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机器人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2017, 26(4):401-4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1

      摘要 (187) HTML (612) PDF 1.13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器人系统因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精准操作的优势,但其也有花费高、装机费时、缺乏触觉反馈等问题。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其推广,已有的研究表明机器人系统在保证手术安全可行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盆腔自主神经功能。但目前仍需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的临床数据证明其肿瘤根治性。

    • 胃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2017, 26(4):406-41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2

      摘要 (208) HTML (558) PDF 1.12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过近20年的研究,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且目前处于一相对成熟的阶段,但仍有很多疑问有待于解决。近年来,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笔者将简要阐述近些年GIST领域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 >专题研究
    • 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017, 26(4):412-4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3

      摘要 (552) HTML (559) PDF 1.21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与近远期疗效。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手术与传统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文献,对获得的数据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5 787例患者,其中机器人手术1 676例,传统腹腔镜手术4 1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比较,机器人手术所用时间延长(WMD=43.51,95% CI= 34.14~52.88,P<0.05)、术中失血量减少(WMD=-30.17,95% CI=-42.83~-17.51,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WMD=1.95,95% CI=0.07~3.84,P<0.05)、首次进食时间提前(WMD=-0.22,95% CI=-0.32~-0.12,P<0.05),而其他指标包括近远端切缘距离、R0切除率、中转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3年生存率均相似(均P>0.05)。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手术安全、有效,且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 机器人全腔镜-单吻合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2017, 26(4):425-43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4

      摘要 (131) HTML (536) PDF 1.32 M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全腔镜-单吻合手术治疗直肠癌的安全与可行性及术后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直肠癌手术的124例患者资料,其中有26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另98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手术时间较明显延长(273.5 min vs. 234.3 min),住院总费用明显增加(8.2万元vs. 7.2万元),但术中出血量(43.3 mL vs. 68.4 mL),术后排气时间(3.3 d vs. 4.4 d)、进流食时间(3.9 d vs. 5.4 d)、下床时间(4.5 d vs. 6.8 d)、拔除尿管时间(5.0 d vs. 6.8 d)及术后住院时间(10.0 d vs. 12.3 d)均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均无中转开腹;两组的远切缘距离、切除淋巴结个数、环周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机器人全腔镜-单吻合用于直肠癌治疗是一项安全且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的优点,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2017, 26(4):432-43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5

      摘要 (162) HTML (499) PDF 475.00 K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36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3D腹腔镜手术(3D腔镜组),18例行开腹手术(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病理资料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破裂以及切缘阳性的情况,均未发生大出血、吻合口瘘、术后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3D腹腔镜技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能明显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且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

    • 伊马替尼治疗晚期及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17, 26(4):437-4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6

      摘要 (182) HTML (749) PDF 1.05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73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晚期患者73例,高危患者100例,分别比较两类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与未服药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73例晚期患者平均随访31(6~66)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长于未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年OS:100.0% vs. 78.6%,2年OS:93.1% vs. 26.1%;HR=0.040,95% CI=0.011~0.152,P=0.000)。100例高危患者平均随访45(6~73)个月;亚组分析示,其中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较未服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延长(3年RFS:66.7% vs. 38.5%;HR=0.341,95% CI=0.134~0.868,P=0.024),而服用伊马替尼2年患者较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RFS也明显提高(1年RFS:100.0% vs. 100.0%,2年RFS:100.0% vs. 88.9%,3年RFS:91.7% vs. 66.7%;HR=0.108,95% CI=0.015~0.778,P=0.027);5例术后服用3年伊马替尼患者3年RFS为100.0%。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浮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以1~2级为主。 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GIST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建议至少服用3年伊马替尼,但是否延长服药年限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 术前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7, 26(4):443-44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7

      摘要 (312) HTML (486) PDF 1.14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170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术前D-D及FIB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170例GIST患者中男91例,女79例;多见于50~70岁年龄段;肿瘤原发部位最常见于胃(122例,71.8%),其次为小肠(34例,20.0%)。全组术后3、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5%、75%。以生存结局(出现转移或复发)为状态变量的ROC曲线显示,D-D与FIB的最佳截点值分别为 1.24 mg/L、3.24 g/L。单因素分析显示,D-D≥1.24 mg/L、FIB≥3.24 g/L、NIH危险度分级中高危、肿瘤直径>5 cm及胃以外部位肿瘤均与GIST患者术后3、5年RFS降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D(RR=0.382,95% CI=0.151~0.967,P=0.042)、FIB(RR=0.123,95% CI=0.035~0.430,P=0.001)、肿瘤NIH危险度分级(RR=0.149,95% CI=0.042~0.524,P=0.003)是影响GIST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IST患者NIH危险度分级与D-D、FIB之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r=0.648、0.868,均P<0.01)。 结论:术前血浆D-D及FIB可作为预测GIST患者术后预后的参考指标。

    •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临床效果及对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的比较

      2017, 26(4):450-4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8

      摘要 (107) HTML (663) PDF 1.30 M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临床指标及术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符合条件的41例胃癌患者,其中21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腔镜组),20例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ETX)水平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开腹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均P<0.05),其他临床指标包括术中输血比例、清扫淋巴结数量、手术切缘、术后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AO和ETX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随后均将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DAO和ETX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DAO和ETX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r=0.759、r=0.559,均P<0.05)。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同样安全、有效,且对肠道屏障功能影响无明显增加。

    • 食管悬吊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7, 26(4):457-46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09

      摘要 (188) HTML (538) PDF 2.84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中采用食管悬吊法行食管空肠手工缝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17例行TLTG食管悬吊法食管空肠手工缝合患者资料(悬吊组),并与同期17例行TLTG传统手工缝合的患者临床资料(传统组)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34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与传统组比较,悬吊组术中指标除切口长度无统计学差异(3.75 cm vs. 3.79 cm,P=0.142),手术时间(198.35 min vs. 211.65 min)、 吻合时间(27.82 min vs. 48.74 min)、出血量(49.68 mL vs. 50.85 mL)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指标包括排气时间(2.61 d vs. 2.78 d)、疼痛评分(3.21 vs. 3.89)、住院时间(9.77 d vs. 10.32 d)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论:TLTG中采用食管悬吊法行食管空肠手工缝合安全、有效,且近期效果优于传统手工缝合。

    • 高龄患者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2017, 26(4):463-4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0

      摘要 (144) HTML (377) PDF 991.82 K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70岁)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60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和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18.23 min vs. 120.85 min,P=0.458)与淋巴结清扫数目(18.12枚 vs. 17.37枚,P=0.218)无统计学差异,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307.28 mL vs. 354.80 mL,P=0.000)、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38.27 h vs. 47.02 h,P=0.000)、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8 d vs. 20.07 d,P=0.000)。两组患者肠瘘、皮下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复发率(35.0% vs. 41.7%,P=0.453)与病死率(13.3% vs. 18.3%,P=0.4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基础研究
    • 进展期胃癌SOX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7, 26(4):468-4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1

      摘要 (165) HTML (448) PDF 1.01 M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与进展期胃癌对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SOX)新辅助化疗敏感性有关的基因及信号通路。 方法:收集15例III期胃癌患者术后标本,其中6例SOX新辅助化疗后缓解(缓解组)、6例SOX新辅助化疗后未缓解(未缓解组),3例未行新辅助化疗(未化疗组),在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法检测各组标本基因表达谱后,以DNA损伤修复和叶酸代谢方面为重点分析对象,用系统性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差异基因,并通过KEGG来解释每个差异表达基因所在通路。 结果:3组标本的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通路上。与未缓解组比较,缓解组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3个基因(HUS1、RECQL5、XRCC4)明显上调和1个基因(GADD45G)明显下调;3组间在叶酸代谢方面未找到任何差异基因。 结论:影响进展期胃癌SOX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基因可能与免疫信号传导有关,相关的基因检测对评估胃癌SOX新辅助化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 EphA2与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2017, 26(4):473-4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2

      摘要 (235) HTML (571) PDF 2.07 M (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EphA2与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hA2与VEGF-C蛋白的表达,以及淋巴管密度(LVD);用real-time PCR检测2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hA2与VEGF-C mRNA的表达。分析EphA2与VEGF-C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结果:EphA2与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5.8% vs. 42.6%; 71.9% vs. 39.0%,均P<0.05)。EphA2与VEGF-C的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均P<0.001)。EphA2蛋白与VEGF-C蛋白高表达的胃癌组织中LVD计数分别明显高于两者低表达胃癌组织(15.25±5.41 vs. 10.95±5.41,P=0.001;14.87±5.71 vs. 11.00±5.01,P=0.006)。胃癌组织中EphA2与VEGF-C蛋白以及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375,P=0.001;r=0.559,P=0.01)。 结论:EphA2与VEGF-C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可能共同促进淋巴管生成与胃癌淋巴结转移。

    • CDX2基因干扰对人结肠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

      2017, 26(4):480-48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3

      摘要 (234) HTML (695) PDF 4.16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DX2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转染CDX2-shRNA慢病毒、空慢病毒载体及无转染的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HT29接种到裸鼠皮下,制备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各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28 d后处死裸鼠,剥取移植瘤称重,并分别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Ki-67与CDX2的表达。 结果:与各自空白对照组(无转染的SW480或HT29细胞移植)比较,两个干扰组(转染CDX2-shRNA慢病毒的SW480或HT29细胞移植)移植瘤生长速度均明显加快、移植瘤质量明显增加(SW480:679.11 mg vs. 379.36 mg;HT29:715.78 mg vs. 427.07 mg),瘤组织Ki-6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DX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两个阴性对照组(转染空慢病毒载体的SW480或HT29细胞移植)的各指标与各自空白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抑制CDX2基因的表达能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的裸鼠体内的生长,故CDX2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

    • 长链非编码RNA在脂多糖刺激的大鼠肠巨噬细胞中的差异表达

      2017, 26(4):488-4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4

      摘要 (228) HTML (386) PDF 1.58 M (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的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的关系。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用lncRNA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LPS处理的大鼠肠巨噬细胞(实验组)和无处理的大鼠肠巨噬细胞(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并用分层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基因芯片数据;构建差异表达的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利用GO分析和通路分析预测其生物学功能;最后用RT-qPCR对部分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验证。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共检测出35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差异表达倍数>1.5),其中上调的有245个,下调的有112个。GO分析和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其中lncRNA NONMMUT024673、NONMMUT047081在网络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T-qPCR验证NONMMUT024673、NONMMUT047081的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数据一致。 结论:LPS可诱导大鼠肠巨噬细胞lncRNA表达改变,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参与调控LPS诱导的肠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 >临床研究
    • 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17, 26(4):494-5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5

      摘要 (261) HTML (435) PDF 2.27 M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5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在行肿瘤组织周围黏膜或浆膜下纳米碳注射后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照组直接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切口总长度、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除肠旁组淋巴结获取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78),研究组在淋巴结清扫总数目、<5 mm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联合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能弥补腹腔镜手术触觉感的不足,做到了微创与精准并重,明显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高龄结肠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7, 26(4):501-5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6

      摘要 (156) HTML (714) PDF 1.05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高龄(≥75岁)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在辽河油田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67例75岁以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NLR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根据NLR的ROC曲线截点值(2.98)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3)和高NLR组(NLR≥3),其中低NLR组44例,高NLR组23例。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肿瘤分化程度低(P=0.040)、淋巴结转移率高(P=0.018)、TNM分期高(P=0.008)、CEA水平高(P=0.026);全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62.7%,其中低NLR组和高NLR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连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CEA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均P<0.05)。 结论:术前NLR对高龄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高NLR者预后较差。

    • 多学科合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7, 26(4):506-5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7

      摘要 (152) HTML (542) PDF 1.10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以多学科团队(MDT)合作为基础的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将782例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ERAS组(392例)和对照组(3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ERAS组接受MDT合作ERAS理念的治疗护理,主要干预措施包括住院模式选择,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饮食要求,胃肠道准备,尿潴留预防,术后早期活动,伤口疼痛预防,麻醉前给药,防止术中低温,围手术期补液管理,术后恶心、呕吐预防及1个月患者舒适度评价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恢复情况、并发症与应激反应发生率、术后舒适度等。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后次日清晨NRS疼痛评分降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减少,术后满意率增加,血清肿、尿潴留、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与不适感、恶心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评分降低(均P<0.05)。 结论: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MDT合作ERAS理念可以减轻患者不适,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

    • >文献综述
    • “等待观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完全缓解治疗的新策略

      2017, 26(4):514-5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8

      摘要 (239) HTML (730) PDF 1.03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毋庸置疑,直肠癌尤其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治疗策略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联合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ME)已经成为LARC的金标准治疗模式。NCRT不仅可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保肛率,而且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甚至病理完全缓解。然而,根治性手术存在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以及永久性造瘘带来的痛苦。对于完全缓解的患者是否可以免于外科手术,而采用非手术“等待观察”策略,成为了近年来结直肠外科医师关注的战略问题。笔者就“等待观察”策略的定义、特点、发展史及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并对这一新兴策略的前景提出思考。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现状与进展

      2017, 26(4):519-52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19

      摘要 (102) HTML (644) PDF 1019.00 K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科手术的完整切除被视为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以及微创治疗理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案例和研究被报道,同时也从一定角度上描述了腹腔镜治疗的相对优势和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近年文献拟就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相关问题作简要综述。

    • >简要论著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7, 26(4):524-52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20

      摘要 (190) HTML (314) PDF 1.02 M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胃肠外科拟进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93例,根据术前征求患者意见分为FTS组44例、常规组49例,FTS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结合FTS治疗,常规组仅采用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 结果:FTS组与常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TS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1±0.8)d、(7.7±1.8)d,均优于常规组的(4.4±1.1)d、(11.2±3.6)d(P<0.05);术后FTS组患者的CRP、IL-6、WBC、TNF-α水平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FTS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4.55%,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结合FTS治疗有利于减轻手术创伤及应激反应。

    • MMP-11、CEA、CK-20、CD44 mRNA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 26(4):529-53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21

      摘要 (139) HTML (308) PDF 1002.09 K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20(CK-20)、CD44 mRNA的表达特点及意义。 方法: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及组织样本各肿瘤标志物基因mRNA表达,其中初诊结肠癌患者、晚期结肠癌患者各20例外周血样本10 mL(试验组),上述2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样本(阳性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外周血样本10 mL(阴性对照组),分析其表达的差异。 结果: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MP-11、CEA、CK-20、CD44 mR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晚期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各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其外周血中的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P<0.05);结肠癌Dukes C-D期患者外周血中各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Dukes A-B期患者 (P<0.05);低分化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各肿瘤标志物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 (P<0.05)。 结论:外周血MMP-11、CEA、CK-20、CD44 mRNA表达水平可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筛查、分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 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2017, 26(4):533-53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22

      摘要 (132) HTML (508) PDF 396.86 K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施行预防性造瘘术将分为两组,各组50例,即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造口组)和未行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造口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 vs. 56.00%,P<0.05);造口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 vs. 10.00%,P<0.05),两组再次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0.00% vs. 6.00%,P>0.05);造口组患者术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可较好的保留患者肛门功能,减轻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 治疗III期混合痔伴肛裂的疗效分析

      2017, 26(4):537-5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4.023

      摘要 (349) HTML (408) PDF 1014.00 K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III期混合痔伴肛裂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III期混合痔伴肛裂患者,其中行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52例(治疗组),行痔核切除联合肛裂切除术4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切口疼痛、切口边缘水肿、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随访肛裂复发情况。 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10.1±3.0)mL vs.(14.3±2.9)mL, t=7.049,P<0.05];手术时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6.7±2.1)min vs.(17.22±1.4),t=1.445,P>0.05]。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12.2±0.6)d vs.(16.8±2.6)d, t=11.746,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疼痛、术后切口边缘水肿程度均较对照组轻,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3.33,P=0.068;χ2=0.023,P=0.897)。术后随访1~2年,两组均无肛裂复发,无肛门松弛;治疗组无肛周湿疹发生,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肛周湿疹。 结论: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III期混合痔伴肛裂切口愈合时间短、术后切口疼痛轻、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