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肝切除术后加速康复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2018, 27(1):1-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1

      摘要 (354) HTML (798) PDF 504.02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黎介寿院士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引入中国,开启了探索符合中国实际ERAS之路已有10年,时至今日ERAS已经在我国肝脏科领域广泛开展,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肝切除ERAS临床路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肝切除ERAS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临床策略是目前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与改进,可以更好、有效的普及和推广ERAS在肝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给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 >专题研究
    • 急诊肝切除与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018, 27(1):6-1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2

      摘要 (158) HTML (888) PDF 1.26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急诊肝切除与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HCC)裂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系统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用StataSE 12.0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581例患者,其中305例行急诊肝切除,276例行急诊肝动脉栓塞+二期肝切除。与急诊肝切除患者比较,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39,95% CI=0.21~0.72,P=0.003),30 d病死率降低(OR=0.21,95% CI=0.08~0.56,P=0.002),1、3年 生存率升高(OR=0.48,95% CI=0.32~0.73,P=0.001;OR=0.59,95% CI=0.37~0.95,P=0.031)。 结论:对于可切除的HCC自发破裂出血,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治疗较急诊肝切除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病死率,并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2018, 27(1):15-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3

      摘要 (199) HTML (1123) PDF 2.45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所有患者病变均局限在右肝肝叶或右肝仅一肝段中,术中均采用肝叶血流阻断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 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行肝V段切除1例,肝VII段切除2例,肝VIII段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平均手术时间(263.33±27.99)min,术中出血量(397.50±85.29)mL。 术后并发胸腔积液1例,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的同时减轻对肝脏功能的损伤,安全可行。

    •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手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018, 27(1):22-2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4

      摘要 (218) HTML (999) PDF 1.37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并初步应用。 方法:对2014年1月—2017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间及是否中转开腹将患者分成简单组和困难组,对引起手术困难的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的系数建立预测手术难度的评分系统。对83例病例进行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评分系统评价的效能。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灶的直径、病灶的性质、病灶距下腔静脉的距离、病灶是否位于左外叶在简单组和困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OR=7.034,P=0.043),病灶与下腔静脉的距离(OR=12.881,P=0.001),病灶是否位于左外叶(OR=26.774,P=0.001)为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建立评分系统,效能检验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 CI=0.826~0.968),截断值为4,患者评分≥4为手术困难。 结论: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对预测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难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手术医生可以根据术前难度评分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 3D打印技术在精准切除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2018, 27(1):29-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5

      摘要 (196) HTML (876) PDF 1.43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肝脏肿瘤精准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CT影像资料上进行术前评估,拟定手术方案;观察组患者术前经CT检查后对影像资料进行肝脏3D重建,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1:0.6的肝脏物理模型,然后分析肝脏解剖、进行术前模拟,确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71 min vs. 83 min)、肝门阻断时间(50.1 min vs. 54.7 min)、估计出血量(103.9 mL vs. 121.2 mL)、住院时间(18.9 d vs. 20.4 d)均明显减少(均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6.7% vs. 20.0%)明显降低(P<0.05),且肝功能指标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均P<0.05)。随访1~12个月,1例患者出现肺部转移,余患者均无进展生存。结论:3D打印技术能有效帮助肝脏肿瘤患者进行精准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 27(1):35-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6

      摘要 (186) HTML (1098) PDF 1.08 M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RFA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LRFA组)以及同期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PRFA组)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组)各30例的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组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3组间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手术切除组较另两组升高程度大、恢复慢(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LRFA组与PRFA组均优于手术切除组(均P<0.05),而LRFA组手术时间长于PRFA组(80.7 min vs. 45.2 min,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RFA组(6.7% vs. 26.7%,P<0.05);术后1个月,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肿瘤完全清除率均为100%,而PRFA组为8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PRFA组、手术切除组3年复发率分别为33.3%、60.0%、26.7%;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40.0%、73.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76.7%、90.0%,其中,PRFA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另两个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之间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 结论:对于原发性小肝癌,LRFA较PRFA消融率高,且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腹腔镜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8, 27(1):42-4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7

      摘要 (400) HTML (757) PDF 1.05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在腹腔镜肝叶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9月—2017年7月施行的腹腔镜肝切除术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CLCVP者53例(CLCVP组),未应用CLCVP者44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按照肝切除范围又分为腹腔镜简单肝叶切除术(左外叶切除、边缘部分不规则肝叶)与腹腔镜复杂肝脏切除术(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肝中叶切除)亚组,比较两组患者总体与亚组间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论总体还是亚组间比较,CLCVP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尿量、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总体比较,CLCVP组与对照组切肝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LCVP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亚组比较,两组间腹腔镜简单肝叶切除术患者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CLCVP组中腹腔镜复杂肝脏切除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中腹腔镜复杂肝脏切除术患者(均P<0.05);术后Clavien-Dindo III级以上并发症CLCVP组及对照组分别出现6例和5例(P>0.05);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 结论:对于腹腔镜复杂性肝脏切除术患者,术中行CLCVP能有效减少出血量、输血量,且并无增加肺栓塞的危险。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2018, 27(1):49-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8

      摘要 (228) HTML (865) PDF 1.85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qRT-PCR检测85例肝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MALAT1的表达,分析MALAT1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在肝癌SMMC-7721细胞中分别过表达与敲除基因MALAT1后,通过CCK-8与Transwell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 结果:MALA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ALA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肝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肝癌SMMC-7721细胞过表达MALAT1后增殖、侵袭与转移能力明显增强,而敲低MALAT1后增殖、侵袭与转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 结论:MALAT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MALAT1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故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蓝莓花青素对HepG2细胞凋亡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影响

      2018, 27(1):55-6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09

      摘要 (250) HTML (997) PDF 749.28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蓝莓花青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影响。 方法:从贵州麻江蓝莓中提取花青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花青素的含量并鉴定。观察蓝莓花青素孵育后,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以及细胞组蛋白H3K9、H3K14、H3K18、H3K27乙酰化修饰的情况。 结果:与无处理的对照组HepG2细胞比较,不同浓度蓝莓花青素(50、100、150、200、300 μg/mL)处理HepG2细胞48 h后,HepG2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均P<0.05),凋亡明显增加,且作用呈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不同浓度蓝莓花青素(50、100、200 μg/mL)孵育48 h后,HepG2细胞组蛋白H3K9、H3K14、H3K18、H3K27乙酰化修饰明显增加(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蓝莓中花青素对HepG2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 >基础研究
    • 葫芦素I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与STAT3通路相关抗凋亡因子的关系

      2018, 27(1):61-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0

      摘要 (115) HTML (755) PDF 1.70 M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葫芦素I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葫芦素I对不同肝癌细胞(HepG2、QGY-7703、SMMC-7721)增殖活力的影响;葫芦素I处理HepG2细胞后,分别用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Hoche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并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抗凋亡因子及其相关信号分子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 结果: 葫芦素I处理后,不同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明显抑制,并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葫芦素I对HepG2、QGY-7703、SMMC-7721细胞48 h的IC50值分别为0.19、4.16、1.13 μmol/L。HepG2细胞经葫芦素I处理24 h后,克隆形成几乎被完全抑制,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和明显的G2期阻滞;抗凋亡因子Mcl-1、survivin以及转录因子STAT3蛋白与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调,mRNA半定量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葫芦素I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3通路下调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凋亡有关。

    • 上调miR-449a表达对肝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2018, 27(1):68-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1

      摘要 (150) HTML (972) PDF 1.48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449a在肝癌(HCC)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用qRT-PCR检测miR-449a在正常肝细胞L02和4种HCC细胞株(HepG2、Hep3B、SMMC-7721和Bel-7402)的表达。用脂质体法将miR-449a模拟物或阴性对照序列转染HCC细胞后,分别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侵袭能力的变化,并观察以上两种不同转染的HCC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情况。 结果:miR-449a在4种HCC细胞株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L02细胞(均P<0.05),其中在Bel-7402细胞表达的水平最低。与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Bel-7402细胞比较,转染miR-449a模拟物的Bel-7402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G1/S期阻滞明显增加、穿室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与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Bel-7402细胞比较,转染miR-449a模拟物的Bel-7402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后的移植瘤质量与体积均明显减小(0.748 g vs. 1.234 g;33.667 mm3 vs. 1 400.500 mm3,均P<0.05)。 结论:HCC细胞中miR-449a表达降低,上调miR-449a表达可以抑制HCC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

    • TUSC3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8, 27(1):75-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2

      摘要 (184) HTML (1020) PDF 1.85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USC3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92例行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USC3在HCC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USC3的表达情况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对冷冻HCC及癌旁组织中TUSC3 mRNA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92例石蜡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6例(60.9%)HCC组织中TUSC3表达下调,癌旁组织中33例(35.9%)TUSC3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SC3在HCC组织中的低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P=0.008)、TNM分期(P=0.031)、肿瘤直径有关(P=0.020)。 20对新鲜标本的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TUSC3的mRNA[(0.99±1.46) vs. (1.96±2.18)]与蛋白[(0.49±0.35 )vs. (1.04±0.4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 结论:TUSC3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HCC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 苦参碱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2018, 27(1):81-8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3

      摘要 (179) HTML (967) PDF 1.36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阻断肝血流60 min再灌注120 min诱导;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模型组)、低剂量苦参碱(25 mg/kg)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低剂量苦参碱组)、高剂量苦参碱(50 mg/kg)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高剂量苦参碱组),低、高剂量苦参碱组在肝缺血前30 min,经门静脉主干注入各自剂量的苦参碱溶液,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则以相同的方式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20 min再灌注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标本行血清转氨酶、炎症因子水平检测,收集肝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肝细胞凋亡检测,以及TRAIL、BAX、激活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 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肝组织均有肝损伤表现,但损伤程度轻重不一(模型组>低剂量苦参碱组>高剂量苦参碱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转氨酶、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加,TRAIL、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但以上指标的变化程度在低、高剂量苦参碱组均明显小于模型组,且在高剂量苦参碱组更为明显(均P<0.05)。 结论:苦参碱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RAIL的表达,减少BAX与caspase-3的活化,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 >临床研究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开腹肝脏术后镇痛的应用

      2018, 27(1):87-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4

      摘要 (204) HTML (788) PDF 538.25 K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在开腹肝脏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56例行开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静脉自控镇痛(PCA),观察组行静脉PCA+帕瑞昔布钠镇痛。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镇痛效果、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与术中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血氨水平、门静脉流速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5),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1、2天静息与活动后VAS评分、术后第3天静息VAS评分以及使用镇痛药物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整体需要疼痛补救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5例vs. 17例,P=0.001),观察组术后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8% vs. 46.4%,P<0.05),而两组术后恶心发生率、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开腹肝脏手术后镇痛中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是安全的,可有效改善疼痛,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且并不增加住院费用。

    • 晚期肝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变化及对预后的意义

      2018, 27(1):94-1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5

      摘要 (142) HTML (984) PDF 1.37 M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意义。 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1月期间在郑州人民医院进行TACE治疗的晚期PHC患者116例,检测患者术前与术后1、7、30 d时的血清TGF-β1水平,根据预后随访情况分析各时间点TGF-β1水平与PHC患者复发转移、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全组患者中,术后1 d的TGF-β1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7、30 d则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复发/转移患者(75例)与无进展患者(41例)术前和术后1、7 d时的 TGF-β1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术后30 d时明显高于无进展组患者(268.3 pg/mL vs. 200.4 pg/mL,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前、术后30 d的TGF-β1水平以及癌灶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个月TGF-β1水平(OR=2.820,95% CI= 1.559~5.102,P=0.001)以及癌灶最大直径(OR=2.063,95% CI=1.152~3.694,P=0.015)是PH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TGF-β1水平变化与晚期PHC患者TACE后结局密切相关,TACE术前及术后30 d时的TGF-β1水平对预后有一定提示意义,高TGF-β1水平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大于低水平患者。

    • 肝囊性淋巴管瘤2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回顾

      2018, 27(1):101-1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6

      摘要 (150) HTML (1013) PDF 1.96 M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提高诊断率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成人肝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检索、复习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肝囊性淋巴管瘤的文献。 结果:笔者收治的2例患者,均为女性,入院诊断分别为肝囊性占位和肝囊肿;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肝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肝囊性淋巴管瘤;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治疗满意。检索1984—2017年期间国内共报道6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入院诊断肝囊淋巴管瘤2例(2/6);其他均误诊(4/6),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后明确诊断,术后患者恢复满意。 结论:肝囊性淋巴管瘤为临床罕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为肝囊肿及其他囊性疾病;MRl有助于鉴别诊断;有明确症状、体征或不能排除恶性的患者应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

    • >文献综述
    • 细胞角蛋白19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调控的研究进展

      2018, 27(1):107-1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7

      摘要 (506) HTML (963) PDF 1.05 M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常见类型之一。近年来已证实细胞角蛋白19(K19)阳性的HCC具有早期转移、低分化与高侵袭性等恶性生物学特性。因此为了更好的明确K19在HCC中对癌症干细胞、血管生成、肿瘤细胞侵袭性以及凋亡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响,笔者对K19在HCC中的相关生物学行为进行综述。

    • 经皮经肝胆道镜在胆肠吻合术后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18, 27(1):114-12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8

      摘要 (139) HTML (971) PDF 1.05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肠吻合术是胆道重建最常用的手术术式,广泛应用于胆管良恶性疾病引起的胆管阻塞的治疗。由于任何一种胆肠吻合术均破坏了人体正常的消化道解剖和生理结构,一旦此类患者再次出现胆道疾病,二次手术风险高、难度大且患者不易接受,给临床上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的发展与成熟,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策略。笔者就PTCS在胆肠吻合术后的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简要论著
    • 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8, 27(1):121-1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19

      摘要 (135) HTML (607) PDF 1016.86 K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应用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治疗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Pringle法肝癌切除术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Glisson蒂横断法原位扩大右后叶肝切除较传统肝切除更简捷精准、术中出血少、肝功能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癌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 冷循环微波消融结合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 27(1):125-12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20

      摘要 (152) HTML (658) PDF 1008.61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收治的93例肝癌患者的治疗经过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42例(冷循环微波组)、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51例(射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差异。 结果:冷循环微波组患者的缓解率78.57%、AFP转阴率80.95%,明显高于射频组的56.86%、60.7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循环微波组与射频组的总有效率、术后1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3年冷循环微波组生存率分别为73.81、33.33%均明显高于射频组的50.98%、15.69%(P<0.05);冷循环微波组与射频组的发热、白细胞降低、肝肾功损害、肝区疼痛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对于缓解患者病情、延长生存时间具有一定作用。

    • 肝癌切除术中Glisson蒂横断与第一肝门阻断的应用比较

      2018, 27(1):129-1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1.021

      摘要 (270) HTML (621) PDF 1.04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肝癌切除术中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 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7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肝切除术者62例(Glisson组),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肝切除术者65例(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Glisson组和传统组的手术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isson组手术时间、术后2 d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第1、3天两组的ALT、AST、TBIL、PT均较术前显著的升高,同时ALB较术前显著的降低(均P<0.05);Glisson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ALT、AST、PT水平均低于传统组(均P<0.05);Glisson组手术并发症率与传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90% vs. 18.46%,P>0.05)。Glisson组与传统组1、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肝癌切除术中采用Glisson蒂阻断病变侧血流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有利于减轻手术后肝功能损害,促进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