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的争议

      2017, 26(1):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1

      摘要 (608) HTML (967) PDF 1.07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切除术是早期肝细胞癌(HC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由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远期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等问题,肝切除术应用于中晚期HCC以及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尚存在争议,笔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 >专题研究
    • 实时超声导航下解剖性肝段切除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2017, 26(1):6-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2

      摘要 (680) HTML (1011) PDF 1.71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治疗中应用实时超声导航的解剖性肝段切除的疗效。 方法:回顾2014年6月—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30例行实时超声导航下解剖性肝段切除的肝癌患者(观察组)与30例行非解剖性肝段切除的肝癌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153.5 min vs. 128.5 min,P<0.05),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175.0 mL vs. 200.00 mL,P>0.05),但术中输血率降低(10.0% vs. 36.7%,P<0.05)、肝门阻断率降低(16.7% vs. 40.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 33.3%,P>0.05);观察组的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6.7% vs. 43.3%,P<0.05),1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0.0% vs. 53.3%,P<0.05)。 结论:实时超声导航下解剖性肝段切除的应用对减少肝癌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 3D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 26(1):13-1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3

      摘要 (193) HTML (1041) PDF 1.09 M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3D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3D高清腹腔镜肝切除术(3D组,48例)和传统2D腹腔镜肝切除术(2D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D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2D组(522 min vs. 566 min,P=0.001)。 结论:3D高清腹腔镜肝切除术有助于精准解剖,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不增加副损伤和住院总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微创外科手段。

    •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 小肝癌的对比研究

      2017, 26(1):18-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4

      摘要 (361) HTML (944) PDF 1.08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直径≤3 cm)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3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消融组),以及同期3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腔镜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及生存情况。 结果:与腔镜组比较,消融组手术时间(53.89 min vs. 128.57 min)、术中出血量(7.29 mL vs. 115.33 mL)、术后住院时间(1.86 d vs. 5.50 d)、住院费用(1.73万元vs. 2.23万元)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消融组与腔镜组的手术根治率(97.1% vs. 100.0%)、 3年复发率(51.4% vs. 40.0%)以及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74.3% vs. 76.7%、62.9% vs. 66.7%、37.1% vs. 40.0%)与总生存率(85.7% vs. 86.7%、82.9% vs. 83.3%、77.1% vs. 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射频消融与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相似。射频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小肝癌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急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的预后分析

      2017, 26(1):25-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5

      摘要 (134) HTML (1021) PDF 1.08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间57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实施急诊手术治疗,住院病死率为10.5%。其1、3、5年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6%、51.0%、32.7%与69.4%、40.8%、18.4%,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获得随访的49例患者中38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肝内复发18例(47.4%),肝外转移20例(52.6%)。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10 cm(HR=2.43,P=0.031)和多发肿瘤结节(HR=0.46,P=0.028)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经合理的选择,对可切除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急诊肝切除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 大功率高频电刀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7, 26(1):31-3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6

      摘要 (242) HTML (1026) PDF 1.06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在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386例HCC患者分为观察组(n=199)和对照组(n=187),观察组采用120 W电凝输出功率电刀进行肝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钳夹法加超声刀肝切除。比较两组术中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红细胞情况及术后引流、肝功能改变、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中未出现因大功率高频电流引起的灼伤、心电异常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192.79 min vs. 212.10 min)、肝门阻断时间(5.17 min vs. 14.65 min)、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1% vs. 34.2%)、术后红细胞输注率(25.7% vs. 36.7%)、术后住院时间 (8.87 d vs. 12.15 d)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378.56 mL vs. 412.75 mL)、术中红细胞输注率(7.5% vs. 7.5%)、术后拔管时间(5.83 d vs. 6.29 d)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3 d部分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大功率高频电刀用于HCC肝切除术切肝速度快、止血效果好,使用安全可靠。

    • >基础研究
    • BTB/POZ结构域蛋白7假基因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2017, 26(1):37-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7

      摘要 (743) HTML (887) PDF 1.20 M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BTB/POZ结构域蛋白7(BTBD7)假基因1(BTBD7P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检测106例配对的HCC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中BTBD7P1 mRNA的表达,分析BTBD7P1 mRNA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用BTBD7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HCC细胞系Bel7404后,检测细胞增殖率以及BTBD7 mRNA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HCC组织中BTBD7P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为(0.71 vs. 2.14,P<0.05);BTBD7P1 mRNA低表达与肿瘤大小、卫星灶、分化程度、静脉血管侵犯、出血坏死、HCC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BTBD7P1 mRNA低表达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低于BTBD7P1 mRNA高表达患者(均P<0.05)。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对照组Bel7404细胞比较,转染BTBD7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Bel7404细胞,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低,BTBD7 mRNA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但BTBD7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BTBD7P1可能在mRNA水平对亲本基因BTBD7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参与了HCC发生与发展。

    • 环五肽RGD靶向的纳米金偶联VEGFsiRNA增强兔VX2肝肿瘤射频消融损伤效应的研究

      2017, 26(1):43-4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8

      摘要 (359) HTML (936) PDF 2.49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环五肽RGD(TyrRGD)靶向的纳米金颗粒(GNPs)偶联VEGF小干扰RNA(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对兔肝脏VX2肿瘤射频消融(RFA)损伤效应的影响。 方法:采取开腹肝脏种植VX2肿瘤组织块的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首先将6只肝癌兔均分为两组分别注射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和GNPs,注射48 h后,透射电镜检测两者在肿瘤标本中的聚集和分布情况。然后将30只肝癌兔均分为3组,分别注射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GNPs、生理盐水48 h后,行RFA治疗,48 h后切取标本,行病理学观察,测量肿瘤毁损体积,TUNEL法检测残癌细胞凋亡。最后将27只肝癌兔均分为3组,分别行RFA+TyrRGD-GNPs-VEGFsiRNA注射,RFA+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饲养至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时间。 结果: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在肿瘤中的聚集明显优于GNPs(14.2颗/500 nm视野vs. 0颗/500 nm视野,P<0.01)。注射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后的RFA治疗毁损体积明显大于注射GNPs和生理盐水(5.12 cm3 vs. 1.78 cm3 vs. 1.49 cm3,P<0.01),且前者残癌区肿瘤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后两者(111.7个vs. 36.3个vs. 34.7个,P<0.01),而后两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FA+TyrRGD-GNPs-VEGFsiRNA治疗的肝癌兔较RFA+生理盐水治疗、单纯生理盐水治疗的肝癌兔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70.9 d vs.51.2 d vs. 43.9 d,P<0.01)。 结论: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能在肝脏肿瘤中靶向聚集,具有扩大RFA毁损范围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增强RFA疗效。

    •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大鼠模型的建立

      2017, 26(1):50-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09

      摘要 (372) HTML (1039) PDF 1.87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PVL)二步肝切除术(ALPPS)大鼠模型。 方法:将健康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PVL组、ALPPS组、假手术组。PVL组行肝左外叶、左中叶、右叶门静脉分支结扎及尾状叶切除,保留肝右中叶分支;ALPPS组在PVL组手术的基础上,将肝左中叶与右中叶在缺血带处离断;假手术组仅游离出门静脉各分支,不结扎。检测大鼠术后肝再生率(HRR)、肝功能情况,以及肝左中叶病理损伤程度与肝右中叶Ki-67的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LPPS组、PVL组术后各时间点肝右中叶HRR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第4、7天ALPPS组肝右中叶HRR明显高于PVL组(155.96% vs. 118.15%;174.86% vs. 133.55%,均P<0.05)。PVL组术后早期肝功能指标好于ALPPS组(均P<0.05),但后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LPPS组术后第1天肝左中叶坏死明显多于PVL组;ALPPS组肝右中叶Ki-67表达第2、4天明显高于PVL组(85.36% vs. 61.84%;43.40% vs. 29.06%,均P<0.05)。 结论:ALPPS与PVL均能促进肝再生,并且ALPPS比PVL能更快的促进肝再生;成功建立大鼠ALPPS模型,为研究ALPPS肝再生机制及相关并发症奠定了基础。

    • FK506结合蛋白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7, 26(1):57-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0

      摘要 (301) HTML (1190) PDF 2.27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K506结合蛋白5(FKBP5)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0对新鲜HCC及相应癌旁组织中FKBP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107例HCC患者石蜡标本中FKBP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30例新鲜HCC标本中,26例(86.7%)HCC组织FKBP5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HCC组织中FKBP5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石蜡标本分析显示,FKBP5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3.6% vs. 28.0%,P<0.001);FKBP5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09)、肿瘤个数(P=0.018)、微血管侵犯(P=0.020)、TNM分期(P=0.009)和BCLC分期(P=0.024)有关,且FKBP5高表达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均P<0.001);FKBP5高表达是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HR=1.992,95% CI=1.127~3.522,P=0.018)和无瘤生存(HR=1.787,95% CI=1.067~2.992,P=0.027)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FKBP5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分子标志物。

    • 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2017, 26(1):65-6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1

      摘要 (323) HTML (949) PDF 1.26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在肝细胞癌(HCC)与正常肝组织中表达谱的差异。 方法:利用circRNA芯片技术检测3例HCC组织和癌旁肝组织circRNA的表达谱,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均一化后,找出差异表达的circRNA(与癌旁肝组织比较,HCC组织中1.5倍以上变化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ircRNA定义为差异表达的circRNA)。根据表达差异倍数较高和样本间一致性较好的原则筛选circRNA,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受其调控的miRNA,结合文献检索初步确定可能在HCC中具有重要作用的circRNA。 结果:与癌旁肝组织比较,HCC组织中的circRNA表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HCC组织中,1.5倍以上变化的circRNA共82条,其中上调21条,下调61条;5倍以上变化的circRNA共3条,其中上调2条,下调1条。最终筛选出在HCC组织中明显上调的hsa-circ-0043278(8.15倍,P=0.002)、hsa-circ-0006220(12.73倍,P=0.033)和明显下调的hsa-circ-0065214(6.28倍,P=0.019);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文献检索显示,hsa-miR-520可能受hsa-circ-0043278和hsa-circ-0006220调控而影响HCC的发生和进展。 结论:HCC组织circRNA表达谱发生了显著变化;hsa-circ-0043278和hsa-circ-0006220可能在HCC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临床研究
    • 剪凝法肝切除初步经验

      2017, 26(1):70-7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2

      摘要 (181) HTML (991) PDF 1.54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肝实质离断方法——剪凝法。 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6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肝切除术的30例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采用剪凝法即单纯使用组织剪和双极电凝断肝。分析围手术期数据,总结剪凝法的技术特点。 结果:该30例中24例为肝癌肝硬化患者;行1个肝段切除10例,2个肝段切除12例,半肝切除8例。平均断肝时间19.8(12~38)min,手术时间129.3(80~180)min,术中失血量207.5(60~600)mL,住院时间7.1(5~14)d;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术后4例(13.3%)患者发生6次并发症(4例次胸腹水,1例次肺炎,1例次胆汁漏),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术后1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 结论:剪凝法肝切除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种肝实质离断替代方法在临床使用。

    • 模式化与传统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7, 26(1):77-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3

      摘要 (145) HTML (966) PDF 1.07 M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模式化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左外叶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6年6月139例肝左外叶疾病(肝癌、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采用一系列有序的、可靠的步骤进行,且术中无需精细分离肝内管道(模式化组),76例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传统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模式化组均完成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传统组5例因大量出血中转开腹。与传统组比较,模式化组手术时间(80.4 min vs. 126.6 min)、术中出血量(70.6 mL vs. 150.8 mL)、术后住院时间 (7.1 d vs. 10.4 d)均明显减少(均P<0.05);住院总费用(3.56万元vs. 3.65万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7.9% vs. 14.5%)、肝癌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率(11.1% vs. 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模式化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疗效确切,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以及操作简单、易行,适合推广应用。

    • 肝细胞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7, 26(1):83-8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4

      摘要 (176) HTML (1117) PDF 3.00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HC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期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HCA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行肝脏V及部分VIII段切除,病理诊断为肝右叶HCA。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恢复良好,复查实验室指标、腹部CT未见异常。 结论:HCA为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CT和MRI增强扫描能提高该病诊断率。考虑到HCA有出血倾向及癌变可能,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且预后良好。

    • >文献综述
    • 3D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应用现状及展望

      2017, 26(1):90-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5

      摘要 (518) HTML (1124) PDF 1.19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蓬勃发展,传统医学正向着数字化精准医学转换。精准肝脏外科的特点是通过术前精准评估和手术规划、术中精细解剖止血而使患者获得最佳康复。3D技术通过影像学数据构建出肝脏仿真模型,可以让外科医师从三维角度上充分认识肝脏,从而更好完成术前评估与规划。生物3D打印作为近年新兴的学科,未来有望解决肝移植手术供体短缺、肝脏切除术后残肝体积不足等问题。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预防和控制出血的策略

      2017, 26(1):96-1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6

      摘要 (121) HTML (938) PDF 1.04 M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腹腔镜微创技术发展迅速,腹腔镜肝切除术被逐渐运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但由于创面出血难以控制的特点,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仍具有一定难度。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术中出血,腹腔镜肝切除术才能顺利完成。目前预防和控制术中出血的方式主要有:肝血流阻断的方式、各种腹腔镜断肝器械的运用、腹腔镜超声技术、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肝实质断面的处理等。笔者对以上几种方式做一个综述。

    • 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7, 26(1):102-10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7

      摘要 (365) HTML (1308) PDF 1.09 M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发现,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转移、凋亡。在肝细胞癌(HCC)细胞中的JAK蛋白和STAT蛋白过表达,JAK2-STAT3信号通路与H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JAK2-STAT3信号通路在HCC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靶向治疗:困境与希望

      2017, 26(1):109-1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8

      摘要 (305) HTML (1317) PDF 1.05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肝癌(HCC)由于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根治的机会,故化学药物治疗在中晚期HCC治疗中有重要地位。随着在基因层面认识的提高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HCC的发病原因及分子通路都有了更新的了解,为靶向药物的运用提供了基础。近10余年来,HCC的靶向药物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索拉非尼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进展期HCC。然而其余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却不尽人意,HCC靶向药物的研究似乎进入了瓶颈期。笔者就中晚期HCC的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并分析诸多临床试验失败的可能原因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 >简要论著
    • 原发性肝脏间质瘤并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2017, 26(1):116-12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19

      摘要 (296) HTML (807) PDF 1.68 M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例原发性肝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 结果:女性患者1例,45岁,因肝脏占位6个月,介入术后4个月入院。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正常。术前检查均提示肝内占位。行复杂性肝癌切除+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胃肠道及腹腔其余脏器未发现肿瘤。术中快速冷冻病检提示肿瘤内可见梭形细胞,不排除来自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病理报告:左肝胃肠外间质瘤,高危度(核分裂像约5个/50HPF)。免疫组化:瘤细胞 CD117(+)、CD34(+)、DOG1(+)、Des(-)、S-100(-)、EMA小灶(+)、Ki-67约3%。PDGFRA基因12、18号外显子序列无突变。C-KIT基因13、17号外显子序列无突变。术后1个月余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予以穿刺活检见梭形细胞,轻度异型,结合病史,倾向于胃肠间质瘤转移。予以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后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目前已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文献报道的17例肝脏原发性间质瘤患者,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8岁,男女比例为10:7;肿瘤直径最小的5 cm,最大的44 cm,平均直径17.8 cm,可单发或多发,大多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为阴性。CD117和CD34在间质瘤中阳性率分别为92.3%及66.7%。 结论:原发性肝脏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外间质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疗效可。

    • 血清钾、钠水平在闭合性肝损伤分级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2017, 26(1):121-1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20

      摘要 (556) HTML (780) PDF 1.42 M (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钾、钠水平在闭合性肝损伤分级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 9月1日—2016年1月3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129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肝损伤的程度通过CT或手术确定。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及影像学Becker分级,分为肝损伤组102例,包括Ⅰ级20例,II级37例,III级21例,IV级24例;非肝损伤组即脾破裂组27例,包括III级12例,IV级15例。检测各组血清钾(K+)和血清钠(Na+)的值,研究检测值与闭合性肝损伤分级的临床意义。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血清K+和Na+在严重肝外伤中的阈值。 结果:血清K+在严重肝外伤患者中会相对降低,而血清Na+则相对升高,但不明显。血清K+在严重肝外伤的阈值为3.625 mmol/L,血清Na+的阈值为140.2 mmol/L,当血清K+低于3.625 mmol/L和血清Na+高于140.2 mmol/L时,则提示严重肝外伤。轻度肝损伤较非肝损伤组的血清K+和Na+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P=0.619;P=0.206,P=0.87);严重肝损伤较非肝损伤和轻度肝损伤的血清K+均降低(均P<0.05)、血清Na+均升高(均P<0.05)。III、IV级肝损伤的血清K+和Na+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9,P=0.57)。血清K+、Na+水平在肝损伤中呈负相关(P<0.001,r=-0.534),且在严重肝损伤中尤为明显(P<0.001,r=-0.504)。 结论:血清K+、Na+水平可作为判断腹部闭合性肝损伤程度一种初步的有效指标,对临床医生及时有效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意义。

    • 腹腔镜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比较

      2017, 26(1):126-1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1.021

      摘要 (272) HTML (882) PDF 1.01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2月67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组37例,开腹肝切除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围手术期及随访数据资料。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切口长度(5.65 cm vs. 18.33 cm)、禁食时间(1.53 d vs. 2.74 d)、止痛药用量(136.20 mg vs. 290.75 mg)、术后住院时间(7.52 d vs. 13.65 d)均有明显优势(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肝切除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