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腔镜下全乳晕入路甲状腺腺叶切除的方法——王氏七步法

      2017, 26(5):541-5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1

      摘要 (298) HTML (990) PDF 2.77 M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乳晕入路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美容效果好等特点,该手术方法逐渐成为首选的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式。但是,开展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医院和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推广规范的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全乳晕入路为例,介绍浙医二院王平团队腔镜下腺叶切除的步骤。为了方便记忆,把步骤归纳为七步,简称王氏七步法。

    • 理性思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策略

      2017, 26(5):547-55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2

      摘要 (283) HTML (1272) PDF 1.07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病率呈全球化激增,故其诊治近年来倍受重视并引发争议。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对PTMC提出了两种诊治策略:“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与“主动观察,延迟干预”。但结合PTMC的特点、患者意愿、医疗环境及医疗资源诸方面综合评估,“主动观察,伺机干预”是目前为止PTMC的最佳处理方式。

    • 甲状腺癌的超声管理——外科医生的基本功

      2017, 26(5):551-55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3

      摘要 (163) HTML (1095) PDF 1.14 M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分辨率B超在甲状腺癌诊断方面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甲状腺可疑结节定性、定量、定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专业、准确的超声诊断水平是实现甲状腺癌诊疗的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的前提。外科医师不仅在超声诊断的学习中拥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能紧密结合临床,扩展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外科医师可通过进行超声检查完善甲状腺癌术前分期和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保证术后随访工作及时、方便、有效,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随着超声科技、分子诊断水平、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超声仪的便携与手机化进步必将推动传统甲状腺外科向精准化甲状腺外科转型。

    • >专题研究
    •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

      2017, 26(5):556-56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4

      摘要 (281) HTML (1119) PDF 1.02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灶性PTC患者148例,单灶性PTC患者175例。 结果:多灶性PTC患者与单灶性PTC患者间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28)及腺外浸润(P<0.001);多灶性PTC患者中,癌灶数≥3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0)、侧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8)及腺外浸润的发生率(P=0.020)明显高于癌灶数=2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灶最大径(P=0.005)及癌灶数量(P=0.006)为多灶性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多灶性PTC较单灶性PTC侵袭性强,更易发生转移、浸润,建议选择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化手术方式,颈侧区存在可疑肿大淋巴结者应积极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附47例报告

      2017, 26(5):561-56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5

      摘要 (363) HTML (1218) PDF 486.19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5月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47例PTMC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47例患者中,男9例,女38例;年龄(46.3±12.1)岁;病程(12.4±23.7)个月;均行术前超声检查,14例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经FNA确诊PTMC 11例(78.6%); 1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叶大部切除术,3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14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5例行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肿瘤病灶平均长径(0.68±0.23)cm; 21例(44.7%)为多发病灶,其中14例(29.8%)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8.3%(14/2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53.3%(8/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包膜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35)。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不全5例,切口积液1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 结论:甲状腺外科医生需熟悉甲状腺癌超声特点,不建议扩大FNA指征。对于术前超声已提示多发结节、术中探查可疑多发结节或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建议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结合术中冷冻病理对确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及指导术后治疗是必要的。

    • 精细化被膜解剖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017, 26(5):567-5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6

      摘要 (171) HTML (777) PDF 1.04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15年3月75例行全甲状腺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对甲状旁腺的识别与原位保留,对于严重缺血或误切的甲状旁腺,术中及时进行自体移植。 结果:75例患者中,46例术中确认并原位保留甲状旁腺4枚,其余原位保留2~3枚。手术后12 h,部分患者出现口角及手足麻木、轻度抽搐,无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血清钙<2.0 mmol/L 18例,术后2~3个月,血清钙<2.0 mmol/L 11例,术后4~6个月,患者血清钙均>2.0 mmol/L。术后随访16~18个月,患者血清钙>2.0 mmol/L,无临床低钙症状。 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中,运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有助于精准识别甲状旁腺并最大可能的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其功能。

    •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双侧乳糜胸2例并文献复习

      2017, 26(5):573-57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7

      摘要 (265) HTML (1034) PDF 932.49 K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双侧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的双侧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2例患者均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均未发现淋巴液渗漏。均于术后第4天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经胸部X线检查为双侧胸腔积液,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出乳白色乳糜液,证实为双侧乳糜胸。2例患者经禁食、奥曲肽等积极治疗后,引流量逐渐减少,复查胸部X线胸部无积液后拔除引流管。 结论:双侧乳糜胸是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罕见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后给予积极的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IL-6、IL-10、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7, 26(5):578-5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8

      摘要 (193) HTML (863) PDF 1.22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IL-6、IL-10、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IL-6、IL-10、CXCR7的表达,比较三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三者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IL-6、IL-10、CXCR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 (62.0% vs. 30.0%,52.0% vs. 20.0%,66.0% vs. 35.0%,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IL-6、IL-10的高表达与癌灶的包膜侵犯有关(均P<0.05),CXCR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结论: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IL-6、IL-10和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侵袭及转移参考的指标。

    • >基础研究
    • 维生素C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化疗的增敏作用

      2017, 26(5):583-58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09

      摘要 (659) HTML (1175) PDF 3.58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C)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PTX)化疗的增敏作用及机制。 方法:分别将VitC与PTX单独或联合作用原代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后,用MTS法、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caspase-3与Bcl-2的表达。 结果:单独用药时,VitC对乳腺癌细胞的IC50为2.5 mmol/L,PTX为8.6 nmol/L,但联合1 mmol/L的VitC后,PTX对乳腺癌细胞的IC50为2.8 nmol/L;VitC单用有一定的促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PTX与VitC联用后的促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明显大于PTX单用,且随着VitC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均P<0.05);PTX单独作用后,乳腺癌细胞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联合VitC后该作用更加明显,且随Vit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均P<0.05)。 结论:VitC可提高乳腺癌细胞PTX化疗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其进一步提高caspase-3、降低Bcl-2的表达有关。

    •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肝细胞RASSF2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7, 26(5):590-59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0

      摘要 (150) HTML (775) PDF 1.40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NS3、Core、NS5A对肝细胞RASSF2 mRNA表达及RASSF2A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的影响。 方法:用RT-PCR检测分别转染NS3、Core、NS5A表达质粒的肝QSG7701细胞(NS3/QSG7701、Core/QSG7701、NS5A/QSG7701)以及正常肝细胞L02中RASSF2 mRNA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NS3/QSG7701、Core/QSG7701及NS5A/QSG7701细胞中RASSF2A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以及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后,各细胞RASSF2 mRNA表达情况与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肝细胞L02比较,NS3/QSG7701、Core/QSG7701、NS5A/QSG7701细胞中RASSF2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3种细胞的RASSF2A启动子均发生完全甲基化。经5-aza-dC处理后,RASSF2 mRNA的表达在NS3/QSG7701和Core/QSG7701细胞中明显上调(均P<0.05),但在NS5A/QSG7701细胞中无明显变化(P>0.05);NS3/QSG7701和Core/QSG770细胞经5-aza-dC处理后,增殖率下降、凋亡率增加(均P<0.05)。 结论:NS3、Core、NS5A能通过RASSF2A启动子甲基化,且NS5A还通过其他机制降低RASSF2表达,该作用可能参与了HC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

    • 载阿帕替尼纳米胶束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7, 26(5):597-6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1

      摘要 (150) HTML (1118) PDF 5.59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载阿帕替尼(apatinib)纳米胶束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抑制作用及其释放规律与安全性。 方法:分别用紫外-吸收法和溶血实验检测载apatinib纳米胶束的释放率与使用安全性,然后分别用CCK-8实验、迁移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载apatinib纳米胶束对HUVECs的抑制作用。 结果:载apatinib纳米胶束有短暂的突释效应(2 h达20.5%),随后呈缓慢释放(72 h达62.9%),其溶血实验阴性。载apatinib纳米胶束与单纯apatinib均能明显抑制HUVECs的增殖,并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均P<0.05);48 h内载apatinib纳米胶束对HUVECs的抑制率小于单纯apatinib组(48 h IC50:1.385 μmol/L vs. 0.768 μmol/L,P=0.012),但随着时间延长至72 h,载apatinib纳米胶束的抑制率超过单纯apatinib(63.34% vs. 59.70%,P=0.005)。载apatinib纳米胶束与单纯apatinib均能明显抑制HUVECs的迁移及小管形成,并呈浓度与释放时间依赖性,且体外释放3 d的载apatinib纳米胶束对HUVECs迁移及成管的抑制超过单纯apatinib(均P<0.05)。 结论:载apatinib纳米胶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及缓释性,对apatinib进行纳米包载可增强apatinib对HUVECs的抑制作用并延长apatinib的作用时间窗。

    • >临床研究
    • 肿瘤整形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7, 26(5):607-6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2

      摘要 (180) HTML (836) PDF 1.56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整形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6年8月139例应用肿瘤整形技术进行保乳手术治疗的I~II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 27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I~II乳腺癌患者的远期效果比较。 结果:139例患者中,133例采用体积易位技术(局部腺体组织瓣转移修补法)进行保乳手术,其中45例同时接受对侧缩乳术,6例采用体积置换技术(自体组织移植修补法);78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61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39例乳腺癌患者切除组织标本重30~187 g,平均69.5 g;美容效果评定结果为优秀79例(56.8%)、良好47例(33.8%)、一般10例(7.2%)、差3例(2.2%)。术后随访时间为3~63个月,平均28.8个月;与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比较,行肿瘤整形保乳术患者的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4.3% vs. 4.1%),总生存率(95.7% vs. 95.5%),无病生存率(85.6% vs. 85.3%)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应用肿瘤整形技术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保乳手术具有较好的肿瘤学安全性和满意的美容效果,远期效果与改良根治术相当。选择适合的病例和合理的整形技术,是肿瘤整形保乳术取得最佳的术后效果的关键。

    • 空气波压力疗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侧上肢丹毒治疗中的应用

      2017, 26(5):614-6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3

      摘要 (151) HTML (822) PDF 1.04 M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侧上肢丹毒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侧上肢丹毒的18例患者资料。其中10例采取常规方案进行丹毒治疗(常规治疗组),8例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患侧上肢空气波压力治疗(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放疗比例、皮肤破损、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及患肢水肿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18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显著好转,联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10.9 d vs. 14.5 d,P=0.001)。 结论: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丹毒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 局部肿胀麻醉技术在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

      2017, 26(5):619-62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4

      摘要 (373) HTML (1046) PDF 1.65 M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在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2年7月98例施行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患者,其中49例行传统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另49例行局部肿胀麻醉(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块直径及肿块个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麻醉实施时间缩短(16.10 min vs. 31.41 min)、手术时间减少(39.47 min vs. 62.53 min)、 麻醉剂降低(0.20 mg vs. 0.31 mg)、麻醉效果良好率增高(96% vs. 82%)、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0% vs. 1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4% vs. 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应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荐使用。

    • 原发灶肿瘤体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反应的预测价值

      2017, 26(5):626-6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5

      摘要 (234) HTML (1109) PDF 2.99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用原发灶大体肿瘤体积(GTV)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可行性。 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胃肠外科2009年3月—2015年12月行nCRT后予以根治性切除的LRAC患者107例资料,分析LARC患者行nCRT后到达pCR的临床预测因素,免疫组化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直肠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并分析原发灶GTV与直肠癌干细胞的关系。 结果:107例LARC患者中,25例(23.36%)获pCR。LARC患者的原发灶GTV与肿瘤原发灶沿肠纵轴长度(r=0.580,P<0.001)及肿瘤原发灶最大径(r=0.608,P<0.001)均成正相关,但pCR患者与非pCR患者间仅在原发灶GTV(P=0.024)、nCRT前血清CEA水平(P=0.020)及多药化疗方案(P=0.05)方面存在明显差异。ROC曲线确定原发灶GTV判断肿瘤反应的最佳截点值为70.29 cm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原发灶GTV(<70 cm3)(P=0.019)与多药联合化疗(P=0.032)LRAC患者nCRT后pCR的独立促进因素;大原发灶GTV(≥70 cm3)的患者肿瘤组织CD133表达量明显高于小原发灶GTV(<70 cm3)的患者(P=0.017)。 结论:原发灶GTV可作为LARC患者行nCRT后pCR的独立预测因素,原发灶GTV大者pCR率低,原因可能部分与原发灶GTV越大肿瘤中的肿瘤干细胞量越高有关。

    • 腹腔干解剖变异及其临床联系

      2017, 26(5):636-64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6

      摘要 (327) HTML (1144) PDF 2.17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观察腹腔干(CA)各分支解剖变异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6年8月行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CA及其分支起源及走行情况,并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共纳入425例患者,其中男280例,女145例。将CA分为5大类型,I型共240例(56.5%),其中Ia型168例,Ib型有67例,Ic型5例;II型159例(37.4%);III型23例(5.4%),包括IIIa型 9例,IIIb型14例;IV型2例(0.5%),男、女各1例;V型1例(0.2%)。 结论:CA变异率较高,掌握其变异情况,对临床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文献综述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中骨代谢变化的研究现状

      2017, 26(5):643-64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7

      摘要 (137) HTML (891) PDF 1.02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是否会对骨密度造成影响,导致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状?尚存争议。笔者从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的角度,综述DTC的TSH抑制治疗中骨代谢变化的研究现状。

    • 甲状腺球蛋白实验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2017, 26(5):648-6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8

      摘要 (437) HTML (1105) PDF 1.07 M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甲状腺球蛋白(Tg)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基质。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也不同程度分泌Tg。血清Tg作为DTC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应用于DTC患者术后的危险分层、疗效评估、长期随访监测及预后判断。但Tg分子存在异质性,血液检测值受到检测方法学、Tg自身抗体等多因素的干扰,导致临床应用血清Tg值评估DTC病情时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即使如此,近年来超敏检测方法的使用进一步增加了Tg的临床适用性。笔者就Tg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做简要概述。

    • 甲状腺微创外科进展

      2017, 26(5):655-6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9

      摘要 (184) HTML (1125) PDF 1.02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内外腔镜技术及微创理念的不断推广,腔镜甲状腺手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快速发展,笔者就常见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径路、建腔方式及新技术、新理念作一综述。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解剖变异特征及显露方法的再认识

      2017, 26(5):660-66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20

      摘要 (156) HTML (1076) PDF 1.05 M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喉返神经(RLN)的显露与保护是甲状腺手术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由于RLN本身解剖变异,医源性损害,导致术中、术后RLN暂时或永久性损伤,影响了甲状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笔者结合文献及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分别阐述RLN解剖变异特征及5种不同RLN显露方法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 >简要论著
    • 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化疗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2017, 26(5):666-6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21

      摘要 (111) HTML (633) PDF 991.01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化疗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术后化疗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开始时间<3周)和对照组(开始时间3~<8周)。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生存率和复发率)和安全性(治疗相关并发症和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 (P=0.049);3年复发率明显降低(20.00% vs. 38.00%,P=0.047)。两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00% vs. 92.00%,P=1.000)。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73.00±12.16) vs. (64.64±10.58),t=3.677,P=0.000]。两组患者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骨髓抑制、贫血、腹泻、恶心和呕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后早期化疗有助于延长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钙剂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后骨质疏松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2017, 26(5):670-6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22

      摘要 (264) HTML (743) PDF 1.01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钙剂对绝经后内分泌治疗后骨质疏松乳腺癌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均为术后内分泌治疗后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口服碳酸钙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仙灵骨葆胶囊。两组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腰椎和髂骨骨密度增加(P<0.05),且观察组腰椎和髂骨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型胶原蛋白c末端交联端肽(s-CTX)降低(P<0.05),且观察组s-CTX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型原骨胶原蛋白N-端肽(s-PINP)降低(P<0.05),且观察组s-PIN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钙素(BGP)增加而碱性磷酸酶(ALP)降低(P<0.05),且观察组BGP高于对照组而ALP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钙剂可改善绝经后内分泌治疗后骨质疏松的乳腺癌患者骨代谢障碍和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