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ME科研时间专栏
    • 胆囊癌的临床诊疗现状与挑战

      2016, 25(2):157-16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1

      摘要 (162) HTML (0) PDF 1.07 M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胆囊癌在胃肠道癌症中位居第五位,同时它也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80%~95%。这种肿瘤预后不佳,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平均中位生存期<6个月。因为胆囊癌在进展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而术后确诊为胆囊癌的发生率为0.5%~1.5%。如果术前怀疑患者胆囊癌,则不应通过腹腔镜手术。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定了胆囊癌的发病率有地理和种族的显著差异:美洲的印第安人高发,东南亚地区也比较高,但在美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区发病率较低。环境诱发因素在胆囊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胆石症、胆道和寄生虫感染的慢性炎症是最好的例证。在过去的10年里,改进成像技术和改良根治的手术方法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帮助延长胆囊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对于R0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其总体5年生存率为21%~69%。在将来,潜在的诊断标志物的发展将对那些种族易感性或已知胆道解剖异常的人群提供早期筛查诊断的机会。

    • >专题研究
    • 联合血管切除在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中作用的Meta分析

      2016, 25(2):162-1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2

      摘要 (446) HTML (0) PDF 2.60 M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血管切除(VR)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多个文献数据库,收集手术联合VR对比未联合VR治疗HCCA的文献,评估联合VR的安全性及疗效,并根据联合切除血管的类型分亚组分析。 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总计3 218例HCCA患者,其中联合VR治疗888例(联合VR组),未联合VR治疗2 330例(对照组)。Meta分析的总体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联合VR组安全性方面降低(病死率:OR=2.83,95% CI=1.80~4.44;术后并发症:OR=2.48,95% CI=1.44~4.28)且疗效不佳(1、3、5年生存率:OR=0.60,95% CI=0.49~0.73、OR=0.57,95% CI=0.47~0.69、OR=0.61,95% CI=0.41~0.91)(均P<0.05)。在门静脉切除亚组中,虽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但在其他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方面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肝动脉切除亚组中,所有的合并效应与总体的分析结果一致(均P<0.05)。 结论:对于仅有门静脉被侵犯的HCCA患者,手术联合VR是可行的,然而,一旦有肝动脉受累,则联合VR治疗需慎重施行。

    • 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2016, 25(2):175-1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3

      摘要 (233) HTML (0) PDF 1.48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34例行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术前行三维规划(观察组),19例未行三维规划(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分析观察组依据三维重建确定的肿瘤分型与实际手术结果的相符度,以及二维及三维图像对肝体积评估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25.4 mL vs. 676.3 mL)、手术时间(5.0 h vs. 5.8 h)、拔管时间 (8.9 d vs. 1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4、P=0.020、P=0.037),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根据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与实际结果比较符合度为86.7%(13/15);术前二维与三维计算出的平均肝切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9 mL vs. 411.2 mL,P>0.05)。 结论:三维重建可以完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精确评估,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肝胆管囊腺瘤临床诊治:附151例文献分析

      2016, 25(2):181-18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4

      摘要 (219) HTML (0) PDF 1.04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瘤(IBCA)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15年来发表的关于IBCA临床文章,共计151例患者,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151例IBCA患者中81例术前被误诊,误诊率达53.6%,其中23例个案报告的误诊率为91.3%;患者平均年龄为49.5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4.3:1),病程一般多在6年左右,发病部位左肝多于右肝(1.4:1);早期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特异性不强;手术全切后随访多数预后良好,有部分癌变。 结论:IBC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容易误诊,术中快速病理切片尤为必要,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IBCA有恶变倾向,术中尽量行肿瘤全切。

    • 单向倒刺线在腹腔镜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中的运用

      2016, 25(2):186-1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5

      摘要 (173) HTML (0) PDF 1.38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8月期间24例行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术的患者资料,其中10例采用传统缝线缝合胆管(传统缝线组),14例术中采用倒刺线缝合胆管(倒刺线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倒刺线组手术时间(230.50 min vs. 354.68 min)、胆总管缝合时间(5.33 min vs. 33.82 min)、肝管缝合时间(9.04 min vs. 25.14 min)均明显少于传统缝线组(均P<0.05)。所有患者出院1个月返院行T管造影,拔除T管,无结石残留、胆汁漏、胆管狭窄。 结论:单向倒刺缝线用于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联合胆道探查术安全、可行,可吸收倒刺缝线的使用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学习曲线,而不增加胆汁渗漏的风险。

    • 精准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2016, 25(2):191-19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6

      摘要 (199) HTML (0) PDF 1.08 M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行精准肝切除术)与对照组(53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242.3 min vs. 203.4 min),术中出血量(361.3 mL vs. 518.6 mL)、手术当日引流量(131.7 mL vs. 208.6 mL)、术后住院时间(18.1 d vs. 20.9 d)、住院费用 (2.2万元 vs. 2.9万元)均减少;术后3、7 d转氨酶峰值降低;总并发症发生率(5.56% vs. 18.87%)与结石复发率(7.41 % vs. 20.75%)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施行精准肝切除术,有利于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结石复发率。

    • 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6, 25(2):197-2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7

      摘要 (220) HTML (0) PDF 1.07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140例有胆道结石手术史需再次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相关的手术指标。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17.5 min vs. 125.3 min),术中出血量(67.3 mL vs. 113.2 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5.3 h vs. 55.2 h)及住院时间(6.9 d vs. 12.4 d)均明显减少(均P<0.05);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10 100元 vs. 9 600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镇痛例数(7例 vs. 17例)少于开腹组,切口感染发生率(2.9% vs. 12.9%)低于开腹组(均P<0.05),但胆瘘、胆道狭窄、结石残留、结石复发等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下,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加上术中的严谨细致的操作,腹腔镜在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且出血量少、术后感染率低、恢复快。

    • 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与分期内镜取石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比较

      2016, 25(2):202-20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8

      摘要 (190) HTML (0) PDF 1.10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与分期内镜取石(ERCP)和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治疗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52例行一期LC+LCBDE(LCBDE组),60例行ERCP后24 h或择期行LC(ERCP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除 LCBDE组平均年龄小于ERCP组外(42.4岁 vs. 57.4岁,P<0.05),两组其余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94.3% vs. 98.4%)、总并发症发生率(8.2% vs. 10.1%)、结石残余发生率(2.0% vs. 1.7%)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16.9% vs. 4.1%,P<0.05),但均为单纯性淀粉酶升高;与ERCP组 比较,L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4.9 d vs. 6.3 d),总住院费用减少(21 685.9元 vs. 30 354.3元),但LCBDE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7.1 min vs. 97.4 min)(均P<0.05)。 结论:一期LC+LCBDE或分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或残留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2016, 25(2):209-2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09

      摘要 (357) HTML (0) PDF 1.08 M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LCBDE)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或残留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6月52例行LCBDE治疗的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或残留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52例患者中成功完成LCBDE 48例(92.3%),其余4例均因腹腔粘连致密而中转开腹手术。48例患者术中放置T管15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33例;手术时间(102.6±19.5)min,术中出血量(38.6±12.7)mL,术后住院时间(4.2±2.5)d;术后发生轻微胆汁漏2例,拔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于术后6周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治愈。 结论:LCBDE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或残留胆总管结石成功率高,且微创、恢复快,推荐临床应用。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16, 25(2):214-2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0

      摘要 (365) HTML (0) PDF 1.13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各种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院行LC术的31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有8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5.96%),其中胆囊破裂22例(7.05%),腹腔出血28例(8.97%),肝动脉损伤17例(5.45%),胆瘘14例(4.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lot三角粘连、解剖变异、急性期、Calot三角区电灼及胆囊壁厚度超过5 mm与LC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lot三角出现粘连(OR=3.466,95% CI=1.432~8.389)、局部解剖变异(OR=1.988,95% CI=1.237~3.194)及术中采取Calot三角电灼切除(OR=1.089,95% CI=1.015~1.168)是LC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LC术前应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使用Calot三角区电灼切除,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基础研究
    • 胆管癌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016, 25(2):219-2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1

      摘要 (292) HTML (0) PDF 1.18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中分离具有干细胞特征的肿瘤细胞,为后续胆管癌干细胞的研究提供材料。 方法:用无血清培养法及流式细胞分选法从QBC-939细胞中分离得到具有干细胞特征的CD133+EpCAMhigh干细胞样细胞,继续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成球能力,并比较CD133+EpCAMhigh干细胞样细胞与QBC-939细胞单克隆形成率、耐药性,增殖能力,干细胞相关核转录因子OCT-4、Bmi-1、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以及BALB/c小鼠皮下移植后的成瘤能力。 结果:在无血清培养基中,CD133+EpCAMhigh干细胞样细胞具有较强的成球能力。与QBC-939细胞比较,CD133+EpCAMhigh干细胞样细胞克隆形成率、洛铂耐药性、增殖明显增加;干细胞相关核转录因子OCT-4、Bmi-1表达明显增加,而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皮下移植瘤形成率明显增加。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从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分离的干细胞样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可用于胆管癌干细胞的研究。

    • 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与TNF-α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2016, 25(2):225-2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2

      摘要 (365) HTML (0) PDF 2.02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与TNF-α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Versican与TNF-α在62例胆囊癌组织(肿瘤组)、3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炎症的胆囊组织(炎症组)、20例正常胆囊组织(正常组)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Versican与TNF-α在正常组、炎症组、肿瘤组中阳性表达率均呈依次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rsican与TNF-α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1,P<0.05)。Versican与TNF-α的表达均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且Versican还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Versican与TNF-α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患者(χ2=5.240、5.493,均P<0.05),但两者均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与两者单一阳性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Versican与TNF-α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Versican与TNF-α的阳性表达为胆囊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 和厚朴酚体外抗胆囊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6, 25(2):231-23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3

      摘要 (205) HTML (0) PDF 1.91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和厚朴酚在体外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用CCK-8法检测和厚朴酚对胆囊癌SGC-996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不同浓度和厚朴酚作用SGC-996细胞48 h后,分别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凋亡与细胞周期情况,以及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SGC-996细胞的生长,其24、48、72 h的IC50分别为34.66、23.20、18.87 μmol/L。和厚朴酚处理后的SGC-996细胞克隆细胞团数减少,细胞的凋亡率与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加,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Bcl-2/Bax比值)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dk4、Cdk6)表达降低,且均呈明显的浓度依赖趋势(均P<0.05)。 结论:和厚朴酚在体外对胆囊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启动细胞凋亡内始式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并且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

    •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2016, 25(2):238-24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4

      摘要 (279) HTML (0) PDF 1.91 M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收集55例配对的肝癌与癌旁组织标本,分别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标本中IFITM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IFITM3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IFITM3干扰片段转染在肝癌HepG2细胞后,观察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FITM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8.2% vs. 23.5%,P<0.05),低/中分化的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的肝癌组织(80.0% vs. 8.3%,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IFITM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2 399 vs. 0.9 565,P<0.05);IFITM3表达量与门静脉癌栓形成、肿瘤大小、TNM分期有关(均P<0.05)。HepG2细胞转染IFITM3干扰片段后,侵袭、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 结论:IFITM3在肝癌中表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密切相关,提示IFITM3在肝癌的恶性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抑制过氧化物酶1表达对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2016, 25(2):245-2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5

      摘要 (235) HTML (0) PDF 2.35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抑制过氧化物酶1(Prx-1)对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选用人肝癌HepG2细胞,用分次放疗放射剂量递增法诱导放射抵抗的肝癌细胞(RR-HepG2),检测RR-HepG2细胞与亲代HepG2细胞中Prx-1的表达,以及两种细胞在接受相同放射处理后存活率与迁移、侵袭能力。用表达shRNA-Prx-1的质粒转染两种细胞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亲代HepG2细胞比较,RR-HepG2细胞Prx-1的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放射处理后,RR-HepG2细胞的存活率升高,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增强(均P<0.05)。转染shRNA-Prx-1后,与各自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细胞比较,两种细胞Prx-1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接受放射处理后,两种细胞的存活率均降低,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均P<0.05)。 结论:肝癌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降低可能与Prx-1的表达有关,调控Prx-1的表达可望成为增强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有效途径。

    • 域含蛋白7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16, 25(2):252-2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6

      摘要 (200) HTML (0) PDF 1.73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域含蛋白7A(THSD7A)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用RT-PCR与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新鲜HCC及癌旁组织标本中THSD7A mRNA表达及75例HCC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THSD7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在HCC组织中THSD7A mRNA表达下调(P<0.05);THSD7A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24.0% vs. 87.0%,P<0.05)。THSD7A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结节数目(P=0.011)、Edmondson-Steiner分级(P=0.013)、BCLC分期(P=0.048)有关。THSD7A蛋白低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P=0.016)与无瘤生存率(P=0.013)均明显低于THSD7A高表达患者。 结论:THSD7A在HCC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THSD7A表达降低患者预后不良。

    • >临床研究
    • 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163例回顾性分析

      2016, 25(2):257-26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7

      摘要 (250) HTML (0) PDF 1.17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63例行根治性切除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根治性手术平均时间(3.1±1.2)h,术中出血量(763±498)mL。术后携带腹腔引流管中位时间6 d,11例携带T管,术后1个月拔除。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1±0.8)d、经口进食时间(2.7± 1.1)d、住院时间(7.9±3.4)d。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胆瘘,1例术区感染,2例术后腹水。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6个月无死亡及包虫复发情况。 结论:根治性切除是当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手术可行性,术中充分掌握肝脏血流控制、肝脏外科解剖、门静脉重建、胆管重建等技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我国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2016, 25(2):264-2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8

      摘要 (279) HTML (0) PDF 1.32 M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方法: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提取相应观测指标的5年生存率,利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4篇文献。558例患者纳入研究。各指标5年生存率的Meta结果显示,年龄≥35岁患者优于年龄<35岁患者(OR=0.01,95% CI=0.01~0.02,P<0.00001)、无家族史的优于有家族史的患者(OR=0.00,95% CI=0.00~0.00,P<0.00001)、肿瘤<5 cm的患者优于肿瘤≥5 cm的患者(OR=14.83,95% CI=1.03~212.53,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OR=0.47, 95% CI=0.27~0.82,P=0.007)、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患者优于分级为III级的患者(OR=2.84,95% CI=1.63~4.97,P=0.0002)、病理分型为其他癌的患者优于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OR=35.5,95% CI=21.71~58.03,P<0.00001);绝经状态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OR=0.64,95% CI= 0.26~1.59,P=0.34)。 结论:年龄、家族史、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型与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有关。绝经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证明。

    • 新辅助化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转化治疗中的应用

      2016, 25(2):271-27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19

      摘要 (276) HTML (0) PDF 1.08 M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不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伴肝转移12例),30例作为观察组,使用新辅助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新辅助化疗加常规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可切除转化率、术后生存状态、不良反应和近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在治疗16周时观察组可切除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 vs. 26.9%,P=0.01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46,P=0.029);两组不良反应及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可明显提高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的可切除转化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和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文献综述
    • 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病理改变与发病机制

      2016, 25(2):276-2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0

      摘要 (276) HTML (0) PDF 1.05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硬化为常见的肝脏慢性疾病,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肝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门静脉高压及肝功能减退两方面,进一步导致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生理变化,并在胆囊结石的发病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笔者就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病理改变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ROS1融合基因在恶性肿瘤中表达及研究现状

      2016, 25(2):281-28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1

      摘要 (288) HTML (0) PDF 1.05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生长、增殖等行为与激酶的活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靶向抑制激酶活性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疗法。ROS1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目前已证实ROS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有基因重排的现象,包括恶性胶质瘤、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肝胆管癌、胃腺癌、结肠直肠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ROS1融合蛋白组成性激活可驱动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恶变、迁移、侵袭。已有研究证实,以ROS1为靶向位点的抑制剂克唑替尼对于ROS1重排阳性的NSCLC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因此,进一步了解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简要论著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

      2016, 25(2):286-2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2

      摘要 (221) HTML (0) PDF 1.02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致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及台州医院1 161例急性胆囊炎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中转开腹的56例患者为研究组,随机选取78例顺利完成LC术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中转开腹的相关风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糖尿病、胆囊壁厚度、是否胆囊坏疽、术中出血量均与LC中转开腹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白蛋白(OR=1.258)、术中出血量(OR=0.988)是LC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低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糖尿病、胆囊坏疽及胆囊壁增厚及术中出血量是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 胆囊皱襞对保胆取石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6, 25(2):291-29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3

      摘要 (236) HTML (0) PDF 1016.16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皱襞对保胆取石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206例进行保胆取石术的患者按照胆囊是否伴有异常皱襞分为异常皱襞组和对照组(无异常皱襞),其中胆囊异常皱襞80例,无异常皱襞126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胆囊大小、形态、结石情况,胆囊腔内是否存在异常皱襞,然后于脂餐45 min对胆囊的收缩情况进行测量。 结果:保胆取石术后6个月后,异常皱襞组的沉积物发生率为57.5%,高于对照组的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术后12个月后,异常皱襞组的沉积物发生率为35.0%与对照组的2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术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后12个月,两组间胆囊收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12个月经过硫酸镁治疗后与手术后6个月相比,胆囊沉积物发生率显著降低,胆囊收缩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胆囊异常皱襞容易引发胆囊沉积物的产生,服用利胆药物后,胆囊沉积物发生率显著降低,胆囊收缩率显著提升。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穿刺后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2016, 25(2):295-29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4

      摘要 (753) HTML (0) PDF 1.10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穿刺后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穿刺后出血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肝穿刺后出血经血常规及腹部彩超检查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无效,采用床旁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凝固治疗,出血得到控制。 结论:肝穿刺后出血临床少见,血常规及腹部彩超检查有助于诊断。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临床报道
    • 8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手术疗效与术后随访

      2016, 25(2):298-3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5

      摘要 (191) HTML (0) PDF 1023.26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手术在8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9例80 岁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4例,平均年龄(85±9)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镜联合组(腹腔镜下用胆道镜经胆总管取石组,21例)、传统开腹组(开腹手术下用胆道镜经胆总管取石组,18例),观察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伤口感染、腹腔出血、继发性肺炎、腹腔脓肿等相关指标。使用SPSS 16.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双镜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115±18.1)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25±5.7)mL,平均住院时间(22.21±6.7 )d。传统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186±45.2)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225± 65.5)mL,平均住院时间(23.71±4.3 )d,双镜联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手术组伤口感染率、继发性肺炎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腹组(P<0.05)。 结论:对于80 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手术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 射频消融联合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术后复发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2016, 25(2):302-3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6

      摘要 (356) HTML (0) PDF 1.05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术后复发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1年8月—2015年1月诊治的术后复发肝细胞癌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治疗组给予射频消融联合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 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局部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2.2%、44.4%(P<0.05);治疗后,两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都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外周血IL-6和TGF-β1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AST和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的胸腔积液、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术后复发肝细胞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状态,对于肝功能的影响比较小,减少并发的发生,提高局部客观缓解率,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 生长抑素及凝血酶在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2016, 25(2):307-31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7

      摘要 (177) HTML (0) PDF 1.01 M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生长抑素、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收治的6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2例,联合组采用长抑素、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应用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其余基础治疗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差异。 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止血时间(7.3±3.8)h、住院时间(10.4±2.2)d、出血量(441±108)mL均著低于对照组的(9.5±4.2)h、(12.7±3.4)d、(507±129)mL(P<0.05);联合组治疗显效率(81.25%)高于对照组(53.13%)(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血红蛋白(Hb) (109.5±10.4) g/L、红细胞(RBC) (4.5±0.8)×109/L、血小板(PLT) (147.2±19.3)×109/L、红细胞压积(Hct)(41.3±6.9)%,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01.5±9.2) g/L、(3.7±0.7)×109/L、(131.5±17.8)×109/L、 (36.4±7.0)%, (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 (10.8±1.9)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 (28.6±3.9)s、纤维蛋白原(Fib) (392.5±51.4)mg/dL优于对照组的(12.0±2.0)s、 (30.1± 4.4)s、(319.8±49.8)mg/dL(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31.25%)高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长抑素、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较单用奥美拉唑的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率。

    • >病案报告
    • 急性胆管炎合并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

      2016, 25(2):311-3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2.028

      摘要 (208) HTML (0) PDF 1.36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