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ME科研时间专栏
    • 现代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思考

      2015, 24(4):459-46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1

      摘要 (178) HTML (0) PDF 1.13 M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结直肠肿瘤专题研究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2015, 24(4):467-4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2

      摘要 (133) HTML (0) PDF 1.17 M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IHP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120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组术中行IHPC联合术后mFOLFOX6方案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行术后mFOLFOX6方案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低蛋白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0% vs. 6.7%;15.0% vs. 3.3%,均P<0.05);腹腔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 vs.18.3%;8.3% vs. 23.3%,均P<0.05);两组短期总生存率相当(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中IHPC联合术后静脉化疗安全可靠,对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疗效较好。

    • 直肠癌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5, 24(4):473-47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3

      摘要 (161) HTML (0) PDF 1.07 M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1月期间行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7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23例行腔镜辅助经肛内镜手术(经肛内镜组),20例行开放手术(开放组),3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分别采用Wexner和徐忠法评分法评估各组术后肛门功能。结果:与开放组及腹腔镜组比较,经肛内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但手术时间延长(均P<0.05)。术后1个月,经肛内镜组Wexner评分分值、徐忠法评分优良率均低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均P<0.05),但术后3、6、12个月,3组间两种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开放及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短期肛门功能恢复差,但后期无明显差别,且微创、恢复快。

    • 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不同结直肠吻合方式的近期疗效比较

      2015, 24(4):478-4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4

      摘要 (220) HTML (0) PDF 1.14 M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不同结直肠吻合方式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3年8月实施的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28例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15例)和改良组(13例),传统组行常规小肠前结直肠吻合术;改良组行经小肠系膜(8例)或小肠系膜后(5例)直肠吻合术。比较两组的术中、术后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23.1% vs. 46.7%,P<0.05),其中主要差异在于高位小肠梗阻发生率(26.7% vs. 0.0%,P<0.05)。结论: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采用经小肠系膜和小肠系膜后结直肠吻合术能减少吻合口张力,避免压迫空肠,术后疗效明显优于小肠前结直肠吻合术。

    • 腹腔镜联合胸腔镜一期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2015, 24(4):483-4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5

      摘要 (403) HTML (0) PDF 1.35 M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胸腔镜(双镜)一期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结直肠癌同时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双镜手术组),术后接受化疗;其余18例仅接受全身化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双镜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双镜手术组患者原发性病灶及肺转移灶均达到R0切除。双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3%、44.4%(P=0.028)和52.3%、22.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2)及纵膈淋巴结阳性(P<0.001)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类型、T分期,肺转移瘤大小、切除方式,手术前CEA水平,化疗方案均与其术后生存时间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5)、纵膈淋巴结转移(P=0.006)是患者术后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肺转移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肺转移瘤数量及有无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 肿瘤最大径最佳截点与结直肠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

      2015, 24(4):489-4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6

      摘要 (188) HTML (0) PDF 1.05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肿瘤最大径最佳截点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2年7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与术后行规范化辅助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 11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筛选结直肠癌肿瘤最大径的最佳截点值;分析肿瘤最大径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以最大径4 cm为截点,两侧患者生存率差异最明显(65.5% vs. 51.1%,χ2=9.922,P=0.002),故确定结直肠癌肿瘤最大径最佳截点值为4 cm。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与≥4 cm患者在肿瘤T分期、淋巴结检出总数、血清CE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分期、M分期、血清CEA水平、是否输血与结直肠癌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T分期、是否输血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按肿瘤最大径分层分析,T分期是≥4 c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244,95% CI=1.079~4.665,P=0.030),但以上因素对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均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可作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最佳截点值为4 cm,参照该截点值,有助于对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作出判断。

    • 替吉奥(S-1)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对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5, 24(4):494-49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7

      摘要 (246) HTML (0) PDF 1.15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替吉奥(S-1)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老年结直肠癌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5月间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的31例老年患者给以口服S-1胶囊,40 mg/次,塞来昔布胶囊0.2 g/次,均2次/d,连服2周,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6个周期后观察疗效、患者生存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D二聚体、CEA、CA19-9水平变化。结果:31例患者缓解率64.5%,疾病控制率87.1%;患者的KPS评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较前改善,肿瘤导致的疲乏、疼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不适均较化疗前明显减轻(均P<0.05)。化疗后D二聚体、CEA、CA19-9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食欲下降及恶心呕吐,均经对症处理缓解。结论:S-1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D二聚体、CEA、CA19-9水平,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EA、CA19-9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015, 24(4):499-50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8

      摘要 (662) HTML (0) PDF 1.37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EA、CA19-9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7月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的3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清CEA、CA19-9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浓度升高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肝转移、周围脏器受累有关(均P<0.05);血清CA19-9浓度升高与肿瘤浸润深度、腹膜转移、肝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浓度升高患者生存率低于血清CEA浓度正常患者(P<0.05);血清CA19-9浓度升高患者与血清CA19-9浓度正常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19-9浓度同时升高患者与血清CEA升高或血清CA19-9升高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明显低于血清CEA、CA19-9均正常患者(P<0.05)。结论:血清CEA、CA19-9浓度同时升高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晚期事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基础研究
    • 突变型p53与Namp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15, 24(4):505-51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09

      摘要 (200) HTML (0) PDF 1.70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mutp53)和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53(免疫组化检测到的p53主要为mutp53)与Nampt的表达,分析mutp53与Nampt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胃癌组织中mutp53与Nampt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均P<0.05);mutp53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而Nampt的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胃癌组织中,p53表达与Nampt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82,P<0.05)。p53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表达患者,且在p53阳性表达患者中,Nampt同时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Nampt阴性患者(均P<0.05)。结论:mutp53与Nampt的表达均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且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高表达患者预后差。

    • 抑癌基因WTX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2015, 24(4):511-5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0

      摘要 (265) HTML (0) PDF 2.31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WTX基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WTX重组质粒或空载体质粒用Attractene法转染SGC-7901细胞,以无处理SGC-7901细胞为空白对照,检测不同时间eGFP标记的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WTX mRNA水平;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转染效率、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转染WTX基因48 h后,eGFP表达最强,转染效率达(33.10±4.16)%;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WTX转染组WTX mRNA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S期细胞明显增多,而G1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均P<0.05)。各组细胞均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WTX可通过诱导S期阻滞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但不影响细胞凋亡。

    • 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GADD15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5, 24(4):517-5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1

      摘要 (277) HTML (0) PDF 1.48 M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GADD15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82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与相应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距癌组织>5 cm)制作蜡块后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关系。结果: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结肠癌组织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癌旁正常结肠组织(P<0.05);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结肠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增高,并与结肠癌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了肿瘤分化的调控。

    • n-3 PUFAs对MNU诱发大鼠结直肠癌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2015, 24(4):522-5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2

      摘要 (177) HTML (0) PDF 2.23 M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对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发大鼠结直肠癌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MNU进行灌肠诱导结直肠癌,实验组同时行n-3 PUFAs灌胃,而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比较两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处死大鼠,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及肿瘤病理特征,气相色谱测定红细胞膜n-3 PUFAs浓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周血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便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食量及体质量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大鼠均有结直肠肿瘤形成,肿瘤均为腺癌,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结直肠肿瘤形成率明显降低(63.33% vs. 86.67%,P<0.05),且肿瘤最大径小、多发肿瘤少。实验组大鼠红细胞膜n-3 PUFAs浓度、外周血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n-3 PUFAs能有效抑制MNU诱导的大鼠结直肠癌发生,可能与其提高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 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对结直肠腺癌细胞生长与Notch1蛋白表的影响

      2015, 24(4):527-53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3

      摘要 (240) HTML (0) PDF 1.30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人大肠癌SW480细胞生长与Notch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MA(5 mmol/L)作用于SW480细胞24 h后(以培养相同时间无处理的SW480细胞为对照),分别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Notch1蛋白的表达,用CCK-8法和Annexin/PI双染法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结果: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3-MA作用后,SW480细胞Notch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增殖与凋亡检测结果显示,3-MA作用后,SW480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而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3-MA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该作用可能与3-MA抑制Notch1蛋白表达从而改变细胞自噬水平有关。

    • 奥曲肽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

      2015, 24(4):532-53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4

      摘要 (211) HTML (0) PDF 1.66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奥曲肽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奥曲肽、GSK-3β抑制剂LiCl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W480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周期,以及用DNA凝胶电泳实验进一步验证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中GSK-3β、p-GSK3-β(Tyr216)及p-GSK-3β(Ser9)蛋白表达。结果:与未处理的空白对照组SW480比较,奥曲肽处理SW480细胞后,细胞凋亡率与G0/G1细胞明显升高,凝胶电泳出现典型的“梯形”DNA条带,总GSK-3β蛋白与p-GSK3β(Tyr216)表达明显上调,而p-GSK3β(Ser9)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LiCl单独作用对SW480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均P>0.05),但与奥曲肽联合作用能明显削弱奥曲肽对SW480的促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均P<0.05)。结论:奥曲肽能有效诱导SW480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GSK-3β蛋白的表达,并调节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 >临床研究
    • 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近期疗效对比Meta分析

      2015, 24(4):538-5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5

      摘要 (275) HTML (0) PDF 1.30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胃切除术(RG)治疗胃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近期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月间发表的对比RG和腹腔镜胃切除术(LG)治疗胃癌近期疗效的中文和英文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计5 286例胃癌患者,其中RG组1 618例,LG组3?6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G组比较,RG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WMD=-38.79,95% CI=-53.73~-23.84),淋巴结清扫数目多(WMD=2.13,95% CI=1.45~2.80),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WMD=-0.27,95% CI=-0.37~-0.16;WMD=-0.25,95% CI=-0.37~-0.14;WMD=-0.82, 95% CI=-1.32~-0.32),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WMD=37.39,95% CI=26.79~47.98)(均P<0.05)。两组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5, 95% CI=-0.11~0.20;WMD=0.30,95% CI=-0.28~0.88;OR=0.97,95% CI=0.79~1.19)(均P>0.05)。结论:RG治疗胃癌安全可行,可取得与LG相当或更佳的近期疗效和肿瘤根治效果。

    • 完整网膜囊切除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2015, 24(4):547-55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6

      摘要 (216) HTML (0) PDF 1.17 M (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胃癌根治术中行完整网膜囊切除的效果。方法:检索2014年10月以前公开发表的比较行完整与不完整网膜囊切除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情况的文献。按纳入标准筛选后进行质量评分,提取临床效应指标,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研究,共1 224例患者,其中完整网膜囊切除组486例,非完整网膜囊切除组7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完全网膜囊切除组比较,完整网膜囊创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OR=2.1,95% CI=1.05~4.21,P=0.04);术后总并发症情况、肠梗阻、吻合口相关并发症、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5年总生存率(OR=1.35,95% CI=0.82~2.21;OR=1.03,95% CI=0.82~1.63)及术后复发率(OR=0.90,95% CI=0.66~1.22)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1、D2胃癌根治术中进行完整网膜囊切除可能增加创伤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肿瘤复发率方面无明显优势。

    • 胃体癌切除范围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5, 24(4):554-5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7

      摘要 (307) HTML (0) PDF 1.14 M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体癌切除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8年4月157例行胃体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04例(全胃组),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53例(远端胃组),对比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析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6%,其中全胃组、远端胃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0%、64.2%,全胃组明显低于远端胃组(χ2=10.635,P=0.001);为消除两组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将TNM分期分层对比的结果显示,低TNM分期患者中,远端胃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胃组(P<0.05),而高TNM分期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HR=1.270,95% CI=1.093~2.344)、肿瘤分化程度(HR=1.764,95% CI=1.372~2.746)是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而切除范围(HR=0.547,95% CI=0.320~1.076)不是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范围并非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是更为适宜的术式。

    •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早期胃癌

      2015, 24(4):560-5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8

      摘要 (291) HTML (0) PDF 1.12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早期胃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72例近端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38例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组),34例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LA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与术后各项指标,并用Visick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并存疾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APG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A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APG组术后Visick评分明显高于LA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指标、手术前后的营养学指标变化、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能够安全的应用于近端早期胃癌的治疗,但应警惕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

    • 不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临床效果分析

      2015, 24(4):565-56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19

      摘要 (280) HTML (0) PDF 1.10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 广州地区年轻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5, 24(4):570-5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0

      摘要 (227) HTML (0) PDF 1.09 M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年轻胃癌患者(≤40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59例≤40岁的胃癌患者,对照组为59例≤40岁的排除胃癌的健康人群,自行设计问卷采访获取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既往病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心理因素等,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食煎炸烧烤食品(OR=3.552,95% CI=1.066~11.840)、进食腌制食品(OR=4.067,95% CI=1.171~14.127)、酗酒(OR=11.369,95% CI=1.029~125.589)、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OR=6.500,95% CI=1.625~25.996)、一级亲属胃癌家族史(OR=29.664, 95% CI=2.368~371.576)、A型血(OR=4.962,95% CI=1.344~18.320)、Hp感染(OR=8.376,95% CI=2.035~34.470)及情绪低落或压抑(OR=7.981,95% CI=1.098~58.020)等为年轻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广州地区年轻胃癌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具有以上因素者,应改变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警惕胃癌的发生。

    • >文献综述
    • VEGF靶向治疗及其生物标志物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5, 24(4):575-5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1

      摘要 (153) HTML (0) PDF 1.10 M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癌症发病与致死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带来了曙光。贝伐珠单抗被批准应用于一线和二线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促使了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作用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疗效。笔者就VEGF靶向治疗及其生物标志物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结直肠癌预后预测研究进展

      2015, 24(4):581-5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2

      摘要 (156) HTML (0) PDF 1.15 M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根据预后预测指导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结直肠癌病死率的手段。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预后预测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并发现了大量的潜在指标。笔者从组织病理形态学、染色体、分子及基因4个水平对结直肠癌预后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2015, 24(4):589-59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3

      摘要 (282) HTML (0) PDF 1.06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然而仍有少数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早期胃癌患者死于术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有学者提出淋巴结微转移是这类患者复发与转移的潜在原因。相比于宏观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更为困难,其对胃癌预后的临床意义仍存在争议。笔者就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结直肠癌组织中同源异形盒基因B13与c-myc的表达及意义

      2015, 24(4):593-59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4

      摘要 (180) HTML (0) PDF 539.31 K (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同源异形盒基因B13(HOXB13)和c-myc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54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OXB13与c-myc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HOXB1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而c-myc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均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淋巴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直肠组织中HOXB13蛋白与c-myc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572,P<0.001)。结论:HOXB13的表达降低可能促进了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 胸腺五肽对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2015, 24(4):597-59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5

      摘要 (260) HTML (0) PDF 1.00 M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对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晚期大肠癌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观察组(胸腺五肽联合化疗),每组25例。两组均采用相同化疗方案(XELOX方案: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第1天;希罗达1 250 mg/m2,口服,早晚各1次,第1~4天,21 d为1周期)进行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肉注射胸腺五肽,10 mg/d,15 d为1疗程,共4个疗程。两组均总共进行化疗8个周期。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情况,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受益反应(CBR)。结果: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毒性、手足综合征、消化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等化疗毒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而CBR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使用胸腺五肽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化疗期间毒副反应的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

    • miR-137与胃癌侵袭能力的关系研究

      2015, 24(4):600-60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6

      摘要 (167) HTML (0) PDF 1.06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miR-137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间的关系。方法:用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iR-137的表达,分析miR-1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别用qRT-PCR与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3种胃癌细胞(AGS、SGC7901、BGC823)及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miR-137的表达与穿膜。结果:胃癌组织中miR-137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miR-137表达与胃癌患者T分期有关,T分期越高miR-137表达量越低(P<0.05);各胃癌细胞miR-137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胃黏膜细胞,且胃癌细胞侵袭力越强胃癌细胞miR-137表达量越低(P<0.05);穿膜细胞数与miR-137表达量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8881,P<0.05)。结论:胃癌组织miR-137表达降低,且miR-137表达量越低提示胃癌细胞侵袭能力越强。

    • 胃癌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TGF-β1检测的意义

      2015, 24(4):604-60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7

      摘要 (221) HTML (0) PDF 1.05 M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ergs)以及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检测并比较4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与2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ergs与血清TGF-β1水平,分析两者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胃癌组CD4+CD25+Foxp3+Tergs和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ergs水平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血清TGF-β1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胃癌组患者外周血内CD4+CD25+Foxp3+Tergs的表达水平与血清内TGF-β1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01,P<0.05)。 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ergs水平及血清TGF-β1水平升高,检测两者水平有助于患者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生物免疫疗法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15, 24(4):608-61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8

      摘要 (193) HTML (0) PDF 1.01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生物免疫疗法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并完成辅助治疗的I~III期胃癌患者 64例,根据患者采取的辅助治疗方案分为免疫组(n=36)和化疗组(n=28),免疫组患者术后采用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化疗组患者术后采用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别于辅助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等免疫功能指标,并采取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价两组患者辅助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免疫组患者辅助治疗开始后3周的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化疗组患者的67.86%(P<0.05);免疫组患者在生物免疫治疗后血清中CD3+、CD4+、CD4+/CD8+、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且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免疫组和化疗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6.37±17.43)分和(70.14±15.2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患者在情感功能、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腹泻方面优于化疗组,差异军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给予生物免疫疗法,可有效增强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整体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临床报道
    • 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

      2015, 24(4):612-6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29

      摘要 (134) HTML (0) PDF 1.74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4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临床及诊疗资料。 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肿瘤直径均<3 cm),仅1例诊断为胃神经鞘瘤;联合腹腔镜及胃镜切除肿瘤,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均诊为胃间质瘤;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83±15)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43±10)mL;无出血、狭窄等并发症;随访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神经鞘瘤。 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对直径<3 cm的胃神经鞘瘤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前诊断率仍有待提高。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 24(4):616-6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30

      摘要 (253) HTML (0) PDF 1001.78 K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腹腔镜的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接受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即腹腔腔镜组(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每组各39例患者。腔镜组患者在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整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资料。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1/39),开腹组并发症率25.6%(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对患者机体手术损伤较小、 并发症少。

    • 三种不同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对照探究

      2015, 24(4):619-62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4.031

      摘要 (168) HTML (0) PDF 1.04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平片(Lichtenstein)、疝环充填式(Rutkow)、腹膜前(Kugel)三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198例分为3组各66例,即:平片无张力疝修补组(Lichtenstein组)、疝环充填式疝修补组(Rutkow组)、腹膜前修补术(Kugel组);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utkow组术后1个月、6个月VAS评分(3.15±0.92,1.92±1.52)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2.31±0.41,1.02±0.97)和Kugel组(2.25±0.57,0.96±0.84)(均P<0.05);三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Rutkow异物感发生率(18.18%)高于Lichtenstein组(1.52%)和Kugel组(3.03%)(P<0.05)。结论:平片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修补术和腹膜前修补术疗效及并发症几乎接近,宜根据不同病例采用不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