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2018, 27(4):391-3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1

      摘要 (234) HTML (933) PDF 1.15 M (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据第四位,而其相关的病死率为第2位。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目前对于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存在着较大争议,JCOG 9501试验结果显示预防性PAND不提倡,治疗性PAND的临床意义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果。近几年,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进展期胃癌PAND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对PAND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专题研究
    • 胃癌神经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单中心509例分析

      2018, 27(4):396-4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2

      摘要 (524) HTML (1151) PDF 1.05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神经侵犯(PNI)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方法:收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50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PNI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509例胃癌患者中,神经侵犯阳性患者250例,阴性患者25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PNI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均P>0.05);趋势χ2检验显示胃癌PNI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性最大(r=0.623,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为胃癌神经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85,95% CI= 4.009~9.854,P<0.001)。 结论:胃癌患者PNI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和TNM分期有关,其中肿瘤浸润深度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 胃镜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外科精准治疗

      2018, 27(4):401-40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3

      摘要 (391) HTML (1263) PDF 1.38 M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9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首次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且均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或内镜下治疗后取得完整病变组织学病理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中,7例(10.0%)术后病理维持HGIN的诊断,3例(4.3%)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慢性炎,1例(1.4%)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余59例(84.3%)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9)、EUS评估黏膜下层侵犯可疑(P<0.001)、胃周淋巴结肿大(P=0.029)是术前诊断过低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团队制定了一个基于内镜下诊断、影像学评估和CEA血清水平等临床特征的决策树,以用于胃内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 结论:基于近年来内镜诊疗技术的进展,对于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的胃黏膜病变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外科精准治疗原则,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的发生。

    • 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比较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018, 27(4):408-4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4

      摘要 (211) HTML (1173) PDF 1.06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5月连续收治的100例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2 cm)患者,按照序贯原则设计,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各50例,分别行机器人和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者。两组术后环周切缘均阴性,机器人组切除的直肠系膜均完整,腹腔镜组有1例直肠系膜完整性被破坏。与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平均术中出血量(67.1 mL vs. 134.6 mL)、手术时间(123.2 min vs. 152.6 min)、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5.7 h vs. 51.8 h)、饮食恢复时间(52.9 h vs. 64.3 h)、尿管拔除时间 (4.4 d vs. 4.9 d)均明显减少,但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腹腔镜组(5.6万元vs. 4.2万元)及手术费用(3.1万元vs. 1.7万元)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的手术方式、标本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病理、术后住院时间、非手术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机器人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较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高龄患者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疗效分析

      2018, 27(4):414-41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5

      摘要 (296) HTML (896) PDF 1.09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在高龄直肠癌患者(≥70岁)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专业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226例直肠癌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和非高龄组(<70岁),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中分别抽取46例患者,对两组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6.3与59.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术前合并症、ASA分级等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大小、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病理分期、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病例;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 vs. 15%)、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 vs. 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且与非高龄患者相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 27(4):420-4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6

      摘要 (255) HTML (1053) PDF 1.07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6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病例信息完整行低位前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98例,其中48例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造口组),50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造口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与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明显多于未造口组(均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造口组造口还纳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明显低于未造口组术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P<0.05);生活质量方面,造口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与6个月、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腹泻状况评分在术后半年内均明显优于未造口组(均P<0.05)。 结论:预防性造口可减轻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

    • IVB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灶切除的临床意义: 基于SEER数据库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2018, 27(4):427-42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7

      摘要 (469) HTML (781) PDF 2.48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IVB期结直肠癌患者行原发病灶切除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2010—2013年诊断为IVB期结直肠癌患者共6 934例,其中发病灶切除联合全身化疗患者2 824例(手术化疗组),单纯全身化疗患者4 110例(化疗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均衡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后,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PSM前,手术化疗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化疗组(HR=1.540,95% CI=1.423~1.667,P<0.001),但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病理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转移情况、CEA水平)不均衡性明显(均P<0.001)。通过1:1 PSM匹配后,筛选出3 826例患者,两组各1 913例;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明显缩小,其中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N分期、转移情况、CEA水平分布特征相接近(均P>0.05);手术化疗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化疗组(HR=1.603,95% CI=1.439~1.787, P<0.001)。 结论: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可改善转移灶不能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故推荐可耐受手术的IVB期结直肠癌患者采取手术切除原发病灶联合全身化疗的治疗策略。

    • >基础研究
    • 胃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CCAT2的表达及其作用

      2018, 27(4):434-4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8

      摘要 (260) HTML (944) PDF 1.73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CCAT2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方法:用qRT-PCR检测胃癌细胞系AGS、Hs746T和BSG823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CCAT2的表达,将胃癌AGS细胞分别转染CCAT2 siRNA(si-CCAT2组)与阴性对照siRNA(阴性对照组)后,以无转染的AGS细胞为空白对照,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分、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检测si-CCAT2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凋亡情况、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各胃癌细胞系中CCAT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均P<0.05);转染后72、96 h,si-CCAT2组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均P<0.05),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i-CCAT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P53、caspase-8、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均P<0.05)。 结论:CCAT2在胃癌细胞中高表升高,敲低其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与侵袭能力,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胃癌组织YAP1、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8, 27(4):442-44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9

      摘要 (190) HTML (1277) PDF 2.17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YAP1、E-cadherin、N-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135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YAP1、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分析YAP1表达与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关系,以及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YAP1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N-cadherin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癌组织中,YAP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 (r=-0.273,P=0.032),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304,P=0.019)。YA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淋巴转移、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且YAP1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354,P=0.037)。 结论:YPA1与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变化,YAP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 长链非编码RNA TUG1和UCA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及临床意义

      2018, 27(4):449-45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0

      摘要 (219) HTML (957) PDF 1.88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TUG1和UCA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85例结肠癌患者的肿瘤及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冻存标本,采用原位杂交与qRT-PCR法检测TUG1和UCA1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UCA1和TUG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相对表达量均明显癌旁高于非肿瘤组织(均P<0.05)。UCA1和TUG1表达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等临床特征均有明显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UCA1与TUG1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相应的低于UCA1低表达患者(χ2=5.491,P=0.019;χ2=4.345,P=0.037)。UCA1与TUG1的表达均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UCA1和TUG1在结肠癌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两者的高表达与结肠癌的进展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GSE74602芯片数据中直肠癌关键基因与治疗药物的生物信息学筛选

      2018, 27(4):457-4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1

      摘要 (188) HTML (1079) PDF 2.27 M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寻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与治疗药物。 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共数据平台基因表达大棚车(GEO)下载芯片数据GSE74602,包括60个样本,其中30例结直肠癌样本,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样本。用R语言中的Limma包对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编辑,并且通过MCODE插件进行子网络模块分析,筛选出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最后,用连通图数据库(cMap)分析具有潜在治疗结直肠癌的小分子药物。 结果:总共筛选出231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2个上调基因,109个下调基因。GO分析结果表明,表达上调的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等,而表达下调的基因富集在免疫反应,细胞内信号级联和防御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中氮及矿物质的代谢和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分泌(胆汁、胰液)的信号通路,而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细胞循环以及p53信号传导通路。子网络模块分析发现了一些在结直肠癌发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如KIF20A、CENPF、NCAPG、PYY、IQGAP3;蛋白互作网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被映射到cMap上,筛选出若干个潜在治疗结直肠癌的小分子药物,如紫霉素、去甲骆驼蓬碱、斑鸠霉素等。 结论:所发现的关键基因可能会成为诊断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志物或者治疗结直肠癌的新的靶点;此外,筛选出的小分子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新型药物。

    • >临床研究
    • 十二指肠乳头癌临床分析:附80例报告

      2018, 27(4):468-47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2

      摘要 (773) HTML (1318) PDF 1.27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癌早期诊断及手术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资料,其中16例行局部切除术,6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结果:主要首发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进行性黄疸60例(75.0%),腹痛不适40例(50.0%),畏寒、发热4例(5.0%),食欲不振、消瘦3例(3.75%),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物2例(2.5%)。术前B超、CT、MRI、胃镜/十二指肠镜、ERCP阳性率分别为82.26%、89.66%、91.3%、93.75%、94.29%。行十二指肠乳头局部切除术16例中,13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癌, 2例为十二肠乳头腺瘤局部癌变;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共64例中,6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癌,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局部癌变。与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比较,局部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对于十二指肠乳头癌,十二指肠镜及ERCP是相对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应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局部切除术在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的前提下,术中确保切缘阴性,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2018, 27(4):474-48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3

      摘要 (396) HTML (789) PDF 1.26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干预对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8年发表的关于ERAS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8年4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26篇研究,共2 420例患者,ERAS组1 185例,对照组1 235例。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合并分析结果显示,ERAS组较对照组术后1、3、7 d的CD4+T细胞百分比(WMD=0.85,95% CI=0.21~1.49;WMD=2.85,95% CI=1.76~3.94;WMD=1.52,95% CI=0.42~2.62)、IgG水平(WMD=0.54,95% CI=0.11~0.97;WMD=1.26,95% CI=0.79~1.74;WMD=0.63,95% CI=0.27~0.99)明显升高,术后1、3 d的CD3+T细胞百分比(WMD=1.46,95% CI=0.62~2.30;WMD=2.78,95% CI=1.82~3.73)、IgA水平(WMD=0.14,95% CI=0.07~0.22;WMD=0.29,95% CI=0.22~0.36)明显升高,术后3 d的IgM水平(WMD=0.11,95% CI=0.06~0.16)明显升高(均P<0.05),切口感染(OR=0.52,95% CI=0.31~0.85)、肺部感染(OR=0.40,95% CI=0.21~0.73)、泌尿系统感染(OR=0.15,95% CI=0.04~0.54)、术后肠梗阻(OR=0.34,95% CI=0.13~0.87)以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OR=0.40,95% CI=0.28~0.56)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ERAS可以安全应用于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能够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炎性介质的释放,维护机体的免疫稳定,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 T型疝囊切开游离巨大斜疝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2018, 27(4):488-4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4

      摘要 (190) HTML (848) PDF 1.48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型切开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游离斜疝巨大疝囊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镜下TAPP的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用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游离疝囊,研究组采用T型切开疝囊,并向两侧游离。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在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时间、疝缺损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疝囊游离时间(8.3 min vs. 11.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 (2.1 mL vs. 4.3 mL)、平均手术时间(47.2 min vs. 51.3 min)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及补片部位感染,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 vs. 8.1%,P=0.029);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在TAPP巨大斜疝疝囊游离中采用T型疝囊切开,能显著缩短游离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文献综述
    • 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患者Foxp3+ Treg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8, 27(4):494-49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5

      摘要 (120) HTML (698) PDF 475.12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数GIST发病机制是c-Kit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Kit蛋白并持续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使肿瘤细胞持续增殖。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GIST中的应用使得靶向治疗成为手术治疗以外最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已深刻影响了GIST的治疗模式。Foxp3+ Treg是体内重要的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CTL、NK细胞等肿瘤抑制细胞的功能,负向调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显示,伊马替尼不仅可通过靶向治疗机制,也可能通过抑制Foxp3+ Treg细胞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免疫途径发挥治疗GIST的作用。笔者就伊马替尼对GIST患者外周血中Foxp3+ Treg细胞及其亚群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年轻人结直肠癌的诊疗进展

      2018, 27(4):500-50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6

      摘要 (324) HTML (963) PDF 1.01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前五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结直肠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且这部分患者的分期更晚、预后更差,然而目前对年轻结人直肠癌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认识仍不足。现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就上述几个方面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2018, 27(4):506-5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7

      摘要 (386) HTML (1112) PDF 1.11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辅助人体进行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利用宏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不同疾病人群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表明,人体健康与肠道微生态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而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笔者主要就肠道微生态和糖尿病之间的复杂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腹腔镜手术对结肠癌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2018, 27(4):514-51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8

      摘要 (122) HTML (932) PDF 1.42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D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对相应炎症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02例结肠癌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2年2月—2017年2月,其中采用2D腹腔镜技术手术治疗51例(腹腔镜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5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ɑ、IL-6、IL-10、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72 h,腹腔镜组血清TNF-ɑ、IL-6、IL-10、CRP水平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4% vs. 23.53%,P<0.05)。 结论:2D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肠梗阻手术效果与开腹手术相当,且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炎症应激反应程度低。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学 指标的影响

      2018, 27(4):518-52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19

      摘要 (119) HTML (544) PDF 1.02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收治的11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微创组54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和开腹组(传统开腹手术)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手术并发症、术后复发情况的差异。 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开腹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微创组和开腹组CEA、CA19-9、CA125、CRP测定值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术后微创组CEA、CA19-9、CRP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率(12.96% vs. 18.33%)、2年复发率(9.26% vs. 6.6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效果可靠、安全,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PGR与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2018, 27(4):523-52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20

      摘要 (156) HTML (917) PDF 1.01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I型胃蛋白酶原/胃型胃蛋白酶原比值(PG蛋白酶原比,PGR)与血清中肿瘤标记物在胃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经胃镜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90例(胃癌组)、健康自愿者9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PGR、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并分析不同TNM分期的胃癌患者三种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三种指标联合应用诊断胃癌的价值。 结果:胃癌组血清PGR、CEA、CA19-9、PG1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血清PG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TNM分期的胃癌组血清PGR、CEA、CA19-9、PG1、PGII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T4浸润型胃癌患者的血清CEA、CA19-9水平显著高于T1、T2期浸润型和局限型(P<0.05),PGR显著的低于T1+T2期浸润型和局限型(P<0.05);血清PGR、CEA、CA19-9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5.20%、特异度为88.41%、漏诊率为4.80%、误诊率为11.59%、AUC值为0.902(P<0.05)。 结论:血清PGR、CEA、CA19-9联合检测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的辅助诊查手段。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诊治

      2018, 27(4):528-53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21

      摘要 (186) HTML (621) PDF 1.29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补片感染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例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手术后1例,开放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后1例,开放前入路平片手术后3例,网塞充填式手术后1例。 结果:6例患者中,5例经过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后痊愈,1例经切口冲洗换药处理后二期缝合痊愈。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绝大部分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补片才能治愈。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选择合适的补片是减低补片感染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