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胰腺外科专题研究
    •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前行腹腔穿刺引流治疗合并液体积聚的急性胰腺炎

      2014, 23(9):1161-11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1

      摘要 (306) HTML (0) PDF 1.06 M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前行腹腔穿刺引流(APD)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安全性及疗效,以期进一步完善AP的升阶梯疗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2例连续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升阶梯式治疗方案,即先行保守治疗,然后行PCD,最后行手术治疗。其中53例在PCD前行APD(APD+PCD组),49例仅行PCD(单独PCD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APD+PCD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独PCD组(3.8% vs.8.2%,P<0.05);两组的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单独PCD组比较,APD+PCD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减少,脓毒症发生率降低,脓毒症恢复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均P<0.05)。此外,两组PCD前2 d的临床指标比较显示,APD+PCD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各种严重度评分均低于单独PCD组(均P<0.05)。 结论:以APD作为AP患者保守治疗和PCD之间的过渡治疗安全、有效,且不增加感染发生率;APD通过有效减少液体积聚,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脓毒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积液的疗效研究

      2014, 23(9):1166-11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2

      摘要 (357) HTML (0) PDF 1.10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131例SAP且病程中确定存在液体(II型)腹腔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观察组),66例行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疗效评价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恢复饮食的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等疗效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压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膀胱压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可以降低SAP并腹腔积液患者的腹腔内压力,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未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 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坏死

      2014, 23(9):1171-11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3

      摘要 (500) HTML (0) PDF 1.06 M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性坏死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联合胆道镜清创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以超声引PCD为初始治疗手段的65例SAP合并感染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8例(58.5%)仅通过PCD引流治愈,27例(41.5%)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患者中,4例(6.2%)直接转为开腹手术;23例(35.4%)采取胆道镜引导的腹膜后清创,其中2例因相关并发症转为开腹手术。6例(9.2%)经过PCD或者后续微创/开腹手术治疗后死亡。将单独行PCD治愈的患者与行PCD及后续治疗的患者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人口学资料、严重度评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PCD治疗时间、穿刺引流管管径上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引流管数量多于后者、引流时间长于后者、穿刺相关并发症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引流管数量、引流时间、穿刺相关并发症是PCD的影响因素,对于合并感染性坏死的SAP,联合胆道镜清创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BISAP、APACHE II 和Ranson 评分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比较

      2014, 23(9):1176-11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4

      摘要 (393) HTML (0) PDF 1.08 M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BISAP、APACHE II、Ranson评分系统对发病早期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3月收治的AP患者(病程≤48 h)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第1次BISAP、APACHE II、Ranson评分,比较各评分系统预测AP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胰腺坏死、死亡的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按纳入与剔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24例(17.7%)诊断重症胰腺炎(SAP)(19例器官衰竭诊断,5例死亡);20例(14.8%)在入院期间诊断胰腺坏死。BISAP、APACHE II和Ranson评分诊断器官功能衰竭的AUC分别为0.773、0.821、0.897(P<0.001),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80与0.530、0.872与0.642、0.740与0.982;预测胰腺坏死程度的AUC分别为0.819、0.785、0.825(P>0.05),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715与0.885、0.844与0.630、0.833与0.672;预测死亡的AUC分别为0.773、0.786、0.889(P>0.05),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740与0.830、0.843与0.752、0.865与0.886。 结论:3种评分系统在预测AP患者胰腺坏死程度与死亡方面价值相似,BISAP在预测AP器官功能衰竭方面不如Ranson与APACHE II,但其评分简单,能够快速评估和动态监测,有利于临床使用。

    • 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2014, 23(9):1182-1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5

      摘要 (236) HTML (0) PDF 1.10 M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EIN)与常规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4例先后入院的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早期给予EN;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谷氨酰胺颗粒及三联活菌制剂。观察两组的病例脱落情况,以及EN支持前与EN支持9 d后的营养状况、炎性指标及全血细菌DNA阳性率、血浆D-乳酸、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及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 结果:对照组有4例患者脱落未能按照营养支持要求进行。与EN前比较,EN支持9 d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变化绝对值均升高;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降低;全血细菌DNA阳性率、血浆D-乳酸、血浆DAO、血浆内毒素和尿L/M比值均降低,但观察组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早期合理的EIN有利于改善SAP患者营养状况、抑制炎症反应、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肠内营养治疗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2014, 23(9):1187-11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6

      摘要 (246) HTML (0) PDF 1.05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时机的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给予EN支持,而对照组患者于入院后48 h后给予EN支持,治疗后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APACHE II评分及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TP、AL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机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APACHE 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EN支持有助于保护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恢复。

    • 改良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4, 23(9):1191-1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7

      摘要 (317) HTML (0) PDF 1.10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方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3年10月22例行PD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用常规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10例(传统组),采用改良的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12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D术中使用改良的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方式可降低胰瘘发生率并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姑息性旁路手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2014, 23(9):1195-11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8

      摘要 (371) HTML (0) PDF 1.10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姑息性旁路手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2005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2例接受旁路手术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8.7个月,生存分析显示,疼痛程度轻微患者中位OS高于疼痛程度严重患者、ASA I/II患者的中位OS高于ASA III级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常患者中位OS高于CRP升高患者、无转移患者中位OS高于肝/腹膜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中位OS与疼痛程度、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有无肝/腹膜转移、CRP水平、CA19-9水平、白蛋白(ALB)水平有关(均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ASA III级、重度疼痛、CRP≥5 mg/L、肝/腹膜转移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ASA III级、重度疼痛、高水平CRP及肝、腹膜转移是姑息性治疗的进展期胰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 >基础研究
    • miR-342-5p 调控靶基因Merlin 表达促进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

      2014, 23(9):1200-12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09

      摘要 (674) HTML (0) PDF 2.07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342-5p及其可疑靶基因Merlin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qRT-PCR检测miR-342-5p和Merlin mRNA在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细胞系与各种不同HCC细胞系中的表达;用重组慢病毒包装质粒pGCSIL-GFP-miR-342-5p或空载体(阴性对照)转染HCCLM3细胞,以无处理的HCCLM3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划痕愈合及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运动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Merlin蛋白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将含野生型或突变型Merlin基因3'UTR质粒(psiCHECK-Merlin)分别与pGCSIL-GFP-miR-342-5p、空载体(阴性对照)共转染或单独转染(空白对照)HCCLM3细胞后,检测各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中miR-342-5p表达明显上调,Merlin mRNA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HCC组织中,血管侵犯组较无血管侵犯组miR-342-5p表达明显上调,Merlin mRNA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且miR-342-5p与Merlin mRNA表达呈负相关(r2=5.364,P<0.05)。各HCC细胞系中miR-342-5p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系,且miR-342-5p的表达随HCC细胞系的侵袭性增高而上调,而Merlin mRNA表达则呈相反趋势(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HCCLM3细胞转染pGCSIL-GFP-miR-342-5p质粒后,细胞侵袭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均P<0.05),而Merlin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siCHECK-Merlin野生型与pGCSIL-GFP-miR-342-5p质粒共转染HCCLM3细胞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较其阴性对照组或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siCHECK-Merlin突变型与pGCSIL-GFP-miR-342-5p质粒共转染HCCLM3细胞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其空白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erlin是miR-342-5p的靶基因,miR-342-5p可能通过调控MerlinmRNA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癌侵袭转移。

    • HSF-1 抑制HMGB1 所致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2014, 23(9):1207-12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0

      摘要 (382) HTML (0) PDF 1.30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引起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RAW264.7细胞分别转染含HSF-1的质粒(HSF-1过表达组)和空白质粒(阴性对照组)后,以无处理的RAW264.7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HSF-1蛋白的表达;将以上3组细胞分别用HMGB1(1 μg/mL)刺激后,用ELISA法测定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通路和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非放射性凝胶阻滞(EMSA)检测NF-κB与DNA结合活性。 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SF-1过表达组HSF-1蛋白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后两组间HSF-1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HMGB1作用4 h,HSF-1过表达组TNF-α水平较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而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MGB1作用不同时间后,各组细胞MAPK通路相关蛋白p-ERK、p-JNK、p-p38以及NF-κB通路相关蛋白p-IKα-B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MSA结果显示,HMGB1作用1 h后,HSF-1过表达组NF-κB灰度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HSF-1过表达可以减少HMGB1引起的TNF-α表达,其分子机制与MAPK通路的活化无关,但与NF-κB和DNA的结合能力有关。

    • Sonic Hedgehog 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2014, 23(9):1213-12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1

      摘要 (358) HTML (0) PDF 1.07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抑制该通路的活性对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重组SHH N-末端肽(rSHH-N)、SHH中和抗体(anti-SHH)、SHH通路抑制剂cyclopamine作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比较 5-氟尿嘧啶(5-FU)、anti-SHH、cyclopamine、anti-SHH+5-FU、cyclopamine+5-FU对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 结果:rSHH-N作用后,SMMC-7721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anti-SHH和cyclopamine作用后,SMMC-7721细胞增殖明显降低,且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均P<0.05);anti-SHH或cyclopamine联合5-FU对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各药单用(均P<0.05)。 结论:SHH信号通路在肝癌生长中起重要作用,阻断SHH信号通路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能增加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miR-19 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4, 23(9):1217-12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2

      摘要 (385) HTML (0) PDF 1.14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miR-19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qRT-PCR的方法检测51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以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miR-19的表达;分析了miR-19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miR-19的表达量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HCC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9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大小(P=0.029)、转移(P=0.011)、静脉侵犯(P=0.002)及AJCC分期(P=0.008)有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卫星灶、肿瘤数量及AFP无相关(均P>0.05)。miR-19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miR-19高表达以及转移、静脉侵犯均为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 结论:miR-19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能与HCC的增殖、转移有关;miR-19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临床研究
    •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014, 23(9):1222-12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3

      摘要 (377) HTML (0) PDF 1.50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空肠造袋与否及十二指肠的利用与否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方法:检索相关的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行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结果:9篇关于Roux-en-Y术后空肠造袋与否的RCT以及4篇关于空肠造袋的Roux-en-Y术与空肠造袋的空肠间置术比较的RCT被纳入Meta分析;此外,关于单纯的Roux-en-Y术后与空肠间置术后的2篇RCT、空肠间置术后造袋与否的2篇RCT未行Meta分析,但结果以描述性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显示,与不造袋者比较,空肠造袋在不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的同时,倾倒综合征、烧灼感等术后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食物吸收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均P<0.05)。与十二指肠不利用者比较,无论单纯的利用十二指肠还是在空肠造袋的基础上利用十二指肠均未发现证据表明其在改善术后消化道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存在优势(均P>0.05)。 结论:空肠造袋是全胃切除术后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但是对十二指肠的利用尚未发现优势。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疗效的Meta分析

      2014, 23(9):1232-12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4

      摘要 (295) HTML (0) PDF 1.32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后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个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4 673例患者,其中ESD组2 154例,EMR组2 519例。Meta分析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均P<0.05);并发症方面,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组的穿孔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ESD治疗EGC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穿孔率高,但以上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腔镜治疗

      2014, 23(9):1241-12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5

      摘要 (300) HTML (0) PDF 1.01 M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入路(TAPP)治疗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3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下TAPP治疗的12例Lichtenstein术后复发疝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0±25)min,术后2例发生血清肿,经穿刺抽液治愈。术后均于48 h内痊愈出院,随访至目前无1例再复发。 结论:腹腔镜下TAPP是治疗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方法。

    • 改良kugel 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附386 例报告

      2014, 23(9):1244-12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6

      摘要 (348) HTML (0) PDF 1.10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Kugel手术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3年6月386例行Kugel补片修补的60岁以上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2~95 min,6例术中出血在50~150 mL,其他均<30 mL,术后下床时间7~16 h,术后住院时间5~18 d;无手术死亡、未出现睾丸炎、血清肿、阴囊血肿;术后切口裂开1例(0.25%),切口感染1例(0.2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25%),术后中度慢性疼痛3例(0.78%),术后2周内行走时有明显术区牵胀痛46例(11.9%);术后349例获随访3~65个月,无术后复发。 结论:改良Kugel手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应用高质量补片,妥善安放固定,同时术区有效充分的引流,均有益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 >文献综述
    • 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

      2014, 23(9):1248-12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7

      摘要 (525) HTML (0) PDF 1.08 M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多数轻症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经过凶险,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常并发严重的多器官功能损害(MODS),总体病死率为5%~10%。营养支持治疗是AP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AP营养支持并无统一方案,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AP营养治疗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 胰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2014, 23(9):1253-12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8

      摘要 (549) HTML (0) PDF 1.05 M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致死性极高的恶性肿瘤,且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近年来基础实验分子技术的发展为胰腺癌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平台。更好的明确胰腺癌的分子病理特点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胰腺癌分子病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进展

      2014, 23(9):1258-12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19

      摘要 (335) HTML (0) PDF 1.12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低,无特异性症状,且对其研究和认识尚不足,导致该类疾病患者的生存期近30年来无明显改善。笔者结合美国国立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共识及北美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NANETS)共识就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疾病特点及诊断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

    • >简要论著
    • NF-κB 活化与细胞凋亡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关系

      2014, 23(9):1264-12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0

      摘要 (86) HTML (0) PDF 1.30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中NF-κB活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选择Wistar大鼠共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模型组)、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预处理+SAP模型组(PDTC组),各组分别在造模后2、6、8、12 h取6只大鼠,收集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的表达,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大鼠造模后均出现明显的肺损伤,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但PDTC组在各时间点肺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假手术组大鼠肺组织有极少量的NF-κB表达与凋亡细胞,而其余两组造模后肺组织均有明显的NF-κB表达与细胞凋亡,且均在造模后6 h达高峰,但PDTC组NF-κB表达量及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AP大鼠肺组织NF-κB活性与细胞凋亡率呈明显正相关(3 h时,r=0.93,P=0.02;6 h时,r=0.95,P=0.021;8 h时,r=0.82,P=0.038;12 h时,r=0.98,P=0.02)。 结论:大鼠SAP肺损伤中的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NF-κB活性升高有关。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内置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的疗效比较

      2014, 23(9):1268-12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1

      摘要 (233) HTML (0) PDF 471.31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口处胰管内置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完成的5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肠吻合口处引流方式,分为胰管内置管内引流组(内引流组)和胰管内置管外引流组(外引流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内引流组与外引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75.20± 77.88)min vs.(487.04±96.22)min;(429.20±100.08)mL vs.(487.21±229.07)mL;(4.52± 0.51)d vs.(4.78±0.58)d;(11.64±3.64)d vs.(13.78±4.73)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3%。内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外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均经积极处理治愈,无患者死亡。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口处胰管内置管内引流和外引流均有效、安全、可行,其疗效比较无差异。但内引流术后护理更简便,能避免术后长期带管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胰腺组织学特点对胰肠吻合方式潜在风险的分析

      2014, 23(9):1271-1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2

      摘要 (277) HTML (0) PDF 1.29 M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胰腺组织学特点,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存在的潜在组织学风险。 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4月—200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82例 患者。术中取胰腺组织学标本,研究胰腺周围组织结构、胰腺小叶间隙的组织结构特点和胰腺断面胰腺组织和胰管组织学特点,分析术后胰瘘组织学因素。 结果:发生胰瘘15例,发生率为18.3%,胰瘘组和无胰瘘组术前年龄、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腺组织学方面,胰腺质软31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质硬51例,发生胰瘘4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组织标本显示,胰腺腺体的周围均为疏松结缔组织,无被膜结构,以及胰腺断面可见主胰管和次级胰管均可能是胰瘘发生的组织学潜在风险。 结论:对于具体的胰腺组织,应该重视胰腺组织学特点,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以及如何弥补该吻合方式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均显得重要。

    • TGF-β1 联合TNBS 诱导Crohn 病肠纤维化模型

      2014, 23(9):1276-12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3

      摘要 (243) HTML (0) PDF 1.88 M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联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Crohn病(CD)肠纤维化模型的效果。 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大鼠予距肛门8 cm处注入1 mL含有TNBS及99%乙醇,24 h后于距肛门4 cm处灌入500 μL含携带TGF-β1的腺病毒载体(1×109 pfu/mL滴度)的PBS;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观察大鼠造模后的一般情况、行活动度评分(DAI),造模后12 d处死大鼠,取大鼠结肠组织,行大体病理与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评分。 结果:模型组大鼠于造模后第2天,出现腹泻、血便、脓血便等症状,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渐渐好转,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进食及活动如常;模型组第4、8、12天的DA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在诱导后第4~5天明显下降,此后体质量缓慢增加,对照组大鼠的体质量则持续增加,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结肠明显充血水肿、溃疡形成,镜下可见明显的纤维化病变,对照组结肠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的大体病理评分及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TGF-β1联合TNBS制作大鼠CD肠纤维化模型,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模拟效果佳。

    • 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附49例报告

      2014, 23(9):1281-1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4

      摘要 (212) HTML (0) PDF 967.44 K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ELWR)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评估其肿瘤疗效及相关预后。 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2年9月ELWR手术治疗的49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诊断及CD117确诊。分别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及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年龄为(57.1±16.3)岁,其中女性25例。大多数肿块位于胃底部,且肿瘤大小(4.1±2.0)cm, 30例(61.2%)处于极低或低危险度,仅2例为高危险度;除有23例(46.9%)出现腹痛、腹胀外,其余各例未见异常表现;手术时间为(101.9±15.4)min,无中转开腹手术、再次手术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在平均52个月(10~99个月)的随访中,分别有4例出现复发,2例出现转移并死亡,且经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的危险度分级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对胃间质瘤患者施行ELWR手术有效、安全、微创,且结合术后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预后。

    • 中路视角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分析

      2014, 23(9):1285-12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5

      摘要 (190) HTML (0) PDF 1013.45 K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路视角入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78例阑尾炎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行中路视角入路LA;对照组36例,行上路视角LA。观察对比两组术野暴露、器械操作角度、术中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容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路视角入路在LA中,视野角度合理、器械操作方便快捷、出血少、美容效果好,其应用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临床报道
    • 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附23 例报告

      2014, 23(9):1288-12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6

      摘要 (199) HTML (0) PDF 410.04 K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错过手术时机的急性胆囊炎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LG)的可行性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6月23例错过手术时机并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行B超定位下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待炎症控制后进行LG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成功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4~8周后行LG。20例成功施行LG,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3例。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20~110mL,平均45 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5~12 d,平均6 d。 结论:对错过手术时机的急性胆囊炎,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再择期微创胆囊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 开腹胆道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4, 23(9):1290-12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7

      摘要 (214) HTML (0) PDF 998.58 K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 2012年 4月因胆道疾病住院并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116例,其中男 59 例, 女 57 例;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者97例,其中21例加行左肝外叶切除术;胆总管肿瘤切除加空肠胆管内引流术者12例;胆总管囊肿切除加内引流术7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开腹胆道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116例患者中共出现术后肺部并发症35例,总发生率为30.2%。分析原因显示:与年龄>60岁、BMI≥25、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基础疾病、术前白蛋白下降、术中出血量>400 mL和手术时间>3 h有关(均P<0.05)。 结论:年龄大、肥胖、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基础疾病及营养不良、术中出血量多及手术时间长均为开腹胆道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经腹切开引流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比较

      2014, 23(9):1293-12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8

      摘要 (449) HTML (0) PDF 1020.42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经腹切开引流术和微创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将86例2013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经腹切开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体温、肠道功能和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痊愈的患者比例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46%和97.67%,高于对照组的27.91%和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体温、肠道功能和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46.85±11.56) min vs. (95.64±16.98)min 、(3.06±1.48)d vs. (4.64±1.67)d 、(26.89±2.78)h vs. (37.54±3.61)h、(5.17±1.49)d vs. (7.39±2.94)d和(11.66±2.94)d vs.(19.93±3.7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3% vs. 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1)。 结论:腹腔镜下微创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疗效良好,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少。

    • 射频消融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研究

      2014, 23(9):1296-12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29

      摘要 (254) HTML (0) PDF 1013.18 K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收治的2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收治入院的时间及术式分为射频组和传统组即:2012年 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射频消融术-Habib 4X(RFA-Habib 4X)保脾患者17例为射频组;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行传统脾裂伤缝合修补术保脾患者10例为传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7、14、30 d的血小板(PLT)变化,比较射频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的IgG、IgM、IgA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进流质食时间、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 结果:与传统组比较,射频组术后1、3、7、14、30 d PLT水平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进流质食时间、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射频组患者较术前IgG、IgM、IgA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FA-Habib 4X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较好保留脾脏功能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具临床推广价值。

    • 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

      2014, 23(9):1299-13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30

      摘要 (598) HTML (0) PDF 491.16 K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手术切开引流挂线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后脓肿复发率与肛瘘形成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脓肿复发率为2.3%,肛瘘形成率为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与3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为9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一次性手术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治疗效果好且疗程短,可有效避免肛瘘形成,降低手术后脓肿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老年经腹直肠癌手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临床研究

      2014, 23(9):1302-13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9.031

      摘要 (216) HTML (0) PDF 1.02 M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老年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78例老年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FT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排气(便)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白细胞(WBC)、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等临床指标。 结果:FTS组患者术后排气(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未增加(P>0.05),FTS组患者术后第1,3天WBC、CRP低于对照组,而ALB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老年直肠癌切除术中应用FTS在保证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促进肠道功能更快恢复,减轻应激及炎性反应,加快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