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附218例报告

      2017, 26(8):953-9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1

      摘要 (393) HTML (1124) PDF 1.11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5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218例患者中,159例行姑息性手术(72.9%),包括胆道外引流术134例,胆肠内引流术25例;59例行介入治疗(27.1%),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27例,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RBD)32例。2例术后30 d内死亡;姑息性手术与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均P<0.05)。 202例获随访,随访期间196例死亡。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为7个月和29.9%、8.1%、2.3%,其中姑息性手术患者为7个月和33.8%、10.3%、2.9%;介入治疗患者为7个月和14.9%、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8,P<0.05)。胆道外引流患者与胆肠内引流患者间生存率及PTBD患者与ERBD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73;χ2=0.023,均P>0.05)。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姑息性手术与介入治疗均能有效减黄,姑息性手术患者生存率高于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方法简单、对患者创伤小。

    • 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7, 26(8):960-9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2

      摘要 (172) HTML (766) PDF 1.56 M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CT三维重建,分析肿瘤的位置与毗邻关系以及Bismuth分型,从而进行手术的可切除性评估。 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探查,其中Bismuth分型II型1例,III型5例(IIIa型2例,IIIb型3例),IV型9例,其中根治性手术11例,姑息性切除术4例。CT三维重建在术前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肿块与门静脉及肝动脉比邻关系、肿块体积的准确率分别为93.3%、86.7%、53.3%、93.3%;术前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0%。 结论:术前CT三维重建可以准确、直观、动态的显示肝门部胆管癌及三维毗邻关系,对于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T3期胆囊癌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

      2017, 26(8):968-97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3

      摘要 (156) HTML (785) PDF 1.05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T3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45例行胆囊癌根治术的T3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标准清扫组(20例,行标准区域淋巴结清扫,即清扫胆囊管、胆总管周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等部位的淋巴结)和扩大清扫组(25例,行扩大区域淋巴结清扫,即标准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行胰头后上淋巴结清扫,并送快速病理检查,如为阳性则加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标准清扫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0%(3/20),扩大清扫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清扫组1、3年累积生存率为8%、0,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扩大清扫组1、3年累积生存率为100%、44%,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标准清扫组(χ2=45.921,P<0.05)。结论:T3期胆囊癌患者在原发病灶能够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加行以清扫胰头后上方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为重点的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 Maspin在原发性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7, 26(8):973-9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4

      摘要 (134) HTML (739) PDF 1.69 M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aspin蛋白在原发性胆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p53蛋白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胆管癌连同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胆管组织中Maspi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Maspin蛋白与p53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Maspin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而p53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有关(均P<0.05),但胆管癌中Maspin蛋白与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329,P=0.144)。Maspin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期长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440,P=0.035),而p53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期短于阴性表达患者(χ2=8.231,P=0.004)。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aspin蛋白是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HR=0.094,95% CI= 0.015~0.593,P=0.012)。 结论:Maspin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但其减少或缺失可能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蛋白无关联。

    • >基础研究
    • RNA干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2017, 26(8):980-98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5

      摘要 (141) HTML (657) PDF 1.44 M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RNA干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表达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针对iNOS设计并合成3种iNOS-siRNA序列(siRNA1、siRNA2、siRNA3)及阴性对照siRNA序列后,分别转染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细胞,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通过iNOS mRNA与蛋白的变化分析干扰效果,选择干扰效果最为明显的iNOS-siRNA序列,观察其干扰后QBC93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实验以无处理的QBC939细胞为空白对照。 结果:合成的3种iNOS-siRNA序列均可有效转染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且转染后均能明显降低QBC939细胞中iNOS mRNA与蛋白的表达(均P<0.05),其中siRNA2对iNOS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阴性对照siRNA序列对QBC939细胞中iNOS mRNA与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均P>0.05)。转染siRNA2后,QBC939细胞增值明显降低、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转染阴性对照siRNA序列的QBC939细胞无上述改变(均P>0.05)。 结论:RNA干扰能有效降低iNOS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从而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白细胞介素13对胆管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s通路表达的影响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

      2017, 26(8):987-99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6

      摘要 (266) HTML (652) PDF 1.34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对胆管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通路活性的影响及地塞米松(Dex)的干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兔胆管成纤维细胞并鉴定后分别给予IL-13、IL-13联合不同浓度的Dex(0.01、0.05、 0.25 mg/mL)干预48 h,以无处理的胆管成纤维细胞为空白对照,分别用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TGF-β1、Smad3及Smad4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GF-β1及Smad4蛋白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IL-13干预48 h后,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加速、TGF-β1、Smad3及Smad4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GF-β1、Smad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而Dex对IL-13引起的上述变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趋势(部分P<0.05)。 结论:IL-13能增加胆管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s通路的活性,削弱该通路的活化可能是Dex抑制良性胆道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

    • 槲皮素对内分泌耐药乳腺癌三苯氧胺治疗增敏作用的体内研究

      2017, 26(8):993-99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7

      摘要 (156) HTML (846) PDF 1.89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槲皮素(QUE)对内分泌耐药乳腺癌三苯氧胺(TAM)治疗的增敏作用。 方法:用大剂量TAM冲击法构建TAM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TAM-R并移植裸鼠后,将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溶媒(对照组)、QUE 50 mg/kg 1次/2 d(QUE组)、TAM 5 mg/kg 1次/d(TAM组)、QUE 50 mg/kg 1次/2 d+TAM 5 mg/kg 1次/d(QUE+TAM组)处理,动态观测各组荷瘤鼠的一般情况与瘤体体积的变化,于给药21 d后,处死各组荷瘤鼠,检测瘤体质量及瘤组织ERα、HER-2、pMAPK、MAPK、pAkt、Akt蛋白的表达。 结果:给药过程中,QUE+TAM组和QUE组裸鼠摄食减少、体质量减轻,对照组与TAM组裸鼠无明显异常;至第12天开始,QUE+TAM组瘤体生长呈下降趋势,且第21天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组瘤体均呈持续增长。与对照组比较,QUE+TAM组瘤体质量明显减轻(P<0.05),而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QUE+TAM组和QUE组瘤组织中ERα蛋白高表达,HER-2、pMAPK、pAkt蛋白低表达,而TAM组上述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各组非磷酸化的MAPK、Akt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QUE能恢复内分泌耐药乳腺癌对TAM的敏感性,可能与其下调HER-2及其下游信号pMAPK、pAkt的表达,并上调ERα的表达有关;QUE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其安全范围及有效剂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临床研究
    • 基于区段肝蒂的肝切除术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

      2017, 26(8):1001-10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8

      摘要 (155) HTML (645) PDF 1.77 M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区段肝蒂的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9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行基于区段肝蒂的肝切除术,对照组采用B超定位的基于Couinaud肝叶段划分方法的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肝功能、结石分布、胆管变异和切肝范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量及术后结石残留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手术时间、输血率、术后肝功能改变、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基于区段肝蒂的肝切除术具有出血量少,术后渗出及并发症少、结石残留率低等优点,适合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手术中应用。

    • 微创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的Meta分析

      2017, 26(8):1007-10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09

      摘要 (132) HTML (596) PDF 1.16 M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微创肝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微创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的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后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24篇相关文献,共有2 051例患者,其中993例行微创肝切除,1 058例行开腹肝切除。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肝切除比较,微创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减少(SMD=-0.867,95% CI= -1.261~-0.472,P<0.001)、输血率降低(OR=0.475,95% CI=0.330~0.683,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493,95% CI=0.382~0.638,P<0.001)、术后禁食时间缩短(SMD=-1.845,95% CI=-2.609~-1.082,P<0.001)、术后住院时间减少(SMD=-0.983,95% CI=-1.323~-0.643,P<0.001)、结石复发率降低(OR=0.513,95% CI=0.322~0.816,P=0.005),而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微创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多数术中、术后指标优于开腹手术,但仍需要更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早期不同时间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17, 26(8):1019-102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0

      摘要 (127) HTML (860) PDF 1.19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早期不同时间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2017年4月以前国内外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不同时机LC治疗ACC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共16 389例患者,其中13 417例发病48 h内行LC,2 972例发病48~72 h内行LC。Meta分析结果显示,48 h内行LC者较48~72 h内行LC者手术时间缩短(MD=-11.33,95% CI= -17.26~-5.40,P=0.0002)、术中出血量减少(MD=-24.60,95% CI=-45.83~-3.36,P=0.02)、胆管损伤发生率降低(OR=0.48,95% CI=0.26~0.90,P=0.02)、中转开腹率降低(OR=0.56,95% CI= 0.43~0.74,P<0.0001);而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胆汁漏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切口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ACC患者在发病48 h内行LC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 26(8):1030-103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1

      摘要 (137) HTML (695) PDF 1.05 M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LCBDE一期缝合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根据年龄分两组,61例≥65岁者为老年组,85例<65岁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146例患者LCBDE一期缝合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手术时间(90.98 min vs. 93.12 min)、术中出血量(25.08 mL vs. 24.94 mL)、胆总管结石数(2.36个vs. 1.98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腹腔引流时间(4.74 d vs. 4.13 d)、下床时间(1.87 d vs. 1.61 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3 d vs. 2.05 d)、住院时间(7.46 d vs. 6.62 d)明显延长(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胆汁漏(9.8% vs. 9.4%)、术后腹腔出血(1.6% vs. 2.4%)、残余结石(1.6% vs. 1.2%)、结石复发率(1.6% vs. 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LCBDE一期缝合处理老年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在准确把握手术指证前提下,可作为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优先选择的术式。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017, 26(8):1036-10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2

      摘要 (178) HTML (832) PDF 1.05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后24 h发生血液高凝状态与未发生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间相关临床因素的差异,分析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1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32例(29.63%)发生血液高凝状态。与未发生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比较,发生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有高血脂病史的比例与术前收缩压、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片段(F1+F2)、转铁蛋白(Trf)、α-酸性糖蛋白(Orso)、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脂病史、Fbg≥3.95 g/L、D-D≥100.00 μg/L、PLT≥228.00×109/L、F1+F2≥0.16 nmol/L、Trf≥2.15 g/L、Orso≥0.85 g/L、CRP≥1.50 mg/L、IL-6≥1.50 pg/mL、LDL-C≥2.85 mg/dL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均P<0.05)。 结论:对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如存在上述因素应注意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

    • 腹腔镜一期开腹二期ALPPS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分析

      2017, 26(8):1042-104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3

      摘要 (189) HTML (813) PDF 1.38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一期开腹二期ALPPS(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治疗巨块期肝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12例巨块型肝癌(直径>10 cm)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一期开腹二期ALPPS的临床资料。 结果:治疗前,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 B级、平均ICGR15为(23.4±1.5)%、计算剩余肝体积(FLR)为(308±64)mL,占全肝体积比为(27±3.8)%。一期手术中,除1例中转开腹外其他均成功实施全腹腔镜手术;一期手术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均转为Child A级,ICGR15为(8.6±4.2)%、FLR体积为(684±129)mL,占全肝体积比为(56±7.7)%。两次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5(7~16)d。二期开腹手术中,7例为扩大右半肝切除术,5例为右三肝切除术,术中平均失血量650(200~1 200)mL, 术中平均输血量为3.5(1.5~6)U。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腹水与一过性胆汁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6~30个月,3例死亡,其余生存。 结论:腹腔镜一期开腹二期ALPPS是巨块型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 >文献综述
    • 复杂胆道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2017, 26(8):1049-10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4

      摘要 (315) HTML (822) PDF 1.08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病因复杂、手术操作困难,容易残留及复发等原因,复杂胆道结石的处理一直为肝胆外科棘手的难题。传统术式虽然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大导致患者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微创技术凭借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成为复杂胆道结石治疗的热门方法。现对复杂胆道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肠胆反流与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

      2017, 26(8):1057-10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5

      摘要 (133) HTML (1080) PDF 1.08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认为胆色素结石的成因与胆汁淤积,加上胆道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苷酶分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许多研究都认为胆道细菌的来源与Oddi括约肌松弛导致肠胆反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总结目前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与思考,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

    • ALPPS促进剩余肝脏快速增生机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2017, 26(8):1065-107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6

      摘要 (131) HTML (867) PDF 1.02 M (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S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二步肝切除术。ALPPS最大特点是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剩余肝脏体积(FLR)快速急剧增生,相比传统二步肝切除术,具有更高二期手术完成率和R0切除率,让因FLR不足而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有了治愈的希望。笔者对ALPPS促进FLR快速增生机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腹腔镜探查在胆囊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17, 26(8):1071-107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7

      摘要 (149) HTML (426) PDF 1.00 M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对于评估胆囊癌患者能否实施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囊癌患者197例,均具有实施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组102例(腹腔组)和开腹组95例(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探查结果及手术结果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共发现肝脏转移23例、腹膜广泛转移19例,开腹组发现肝脏转移28例、腹膜广泛转移22例,两种探查方式探查后发现肝脏转移、腹膜广泛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60例患者转开腹继续探查,开腹探查后发现1例肝脏多发转移、3例侵犯肝门脉系统、4例侵犯胰头或十二指肠。腹腔镜组总中止手术率(48.54%)与开腹组(52.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姑息手术切除率18.63%、根治性手术切除率32.35%与开腹组的17.89、29.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率50.98%,开腹组为47.3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探查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开腹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探查对于评估胆囊癌患者能否实施切除手术治疗与开腹探查效果几乎一致,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诊治分析

      2017, 26(8):1076-10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8

      摘要 (136) HTML (548) PDF 982.43 K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治疗及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15例中4例为院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其中3例术中发现,2例行术中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术后3个月造影通畅拔除T管;1例行右肝管修补T管引流,术后仍有胆汁漏,6个月后拔除T管。另1例术后48 h发现,行ERCP造影ENBD引流3个月治愈。另外11例系外院转入,发现胆管损伤时间2 d至6个月不等,入院后行ERCP或MRCP检查,有胆汁漏者保持引流通畅,造影提示肝门部胆管狭窄者择期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粘连严重或解剖变异者需要警惕胆管损伤,损伤后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48 h后发现者要根据损伤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对预后的影响

      2017, 26(8):1080-108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8.019

      摘要 (127) HTML (391) PDF 1.02 M (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值与患者远期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89例ICC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分为50例高NLR(NLR值≥2.5)组和39例低NLR组(NLR值<2.5);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中位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低NLR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10%、48.72%、38.46%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42.00%、24.00%、18.00%(P<0.05);低NLR患者的生存时间34个月、无瘤生存时间16个月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19、9个月(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姑息手术、NLR值高水平与ICC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有关(P<0.05)。 结论:ICC患者术前外周血NLR高水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ICC患者的远期预后还受到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手术类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