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5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与共识
    • 提高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水平,为临床精细化治疗保驾护航—《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解读

      2016, 25(7):939-943.

      摘要 (227) HTML (0) PDF 1.21 M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一直缺乏规范化的诊断标准和诊断体系。《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从肝癌的大体标本取材、慢性肝病评估、小肝癌、微血管癌栓、卫星结节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关切的重要指标对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浙江省专家共识(2015版)

      2016, 25(7):944-946.

      摘要 (228) HTML (0) PDF 429.03 K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销融作为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肝癌等领域。然而国内外对于其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中仍然有很大的分歧。韩国放射协会和意大利专家分别在2012年和2015年发表了甲状腺结节的热消融治疗共识。而目前国内甲状腺的热消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极为迅猛,但在繁荣的背后乱象丛生,缺乏严格的指证把握。为严格规范热销融技术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应用,浙江省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多次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几经易稿,初步达成共识,制定了“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销融治疗浙江省专家共识(2015版)”。再次强调本共识的目的是严格规范,加强管理。请全国专家给予指导及宝贵的意见。

    • >述评
    • 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清扫争议

      2016, 25(7):947-951.

      摘要 (159) HTML (0) PDF 1.18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是第二常见原发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是治愈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唯一手段,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意义尚不明确,本文将就淋巴结清扫相关争议进行讨论。

    • >专题研究
    • 原发性肝癌患者TNM分期与术后生存关系:SEER数据库分析

      2016, 25(7):952-956.

      摘要 (196) HTML (0) PDF 1.61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6版TNM分期标准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 方法: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0年间收录的接受肝切除的2 456例PL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肝细胞癌(HCC)2 270例(92.4%),肝内胆管癌(ICC)145例(5.9%),混合型(cHCC-ICC)41例(1.7%)。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PL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OS)情况,以及分析患者TNM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HCC患者术后1、3、5年OS为83.0%、58.1%、46.6%,ICC患者为80.0%、45.5%、26.2%,cHCC-ICC患者为63.4%、29.3%、29.3%,前者的OS明显优于后两者(P=0.049、0.004),后两者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与ICC中I期患者的OS明显优于其他各期(均P<0.05),但III期分层(IIIA,IIIB,IIIC)的患者间OS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HCC-ICC各分期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PLC伴淋巴结转移(N1期)少见(3.9%),N1期的HCC、ICC和cHCC-ICC之间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TNM分期预测PLC预后存在局限性,需纳入新的病理指标进一步研究完善,以满足临床应用实际需求。

    • 前入路与传统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疗效的Meta分析

      2016, 25(7):957-964.

      摘要 (63) HTML (0) PDF 1.29 M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和人工检索比较前入路与传统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疗效的对照研究的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并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9篇对照研究,共1 344例患者,619例行前入路手术,725例行传统入路。Meta分析结果表明,前入路手术患者的1、3年总生存率(OR=1.85,95% CI=1.25~2.71,P=0.002;OR=3.11,95% CI=2.16~4.46,P<0.00001)与无瘤生存率(OR=2.27,95% CI=1.60~3.22,P<0.00001;OR=3.13,95% CI=2.11~4.64,P<0.00001)及围手术期病死率(OR=0.33,95% CI=0.15~0.70,P=0.004)优于传统入路患者;前入路患者与传统入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技术上是安全的,与传统入路相比更符合肿瘤外科无瘤原则,可以提高肝癌患者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并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

    •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肝硬化巨大肝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6, 25(7):965-972.

      摘要 (174) HTML (0) PDF 1.79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硬化巨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和2015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ALPPS治疗的2例合并肝硬化的右肝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随访资料评价疗效。 结果:2例患者第一步手术行门静脉右支结扎和左右半肝原位劈离,第一步手术后2例患者的剩余肝体积均迅速增大,患者1术后6 d,剩余肝体积达到704.8 mL,占标准肝体积的60.3%;患者2术后 11 d,剩余肝体积达到771.3 mL,占标准肝体积的63.6%。2例患者第二步手术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第一步手术时间分别为240 min和210 min,术中出血均为600 mL;第二步手术时间为300 min和325 min,术中出血为1000 mL和800 mL。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新发肝内外转移。 结论:ALPPS治疗肝硬化巨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

    • 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手术后胆汁瘤发病因素与临床特点

      2016, 25(7):973-978.

      摘要 (392) HTML (0) PDF 1.10 M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手术后胆汁瘤发病因素与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500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手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后胆汁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 结果:500例患者中45例(9.0%)术后发生胆汁瘤。统计分析显示,存在胆道扩张、TACE术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使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是患者介入手术后发生胆汁瘤的危险因素(均P<0.05)。45例胆汁瘤患者中10例为有症状胆汁瘤患者,主要为黄疸和发热,且胆汁瘤直径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8.12 mm vs. 21.84 mm,P<0.05),穿刺引流治疗后8例患者胆汁瘤缩小,2例消失;35例无症状组患者定期影像学随访。 结论:对于有危险因素的肝细胞癌患者,应积极做术前好评估和预防工作。有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无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影像学随访,若胆汁瘤增大需要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预后。

    • 局麻下CT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术中肿瘤位置与疼痛的关系

      2016, 25(7):979-984.

      摘要 (180) HTML (0) PDF 1.12 M (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病灶距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远近与局麻下CT引导行微波消融(MWA)术中疼痛的关系。 方法:选取先成功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后行MWA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根据原发病灶位置分为近端组(病灶距离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距离≤5 cm,32例,37个病灶)和远端组(病灶距离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距离>5 cm,46例,54个病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近端组的病灶完全消融率与远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86% vs. 81.48%,P>0.05);两组术后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无组间差异(P>0.05)。按肿瘤大小(≤2 cm和>2 cm)分层比较,近端组与远端组的术前VAS评分、可耐受的最大治疗功率、消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近端组术中VAS评分、VAS相对值、哌替啶用量均明显的高于远端组(均P<0.05);近端组和远端组病灶>2 cm的患者的术中VAS评分、消融时间、哌替啶用量均明显高于本组病灶≤2 cm的患者(均P<0.05)。近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组(15.63% vs. 2.17%,P<0.05)。 结论:肝癌病灶距离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的位置≤5 cm会增加患者MWA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尤其是病灶直径>2 cm的患者增加会更加明显。

    • 出血坏死表型肝细胞癌肿瘤微血管特征研究

      2016, 25(7):985-990.

      摘要 (117) HTML (0) PDF 1.85 M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坏死表型肝细胞癌(HN-HCC)瘤内微血管(MV)特征。 方法:收集104例HCC样本,其中HN-HCC 72例,非HN-HCC(NHN-HCC)32例。将每例HCC样本均划分为癌组织中央区、肿瘤中心到肿瘤边缘中间区、肿瘤边缘区3个区域,分别比较两种类型HCC样本对应区域间MV形态特征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BTB/POZ结构域蛋白7(BTBD7)、缺氧诱生因子1α(HIF-1α)、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HCC瘤内MV形态分为肿瘤细胞簇包绕型血管(VETC)、毛细管状血管(CV)和两者混合型(VETC+CV)。两者相应区域间比较,HN-HCC各区域VETC阳性率均高于NHN-HCC(65% vs. 29%、76% vs. 9%、70% vs. 16%),CV阳性率均低于NHN-HCC组(23% vs. 55%、3% vs. 72%、11% vs. 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VETC+CV阳性率均无差异(均P>0.05);HN-HCC各区域BTBD7,HIF-1α,Ang-2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NHN-HCC(均P<0.05)。 结论:HN-HCC瘤内MV形态构筑紊乱且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肿瘤局部缺血缺氧及侵袭转移重要原因。

    • >基础研究
    • microRNA-616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6, 25(7):991-997.

      摘要 (118) HTML (0) PDF 796.34 K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616(miR-61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80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以及正常肝细胞与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细胞miR-616表达;分析miR-616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观察HCC细胞过表达或抑制miR-616表达后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变化。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中miR-616的表达明显升高,且复发患者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有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均P<0.05);所有HCC细胞株的miR-616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且在高侵袭性HCC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侵袭性HCC细胞株(均P<0.05);miR-616表达与HCC患者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Edmondson-Steiner分级、TNM分期有关(均P<0.05);miR-616表达是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61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616低表达患者(均P<0.05)。HCC细胞过表达miR-616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强,miR-616表达抑制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 结论:miR-616在HCC中表达升高,且miR-616高表达与HCC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Tspan8过表达与肝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关系

      2016, 25(7):998-1004.

      摘要 (131) HTML (0) PDF 2.17 M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span8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及预后之间关系。 方法: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肝癌细胞系及80例肝癌患者手术标本中Tspan8的mRNA与蛋白表达;应用组织芯片检测352例肝癌组织样本中Tspan8的表达,分析Tspan8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及复发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Tspan8的mRNA与蛋白表达在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MHCC97-H、MHCC97-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系(PLC/PRF/5、SMMC7721、HepG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与正常肝组织,且在有肝内转移或血管侵犯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及血管侵犯患者的癌组织(均P<0.05)。Tspan8高表达是肝癌术后复发转移(HR=1.64,95% CI=1.21~2.23,P=0.002)和术后生存(HR=1.66,95% CI=1.23~2.25,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Tspan8高表达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Tspan8低表达组,术后复发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 结论:Tspan8促进肝癌侵袭转移,Tspan8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 关键词 癌,肝细胞;Tspan8;肿瘤与转移;预后

    • 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肝癌中表达与作用

      2016, 25(7):1005-1010.

      摘要 (107) HTML (0) PDF 1.42 M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在肝癌(HCC)中的表达与生物学作用。 方法:分别用q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73例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多种HCC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系中ChREBP的mRNA与蛋白表达;观察siRNA干扰ChREBP表达后,HCC细胞周期、凋亡以及增殖的变化。 结果:ChREBP的mRNA与蛋白表达在HCC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所有HCC细胞系中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系(均P<0.05)。干扰ChREBP表达后,HCC细胞发生明显G1-S期阻滞、细胞增殖明显降低(均P<0.05),但细胞凋亡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 结论:ChREBP在HCC中表达升高,且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从而在HCC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抑癌基因Merlin与干细胞标记物Nanog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2016, 25(7):1011-1016.

      摘要 (117) HTML (0) PDF 1.34 M (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抑癌基因失活与肝癌干细胞(LCSC)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HCC组织标本中抑癌基因Merlin与LCSC表面标记物Nanog的蛋白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间的关系。 结果:按X-tile软件计算得出的Merlin与Nanog表达量的分界值,116例HCC中Merlin低表达者92例(79.3%),高表达者24例(20.7%);Nanog高表达者36例(31.0%),低表达者80例(69.0%)。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较差,有卫星灶、静脉浸润、出血坏死的HCC组织中Merlin低表达,而Nanog高表达(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erlin低表达和Nanog高表达是HCC术后存活和复发的独立的预测指标(均P<0.05)。将患者分为低危组(Merlin高表达并Nanog低表达)、中危组(Merlin高表达并Nanog高表达或Merlin低表达并Nanog低表达)、高危组(Merlin低表达并Nanog高表达)分析,3组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复发率(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抑癌基因Merlin失活与Nanog高表达有一定关系,两者的消长与HC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6, 25(7):1017-1022.

      摘要 (128) HTML (0) PDF 1.91 M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手术切除的HCC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CDC6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CDC6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 结果:HCC组织中CDC6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癌旁组织,qRT-PCR结果定量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6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卫星结节有关(均P<0.05);CDC6高表达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低于CDC6低表达患者(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C6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HR=1.089,95% CI=0.986~1.186,P=0.033)及总生存率(HR=2.441,95% CI=1.128~3.652,P=0.012)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CDC6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C6可能参与HCC发生及进展,并可作为判断肿瘤复发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 NRAGE在小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6, 25(7):1023-1028.

      摘要 (118) HTML (0) PDF 1.49 M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RAGE在小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60例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非癌组织中NRAGE的表达,分析NRAGE表达与小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NRAGE在小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63.13% vs. 14.38%,P<0.05)。NRAGE表达增高与患者年龄、术前AFP水平、完整包膜和复发密切相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微血管癌栓、术前AFP水平、子灶、完整包膜、复发、浆膜浸润、巴塞罗那分期、分化程度和NRAGE表达是小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RAGE表达与微血管癌栓、术前AFP水平、复发、巴塞罗那分期是影响小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RAGE高表达小肝细胞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35.63% vs. 54.23%,P<0.05)。 结论:NRAGE在小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NRAGE高表达患者预后差。

    • 脾切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β1和α-SMA表达的影响

      2016, 25(7):1029-1034.

      摘要 (170) HTML (0) PDF 1.50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不同时间行脾切除术后肝组织TGF-β1与α-SMA mRNA水平的变化,探讨脾切除对肝纤维化发展的影响。 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模型组(模型组)、肝硬化模型+切脾组(切脾组),采用腹腔内注射40%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切脾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早期(第2周)、中期 (第4周)、晚期(第6周)分批行脾切除术。造模后第8周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q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和α-SMA的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正常对照组肝小叶结构完整,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假小叶形成;各切脾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且随着切脾时间的延迟逐渐加重,但均轻于模型组。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肝组织TGF-β1和α-SMA的mRNA的水平均较明显升高(均P<0.05),升高程度均表现为:模型组>晚期切脾组>中期切脾组>早期切脾组(均P<0.05)。 结论:脾切除能降低了肝组织TGF-β1与α-SMA的表达水平,故脾脏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胆汁内引流和外引流对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

      2016, 25(7):1035-1042.

      摘要 (111) HTML (0) PDF 1.63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胆汁内引流和外引流对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胆汁内引流组(ID组)、胆汁外引流组(ED组)、对照组,ID组和ED组均行胆总管结扎,对照组行假手术,各组均于术后72 h行部分(70%)肝切除,ID组和ED组同时分别行胆汁内引流与胆汁外引流。分别在肝切除术后0、1、2、3、7 d收集大鼠血清与残余肝组织,检测肝功能指标、肝组织有丝分裂细胞数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计算各组肝切除术后7 d残肝质量/体质量比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D组和ED组肝切除术后各时间点,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升高,而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ID组与ED组间比较,除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其他两项指标ID组均优于ED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D组和ED组核分裂细胞数在肝切除术后大多数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ID组核分裂细胞数多于ED组,在肝切除术后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切除术后,ID组和ED组肝组织PCNA表达量升高的速度与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ID组升高的程度与衰退的速度大于ED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D组和ED组在肝切除术后7 d的残肝质量/体质量比值均降低(均P<0.05),ID组的残肝质量/体重比值明显高于ED组(P<0.05)。 结论:胆道梗阻的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胆汁内引流可以改善术后肝功能,促进残余肝脏再生。

    • >临床研究
    • 甲状腺微小癌淋巴转移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6, 25(7):1043-1050.

      摘要 (113) HTML (0) PDF 526.12 K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综合定量评价甲状腺微小癌(TMC)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为TMC的治疗及转移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05年1月―2015年7月发表的关于TMC淋巴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共3 355例患者,发生淋巴转移1 292例(38.51%)。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OR=1.46,95% CI=1.20~1.78)、男性(OR=2.26,95% CI=1.65~3.09)、肿瘤直径≥0.5 cm(OR=0.46,95% CI=0.36~0.59)、原发灶多灶(OR=0.52,95% CI=0.42~0.65)、发生囊外侵袭(OR=3.22,95% CI=2.04~5.08)是TMC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对于年龄<45岁、男性、肿瘤直径≥0.5 cm、原发灶多灶、发生囊外侵袭的TMC患者应警惕淋巴转移的发生。

    • 甲状腺癌并存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附129例分析

      2016, 25(7):1051-1056.

      摘要 (244) HTML (0) PDF 1.10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TC)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单纯TC(TC组)及129例TC合并L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TC合并LT组),后者包括40例(31.0%)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81例(62.8%)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8例(6.2%)同时合并HT与CLT。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分别行单侧腺叶切除、次全切除、全切除以及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129例TC合并LT患者中,仅1例(0.8%)为甲状腺髓样癌(MTC),其余(99.2%)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TC组比较,TC合并LT组女性、微小癌、单叶受累、颈淋巴结阴性比率均明显增加,而病灶最大径明显减小(均P<0.05);在TC合并LT组中,并CLT患者与合并HT患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与LT并存的TC以PTC多见,且多为女性,LT可能对TC原发灶生长及腺内、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TC合并CLT与合并HT的临床病理特征相似。

    • 意外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测因素:附523例报告

      2016, 25(7):1057-1062.

      摘要 (71) HTML (0) PDF 1.11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影像和病理特征探讨意外甲状腺癌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2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意外甲状腺癌患者108例(观察组),非意外甲状腺癌患者41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 结果:两组在年龄、病灶数量、病理分型、病变结构、是否合并良性甲状腺疾病、是否钙化、癌灶颜色、纵横比、弹性评分、边界情况、回声强度、是否清扫中央组淋巴结的构成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滤泡状癌、无钙化、纵横比<1、边界清晰、非低回声、弹性评分<3、癌灶直径与癌灶所在结节的直径比值<30%是意外甲状腺癌发生的预测因素(均P<0.05)。 结论:滤泡状甲状腺癌、无钙化、纵横比<1、边界清晰、非低回声、弹性评分<3、癌径比<30%等是意外甲状腺癌的预测因素。

    • >文献综述
    • 精准肝切除技术在减轻肝切除术后炎症方面的作用

      2016, 25(7):1063-1068.

      摘要 (95) HTML (0) PDF 1.10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切除手术是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肝切除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肝切除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可极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顺利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精准肝切除技术在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笔者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就精准肝切除术在减轻肝切除术后炎症方面的作用做一综述。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6, 25(7):1069-1075.

      摘要 (130) HTML (0) PDF 1.10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200~100 000核苷酸长度且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一类RNA分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主要通过在转录、转录后以及表观遗传水平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以此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等过程,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原发性肝癌中多种显著异常表达的lncRNA,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诊断和预后的新的分子标志物。笔者在简要介绍lncRNA的基础上,对近年来lnc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AFP、GP73、SOD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

      2016, 25(7):1076-1080.

      摘要 (88) HTML (0) PDF 488.49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患者各100例(分别为肝癌组和肝硬化组),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P73、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SOD,并与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观察AFP、GP73及SOD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肝癌组血清AFP、GP7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SOD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AFP、GP73及SOD单纯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最佳节点分别为150.29 μg/L、214.78 μg/L和55.61 IU/mL,联合检测AUC高达0.902,明显高于单纯检测AFP、GP73及SOD的0.726、 0.813及0.791。 结论:AFP、GP73及SOD联合检测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可显著提高检出率。

    •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RFA微创治疗

      2016, 25(7):1080-1084.

      摘要 (72) HTML (0) PDF 1.12 M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8—2012年收治的97例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再次治疗采用射频消融术者58例(射频组)、选择采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者39例(无水酒精组),比较两组肿瘤复发治疗效果。 结果:病灶≤3 cm和>3 cm者,射频组的治疗次数均低于无水酒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3 cm者,射频组灭活率为90.24%,无水酒精组为80.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病灶>3 cm者,射频组病灶灭活率明显高于无水酒精组(82.61% vs. 50.00%,P<0.05)。 射频组并发症率低于无水酒精组但无统计学差异(31.03% vs. 41.03%, P>0.05);射频组末次治疗后的1、2、 3年存活率分别为84.48%、62.07%、43.01%均明显高于无水酒精组的64.10%、42.03%、2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总生存中位时间明显长于无水酒精组(18个月 vs.13个月,Log-rank χ2=5.566,P=0.018)。 结论: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 >临床报道
    • 快速康复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6, 25(7):1085-1088.

      摘要 (86) HTML (0) PDF 1.07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 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48例,观察组(26例)采取快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22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体力康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 结论:快速康复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改善患者心理及生理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后治疗效果分析

      2016, 25(7):1089-1092.

      摘要 (225) HTML (0) PDF 1.07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及术后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2例)和开腹组(26例),腹腔镜组在腹腔镜辅助下行穿孔修补术,开腹组行开腹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情况均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可作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