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方法的选择

      2017, 26(12):1511-15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1

      摘要 (323) HTML (1348) PDF 1.10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斑块性质评估是颈动脉狭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中选择干预方式的决定性环节。目前对于斑块易损性的客观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病理诊断仍然是最可靠的评估手段。近几年,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评估斑块易损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内动脉的疏与堵

      2017, 26(12):1516-15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2

      摘要 (152) HTML (1195) PDF 1.37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髂内动脉的疏与堵的问题,是长期伴随EVAR发展过程的焦点问题。笔者复习了数十篇国外文献,总结和分析了从百年前至今对髂内动脉的系统的解剖学研究、非血管外科手术过程中髂内动脉结扎或栓塞、腹主动脉与髂动脉开放手术中对髂内动脉实施结扎或栓塞、EVAR术中各种栓塞髂内动脉方式的临床后果、导致盆腔缺血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最终认为,EVAR术中,维持髂内动脉通畅是必要的,并对没有维持通畅的条件而必须栓塞髂内动脉,操作时如何防止或减少盆腔脏器缺血、具体实施技巧、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归纳。

    • 累及股总动脉的复杂外周动脉病变杂交手术:技术与效果

      2017, 26(12):1525-152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3

      摘要 (122) HTML (944) PDF 1.07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周动脉疾病(PAD)可引起患肢跛行、严重缺血等。目前对累及股总动脉的复杂PAD(TASC C和D级)病变的治疗,主要有传统开放手术和杂交手术。杂交手术近年来正逐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该技术的操作详解和疗效评价,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及指南予以系统介绍。笔者基于所在中心的经验和相应的文献分析,系统介绍杂交手术以指导临床治疗。

    • 改良Miccoli腔镜辅助颈侧区清扫术

      2017, 26(12):1529-15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4

      摘要 (184) HTML (1001) PDF 2.20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良Miccoli腔镜辅助颈侧区清扫术是集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微创及美容于一体的理想术式,同时该手术接近传统开放手术,易于学习。笔者结合近5年400余例改良Miccoli腔镜辅助颈侧区清扫术的经验,从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空间建立、手术器械选择及运用技巧、流程化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描述。

    • >专题研究
    • 合并严重冠心病的短锚定区主动脉弓降部疾病的腔内修复

      2017, 26(12):1536-15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5

      摘要 (394) HTML (1104) PDF 1.25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冠心病,已经接受或近期可能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须保留左锁骨下动脉,且近端锚定区又不足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患者腔内修复治疗的策略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6年7月期间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9例合并严重冠心病、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0(37~76)岁,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均需保留左锁骨下动脉,从而保留作为冠脉前降支桥血管最佳来源的左侧乳内动脉。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左侧乳内动脉均保留成功。术后发生I型内漏1例(1/9),随访3个月后内漏消失;术后4个月因冠状动脉回旋支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1例(1/9)。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4~7)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随访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已经接受左侧乳内动脉-冠脉前降支搭桥或即将接受冠脉搭桥手术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患者,在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时可采取个性化措施保留左锁骨下动脉,进而保留左乳内动脉,必要时可以采用“烟囱”等技术辅助。

    • 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的疗效分析

      2017, 26(12):1541-15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6

      摘要 (111) HTML (1520) PDF 2.25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主动脉弓变异情况、近端破口位置、手术方式,以及围手术期与随访情况。 结果:根据患者的主动脉弓变异情况与近端破口位置,2例行杂交手术,3例行单纯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90~538 min,平均294 min。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主动脉分支或旁路血流正常。1例患者于术后1周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存活,无脑部及上肢缺血症状,支架无移位,无内漏。 结论:主动脉分支异常走形以及脆弱的Kommerell憩室给手术带来不便。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可行,但治疗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积累,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主动脉重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017, 26(12):1547-15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7

      摘要 (104) HTML (962) PDF 1.39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 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手术治疗老年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

      2017, 26(12):1555-156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8

      摘要 (95) HTML (1034) PDF 1.06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老年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7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手术治疗的196例Stanford A型AAD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加单侧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3例患者年龄≥60岁(老年组),163例患者年龄<60岁(年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 结果: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男性患者比例低(45.5% vs. 73.0%,P=0.000),DeBakey II型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高(21.2% vs. 6.7%,P=0.009);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术应用比例低于年轻组(9.1% vs. 28.2%,P=0.021)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术应用比例减少(9.1% vs. 28.2%,P=0.021),但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比例增加(21.2% vs. 2.5%,P=0.000),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均缩短(215.70 min vs. 252.98 min,P=0.000;121.12 min vs. 134.00 min,P=0.008;489.15 min vs. 533.52 min,P=0.004);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235.27 h vs. 163.55 h,P=0.011),术后肾功能不全(21.2% vs. 6.7%,P=0.009)、感染发生率(30.3% vs. 9.8%,P=0.002)升高;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6) 。全组病例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是AAD患者手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OR=0.987,95% CI=0.977~0.997,P=0.011),而年龄(OR=1.790,95% CI=0.651~4.921,P=0.259)与其他因素并非手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老年AAD患者,根据夹层累及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预后,术中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 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疗效观察

      2017, 26(12):1562-15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09

      摘要 (119) HTML (934) PDF 1.05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疗效。 方法:将收治的10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预置2把ProGilde血管缝合器进行术后修复穿刺点,对照组采取传统缝合修复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98.2 min vs. 140.8 min)、退鞘后血管处理时间(4.3 min vs. 9.1 min)、住院时间(4.4 d vs. 5.9 d)的均明显减少,平均住院费用(8.4万元 vs. 8.1万元)增加(均P<0.05),而下肢制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的血管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例、对照组3例因发生内漏实施二次手术,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27% vs. 24.07%,P<0.05)。 结论: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高效、手术效果可靠、且术后并发症少。

    • ROCKI/II在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

      2017, 26(12):1568-15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0

      摘要 (92) HTML (797) PDF 1.34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ROCKI/II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表型转化中的作用。 方法:将HA-VSMC分别转染ROCKI和ROCKII的siRNA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的HA-VSMC(ROCKI siRNA转染、ROCKII siRNA转染、+TGF-β1、ROCKI siRNA转染+TGF-β1、ROCKII siRNA转染+TGF-β1)中ROCKI和ROCKII蛋白的表达;分别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的HA-VSMC(+TGF-β1、ROCKI siRNA转染+TGF-β1、ROCKII siRNA转染+TGF-β1、ROCK非特异性抑制剂Y-27632预处理+TGF-β1)中细胞收缩表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22α(SM22α)与合成表型标志物骨桥蛋白(OPN)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以无处理的HA-VSMC为空白对照。 结果:免疫荧光观察与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两种siRNA均成功转染;TGF-β1处理后,HA-VSMC中ROCKI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ROCKII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ROCKI siRNA转染后TGF-β1上调ROCKI的作用被明显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组HA-VSMC比较,TGF-β1处理后的HA-VSMC中α-SMA、SM22α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OPN蛋白与mRNA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ROCKI siRNA转染或Y-27632预处理后,TGF-β1的上述作用均明显减弱(均P<0.05),ROCKII siRNA转染对TGF-β1的上述作用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 结论:TGF-β1可诱导HA-VSMC由收缩表型向合成型表型转化,ROCKI表达的升高可能在这一转化中起主要作用。

    • >临床研究
    • AngioJet在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中应用

      2017, 26(12):1575-15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1

      摘要 (365) HTML (1232) PDF 1.36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5例,原发性血栓形成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该10例(平均年龄61.60岁)手术均通过单独使用AngioJet或AngioJet联合其他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AngioJet抽吸后狭窄消失,6例患者使用AngioJet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2例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由于抽吸后有残余血栓存在, 3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喷药溶栓,1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置管溶栓(CDT)。术后平均住院(3.9±2.33)d,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84 vs. 0.37,P<0.05)。术后1例出现血尿,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疗效评估结果为痊愈6例,良好4例。目前7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随访,无肢体缺血加重情况。 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使用AngioJet导管抽吸血栓安全、有效、创伤小。较为适合于股腘段血栓栓塞性病变,吸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可结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抽吸血栓效果不佳的可辅以CDT。

    • 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治疗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

      2017, 26(12):1583-15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2

      摘要 (104) HTML (975) PDF 1.59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Angio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两个血管外科中心连续收治的38例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程≤14 d)行药物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血管造影评价即时血栓清除效果,根据术后第3、6、12个月患者随访时的CEAP分级、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评价近期疗效。 结果:38例中37例在使用AngioJet吸栓过程中喷注尿激酶,31例吸栓后一期置入髂静脉支架,11例患者辅助接触性导管溶栓术(CDT);术后3级血栓清除(完全清除)18例(47.4%),2级血栓清除(50%~99%清除)20例(52.6%),无1级血栓清除病例(<50%清除)。3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均在12~24 h内消。随访期间,1例患者(3.3%)进行了再次手术干预,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 结论:对于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药物机械血栓清除术的近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联合CDT或支架置入术可以提高血栓清除效率。

    •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系统评价

      2017, 26(12):1589-159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3

      摘要 (130) HTML (839) PDF 1.22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搜集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TA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1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文献质量评价方法、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2个临床对照试验,共630例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PTA治疗组患者比较,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TA治疗组患者踝肱指数(MD=0.07, 95% CI=0.02~0.13,P=0.01)、经皮血氧分压(MD=4.03,95% CI=2.94~5.12,P<0.00001)、患肢冷感(RR=1.29,95% CI=1.14~1.45,P<0.0001)、跛行距离(MD=372.89,95% CI=108.97~636.81,P=0.006)、疗效评定(RR=1.18,95% CI=1.08~1.29,P=0.0004)均明显改善。 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TA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PTA、安全性好,但该结论仍需大型多中心临床随机试验支持

    • 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分析

      2017, 26(12):1599-160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4

      摘要 (324) HTML (894) PDF 1.01 M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60例嵌顿疝患者资料,其中32例行补片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28例行传统疝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3.6 min vs. 51.8 min)、术中出血量(10.3 mL vs. 11.1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9例(28.1%)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5例(17.9%),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无补片感染;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5.3 d vs. 6.3 d,P<0.05)。两组术后随访24~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安全有效。

    • >文献综述
    •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进展

      2017, 26(12):1604-160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5

      摘要 (315) HTML (1059) PDF 1.05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其多迁延不愈,愈后易复发,现今仍然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难题。现有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笔者概述其药物治疗、压力治疗、传统手术、腔内和腔镜手术以及针对穿通静脉和溃疡面处理等方法的进展,以期为临床上以外科手术为主的VLU综合治疗方法提供借鉴。

    •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在糖尿病足诊治中应用的进展

      2017, 26(12):1609-161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6

      摘要 (399) HTML (1837) PDF 1.17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尿病足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约40%~60%的非创伤性截肢发生于糖尿病足患者。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且随着医院细化的专业分科,传统单一专科的诊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糖尿病足治疗的要求,运用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团队将MDT诊疗模式运用到糖尿病足的诊治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 显微外科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法研究进展

      2017, 26(12):1618-162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7

      摘要 (162) HTML (823) PDF 1.08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房重建技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游离穿支皮瓣的乳房重建要求良好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目前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培训包括多种多样的技能训练方法和评估体系。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回顾讨论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和评估体系的客观性,为乳腺外科医生学习与实践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附63例报告

      2017, 26(12):1623-162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8

      摘要 (90) HTML (701) PDF 1.19 M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采取EVAR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VAR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夹层假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置入支架66个,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置入支架2枚,平均手术时间(159.1±21.7)min,手术中出现3例内漏,其中1例患者出现极少量内漏、术后CTA复查未发现,1例在支架置入后发现近端内漏、1例患者发现支架远端内漏,分别予以增加支架封堵,术后CTA复查仍然存在少许内漏;全组手术的技术成功率95.24%(60/63),临床成功率为92.06%(58/63);患者术后6个月左锁骨下动脉真腔开口直径、近端破口真腔水平直径mm、瘤体最大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假腔大直径测定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整体腔径最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 结论: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 主动脉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 26(12):1628-163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19

      摘要 (406) HTML (744) PDF 1.35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4年3月—2016年9月手术治疗的9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43例(EVAR组)和传统开腹手术54例(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24 h观察,两组患者97例均手术成功,术中无患者死亡。开腹组实施单纯人工腹主动脉瘤血管移植(I型)18例,采取腹主-双髂动脉移植(IIa和IIb型)30例,腹主-双髂股动脉移植6例 (IIc型);EVAR组中I型患者选择直管型支架置入11例, IIa和IIb型15例选择主-髂单臂型支架置入,IIa、IIb及IIc型17例选择分支型支架置入。与开腹组比较,EVA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或减少(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0% vs. 11.11%,χ2=0.085,P=0.771)。 结论:主动脉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较开腹手术的主要优势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同时手术效果可靠。

    • 国人青年主动脉血流分配比例正常值的超声测定

      2017, 26(12):1633-16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7.12.020

      摘要 (165) HTML (998) PDF 989.83 K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探测主动脉及其各主要出入口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出国人青年的主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的正常值。 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153名健康青年的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及腹主动脉近心端的相关参数,包括管径、时间平均峰值流速、心率,通过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计算出各主动脉出口的血流量分配比例,比较男女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按照正态分布原理推断其正常值范围。 结果:全部测量点的血流量分配比例在不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左侧颈总动脉远、近侧测量点测得的血流量分配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P>0.05);左侧锁骨下动脉远、近侧测量点测得的血流量分配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P>0.05)。无名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12.29%,正常值为8.35%~16.23%;左侧颈总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5.88%,正常值为4.80%~6.96%;左侧锁骨下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为4.40%,正常值为3.52%~5.28%;腹主动脉近心端血流量分配比例为36.92%,正常值为22.34%~51.50%。 结论:主动脉各分支的血流量分配比例正常值范围测定有助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建造,对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和对肿瘤微转移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2017, 26(12):1637-16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21

      摘要 (260) HTML (812) PDF 1012.97 K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微转移、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1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 ,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65例)和开腹组(65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腹腔冲洗液中多巴胺脱羧酶(DDC)、癌胚抗原(CEA)及血清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T)、P物质(SP)及神经肽(NPY)水平。 结果:腹腔镜组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手术开始时,两组腹腔冲洗液中DDC、C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结束时,腹腔镜组腹腔冲洗液中DDC、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术前两组胃肠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腹腔镜组血清CCK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GAS、MTL、SST、SP、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 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胃肠功能影响更小,患者手术后肿瘤微转移的风险更低。

    • Beclin-1、PTE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7, 26(12):1642-16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2.022

      摘要 (93) HTML (649) PDF 1.04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病理科收集的术后确诊甲状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79例(甲状腺癌组)和因外科其他原因进行甲状腺活检或手术采集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40例(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中的Beclin-1、PTEN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果:甲状腺癌组Beclin-1蛋白的阳性率与PTEN蛋白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31.7% vs. 87.50%;29.1% vs. 90.00%,均P<0.05);Beclin-1、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Beclin-1、PTE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率与各自阴性表达患者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Beclin-1、PTEN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