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一站式”处理:附74例报告

      2017, 26(2):133-13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1

      摘要 (192) HTML (826) PDF 1.79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一站式”外科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74例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一站式”外科治疗,即以规则性肝切除为基础,依靠术中B超和胆道镜的指引,一次性去清结石、切除病变胆管及病损性肝脏。 结果:74例患者中,术前影像学判断结石分布符合率达94.6%(70/74)。74例均行规则性肝切除,左半肝切除21例,左外叶切除8例,右半肝切除17例,右后叶切除16例,右前叶切除4例,右后叶+左外叶切除5例,扩大右半肝切除3例;行解剖性肝切除49例(66.2%);7例曾行胆肠内引流患者中5例因吻合口狭窄加行吻合口重建;71例行T管引流术,另外3例患者因重建胆肠吻合口后预留肝总管短未放置T管;平均手术时间(235.7±35.6)min,平均出血量(415.3±106.8)mL。无死亡病例,11例出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2±4.1)d。6例术后胆道T管造影可疑结石,门诊再行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所有患者获随访3~24个月,2例曾行胆肠内引流吻合口未重建者期间出现过1次胆道感染,保守治疗好转;21例胆总管结石复发予以ERCP+EST处理。 结论: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一站式”外科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且疗效满意。

    •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比

      2017, 26(2):139-14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2

      摘要 (400) HTML (1250) PDF 1.06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10月—2016年4月94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行LC+LCBDE(LC+LCBDE组),49例行ERCP/EST+LC(ERCP/EST+LC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LC+LCBDE组和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3.3% vs. 89.8%,P=0.539)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 vs. 10.2%,P=0.892)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LC+LCBDE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37 735元vs. 48 260元,P<0.001);住院时间显短于ERCP/EST+LC组(11.51 d vs. 13.39 d,P=0.015)。两组共81例获随访6~48个月,两组患者结石复发、胆道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均未发生胆道狭窄、胰腺炎、胆管恶变等情况。 结论:LC+LCBDE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对胆总管结石的大小、数量无限制,且保护了Oddi括约肌功能,对于多数老年患者应作为首选,但临床工作中仍需坚持个体化原则,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及技术条件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 快速康复原则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2017, 26(2):145-15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3

      摘要 (149) HTML (898) PDF 1.03 M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在老年患者中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9月35例采用FTS围手术期处理方案(FTS组)与2011年9月—2013年8月31例患者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案(传统组)行LCBDE老年患者(≥60岁)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传统组比较,FTS组术后下床时间(15.34 h vs. 26.94 h)、肛门排气时间(23.09 h vs. 36.65 h)、排便时间(53.83 h vs. 62.03 h)、进食时间(22.91 h vs. 53.29 h)均明显提前,住院时间缩短 (6.29 d vs. 9.42 d),住院费用降低(1.72万元vs. 2.54万元)。此外,FTS组术后营养指标、总并发症发生率、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均P<0.05)。 结论:老年患者在FTS原则下行LCBDE安全、有效,但仍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并需加强多学科合作。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2017, 26(2):151-1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4

      摘要 (425) HTML (949) PDF 1.05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与经胆总管探查(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104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LTCBDE(LTCBDE组)与54例行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LCBDE+一期缝合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LCBDE+一期缝合组比较,LTCBDE组手术时间(91.7 min vs. 110.9 min)、术中出血量 (15.5 mL vs. 17.4 mL)、术后引流量(28.4 mL vs. 44.6 mL)、带管时间(7.8 d vs. 9.7 d)、住院时间 (8.8 d vs. 10.6 d)均明显减少(均P<0.05);LTCBDE组术后胆汁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CBDE+一期缝合组(2.0% vs. 13.0%,P=0.036),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的,且较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更符合微创的目的,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均满足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临床分析:附39例报告

      2017, 26(2):157-16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5

      摘要 (287) HTML (1021) PDF 1.13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3 849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 849例患者中,中转开腹39例(1.01%),且中转开腹率在2010—2015年的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中转开腹原因包括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16例,腹腔或胆囊周围粘连严重14例,Mirrizi综合征3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胆汁漏、胆总管损伤、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癌各 1例。早期中转开腹33例,中晚期中转开腹6例,后者中5例的中转开腹均因发生术中并发症而实施,包括2例胆囊动脉出血,1例因粘连紧密致胆囊破裂后胆囊三角结构不清,1例胆总管损伤,1例胆汁漏。性别、年龄、病程均为LC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均P<0.05)。高年资术者实施的LC中转开腹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年资术者(P=0.043)。 结论:LC中有一定的中转率,胆囊三角处理困难,腹腔或胆囊周围粘连严重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存在相关影响因素者应选择早期中转开腹以确保手术安全。

    • Minilap辅助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7, 26(2):166-17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6

      摘要 (315) HTML (898) PDF 1.32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nilap辅助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住院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40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分别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与Minilap辅助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40例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29.90 min vs. 19.10 min,P=0.000)与术中出血量(4.90 mL vs. 8.05 mL,P=0.000)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术后使用镇痛药物、对瘢痕满意度方面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随访10~18个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Minilap穿刺点无明显疤痕。 结论:Minilap辅助下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美容效果好,降低了手术难度,值得临床应用。

    • >基础研究
    • TNF-α对兔胆管成纤维细胞P311/TGF-β1/α-SMA通路的影响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

      2017, 26(2):172-17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7

      摘要 (292) HTML (945) PDF 1.27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TNF-α对兔胆管成纤维细胞P311/TGF-β1/α-SMA通路的影响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家兔胆管成纤维细胞并鉴定,将胆管成纤维细胞分别给予TNF-α、TNF-α联合不同浓度的TMP(0.08、0.4、2.0 mg/mL)干预48 h,以无处理的胆管成纤维细胞为空白对照,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细胞P311、TGF-β1、α-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GF-β1、α-SMA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胆管成纤维细胞经TNF-α处理后,增殖明显增强,P311、TGF-β1、α-SMA mRNA以及TGF-β1、α-SM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TMP对TNF-α的上述效应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浓度依耐趋势,其中0.4、2.0 mg/mL的TMP有明显作用(均P<0.05)。结论:TNF-α可能通过调控P311/TGF-β1/α-SMA信号通路促进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TMP能抑TNF-α对该通路的活化,故可能对良性胆道狭窄有防治作用。

    • Toll样受体4在胆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 26(2):179-18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8

      摘要 (259) HTML (1032) PDF 2.26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胆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2例良性胆道狭窄胆管组织与4例正常胆管组织中TLR4的表达。用钳夹法在TLR4基因缺陷(TLR4-/-)小鼠和野生(TLR4+/+)小鼠上建立胆道损伤修复模型,并设各自的假手术对照,术后48 h观察各组肝脏及胆管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功能情况。结果:TLR4主要表达于胆管内皮细胞,良性胆道狭窄胆管壁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83.33% vs. 25.00%,P<0.01)。两个假手术组小鼠术后肝脏及胆管组织均未见病理改变,TLR4-/-与TLR4+/+模型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胆道及肝脏损伤,但前者较后者明显减轻;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TLR4-/-与TLR4+/+模型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前者各项指标的升高程度均明显低于后者(均P<0.05)。结论:TLR4可能通过参与胆管上皮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并启动一系列炎症因子的表达,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在胆管良性狭窄中起到重要作用。

    • 配对相关同源框-1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 26(2):185-18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09

      摘要 (153) HTML (776) PDF 1.35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配对相关同源框-1蛋白(Prrx-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rrx-1在45例胆囊癌及35例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rrx-1和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rrx-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5.6%(25/45),而在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 5.7%(2/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P<0.05)。统计分析显示,Prrx-1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胆囊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胆囊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结论:Prrx-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其表达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膜联蛋白A2、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及波形蛋白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 26(2):190-19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0

      摘要 (294) HTML (829) PDF 3.48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5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5例来自血管瘤旁和肝外伤的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annexin A2、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比较各组3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3种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nexin A2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呈依次明显降低(69.6% vs. 36.0% vs. 11.4%;54.3% vs. 28.0% vs. 8.6%,均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则相反(21.7% vs. 48.0% vs. 71.4%,均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annexin A2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682;r=-0.575,均P<0.05)。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annexin A2和vimentin各自阳性者的生存率低于其各自阴性者,E-cadherin阴性者生存率低于其阳性者(均P<0.05)。结论:annexin A2/EMT通路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至关重要,annexin A2、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Snail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7, 26(2):199-20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1

      摘要 (154) HTML (985) PDF 1.26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Snail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0年1月外科手术治疗的55例肝内胆管癌病例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上述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Snail的表达情况,分析Snail表达与临床病例资料、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Snail表达量(2.764 vs. 0.914)与高表达率(48.6% vs. 18.0%)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且Snail表达与肿瘤分化(χ2=4.231,P=0.040)、TNM分期(χ2=6.631,P=0.010)、淋巴结转移(χ2=4.134,P=0.042)、微血管侵犯(χ2=10.197,P=0.001)以及复发(χ2=4.610,P=0.032)有关,与Snail低表达患者比较,Snail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降低(P=0.018)、术后累计复发率升高(P=0.032)。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Snail表达是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Snail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Snail过表达与肝内胆管癌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的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动物应用研究

      2017, 26(2):205-2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2

      摘要 (658) HTML (1186) PDF 2.60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一种新型血管内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30枚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新型血管内支架分别植入30只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CT血管造影了解其在主动脉内情况,并通过大体肉眼观察、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了解内术后不同时间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 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植入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支架通畅率100%,无支架移位、扭曲、断裂,无支架感染及血栓形成,管腔无狭窄或闭塞;支架的轴向回缩率均<2%,径向回缩率均<4%。术后1周,支架腔面迅速被一薄层半透明膜状结构覆盖;术后1个月,支架绝大部分表面可见与周围血管正常内膜相延续的新生内膜;术后2个月,新生内膜基本上完整覆盖整个支架腔面(98.83%),其厚度达到峰值(350.00 μm);术后3~6个月,新生内膜厚度逐渐降低,管腔内径逐渐增大至植入前大小,最后新生内膜表面被单层完全成熟的内皮细胞覆盖。除术后1周外,其余时间点支架表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而各时间点支架腔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均呈阳性。 结论: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的新型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实验犬体内后形态结构稳定,并可迅速完成支架腔面内皮化,保持长期的通畅性,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及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临床研究
    •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分析

      2017, 26(2):213-21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3

      摘要 (329) HTML (1087) PDF 2.86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并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12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例患者完全腹腔镜下完成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1例为减少手术费用在腹腔外行手工肠肠吻合。手术时间240~31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20~150 mL,平均60 mL;术后住院时间5~7 d,平均6.5 d。术后随访2~12个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明显微创优势,可进一步推广。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的应用价值

      2017, 26(2):218-22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4

      摘要 (303) HTML (926) PDF 1.03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优越性。 方法: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ERAS组(n=40)和对照组(n=41),ERAS组采用ERAS理念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ERAS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NRS评分、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无出院30 d内再次住院或手术病例。 结论:ERAS理念应用于肝癌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安全有效,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 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处理肝尾状叶肝癌破裂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2017, 26(2):223-22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5

      摘要 (611) HTML (1064) PDF 2.00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经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完整切除肝尾状叶肝癌破裂出血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尾状叶肝癌伴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术前对患者的肝功能及肿瘤情况进行严密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患者成功行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对肝右后叶染色区分尾状叶的右侧边界)完整切除肝尾状叶,术中未阻断入肝血流、出肝血流、下腔静脉,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单纯行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完整切除肝尾状叶肿瘤破裂出血是安全可行的。

    •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即刻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

      2017, 26(2):228-2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6

      摘要 (205) HTML (1195) PDF 1.31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后即刻超声造影(CEUS)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6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76个病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41个病灶,对照组35个病灶)。两组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RFA治疗,试验组于RFA后即刻(5~10 min内)行CEUS,若发现肿瘤残存则行补充消融治疗,至造影检查无肿瘤残存时结束;对照组RFA后不做即刻CEUS。试验组患者术后36~48 h复查CEUS,所有患者术后 1个月复查CEUS及增强CT或增强MRI、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结果:试验组患者RFA术后即刻CEUS发现5例患者共5处病灶有残存,对残存肿瘤行补充治疗。两组患者1个月后复查,试验组发现1处病灶残存(1/41),对照组发现7处病灶残存(7/3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完全消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 vs. 80.0%,P<0.05)。试验组患者RFA后即刻及36~48 h CEUS动脉期所测射频灶周围充血水肿带的宽度分别为(6.89±2.73)mm、(4.68±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RFA治疗后即刻CEUS能及时发现残存肿瘤并指导补充治疗,有效提高完全消融率。

    • >文献综述
    • LPS/TLR4信号通路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017, 26(2):235-2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7

      摘要 (291) HTML (876) PDF 1.06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胆管结石病属于肝胆疾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已证实胆道感染、胆汁淤积、上皮间质转化是该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研究发现LPS/TLR4通路介导的炎症在这些因素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对LPS/TLR4信号通路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潜在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肝胆管结石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胆管细胞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2017, 26(2):241-24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8

      摘要 (130) HTML (1138) PDF 1.02 M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管细胞癌(CCA)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且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及效果有限。因此,更好地明确CCA的分子病理特点对于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CCA分子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将逐步深入,有望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特异性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笔者对CCA分子病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现状

      2017, 26(2):245-2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19

      摘要 (156) HTML (744) PDF 1011.79 K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C)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较差,而外科手术仍是目前的唯一治愈手段。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HC的外科治疗获得极大进展,随之而来的争议仍然存在。笔者就HC的术前分期及治疗、手术切除范围、血管切除与重建、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范围、腹腔镜手术、肝移植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展开论述,为HC外科治疗提供借鉴。

    • >简要论著
    • ERCP术后肝假性动脉瘤破裂胆道大出血2例诊治分析

      2017, 26(2):252-2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20

      摘要 (142) HTML (723) PDF 1.41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ERCP术后肝假性动脉瘤破裂胆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例ERCP术后肝假性动脉瘤破裂治疗经过,结合文献总结此并发症的原因及诊断治疗的方法。 结果:患者行肝动脉血管造影、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分别于3 d和2 d后停止出血,治愈出院。3个月后随访,均无腹痛腹胀,大便潜血阴性。 结论:ERCP手术有肝假性动脉形成并破裂并发症的风险,根据其临床表现尽早肝动脉造影,积极采取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方法止血。

    • 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

      2017, 26(2):255-25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21

      摘要 (128) HTML (619) PDF 1003.35 K (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6月间,将超声辅助下病变胆管区肝切除的27例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7例患者中,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4±8.3)岁。7例有胆道手术史。结石分布于S4 (2例),S5(8例),S6(10例),S8(4例),S5+S8(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辅助下的病变胆管区的肝切除。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36.3±94.3)mL,平均手术时间为(235.9±37.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2.5±2.4)d。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胆汁漏2例,切口感染3例。经残端胆管行胆道探查16例中发生并发症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者11例中发生并发症3例,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1例发生肝外胆管结石,经EST治愈,其余患者无结石复发及临床症状。 结论:对于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患者,可采用超声辅助下的病变胆管区肝切除,术中胆道探查应首选经肝断面残端胆管进行。

    • 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和Cx4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2017, 26(2):259-2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2.022

      摘要 (132) HTML (688) PDF 1.32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l)、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复发的关系。 方法:收集术后确诊的甲状腺癌组织标本(甲状腺癌组)102例、因外科其他原因进行甲状腺活检或手术采集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40例(正常组)、手术后确诊为甲状腺良性疾病67例(良性组,包括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中的BRMSl、Cx43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02%、46.07%,均明显低于良性组和正常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Cx4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复发率和病死率为4.00%、5.13%,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19.23%、20.00%(P<0.05)。 结论:BRMSl、Cx43在甲状腺组织中下调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