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7, 26(9):1085-10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1
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如何科学、规范地治疗胰腺癌一直是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围绕ASCO指南中的“潜在可治愈胰腺癌”和NCCN指南中的“可切除和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治疗策略异同点进行讨论,主要包括初步评估、手术适应证、术前治疗、术后治疗、随访监测5个方面。
2017, 26(9):1089-109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2
摘要: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80%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方法。近年来,胰腺癌综合治疗水平较前有所提高。针对临界可切除胰腺癌进行新辅助治疗,可以达到降期,甄别人群,筛选潜在获益人群进行手术的目的。合理选择有效化疗方案,恰当选择手术时机,能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切除率,从而延长该类高危人群的生存期。
2017, 26(9):1093-109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3
摘要:由日本胰腺协会(JPS)发布的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6)针对疾病概念、诊断、可切除性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可切除性胰腺癌的辅助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支架治疗、姑息医学八大部分内容,共计51个具体临床问题提出了76条推荐性意见,并按照GRADE标准给出了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指南较为全面地总结概括了当前日本胰腺癌的标准临床实践管理,反映了当前对于胰腺癌的基本认识和诊治现状,值得参考、学习和借鉴。
2017, 26(9):1097-110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4
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风险标志物。 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miRNA和基因表达谱数据。然后应用弹性网络Cox比例风险回归(EN-Cox)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生存分析筛选出与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风险明显相关的miRNA和基因。最后,对筛选到的预后风险基因与miRNA的潜在靶基因进行文献挖掘及功能分析。 结果:经过数据预处理,共得到137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797个miRNA和19 969个基因表达谱数据。基于λ=0.107的参数值,EN-Cox分析筛选出了包括54个基因和5个miRNA在内的59个潜在的预后风险因素;根据ROC曲线确定病例分组的截断值,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最后共筛选出17个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风险标志物(均P<0.05),包括16个基因和1个miRNA(miRNA-125a)。在16个预后风险基因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μ4(GSTM4)、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G)、精子发生相关2(SPATA2)同时又是miRNA-125a的靶基因;只有GATA结合蛋白1(GATA1)为转录因子编码基因。 结论:所筛选的因子在胰腺癌中的作用还有待阐明,并有望成为判断胰腺导管腺癌预后的指标及治疗靶点。
2017, 26(9):1105-11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5
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814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9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79,95% CI=-1.55~-0.03,P=0.04)、术中失血量(SMD=-1.00,95% CI=-1.76~-0.24,P=0.01)及住院时间(SMD=-0.77,95% CI=-1.34~-0.21,P=0.008)均明显少于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83,95% CI=0.63~1.10,P=0.19)及再次手术治疗率(OR=1.54,95% CI=0.52~4.59,P=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7, 26(9):1113-111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6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液中miR-21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17年5月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iR-21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研究数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 14.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累计261例胰腺癌患者和242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循环miR-21诊断胰腺癌的合并敏感度为0.76(95% CI=0.71~0.81),合并特异度为0.76(95% CI=0.70~0.81),合并阳性似然比为3.17(95% CI=2.24~4.47),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26(95% CI=0.15~0.45),合并诊断比值比为13.17(95% CI=6.78~25.58)。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8。亚组分析显示,血清和血浆亚组的AUC均为0.8513;健康人群对照亚组的诊断准确性优于健康人群+胰腺良性疾患对照亚组(AUC:0.876 vs. 0.72,P<0.05)。诊断性试验Deek漏斗图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并未过分依赖于某个研究,结论稳定。结论:循环miR-21用于胰腺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2017, 26(9):1120-11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7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近、远期效果。 方法:选取96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替吉奥化疗,观察组在替吉奥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自体DC-CIK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两个疗程后)疗效与远期预后。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58% vs. 27.08%,P>0.05),但总有效率明显升高(77.08% vs. 58.33%,P<0.05);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IFN-γ与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与1、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0个月 vs. 10.0个月;66.67%、29.17%、8.33% vs. 43.75%、10.42%、0,均P<0.05)。 结论:自体DC-CIK联合常规化疗对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均具有改善作用。
2017, 26(9):1127-112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8
摘要:目的:总结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经验与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101例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周围癌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25.7(220~575)min,术中出血为175.9(100~550)mL。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23例(22.8%),其中生化瘘17例(16.8%)、B级胰瘘5例(5.0%)、C级胰瘘1例(1.0%),术后出血7例(6.9%),术后胆汁漏2例(3.0%),胃排空延迟4例(4.0%),腹腔感染6例(5.9%),肺部感染3例(3.0%),肠梗阻2例(2.0%);Clavien并发症分级III级以上患者9例(8.9%),其中3例患者行再次手术;住院30 d内死亡患者1例(1.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8(8~29)d;术后病理为胆总管下端癌27例(26.7%)、壶腹部癌23例(22.8%)、十二指肠乳头癌39例(38.6%)、胰腺导管腺癌12例(11.9%),肿瘤直径(2.3±1.3)cm,R0切除率95.0%,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6.7±4.2)枚,其中阳性淋巴结为(1.3±1.1)枚。 结论: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周围癌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良好。
徐林|易超|依马木买买提江·阿布拉|苏雅婷|晏冬|李海军|丁伟
2017, 26(9):1133-11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09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Jagged 2(JAG2)基因si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观察其转染人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若干携JAG2基因siRNA片段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转染经酶解法从胰腺癌组织标本中原代分离的胰腺癌细胞;选择对JAG2基因抑制效率最高的siRNA片段,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其转染对原代胰腺癌细胞生长、凋亡、细胞周期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所构建的携JAG2基因siRNA片段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原代胰腺癌细胞JAG2 mRNA与蛋白的表达。JAG2 siRNA转染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凋亡与S期阻滞明显增强、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 结论:成功构建携JAG2基因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其转染能有效削弱人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征。
2017, 26(9):1141-114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0
摘要:目的:探讨miR-567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及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HPAC、BxPC-3中miR-567表达。Panc-1细胞转染miR-567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后,分别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以及KPNA4 mRNA与蛋白的表达、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miR-567在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HPAC、BxPC-3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均P<0.05);miR-567慢病毒转染Panc-1细胞后,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率明显增加,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KPNA4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 结论:miR-567在胰腺癌细胞中表达降低,升高其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与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KPNA4并上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2017, 26(9):1148-11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1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中E3泛素连接酶亚单位Ring1B、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及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16表达与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胰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SD1、Ring1B与P16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并选取其中6对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三者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ing1B与LSD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P16主要表达于胞核;Ring1B与LSD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P16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在胰腺癌组织中Ring1B、LSD1的表达与P16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476;r=-0.673,均P<0.05)。qRT-PCR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Ring1B和LSD1的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908 vs. 1.947;7.126 vs. 1.940,均P<0.05),P16的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269 vs. 5.23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者的蛋白表达趋势与mRNA表达一致。生存分析显示,Ring1B、LSD1高表达患者生存率均分别低于其低表达患者(χ2=8.958,P=0.012;χ2=8.856,P=0.010),而P16高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其低表达患者(χ2=7.867,P=0.024)。 结论:胰腺癌组织中Ring1B与LSD1表达升高,P16表达降低;Ring1B、LSD1可能分别通过组蛋白泛素化和去甲基化调控P16的表达,从而影响胰腺癌预后。
2017, 26(9):1155-116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2
摘要:目的:探讨紫衫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肝纤维化模型+紫衫醇组,肝纤维化模型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每日1次连续7 d诱导,之后,肝纤维化模型+紫衫醇组大鼠给予尾静脉注射紫杉醇液,隔日1次,共3次;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观察肝脏病理学和血清学指标变化,及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标志物α-SMA的表达。将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分别用TGF-β1、紫杉醇+ TGF-β1处理,以无处理的HSC-T6细胞为对照,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纤连蛋白及I、III型胶原mRNA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组织无病理学改变,肝纤维化模型组出现肝纤维化病变,肝纤维化模型+紫杉醇组可见肝组织中度坏死,无明显坏死结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与肝纤维化模型+紫杉醇组转氨酶、总胆红素(TIBL)、透明质酸(HA)水平均明显升高,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后者较前者在TBIL、ALB、HA方面有明显改善(均P<0.05);正常对照组肝组织无明显α-SMA表达,肝纤维化模型组和与肝纤维化模型+紫杉醇组肝组织均有α-SMA表达,后者的α-SMA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前者(P<0.05);与无处理的HSC-T6细胞比较,TGF-β1与紫杉醇+TGF-β1处理后的HSC-T6细胞纤连蛋白及I、III型胶原mRNA与蛋白均明显上调(均P<0.05),后者的上调程度明显低于前者(均P<0.05)。 结论:紫杉醇可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产生和发展,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从而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2017, 26(9):1162-11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3
摘要:目的:探讨Kimura法(腹腔镜下保留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中脾血管分离的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Kimura法实施的18例胰腺体尾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均顺利完成Kimura手术,手术时间136~220 min,平均170 min,出血量50~450 mL,平均18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1 d,平均9.6 d,术后病理均为胰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10例患者术中使用5-0的Prolene线缝合脾静脉或脾动脉裂口。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腹腔胰瘘,其中A级胰瘘8例(44.4%),B级胰瘘2例(11.1%),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结论:Kimura法治疗胰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完善的术前准备、娴熟的腔镜下操作技术和配合能力,尤其是掌握脾血管分离和缝合技巧是完成手术的关键。
2017, 26(9):1168-117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4
摘要:目的:总结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12月间61例采用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61例均顺利施行PCD。23例(37.7%)仅行PCD治疗,22例(36.1%)经PCD治疗后中转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16例(26.2%)患者经PCD治疗后中转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全组病死率24.6%(15/61),包括仅行PCD治疗6例、中转MARPN者4例和中转OPN者5例。PCD术后并发症36例次,包括12例次出血,15例次胰瘘,9例次肠瘘。穿刺引流液培养结果包括单菌种感染19例(31.1%)和多重感染42例(68.9%),其中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38例(62.3%)。与患者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2012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外科干预后脓毒症是否逆转、穿刺并发出血以及MDRO感染(均P<0.05)。 结论: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PCD是一种相对简便安全的胰周穿刺引流方法,以此为基础的“升阶梯”治疗策略是治疗IPN的有效策略。
2017, 26(9):1174-117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择43例行择期PD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于全麻诱导前20 min在超声引导下于右侧T8-9、T11-12行两点椎旁阻滞,每点使用0.4%罗哌卡因10 mL,所有患者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后、切皮前、切皮后5 min、手术结束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时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2、16、24、48 h安静和90°翻身时VA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皮后 5 min时平均MAP(83 mmHg vs. 95 mmHg)和HR(77次/min vs. 87次/min)明显降低(均P<0.05),其余3个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2、16、24 h安静与90°翻身平均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术后48 h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平均术中舒芬太尼用量(0.9 μg/kg vs. 1.5 μg/kg)、术后PCIA按压次数(13.1 次vs. 27.6次)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恶心、呕吐、出汗、眩晕、瘙痒、谵妄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椎旁阻滞能显著减轻PD术中和术后患者的疼痛。
2017, 26(9):1180-118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6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8月126例原发性肝癌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术后常规予以护肝、补充白蛋白等治疗(对照组),另63例在以上基础上术后当日起开始连续3 d静滴甲强龙80 mg/d,后减量至40 mg/d应用2 d后停药(激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肝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白蛋白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相关资料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水平、转氨酶水平、术后白蛋白用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素治疗组术后第2、3天总胆红素水平、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9.0% vs. 34.9%,27.0% vs. 44.4%)(均P<0.05)。 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有益于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不会增加糖皮质相关不良反应。
2017, 26(9):1187-119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7
摘要:目的:比较顺行与逆行内翻抽剥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511例行内翻抽剥加点式抽剥治疗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4例行从内踝附近开始至隐股交界处方向的顺行抽剥(顺行组),277例行从隐股交界处开始至内踝附近方向的逆行抽剥(逆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个数、术后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肢酸胀情况及术后溃疡愈合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顺行组隐神经损伤率及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明显低于逆行组(P<0.05)。 结论:顺行抽剥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在减少隐神经损伤和远期疗效方面优于逆行抽剥。
罗东 综述 唐能|刘国栋|杨杰|纪连栋|柯牧京|欧政林|李宜雄 审校
2017, 26(9):1193-120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8
摘要:
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胰腺癌治疗技术,临床实践显示,它对胰腺癌患者的疼痛缓解、肿瘤进展控制、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时间延长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笔者就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2017, 26(9):1202-12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19
摘要: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早期难以诊断、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及免疫调节与PDAC的发生密切相关,生物学微环境的研究可能为这种致死性癌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笔者就PDAC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2017, 26(9):1207-121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20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普通外科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手术吻合口多,出现胰瘘、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大,围术期管理困难。近年提倡并应用的精准、微创、损伤控制的现代外科理念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施行奠定了基础,尽管国际上已发布纲要性的共识指南,国内对于PD围手术期管理中实施ERAS仍存在不少争议。为了在PD围术期规范化开展ERAS,笔者就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术后鼻胃管和腹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术后生长抑素使用与否等几个关键的争议问题进行讨论和阐释。
2017, 26(9):1212-12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2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住院急性胰腺炎(AP)患者短期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AP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同期同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观察组均接受相应治疗并于治疗1、3、5、7 d和10 d后复查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统计观察组治疗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治疗有效,n=72)和无效组(治疗无效或死亡,n=10)两个亚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NT-proBNP对住院AP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为(642.35±162.4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7± 11.72)ng/L;观察组血清NT-proBNP水平于治疗1 d时达到峰值,其峰值为(758.96±183.98)ng/L; 观察组治疗5、7 d和10 d后血清NT-proBNP水平则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的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无效组降低,有效组治疗5、7 d和10 d后血清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无效组治疗7 d和10 d后血清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NT-proBNP预测住院AP患者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较高,血清NT-proBNP预测住院AP患者疗效的价值良好。 结论:血清NT-proBNP在住院AP患者中升高且在治疗无效的住院AP患者中更高;血清NT-proBNP预测住院AP患者短期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良好,因此出现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AP患者需警惕其不良短期生存状况的发生。
2017, 26(9):1217-122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22
摘要:目的:检测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收治的117例AP患者,依据病情分为急性轻症胰腺炎(轻症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重症组)57例;同时选取体检中心收集的健康自愿者60例作为健康组,分别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NGAL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入院后第1、3、7天重症组患者的外周血抵抗素、hs-CRP、NGAL、血淀粉酶、PCT测定值均显著的高于轻症组和健康组(P<0.05);轻症组患者入院后第1、3天的外周血抵抗素、hs-CRP、NGAL、血淀粉酶、PCT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健康组(P<0.05);轻症组患者入院后第7天的血淀粉酶、PCT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健康组(P<0.05)。重症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在入院后第1、3、7天均显著的高于轻症组患者(P<0.05)。重症组患者的Balthazar CT评分在入院后第1、7天均显著的高于轻症组患者(P<0.05)。AP患者外周血NGAL水平与其外周血抵抗素、hs-CRP、PCT、PACHE II评分、Balthazar 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NGAL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关系,可作为临床治疗重要的参考指标。
2017, 26(9):1222-12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9.023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贲门腺癌(GCA)中SOX1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索其与GCA肿瘤发生进展之间的关系,及SOX17基因甲基化作为早期GCA预后诊断标记物的可能性。 方法:收集早期GCA肿瘤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癌旁正常淋巴结,采用基于磁珠的DNA提取和亚硫酸氢钠修饰技术,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OX1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 结果:早期GCA肿瘤组织中SOX1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为73.8%,正常组织中为4.9%,GCA肿瘤组织中SOX17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01),但与疾病预后无关(P=0.14)。有18例同时在肿瘤组织和淋巴结中检测到SOX17启动子区甲基化。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中SOX17甲基化与GCA疾病预后有关(P<0.05)。 结论:早期GCA肿瘤组织和淋巴结中均可检测到SOX17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淋巴结中检测SOX17启动子甲基化作为早期GCA肿瘤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