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在线·专题述评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治疗选择与处理策略

      2014, 23(8):1011-10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1

      摘要 (342) HTML (0) PDF 2.83 M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门部胆管癌(HC)是一种少见的疾病,通常在60岁左右发病,预后较差;在美国,每年约有3 000例患者被诊断为该病,但仅有不到一半的人可以行手术治疗;有多种因素与HC的发病有关,最常见的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石症以及寄生虫肝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瘙痒、体质量减轻和黄疸。CT、MRI及超声可以用来发现胆道病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皮肝胆管造影术(PTC)在评估肿块位置、长度的同时还可以行治疗性的胆汁引流。MRCP在辨别肿瘤延伸范围时同PTC及ERCP有相同的准确性,并且并发症较前两者少。HC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及光动力学治疗。残余肝脏胆汁引流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进而促进残肝的生长;标准的治疗包括切缘为阴性切除(R0),范围为肝外胆管切除、肝切除及周围的淋巴结清扫术;局部的切除术是不适当的;淋巴结侵犯的程度、肿瘤的级别以及切缘的性质是重要的预后指标;如果无法行肿瘤切除,那么在经反复选择后的患者中实施肝移植术也是种可行的方式;尽管数据有限,化疗对于不可切除的患者来说仍有一定的作用;经手术切除的HC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10%~40%,然而即使为R0切除,复发率也高达50%~70%。由于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多种学科的综合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 >胆道外科专题研究
    • 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

      2014, 23(8):1024-10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2

      摘要 (475) HTML (0) PDF 544.34 K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5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125例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全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以及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分析CA19-9水平与I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截至2013年5月,全组患者随访率为81%,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109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全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6%、27.2%、12.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990,95% CI=2.383~6.679,P<0.001),肿瘤直径>5 cm(RR=1.78,95% CI=1.190~2.663,P=0.005),CA19-9>200 U/mL(RR=1.734,95% CI=1.138~2.642,P=0.01)和多发肿瘤(RR=1.77,95% CI=1.114~2.812,P=0.016)是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浓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OR=3.208,95% CI=1.276~8.067,P=0.013);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3.0%。 结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CA19-9>200 U/mL和多发肿瘤是IHC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不良预后因素,且术前高CA19-9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三种姑息减黄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对比分析

      2014, 23(8):1030-10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3

      摘要 (366) HTML (0) PDF 1.06 M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姑息减黄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3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需姑息减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经典Roux-en-Y胆肠吻合术式(经典内引流组),12例行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改良内引流组),11例行体外胆汁转流术(外引流组)。比较3组的减黄疗效、术中与术后指标及生存情况。 结果:3组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3种术式的减黄效果相近(P>0.05)。改良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较经典内引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外引流组的住院费用少于经典内引流组与改良内引流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改良内引流组更加减少(均P<0.05)。经典内引流组术后2例(14.2%)发生反流性胆管炎,而改良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无反流性胆管炎发生。3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术后器官功能恢复快,可以作为姑息减黄的首选术式,而体外胆汁转流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 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2014, 23(8):1034-10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4

      摘要 (352) HTML (0) PDF 1.09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左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为左肝内广泛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行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用时(182.6±36.3)min,术中出血(213.5±65.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8.5±8.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3±3.1)d。术后发生肝断面出血1例,胆瘘1例,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随访时间3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未发现胆道结石残留或再生。 结论:对于肝左叶广泛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介入超声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2014, 23(8):1038-10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5

      摘要 (396) HTML (0) PDF 1.16 M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受改良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0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后2~3 h疼痛症状缓解,24~48 h体温恢复正常,疼痛、寒战症状消失。带管时间为40 d至2个月,平均时间为50 d。置管6~8周后,10例患者成功行经窦道胆道镜取石及狭窄胆管扩张,结石取净率100%。1例患者在穿刺置管10 min后,引流管持续引流出暗红色血性胆汁,向腔内注入立止血夹闭引流管后出血停止。10例患者均未出现漏胆、损伤周围脏器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改良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联合纤维胆道镜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2014, 23(8):1043-10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6

      摘要 (227) HTML (0) PDF 1.08 M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667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行胆道探查取石术(BDE)、肝切除术(HT)、胆肠吻合术(HJS)中一种或联合多种手术方式处理,参照新的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后,比较同种类型肝胆管结石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优良率。 结果:I型129例中,HT与BDE+HT的结石清除率、随访优良率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Ia型72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P<0.05),BDE+HJ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IIb型 98例中,BDE+HT的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最高(均P<0.05),H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均P<0.05);IIc型25例中,各术式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a型251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BD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术式低(均P<0.05);Eb型55例与Ec型37例中,BDE+HT+HJS的术后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根据肝胆管结石病合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上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14, 23(8):1049-10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7

      摘要 (578) HTML (0) PDF 1.06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供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12月间手术117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预防切口感染的特殊围手术期处理分为特殊处理组与常规处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他临床指标;再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常规处理组比较,特殊处理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14.6% vs. 36.8%),引流管拔除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既往胆道手术史、胆汁培养阳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和延迟拔除引流管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保护性因素(均P<0.05)。 结论:合并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和术后延迟拔除引流管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且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 双通道植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高龄结石性胆囊炎

      2014, 23(8):1055-10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8

      摘要 (214) HTML (0) PDF 586.22 K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双通道植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高龄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5例80岁以上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双通道植管胆囊冲洗、减压、持续引流,6~8周后,行胆道镜经窦道保胆取石。所有患者超声引导穿刺植管均一次性成功,1例发生穿刺后出血,经对症处理止血成功;1例因植管窦道形成不佳改行胆囊切除术,余34例均成功保胆取石(34/35);随访4~24个月,结石复发1例(1/34)。 结论:双通道胆囊穿刺植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高龄高危胆囊结石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 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再评价

      2014, 23(8):1059-10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09

      摘要 (261) HTML (0) PDF 1.05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 经皮肝穿刺一期硬镜碎石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应用

      2014, 23(8):1063-10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0

      摘要 (293) HTML (0) PDF 1.09 M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一期硬质胆镜碎石术对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65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肝胆管通过B超定位进行直接穿刺建立窦道,扩张窦道直径至16~18 F后,采用硬质胆道镜取出肝胆管结石。 结果:一次性扩张取尽结石患者达60例;2例由于右肝胆管与胆总管之间的角度<90°而放弃;术后因胆管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3例;39例存在胆管狭窄(60.0%),均根据具体情况同时行相应处理。对所有治疗的患者进行26个月随访,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率为7.7%(5/65)。 结论:经皮肝穿刺一期硬质胆镜碎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其清除率结石的同时处理胆管狭窄可利于结石复发率降低,是一种避免传统手术治疗的可取方法。

    • >基础研究
    • 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管癌的关系

      2014, 23(8):1067-10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1

      摘要 (248) HTML (0) PDF 1.14 M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pre-miR-146a基因表达及其rs2910164位点多态性与胆管癌的关系。 方法:分别用基因直接测序与定量PCR方法检测70例胆管癌患者的胆管癌组织(胆管癌组)及 39例胆管非肿瘤性疾病患者的胆管组织(对照组)中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re-miR-146a表达,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re-miR-146a表达量、胆管癌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 结果:胆管癌组的pre-miR-146a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前者表现为GG和G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C等位基因(均P<0.05);对照组GG和GC基因型人群的pre-miR-146a表达量较CC基因型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组织pre-miR-146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胆管组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P=0.052),分层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与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 结论: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导致pre-miR-146a基因表达降低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 二甲双胍对人胆管癌RBE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4, 23(8):1072-10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2

      摘要 (260) HTML (0) PDF 1.08 M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人肝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将人肝胆管癌RBE细胞分别用二甲双胍、Compound C(AMPK抑制剂)、二甲双胍+ Compound C处理,以未处理的RBE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分别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MPK/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作用后的RBE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G0/G1期比例增加,而S期比例减少;磷酸化AMPK(p-AMPK)蛋白表达上调,而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甲双胍与Compound C联合作用RBE细胞后,二甲双胍的上述作用均被取消,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的Compound C作用RBE细胞后,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变,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人胆管癌RBE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该作用可能其与激活AMPK从而抑制mTOR下游效应分子有关。

    • 青藤碱对梗阻性黄疸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4, 23(8):1077-10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3

      摘要 (211) HTML (0) PDF 1.62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均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青藤碱干预组,后两组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切断制作OJ模型。青藤碱干预组大鼠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青藤碱(80 mg/kg)灌胃,每天1次,而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以同样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术后第8天处死各组大鼠,取血检测血清尿素氮(SUN)、血清肌酐(Scr)含量,取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与mRNA的表达。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大鼠术后均出现OJ表现以及明显的肾损伤病理学改变,但青藤碱干预组的肾损伤轻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两组大鼠SUN、Scr水平均明显升高;肾组织MDA、MPO含量、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T-AOC明显降低(均P<0.05),但青藤碱干预组以上指标的改变程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青藤碱对OJ大鼠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以及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 PROX-1与Ki-67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 23(8):1082-10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4

      摘要 (427) HTML (0) PDF 1.51 M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PROX-1及Ki-67在胆管癌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癌组织与23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胆管组织中PROX-1及Ki-67的表达,分析PROX-1及Ki-67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PROX-1与Ki-67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病变胆管组织、无淋巴结转移胆管癌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胆管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胆管癌组织中PROX-1与Ki-67表达正相关(r=0.831,P<0.05)。 结论:PROX-1与Ki-67的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量之间存在关联性。

    • fractalkine/CX3CR1在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4, 23(8):1087-10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5

      摘要 (325) HTML (0) PDF 2.19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及其受体CX3CR1在大鼠肝肺综合征(HP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将40只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与治疗组,5只大鼠仅游离胆总管不结扎,作为假手术组;治疗组大鼠于术后15~28 d腹腔内注射CX3CR1中和抗体,模型组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9 d检测大鼠肝功能、动脉血气,肺组织病理学、肺血管内巨噬细胞(PIM)、微血管密度(MVD)及CX3CR1的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升高,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PIM(CD68表达量)、MVD增加(CD34表达量)、CX3CR1表达水平升高;治疗组大鼠肝功能也出现明显损伤,但好于模型组(均P<0.05),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血气指标、PIM、MVD、CX3CR1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fractalkine/CX3CR1在肺组织中表达增加并结合是HPS肺组织巨噬细胞聚积及微血管增生的关键信号通路,阻断该信号通路可抑制HPS的发生与发展。

    • >临床研究
    •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302例分析

      2014, 23(8):1093-10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6

      摘要 (282) HTML (0) PDF 1.35 M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胆石性肠梗阻(BI)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 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14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8例BI患者资料,并汇总近20年22篇中文文献中284例患者资料,分析并总结BI发病特点与诊治现状。 结果:302例BI患者中男86例(28.2%),女216例(71.8%);年龄36~89岁,平均63.4岁;术前确诊率为24.2%(73/302);294例(97.4%)行小肠切开取石术,8例(2.6%)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结石嵌塞于十二指肠27例(8.9%),空肠71例(23.5%),回肠末端201例(66.6%),结肠3例(1.0%);一期行胆囊切除术94例(31.1%),胆管切开取石术4例(1.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2%(82/302),术后病死率为0.7%(2/302)。 结论:BI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常伴有较低的术前确诊率和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率。

    • 加速康复外科在微创保胆手术中的应用

      2014, 23(8):1097-11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7

      摘要 (327) HTML (0) PDF 1.03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微创保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60例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行微创保胆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FTS理念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而对照组行常规的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输液时间、住院费用、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胆囊功能恢复时间、恢复程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输液时间、住院治疗总费用均有减少;术后CRP升高程度降低及升高的持续时间缩短、胆囊功能恢复时间短、胆囊功能恢复程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过程中,遵循FTS理念,强化围手术期的处理,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应激反应,能更好地促进胆囊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加速病人的康复。

    • 腹腔镜与开腹行急性胆囊切除术对体液免疫功能与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比较

      2014, 23(8):1101-1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8

      摘要 (331) HTML (0) PDF 1.07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行急性胆囊切除术对体液免疫功能与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地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能量代谢与营养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术后IgG、IgM、IgA、C3、C4和IL-4水平以及静态能量消耗(REE)与呼吸商(RQ)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观察以上指标的降低程度小于对照组以及降低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7 d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腹腔镜急性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开腹手术,且具有对体液免疫功能及影响小及能量代谢消耗少等优点。

    •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

      2014, 23(8):1106-11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19

      摘要 (400) HTML (0) PDF 1.16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收集所有比较热灌注化疗与常温灌注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员2名按照研究计划书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篇RCT,共998例患者,其中腹腔热灌注化疗506例(热灌注组),腹腔常温灌注化疗492例(常温灌注组)。Meta分析显示,热灌注组的1年生存率、有效率、完全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均优于常温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热灌注组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常温灌注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热灌注组腹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常温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腹水安全、有效,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但其长期安全性评价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 >文献综述
    • 胆囊癌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2014, 23(8):1112-1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0

      摘要 (279) HTML (0) PDF 1.04 M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胆囊癌早期缺乏特异的表现,诊断常被延误,导致其预后极差。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故其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尤为重要。笔者以胆囊癌血清学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为重点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肝外伴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

      2014, 23(8):1117-1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1

      摘要 (242) HTML (0) PDF 1.04 M (1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外伴肝内胆管结石是普通外科常见病,其治疗方法既有传统手术,也包括内镜、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在内的各种微创治疗措施。但单独应用每一项治疗的方案都有其局限性,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笔者通过查阅并总结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肝外伴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 胆囊功能紊乱的临床诊治进展

      2014, 23(8):1121-1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2

      摘要 (461) HTML (0) PDF 1.09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囊功能紊乱(GD)是指有胆道绞痛的典型临床表现,却没有可以用来解释这种临床表现的异常病理生理发现的胆囊疾病。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治正逐步趋向统一,笔者就G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行胆道探查一期缝合125例

      2014, 23(8):1126-11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3

      摘要 (215) HTML (0) PDF 1.02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行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125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治疗效果。 结果:全组125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60~220 min,平均(106±32)min,总住院时间6~22 d,平均(10.2±3.8)d,术后发生漏胆2例,均经腹腔引流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病例随诊6个月至4年,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疗效满意。 结论:只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及精细手术操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可作为临床常规手术开展。

    • >临床报道
    • 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息肉)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疗效评价

      2014, 23(8):1129-1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4

      摘要 (185) HTML (0) PDF 1020.30 K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伴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息肉)经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伴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息肉)患者与无肝硬化胆囊结石(息肉)患者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息肉)患者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疗效。 结果:两组胆囊结石(息肉)患者在实施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时,与无肝硬化及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相比,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0.004),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00),其术后的出血率及切口感染率也不同程度升高。对术后52例均进行随访,其中17例随访时间超过1年,26例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9例随访时间1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切口美观,均无复发。 结论: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是治疗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或息肉)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术前要将患者的肝功能调整到Child-Pugh B级或A级。

    • >简要论著
    • 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围手术期处理

      2014, 23(8):1132-11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5

      摘要 (237) HTML (0) PDF 1.00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201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 64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86例(老年组),<65岁者2 457例(非老年组),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老年组术前存在合并症及有2种或2种以上合并症的患者均明显多于非老年组率(94.6% vs. 68.1%;78.5% vs. 40.7%,均P<0.05),发生率较高的合并症为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分别占89.25%、68.38%、37.10%);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术后出血、皮下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患侧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间组织病理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的临床分期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乳腺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9%(156/186),术前合并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有特殊的临床特点,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临床报道
    • 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手术治疗

      2014, 23(8):1136-1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6

      摘要 (279) HTML (0) PDF 429.66 K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3年共收治的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25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手术治疗,其中行肝叶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2例,胆肠吻合术12例,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2例,再行EST 2例。 结果:全组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残余结石发生率为16.0%,治愈好转率达100%。 结论:胆肠吻合术是处理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最佳选择。

    • 肝胆管结石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

      2014, 23(8):1138-11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7

      摘要 (175) HTML (0) PDF 1014.78 K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原因及预防对策。 方法:选取2003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失败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结果:肝胆管结石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原因中结石未能彻底清除78例(65.0%),术式选择不当22例(18.3%),反复感染15例(12.50%),其它原因5例(4.17%)。 结论:肝胆管结石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结石残留和手术方式不当,准确判断适应证,选择适宜手术方式,配合合理有效的术后护理,及时跟踪随访以早期发现异常,有效减少再手术。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2014, 23(8):1141-11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8

      摘要 (431) HTML (0) PDF 1014.85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疗效。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中失血量显著减少(P<0.01);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 结论:腹腔胆道镜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2014, 23(8):1144-11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29

      摘要 (135) HTML (0) PDF 1015.16 K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98、6.656、7.389、9.378、7.52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腹腔镜下难切除胆囊去黏膜化处理的应用:附36例报告

      2014, 23(8):1147-11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30

      摘要 (246) HTML (0) PDF 413.97 K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残余胆囊采用物理方法去黏膜化处理的应用。 方法:对36例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中,急性胆囊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6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胆囊穿孔4例。术中将胆囊大部分切除,应用刮匙、高频电灼物理破坏残余胆囊黏膜,使其去黏膜化。 结果: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50~120 mL,平均80 mL,未发生胆管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36例患者均腹腔镜下完成手术,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无1例再出现“胆囊炎”腹痛症状。 结论:腹腔镜下难于切除胆囊时,将大部分胆囊切除,残余胆囊黏膜采用物理方法去黏膜化处理,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 经皮肝胆道镜取石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结石

      2014, 23(8):1149-11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31

      摘要 (273) HTML (0) PDF 1.00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肝胆道镜(PTCS)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9月以来的27例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左肝内胆管结石17例,右肝内胆管结石10例。 结果:27例患者行PTCS过程顺利,术后无残余结石,无并发症。 结论:PTCS术对于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 PTGD联合LC治疗高原地区老年急性胆囊炎

      2014, 23(8):1152-11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32

      摘要 (415) HTML (0) PDF 869.53 K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急性胆囊炎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可 行性。 方法:对收治的30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分别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PTGD+LC)及一期常规胆囊切除术(OC),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及费用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 结果:两组手术方式比较后,PTGD+LC术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恢复时间方面均优于OC术。 结论:高原地区老年急性胆囊炎发病急,基础疾病多,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优于传统胆囊切除术。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

      2014, 23(8):1154-11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33

      摘要 (661) HTML (0) PDF 501.58 K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优势。 方法:总结并分析应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136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36名患者中,120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16例中转开腹;镜下一期缝合胆总管患者共83例,开腹后一期缝合胆总管患者10例;留置T管患者43例,其中镜下留置T管患者37例。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是疗效确切、安全可行的。

    • >技术改进
    • 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方法改进:附19例报告

      2014, 23(8):1156-11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34

      摘要 (478) HTML (0) PDF 1.90 M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耻骨联合上方及脐部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优点。 方法:应用改进的三孔法,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9例。于脐上缘穿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在其引导下,于脐下缘穿刺5 mm Trocar, 耻骨联合上方约2 cm处穿刺10 mm Trocar,分别置入相应器械,然后行阑尾切除术。 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5~30 mL,平均15 mL,术后6~8 h患者下床活动,12~24 h 恢复胃肠功能,平均15 h,住院3~5 d,平均4 d,无切口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切口隐蔽,愈合良好,所有患者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切口美容效果好,患者对手术效果及切口的满意度很高。 结论:经耻骨联合上方及脐部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在常规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基础上的改进,切口更隐蔽,美容效果好,且不增加手术难度。

    • >病案报告
    • 以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盆腔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

      2014, 23(8):1159-11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8.035

      摘要 (308) HTML (0) PDF 928.23 K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