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G. Chad Hughes,Nicholas D. Andersen,Jennifer M. Hanna,Richard L. McCann
2015, 24(6):775-7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1
摘要:目的: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治疗依然是外科中最富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存在退行性变动脉瘤的老年患者同时患肺疾病更是如此。这篇更新后的单中心报道是关于我们对高危TAAA患者采用完全内脏动脉去分支化结合动脉瘤腔内隔绝的杂交修复术经验。 方法:从2005年3月—2012年6月间58名患者在单中心接受解剖外内脏血管去分支化及随后的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内脏旁路的中位数为4支,最初的33例采用同期手术方式,而最近的25例采用分期手术。 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69.0岁,50%为女性,所有患者存在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传统开放修复术。平均主动脉直径(6.7±1.2)cm,30 d/住院病死率、脑卒中率、永久性轻瘫/截瘫率分别为9%、0%以及4%。最近25例分期手术患者的这三种并发症率分别为4%、0%以及0%。平均随访时间(26±21)个月,内脏人工血管通畅率95.3%,所有闭塞的内脏人工血管均为肾动脉,无1例引起永久性截瘫,2例患者需再干预,1例出现Ib型内漏,1例出现III型内漏,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94%,Kaplan-Meier总体生存率为1年78%、5年62%,5年主动脉相关生存率为87%。 结论:这些更新后的结果, 继续支撑着这一观点:运用完全内脏动脉去分支联合动脉瘤腔内隔绝的杂交技术治疗高龄且不适合传统开放手术的高危TAAA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采取分期手术的方式能取得更佳的结果。
Roberto Chiesa , Germano Melissano , Efrem Civilini , Luca Bertoglio , Enrico Rinald
2015, 24(6):781-7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2
摘要:
虽然开放胸腹主动脉(TAAA)修复术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已取得很大发展,但目前Inclusion技术的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这对我们而言依旧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尤其是合并广泛的动脉瘤病变、既往有主动脉手术史以及非最佳手术指证的患者更是如此。杂交技术修复TAAA是一个研究热点,由于我们需要更大数量的可重复性结果来观察完全通过开窗和分支支架修复TAAA的可行性,因此杂交手术的经验在此期间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
万恒,林智琪,刘灏,陆京伯,周忠信,符方勇,叶玲,黄显莹,刘正军
2015, 24(6):783-78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3
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8月采用Hybrid技术治疗的12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9例,胸腹主动脉瘤3例,手术方式主要为各种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 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出现支架近心端1型内漏,未予处理,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死于严重纵膈内感染,余患者术后康复良好。8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均存活良好,未发现内漏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Hybrid技术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一种合理的可选择方案。
2015, 24(6):787-79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4
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 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 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2015, 24(6):792-79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5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小直径腹主动脉瘤(AAA)的疗效。 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选择手术治疗(血管腔内修补术和开放手术)与保守治疗小直径AAA的随机对照实验,按照Cochrance系统评价员手册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试验,4篇文献,共计3 314例患者,其中行血管腔内修补术和开放手术1 680例,保守治疗1 6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总原因病死率(SMD=0.97,95% CI=0.68~1.38)、动脉瘤相关病死率(SMD=0.81,95% CI=0.56~1.17)、动脉瘤破裂率(SMD=0.49,95% CI=0.09~2.54,P=0.39)、术后30 d或者住院期间病死率(SMD=0.88,95% CI=0.60~1.2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小直径AAA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疗效相似,但不能确定该结论是否有临床意义,笔者经综合分析认为小直径AAA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2015, 24(6):800-80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6
摘要:目的:总结平肾腹主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4例平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2~71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8例,静息痛5例,足趾坏疽1例(7.2%);病程1~7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多侧孔溶栓导管溶栓后覆膜支架植入治疗。 结果:均成功所有患者完成操作。置管溶栓后仅2例肾动脉附近腹主动脉仍可见少量附壁血栓,其余患者腹主动脉内血栓均明显消失。患者均行Kissing技术覆膜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7.1%,仅1例溶栓后出现后腹膜血肿。随访1~26个月,平均14.8个月,通畅率78.6%。 结论:置管溶栓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平肾腹主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方法。
佟铸,谷涌泉,郭连瑞,郭建明,高喜翔,马天宇,刘梦霞,李建新,汪忠镐,张建
2015, 24(6):804-80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7
摘要: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 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 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2015, 24(6):809-8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8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手术治疗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收治的7例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分别行动脉旁路转流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根据术后复查、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椎动脉血流通畅,近期通畅率100%,术后2年内无明显头晕等症状复发。 结论:对于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通畅率较高。
2015, 24(6):813-81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09
摘要: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 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 vs. 90.2%;87.5% vs. 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 vs. 63.4%;75.0% vs. 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2015, 24(6):818-82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0
摘要: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处理常规入路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50例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行股动脉病侧顺行或健侧逆行推进导丝、导管时无法通过病变动脉到达闭塞段远端的真腔,遂行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完成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结果:手术即刻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2个月一期通畅率48.0%,二期通畅率92.0%。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升高,Rutherford分级明显改善(均P<0.05)。5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出现腘动脉假性动脉瘤,经治疗均好转。术后1年,再狭窄患者16例 (32.0%)。 结论:常规入路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转行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有效、可行。
2015, 24(6):823-82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1
摘要:目的:探讨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1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术后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拜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再狭窄发生率及其他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随访期内,观察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晚期管腔丢失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糖/血脂相关指标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安全、有效,值得推荐使用。
2015, 24(6):828-83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2
摘要:目的:探讨quercetin对肝癌细胞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人肝癌HepG2细胞皮下接种法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quercetin治疗组、5-FU治疗组、5-FU+quercetin联合治疗组,溶剂或药物均1次/d腹腔注射,3周后观察各组移植瘤大小并计算各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移植瘤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CNA阳性指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明显大于两个单药组,cyclin D1、cyclin E、PCNA表达的降低程度也明显大于两个单药组(均P<0.05),而两个单药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quercetin能通过下调cyclin D1与cyclin E的表达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且与5-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2015, 24(6):834-83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3
摘要:目的:探讨肾囊阻滞对胃肌电活动与胃动力的影响,为用该法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阿托品、新斯的明、生理盐水制作胃肠运动抑制模型(抑制组)、胃肠运动亢进模型(亢进组)、正常对照模型(对照组),各组大鼠造模后均以肾囊注射利多卡因行肾囊阻滞处理。检测各组大鼠胃电信号与胃残留率并比较。 结果: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组胃电平均峰峰值与平均周期均明显降低,胃残留率明显增加,而亢进组各项指标变化正好相反(均P<0.05)。肾囊阻滞前比较,肾囊阻滞后,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均P>0.05);抑制组胃电平均峰峰值与平均周期均较肾囊阻滞前明显升高,而胃残留率明显减少(均P<0.05);亢进组胃电平均峰峰值与平均周期均较肾囊阻滞前明显降低,而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均P<0.05)。 结论:肾囊阻滞对正常胃电活动与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异常胃电活动与运动功能则有双向调整作用。
2015, 24(6):838-8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4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后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导致的迟发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4年9月腹部肿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经造影证实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例患者消化道出血时间平均为术后53.6 d;假性动脉瘤位于脾动脉2例,位于肝总动脉2例,位于左肝动脉1例;造影后行栓塞治疗4例,行覆膜支架置入1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时间6~16个月,无再次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肝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患者于8个月猝死,原因未明。 结论:腹腔干分支假性动脉瘤消化道瘘是腹部手术后罕见而又致命的并发症,应提高该病的认识,其诊断及治疗首选动脉造影及血管腔内治疗,避免医源性损伤可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2015, 24(6):843-8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5
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治经验及其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共30侧资料。其中双侧肿瘤6例,单侧18例。 结果:2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Shamblin I型17侧行单纯瘤体剥除;Shamblin II型7侧行瘤体剥除及颈外动脉切除;6侧Shamblin III型侧行瘤体剥离、颈内动脉部分切除伴颈内动脉重建术。24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神经损伤5侧(16.7%),永久性脑神经损伤 1例(3.33%)。随访1~15年,未出现延迟性并发症及肿瘤复发。 结论:手术是CBT的最有效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及与动脉关系决定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2015, 24(6):847-8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6
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失功后介入手术的治疗方法,评估其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4月—2015年1月行介入手术治疗的20例自体AVF失功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经静脉端造影,4例经股动脉-主动脉-腋动脉路径造影;单纯吻合口狭窄4例,行球囊扩张后狭窄明显改善;吻合口狭窄伴血栓形成有5例,切开取栓后再行球囊扩张治疗;静脉端血栓形成3例,切开取栓后返血良好;静脉端狭窄合并血栓形成7例,行切开取栓后再行球囊扩张治疗;头静脉长段闭塞1例,改用人工血管行AVF术。术后全部患者经该血管通路恢复透析治疗,透析时流量均>200 mL/min。共1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12个月通畅率为47.1%。 结论:介入导管技术在治疗AVF失功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邱天,郭曙光,方伟,周兴立,彭明生,尹存平,张鹏,苏宏斌,张铠
2015, 24(6):852-8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7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患者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对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的PDVI患者(95条肢体)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 结果: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95条肢体均存在PDVI,按CEAP分级,C2级31条、C3级22条、C4级25条、C5级7条、C6级10条。术后半年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40条肢体(42.1%)瓣膜功能恢复正常、21条肢体(22.1%)脉瓣膜功能改善、23条肢体(24.2%)无法判断、11条肢体(11.6%)瓣膜功能不全加重,加重的肢体中10条术前CEAP分级为C5~6级;95条肢体术后平均反流持续时间(VCT)与峰值流速(V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PDVI患者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但是对于C5~6级患者,由于瓣膜功能破坏较严重,建议同时行深静脉瓣膜修复手术。
2015, 24(6):857-86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8
摘要:目的:应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隔膜生长过程中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基于MRA图像建立下腔静脉隔膜阻塞型BCS血管模型,利用Ansys Fluent软件进行血流参数仿真。 结果:成功建立下腔静脉隔膜阻塞型BCS血管模型。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在隔膜生长过程中,在下腔静脉及3支主干肝静脉汇合处与隔膜之间有一低速区,该区域面积随隔膜的增长而逐渐变大;随着隔膜的发展,下腔静脉及肝右静脉低剪切力的区域不断扩大,而切应力变大。 结论:下腔静脉隔膜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可能与下腔静脉壁面剪切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2015, 24(6):861-8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19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各10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检测受试者甲状腺激素与血脂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间各甲状腺激素与血脂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系分析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呈正相关(r=0.695、0.714、0.632);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TC、LDL-C、ApoB100呈负相关(r=-0.769、-0.705、-0.689);游离甲状腺素(FT4)与TC、LDL-C、ApoB100呈负相关(r=-0.728、-0.676、-0.625)(均P<0.05)。 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可导致血脂代谢的紊乱,临床上应予注意。
2015, 24(6):865-86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0
摘要:主动脉夹层(AD)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其病情凶险,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炎性反应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发现炎性反应与AD的发病及预后关系密切,笔者就炎性反应参与AD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炎性标记物与AD诊断的关系,炎性反应对不同分型AD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并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加以阐述。
2015, 24(6):870-8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1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合并马蹄肾(HSK)是一种罕见疾病。外科治疗需首要考虑肾脏的异常解剖,包括HSK峡部骑跨瘤体,以及起源于腹主动脉的副肾动脉等。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手术(经腹或腹膜后)、腔内修复术及杂交手术,但3种手术方法应用的适应证、具体处理方式尚未统一。笔者总结分析AAA合并HSK外科治疗要点与难点,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15, 24(6):875-8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2
摘要:
顽固性腹水是临床常见,但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腹腔静脉转流术(PVS)是消除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笔者主要就PVS在顽固性腹水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2015, 24(6):880-88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3
摘要: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导致下肢静脉高压的重要因素,常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及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髂静脉压迫患者被识别。目前关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有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存在一定分歧。笔者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新认识、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15, 24(6):885-8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4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胰岛素局部应用促进血管瘤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血管瘤患者58例,均有手术切除指征,未行其他治疗。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6)、大剂量胰岛素组(n=19)、小剂量胰岛素组(n=23)。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创面皮下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大剂量胰岛素组创面皮下局部注射1.0 U长效混悬锌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组创面皮下局部注射0.1U长效混悬锌胰岛素。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创面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d和12 d小剂量胰岛素组比其余两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胰岛素组的创口收缩率显著提高,愈合时间显著降低,创面感染率明显降低和甲级愈合比例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d和12 d小剂量胰岛素组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剂量胰岛素局部应用可能有效促进血管瘤术后的创面愈合。
2015, 24(6):889-89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5
摘要: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抑癌基因p16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zebularine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的抑制率及其细胞迁移率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作用前后抑癌基因p16表达的变化。 结果:⑴ 终浓度100 μmol/L的zebularine作用24 h 能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株的增殖率和迁移率。MTT法对照组吸光度为0.50±0.01,实验组为0.45±0.0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划痕愈合率为(47.45±10.05)%低于实验组的(88.23±5.45)%(P<0.05)。⑵ zebularine作用24 h能显著增加抑癌基因p16 mRNA的表达,实验组为5.21±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4±0.09(P<0.05)。 结论: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可以有效抑制SGC-7901细胞株的增殖和迁移并提高抑癌基因p16 mRNA的表达。
2015, 24(6):892-89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6
摘要: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技术行胃癌根治术68例患者和同期常规行胃癌D2根治术7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与常规行D2根治术比较,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技术组手术时间延长[(203.7±40.4)min vs.(150.5±32.1)min],但清除淋巴结数目增多[(18.5±0.6)vs.(14.5±0.5)],术后2年生存率增加[84.7% vs. 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出血量[(143.2± 10.5)mL vs.(131.6±23.5)mL]、住院天数[(11.5±0.4)d vs.(10.6±0.3)d]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常规胃癌根治术相比,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的前提下,能提高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
2015, 24(6):895-89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7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23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后继续按术前方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3年无瘤生存(DFS)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23例患者3年DFS率为84.55%(104/123);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术后淋巴结阴性、环周切缘阴性患者的3年DNF 率明显升高(P<0.05),性别、年龄、肿瘤距肛缘距离、不同手术方式之间3年DFS 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距肛缘距离2~3 cm 组与4~5 cm组、6~7 cm 组之间的3年DFS率存在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肿瘤距肛缘距离各亚组按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6~7 cm 组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患者的3年DFS率(91.89%)与2~3 cm 组切除肛门括约肌手术患者的3年DFS率(80.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3,P>0.05);但明显高于4~5 cm组保留括约肌手术患者的3年DFS率(72.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7,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淋巴结及病理环周切缘状况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2.459、15.283,P<0.05)。 结论:术后淋巴结及环周切缘状况是影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仍存在肿瘤位置越低,预后情况越差的趋势;对于肿瘤距离肛缘4~5 cm的患者而言,虽然能够实施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但并不能从生存期中获益,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5, 24(6):899-90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8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手术(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行ERCP手术取石的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者73例(复发组),未复发者127例(未复发组)。采用χ2和t检验初步筛选出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经χ2和t检验结果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在患者年龄、病程、胆道手术史、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胆道狭窄、结石数量≥2枚,结石直径≥10 mm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523,95% CI=1.945~7.868,P=0.021),有胆道手术史(OR=3.565,95% CI=1.662~7.523,P=0.036),乳头旁憩室(OR=3.873 ,95% CI=1.759~7.426,P=0.039),结石数量≥2枚(OR=3.925, 95% CI=1.905~7.063,P=0.035),胆总管直径(OR=3.431, 95% CI=1.656~7.534,P=0.029),是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患者年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合并乳头旁憩室、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是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 24(6):903-9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29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再次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例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周肝功能(ALT、AST、TB)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胆瘘、胆道狭窄、切口感染)、结石残留率及结石复发率。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术后胆瘘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和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57.56±23.90)mL、(109.52±36.21)mL,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2.27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5.67±3.54)h、(57.36±6.21)h,住院时间分别为(7.32±1.44)d、(13.93± 4.28)d,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3、2.356,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镇痛比例分别为20.0%(6/30)、50.0%(15/30),伤口感染率分别为3.33%(1/30)、23.33%(7/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85、4.226,均P<0.05)。 结论:腹腔镜探查取石术治疗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 24(6):907-90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30
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3年8月52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择期手术49例,急诊手术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例,其中3例中转开腹;开腹胆囊切除术3例;胆囊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加脾切除术9例;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3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1例;胆囊造瘘术1例。 结果: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 级42例,B级9例,C级1例。治愈51例(98.08%),死亡1例(1.92%)。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15.38%)。胆囊造瘘术1例者6个月后行二期胆囊切除术。 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 A、B级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比较安全可行的,行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加脾切除术并一期胆囊切除术也是可行的,C级行原则上应列为手术禁忌。正确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精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5, 24(6):910-9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31
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切除术联合生物免疫疗法对胃癌患者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采用生物免疫疗法或放化疗治疗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后采用生物免疫疗法,对照组患者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胃癌患者2年生存率和2年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64.5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红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为83.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25.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00%(P<0.05)。 结论:胃癌根治术后采用生物免疫疗法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根治术后复发。
2015, 24(6):913-91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32
摘要:
2015, 24(6):915--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6.033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