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4, 23(7):866-8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1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切断二步肝切除术(ALPPS)在肝炎后肝硬化肝癌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例乙型病毒肝炎(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行ALPPS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术前评估未来剩余肝脏体积约占标准肝体积的20.2%。患者一期行右侧门静脉离断和左、右半肝原位劈离;患者一期手术后9 d,剩余肝脏体积达标准肝体积的38.8%后,二期行右半肝含肿瘤切除。两次手术时间分别为255 min和297 min,出血量分别为260 mL和350 mL。术后肝功能持续平稳。术后21 d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未见复发转移,HBV-DNA定量和AFP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结论:对于HBV非活动期合并肝硬化的肝癌可适度扩大ALPPS手术指征,手术仍然安全可行。
2014, 23(7):873-8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2
摘要:目的:探讨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价值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13年26例复发性肝癌施行再次肝切除的临床资料。 结果:首次与再次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21.0(3~192)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6%、26.1%、8.7%;再次肝切除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9.0(3~35)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8.4%、0、0,中位生存时间为 40.0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为83.5%、55.7%、13.0%。26例患者总的生存时间为(87.8±19.3)个月,总中位生存时间为57.0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100%、60.8%、30.4%。首次术后早期(2年内)复发行再次肝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首次术后晚期(2年后)复发行再次切肝除患者(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手术方式及病理分期与再次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关(均P<0.05),三者在多因素分析中的P值分别为0.089、0.006、0.054。 结论:再次肝切除可提高复发性肝癌总生存率,但要严格选择适应证与合理的手术方式。复发间隔越短及肿瘤病理分期越晚,再次肝切除手术预后不良。
2014, 23(7):878-8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3
摘要: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在腹腔镜左半肝及肝左外叶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8例行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或左外叶肝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42~300 min,平均(215.6±56.6)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0 mL,平均(118.6±50.5)mL,均未输血;住院时间为(8~16)d,平均(11.4±3.1)d,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生存情况均良好,其中6例肝细胞癌患者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Glisson蒂横断术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在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或左外叶肝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2014, 23(7):882-8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4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6月因中晚期肝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切除并于术后行索拉非尼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资料(观察组),以及同期仅行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患者资料(对照组),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与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共纳入81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7例,对照组54例。至随访截止时间(2013年9月30日),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6个月和1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肿瘤复发时间分别为7.4个月和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BCLC B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3个月和12.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BCLC C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6个月和10.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 结论: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尤其是BCLC B期患者,手术切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
2014, 23(7):887-8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5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帕瑞昔布钠术后镇痛对老年患者肝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60岁以上肝癌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注射,1次/12 h,连续3 d),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对照。两组均根据镇痛需要追加药物曲马多使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不超过3分。使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测试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多个时间点血S-100β蛋白、炎症细胞因子、皮质醇及血氨含量。 结果:两组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5% vs. 25.0%,P<0.05)。两组皮质醇、IL-4及血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0.05);两组S-100β蛋白、IL-6、TNF-α、IL-1β、CRP水平在术后不同时间范围内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均P<0.05),但其中观察组术后S-100β蛋白、IL-6水平的升高程度分别在24和48 h内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帕瑞昔布钠有助于改善老年肝切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机制可能与其降低S-100β和IL-6的水平有关。
2014, 23(7):893-8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6
摘要:目的: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8月84例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4例患者共植入粒子3 630粒,其中肿瘤≤3.5 cm患者平均17粒;肿瘤>3.5 cm患者平均46粒,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植入成功。患者植入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完全缓解(CR)者为40例,部分缓解(PR)36例,疾病稳定(SD)8例,总有效率(CR+PR)为90.5%。术后随访3~4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率期为16.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31.0%。 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瘤内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转移性肝癌的一种重要选择。
2014, 23(7):898-9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7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介入方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HBVR-HCC)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1年2月85例确诊为HBVR-HCC、没有手术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其中44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段性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41例单纯采用TACE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48周HBV-DNA水平、肝功能、AFP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状况。 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观察组HBV-DNA水平逐渐降低,而对照组逐渐升高,两组差异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谷丙转氨酶(ALT)与AFP水平、逐渐降低,但观察组在治疗24周后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逐渐升高,但观察组在治疗24周后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CC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1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TACE对HBV活动存在激发作用,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HBVR-HCC可有效控制HBV,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毒副作用。
2014, 23(7):904-9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8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行射频消融治疗98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局部肿瘤进展率、复发率、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98例患者随访2~92个月,平均34.8个月。1、3、5年累积分别为17.3%、27.4%、30.9%;1、3、5年累积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5.7%、62.1%,77.3%;1、2、3、4、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4%、85.4%、65.9%、54.7%、39.9%;1、2、3、4、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0%、52.7%、45.0%、37.0%、25.3%。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P=0.001)、首次复发时间≤1年(P=0.002)或首次复发为不同肝段肝内远处复发(P=0.004)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安全、有效,对于早期肝内复发的病灶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操作性。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首次复发时间短以及首次不同肝段肝内远处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2014, 23(7):910-9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09
摘要:目的:探讨ASA评分对肝癌患者外科治疗风险评估的价值。 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2月419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SA评分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并对可能的相关因素作单因素筛选后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肝癌术后并发症及术中输血有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肝癌患者术前并发症及术前血红蛋白影响ASA评分;随着ASA评分上升,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明显高增加(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A评分、失血量、肝硬化、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ASA评分、手术时间、肿瘤直径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ASA评分是肝癌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较好的早期预测指标。
2014, 23(7):915-9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0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X蛋白(HBx)对人正常肝细胞中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分别将HBx表达质粒(pcDNA3.1-HBx)与空载体质粒(pcDNA3.1)转染入人正常肝细胞系L02后,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HBx mRNA与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Per1、Per2、Per3、Cry1、Cry2、CKIε的表达。 结果: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02细胞转染HBx表达质粒后有明显的HBx mRNA与蛋白表达,而转染空载体质粒的L02细胞无HBx mRNA与蛋白表达。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L02细胞比较,转染HBx表达质粒的L02细胞CLOCK与Cry1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而BMAL1、Per1、Per2、Per3、Cry2、CKIε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HBx能使正常肝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破坏肝细胞正常的生物节律,这可能为其导致肝癌形成的机制之一。
2014, 23(7):921-9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
摘要:目的:通过油酸诱导肝癌HepG2细胞水通道蛋白9(AQP9)的表达观察后者对HepG2细胞株迁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HepG2细胞经不同处理后(0、250、500 μmol/L油酸处理或AgNO3+500 μmol/L油酸处理),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QP9蛋白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结果:经油酸处理后,HepG2细胞AQP9蛋白表达增加,细胞迁移能力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油酸的上述作用被预先给予水通道蛋白抑制剂AgNO3所取消。 结论:肝癌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AQP9表达有关,AQP9表达越高细胞的侵袭力越强。
2014, 23(7):926-9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2
摘要:目的:探讨Period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HCC组织与其癌旁肝组织及5例正常肝组织中Period1 mRNA与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CC组织与癌旁肝组织中Peri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免疫组化检测67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石蜡切片中Period1蛋白的表达;分析Period1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HCC组织Perio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癌旁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明显降低(均P<0.05),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CC组织Peri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其癌旁肝组织明显增高(均P<0.05)。HCC组织石蜡切片中Period1阳性表达率为47.8%,而癌旁肝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iod1表达与HCC分化程度、结节数目、有无静脉浸润有关(均P<0.05);Period1阳性表达HCC患者中位复时间与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阳性者(均P<0.05)。 结论:Period1在肝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Period1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
张克兰,陈能志,黄跃衡,彭剑波,黎辉,叶劲松,李斌,赵凯,罗涛,武冲
2014, 23(7):931-9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3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氟尿嘧啶(5-FU)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分别用5-FU(5-FU组)和5-FU+BDNF(5-FU+BDNF组)处理Bel-7402细胞,以无干预的 Bel-7402细胞作为对照组。用MTT法、克隆形成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与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bcl-2 mRNA的表达。 结果:5-FU组细胞OD值、克隆形成数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5-FU+BDNF组以上指标的改变均不明显,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BDNF能降低肝癌Bel-7402细胞5-FU化疗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BDNF上调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2014, 23(7):936-9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4
摘要:目的:比较Lipo2000、磷酸钙法和Lonza电转法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表达质粒pHA-HBx至HepG2肝癌细胞的转染效率及其细胞毒性。 方法:分别用Lipo2000、磷酸钙法和Lonza电转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pHA-HBx转染至HepG2肝癌细胞,以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鉴定HBx基因在HepG2细胞基因组的整合,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 结果:RT-PCR结果显示,外源性HBx基因通过3种转染方法均可导入HepG2细胞并表达;Lipo2000和Lonza电转法的转染效率均高于磷酸钙法(均P<0.05),而Lipo2000和Lonza电转法的转染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Lonza电转法、Lipo2000、磷酸钙法(均P<0.05)。 结论:Lonza电转法转染pHA-HBx至HepG2肝癌细胞转染效率高,且细胞毒性小,是较好的转染方法。
2014, 23(7):941-9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5
摘要:
目的:探讨温盐水腹腔灌洗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均为假手术组、ANP模型组(模型组)、温盐水腹腔灌洗预处理+ANP模型组(预处理组),术后6 h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清淀粉酶与细胞因子含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HSP70、p38MAPK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中NF-κB的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预处理组大鼠血清淀粉酶、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升高,但预处理组各指标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模型组与预处理组胰腺组织HSP70、p38MAPK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但预处理组HSP70 m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38MAPK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假手术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呈弱阳性表达,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而预处理组呈中等阳性表达。
结论:温盐水腹腔灌洗可能通过诱导HSP70表达而抑制p38MAPK及NF-κB活性、下调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改善大鼠ANP病理生理过程。
2014, 23(7):946-9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6
摘要: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FTS)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1996年1月—2014年6月国内外数据库有关FTS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项RCT和2项CCT,共有247例患者,其中134例采用FTS(FTS组),113例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FTS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WMD=-2.19,95% CI=-2.94~-1.43,P<0.0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RR=0.60,95% CI=0.38~0.92,P=0.02),但两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FTS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应用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上述结果仍须更多设计严密的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2014, 23(7):953-9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7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辅助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LM)的疗效。 方法:回顾17例CLM行开腹RRFA辅助肝切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输血、腹腔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55~237 min,平均(93±19)min;术中出血量235~650 mL,平均(280±40)mL。术中及术后无1例输血,术后3 d内腹腔引流量170~370 mL,1例(5.9%)发生胆瘘。患者术后24、72 h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术前明显增高(均P<0.05),但术后120 h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PT)未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RFA辅助肝切除治疗CLM安全可行,并可有效降低出血风险。
2014, 23(7):957-9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8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结肠癌根治术与肝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0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其中2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腹腔镜组),另25例在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1、2、3年生存率。 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完全腹腔镜治疗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安全可行,与开腹手术疗效相同,同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黄宇,黄迪 , ,翁杰锋 , ,张帅 , ,刘硕 综述 古维立 , 审校
2014, 23(7):961-9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19
摘要: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目前肝源的匮乏,已远不能满足等待肝移植患者的需要。运用高龄(≥60岁)供肝移植能够部分缓解供肝短缺,但仍存在争议。笔者从高龄肝脏的变化特点、运用高龄供肝移植的研究现状和高龄供肝移植的可行性3个方面作相关综述。
2014, 23(7):967-9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0
摘要:梗阻性黄疸可以启动肝细胞的凋亡程序,且有多种因素参与了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研究其机制对于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2014, 23(7):972-9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1
摘要:国内门静脉高压症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所致的肝内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门静脉压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该类患者病情复杂,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各种断流术、分流术及联合手术,但具体选用何种术式则应考虑多种因素。门静脉压力是反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术中根据门静脉的压力状态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对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4, 23(7):976-9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环境中CD8+CD28-调节性T细胞(CD8+CD28-Treg)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其50例健康患者的外周血中CD8+CD28-Treg进行检测,对于顺利手术切除的46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CD8+CD28-Treg的检测,再选取30例肝癌石蜡标本,检测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CD8+CD28-Treg的表达。 结果:通过对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发现:CD8+CD28-Treg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外周血中测定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5.55±3.14)% vs.(10.12±3.16)%],肝癌组织的CD8+CD28-Treg表达较癌周组织中的CD8+CD28-Treg表达增高[(19.34±3.12)% vs.(13.59±2.47)%],石蜡标本中肝癌组织CD8+CD28-Treg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中CD8+CD28-Treg的表达[(13.58±2.46)% vs. (9.47±3.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微环境中表达明显增加,其可能在机体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应答中有重要的意义。
2014, 23(7):980-9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3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中c-met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值(MVD)的关系。 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2013年8月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发生肝转移癌的肝癌组织50例,同时切取同一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这4种组织内的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及CD34标记的MVD。 结果: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中c-met蛋白阳性率为9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P<0.05),但与结直肠癌组织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但与结直肠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肝转移癌中c-met蛋白表达阳性的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c-met蛋白阴性的癌组织(P<0.05)。 结论: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c-met蛋白表达升高,且其表达与MVD有关,从而可能促进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2014, 23(7):983-9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卡托普利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RAS)统后对肝切除术小鼠肝功能及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 方法:制备肝部分切除术后小鼠模型,实验组予以卡托普利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5、7、9天测定肝功能治疗及IL-6表达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RAS阻断对肝功能标志物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开始,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上升,但对照组上升更明显;实验组术后第1、3天ALT、AST、TBI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ALP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5天实验组ALP下降,ALT、AST、ALP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开始两组TBIL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开始两组ALT、AST未再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RAS阻断可促进肝部分切除小鼠早期肝脏功能恢复,减缓肝脏损伤后炎症反应。
2014, 23(7):986-9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5
摘要:目的:研究医学影像数据存储及传输系统(PACS)诊断结果联合肿瘤标记物对肝癌(PHC)早期诊断的应用。 方法:以PACS系统对20例PHC患者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的资料进行收集,并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等血清性肿瘤标记物测定的结合,对临床PHC进行联合诊断。 结果:CT、MRI扫描的检出阳性率为85.0%,显著高于AFP的 55.0%,CEA的 30.0%,CA199的 50%,CA125的40.0%; AFP、CA199、CA125及CEA的灵敏度分别为60.0%、45.5%、44.4%、33.3%,特异度分别为50.0%、44.4%、27.3%、18.2%,联合检测中,4类指标联合CT、MRI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最高,分别为94.4%,83.3%。 结论:以PACS系统对PHC患者CT、MRI影像学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并与AFP、CA199、CA125及CEA等血清性肿瘤标记物测定相结合,更利于临床诊断,值得推荐。
林满洲,周华东,陈念平,陈明,徐晓红,谭小宇,缪辉来,陈洁鑫 , 周宏莲 , 李明意
2014, 23(7):989-9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6
摘要:
目的:分析巴塞罗那分期B期(BCLC-B)肝癌患者采用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其生存期有关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3年11月RFA治疗肝癌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BCLC-B肝癌患者46例,2例患者术后失访,对44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联合甲胎蛋白(AFP)评价疗效,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1~37个月, 44例B期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7.7%、47.4%,中位生存时间32.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完全消融、Child-Pugh A级、术前AFP阴性、术前HBV-DNA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联合治疗与3年生存率无关(P>0.05)。 结论:对于巴塞罗那分期B期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生存率与首次完全消融、术前Child-Pugh分级、AFP、HBV-DNA高度相关。
2014, 23(7):993-9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7
摘要:
目的:探讨MsrA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7例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srA的表达。 结果:胃癌组织中MsrA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低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1);胃癌组织MsrA mRNA相对量的中位数为3.757,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srA mRNA相对量的中位数为5.240,胃癌组织中MsrA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6)。 结论:胃癌组织中Msr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下调。
2014, 23(7):996-9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8
摘要:目的:探讨TACE联合CT引导RFA治疗肝癌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为HCC的73例临床资料,按照介入手段不同分为TACE组(n=38)和TACE+RFA组(n=3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存率及预后。 结果: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术后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05%、44.74%、97.37%、67.57%、44.00%;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82.86%、11.43%、100.00%、88.57%、70.97%。两组比较,肿瘤完全坏死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术后1、2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2、0.032、0.041),术后6个月生存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37)。 结论:TACE联合CT引导RFA治疗肝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
2014, 23(7):999-10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29
摘要: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口服索拉非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进展时间及毒性反应。 结果:32例患者给予连续口服索拉非尼,常规剂量为每次400 mg,每天2次;按照RECIST标准评价有效率(RR)9.3%,疾病控制有效率(DCR)78.1% 。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8个月。全组患者均出现手足皮肤反应, 21例出现不同程度腹泻,15例出现脱发,3例高血压,其中5例发生3~4级的不良反应而减少药物剂量,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索拉非尼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有效、安全的药物,联合TACE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2014, 23(7):1002-10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30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微波固化治疗术(PMCT)联合门静脉化疗术(PVC)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80例确诊为肝细胞癌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再次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根据其是否辅以PVC分为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其中化疗组术后采用TACE+ PMCT+PVC治疗,未化疗组给予TACE+ PMCT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于术前,1个疗程完成后3 d、1、3周观察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的变化,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 结果:所有患者1个疗程后3 d及1周血清AFP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疗程后 3周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组明显低于未化疗组(P<0.05);1疗程后CEA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不同时间段化疗组均明显低于未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随访6个月、1年复发率为7.5%、22.5%,明显低于未化疗组的25.0%、45.0%;而生存率为92.5%、85.0%,高于未化疗组的77.5%、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后行TACE+ PMCT+PVC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AFP、CEA水平,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延长其生存时间,改善长期预后。
2014, 23(7):1005-10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31
摘要:目的:总结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肝包虫病的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藏族人群肝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9例行内囊摘除外囊缝闭引流术,B组40例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C组40例行内外囊全切除术,观察比较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B、C组术中出血量为(109.2±23.7)mL、(213.5±36.4)mL,多于A组的(32.8±11.9)mL(P<0.05);B、C组引流时间为(7.2±1.9)d、(7.8±1.5)d,热吸收时间为(63.8±11.4)d、(63.5±10.6)d,均短于A组的(68.8±21.3)d、(64.4±11.7)d(P<0.05);B、C组残腔并发症为22.50%、5.00%,胆瘘发生率为7.50%、2.50%,原位复发率为2.50%、0,均低于A组的64.10%、41.02%、23.07%(P<0.05);B组残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C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少于C组(P<0.05)。 结论:结合病史、影像学、免疫学及血清学检查可提高肝包虫病诊断正确率;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内外囊全切除术较内囊摘除外囊缝闭引流术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多,但不失为肝包虫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2014, 23(7):1008-10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7.032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医用创面胶行肠系膜固定小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40例粘连性肠梗阻采用医用创面胶小肠外固定排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0 min,出血量20~50 mL;术后经引流,胃肠减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均痊愈出院。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3 d,平均1.5 d;1例切口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均常规钡餐检查,钡剂通过顺畅;40例均获随访,时间1个月至5年,偶有间歇性腹痛1例,无肠梗阻复发者。 结论:创面胶行肠系膜固定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较好方法。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