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解读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解读

      2017, 26(7):815-82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1

      摘要 (153) HTML (942) PDF 1.06 M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癌细胞容易侵犯肝内的脉管系统尤其是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一旦出现PVTT,病情发展迅速,提示预后不良。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国内学者对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研究结果,全国肝癌合并癌栓诊治研究协作组制定了《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笔者从PVTT分型及不同类型癌栓治疗方式选择等角度对共识进行了解读。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2017)》更新解读

      2017, 26(7):821-8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2

      摘要 (272) HTML (1537) PDF 1.04 M (1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一直是外科技术的重要部分。2017年版《外科部位感染预防指南》进行了要点首次更新,主要针对手术中的14个核心领域,根据最全、最广泛、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给出了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最终得出了42条指南建议,这其中包括广泛应用的手术皮肤准备、无菌手术贴膜及预防抗生素使用等。新指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SSI预防的最新与最权威的观点,不仅更新了临床操作规范,而且有助于临床一线医生有关手术感染的观念更新,故对新指南的重要观点作一解读。

    • >专题研究
    • 肝癌肝切除手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2017, 26(7):825-8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3

      摘要 (220) HTML (1201) PDF 1.06 M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肝脏切除手术后肝脏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9月间行半肝切除手术的50例肝癌患者术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与多变量分析对筛选出可能影响肝癌患者术后肝脏功能恢复的因素,用所得各因素及其统计值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结果:患者手术前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清除指数(HH15)、残余肝脏体积/标准肝脏体积(RLV/SLV)均为半肝切除手术后肝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P<0.001、P=0.007);所得到的风险预测模型为:风险系数(R)=31.871×(RLV/SLV)-1.689×(ICG R15) -19.663×HH15;R的临界值为0.90时,其预测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7.5%和90%。 结论:较低的RLV/SLV以及较高的ICGl5R和HH15是肝癌患者行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有一定的风险评估价值。

    • 3D打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术前评估的应用

      2017, 26(7):831-83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4

      摘要 (185) HTML (918) PDF 2.19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3D打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7例复杂性肝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5岁。患者术前经上腹部增强CT扫描,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1:1肝脏物理模型,分析肝脏解剖、进行术前模拟,确定手术方案。 结果:全部患者的肝脏3D模型能清晰显示肝内脉管系统、肝脏及肿瘤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肝内血管结构毗邻关系,计算出肝脏平均体积为(1 872.2±753.7)mL,肝脏肿瘤体积中位数为316.96 mL。根据3D打印结果,1例患者因肿瘤侵犯门静脉不适宜外科手术,建议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其余6例 均行精准肝切除,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期死亡。 结论:医学3D打印技术可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手术规划,在精准肝切除的术前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2017, 26(7):838-8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5

      摘要 (228) HTML (893) PDF 1.23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RFA)与外科手术再切除(SRR)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17年1月间发表的对比RFA和SRR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临床对照试验,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11个临床试验共1 079例患者,其中RFA治疗患者560例(RFA组),SRR治疗患者519例(SRR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RF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RR组(OR=0.25,95% CI=0.14~0.44,P<0.00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SRR组(OR=-6.57,95% CI=-7.74~-4.09,P<0.00001),而SRR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RFA组(OR=0.60,95% CI=0.42~0.86,P=0.006)。 结论:两种方式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区别,但RFA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安全性高等优势。

    • Child-Pugh、MELD、ALBI评分预测肝癌R0切除术后肝衰竭风险的比较

      2017, 26(7):847-8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6

      摘要 (720) HTML (1165) PDF 2.74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Child-Pugh分级标准(C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白蛋白-胆红素评分模型(ALBI)预测肝癌患者R0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HLF)的能力。 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1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275例肝癌行肝癌R0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方法,比较3种评分预测发生PHLF的准确性。 结果:依据50-50标准,275例患者中43例被诊断为PHLF,ALBI、CP、MELD诊断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95% CI)分别为0.930(0.893~0.957)、0.795(0.743~0.841)、0.736(0.680~0.787)(ALBI vs. CP:P=0.0003;ALBI vs. MELD:P=0.0001;CP vs. MELD:P=0.2420)。依据国际肝脏外科学组(ISGLS)标准,275例患者中48例被诊断为PHLF,ALBI、CP、MELD诊断PHLF的AUROC(95% CI)分别为0.884(0.840~0.920)、0.828(0.778~0.871)、0.762(0.707~0.811)(ALBI vs. CP:P=0.1542;ALBI vs. MELD:P=0.0064;CP vs. MELD:P=0.2010)。按肝切除范围分亚组分析的结果与全组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3种评分系统中,ALBI评分预测肝癌患者R0切除术后PHLF优于CP和MELD,MELD评分(由于分数构成中肌酐权重较大)相对不适用于轻症早期肝癌患者。

    • 精准肝切除与常规肝切除对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影响的比较

      2017, 26(7):855-86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7

      摘要 (201) HTML (930) PDF 1.04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精准肝切除与常规肝切除对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7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精准肝切除术(精准肝切除组,26例)和常规肝切除术(常规肝切除组,21例)。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 水平。结果:与常规肝切除组比较,精准肝切除组手术时间延长,但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胆汁漏与腹腔出血发生率低(均P<0.05);精准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优于常规肝切除组(均P<0.05)。术后7 d,两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精准肝切除组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常规肝切除组(均P<0.05),两组CD8+水平均较术前略有升高(均P>0.05);术后14 d,两组各T细胞亚群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精准肝切除在术后免疫功能的保护方面优于常规肝切除,从而有利于肝癌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

    • >基础研究
    • 肝癌细胞中miR-376c的表达及其与高迁移率族蛋白A2的关系

      2017, 26(7):861-86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8

      摘要 (199) HTML (1113) PDF 2.55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miR-376c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 方法:用real-time PCR检测miR-376c在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不同HCC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分析miR-376c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将HCC细胞分别转染miR-376c模拟物和阴性对照组序列后,用Transwell法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Western blot检测miR-376c可能的靶点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中HMGA2的表达,并分析miR-376c与HMGA2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与癌旁组织或正常肝细胞比较,miR-376c在HCC组织及不同HCC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miR-376c的低表达与门静脉侵犯(P=0.019)、TNM分期(P=0.012)及Edmondson分级(P=0.009)有关;miR-376c低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高表达的患者(P=0.0081)。与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HCC细胞比较,转染miR-376c模拟物的HCC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数(56.00 vs. 26.00;45.33 vs. 18.33)明显减少、划痕愈合率明显减低(95.33% vs. 60.00%)、HMGA2的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miR-376c高表达的HCC组织中HMGA2表达量明显低于miR-376c低表达的HCC组织(P<0.05),HCC组织中miR-376c与HMGA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1,P<0.01)。 结论:miR-376c可能是一种抑癌因子,其在HCC中表达降低,从而削弱了对HMGA2的抑制、促进了HCC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 肝癌患者CD8+CD28-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2017, 26(7):870-87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09

      摘要 (291) HTML (998) PDF 2.02 M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CD8+CD28-Foxp3+调节性T细胞(CD8+CD28-Foxp3+Tregs)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肝癌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CD8+CD28-Foxp3+T细与CD8+T细胞比值(CD8+CD28-Foxp3+Tregs/CD8+T),分析CD8+CD28-Foxp3+Tregs/CD8+T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别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Foxp3阳性细胞与Foxp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肝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Foxp3+Tregs/CD8+T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CD8+CD28-Foxp3+Tregs/CD8+T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肝癌组织中平均Foxp3阳性细胞数与Foxp3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外周血CD8+CD28-Foxp3+Tregs/CD8+T,肝癌组织Foxp3阳性细胞数与Foxp3蛋白表达量在高、中、低分化的肝癌中均呈依次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D8+CD28-Foxp3+Tregs在肝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中增多,可能与肿瘤免疫抑制作用有关,其检测对肝癌患者病情有一定评估价值。

    • miR-96的表达对肝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17, 26(7):877-8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0

      摘要 (166) HTML (841) PDF 1.28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96在肝细胞癌(HCC)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用qRT-PCR测定miR-96在不同HCC细胞系(HepG2、7721、huh7)及正常肝细胞系L02中的表达;将HepG2细胞分别转染miRNA随机序列(阴性对照组)、miR-96模拟物(miR-96模拟物组)和miR-96抑制物(miR-96抑制物组)后,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q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PTPN9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miR-96在各肝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肝细胞系L02的相对表达量(均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划痕愈合率在miR-96模拟物组明显升高,而在miR-96抑制物组明显降低(均P<0.05);侵袭细胞数在miR-96模拟物组明显增多,而在miR-96抑制物组明显减少(均P<0.05);PTPN9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在miR-96模拟物组均明显下调,而在miR-96抑制物组均明显上调(均P<0.05)。 结论:miR-96在HCC细胞中表达升高,并可能通过下调PTPN9表达促进HCC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 肝癌细胞NFAT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

      2017, 26(7):883-8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1

      摘要 (179) HTML (877) PDF 1.08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NFAT2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及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 方法:用重硫酸盐测序法检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不同肝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中NFAT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qRT-PCR检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NFAT2 mRNA表达,并分析肝癌组织NFAT2启动子甲基化与mRNA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肝癌组织中NFAT2基因CpG岛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3.0% vs. 21.6%,P=0.003);人肝癌细胞系HuH7、HepG2、Hep3B中NFAT2基因CpG岛甲基化率分别为34.8%、40.4%、37.0%,均明显高于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NFAT2基因CpG岛甲基化率(16.2%)(均P<0.05)。肝癌组织NF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与癌旁组织(0.000 602 4 vs. 0.001 469,P<0.05),肝癌组织中NFAT2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661,P=0.027)。 结论:肝癌细胞中NFAT2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其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状态有关。

    •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microRNAlet-7a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2017, 26(7):889-89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2

      摘要 (336) HTML (814) PDF 1.10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microRNAlet-7a(let-7a)水平的变化及其对HCC的诊断价值。 方法:用qRT-PCR检测60例HCC患者及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let-7a的表达,分析血清let-7a水平与HCC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对HCC的诊断效能。 结果:HCC患者血清let-7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人群(0.538 vs. 1.571,P<0.05);HCC患者血清let-7a水平达与癌栓形成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HBV感染、肝硬化、肿瘤直径、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AFP水平均无关(均P>0.05);以0.529为 let-7a诊断HCC的最佳临界值,其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71%,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5% CI= 0.624~0.839);联合检测血清let-7a与AFP,诊断HCC的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97%,AUC为0.92(95% CI=0.866~0.987)。 结论:HCC患者血清let-7a水平降低,let-7a可能成为诊断HCC的新的分子标志物,联合AFP检测可提高对HCC的诊断的准确性。

    • >临床研究
    • 合并肌少症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7, 26(7):895-9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3

      摘要 (233) HTML (911) PDF 1.12 M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肌少症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的13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139例患者中,56例(40.3%)合并肌少症。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患者体质量指数与骨骼肌指数明显降低、高TNM分期与微血管浸润比例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发生感染(14.3% vs. 3.6%)、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 III级及以上)(19.6% vs. 6.0%)、总并发症(35.7 vs. 13.3%)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恢复时间(17.35 d vs. 11.33 d)明显延长,需要入ICU治疗的患者比例(12.5% vs. 2.4%)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总生存时间明显减少(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合并肌少症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HR=2.090, 95% CI=1.340~3.259)。 结论:合并肌少症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率增加、恢复慢,且术后预后不良。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附86例报告

      2017, 26(7):902-9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4

      摘要 (180) HTML (1173) PDF 1.07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86例直径>5 cm的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6例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平均消融时间(26.4±2.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7.6±5.2)mL,术后平均住院日(3.7±1.4)d。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0例(23.3%),皮肤灼伤3例(3.5%),发热11例(12.8%),气胸1例(1.2%),无术后出血、胆汁漏、邻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病灶残留小于10%者82例(95.3%),病灶残留10%~15%者3例(3.5%),病灶残留大于15%者1例(1.2%)。 结论:采用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安全有效,推荐临床应用。

    • 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的临床疗效

      2017, 26(7):907-9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5

      摘要 (182) HTML (934) PDF 1.07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介入组)与同期有可比性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开腹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介入组术后血清转氨酶、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且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均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60.74 min vs. 128.11 min)、禁食时间(34.03 h vs. 56.00 h)、住院时间(13.58 d vs. 18.37 d)、住院费用(34 860.90元vs. 54 141.47元)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0.5% vs. 57.9%)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经积极抗休克、输血、输液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III、IV级肝外伤出血可选择介入造影栓塞治疗。

    • >文献综述
    • 长链非编码RNA肝癌高表达转录本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7, 26(7):913-92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6

      摘要 (188) HTML (979) PDF 1.07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序列长度大于200 nt,缺乏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其在众多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ULC)是在肝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特异性高表达lncRNA。现有研究表明,lncRNA HULC与肝癌及其相关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密切相关,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增加异常脂质代谢、促进血管生成及上皮-间质转化等机制涉及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此外,lncRNA HULC还具有成为肝癌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笔者就lncRNA HULC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并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2017, 26(7):921-92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7

      摘要 (660) HTML (1002) PDF 1.01 M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和肝移植是目前可治愈的手段,但是术后易复发,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是(MVI)独立的预后因素,其术前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目前的术前预测HCC并微MV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内外干/祖细胞参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

      2017, 26(7):926-93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8

      摘要 (108) HTML (1094) PDF 1.06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再生是指由损伤刺激(手术、创伤、中毒、感染、坏死等)引起的受损肝组织迅速增生使残肝体积增大,质量增加。根据肝损伤原因和损伤的程度肝再生可以主要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肝细胞主导的肝再生、肝内干/祖细胞介导的肝再生和肝外干/祖细胞参与的肝再生。当肝脏受到轻至中度损伤时,肝脏再生通常由成熟的肝细胞所参与完成;当肝脏受到严重的损伤或肝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时,肝干/祖细胞将参与肝再生过程。除了肝内干细胞参与作用外,肝外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均参与了肝再生,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了。笔者就肝再生最新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干/祖细胞参与的肝再生和其潜在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肝癌组织中CUL4A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2017, 26(7):934-93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19

      摘要 (520) HTML (584) PDF 1.17 M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泛素连接酶Cullin 4A(CUL4A)的表达情况及CUL4A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72例肝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和72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CUL4A的表达情况,用CUL4A-siRNA、NC-siRNA转染Hep-G2、QSG-7701肝癌细胞,CCK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结果:肝癌组织中CUL4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t=48.657,P=0.000)。肝癌组织中CUL4A的表达和肝癌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级有关(t=7.254、5.254、5.835、8.212,P=0.000、0.007、0.004、0.000)。转染CUL4A-siRNA的Hep-G2、QSG-7701肝癌细胞株在 3 d和7 d时的OD值明显低于NC-siRNA组(t=3.132、5.264;3.152、5.834,P=0.037、0.008;0.041、0.011)。转染CUL4A-siRNA的Hep-G2、QSG-7701肝癌细胞株S期细胞比例低于NC-siRNA组(F=4.124、4.142;P=0.014、0.009)。转染CUL4A-siRNA的Hep-G2、QSG-7701肝癌细胞株侵袭转移能力低于NC-siRNA组(t=3.756、4.635;4.104、4.967,P=0.003、0.000;0.003、0.000)。 结论:肝癌组织中CUL4A的表达升高,肝癌组织中CUL4A的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级有关,CUL4A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进程和侵袭迁移能力。

    • 血清HBV-DNA载量与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风险的临床关系

      2017, 26(7):939-94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20

      摘要 (178) HTML (715) PDF 1.02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与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风险的临床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6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H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低复制组(40例)和高复制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HBV-DNA载量与手术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高复制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高于低复制组,半阻断例数高于低复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较低复制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高复制组显著高于低复制组(P<0.05),术后3、7 d 两组ALT、AST水平均下降,且高复制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低复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3、7 d TBIL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复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复制组(P<0.05)。低复制组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低于高复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越高,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住院时间延长,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相关风险较大。

    • 射频凝固器在脾良性肿瘤行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7, 26(7):944-94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21

      摘要 (98) HTML (603) PDF 1.73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脾良性肿瘤行脾部分切除术中运用射频凝固器(Habib 4X)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普外科应用Habib 4X对15例脾良性肿瘤患者施行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未实施阻断脾蒂血流的情况下成功完成脾部分切除术。6例行脾上1/3部分切除,3例行上极近半脾切除,6例行脾下极部分切除。术后均无出血,亦无需输血。射频消融时间(19±1.3)min, 手术时间(69.0±12.2)min,术中出血(16±4.3)mL。术中循环稳定,术后无需入住ICU。术后无血小板异常增高,亦无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发生。术后B超复查残留脾血供正常,无脾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时间(10±2.1)d。 结论:应用Habib 4X行脾部分切除术,较之传统脾部分切除术,更加安全、可靠,不但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大部分患者脾功能保留,并避免远期严重感染发生,可促使保脾手术在临床得以广泛开展。

    • 规范化多模式镇痛在肝切除术后加速恢复中的临床应用

      2017, 26(7):948-95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7.022

      摘要 (123) HTML (697) PDF 1.02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规范化多模式镇痛治疗在肝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行开腹肝部分切除的患者60例,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各30例。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胸段硬膜外布比卡因加吗啡持续泵入,切口注射罗哌卡因,术后使用针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丙帕他莫,口服双氯芬酸钠序贯镇痛;静脉镇痛组采用舒芬太尼加羟考酮持续泵入。术后测定48 h内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排气时间、口服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恶心呕吐、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多模式镇痛组疼痛评分在术后12 h时低于静脉镇痛组[(4.2±1.2 )vs. (5.1±1.6)],总体镇痛效果好于静脉镇痛组;与静脉镇痛组相比,多模式镇痛组术后排气时间[(35.7±8.9) h vs. (48.6±10.8)h],下床时间[(30.6±9.8) h vs. (36.0±10.4)h],饮食恢复时间[(3.7±0.6) d vs. (5.9±0.9)d]均优于静脉镇痛组(均P<0.05),且围手术期镇痛费用较静脉镇痛组更低[(520±35)元 vs. (660±38)元,P<0.01]。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尿潴留、切口及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多模式镇痛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控制肝切除术后疼痛,加快肠道功能恢复,减轻不良反应,促进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