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5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的发展、临床应用及展望

      2016, 25(11):1525-15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1

      摘要 (262) HTML (0) PDF 1.31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历经40余年沿革,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2008年引入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但已逐渐被外科医生认可,成为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保护的重要辅助工具。期待中国神经监测技术在规范化培训、标准化应用、科学化发展下,进一步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引领甲状腺手术进入精准化时代。

    • 腔镜甲状腺手术系列报道之手术空间的建立与维持

      2016, 25(11):1531-15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2

      摘要 (380) HTML (0) PDF 1.97 M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手术空间的建立与维持是ETS操作的第一步,关系到后续操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初学者要克服的第一难关。手术空间的维持主要有免充气、充气和混合空间3种方法。笔者总结了常见的腔镜甲状腺入路,并重点以胸前入路为例介绍手术空间建立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并发症。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动态风险评估——从疾病特点出发的新理念

      2016, 25(11):1536-154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3

      摘要 (265) HTML (0) PDF 1.29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在随访期内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是密切结合疾病特点而提出的新理念,是向疾病个体化、精确化诊治管理方向迈出的关键、坚实一步。笔者全面阐述DTC动态风险评估的发展历程、指南立场、根据评估结果的后续管理建议,以及现有风险分层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恢复和治疗

      2016, 25(11):1544-154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4

      摘要 (754) HTML (0) PDF 1.21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低钙血症是甲状腺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因素、术后处理以及患者和疾病自身因素与术后低血钙发生密切有关。促进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对防止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具有重要意义。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是治疗术后低血钙的主要方法,同时应注意防治长期使用钙剂导致的并发症。甲状旁腺激素替代治疗将来有望成为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 >专题研究
    • 全乳晕入路与胸乳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灶癌的临床比较

      2016, 25(11):1550-15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5

      摘要 (214) HTML (0) PDF 1.39 M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全乳晕入路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微灶癌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甲状腺微灶癌患者行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与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50例,其中行全乳晕入路21例(全乳晕组),胸乳区入路29例(胸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全乳晕组与胸乳组比较,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5.90枚vs. 6.07枚)、手术时间(99.95 min vs. 99.17 min)、术中出血量(23.81 mL vs. 28.21 mL)、住院时间(5.19 d vs. 6.07 d)、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乳晕组患者对手术切口满意度明显高于胸乳组(8.81 vs. 6.59,P<0.0001)。 结论: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治疗甲状腺微灶癌方面疗效相当,全乳晕入路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

    • 甲状腺微小癌262例临床分析

      2016, 25(11):1557-156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6

      摘要 (185) HTML (0) PDF 1.10 M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62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90例同期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262例TMC患者中,乳头状癌260例,滤泡状癌1例,未分化癌1例;术中冷冻切片确诊246例(93.9%);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26例(48.09%),甲状腺腺瘤18例(6.87%),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7例(10.30%),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1.15%)。与BTN患者比较,TMC患者超声显示低回声、沙砾样钙化、血流信号丰富、高TI-RADS分级的比率明显高于BTN组(均P<0.05);高分辨超声对TMC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8%、80.50%、91.73%、65.97%。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73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除术153例,全甲状腺切除术36例。172例进行了淋巴结清扫,其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62例,有45例(27.78%)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功能性颈清扫术10例均出现淋巴结转移。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直径、癌灶数目有关(χ2=6.77、13.11,均P<0.05);行与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计学意义(χ2=0.09,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 结论:TMC以乳头状癌为主,高分辨超声是诊断TMC的重要方法。TMC患者应根据病灶数目、大小在腺叶+峡叶切除和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合理选择术式,同时常规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度怀疑或明确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加做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 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清扫中的应用

      2016, 25(11):1563-15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7

      摘要 (283) HTML (0) PDF 1.09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清扫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连续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70例(78侧)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观察组),200例(215侧)未注射(对照组),所有标本行病理检查。 结果: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病理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475枚和790枚,观察组平均每侧检出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5.50 vs. 3.00,P<0.01),但两组间合并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患者检出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 vs. 4.50,P>0.05);观察组染色淋巴结转移率低于未染色淋巴结(21.67% vs. 39.15%,χ2=17.250,P<0.01)。 结论:纳米碳可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央区淋巴结检出数量,但对于合并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患者可能作用有限。

    • 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6, 25(11):1568-15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8

      摘要 (270) HTML (0) PDF 1.04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297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97例PTMC患者中,多灶PTMC 70例(23.6%)。与单灶PTMC患者比较,多灶PTMC患者肿瘤直径小(0.54 cm vs. 0.69 cm)、包膜侵犯率高(18.6% vs. 8.8%)、行甲状腺全切比例高(87.1% vs. 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灶数≥3多灶PTMC患者与癌灶数=2的PTMC患者比较,前者合并双侧癌的比例增高(88.2% vs. 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增高(47.1% vs. 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多灶PTMC的病灶更为微小且更易出现包膜侵犯;多灶PTMC的病灶数越多合并双侧癌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就越大;多灶PTMC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6, 25(11):1573-15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09

      摘要 (222) HTML (0) PDF 1.09 M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69例PTM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169例患者均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54例(32.0%)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都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0例行中央区淋巴结加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8例(10.7%)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侵出包膜、多灶性肿瘤、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出包膜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11例(6.5%)发生中央区并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侵出包膜、多灶性肿瘤为中央区并侧颈区淋巴结共同发生转移的高危因素(均P<0.05)。高分辨率颈部淋巴结B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4.8%、96.5%,其对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4%、83.3%。 结论: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高分辨率颈部淋巴结B超可以作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对甲状旁腺辐射损伤作用

      2016, 25(11):1580-158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0

      摘要 (259) HTML (0) PDF 501.28 K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对甲状旁腺的直接辐射损伤作用及其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以及131I的治疗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在甲状腺外科第一次行131I清甲治疗的28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31I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为甲状旁腺功能正常者238例和甲状旁腺功能轻度低下者43例。检测并分析患者术后第1、6天与131I治疗前、131I治疗后1周、3个月的血清钙水平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结果:所有患者131I治疗前均无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正常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钙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2,P<0.05),术后第1天血清钙水平最低(P<0.05),其余 4次时间点间血清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08,P<0.05),术后第1天水平最低,131I治疗前升高,131I治疗后1周再次下降,131I治疗后3个月再次升高。术后甲状旁腺功能轻度低下患者131I治疗后于平均术后第7.5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钙血症;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钙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10,P<0.05),术后第1天和131I治疗1周后血清钙水平最低;不同时间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82,P<0.05),术后第1天水平最低,131I治疗前升高,131I治疗后1周再次下降,且接近术后第1天水平(P>0.05),131I治疗后3个月再次升高,且均值达到正常值范围。 结论:131I清甲治疗对甲状旁腺存在直接辐射损伤,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若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建议等到甲状旁腺激素完全恢复正常后再行131I清甲治疗。

    • 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2016, 25(11):1585-158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1

      摘要 (257) HTML (0) PDF 1.10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278例因良性甲状腺疾病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是否使用LigaSure将患者分为LigaSure组(130例)和传统手术统组(1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igaSure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手术切除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5.2 min vs. 70.8 min,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8.1 mL vs. 35.2 mL,P<0.05),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使用LigaSure可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值得临床应用。

    • >基础研究
    • LncRNA SNHG15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2016, 25(11):1590-15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2

      摘要 (221) HTML (0) PDF 1.26 M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SNHG15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qRT-PCR检测人未分化甲状腺癌FRO细胞、人甲状腺鳞癌SW579细胞、人甲状腺导管癌TT细胞及正常甲状腺HT-ori3细胞中LncRNA SNHG15表达水平;将FRO细胞分别转染SNHG15 siRNA及阴性对照siRNA后,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LncRNA SNHG15在FRO细胞、SW579细胞和TT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HT-ori3细胞,且在FRO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均P<0.05);与转染阴性对照siRNA的FRO细胞比较,转染SNHG15 siRNA的FRO细胞增殖能力与克隆形成率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均P<0.05)。 结论:LncRNA SNHG15在甲状腺癌细胞中表达升高,且细胞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高,沉默LncRNA SNHG15表达可抑制抑制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

    • TGF-α与EGFR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腺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6, 25(11):1596-16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3

      摘要 (228) HTML (0) PDF 3.70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患者甲状旁腺腺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收集36例SHPT组织标本以及7例正常甲状旁腺组织标本,HE染色区分弥漫性增生和结节性增生甲状旁腺,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甲状旁腺组织中TGF-α、EGFR和Ki-67的表达,并分析TGF-α、EGFR表达与SHPT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36例SHPT中弥漫性增生17例,结节性增生19例,甲状旁腺的增生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术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TGF-α、EGFR、Ki-67的表达在正常甲状旁腺织、弥漫性增生甲状旁腺织、结节性增生甲状旁腺织中均依次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TGF-α与EGFR在SHPT患者腺体组织中表达增高,且与甲状旁腺细胞的增生方式密切有关。

    • Foxp3+调节性T细胞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增殖的关系

      2016, 25(11):1602-160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4

      摘要 (207) HTML (0) PDF 1.40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增殖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4和Foxp3(调节性T细胞标志)的表达,以42例女性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组织为对照,分析Tregs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乳腺癌组织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与Foxp3+T细胞(Tregs)的数量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与Foxp3+T细胞数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但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Tregs的浸润数量与Ki-67表达之间无关(P>0.05)。 结论:乳腺癌组织微环境存在免疫抑制,Tregs浸润数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但与肿瘤增殖无关,提示Tregs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新指标。

    • 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移植裸鼠的治疗作用

      2016, 25(11):1608-161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5

      摘要 (461) HTML (0) PDF 1.37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移植裸鼠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瘤组织局部凋亡诱导因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PDCD5)与凋亡抑制因子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SKBR-3细胞制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组)、紫杉醇单药(紫杉醇组)、曲妥珠单抗单药(曲妥珠单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每周用药1次,6次后处死小鼠,取移植瘤称重后,分别用qPCR与Western bolt检测瘤组织PDCD5和XIAP基因与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移植瘤质量均明显减小,瘤组织PDCD5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XIAP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以上变化较2个单药组更为明显(均P<0.05)。单药组间比较,紫杉醇组降低XIAP mRNA与蛋白表达的作用强于曲妥珠单抗单组(均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化疗能有效抑制Her-2阳性乳腺癌移植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其作用可能与促进肿瘤PDCD5表达、同时降低XIAP表达有关。

    • miR-204对TFAM的靶向调控作用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影响

      2016, 25(11):1615-16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6

      摘要 (172) HTML (0) PDF 1.28 M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中miR-204对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靶向调控作用及其与细胞生长、增殖的关系。 方法: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分别转染miR-204模拟物或miR-204抑制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204与TFAM蛋白的表达;构建荧光酶报告基因质粒(mut-TFAM/wt-TFAM),将其与miR-204模拟物或miR-204抑制物共转染MDA-MB-231细胞后检测荧光酶活性变化;构建pcDNA3.1/TFAM质粒,将其单独或与miR-204模拟物共转染MDA-MB-231细胞后检测TFAM蛋白表达,并用MTT法和BrdU法检测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 结果:MDA-MB-231细胞转染miR-204模拟物后miR-204的表达明显升高,而TFAM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转染miR-204抑制物后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wt-TFAM与miR-204模拟物共转染时荧光酶活性明显下降,与miR-204抑制物共转染时荧光酶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转染pcDNA3.1/TFAM后,MDA-MB-231细胞的TFAM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细胞生长与增殖能力明显升高(均P<0.05);miR-204模拟物后,MDA-MB-231细胞在TFAM表达降低的同时,细胞生长与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而与pcDNA3.1/TFAM共转染后其上述作用均被部分抵消(均P<0.05)。 结论:miR-204能靶向抑制乳腺癌细胞TFAM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 >临床研究
    • 保留乳头乳晕感觉的乳腺切除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的 疗效分析

      2016, 25(11):1622-16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7

      摘要 (323) HTML (0) PDF 1.19 M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感觉的乳腺切除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的疗效。 方法:将58例男性乳腺发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吸脂+保留外侧薄层腺体瓣的腺体次全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吸脂+腺体切除术,仅保留乳头乳晕后方的少量腺体,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的术后24 h乳头乳晕感觉(χ2=9.946,P=0.007)和血运(χ2=4.913,P=0.02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胸壁不平坦的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392,P=0.036);术后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术后6个月乳头乳晕感觉优于对照组(χ2=6.054,P=0.014)。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 结论:与常规的吸脂+腺体切除术比较,吸脂+保留外侧薄层腺体瓣的腺体次全切除术疗效可靠、外观有优势、并发症无增加,尤其保护了乳头乳晕的感觉和血运,推荐临床采用。

    • 吲哚菁绿与纳米碳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对比研究

      2016, 25(11):1627-163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8

      摘要 (168) HTML (0) PDF 1.10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吲哚菁绿(ICG)、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示踪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患者136例,其中以ICG为示踪剂者60例(ICG组),以纳米碳混悬注射液为示踪剂者76例(纳米碳组)。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G组与纳米碳组SLN的检出率 (96.67% vs. 100%)、灵敏度(89.47% vs. 95.83%)、假阴性率(10.53% vs. 4.17%)、准确率(93.33% vs. 98.6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G组较纳米碳组SLN检出数目少(3.17枚vs. 3.92枚,P=0.000),但检出时间短(25.72 min vs. 49.29 min,P=0.000);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并不影响两种方法的SLN检出率及SLNB准确率(均P>0.05)。 结论:ICG与纳米碳混悬注射液示踪乳腺癌SLN具有相似的效能,并且均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实施。

    • 钼靶联合超声引导双定位法在乳腺微钙化灶活检中的 临床应用研究

      2016, 25(11):1633-163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19

      摘要 (237) HTML (0) PDF 2.04 M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定位在乳腺微钙化灶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在钼靶下对微钙化病灶三维定位,插入双钩定位针,到达病灶后固定位置;以超声探查双钩针,找到病灶的位置后,划出皮肤标记线,再插入单钩定位针;在标记线上作3 cm切口,用特制拉钩显露并固定病灶部位的乳腺组织和单钩针,对微钙化病灶区进行旋切;切下的圆柱体标本,放在带刻度的标本台上摄片,验证钙化灶是否已被完全切除,同时确定钙化灶在标本中的三维位置供病理检查。 结果:共108例乳腺微钙化病灶分类为BI-RADS 4A的患者采用以上方法。定位时病灶距双钩针距离平均为4.1 mm(小于传统方法),标本平均重量为8.5 g(小于传统方法),病灶全部被一次性精准切除。108例中阳性20例,包括不典型增生7例,导管原位癌7例,导管原位癌伴局灶浸润性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阴性病例88例。微钙化灶部位及形态与乳腺癌检出无明显关系(均P>0.05)。 结论: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定位对病灶定位准确、手术方法合理、切除标本小,并能提供病灶在标本中的精确位置进行病理检查;良性者乳房外形完全没有改变。

    • >文献综述
    •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疗进展

      2016, 25(11):1640-164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0

      摘要 (212) HTML (0) PDF 1.12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最重要的临床特点之一。近年来,PTC的诊疗方法愈加精细,而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的诊疗方法势必与单灶的PTC有所区别。目前,国内外学者对MPTC的研究尚不详尽。笔者从发病起源、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MPTC进行综述。

    • 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2016, 25(11):1646-16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1

      摘要 (241) HTML (0) PDF 1.10 M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纳米碳混悬液是淋巴示踪剂的一种,具有染色率高、染色时间长、示踪清晰和假阴性率低以及对甲状旁腺的“负显影”作用等优点,可以帮助术中进行更全面的淋巴结清扫和保护甲状旁腺,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甲状腺癌手术中。笔者就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乳腺癌大分割放疗进展

      2016, 25(11):1652-165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2

      摘要 (513) HTML (0) PDF 1.09 M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项大型试验证实放疗可明显降低乳腺癌局部复发风险和死亡风险。常规放疗除费用较贵、治疗时间较长、往返不便外,还可能因化疗副反应导致放疗的延迟,影响治疗效果,而低分次的大分割放疗,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可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就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吲哚菁绿联合美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SLNB检测中的价值

      2016, 25(11):1658-166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3

      摘要 (158) HTML (0) PDF 1.03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美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检测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使用吲哚菁绿联合美蓝检测前哨淋巴结(SLN),对照组单独使用美蓝检测SLN。手术切除的SLN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行SLNB后行腋窝I、II水平淋巴结清扫。 结果:观察组SLN检出率为96.77%,病理诊断腋窝淋巴结(ALN) 30例,观察组检测灵敏度 为96.67%,假阴性率为3.33%;对照组SLN检测率为93.54%,病理诊断ALN 32例,对照组检测灵敏度为65.63%,假阴性率为34.38%;观察组和对照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95.16%,κ值为0.903(P<0.05);对照组检测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70.97%, κ值为0.421(P<0.05);观察组SLN平均检出数为(3.54±1.22)枚,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吲哚菁绿联合美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SLNB检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 TPOAb、TgAb滴度测定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手术切除后腺体残留量的关系

      2016, 25(11):1662-166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4

      摘要 (159) HTML (0) PDF 432.95 K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TPOAb、TgAb滴度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次全切术后腺体残留量的影响,探讨术中最佳的切除和剩余量。 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甲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患者均选择甲状腺次全切手术,观察组根据TPOAb、TgAb滴度确定腺体残余量,对照组常规留余甲状腺。 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0% vs. 36.0%,χ2=7.895,P<0.005)。将两组的TPOAb、TGAb阳性的患者,按TPOAb、TGAb滴度水平高低分组,观察组各滴度组间甲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滴度组间甲减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滴度越高甲减发生率越高(P<0.05)。 结论:甲亢患者的次全切治疗中根据TPOAb、TgAb滴度调整腺体残余量,能够减少术后甲减的发生。

    • >临床报道
    • 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诊断分析

      2016, 25(11):1666-16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5

      摘要 (142) HTML (0) PDF 1.40 M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声像特征及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手术治疗的80例(87枚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计算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癌的诊断学效能指标。 结果:80例患者共检出87枚结节,其中良性结节33枚(37.93%),甲状腺癌结节54枚(62.07%);甲状腺癌结节的大小、结节纵横径比值、边界性质、内部回声性质、后方回声衰减情况、淋巴结肿大情况与甲状腺良性结节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75.93%、特异度为75.76%、漏诊率为24.07%、误诊率为24.24%。 结论:根据超声声像特征鉴别诊断甲状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的优点。

    • 淋巴管吻合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附120例报告

      2016, 25(11):1671-16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11.026

      摘要 (248) HTML (0) PDF 1.05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患侧上肢水肿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实施乳腺癌根治术并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患侧上肢水肿患者120例,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上肢水肿的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3、6、12个月,患侧上肢周径逐渐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患者上肢周径均大于健侧(P<0.05);术后3、6、12个月,患者ECW/ICW、ECW/TBW比值与术前比较均逐渐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患侧上肢轻度水肿者52例(43.33%)、中度水肿者55例(45.83%)、重度水肿者13例(10.83%),术后患者的上肢水肿程度较术前显著的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患侧上肢水肿治愈47例(39.17%)、显效38例(31.67%)、有效20例(16.67%)、无效15例(12.50%)。 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患侧上肢水肿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水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