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Anthony R. Glover , Justin S. Gundara , Olov Norlén , James C. Lee , Stan B. Sid
2014, 23(5):567-5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1
摘要: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患者是否行预防性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是存在争议的。相比于其他恶性肿瘤而言,PTC患者有较好的整体生存率,但由于淋巴结的转移而导致局部复发也是治疗的一个难点。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不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术前评估中不易被发现,并且第1次 术后如中央区的病灶复发或残留可能需再次手术治疗,但是出现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将增加。由于中央区淋巴结在位置上属于甲状腺切除术的区域内,所以行pCND可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及再次手术的需要,但也需要衡量患者的风险及获益。笔者将通过长期的治疗效果来讨论pCND的优势及劣势,同时也将对pCND的合理性,单或双侧pCND的指征及常规行pCND和复发再手术的比较进行讨论。分子标志物在高危患者中的应用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也有所提及。
2014, 23(5):575-5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2
摘要: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十分常见。DTC患者整体长期生存率高于90%。尽管DTC具有良好的预后,但因淋巴结转移而造成局部复发者增加,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对患者的关注从以整体存活率为重点转变为以最近提出的无复发生存率为重点。为了这一目标,适当的淋巴结清扫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手术策略将阻止疾病的复发,但有增加并发症的可能。传统上,对肿瘤患者的评估主要是基于术后生存率,但近来认识到,在癌症的诊断与管理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癌症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提高生存率,也应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评估这些变化也变得十分重要。
2014, 23(5):580-5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3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无病意识和社会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疾病的诊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医生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要求,一旦出现了难以避免的并发症,患者及其家属不仅诉诸于法律,还要诉诸于武力。身处当今医疗环境之下,应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而其关键不仅仅在于医生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医患沟通的技巧。笔者结合甲状腺疾病和手术特点及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案例和临床经验等对如何做好甲状腺手术术前沟通做了总结和归纳,希望有助于增加医患信任,缓解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
2014, 23(5):584-5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4
摘要: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风险及其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2 478例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PTC患者676例,良性结节性甲状腺疾病(BTND)患者1 802例。比较并分析了两组的合并HT情况、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结果:与BTND组比较,PTC组的HT合并率、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以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均明显升高、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明显降低(均P<0.05),而性别比例与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HT患者后,PTC组TGAb与TPOAb的阳性率仍然高于BTND组(均P<0.05),此外,无论在全组患者还是HT患者中,PTC的比例随TSH水平升高而增加;伴与不伴HT的BTND患者比较,前者的男性比例明显减少、TSH浓度明显升高、FT3、FT4水平则明显降低(均P<0.05);伴与不伴HT的PTC患者比较,前者男性比例明显减少、平均年龄下降、TSH浓度升高、肿瘤直径减小、肿瘤分期降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T、高TSH水平、男性以及TGAb阳性为PT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HT增加PTC风险,其原因可能与HT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趋势引起的TSH水平升高有关;但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HT却可能改善其PTC患者的预后。
2014, 23(5):591-5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5
摘要:目的:探讨CD147检测在细针穿刺活检未能明确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12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对术后手术标本进行细针穿刺涂片,用Bethesda甲状腺细胞学报告系统评价腺细胞病理学,选择36例“可疑恶性肿瘤”标本行免疫组化CD147染色分析。CD147阳性者作恶性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石蜡病理结果比较。 结果:CD147检测诊断良性病变19例(52.78%),恶性病变17例(47.22%),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良性病变16例(44.44%),恶性病变20例(55.56%);甲状腺恶性标本中CD14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标本(P<0.05)。CD147的表达与甲状腺结节是否钙化(CD147阳性率89.47%)及淋巴转移(CD147阳性率100%)有关(P<0.05)。细针穿刺细胞学联合CD147免疫组化染色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分别为91.67%和85.0%。 结论:CD147可以作为甲状腺肿瘤细胞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细针穿刺细胞学联合CD147免疫组化分析,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术前检出率。
2014, 23(5):596-6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6
摘要: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8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同期手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共1 657例,185例(11.16%)合并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158例(85.4%),滤泡状癌17例(9.2%),混合型癌9例(4.9%),未分化癌1例(0.5%)。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钙化发生率(42.8%,74/173)明显高于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0.8%,159/1472)(χ2=130.16,P=0.00);砂砾钙化患者癌变率(100%,36/36)明显高于非砂砾样钙化者(19.3%,38/197)(χ2=91.49,P=0.00)。患者均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除12例近期外院已确诊),并根据不同情况均采取了不同范围的手术方式,术后均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时,多为分化好的乳头状癌。对于合并钙化,特别是砂砾样钙化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应积极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中应行快速病理检查帮助诊断,从而有利于术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2014, 23(5):601-6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7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甲亢合并甲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比较。 结果:手术治疗甲亢患者85例,其中31例(36.5%)合并甲癌。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和颈部超声结果甲亢合并甲癌确诊率80.6%(25/31)。31例患者待甲亢症状得到控制、甲状腺功能经检查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发生永久性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经术后病理证实,1例为髓样癌,30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54.8%)侵及被膜者,9例(29.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各项病理特点与文献报道的单纯甲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甲亢伴甲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应强调颈部超声在该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确诊后尽早行手术治疗并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预后较好。
2014, 23(5):605-6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8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下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5例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患者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腔镜手术组),60例患者行传统手术(传统手术组),所有患者均至少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的主要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美容效果。 结果:15例腔镜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无术后大量出血患者。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均无术后低钙血症及声音嘶哑并发症,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中央淋巴结清扫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均无复发病例,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瘢痕小且隐蔽,美容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手术组。 结论:腔镜下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安全可行,有良好美容效果。
2014, 23(5):609-6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09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微小癌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部分行辅助131I治疗。 结果:128例患者中,单发微小癌87例(67.97%),多发微小癌41例(32.03%);单发微小癌肿瘤直径均在0.3 cm以上,术前经超声检查可发现病灶;多发微小癌术前超声可明确所有病灶者25例(60.98%),另16例(39.02%)多发微小癌中除较大的病灶(>0.3 cm)在术前超声检查中明确外,其余病灶均是在术中冷冻切片中发现或术后石蜡切片中发现;多发病灶局限于单侧甲状腺腺体者 22例(53.66%),分散于双侧腺体者19例(43.34%)。术后随访率100%,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结论:掌握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仔细检查,可避免漏诊;甲状腺全切除术对治疗甲状腺微小癌有重要意义。
2014, 23(5):612-6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0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检测的意义。 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74例乳腺癌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者[(9.15± 2.24)% vs.(2.29±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以及HER-2、pS2、nm23的表达有关(均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Ki-67表达无关(均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pTNM分期、HER-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3,r=0.333,r=0.919,r=0.604,均P<0.05)而与pS2、nm23表达呈负相关(r=-0.229,r=-0.401,均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升高,并与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密切相关,对其检测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2014, 23(5):618-6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1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三苯氧胺(TAM)治疗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选用TAM治疗敏感(TAM-S)与耐药(TAM-R)的两种人乳腺癌MCF-7细胞,用免疫沉淀(IP)法检测ERα和EGFR在两种细胞中的结合情况,以及c-Src与前两者的结合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细胞中c-Src的磷酸化水平;c-Src阻滞剂PP2处理两种细胞后,IP法再次检测ERα和EGFR结合情况。 结果:ERα和EGFR在两种细胞中均以复合物的形式结合,但在TAM-R细胞中的结合量明显高于TAM-S细胞(P<0.05);c-Src与ERα、EGFR在两种细胞中均以复合物的形式结合,其磷酸化水平在TAM-R细胞中明显高于TAM-S细胞(P<0.05);PP2阻断c-Src的活性后,两种细胞中ERα和EGFR结合量均降低,且在TAM-R细胞中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TAM-S细胞(P<0.05)。 结论:ERα和EGFR之间存在结合的现象,且两者的互作关系可能在乳腺癌TAM治疗耐药中起了重要作用,而c-Src的活化(磷酸化)是可能是介导了两者结合的关键机制。
2014, 23(5):624-6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2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YAP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分别用YAP shRNA(实验组)或阴性对照shRNA(对照组)转染MCF-7乳腺癌细胞,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干扰效率;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结合实验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和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干扰效率检测显示,转染72 h后,实验组MCF-7细胞YAP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同时YAP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细胞增殖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CF-7细胞BrdU结合与OD值明显降低(P<0.05),转染后24、48、72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9.1%、38.5%、53.5%;凋亡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与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 结论:干扰YAP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YAP可能是乳腺癌潜在治疗靶点。
2014, 23(5):629-6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3
摘要:目的:探讨TK1、Ki-67、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并留取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TK1、Ki-67和p53的表达;根据随访资料分析TK1、Ki-67和p53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K1、Ki-67、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TK1、Ki-67、 p53的表达强度明显影响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表现为表达强度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均P<0.05);TK1、Ki-67和p53表达的阳性率在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中均明显高于无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均P<0.05)。 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TK1、Ki-67和p53表达增强,且其表达强度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2014, 23(5):634-6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对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NG)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7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双侧NG合并H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手术切除范围分为甲状腺大部/部分切除组、甲状腺次全切除组、甲状腺全切除组,每组均选取30例,比较各组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 结果:3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大部/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另两组(均P<0.05),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留置引流天数、引流量方面,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术后大量出血及永久性声音嘶哑和低钙血症,暂时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大部/部分切除组复发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 结论:双侧NG合并HT行甲状腺大部/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短,但复发率较高;全切除术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较多。
2014, 23(5):639-6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010年2月—2012年5月210例患者分为超声刀组与电刀组,各105例,分别采用超声刀与传统电刀手术方法行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手术均由普外科甲状腺手术经验丰富同一手术团队完成。比较两组在不同手术方式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及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同的手术方式中,超声刀组手术时间手术、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10~40 mL)均较传统结扎结合电刀组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刀集切割、止血于一体,简化手术操作过程;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超声刀,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
2014, 23(5):643-6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6
摘要:目的:对比改良Miccoli术式与完全内镜术式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效果,为术式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48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采用改良Miccoli术式(改良Miccoli组,24例)和完全内镜术式(完全内镜组,24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分级、术后引流量、切口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分级、术后引流量方面改良Miccoli组均明显优于完全内镜(均P<0.05),但切口满意度评分完全内镜组明显高于改良Miccoli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有明显优势,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完全内镜术式适合美学要求较高的患者。
2014, 23(5):647-6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7
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暴露喉返神经与非暴露喉返神经对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暴露与非暴露喉返神经甲状腺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对两种手术方式的喉返神经暂时性和永久性损伤发生率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个RCT,共2 074例患者,其中1 015例甲状腺手术中暴露喉返神经(暴露组),1 059例未暴露喉返神经(非暴露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发生率还是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发生率,暴露组均低于非暴露组(OR=0.19,95% CI=0.11~0.34;OR=0.14,95% CI=0.0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暴露喉返神经可有效降低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由于文中未做其他临床指标的比较,故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2014, 23(5):653-6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8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的必要性。 方法:将120例因甲状腺良性肿瘤行单侧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30岁,23例)、中年组(<30~<60岁,69例)、老年组(≥60岁,28例),检测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1、2年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结果:青年组FT3水平在术后1周、1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FT4水平术后各时间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比明显升高(均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组术后各时间点FT3、FT4、TSH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FT3水平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FT4水平在术后1、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1、3、6个月时均较术前比升高(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结论: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情况不同。中年患者术后代偿能力强,可不予激素替代治疗;青年对甲状腺激素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代偿能力较差,故青年患者术后半年内、老年患者术后1年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较合适。
2014, 23(5):657-6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19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钙化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4 011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超声资料和临床病理结果,分析钙化与否及不同钙化类型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比较单发和多发钙化结节的恶性率以及不同年龄组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恶性率。 结果: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恶性率明显高于非钙化结节,微小钙化结节的恶性率明显高于非微小钙化,单发钙化结节恶性率均明显高于多发钙化结节,年龄<45岁钙化结节者的恶性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微小钙化、粗大钙化和环状钙化对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80.42%、51.65%、26.52%、2.25%,特异度分别为67.53%、93.19%、76.79%、97.55%。39例颈部淋巴结钙化者中,37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结论:甲状腺结节钙化和微小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单发结节伴钙化、微小钙化、年龄<45岁钙化结节患者以及淋巴结钙化者具有更高的恶性率。
2014, 23(5):661-6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0
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阳性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8例SLNB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项临床病理因素与NSLN转移的关系。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前哨淋巴结转移率、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及脉管浸润与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原发肿瘤直径(OR=2.263,P=0.005)、前哨淋巴结转移率(OR=1.919,P=0.002)、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OR=8.479,P=0.000)、脉管浸润(OR=4.518,P=0.029)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原发肿瘤直径、前哨淋巴结转移率、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及脉管浸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NSLN转移的独立性指标。
2014, 23(5):665-6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1
摘要: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1月85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164例同期随机选取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对照组)资料比较。 结果:观察组8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为45.88%,平均(30.27±2.41)岁,平均病程(11.51±1.5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瘤体积大、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上分化差(均P<0.05),但病理类型的构成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c-erbB-2蛋白表达水平高(均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淋巴结转移数多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2014, 23(5):670-6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2
摘要:
目的:评价双边滴水双极电凝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4月—2013年8月145例肝叶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运用双边滴水双极电凝行肝切除93例(观察组),运用射频消融辅助行肝切除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肝叶切除手术。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相关费用减少、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均P<0.05)。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率、术中出血量、输血率、肝功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双边滴水双极电凝肝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手术相关费用低,值得推荐使用。
2014, 23(5):675-6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3
摘要: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遗传学事件,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发生率最高。目前研究证明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作为PTC高效的风险预测分子标记物,能够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笔者就PTC与BRAF基因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4, 23(5):680-6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4
摘要:乳腺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日渐增加并年轻化,严重威胁着女性身体健康。随着转化医学迅猛发展,综合治疗乳腺癌理念逐渐被公众认可。其中内分泌治疗因其疗效显著、低毒等特点,备受关注。笔者就卵巢功能抑制、抗雌激素药物、孕激素、雄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黄体激素-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4, 23(5):685-6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5
摘要:目的:研究靶向Hiwi 基因的siRN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将靶向Hiwi基因的siRNA导入乳腺癌细胞,培养并转染MCF-7细胞,运用qRT-PCR、Western-Blot进行干扰效果的检测并使用CCK-8法检测干扰后MCF-7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 结果:干扰后48 h和72 h的MCF-7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P>0.05),而干扰后24 h的Hiwi-647组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靶向 Hiwi基因的siRNA干扰乳腺癌细胞MCF-7后,MCF-7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提示Hiwi是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2014, 23(5):688-6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6
摘要:目的:探讨ABCB5和鞘氨醇激酶1(Sph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于行手术切除的92例乳腺癌组织及45例对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根据二级计分法将其分为低表达和高表达部分,分析两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乳腺癌组织ABCB5和SphK1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9.6%(64/92)和58.7%(54/92),均高于癌旁组织的35.6%(16/45)和40.0%(1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ABCB5蛋白表达与分期、病理类型、月经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SphK1蛋白表达与分期、肿瘤大小、月经情况、淋巴结转移、ER及HER-2表达有关(P<0.05);ABCB5和SphK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3, P=0.022)。 结论:ABCB5和SphK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两者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ABCB5和SphK1辅助乳腺癌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2014, 23(5):692-6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7
摘要:目的:探讨核抗原Ki-67及拓扑异构酶Topo II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三阴乳腺癌93例,采用SABC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Ki-67、Topo II的表达情况,分析Ki-67及Topo II与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选择90例乳腺增生组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三阴乳腺癌组织中Ki-67、TopoII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57/93)、57.0%(53/93),乳腺增生组为13.3%(12/90)、12.2%(11/9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TopoII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Ki-67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5),Ki-67、Topo II表达和患者的肿瘤大小和年龄无关(均P>0.05)。 结论:检测三阴乳腺癌组织中Ki-67,Topo II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化疗的有效指标。
2014, 23(5):695-6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8
摘要: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NBC)雄激素受体(AR)表达与患者年龄、血清雄激素水平、瘤体大小和淋巴转移的关系。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7例TNBC组织中AR的表达,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并对AR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血清雄激素水平、瘤体大小、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全组TNBC患者癌组织中AR阳性率为19.54%(17/87),AR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间年龄、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4,P=0.918;t=-1.081,P=0.283),而在瘤体大小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P=0.043,χ2=4.827,P=0.028),瘤体大者与有淋巴结转移者AR阳性率高。 结论:TNBC患者AR阳性表达与瘤体大小、淋巴转移有关,提示AR表达阳性的TNBC较阴性者有更加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2014, 23(5):698-7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29
摘要: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的钼靶钙化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12例,其中三阴乳腺癌36例,非三阴乳腺癌176例,对比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钼靶钙化情况的差异。 结果:36例三阴乳腺癌及176例非三阴乳腺癌患者中,年龄≤35者(13.89% vs. 3.41%)、病理分期为Ⅲ期者占(41.67% vs. 23.30%)、低分化者占(36.11% vs. 18.75%)、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者(36.11% vs. 18.75%)、钼靶有钙化者(36.11% vs. 55.6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三阴乳腺癌具有发病年龄早、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特点,同时,三阴乳腺癌患者钼靶钙化发生率低。
2014, 23(5):700-7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30
摘要: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手术方式后PTH和血钙的变化,总结手术方式与PTH及低钙血症的关系。 方法:检测2012年10月—2013年9月16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术后10 min、术后第1、2天PTH水平及术前、术后第1、2、3天血钙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手术方式中行甲状腺近全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均较高;术后发生低钙血症者PTH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均可影响甲状旁腺功能,手术越大术后发生低钙血症可能越大。PTH水平降低是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2014, 23(5):703-7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31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误诊原因,提高对甲状旁腺疾病的认识。 方法:总结2013年1月—2013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7例女性患者均出现误诊误治;延误诊断时间11个月至6年不等;全组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疼痛表现,曾误诊疾病:骨质疏松、风湿性关节炎、肌营养不良、病理性骨折、肾结石、甲状腺结节等,部分患者多次误诊。随后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甲状旁腺腺瘤。 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甲状旁腺疾病的认识,探讨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降低误诊率,并及时给予患者手术治疗。
2014, 23(5):706-7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32
摘要:目的:研究中老年患者实施甲状腺切除方法的临床效果以及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0月-2012年3月实施甲状腺切除治疗的患者284例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因素划分为观察组(>65岁,154例)与对照组(<50岁,130例),对两组实施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临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66±11.67)min、(46.92±12.96)mL、 7.69%(10/130);观察组为(96.33±12.73)min、(43.12±13.44)mL、11.69%(18/154);以上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住院时间为(6.11±2.72)d,观察组为(11.96±2.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患者实施甲状腺切除,不仅安全可行,而且临床治疗的效果较好,但需依据具体情况,严格掌握患者手术的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的方式。
2014, 23(5):709-7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33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6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采用保乳手术患者34例(保乳术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患者34例(改良根治术组),对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美观效果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保乳术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美容效果方面明显优于改良根治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除了社会/家庭状况以外,在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条目和生活质量总和5方面,保乳术组明显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1)。 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有可行性且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改善,临床上值得推广。
2014, 23(5):712-7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5.034
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 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29例PICC相关性上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疗效。 结果:全组29例经患肢抬高并制动、抗凝、溶栓、促进静脉回流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血栓吸收,期间未发现明显肺动脉栓塞(PE)症状,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及明显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 结论:PICC相关性上肢DVT一经确诊,应及早予抗凝、溶栓治疗,后期给予抗凝等治疗,疗效满意。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