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5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胰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

      2016, 25(9):1231-12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1

      摘要 (204) HTML (0) PDF 1.23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预后最差,治疗极具挑战性。胰腺癌的治疗模式正在由“surgery first”转变为“MDT”;对于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提倡开展新辅助治疗,以提高R0切除率;在临床研究之外,提倡进行标准范围的淋巴清扫;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不同胰腺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胰瘘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应重视提高吻合质量以降低胰瘘发生率。

    • 精准医疗大环境下血游离DNA突变检测对胰腺癌诊治发展的临床意义

      2016, 25(9):1236-12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2

      摘要 (180) HTML (0) PDF 1.19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并且日益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价值。胰腺癌是致死率最高的恶性实体瘤之一,近些年胰腺外科手术技术日臻成熟,影像、手术器械、能量平台、辅助治疗、靶向药物等相关学科发展,为胰腺癌治疗跨入个体化阶段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循环游离肿瘤DNA(ctDNA)能反映肿瘤的基因特征,该文阐述检测ctDNA突变对胰腺癌诊疗精准化发展的临床意义。

    • >专题研究
    •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术:附12例报告

      2016, 25(9):1242-12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3

      摘要 (248) HTML (0) PDF 1.19 M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侵犯血管的胰腺癌根治手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注意事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行根治手术的胰腺癌并侵犯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患者资料,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联合PV除者3例、SMV节段切除者1例、PV/SMV同时切除6例,脾静脉均予结扎未重建,5例保留脾脏,1例因脾脏淤血严重行联合脾脏切除;胰体尾部切除术2例,均联合PV/SMV切除,同时行脾脏切除。门静脉阻断时间为16~30 min;血管对端吻合10例,人造血管移植2例。 结果:1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胆瘘、胰瘘、出血、血栓、人工血管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无近期区域性门静脉高压表现。 结论:在有条件的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施行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体尾切除术是可行的,可提高切除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要求术中仔细解剖、细致操作,且达到肉眼根治性切除,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远期生存率。

    • 壶腹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16, 25(9):1247-125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4

      摘要 (338) HTML (0) PDF 1.09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壶腹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壶腹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 结果:全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4.3%、54.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EA、CA19-9、CA242、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胰腺侵犯、神经侵犯、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壶腹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EA、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壶腹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壶腹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CEA、肿瘤浸润深度是评价壶腹腺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指标。

    • 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

      2016, 25(9):1253-125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5

      摘要 (186) HTML (0) PDF 1.34 M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 方法:将2010年—2012年收治的58例胰腺体部及体尾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后配合化疗,对照组仅接受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生存情况并分析预后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客观有效率(44.9% vs. 6.9%)、疾病控制率(82.8% vs. 55.2%)明显升高(均P<0.05);半年生存率(79.3% vs. 48.3%)、1年生存率(55.2% vs. 17.2%)、平均生存时间(17.6个月vs. 10.3个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有无淋巴/血管转移是胰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对于可以采取手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采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疗效良好,可推荐应用。

    • 纳米刀消融术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安全性及疗效评价

      2016, 25(9):1256-126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6

      摘要 (414) HTML (0) PDF 1.54 M (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纳米刀消融术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3月18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纳米刀消融术治疗,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淀粉酶浓度明显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术后CA19-9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各时间点均低于术前水平(均P<0.05);心肌酶指标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均P>0.05)。术后3个月内发生胰腺炎2例(11%)、低血糖、高血糖、胃排空障碍各1例(5%),对症治疗后均较快恢复,无胰瘘、出血、胆瘘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按EORTC标准,术后完全代谢缓解2例(11%),部分代谢缓解10例(55%),代谢无变化3例(17%),代谢恶化3例(17%),客观有效率为67%,疾病控制率为83%。 结论:纳米刀消融术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泛。

    • SHH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6, 25(9):1266-12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7

      摘要 (339) HTML (0) PDF 575.84 K (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信号通路蛋白SHH在胰腺癌组织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胰腺癌组织与30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HH的表达,并分析SHH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组织中的SHH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病变组织(66.67% vs. 0.00%,P<0.05)。胰腺癌组织中的SHH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是否患者的淋巴节转移、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SHH表达阳性表达胰腺癌患者与SHH表达阴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67% vs. 20.00%;18.4个月 vs. 15.6个月,均P>0.05)。 结论:SHH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其阳性表达可能与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但与患者的远期预后关系尚不明确。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mRNA结合蛋白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及意义

      2016, 25(9):1271-127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8

      摘要 (195) HTML (0) PDF 1.30 M (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mRNA结合蛋白3(IMP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6例胰腺癌组织以及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IMP3表达,分析IMP3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组织中IMP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93.65% vs. 0.00%,P<0.000)。IMP3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深度、TNM分级有关(均P<0.05);IMP3高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IMP3低表达患者(9.5个月vs. 17.8个月,P=0.000)。 结论:IMP3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增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胰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MP3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

    • >基础研究
    • TAp6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6, 25(9):1276-128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09

      摘要 (321) HTML (0) PDF 1.18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Ap6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分别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Ap63 mRNA与蛋白在21例胰腺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3种胰腺癌细胞(PANC-1、CFPAC-1、BxPC3)及正常胰腺细胞(HPDE6-C7)中的表达;用TAp63-siRNA转染PANC-1细胞后,观察TAp63 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并用MTT和BrdU法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的增值情况。 结果:胰腺癌组织中TAp6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t=2.572,P=0.0158);TAp63 mRNA与蛋白在3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胰腺HPDE6-C7细胞(均P<0.05)。与未处理的PANC-1细胞比较,转染TAp63-siRNA后的PANC-1细胞TAp63 mRNA与蛋白明显降低,但细胞增殖与DNA合成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 结论:TAp63在胰腺癌组织与细胞中表达降低,且表达量越低,细胞生长能力越强。

    • 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对胰腺癌生长及肿瘤血管 生成影响

      2016, 25(9):1282-12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0

      摘要 (177) HTML (0) PDF 2.65 M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对胰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分别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SWl990、Capan-2、Aspc-1、PANC-1)中COX-2及VEGF表达,并用MTT法检测NS-398在体外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用体外实验最敏感细胞株建立裸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将荷瘤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NS-398与生理盐水处理,比较两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并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VEGF蛋白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各胰腺癌细胞中均有COX-2及VEGF表达,NS-398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抑制各胰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其中Bxpc-3细胞COX-2与VEGF表达量最高,且对NS-398最敏感。用Bxpc-3细胞建立原位移植瘤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比较,平均肿瘤体积明显减小(20.215 2 mm3 vs. 204.444 4 mm3),瘤组织中COX-2与VEGF表达及MVD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NS-398对胰腺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OX-2途径降低VEGF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HSF-1在HMGB1诱导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2016, 25(9):1291-12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1

      摘要 (167) HTML (0) PDF 1.22 M (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所诱导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不同浓度HMGB1作用于RAW264.7细胞不同时间后,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水平;分别用免疫荧光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作用后,RAW264.7细胞NF-κB核转移情况与HSF-1表达。观察干扰HSF-1表达后,HMGB1诱导RAW264.7细胞TNF-α表达的变化。 结果:HMGB1作用后,RAW264.7细胞分别在4、12 h出现两次TNF-α分泌高峰,且TNF-α的释放量随HMGB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HMGB1作用后,RAW264.7细胞的NF-κB核转移明显增强,HSF-1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干扰HSF-1表达后,HMGB1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TNF-α量较未干扰的RAW264.7细胞明显增加(P<0.05)。 结论:HMGB1能诱导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与HSF-1的表达,但HSF-1可能对HMGB1诱导的炎症反应有负反馈性抑制作用。

    • 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XIAP、SMAC水平的变化 及其临床意义

      2016, 25(9):1296-13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2

      摘要 (158) HTML (0) PDF 1.50 M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XIAP、SMAC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与两者在胆管癌患者血清中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胆管癌患者在胆管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XIAP与SMAC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XIAP与SMAC的水平。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 结果:胆管癌组织中XIA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1.45% vs. 30.00%,P<0.05),而SMAC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38.89% vs. 80.00%,P<0.05)。XIAP表达与胆管癌病理分型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关,而SMAC表达与胆管癌TNM分期、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XIAP、SMAC表达呈负相关(r=-0.327,P<0.05)。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XIA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而血清SMA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术后趋向正常。XIAP与SMAC在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具有一致性(r=0.381,P=0.025;r=0.623,P=0.000)。 结论:胆管癌组织中XIAP表达升高,而SMAC表达降低;两者联合检测对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 >临床研究
    • 序贯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附112例报告

      2016, 25(9):1302-13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3

      摘要 (144) HTML (0) PDF 1.11 M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序贯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疗效。 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112例ABP患者行保守治疗基础上的序贯微创治疗,后者包括内窥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网篮取石,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LC+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以及微创治疗的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 结果: 88例轻、中型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解除胆道结石病因并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7.5± 2.3)d;24例重型患者中,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21.2±5.3)d。 结论:序贯微创治疗ABP疗效确切,具有住院期间一次彻底解除病因,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等优势。

    • 术后第1天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在预测胰瘘中的价值

      2016, 25(9):1307-13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4

      摘要 (156) HTML (0) PDF 1.14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第1天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DFA1)在预测胰瘘(PF)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及肥城矿业中心医院自2011年2月―2016年2月行胰腺切除的患者资料,选择其中有DFA1资料的患者,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FA1预测P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并分析PF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125例行胰腺切除术患者中67例(5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12例胰体尾切除术)有DFA1资料。此67例中发生PF 15例(22.39%),其中A级7例(10.45%),B级6例(8.96%),C级2例(2.99%)。ROC曲线分析发现DFA1对PF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5),当截点值为342 U/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100%、80.8%、60.0%、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DFA1、胰管直径≤3 mm及胰腺质地软为PF的危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FA1为P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DFA1为PF的独立因素,对PF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当患者DFA1>340 U/L时应积极预防PF的发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的不同处理

      2016, 25(9):1313-13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5

      摘要 (447) HTML (0) PDF 1.13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162例SAP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67例行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穿刺引流组),13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14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穿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保守治疗组腹腔内积液大体吸收时间、膀胱压下降时间明显晚于其余各组(均P<0.05);穿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与开腹组(均P<0.05);保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保守治疗组与开腹组病死率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与腹腔镜组(均P<0.05)。 结论:B超或CT引导下穿刺及腹腔镜后入路置管引流对治疗SAP合并胰腺周围大量积液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较低。

    •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包裹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策略

      2016, 25(9):1319-132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6

      摘要 (343) HTML (0) PDF 1.79 M (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57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WOPN患者临床资料,并重点总结其中35例MDRO感染患者的治疗及结果。 结果:全组患者病死率29.8%(17/57),其中MDRO感染患者为40.0%(14/35),而普通细菌感染患者为13.6%(3/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细菌感染患者比较,MDRO感染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升高、外科干预次数增多、ICU住院时间延长以及住院费用增加(均P<0.05)。50例(87.7%)采用先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必要时行微创入路的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或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的升阶梯治疗,总治愈率72.0%,其中MDRO感染患者治愈率60.6%;7例(12.3%)采用直接先行OPN,而后联合PCD与MARPN的降阶梯治疗,总治愈率71.4%,其中MDRO感染患者治愈率50.0%。全组共检出MDRO病原菌50株,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6.0%,18/50)、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20.0%,10/5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14.0%,7/50)、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0.0%,5/50)和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8.0%,4/50)。 结论:WOPN治疗上首选升阶梯策略,MDRO感染的WOPN患者预后较差,往往需要更积极的外科治疗策略。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道疾病的外科处理

      2016, 25(9):1324-13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7

      摘要 (198) HTML (0) PDF 1.19 M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胆道疾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ABP行胆道疾病处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轻型192例,中重型2例,重型12例;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ERCP、肝叶部分切除术等。 结果:中重型及重型ABP患者均在非手术治疗后早期行外科处理;轻型ABP患者中与早期手术者(起病2周内)抗生素使用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延期手术者(起病2周后)明显减少,同期手术者抗生素使用时间、总住院时间、总费用较择期手术者明显减少(P<0.05)。 结论:ABP患者胆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轻型患者应在同次住院期间且起病早期行胆道手术治疗;重型患者应在非手术治疗整体情况缓解后尽早行手术治疗;如有胆道梗阻或胆管炎无论轻重均应急诊手术或ERCP。

    • 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NGAL和胃饥饿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2016, 25(9):1331-13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8

      摘要 (317) HTML (0) PDF 1.10 M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胃饥饿素(ghrelin)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低与患者病情的关系。 方法:收集既往收治的199例AP患者资料,其中急性轻症胰腺炎(MAP)10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96例;治疗期间17例(8.54%)死亡,分别比较不同病情与不同治疗转归及患者间入院第1天NGAL、ghrelin水平和其他指标的差异。 结果:SAP患者的NGAL、ghrelin、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淀粉酶、降钙素原(PCT)、APACHE II评分、Balthazar CT评分、BISAP指数均明显高于MAP组患者(均P<0.05);治疗期间死亡患者的以上指标也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均P<0.05);199例患者外周血中NGAL、ghrelin水平与BISAP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79、0.482,均P<0.05),且两者与BISAP指数的相关性优于血淀粉酶、WBC、PCT。 结论:AP患者外周血中NGAL、ghrelin水平与病情密切相关,两者水平增高预示着患者预后的不良的风险增大。

    •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三种血流阻断方法的比较

      2016, 25(9):1336-13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19

      摘要 (172) HTML (0) PDF 1.09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间因原发性肝细胞癌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中肝血流控制分别采用Pringle法(全肝阻断组,18例)、半肝血流阻断法(半肝阻断组,17例)、七步断肝法分步阻断(七步断肝组,10例)。比较3组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 结果:3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七步断肝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胃肠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全肝阻断组与半肝阻断组(均P<0.05)。 结论:利用七步断肝法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安全、简便、可行,且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各级医院借鉴和开展。

    • 肝正中裂劈开切除中央型肝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6, 25(9):1341-134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20

      摘要 (278) HTML (0) PDF 1.90 M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型肝癌肝切除术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VIII段深部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术前对患者行精确的肝功能及肿瘤情况评估、进行周密的手术规划。术中沿肝正中裂劈开肝实质,上达第二肝门,下至第一肝门,再沿肝右静脉走行位置切开肝实质与劈开的肝正中裂汇合,然后沿肿瘤包膜完整切除肿瘤,并完整保留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术后CT复查显示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回流通畅。 结论:中央型肝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前充分评估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Cockett综合征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附27例报告

      2016, 25(9):1346-13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21

      摘要 (183) HTML (0) PDF 2.13 M (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腔内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CS诱发DVT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造影;1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深静脉置管溶栓,其中 6例植入支架;7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置管溶栓;2例患者行浅静脉溶栓。 结果:23例术后恢复良好,复查造影发现深静脉通畅,血栓基本消失,4例出院时肢体有轻-中度肿胀;术后2例因滤器内血栓而转为永久性滤器;围手术期无肺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3例活动后仍有下肢肿胀,余24例下肢无肿胀,缓解率达88.9%;彩超发现4例髂静脉闭塞,23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达85.2%。 结论: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方式,可有效治疗CS合并DVT。

    • >文献综述
    • 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2016, 25(9):1351-13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22

      摘要 (187) HTML (0) PDF 1.11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胰腺癌常规治疗的效果非常有限,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恶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分子靶向药物在胰腺癌的治疗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笔者就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胰肠吻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6, 25(9):1357-136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23

      摘要 (104) HTML (0) PDF 1.11 M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壶腹周围癌、胆总管下端癌以及胰头癌的首选手术方式,其中术后胰瘘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选择适合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尽管对胰肠吻合技术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进,但胰瘘仍无法避免。笔者通过复习文献,对胰肠吻合技术的发展与改进方面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右美托咪啶在全麻下胰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的作用

      2016, 25(9):1363-13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24

      摘要 (128) HTML (0) PDF 1.06 M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下行胰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中应用右美托咪啶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2月行HIFU手术治疗的87例胰腺癌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采用芬太尼2~3 μ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丙泊酚1.5~2.0 mg/kg进行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顺阿曲库铵、七氟烷进行维持麻醉,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 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负荷量0.7 μg/kg,之后以0.2 μg/(kg·h)静脉输注至术毕,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完毕(T0)、麻醉30 min(T1)、麻醉90 min(T2)、麻醉180 min(T3)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以及麻醉前、手术后90 min的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七氟烷用量、雷米芬太尼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0~T3时刻,两组患者的MA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3时刻,观察组的H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p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毕90 min,观察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全麻下行胰腺癌HIFU治疗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稳定术中心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TACE联合微波消融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小肝癌

      2016, 25(9):1368-13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6.09.025

      摘要 (196) HTML (0) PDF 1.83 M (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小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19例行TACE治疗小肝癌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AFP及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根据检查结果联合MW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3个月后再次复查肝功能、AFP及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采用mRECIST标准评价其疗效。 结果:19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19次,TACE术后1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3例,完全缓解率31.5%,13例PR患者联合MWA或MWA+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后3个月CR 10例、PR 3例。TACE术后1个月3例患者AFP值降至正常,联合治疗后3个月,全组16例患者AFP值降至正常,另3例患者AFP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TACE联合MW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小肝癌能明显提高其疗效,并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