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4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ME科研时间专栏
    • 早期胃癌诊断及治疗争议性问题浅议

      2015, 24(10):1351-135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1

      摘要 (203) HTML (0) PDF 1.06 M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null

    • 多学科方法综合治疗胃癌

      2015, 24(10):1354-135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2

      摘要 (241) HTML (0) PDF 886.93 K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胃肿瘤专题研究
    • IL-17基因rs2275913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2015, 24(10):1356-136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3

      摘要 (231) HTML (0) PDF 1.21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IL-17基因rs2275913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IL-17基因G>A多态性位点rs2275913(G197A)与胃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0个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组4 371例,对照组5 34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L-17基因rs2275913位点多态性的等位基因模型(A vs. G)(OR=1.22,95% CI=1.10~1.37)与相加模型(AA vs. GG)(OR=1.58,95% CI=1.23~2.04)胃癌风险增加,显性模型(AG+GG vs. AA)(OR=0.63,95% CI=0.48~0.84)、隐性模型(GG vs. AG+AA)(OR=0.86,95% CI=0.78~0.94)胃癌风险降低(均P<0.05),但共显性模型(AG vs. AA+GG)(OR=0.91,95% CI=0.78~1.07)与罹患胃癌的风险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IL-17基因rs2275913多态性的与胃癌易感性密切相关。

    • 术前ASA分级及手术范围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 24(10):1363-136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4

      摘要 (290) HTML (0) PDF 1.06 M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ASA分级及手术范围对不同年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首次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根据ASA分级、手术范围、年龄,分别将患者区分为ASA高值(分级≥3)与ASA低值(分级<3)患者、胃全切与胃部分切除患者、中青年(<60岁)与老年(≥60岁)患者,比较不同因素分组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SA高值组术后生存时间短于ASA低值组(P<0.05);中青年患者中,胃部分切除者生存时间长于全胃切除者(P<0.05);老年患者中,胃部分切除者生存时间与全胃切除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高值患者中,胃部份切除者生存时间与全胃切除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SA低值患者中,胃部分切除患者生存时间长于全胃切除患者(P<0.05)。 结论:ASA分级可作为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对中青年及术前ASA分级低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范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

    • 胃癌患者ABO血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2015, 24(10):1367-137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5

      摘要 (329) HTML (0) PDF 1.05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ABO血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胃癌发病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2011年期间1 744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ABO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496 447例)ABO血型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 744例胃癌患者中,A型患者554例(31.77%),B型524例(30.05%),O型468例(26.83%),AB型198例(11.35%)。胃癌患者ABO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ABO血型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8.384,P=0.000);A型较非A型胃癌发生风险升高(OR=1.174,95% CI=1.061~1.299),AB型较非AB型胃癌发生风险升高(OR=1.282,95% CI=1.106~1.487),O型较非O型胃癌发生风险下降(OR=0.738,95% CI=0.664~0.821)。B型胃癌累及部位分布与O型间有明显差异(P<0.05);A型较B型淋巴结转移率高(72.77% vs. 65.57%,P<0.05);A型与O型较AB型远处转移率高(16.02% vs. 9.14%;15.25% vs. 9.14%,均P<0.05)。 结论:胃癌患者ABO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ABO血型分布有差别,A、AB型人群较其它血型人群胃癌发生风险升高,而O型胃癌发生风险减低,血型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且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关。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使用生长抑素对减轻胰腺损伤的影响

      2015, 24(10):1372-137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6

      摘要 (239) HTML (0) PDF 1.11 M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术前使用与术后使用生长抑素与对减轻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所致胰腺损伤的疗效差异。 方法:50例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术前12~24 h开始使用生长抑素,术中及术后维持)或对照组(术后使用生长抑素),5例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最终观察组纳入22例,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及术前感染、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但术后总引流量两组无明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围手术期血清淀粉酶浓度、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术后感染与营养指标、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动力恢复与并发症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术前、术后使用生长抑素比较,在减轻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所致胰腺损伤方面无明显差异。

    • 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安全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2015, 24(10):1377-13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7

      摘要 (245) HTML (0) PDF 1.51 M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行全胃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66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胃上部癌患者临床资料,16例行全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全腹腔镜组),5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腹腔镜辅助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术中指标、术后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与腹腔镜辅助组比较,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均P<0.05),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前者(均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两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全腹腔镜下行全胃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作为胃癌外科治疗的一种术式及未来微创理念发展的方向。

    • 巨大胃肠道间质瘤39例临床分析

      2015, 24(10):1383-13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8

      摘要 (196) HTML (0) PDF 1.21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79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39例为巨大GIST(直径≥10 cm)。 结果:39例巨大GIST患者的发病部位分别为胃部14例(35.6%)、消化道外(肠系膜、网膜、腹膜)10例(25.6%)、回肠7例(17.9%)、空肠4例(10.3%)、十二指肠3例(7.7%)、直肠1例(2.6%);与普通GIST(直径<10 cm)比较,巨大GIST患者中核分裂像、包膜破损、多发、胃肠道外GIST、术前贫血及并发症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39例患者中,单纯性肿瘤切除8例(20.5%),合并胃肠等器官部分切除30例(76.9%),1例(2.6%)肿瘤未能切除;39例巨大GIST均为高危风险度,32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4例(10.3%)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79.6%。 结论:巨大GIST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其临床特征表现出较高的危险度,完整肿瘤切除合并胃肠等器官部分切除以及规范的术前与术后靶向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 >基础研究
    • 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意义的Meta分析

      2015, 24(10):1389-13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09

      摘要 (248) HTML (0) PDF 1.31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胃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BECN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收集2015年2月1日前发表的关于胃癌组织中BECN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了9个研究,其中包含胃癌患者1 6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ECN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胃癌组织(OR=0.11,95% CI=0.02~0.62,P=0.01);高分化胃癌组织的BECN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胃癌组织(OR=14.30,95% CI=5.94~34.4,P=0.000);无远处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中BECN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者(OR=0.39,95% CI=0.22~0.70,P=0.001);BECN1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无关(均P>0.05)。 结论:BECN1在胃癌的发生和胃癌细胞分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BECN1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调控。

    • DADS胃癌细胞中NADPH氧化酶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2015, 24(10):1396-14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0

      摘要 (229) HTML (0) PDF 1.09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胃癌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用DADS作用于胃癌AGS细胞后,检测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与miR-34a的表达,以及Src-Gab1-Shp2通路的活性,期间采用不同的干预,分析NADPH氧化酶、miR-34a、Src-Gab1-Shp2通路之间的关系。 结果:DADS作用后,AGS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以及miR-34a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DADS升高NADPH氧化酶活性的作用被添加Src激酶抑制剂PP2所取消;DADS或miR-34a作用后,AGS细胞Src、Gab1、Shp2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DADS作用后,AGS细胞中磷酸化Src、Gab1、Shp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DADS能升高NADPH氧化酶活性,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miR-34a表达,从而抑制Src-Gab1-Shp2通路活性有关。

    • 硫利达嗪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2015, 24(10):1401-14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1

      摘要 (253) HTML (0) PDF 1.86 M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硫利达嗪对胃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不同浓度的硫利达嗪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24 h后,分别用MTT法与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以及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 结果:硫利达嗪作用后,SGC-7901细胞的增殖明显抑制,凋亡率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caspcase-3蛋白表达上调,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 结论:硫利达嗪对人胃癌细胞体外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并活化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途径有关。

    • CDH17对胃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5, 24(10):1406-141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2

      摘要 (250) HTML (0) PDF 1.25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DH17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性的影响。 方法:分别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胃黏膜GES-1细胞和胃癌MGC803细胞与BGC823细胞的侵袭力与CDH17、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N-cadherin的表达,以及两种胃癌细胞转染CDH17siRNA后以上指标的变化。 结果:正常胃黏膜GES-1细胞无穿膜细胞、无CDH17与N-cadherin表达,而有明显的E-cadherin表达;与GES-1细胞比较,两种胃癌细胞均有明显的穿膜细胞及明显的CDH17与N-cadherin表达,而E-cadherin呈低表达(均P<0.05),且高侵袭力的MGC803细胞上述变化较低侵袭力的BGC823细胞更为明显;两种胃癌细胞转染CDH17siRNA后,上述指标变化较转染前明显抑制(均P<0.05),且在两种细胞间的差异缩小(均P>0.05)。 结论:CDH17高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胃癌细胞系侵袭性。

    • 囊泡相关膜蛋白8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 24(10):1411-14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3

      摘要 (249) HTML (0) PDF 1.55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囊泡相关膜蛋白8(VAMP8)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2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AMP8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其中12对标本,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VAMP8 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9对标本的结肠癌组织VAMP8 mRNA与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AMP8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3.8% vs. 42.9%;χ2=8.28,P<0.01),且VAMP8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 结论:VAMP8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VAMP8可能通过调节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结肠癌的恶性进展与转移。

    •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 24(10):1417-14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4

      摘要 (329) HTML (0) PDF 1.80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TAK1)在结肠癌组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41例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AK1蛋白在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同时检测结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TAK1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 结果:TAK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8.8% vs. 16.3%,P<0.05);TAK1的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TAK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TAK1阳性表达的结肠癌组织K-ras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TAK1阴性表达的结肠癌组织(52.6% vs. 13.6%,P<0.05)。 结论:TAK1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恶性进展,且TAK1的表达可能与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 >临床研究
    • 新荷包技术联合经肛门外翻切除在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15, 24(10):1422-14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5

      摘要 (328) HTML (0) PDF 1.67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讨论应用新荷包技术在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分析6例应用新荷包技术行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患者在全腹腔镜下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将带有缝针的钉座通过靠近上切缘处乙状结肠肠壁切口置入乙状结肠肠腔内,然后将缝针从肠壁穿出,引导钉座杆穿出肠壁,靠近钉座处用直线切闭器切断结肠;远端肠壁连同肿瘤经肛门外翻拉出体外,在直视下行肿瘤下切缘的切割闭合,完成吻合。 结果: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65±21)min,出血(55±12)mL;无吻合口瘘;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新荷包技术应用于全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良好的短期效果,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5, 24(10):1427-143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6

      摘要 (215) HTML (0) PDF 1.53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168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 56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通过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术后30 d内尿潴留发生率、术后第7至10天尿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来评价患者排尿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术后平均留置导尿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尿流动力学指标检测显示,腹腔镜组最大尿流率和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均高于开腹组(均P<0.05),排尿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IP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掌握术中操作要点,腹腔镜TME对术后短期排尿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开腹手术。

    • 直肠间质瘤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后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切除:附13例报告

      2015, 24(10):1433-143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7

      摘要 (727) HTML (0) PDF 1.23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结合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治疗直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入组13例直肠GIST患者,先予以伊马替尼治疗30~90 d,肿瘤退缩后予以TEM局部切除肿瘤,分析患者术前临床病理资料、新辅助治疗反应性及相关手术指标。 结果:接受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3个月内所有患者均出现缓解,肿瘤降期显著。所有患者除1例改行腔镜下经腹直肠局部切除外,均行TEM局部切除,其中9例的患者(70%)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内进行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7 d。11例患者(85%)手术出血少于20 mL, 无术后严重出血或感染病例。无治疗相关死亡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12例TEM患者随期无复发或死亡。 结论:部分局部进展期直肠GIST,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后结合TEM能够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 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末端回肠造瘘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比较

      2015, 24(10):1439-144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8

      摘要 (339) HTML (0) PDF 1.09 M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末端回肠造瘘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9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并预防性肠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预防性横结肠造瘘33例,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横结肠造瘘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6.06%),末端回肠造瘘组4例(8.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结肠造瘘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P<0.05),其他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两组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横结肠造瘘组术后24、48、72 h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均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采用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防止吻合口瘘方面效果相似,但末端回肠造瘘术在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横结肠造瘘术。

    • >文献综述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2015, 24(10):1444-145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19

      摘要 (754) HTML (0) PDF 1.11 M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普遍认为是胃腺癌多阶段发生模式的中间阶段,已被视为癌前病变。IM有多种发病因素,且有越来越多的分子被证实参与了其发生机制。流行病学证据显示IM可能具有可逆性,但是目前仍存在争议。笔者就IM的病因、分子机制、是否可逆等方面等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 Foxp3+ Treg细胞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2015, 24(10):1451-14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0

      摘要 (204) HTML (0) PDF 1.11 M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节性T细胞(Treg)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细胞,叉头状p3因子(Foxp3)对Treg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调节至关重要。通常认为Foxp3+ Treg细胞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功能从而削弱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细胞主要是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中的Foxp3+ Treg细胞,其聚集在癌周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然而,亦有认为Foxp3+ Treg细胞可抑制肿瘤生长,Foxp3高表达与疾病的良好预后有关。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分析结论相左的原因可能与胃癌类型、Foxp3检测抗体、Foxp3+ Treg细胞亚型有关。因此,鉴定出具有稳定免疫抑制功能的Foxp3+ Treg细胞亚型,分析各亚型与各类型胃癌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更可靠的数据。

    • 白细胞介素6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5, 24(10):1457-146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1

      摘要 (175) HTML (0) PDF 1.14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富含炎症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炎症微环境可诱发细胞的增殖和突变,从而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以及免疫逃避提供了可能。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多功能炎性细胞因子,它在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造血调控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炎症微环境中的IL-6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笔者就近年来IL-6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诊疗进展

      2015, 24(10):1463-14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2

      摘要 (266) HTML (0) PDF 1.10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具有发病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临床争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问题;第二,如何尽可能多的保留肠管,防止术后短肠综合征发生。笔者就目前NEC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寻求启发与解答。

    • >简要论著
    • TH、DDC、DAD2R在大鼠术后肠粘连模型中的表达

      2015, 24(10):1468-14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3

      摘要 (439) HTML (0) PDF 1.60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脱羧酶(DDC)、多巴胺D2受体(DAD2R)在SD大鼠肠粘连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多巴胺与术后肠粘连的关系。 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4),假手术组(n=42),肠粘连模型组(n=42),采用Ellis法制备肠粘连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分别在术后第2、5、8天分批处死,动物处死后取盲肠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TH、DDC、DAD2R在模型组术后第2、5、8天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有升高(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并逐渐降低。 结论:术后肠粘连形成过程中,TH、 DDC、 DAD2R表达增高,提示多巴胺及其受体参与了术后早期肠粘连的形成。

    • 顺铂与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对胃癌BGC823细胞作用的研究

      2015, 24(10):1471-14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4

      摘要 (174) HTML (0) PDF 1.16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三甲氧基二苯乙烯与顺铂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 方法:设空白对照组、顺铂治疗组、三甲氧基二苯乙烯治疗组、顺铂及三甲氧基二苯乙烯联合治疗组。用MTT法测定顺铂和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其细胞变化。 结果:顺铂与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合用,细胞存活率较单用时明显降低。顺铂 100 μg/L细胞存活率为(67.23±8.91)%,三甲氧基二苯乙烯100 μg/L细胞存活率为(51.42±9.56)%;细胞存活率在合并用药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顺铂10 μg/L和三甲氧基二苯乙烯10 μg/L的细胞存活率为(43.62±8.34)%,浓度150 μg/L时细胞存活率最低为(17.33±7.93)%。联合用药后,顺铂使用量的IC50是(110.0±9.8) μg/L,三甲氧基二苯乙烯使用量的IC50是(18.0±10.0)μg/L,增效倍数分别为2.51、4.03合并指数CI50是0.58,CI50<0.95。细胞生长多停滞在S期(58.0±4.0)%。 结论:顺铂对胃癌BGC823细胞有抑制作用,少量的顺铂与三甲氧基二苯乙烯合用后可达到大剂量顺铂单药化疗的效果,产生了协同作用。

    •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分析

      2015, 24(10):1475-147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5

      摘要 (266) HTML (0) PDF 1.34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出血原因,探讨减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方法及预防处理措施。 方法:结合文献并总结分析近期4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2例手术治疗,1例经DSA定位TEA治疗,1例保守治疗,均顺利出院。 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出血病因复杂,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手术或血管栓塞,以挽救生命。

    • 原发性胃肠道黑色素瘤1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5, 24(10):1479-14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6

      摘要 (246) HTML (0) PDF 1.32 M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5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胃肠道黑色素瘤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 结果:胃原发黑色素瘤并脑转移1例行近端胃肿瘤根治术+脑转移灶切除;直肠肛管黑色素瘤14例,其中行腹会阴联合肿瘤切除术(Miles)8例,行经腹直肠肿瘤前切除(Dixon)1例,行局部切除4例,1例拒绝手术治疗出院。3例术后接受综合治疗,3例因术后转移复发接受化疗。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Malan-A多呈阳性表达。总生存期4.5~57.0个月,平均生存期(15.8±15.3)个月,中位生存期9.0个月。 结论:原发性胃肠道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免疫组化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完整手术切除(R0)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辅助放化疗。

    • 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操作后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分析

      2015, 24(10):1483-148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7

      摘要 (147) HTML (0) PDF 467.14 K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操作后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1月经内镜治疗后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86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在术中或术后行内镜下放置三腔胃肠管,对照组在术中或术后留置传统胃管。观察两组治疗成功率、创面闭合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胃液pH值。 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88.37%,5例患者转外科手术,其中十二指肠球降交界溃疡合并出血、胃窦部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各1例,3例因内镜黏膜切除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症状加重后转外科急诊手术。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6.74%,另外1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出血,急转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治疗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9.85±3.05)d少于对照组的(12.10± 2.50)d,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症状自觉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钛夹夹闭创面患者与未夹闭创面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上消化道穿孔胃液的平均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操作后上消化道穿孔疗效可靠。

    • >临床报道
    • 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附20例报告

      2015, 24(10):1486-148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8

      摘要 (327) HTML (0) PDF 1.11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记录患者术前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后随访6个月,了解有无再次肠梗阻发生并再次记录患者BMI,与术前作对比分析。 结果:共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手术时间 (40±15)min,术中出血(25±10) mL,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5~6 d,术后2~3 d恢复出院,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实施肠粘连松解术,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再次肠梗阻发生,BMI由术前(18.79±1.66)的提高到(22.34±1.74)(P<0.05)。 结论: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患者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能够有效解除粘连梗阻,增加患者进食量,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5, 24(10):1490-14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29

      摘要 (705) HTML (0) PDF 1.02 M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6例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临床病史、血液指标、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等。分析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16例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单发骨转移51例(44.0%),多发骨转移65例(56.0%),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骨盆、胸椎、腰椎、骶椎和肋骨。108例(93.1%)患者合并其他部位转移。从确诊结直肠癌至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5.42个月,从骨转移至首次发生骨相关事件中位时间为2.35个月。骨相关性事件中骨转移灶放疗、严重骨痛和病理性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2.2%、22.4%、8.6%。发生骨转移后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6.9%、21.4%、12.5%,中位生存时间为11.4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原发灶大小、ALP水平、CEA水平、是否合并其他部位转移、骨转移后化疗和双膦酸盐治疗与预后相关(均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和化疗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放疗及双磷酸盐类药物可以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帮助,全身化疗可以使患者生存获益。

    • 经脐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年随访结果分析

      2015, 24(10):1494-149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30

      摘要 (195) HTML (0) PDF 1.01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切口美容效果。方法:通过对2010年10月—2011年7月单一医疗小组实施的34例经脐单切口腹腔镜阑尾切除术(TSILA)和30例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CLA)患者进行4年随访,对患者的切口感染、切口疤痕重度增生、切口疝、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以及脐部切口美容效果进行随访观察及对照。结果:TSILA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8个月,CLA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9个月。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8.8% vs. 3.3%, P=0.616);TSILA组1例患者于术后1年脐部切口出现肉芽肿增生并感染,CLA组患者无切口感染发生。切口疤痕重度增生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5.9% vs. 3.3%,P=1.0);两组患者均无切口疝、肠梗阻发生;TSILA组患者切口美观度评分高于CLA组[(4.76±0.50) vs. (4.27±0.74),P=0.003]。结论:TSILA安全可行且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容效果优于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 原发性乙状结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2015, 24(10):1497-15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0.031

      摘要 (341) HTML (0) PDF 2.47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例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男,60岁,因排便困难伴鲜血便入院,肠镜示距肛门约30 cm处见一息肉样肿物阻塞管腔。术前内镜下病理活检报告:坏死、出血、脓性渗出及少许黏液,见少量异形细胞,考虑恶性肿瘤。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切除肿物为息肉样突起,体积3.5 cm×2.5 cm×2 cm。镜下肿瘤大部分位于黏膜层,向下浸润至黏膜下层,肿瘤表面坏死。肿瘤细胞呈多种形态,为短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胞浆偏少嗜酸性。细胞核大畸形,核分裂像多见;脉管及神经未见肿瘤侵及,两切端未见瘤,系膜淋巴结15枚,均未见瘤侵及。免疫组化结果:Vim(+),S-100(+),MelanA(+),CD117(+),CK(-),HMB45(-),CD34(血管+),Ki-67(40%+)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及生物治疗,术后11个月死亡。 结论: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病死率高、预后极差,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极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