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谈腹股沟疝腔镜的腹膜外修补操作技术

      2017, 26(10):1227-122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1

      摘要 (148) HTML (668) PDF 1.23 M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修补技术(TAPP)不同于常规的开放手术,有着独特的视野与解剖层面。笔者结合自身上千例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经验,总结出TAPP方法的七大要素,简称“七步法”。“七步法”通过固定手术场景,将手术简单化,有利于缩短手术学习曲线,推荐临床使用。

    • >专题研究
    • 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2017, 26(10):1230-123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2

      摘要 (327) HTML (590) PDF 1.68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47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采用全身麻醉;24例行传统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与开放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 缩短(8.26 min vs. 36.54 min),术中出血量降低(0.63 mL vs. 4.15 mL)、术后住院时间减少(1.39 d vs. 3.75 d),但住院费用增加(6 682.18元vs. 4 385.9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无术后并发症,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阴囊血肿3例,皮下血肿2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20.8%,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下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具有微创、无明显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

    • 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中切除髂腹股沟神经疗效的Meta分析

      2017, 26(10):1237-12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3

      摘要 (139) HTML (606) PDF 1.45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中预防性切除髂腹股沟神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2017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评价髂腹股沟神经切除的临床意义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2 033例患者,其中神经切除组1 007例,神经保留组1 026例。与神经保留组比较,神经切除组术后近期和中期疼痛感(SMD=-0.54,95% CI=-0.85~-0.23;SMD=-0.25,95% CI=-0.40~-0.10)均明显降低(均P<0.05),远期疼痛感(SMD=-0.21,95% CI=-0.4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中期、远期麻木率(RD=0.00,95% CI=-0.06~0.07;RD=0.01,95% CI=-0.03~0.06;RD=0.00,95% CI=-0.03~0.02)与感觉障碍率(RD=0.05,95% CI= -0.03~0.12;RD=0.02,95% CI=-0.02~0.06;RD=0.01,95% CI=-0.02~0.04)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RR=0.71,95% CI=0.48~1.06)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中预防性切除髂腹股沟神经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近期、中期疼痛感,且不增加腹股沟区感觉异常的风险。

    •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分析

      2017, 26(10):1247-125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4

      摘要 (148) HTML (592) PDF 1.09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中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132例临床资料,其中66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腔镜组),另66例采用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传统组比较,腔镜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升高(P<0.05),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出现疼痛人数、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均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与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腔镜组升高更明显(补片、网塞等异物有关);腔镜组总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4.55% vs. 15.15%;4.55% vs. 18.18%,均P<0.05)。 结论: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嵌顿疝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复发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7, 26(10):1253-125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5

      摘要 (129) HTML (579) PDF 1.00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与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斜疝患儿术后复发的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306斜疝患儿临床资料,对影响患儿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06例患儿(401侧)中,13例复发,复发率为3.24%。单变量分析显示,斜疝患儿的年龄、内环口直径和结扎线的选择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有关(χ2=6.275、9.145、11.371,P=0.043、0.010、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内环口直径较大以及用可吸收线结扎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6,95% CI=1.432~8.389;OR=1.988,95% CI=1.237~3.194;OR=1.089,95% CI=1.015~1.168,均P<0.05)。 结论:年龄与内环口直径较大以及可吸收线的使用是导致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应考虑改良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加强术后监护,并避免使用可吸收线,减少复发的发生。

    • >基础研究
    • 肝X受体激动剂GW3965对人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2017, 26(10):1258-12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6

      摘要 (607) HTML (663) PDF 1.14 M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X受体(LXR)激动剂GW3965对人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OXA)耐药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OXA药物浓度持续递增法诱导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构建OXA耐药的人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比较HCT116/L-OHP细胞与其亲本HCT116细胞的生长情况,以及对不同浓度OXA作用的反应情况;检测HCT116/L-OHP细胞经GW3965处理48 h后OXA耐药性及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p62、LC3的表达的变化。 结果:成功构建人结肠癌耐OXA细胞HCT116/L-OHP,表现为HCT116/L-OHP细胞与亲本HCT116细胞比较,增殖能力有所减弱,但对OXA的耐药性明显增强(IC50:244.99 μmol/L vs. 10.05 μmol/L,P<0.05),其耐药指数(RI)为24.45。不同浓度(10、20、30 μmol/L)GW3965作用后,HCT116/L-OHP细胞对OXA的IC50、RI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IC50:199.49、114.71、87.32 μmol/L;RI:19.89、11.40、8.69),3个浓度的逆转倍数分别为1.23、2.15、2.82;ATG-5、Beclin-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而p62、LC3-II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且均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LXR激动剂GW3965可逆转人结肠癌细胞对OXA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有氧糖酵解与直肠癌细胞耐药性的关系

      2017, 26(10):1265-127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7

      摘要 (538) HTML (630) PDF 1.09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结直肠癌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用5-氟尿嘧啶(5-FU)药物浓度持续递增法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构建5-FU耐药的人结肠癌LoVo/5-FU细胞。检测指标包括细胞对5-FU的敏感性(IC50)、细胞MIF蛋白表达、细胞葡萄糖摄取水平、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细胞培养基上清中乳酸水平,分别用CCK-8法、Western blot、2-NBDG法、微孔法、试剂盒法检测。比较LoVo/5-FU细胞与亲本LoVo细胞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检测用siRNA或慢病毒技术干扰或过表达MIF蛋白,或用PFKFB3抑制剂PFK-15抑制有氧糖酵解后,LoVo/5-FU细胞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LoVo/5-FU细胞,该细胞的MIF蛋白表达、对5-FU的IC50、葡萄糖摄取、LDH活性和乳酸生成水平都较其亲本LoVo细胞明显升高(均P<0.05);在LoVo/5-FU细胞上,siRNA干扰MIF后表现为MIF蛋白表达、对5-FU的IC50、葡萄糖摄取、LDH活性和乳酸生成水平均明显减少,而MIF蛋白过表达后表现为上述指标的明显升高(均P<0.05);用PFK-15抑制有氧糖酵解后,LoVo/5-FU细胞对5-FU的IC50、葡萄糖摄取、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LDH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PFK-15对MIF过表达的LoVo/5-FU细胞也有同样作用(均P<0.05)。结论:MIF通过上调LoVo细胞有氧糖酵解,诱导其对5-FU耐药能力的增加。

    • 胃癌细胞中miR-455-3p的表达及其对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7, 26(10):1272-127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8

      摘要 (203) HTML (674) PDF 1.53 M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455-3p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用qRT-PCR检测miR-455-3p在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RGM-1及5种胃癌细胞系(AGS、Hs746T、MGC-803、SGC-7901及BSG-823)中的表达。将胃癌细胞miR-455-3p模拟物后,分别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27 kip1、p21的蛋白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caspase酶活性。 结果:miR-455-3p在5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RGM-1细胞系,其中在AGS细胞中降低最为明显(均P<0.05)。AGS细胞转染miR-455-3p模拟物后,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而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27 kip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caspase-3与caspase-9相对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但p21蛋白表达量与caspase-8相对活性无明显改变(均P>0.05)。 结论:miR-455-3p在胃癌细胞表达下调,增加其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p27 kip1表达及增强caspase-3、caspase-9活性有关。

    • >临床研究
    • 束带提拉法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7, 26(10):1279-128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9

      摘要 (110) HTML (574) PDF 1.59 M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束带提拉法(束带提拉直肠肠管)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手术)的73例患者资料,其中束带提拉法下行腹腔镜辅助Dixon手术31例 (提拉组),常规腹腔镜辅助Dixon手术42例(常规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常规组比较,提拉组术中出血量、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数、直肠充气试验阳性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瘘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其他方面,除手术时间延长(192 min vs. 169 min)外,包括使用腹腔镜切割闭合器钉仓的中位数(1个vs. 2个)、需要进行吻合口缝合加固比例(3.2% vs. 19.0%)、一次性切割闭合肠管率(80.6% vs. 28.6%)、医疗总费用(3.82万元vs. 4.13万元)均有明显优势(均P<0.05)。 结论:束带提拉法是辅助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有效手段。

    • 梗阻性结直肠癌导管减压后3D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

      2017, 26(10):1286-12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0

      摘要 (151) HTML (457) PDF 1.07 M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梗阻性结直肠癌导管减压后行3D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6月96例行手术治疗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肠梗阻导管置入减压,然后50例行3D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3D(腹腔镜手术组),46例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开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组(5.9 h vs. 5.2 h,P<0.05),平均总住院费用高于开腹手术组(3.3万元vs. 2.7万元,P<0.05),但平均术后排气时间(2.4 d vs. 3.0 d,P<0.05)、留置尿管时间(2.7 d vs. 3.9 d,P<0.05)、住院时间(15.2 d vs. 23.8 d, P<0.05)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和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80.0% vs. 82.6%,P=0.744)。 结论:3D腹腔镜手术治疗导管减压后梗阻性结直肠癌术后恢复快,且围手术期并发症与预后方面与开腹手术相似,可作为梗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手术方式。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腹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7, 26(10):1291-129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1

      摘要 (153) HTML (849) PDF 1.06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CA125、CA724、CA211、CA242在胃癌腹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89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其中17例患者有腹膜转移(转移组),72例无腹膜转移(无转移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血清肿瘤标志物单独与联合检测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转移组中肿瘤标志物CA125、CA724、CA211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相比较(均P<0.05),而其他3种肿瘤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单独检测时,CA125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AUC最大,与其他5种肿瘤标志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125、CA724、CA211联合检测与6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均明显大于各单项检测的AUC(均P<0.05),但两者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4 vs. 0.949,P=0.866)。 结论:CA125可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指标,且与CA724、CA211的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鉴别胃癌腹膜转移提供有效的参考,但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价值不大。

    • 胃癌微创手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及影响因素

      2017, 26(10):1297-130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2

      摘要 (450) HTML (781) PDF 1.10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332例患者资料,采用Clavien-Dindo分级法评价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全部332例患者中共出现48例(14.5%)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为I级1例(2.1%)、II级36例(75.0%)、IIIa级3例(6.3%)、IIIb级7例(14.6%)、IVa级1例(2.1%)。并发症例次分别为:吻合口瘘19例(39.6%)、肠梗阻6例(12.5%)、腹腔感染6例(12.5%)、吻合口出血5例(10.4%)、腹腔内出血4例(8.3%)、胃排空障碍4例(8.3%)、十二指肠残端瘘3例(6.3%)、吻合口狭窄3例(6.3%)、淋巴瘘2例(4.2%)、切口感染1例(2.1%);部分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24.0 kg/m2、合并基础疾病、Billroth II式及胃/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不同BMI、有无合并基础疾病、不同吻合方式患者的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对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而言,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多为II级,以吻合口瘘最为常见,BMI、合并基础疾病及吻合方式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 胃间质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7, 26(10):1304-130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3

      摘要 (174) HTML (711) PDF 1.03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7年5月124例胃间质瘤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的124例患者中,10例(8.06%)发生术后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与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明显有关(均OR>1,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是胃间质瘤ESD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P<0.05)。 结论: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为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优化术前评估,加强术前准备与术后管理,以降低术后出血率。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因素分析

      2017, 26(10):1310-13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4

      摘要 (157) HTML (857) PDF 1.06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中,肿瘤位于球部5例,降部69例,水平部9例,升部5例,其中降部乳头区为62例,占降部89.86%;腺癌56例(63.64%),恶性间质瘤20例(22.73%),类癌6例(6.82%),其他肿瘤6例(6.82%);高分化34例(38.63%),中分化28例(31.82%),低分化19例(21.59%),未分化7例(7.95%)。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黄疸、呕吐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3.54%(66/79),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诊断正确率为80.00%(20/25),腹部增强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47.72%(42/88),B超检查诊断正确率为30.56%(11/36)。行胰十二指肠切除60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8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并十二指肠球部肿瘤切除术 5例,姑息性短路手术15例。全组术后总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94%、55.43%、29.3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后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68.12%、42.04%和100%、61.96%、0;短路手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均为6~12个月;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腺癌患者(χ2=7.237,P=0.00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情况和手术方式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 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多发生在降部乳头周围区,以腺癌为主。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是其诊断的主要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 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比较

      2017, 26(10):1316-132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5

      摘要 (124) HTML (776) PDF 2.69 M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TLG)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435例胃癌患者资料,其中207例行TLG(TLG组),228例行LAG(LAG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与LAG组比较,TLG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64枚vs. 24.69枚,P=0.14),手术时间(204.34 min vs. 214.65 min)、吻合时间(33.00 min vs. 38.86 min)、术中出血量(185.20 mL vs. 210.02 mL)、切口长度(3.88 cm vs. 8.05 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71 d vs. 2.59 d)、肛门排气时间(2.63 d vs. 3.51 d)、术后第1、3天疼痛评分(3.01分vs. 4.86分;1.88分vs. 3.53分)、术后住院时间(12.23 d vs. 15.96 d)均明显减少(均P<0.05)。TLG组与LAG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 vs.2.6%,P=0.89)以及随访12个月的中位生存时间(11.07个月vs. 10.91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TLG安全、可行,且近期疗效优于LAG。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全胃切除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2017, 26(10):1324-132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6

      摘要 (125) HTML (692) PDF 1.06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术中、术后情况的差异,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330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150例行完全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另外180例行开腹手术(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腔镜组术后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8.67% vs. 32.22%,P<0.05),其中主要是在术后肠梗阻、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6.67% vs. 31.66%,P<0.05),而两组非外科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2% vs. 8.3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手术时间、术前患者的血清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术前合并症均并为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总的并发症控制优于开放性手术,推荐临床应用。

    • >文献综述
    • 类器官模型在结直肠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进展

      2017, 26(10):1330-133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7

      摘要 (71) HTML (832) PDF 1.21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对于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临床前模型,一种是结直肠癌细胞系(CCL)模型,另一种是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TX)模型,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探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与缺陷不可避免。新近的类器官模型,不仅在有诱导肠干细胞发育分化及模拟肠道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结直肠癌的药物筛选及肿瘤信号通路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肿瘤研究模型。类器官模型可与CCL和PDTX模型互为补充,从而使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笔者就类器官模型在结直肠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 有胃切除手术史的食管癌患者术后食道重建的现状与进展

      2017, 26(10):1337-13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8

      摘要 (93) HTML (730) PDF 1.10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带蒂空肠瓣及结肠移植是有胃切除或胃食管切除史食管癌患者术后食道重建的两种常用的手术方法。虽然两种方式选择比例相当,但是空肠移植使用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两者在移植物丢失及吻合口瘘发生率上相当,但结肠移植的病死率似乎高于空肠移植。因此,目前对于选择最佳重建方式仍存在争议,笔者就此进行综述。

    • >国外作者专栏
    • Esophagogastric malignancies detected in a tertiary surgical center endoscopy unit from Turkey: a descriptive study

      2017, 26(10):1343-134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19

      摘要 (119) HTML (481) PDF 958.10 K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Background: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UGI) diseases are epigastric pain and heartburn, nausea and vomiting, regurgitation and dysphagia. Endoscopic examination is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for assessing UGI evaluation. Methods: Malignant tumors detected in UGI endoscopies performed between Dec 31, 2015 and Jan 1, 2011 were included in our study. Age, gender, indication for endoscopy, tumor site, tumor type, stage of disease and type of treatment data were recorde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five-year patient data; 39 (1.17%) of 3,309 cases had malignancy in the UGI endoscopy. The average age of malignancy detected cases were 63.4 years (range, 33–88 years). In the malignancy positive group; 35 (1%) cases had gastric and 4 (0.12%) cases had esophagus tumors. According to the gastric localization of tumors, 12 of cases were distal, 10 were proximal, 7 were middle and 4 were linitis plastica. Two of the cases had previous gastric surgery and the gastric malignancy of these cases was localized at the gastrojejunostomy site. The most frequent symptoms were abdominal pain, anemia, dyspepsia, bleeding, weight loss, obstruction and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Two (5.7%) of the cases had previous gastrectomies because of benign causes. Malignant tumors were detected in the remnant tissue of these cases. The percentage of over 50-year-old patients was 89.7% in UGI malignancy detected patients. Three percent of gastric cancers were stage I, 18% of them were stage II, 25% of them were stage III and 53% of the cases were stage IV. Seventy-five perc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cases had systemic metastases. Conclusions: Malignity is rarely detected among the patients from general surgery outpatient clinic, on whom UGI endoscopy is performed. But it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ture. Most of the malignancies are at advanced stage. In older age patients, endoscopy should be recommended even there are nonspecific symptoms. In the presence of alarm symptoms, UGI endoscopy should be recommende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age.

    • >简要论著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滑疝:附32例报告

      2017, 26(10):1348-13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20

      摘要 (121) HTML (371) PDF 967.45 K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TAPP)技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滑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行TAPP手术治疗的32例成人腹股沟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为6.3%(2/32),排尿困难发生率为3.1%(1/32)。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1例。无局部异物感、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32例患者均随访6~20个月,无复发,无补片感染及慢性疼痛。 结论:对于成人腹股沟滑疝的治疗,TAPP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安全、可行。

    • 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

      2017, 26(10):1352-135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21

      摘要 (112) HTML (474) PDF 955.28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复发提供指导建议。 方法:选取实施结肠癌根治手术的208例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3年随访患者是否发生转移、复发及死亡分为复发组(97例)和未复发组(111例),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脉管癌栓、术后辅助性化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复发转移作为因变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脉管癌栓、术后辅助性化疗作为自变量,选择进入建立模型,结果显示,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血管侵犯、发生脉管癌栓是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OR=3.297、OR=3.098、OR=4.183、OR=4.875,P<0.05),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OR=0.242,P<0.05)。 结论: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血管侵犯、发生脉管癌栓,术后采取化疗措施具有减少复发、转移的效果。

    • 无症状体检人群结直肠息肉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7, 26(10):1356-13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22

      摘要 (149) HTML (354) PDF 452.68 K (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结直肠息肉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通过对2011年6月—2015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健康检查,且行电子结肠镜检出结直肠息肉的无症状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该人群结直肠息肉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1 719例,结直肠息肉检出人数295例,检出率17.16%。送检的293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163枚(55.6%)、非腺瘤性息肉130枚,包括炎性息肉107枚(36.5%)、增生性息肉21枚(7.2%),潴留性息肉2枚(0.7%)。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20.3% vs. 10.2%);45岁以上组检出率高于<45岁组(22.3% vs. 9.8%),BMI≥24组检出率高于BMI<24组(19.8% vs. 1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无症状健康体检人群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较高,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BMI有一定关系。

    • Hartmann术及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肠癌的疗效分析

      2017, 26(10):1360-13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23

      摘要 (199) HTML (405) PDF 1020.01 K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结肠造口术(Hartmann术)及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为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患者137例,其中61例患者采用Hartmann术(Hartmann组),66例患者采用回肠袢式造口术(回肠袢式造口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二期手术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手术并发症差异。结果:Hartmann组与回肠袢式造口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回肠袢式造口组的肛门排气时间、禁食时间显著的短于Hartmann组(P<0.05)。一期手术时,Hartmann组和回肠袢式造口组的并发症率分别为6.56%、7.58%,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期手术时,回肠袢式造口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的短于Hartmann组(P<0.05);二期手术时,回肠袢式造口组并发症率为6.06%明显低于Hartmann组的18.03%(P<0.05);回肠袢式造口组和Hartmann组的WHOQOL-BREF总分、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四个领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artmann手术与回肠袢式造口手术的效果相当,但相对术后恢复时间较长,II期手术后并发症率较高。

    •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白细胞介素8的动态变化对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价值分析

      2017, 26(10):1365-13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24

      摘要 (120) HTML (324) PDF 1.05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AP患者,根据中国AP诊治指南(草案)标准分为:急性轻症胰腺炎(MAP组)7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组)48例,同时选取本院体检中心收集的健康自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MCP-1、IL-8等指标。 结果:入院第1天,SAP组患者的抵抗素、hs-CRP、血淀粉酶、PCT、MCP-1、IL-8水平均显著高于MAP组和对照组(P<0.05),MAP组抵抗素、hs-CRP、血淀粉酶、PCT、MCP-1、IL-8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在入院后第1、3、7、11天 SAP组APACHE II评分、BISAP指数、Balthazar CT评分、MCP-1、IL-8值均显著的高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0例AP患者的MCP-1、IL-8、APACHE II评分、Balthazar CT评分与BISAP指数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617,0.382,0.581,0.603,P<0.05);以第3天的检测值绘制ROC曲线,当血清MCP-1临界值为30.0 pg/mL是有最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8;当血清IL-8临界值为45.0 pg/mL时有最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4。 结论:AP患者的MCP-1、IL-8与其病情变化具有一致性,对于AP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