、肿瘤的大小、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 结论:TOPO-II和Ki-67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检测两者水平对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4, 23(11):1578-15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5

      摘要 (352) HTML (0) PDF 984.38 K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508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分为TNBC组(105例)与非TNBC组(403例),对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54例(51.4%),其中死亡11例;非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24例(6.0%),TNBC组总体转移率高于非TNBC组(P<0.05);且TNBC组肝、肺、脑转移率均显著性高于非TNBC组(P<0.05),而骨转移率低于非TNBC组(P<0.05)。Kaplan-Meier 曲线显示,TNBC组前5年DFS及OS均差于非TNBC组,而三阴性亚群5年后DFS及OS较非三阴性亚群好,非TNBC组总生存率高于TNBC组(58.4% vs. 47.4%)(P=0.04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大小(RR=5.5)和淋巴结状态(RR=8.7)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NB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亚型,具有发病年龄小、家族史、有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其较早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放疗对乳腺癌一期扩张器植入、二期假体乳房再造的影响

      2014, 23(11):1581-15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6

      摘要 (542) HTML (0) PDF 1007.69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放疗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扩张展器植入、期假体乳房再造的影响。 方法:对23例I、II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植入扩张器,放疗结束后,二期取出扩张器,切除或松解包膜、植入假体重建乳房。 结果:23例放置扩张器并注水320~580 mL,其中2例破裂,1例再次更换;22例放疗结束,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红肿、损伤。6个月后,皮肤色泽、弹性逐渐恢复,13例有II级包膜挛缩,1例达到Ⅲ级包膜挛缩。放疗结束10个月后均更换为解剖型乳房假体;其中7例行健侧乳房上提缩小术,使两侧乳房对称。术后随访15~52个月, 中位平均随访时间为32 个月,全组无局部复发和转移。2例皮肤弹性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无包膜挛缩,患者从乳房外形、手感、对称性综合自我评价,优20例,良好2例,美容效果100%满意。 结论:放疗后近期可使乳房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包膜挛缩,皮肤损伤可逐步恢复。二期切除或松解挛缩包膜,更换解剖型假体,可明显消除放疗对假体乳房再造的并发症。一期植入扩展器、二期假体乳房再造是需要放疗的患者进行假体乳房再造的理想方法。

    • 甲状腺手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2014, 23(11):1584-15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7

      摘要 (305) HTML (0) PDF 1.35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协助诊断甲状腺癌的意义。 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1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协助诊断甲状腺癌的情况。在甲状腺手术时,先向甲状腺内注射示踪剂纳米炭,使前哨淋巴结黑染显影,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若术中甲状腺原发病灶未确诊癌,而前哨淋巴结发现来源于甲状腺的癌,则直接行甲状腺癌的根治术。 结果: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392例,前哨淋巴结内发现甲状腺转移癌而术中甲状腺及其肿块未能诊断为癌的概率为5.4%(21/392)。其余149例未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甲状腺手术中,术后确诊为微小癌的概率为4.7%(7/149)。 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率,有效避免患者再次手术。

    • 碳酸锂联合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

      2014, 23(11):1587-15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8

      摘要 (308) HTML (0) PDF 1.00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灶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将44例DT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在131I治疗的同时服用碳酸锂(250 mg,3次/d),共7 d;对照组,仅给予131I治疗。首次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评价疗效,给与诊断剂量131I显像见肺部放射性摄取、TSH刺激状态的Tg>10 μg/L者,需再次行131I治疗。并同时观察他们的白细胞及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总治愈率22.7%,总有效率63.6%;治疗组总治愈率54.5%,总有效率90.9%,以上指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对患者白细胞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DTC术后肺转移,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临床报道
    • 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的预测

      2014, 23(11):1590-15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29

      摘要 (278) HTML (0) PDF 1006.47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预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判断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肿瘤转移情况,并以腋窝淋巴结病理活检作为标准,对照分析前哨淋巴结活检判断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否转移的准确性。 结果:前哨淋巴结病理活检预测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灵敏度81.6%,特异性100%,假阴性率18.4%,假阳性率0,准确率92.9%,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9.7%。不同年龄的患者,所患肿瘤部位及所患肿瘤大小不同的患者,其前哨淋巴结的发现率、假阴性率和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判断其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价值。

    • 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4, 23(11):1593-15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30

      摘要 (187) HTML (0) PDF 1.01 M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术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切除的84例(88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切除准确率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88例次患者中,术前放置定位导丝均1次成功,定位成功率100.0%;所有病灶均一次完整切除,成功率100.0%。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恶性病变10例(11.9%),非典型增生7例(8.3%),其他良性病变67例(79.8%)。 结论:乳腺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技术提高了无肿块乳腺癌的早诊率,安全,准确、简便,经济,值得推广。

    •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2014, 23(11):1596-15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31

      摘要 (195) HTML (0) PDF 645.69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对乳腺良性肿块切除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对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1 296例中出现并发症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 296例中56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4.32%(56/1 296),其中局部血肿33例(2.54%),皮肤瘀斑12例(0.92%),血肿和皮肤瘀斑同时出现8例(0.62%),皮肤损伤1例(0.08%),皮肤凹陷2例(0.16%)。未出现肿块残留、感染及气胸,患者满意度99.69%。 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后出现的并发症多数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和皮肤凹陷等不可逆并发症的发生。

    • 乳腺I 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120 例疗效观察

      2014, 23(11):1598-16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32

      摘要 (674) HTML (0) PDF 1.03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I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门诊收治的24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口服逍遥丸治疗,观察组口服乳腺I号胶囊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疗程后对比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痊愈率分别为54.17%和31.67%,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1.67%。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和黄体生成激素(LH)等性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乳腺I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显著。

    • 乳癖消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2014, 23(11):1601-16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33

      摘要 (183) HTML (0) PDF 1021.78 K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乳腺增生经乳癖消联合三苯氧胺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收治的80例乳腺增生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三苯氧胺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乳癖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二醇与黄体生成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孕酮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雌二醇与黄体生成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酮水平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22.5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乳癖消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减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开放甲状腺手术中超声刀与传统手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2014, 23(11):1604-16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11.034

      摘要 (176) HTML (0) PDF 1009.43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开放性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的临床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对2008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4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甲状腺开放手术,其中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手术,120例作为观察组完全采用超声刀进行甲状腺手术,将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70.54±10.17)min vs. (88.45±13.76)min](t=12.664,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亦较对照组减少[(23.55±5.64)mL vs. (48.14±11.71)mL](t=17.388,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14/120),而观察组为4.17%(5/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 结论:超声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能够有效降低甲状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