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Jehangir J. Appoo,Zlatko Pozeg
2015, 24(12):1643-164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1
摘要:
2015, 24(12):1649-165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2
摘要:目的:总结腔内方法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弓部分支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施行手术,4例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行颈-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1例因夹层破裂出血术后1 d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3~48个月,随访期间2例出现 I型内漏,均未再接受手术继续随访。 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腔内治疗A型夹层以其微创的优势,可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王伟,欧阳洋,吴科敏,杨璞,蔡舟,王宪伟,刘光强,李刚,黄建华
2015, 24(12):1654-165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3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安全有效全腔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 方法:针对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需要重建LSA的患者,采用目前市售的介入器材并改进,先释放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LSA,再于LSA开口处行体内穿刺破膜、球囊扩张并置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原位开窗重建LSA。 结果:患者2例均取得技术成功,主体支架无移位,无内漏;重建的LSA通畅,无内漏。 结论:原位开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重建LSA,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2015, 24(12):1658-166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4
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复杂型肾下腹主动脉瘤(AAA)行腔内修复(EVAR)治疗的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行EVAR治疗的15例复杂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操作要点和临床结局。 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中转开腹病例,1例(6.67%)术后5 d死于急性心衰。瘤颈成角过大2例患者均使用肱-股双导丝技术完成手术;髂动脉狭窄患者7例,4例利用肱-股双导丝技术及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其余经球囊扩张完成操作;1例左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对侧髂动脉进入导丝通过闭塞段完成手术;8例重度扭曲患者通过超硬导丝将扭曲段纠正后释放支架。术中无瘤体破裂、血管穿孔及医源性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腰椎结核,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内漏3例,二次手术干预1例。 结论: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及支架的不断完善,EVAR治疗复杂型肾下AAA是可行、有效的。
2015, 24(12):1662-16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6
摘要: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41例合并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主动脉夹层组,并选取41例具有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相近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OSAHS与主动脉夹层之间的关系。 结果:夹层组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夹层组合并OSAHS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较对照组升高,平均SaO2降低(P<0.05)。 结论: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能有关。
2015, 24(12):1664-166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5
摘要: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AAA)围手术期死亡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防治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4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AAA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术后30 d内)死亡6例(4.2%),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14.0%)。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病死率低于开腹手术患者,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1.3% vs. 7.5%,P>0.05);腔内修复术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患者(6.6% vs. 22.4%,P<0.05),术前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9.1% vs. 0.9%,P<0.05),而术前合并高血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4.8% vs. 2.5%,P>0.05);术前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例数较少,未作相关统计分析。 结论:腔内修复术在降低AAA围手术期病死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对于术前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预防与防止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015, 24(12):1673-167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7
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0年10月—2014年12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46例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7条患肢)的资料。分析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病变程度与手术方式对一期通畅率的影响。 结果:手术成功率98%(46/47),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4±0.16上升到术后的0.69±0.11。平均随访21.8个月,随访率93%(43/46),累积一期通畅率为67.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患肢Fontaine期越高,一期通畅率越低;当患肢手术区域的近、远端都进行腔内干预时,其一期通畅率低于仅在其近端或远端一侧进行干预者(均P<0.05)。 结论:对于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杂交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梁刚柱,张福先,罗小云,张昌明,冯亚平,牛鹿原,张欢,赵辉,成龙,张明逸
2015, 24(12):1678-16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8
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缺血(ALI)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行开放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的43例患者46条ALI肢体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7%(42/43),血栓残留率为7.0%(3/43),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5±0.48。9例(20.9%)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了切开减压术,围手术期截肢3例(7.0%),截趾1例(2.3%),死亡3例(7.0%)。1例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35例完成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期间2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现了再狭窄。 结论:杂交手术治疗ALI技术成功率高,血栓残留率低,可以一期取出血栓和治疗血管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5, 24(12):1683-168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09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 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2015, 24(12):1687-16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0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 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 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2015, 24(12):1691-16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ALI)的有效治疗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62例AL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包括急性动脉栓塞,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炎性血管病变以及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ALI表现。根据ALI类型或患者情况,分别行开放手术(取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动脉转流),介入手术(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复合手术或单纯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成功48例(77.4%),截肢13例(21.0%),其中炎性血管病变患者截肢率高达77.8%,死亡2例患者(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各1例);另1例因夹层致病的患者死于心衰。55例患者随访3~42个月,期间33例无明显症状,正常生活,20例仍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或麻木,长期服药控制,2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 结论:早诊断、早处理是ALI治疗的关键,如何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取得最佳疗效的重要环节。
2015, 24(12):1696-170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2
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过程中静脉壁重塑的影响。 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制作DVT模型48 h后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抗凝剂(抗凝组)、辛伐他汀(他汀组)、抗凝剂+辛伐他汀(联合组)每天1次干预,在干预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检测各组动物病变静脉管壁病理变化以及胶原纤维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结果: DVT模型成功率为100%;病理学观察显示,随时间进展,各组动物静脉管壁均逐步出现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中膜增生、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但他汀组与联合组的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与抗凝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管壁胶原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依次为对照组>抗凝组>他汀组>联合组(部分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与联合组管壁α-SMA的表达量减少,且随时间延长,联合组表现更为明显(部分P<0.05),但抗凝组在各时间点α-SMA表达量均无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辛伐他汀能减少血管壁炎症、血管平滑肌增生及胶原纤维沉积,从而有利于抑制DVT过程中静脉壁重塑,且与抗凝药物合用有增效作用。
2015, 24(12):1703-170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3
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与迁移的机制。 方法:检测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与HMGB1孵育后增殖与迁移的活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与P38MAPK表达改变,以及RAGE抗体、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的影响。 结果:HMGB1孵育后,HA-VSMC增殖与迁移活性、RAGE和P38MAPK的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均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用RAGE抗体和SB203580预处理后,HMGB1促进HA-VSMC增殖及迁移的作用均被明显抑制(均P<0.05),RAGE抗体预处理后,HMGB1对P38MAPK表达的诱导作用明显抑制(P<0.05)。 结论:HMGB1可能通过与细胞表面RAGE受体结合,激活P38MAPK表达进而促进VSMC的增殖及迁移。
2015, 24(12):1709-17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管壁在高流体静力压下细胞凋亡变化及机制。 方法:收集高压性病脾静脉(DSV)与曲张大隐静脉(VGSV)标本,分别以正常脾静脉(SV)、正常大隐静脉(GSV)标本为对照。采用TUNEL、免疫荧光观察静脉管壁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xl表达,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各自的对照比较,DSV和VGSV管壁(内膜和中膜)凋亡细胞比率明显降低(均P<0.05);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增加,Bax/Bcl-xl比值明显降低(均P<0.05);DSV和VGSV的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出现线粒体嵴模糊、髓样变、核染色质边集。 结论:不同的静脉管壁在高流体静力压下均存在相同的经线粒体通路细胞凋亡失调,这可能是导致相关疾病状态下静脉管壁扩张和增厚的重要机制。
2015, 24(12):1716-17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5
摘要:
目的:探讨microRNA-25(miR-25)在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检测多种不同直肠癌细胞中miR-25的表达,并检测直肠癌细胞转染miR-25前体(pre-miR-25)上调miR-25的表达或转染miR-25抑制剂(anti-miR-25)下调miR-25的表达后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比较,不同的直肠癌细胞中miR-25的表达均不同程度的明显升高(均P<0.05)。在miR-25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的直肠癌HR-834细胞中转染pre-miR-25,在miR-25高表达的直肠癌SW-837细胞中转染anti-miR-25后,两种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凋亡无明改变(均P>0.05),但侵袭及迁移能力在HR-834细胞的明显增强,SW-837细胞减弱(均P<0.05)。 结论:miR-25在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密切相关。
2015, 24(12):1722-17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6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脐内侧襞加强术修补腹股沟疝的安全可行性。 方法:将健康新西兰雄兔(先天性双侧内环口未闭合)64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行腹腔镜右侧疝囊高位结扎+脐内侧襞加强术,对照组行腹腔镜右侧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组分别于术后第7、15、30、60天各随机取8只进行腹腔观察,及修补侧内环口的抗腹压能力测量。 结果:实验期内无动物死亡。术后两组兔均无腹腔内并发症发生,实验组脐内侧襞与原腹膜融合良好。两组兔在术后修补侧腹股沟区承受抗腹压值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且均在术后30 d基本达最高,但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抗腹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脐内侧襞加强术修补兔腹股沟疝是安全有效,可为临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
2015, 24(12):1727-173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7
摘要:
目的:通过全脑CT灌注成像(WBCTP)分析并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脑灌注的影响及差异。 方法: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ASCET)标准,选择32例经全脑动脉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行CEA 11例、行CAS 21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均行WBCTP检查采集脑灌注数据,分析并比较两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及差异。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rCBF、rCBV、rMTT均明显改善(均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变化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CEA、CAS两种术式均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且疗效相似。
2015, 24(12):1732-173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8
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所致胃食管反流(GER)性咳喘的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MAS致GER性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间断性胀痛、反酸、烧心、咳嗽、哮喘等,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2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随访1.5~84个月,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1例术后并发胃瘫,予胃动力药物治疗后缓解;2例保守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需长期服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 结论:SMAS致GER性咳喘的诊治需兼顾SMAS和GER,手术与保守治疗相结合可获满意疗效。
周程,龚昭,闵凯,曾志武,杨光耀,夏辉,Wojciech Konrad Karcz
2015, 24(12):1737-17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19
摘要:目的:探讨分阶段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及十二指肠回肠Ω转位术(DIOS)对于外科治疗病态肥胖症的可行性和意义。 方法:对2012年收治的病态肥胖合并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脂女性患者1例,分阶段于同年4月13日实施LSG,随访11个月后于2013年3月12日实施DIOS,分析其手术前后肥胖与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LSG术前、DIOS术前、随访2年,体质量指数(47.6、42.3、31.0 kg/m2)、体质量(140、125、92 k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3%、5.7%、5.0%),血甘油三酯水平(2.54、1.87、1.26 g/L),总胆固醇水平(2.42、1.89、1.68 g/L)均呈下降表现,且随访2年时患者完全脱离降糖药物治疗。围术期及术后2年内,未发现吻合口瘘、营养不良、脱发、倾倒综合征及胆汁反流等近、远期并发症。 结论:LSG联合DIOS具备分阶式减肥组合术式特性,有望在临床上开展。
2015, 24(12):1742-17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0
摘要: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可发生血红蛋白和(或)凝血功能的急性变化,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这种急性变化的病理机制以及对于EVAR术后的影响尚不明确。笔者对EVAR术后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变化特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 24(12):1747-175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1
摘要: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IAAD)属临床少见病,其原发破口位于腹主动脉,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IAAD的高危因素为男性、高血压和合并主动脉瘤,发病时多表现为腹痛、背部疼痛等。IAAD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传统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和杂交手术,近年来腔内修复术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笔者对IAA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15, 24(12):1751-175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2
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和可以产生多肽激素的异质性肿瘤,其中胃肠道是NENs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而且,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内镜和介入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等。目前,对于本病治疗,国内外学者尚缺乏统一认识。
2015, 24(12):1756-176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3
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状态在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70例患者,分析其外周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结果:外周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5%(95% CI:62.2%~81.4%)及91.1%(95% CI:82.6%~96.4%)。其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部位无关(P>0.05)。低分化癌患者Septin9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高分化者(P=0.028),进展期患者的Septin9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早期患者(P=0.002)。无论早期或进展期结直肠癌,外周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及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P<0.05)。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结肠腺瘤中的阳性率较低(4.3%)。 结论:外周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CR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患者依从性好,有可能提高CRC的早期诊断率。
陈佳慧,肖江卫 , ,任明扬,薛松林 , ,蒲敏,邓思寒,黄斌,王崇树 , ,王鹏礼
2015, 24(12):1760-176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4
摘要:目的:了解成人腹股沟区的面积,并以此推算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用材最少的腹股沟疝修补网片。 方法:在彩超引导下测量65例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区的三条边长,运用海伦公式计算腹股沟区面积,再据此推算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用材最少的最佳网片面积。 结果:患者患侧腹股沟区平均面积为(23.65±4.85)cm2(95% CI=22.57~24.74)。最佳网片面积为(39.42±8.08)cm2(95% CI=37.61~41.23),明显小于李金斯坦疝协会推荐的网片面积(7 cm×15 cm)(t=-72.16,P=0.000,95% CI=-67.39~-63.77)。 结论:42 cm2与腹股沟区形状相似的类三角形网片即可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需求,有效节省网片资源。
2015, 24(12):1764-176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5
摘要:目的:探讨“颈-肩技术”在腹股沟斜疝Lichtenstein修补术中的应用。 方法:87例Lichtenstein修补术,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颈-肩技术”,另一组使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血肿/血清肿、术后随访6个月的慢性疼痛及复发率。 结果:“颈-肩技术”组手术时间为(48.5±4.8)min,血肿/血清肿5例,1例复发,术后1、3个月慢性疼痛分别为5、3例;传统方法组手术时间为(54.3±6.8)min,血肿/血清肿8例,2例复发,术后1、3个月慢性疼痛分别为7、4例。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0);血肿/血清肿发生率、复发率、术后1、3个月慢性疼痛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颈-肩技术”在Lichtenstein术中创伤小、解剖清晰、节省手术时间,安全、有效。
2015, 24(12):1767-17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6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腹膜破裂对手术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EP手术,收集手术资料,分析腹膜破裂对手术的影响,总结应对策略。 结果:110例患者成功完成TEP 96例(87.3%);14例(12.7%)中转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原因均为术中腹膜破裂。43例患者术中发生腹膜破裂,其中疝囊颈部15例、外侧区9例、中央区8例、底侧区7例、远端疝囊区4例。同一手术时期(腹膜前空间建立程度),不同部位腹膜破裂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中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同一破裂部位发生于手术早期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转率明显高于发生于手术中期和晚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膜破裂时期是影响TEP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应重视腹膜前空间建立的手术操作过程。
刘勇,李大伟,王永高,王非,黄涛,刘国涛,祝智军,李春明,金丽明
2015, 24(12):1771-17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7
摘要:目的:分析双孔法腹腔镜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的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49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修补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双孔法与传统三孔法在手术时间、术后最高体温、术后第1天VA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双孔法术后疼痛评分明显小于三孔法(P<0.05)。双孔法在手术时间、术后最高体温、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与传统三孔法相似(P>0.05)。 结论:双孔法腹腔镜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各术后临床指标的基础上,在术后疼痛及美观性方面优于传统三孔法,且无需特殊设备及新的学习曲线,值得临床推广。
2015, 24(12):1774-177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8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经口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7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实施传统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早期实施多次少量经口进水以及肠内营养剂。比较两组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C-反应蛋白、IgA、IgG、IgM等免疫学指标,比较转铁蛋白(TRF)等营养学指标及两组SF-36生存质量量表。 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224,P=0.006;t=5.851,P=0.009);术后7 d观察组CRP、IgA、IgG、IgM、CD4+、CD4+/CD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9 d TRF、ALB、PAB均优于对照组(t=6.114,P=0.005;t=4.267,P=0.019;t=7.885,P=0.001);观察组SF-36总分为78.41±7.55,高于对照组的71.17±6.34(t=4.221,P=0.018)。 结论:早期经口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促进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2015, 24(12):1778-17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29
摘要:
2015, 24(12):1780-178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30
摘要:
2015, 24(12):1781-17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12.031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