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复杂胸主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策略

      2017, 26(6):675-6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1

      摘要 (125) HTML (641) PDF 979.96 K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复杂胸主动脉病变形式多种多样,在腔内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向近心端拓展锚定区,变不治为可治。具体措施有烟囱支架技术、杂交手术技术、原位开窗技术、预开窗技术等,另外还包括选择合适主动脉夹层的支架,以及今后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分支支架技术。各种技术的选用主要根据病变的部位与特点,还要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与术者的经验决定。

    • 建立下腔静脉滤器应用新理念

      2017, 26(6):680-68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2

      摘要 (149) HTML (483) PDF 1.14 M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肺栓塞发病率,但是长期置入的并发症也是显而易见的。理想IVCF的基本特点应包括血栓捕获的有效性、腔静脉壁的安全固定、并发症少、成本低等因素,因此医生应对各种IVCF的特点均有所了解,建立IVCF应用新理念,加强管理,重视回收。

    • >专题研究
    •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II型内漏的栓塞治疗:附3例报告

      2017, 26(6):686-69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3

      摘要 (256) HTML (630) PDF 1.65 M (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后II型内漏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例EVAR术后比较严重的II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胸腹主动脉瘤行杂交手术(开放手术重建内脏血管+EVAR)后瘤体继续增大,检查发现为腹腔干动脉反流性内漏;另外2例均为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后肠系膜下动脉反流性内漏。 结果:腹腔干动脉反流性内漏患者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栓塞,另外2例采用普通弹簧圈栓塞。3例栓塞均获得成功,内漏消失。 结论:EVAR术后II型内漏采用不同的入路栓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血栓厚度及外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浓度的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

      2017, 26(6):693-69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4

      摘要 (127) HTML (366) PDF 477.81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瘤腔内血栓(ILT)厚度及外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年间收治的AAA患者60例,以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Hcy浓度和CRP浓度,影像学方法测定ILT厚度。分析ILT厚度与临床因素的关系,以及ILT厚度、Hcy、CR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厚ILT(厚度≥7.8 mm)患者的高血压史比例、Hcy和CRP浓度明显高于薄ILT(厚度<7.8 mm)患者(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Hcy浓度与ILT厚度(r=0.942)、ILT厚度/AAA最大直径比值(r=0.844)、AAA最大直径(r=0.505)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而CRP浓度与其他因素间均无相关(均P>0.05)。结论:ILT厚度、外周血Hcy与CRP浓度均可能是AAA进展的危险因素,且ILT厚度与Hcy浓度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 经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弓逆向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完全闭塞无残端病变1例

      2017, 26(6):699-7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5

      摘要 (176) HTML (619) PDF 1.67 M (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逆向入路支架植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的技术。 方法:回顾2017年2月1例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逆向开通SMA闭塞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CMI),行腔内治疗再通SMA。由于SMA开口处完全闭塞性,无残端,经肱动脉和股动脉双侧入路均无法开通病变部位。利用腹腔干和SMA之间的胃十二指肠弓,通过此通路逆向开通SMA闭塞处;肱动脉入路导管和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CMI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显示,支架定位良好,远端血管通畅。 结论:对于常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失败的SMA闭塞患者,通过有效的侧支通路进行逆行开通是可行的。

    • 症状性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的血运重建及疗效

      2017, 26(6):706-7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7.06.006

      摘要 (84) HTML (525) PDF 1.37 M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CCAO)的血运重建方式及效果。 方法:对2012年8月—2015年6月9例症状性Riles 1A型CCAO患者行血运重建,其中旁路转流5例,原位重建4例。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例(2/9)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经严格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治疗后好转,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6个月经超声发现支架近端轻中度狭窄(<50%),但患者无自觉症状,未予处理;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17个月因心肌梗塞死亡。 结论:症状性Riles 1A型CCAO患者行血运重建安全有效;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原位重建应在有条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

    • 同期颈动脉支架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2017, 26(6):711-7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7

      摘要 (139) HTML (461) PDF 1.05 M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同期颈动脉支架术(CAS)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5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11例同期行CAS和CABG(同期组),14例分期行CAS和CABG(分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与分期组比较,同期组中位手术时间(250 min vs. 280 min)、中位住院时间(19 d vs. 24 d)明显缩短(均P<0.05),中位术中出血量(750 mL vs. 600 mL)、输血量(1 000 mL vs. 1 200 mL)、ICU时间(23 h vs. 24 h)、 呼吸机时间(19 h vs. 16.5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出现术后30 d内小卒中1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1例,术后短暂低血压3例;分期组出现TIA 2例,术后短暂低血压4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1例,两组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 结论:同期和分期行CAS和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均安全有效,同期手术可以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腔内斑块切除在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中的应用

      2017, 26(6):717-7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8

      摘要 (131) HTML (500) PDF 1.61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斑块切除治疗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 方法: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对所在单位21例以重度间歇跛行为主要症状、缺乏远端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腔内斑块切除术,并进行随访。 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6、12个月跛行距离均明显且逐渐增加(均P<0.05);术后2 d与3、6、12个月踝肱指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3个月无靶血管再狭窄,术后6个月发现靶血管再狭窄1例(1/21),术后12个月发现靶血管再狭窄2例(2/21),均为中度再狭窄。 结论:腔内斑块切除术治疗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 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

      2017, 26(6):722-72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09

      摘要 (120) HTML (638) PDF 1.70 M (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行杂交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条患肢)的临床资料。用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通畅率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患肢通畅率。结果:56例患者(65条患肢)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截肢或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9%(8/56)。术后平均ABI较术前升高(0.76 vs. 0.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168 m提高至530 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herford分级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时间12~33个月,术后6个月及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85%、81.54%、70.77%,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6%、95.38%、90.77%。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 >基础研究
    • 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的变化

      2017, 26(6):729-7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0

      摘要 (197) HTML (656) PDF 1.50 M (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变化。 方法:收集10例Stanford A型AD患者术中获取的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与10例脑死亡捐献手术中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的正常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膜层弹性蛋白表达;用EVG弹力纤维染色分析两组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形态及含量。 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性蛋白含量较正常升主动脉明显降低[(0.32± 0.07)vs.(1.12±0.17),t=6.722,P=0.003]。EVG染色结果显示,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形态和排列紊乱,弹力板层断裂、丢失,而正常升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排列紧密、有序,弹力板结构完整,层次分明;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含量较正常升主动脉明显降低[(85 762.8±106.2)vs.(164 482.8±161.4),t=5.902,P<0.001]。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含量在AD与正常升主动脉中膜层均呈明显正相关(r=0.953、0.973,均P<0.001)。 结论:Stanford A型AD患者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含量下降,弹力纤维形态和结构紊乱,该改变可能在AD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 ROCK I/II基因下调对TGF-β1诱导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及增殖的影响

      2017, 26(6):735-7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1

      摘要 (185) HTML (487) PDF 1.32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Rho激酶I/II(ROCK I/II)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s)迁移及增殖的影响。 方法:比较转染ROCK I siRNA、ROCK II siRNA、TGF-β1单独处理、转染ROCK I siRNA或ROCK II siRNA后加TGF-β1处理的HA-VSMCs中ROCK I和ROCK II蛋白表达;比较TGF-β1单独处理、转染ROCK I siRNA或ROCK II siRNA后加TGF-β1处理以及用ROCK I抑制剂Y-27632后加TGF-β1处理的HA-VSMCs的迁移与增殖能力。实验均以无处理的HA-VSMCs为空白对照。 结果:与空白对照HA-VSMCs比较,TGF-β1单独处理后HA-VSMCs的ROCK I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ROCK II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ROCK I siRNA或ROCK II siRNA转染后HA-VSMCs中各自靶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TGF-β1诱导的ROCK I蛋白表达升高被ROCK I siRNA转染明显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HA-VSMCs比较,TGF-β1单独处理后HA-VSMCs细胞迁移数明显增加(P<0.05),该作用被ROCK I siRNA转染及Y-27632处理明显抑制(均P<0.05),而不被ROCK II siRNA转染影响(P<0.05);TGF-β1单独处理后HA-VSMCs增殖明显增强(P<0.05),而无论ROCK I siRNA、ROCK II siRNA转染或Y-27632处理均对TGF-β1的增殖诱导作用无明显影响(均P>0.05)。 结论:ROCK I可能在TGF-β1诱导的HA-VSMCs迁移中起主要作用,而ROCK I和ROCK II可能均不参与TGF-β1诱导的HA-VSMCs增殖。

    • 曲张大隐静脉源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与功能的变化

      2017, 26(6):742-7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2

      摘要 (137) HTML (550) PDF 2.09 M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曲张大隐静脉源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与功能的变化。 方法:收集13例曲张大隐静脉(曲张组)与15例正常大隐静脉(正常组)标本,分离和培养两组标本中的VSMCs。检测两组VSMCs的增殖、迁移、黏附、衰老与骨架蛋白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因子与细胞外基质代谢相关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组VSMCs比较,曲张组VSMCs骨架蛋白F-actin表达增加;增殖能力与迁移、黏附、衰老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促凋亡因子Bas与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mRN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TI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曲张大隐静脉源性VSMCs有明显去分化现象,其增殖和合成能力增强,VSMCs表型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静脉曲张发病机制之一。

    • >临床研究
    • 复杂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的方法和技巧:附29例分析

      2017, 26(6):752-75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3

      摘要 (157) HTML (509) PDF 1.69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复杂滤器回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造影了解滤器情况;对回收钩贴壁患者,分别采用猪尾管支撑技术、导丝成攀及搅拌技术、双向导丝技术、鹅颈抓捕器与成攀导丝结合技术等回收;对下腔静脉继发血栓患者,必要时再次新置滤器1枚,经溶栓、吸栓处理后,将滤器回收。 结果:成功回收24例,1例患者滤器未能成功回收,4例放弃,回收率83.9%。术中无下腔静脉破裂出血、肺栓塞并发症,取出滤器完整、无折断现象。至少随访半年,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腹腔无明显积液。 结论:导管、导丝及鹅颈抓捕器辅助,溶栓、吸栓等方法可增加复杂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率,可减少长期留置引起相关并发症。

    • DSA引导下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7, 26(6):758-76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4

      摘要 (175) HTML (400) PDF 1.27 M (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DSA引导下行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 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7例混合型及中央型DVT患者行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周径差以及溶栓后造影深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 结果: 87例患者80例穿刺成功(91.9%),其中胫后静脉穿刺成功68例,胫前静脉穿刺成功12例,未穿刺成功7例行胫后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成功后均行碎栓术,并行留置导管溶栓。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患者小腿周径差明显减小[(4.28±1.02) cm vs. (1.06±0.42 cm)],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降低[(10.25±1.84) vs. 1.9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简便、有效、疗效确切的方法。

    • 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

      2017, 26(6):764-76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5

      摘要 (114) HTML (683) PDF 1.97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行血管成形术及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 结果:18例急性肱动脉损伤的患者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50(30~90)min。 13例接受单层自膨式裸支架置入,5例接受双支架重叠置入术,共置入23枚自膨式裸支架,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损伤肱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假性动脉瘤消失,未见支架狭窄及对比剂外溢。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平均随访20.2个月,17例支架内血流完全通畅或轻度狭窄(未作处理),1例支架腔内狭窄>50%,行球囊扩张治疗后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扭曲及断裂,无缺血坏死,截肢情况。 结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植入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是安全可行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BCL11A的表达及新辅助化疗的影响

      2017, 26(6):770-77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6

      摘要 (296) HTML (517) PDF 1.53 M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BCL11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以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BCL11A在43例TNBC癌组织标本(新辅助化疗前后),以及49例管腔型乳腺癌与50例HER-2阳性型乳腺癌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比较BCL11A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CL11A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新辅助化疗对TNBC组织BCL11A表达的影响。 结果:TNBC组织中BCL11A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管腔型乳腺癌与HER-2阳性型乳腺癌组织(均P<0.05);BCL11A的阳性表达与TNBC原发肿块大小明显有关(P<0.05);新辅助化疗后TNBC组织BCL11A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量较新辅助化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BCL11A在TNB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可能是肿瘤增殖的促进因素,新辅助化疗能降低TNBC组织BCL11A的表达。

    • >文献综述
    • 胸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2017, 26(6):776-77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7

      摘要 (235) HTML (566) PDF 1.02 M (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胸腹主动脉瘤(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动脉瘤样变,自然病程病死率高,手术治疗难度大。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杂交手术和以开窗支架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手术技术在TAAA治疗方面展现出了价值,新近出现的八爪鱼技术进一步完善了腔内治疗的术式选择,TAAA的微创治疗正逐步成为可能。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处理的研究进展

      2017, 26(6):781-7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8

      摘要 (151) HTML (506) PDF 507.88 K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 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7, 26(6):789-79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19

      摘要 (344) HTML (705) PDF 1.04 M (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腔内介入治疗日益成熟,已逐步代替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手术方式。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的疗效确切,加上技术上的创新,其优势更加稳固,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 胃肠道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及其进展

      2017, 26(6):795-8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20

      摘要 (106) HTML (586) PDF 459.16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与传统治疗比,其优势在于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目前光动力疗法已用于胃癌、结直肠癌、肛管鳞癌等胃肠道肿瘤,且部分患者疗效显著,但仍缺少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光动力疗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分析

      2017, 26(6):801-8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21

      摘要 (137) HTML (235) PDF 1.02 M (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科收治6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32例(观察组),传统非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30例(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1~46个月,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总结。结果:观察组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总好转率71.43%,对照组总好转率40.0%(P<0.05);观察组术后腹水50.0%得以改善,对照组术后改善不明显,且有2例患者术后腹水加重(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PHG、复发出血率、术后FPP减少量分别为6.25%(2/32)、3.13%(1/32)、(9.8±4.1)cmH2O,均优于对照组的20.0%(6/30)、13.33%(4/30)、(6.3±4.0)cmH2O(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传统非选择性断流术。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2017, 26(6):806-81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22

      摘要 (329) HTML (410) PDF 1.92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患者(42条患肢)。原发狭窄性病变28条患肢,支架内再狭窄病变4条患肢,闭塞性病变10条患肢,病变长度(126±85)mm,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晚期管腔损失(LLL)、最小管腔直径(MLD)、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34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MLD、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LLL为(0.08±0.94)mm、靶病变再狭窄率为9.52%(4/42)、TLR为2.38%(1/42),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2例动脉夹层,使用直径稍大球囊压迫,夹层消失,1例血管破裂,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 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胆结石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

      2017, 26(6):811-81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6.023

      摘要 (105) HTML (312) PDF 1015.02 K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结石治疗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将收治入院的96例肝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的单双数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术期处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50.78±5.23)h vs. (79.61±4.52)h]、住院时间[(5.98±9.54)d vs. (9.56±6.98)d]以及下床活动时间[(22.56±6.12)h vs. (53.89±4.45)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32 587±1 532)元 vs. (40 541±1 809)]元、并发症发生率(25.00% vs. 47.9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胆结石治疗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胆结石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和并发症的预防,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