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胸前入路腔镜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步骤

      2017, 26(11):1371-13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1

      摘要 (182) HTML (760) PDF 2.12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术后颈部不留瘢痕,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选择胸前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如何规范化应用腔镜甲状腺技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并向基层医院推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全乳晕入路为例,介绍浙医二院王平团队腔镜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步骤。

    • 中国甲状腺癌术后随访和临床研究现状反思

      2017, 26(11):1375-13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2

      摘要 (192) HTML (803) PDF 1.22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长,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诊疗方案的制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甲状腺癌的术后随访和临床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尽管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临床病例丰富,但受基础条件制约,多年来肿瘤登记工作进展缓慢,覆盖人口比例较少,尤其是甲状腺癌的长期随访研究存在极大缺陷。笔者参考国外先进的肿瘤登记随访模式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研究中的相关经验,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工作现状和甲状腺癌随访、科研中的困境。

    • >专题研究
    • 云南省单中心2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手术原因分析

      2017, 26(11):1383-139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3

      摘要 (120) HTML (744) PDF 1.18 M (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再手术患者复发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6月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279例行再手术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9例患者中,残余甲状腺复发156例(55.9%),淋巴结转移215例(77.1%),后者包括中央区135例(48.4%)和侧方151例(54.1%)。统计分析显示,女性、≥45岁是残余甲状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D)、初次手术行于县级医院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初次术式为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TT/NTT)、CND为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初次手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专业甲状腺中心为33个月,主要为侧方(26.8%)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2.9%);省级医院为24个月,主要为中央区区淋巴结转移(32.8%)和残余甲状腺复发(29.9%);地州级24个月、县级12个月,主要原因为残余甲状腺复发(36.7%,45.9%)。再次手术后,158例获随访10~123个月,死亡1例(0.4%)、永久性声音嘶哑7例(4.4%)、永久性低钙血症19例(12.0%)、131I治疗失分化9例(5.7%),复发22例(13.9%)。结论:非专科手术和不规范的术式导致PTC术后甲状腺和淋巴结转移率增高从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选择单侧腺叶切除或TT/NTT+病灶同侧/双侧CND和/或加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再次手术患者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失分化发生率均较高,故应在初始治疗中采取规范化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 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治术:附23例报告

      2017, 26(11):1392-139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4

      摘要 (122) HTML (505) PDF 1.64 M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腔镜经全乳晕入路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治手术的经验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23例行腔镜经全乳晕入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甲状腺单发结节,肿瘤直径均≤1.0 cm;均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女18例,男5例,平均年龄37.13岁。 结果:均成功实施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无因并发症二次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83.83(155~221)min,平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17(2~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39(2~5)d。术后发生轻度饮水呛咳1例,1周内恢复正常;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气肿6例,1周内均自行吸收。随访至今未发现肿瘤复发、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病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切口瘢痕小,美容效果好。 结论: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治术是一种效果确切、安全可行的方法,且美容效果好。

    • 甲状腺结节的前后径与横径比值对其良恶性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2017, 26(11):1397-140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5

      摘要 (166) HTML (830) PDF 1.17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甲状腺结节的前后径与横径比值(A/T)≥1对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17年7月前发表的有关评价甲状腺结节A/T≥1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诊断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用Meta-Disc 1.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纳入文献间的异质性进行评估,计算纳入研究中甲状腺结节A/T≥1诊断其为恶性的合并效应量,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诊断比值比(DOR)、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与Q*指数;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并寻找研究间异质性来源。绘制Deek漏斗图评估研究结果所致的发表偏倚。 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总计11 243枚结节,其中良性结节9 227枚,恶性结节2 016枚。13篇文献评估后质量高低不一,纳入研究间存在非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r=0.352,P=0.239)。甲状腺结节A/T≥1诊断其为恶性的合并灵敏度为0.31(95% CI=0.29~0.33)、特异度为0.50(95% CI= 0.49~0.51)、PLR为1.32(95% CI=0.81~2.14)、NLR为0.85(95% CI=0.73~0.99)、DOR为1.51(95% CI= 0.77~2.90)、AUC为0.538 9、Q*值为0.529 2。纳入研究总体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好,异质性来源可能为研究方法,种族差异,是否采用盲法等,Deek漏斗图显示研究结果呈不对称分布,存在纳入研究结果所致的发表偏倚。 结论:甲状腺结节A/T≥1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敏感度、特异度较低,需结合其他影像学征象综合判断。

    •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2017, 26(11):1405-141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6

      摘要 (163) HTML (729) PDF 1.06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 mm vs. <5 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 vs. ≥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 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 26(11):1411-14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7

      摘要 (138) HTML (868) PDF 1.03 M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情况(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而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177例术后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均为首次手术),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177例颈侧区淋巴转移的患者中发现29例(16.4%)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与原发灶≤1 cm、肿瘤位置累及上极明显有关(χ2=8.645,P=0.003;χ2=4.267,P=0.039),与年龄、性别、病灶数、病灶分布、肿瘤侵犯、肿瘤分期、是否合并桥本病无关(均P>0.05);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患者中央区及颈侧区的淋巴结检出个数及转移个数均较非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患者少(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1 cm(OR=3.499,95% CI=1.509~8.110,P=0.004)与肿瘤累及上极(OR=0.397,95% CI=0.171~0.924,P=0.032)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独立的影响因素。 结论:肿瘤直径≤1 cm、累及上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治:附7例报告

      2017, 26(11):1414-14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8

      摘要 (190) HTML (745) PDF 1.86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CCT)的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SCCT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声像图特征、术后病理结果和综合治疗效果。结果:7例原发性SCCT占同期全部甲状腺癌的0.96%(7/728),其中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62.7岁。所有患者均可触及颈部肿块,4例伴呼吸困难,2例伴声音嘶哑,1例伴吞咽困难。病灶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实性混合性回声光团,5例肿块侵透甲状腺被膜,2例伴有微钙化,4例有异常颈部淋巴结。手术治疗5例(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2例,局部广泛切除术2例,姑息性切除术并同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1例),2例仅行粗针穿刺活检。患者病理均证实为SCCT,3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肿瘤细胞P63免疫组化均阳性。5例手术患者术中,4例术后行放疗或放疗+化疗,1例未行综合治疗;2例粗针穿刺活检患者行单纯放疗或放疗+化疗。仅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生存期超过1年,其余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SCCT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其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 >基础研究
    • MDM2基因启动子区rs227974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

      2017, 26(11):1422-14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09

      摘要 (256) HTML (601) PDF 1.31 M (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鼠双微体基因(MDM2)启动子区rs227974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MDM2启动子区rs227974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风险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评价。 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共计乳腺癌病例组11 804例,对照组15 2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突变型与野生型(TG/GG vs. TT)与等位基因(G vs. T)均有明显差异(OR=1.15,95% CI=1.06~1.24,P<0.001;OR=1.12,95%=1.05~1.18,P<0.001);按洲别分亚组分析显示,两者仅在亚洲人群中有明显差异(TG/GG vs. TT:随机效应模型OR=1.34,95% CI=1.15~1.57,P<0.001,固定效应模型OR=1.34,95% CI=1.20~1.50,P<0.001;G vs. T:随机效应模型OR=1.21,95% CI=1.09~1.35,P=0.001)。敏感性分析与Egger检验显示结论可靠,无明显偏倚。 结论:亚洲人群MDM-2基因rs2279744位点的突变纯合子/杂合子(GG/TG)型相对于野生型(TT)的个体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MDM-2基因rs2279744位点的突变与亚洲人群乳腺癌密切相关。

    • Luminal A型和HER-2阳性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比较

      2017, 26(11):1431-143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0

      摘要 (149) HTML (822) PDF 2.66 M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人Luminal A型和HER-2阳性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差异。 方法:用Luminal A型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培分离并培养原代乳腺癌细胞,获取富含肿瘤干细胞的微球体(MS);用胰酶将MS消化成单细胞(微球体细胞,MSDC),比较两类乳腺癌MSDC的体外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ALDH1+表型肿瘤干细胞含量,以及移植NOD/SCID小鼠后的成瘤情况。 结果:Luminal A型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分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均能培养出MS,但相对于Luminal A型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来源的MS形成时间短,生成的MS体积大;HER-2阳性乳腺癌来源的MSDC无论在无血清或添加血清的培养基中的增殖与再生能力均明显强于Luminal A型乳腺癌来源的MSDC,且前者含ALDH1表型干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后者(均P<0.05);HER-2阳性乳腺癌的MSDC在NOD/SCID小鼠体内成瘤能力也强于Luminal A型乳腺癌来源的MSDC。 结论:Luminal A型和HER-2阳性乳腺癌分离出来肿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可能有不同肿瘤干细胞起源。

    • miR-26b的表达及其与Foxf2相互作用在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

      2017, 26(11):1439-14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1

      摘要 (163) HTML (484) PDF 700.21 K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26b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的影响。 方法:比较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及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miR-26b的表达差异。以无处理的MCF-7细胞为空白对照,分别检测MCF-7细胞转染miR-26b 模拟物(miR-26b 组)、空质粒(阴性对照组)后的miR-26b表达与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Foxf2的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26b对MCF-7细胞中Foxf2转录活性的影响。 结果:miR-26b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CF-10A细胞(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6b组miR-26b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Foxf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转染miR-26b模拟物后,MCF-7细胞中Foxf2-3'UTR的转录活性明显抑制(P<0.05)。 结论:miR-26b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降低、增加其表达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机制可能与其下调Foxf2的表达有关。

    • >临床研究
    • 胸大肌筋膜在乳腺癌乳房切除后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2017, 26(11):1447-145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2

      摘要 (212) HTML (692) PDF 1.36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胸大肌筋膜在乳腺癌乳房切除后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6年9月接受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腺体切除与即刻乳房重建的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胸大肌及其筋膜覆盖并包裹假体行乳房重建,即首先从自胸骨旁及锁骨下向外侧游离剥离胸大肌筋膜,然后在胸大小肌之间植入假体,最后用游离的胸大肌筋膜缝合胸大肌外侧缘,牢固包裹假体。结果:18例乳房重建手术均取得成功,经过12~4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未发现复发、转移,重建乳房对称性好、形态自然,未发现假体移位、挛缩,术后外观评价优良率100%。结论:对于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腺体切除、利用胸大肌及其筋膜覆盖假体的即刻乳房重建方法简单易行,重建乳房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3例诊治分析

      2017, 26(11):1453-14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3

      摘要 (170) HTML (698) PDF 1.84 M (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从2013年—2017年收治的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39岁;肿块大小0.5~4.0 cm;2例以乳房肿块就诊,1例以乳头溢液就诊;3例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结节;1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一期假体乳房再造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组织病理学形态包括实质性癌2例,小细胞性癌1例。免疫组化示 3例嗜铬粒蛋白A(CgA)及突触素(Syn)阳性,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随访时间6~32个月,1例术后6个月因肝转移而死亡,另2例均无瘤生存。 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通常无特异性,诊断金标准是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其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小细胞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差。

    • 原发灶激素受体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

      2017, 26(11):1460-146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4

      摘要 (283) HTML (594) PDF 1.12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对原发灶激素受体(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7例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术后放化疗方案相同,观察组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绝经前患者)或来曲唑(绝经后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60个月,期间观察组有1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7例;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15例;两组复发转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00%、81.8%、72.7%,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0.9%、81.8%(27/33);对照组患者1、3、5年DFS分别为100%、58.8%、47.1%,1、3、5年OS分别为100%、70.6%、58.8%;观察组3、5年DFS和O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值得重视;术后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 >文献综述
    •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研究进展

      2017, 26(11):1466-147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5

      摘要 (155) HTML (675) PDF 1.06 M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节性甲状腺肿是普通外科领域常见疾病之一,外科手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为后续治疗提出了挑战。而通过术后规范的甲状腺素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能明显减少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的复发。笔者就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TSH抑制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2017, 26(11):1472-147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6

      摘要 (93) HTML (651) PDF 1.01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以发病年龄轻、易早期发生转移为特点。TNBC对ER、PR为靶点的内分泌治疗和以HER-2为靶点的靶向药物治疗无效,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为改进TNB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手段,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来寻找更多新的生物标记物。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TNBC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多模态超声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新进展

      2017, 26(11):1478-148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7

      摘要 (267) HTML (742) PDF 1.19 M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超声是临床诊断乳腺癌的常规技术之一,但乳腺癌在声像图上表现的多样性,使得临床早期明确诊断和评估预测需要更多的信息,因此多模态超声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尤为重要。笔者概述了近年来多模态超声技术的新进展,包括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乳腺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将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简要论著
    • 不同放射剂量放疗对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生存期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017, 26(11):1485-14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8

      摘要 (157) HTML (314) PDF 883.26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放射剂量对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的疗效及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90例, 根据放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46例)和低剂量组(44例),高剂量组给予50~75 Gy放射剂量,低剂量组给予45~49 Gy放射剂量,随访两组转移情况及生存率,检测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结果:高剂量组随访期间淋巴转移和纵膈转移发生率为10.87%和8.70%,明显低于低剂量组的29.55%和25.00%(均P<0.05),但两组骨转移和脑转移发生率(6.52% vs. 11.36%;4.35% vs. 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1周CD4+、NK细胞和B细胞明显低于低剂量组,而CD8+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均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治疗后1、3个月CD4+、CD8+、NK细胞和B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3.00%、77.30%,低剂量组分别为95.20%、83.00%、30.80%,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应用50~75 Gy放射剂量效果较好,能减少术后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可较快恢复。

    • 纳米碳对甲状腺癌手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

      2017, 26(11):1489-14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19

      摘要 (131) HTML (455) PDF 853.71 K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甲状腺癌手术中采用纳米碳标记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0例注射纳米碳后行双侧甲状腺腺叶或甲状腺全切除,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30例未注射纳米碳,而直接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淋巴结清扫数量及转移率和甲状旁腺误切例数、术后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9.63 枚vs. 6.50 枚,P=0.0404),甲状旁腺误切率降低(3.33% vs. 26.7%,P=0.0257),且观察组术后血钙(2.08 mmol/L vs.1.98 mmol/L,P=0.0198)及甲状旁腺素(29.97 pg/mL vs. 23.68 pg/mL,P=0.0401)水平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甲状腺癌手术中纳米碳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甲状旁腺,具有较好的示踪效果,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低血钙发生率并有助于淋巴结的清扫,降低甲状旁腺的损伤机率。

    • 人参皂苷rg3联合rh-ES治疗乳腺癌荷瘤小鼠的实验研究

      2017, 26(11):1493-149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20

      摘要 (153) HTML (364) PDF 1.08 M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S,恩度)治疗乳腺癌荷瘤小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72只MCF-7乳腺癌细胞移植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人参皂苷组(人参皂苷rg3 5mg/kg)、恩度组(恩度10 mg/kg)、联合组(恩度10 mg/kg+人参皂苷rg3 5 mg/kg)各18只,隔日1次给药,干预时间3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周期分布,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VEGF mRNA、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 结果:3个治疗组小鼠的肿瘤质量、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联合组肿瘤抑制率最大(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3个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0/G1期、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VEGF mRNA与蛋白水平明显降低、MMP-2与MMP-9蛋白表达率明显降低(均P<0.05),但联合组上述指标变化最为明显,与人参皂苷组、恩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上述指标在人参皂苷组与恩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人参皂苷rg3与恩度均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机制均与抑制肿瘤生长、侵袭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两者联合应用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

    • 乳腺癌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和低亲和力受体p75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2017, 26(11):1497-15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21

      摘要 (174) HTML (336) PDF 1.04 M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与低亲和力受体p7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乳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清NGF、低亲和力受体p75、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NGF、低亲和力受体p75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乳腺癌组血清NGF、低亲和力受体p75水平均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TGF-β1水平明显低于乳腺增生组,CEA、CA15-3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均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NGF、p75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与IL-6、TNF-γ、CEA、CA15-3和CA125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NGF、低亲和力受体p75表达水平较高,且与患者的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 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脂血糖及体质量指数的变化

      2017, 26(11):1502-15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22

      摘要 (175) HTML (539) PDF 987.96 K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脂、血糖及体质量指数(BMI)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取收治的141例乳腺癌患者,记录化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收集化疗前后的血糖及BMI,分析以上指标化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全组患者(不论绝经状态)化疗后TG、TC、LDL-C、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而HDL-C、BMI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在绝经前患者中,化疗后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均P<0.05),血糖水平和BMI变化不明显(均P>0.05);在绝经后患者中,化疗后TG、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但TC、HDL-C、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总体上表现为化疗后血脂、血糖水平升高,BMI下降,但绝经前与绝经后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考虑进行适当的干预。

    • 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技术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7, 26(11):1506-151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1.023

      摘要 (167) HTML (419) PDF 1.02 M (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技术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0月40例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中采用依靠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解剖技术手术。 结果:全组患者探测时均可见Rouviere沟结构,并进而依靠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解剖技术进行操作,手术均得以完成,手术未造成严重胆道损伤、大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仅1例中转开腹。全组平均手术时间(81.8±13.1)min、术中出血量(14.5±9.5)mL,术后禁食时间(26.4±6.2)h、术后排气时间(1.28±0.16)d、下床活动时间(15.1±3.5)d、住院时间(7.5±3.5)d。 结论:对于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者,运用以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技术协助进行手术,可以帮助辨识胆囊三角区的解剖结构,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胆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