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腔镜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选择

      2018, 27(5):531-5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1

      摘要 (224) HTML (1148) PDF 1.22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及甲状腺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腔镜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腔镜甲状腺手术在适应证选择及如何合理选择腔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争议。腔镜技术为甲状腺疾病患者带来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的治疗策略、成熟的操作技巧以及根据患者病情提供个体化治疗仍为关键。

    • >专题研究
    • 全乳晕腔镜途径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T1期乳头状甲状腺癌的疗效比较

      2018, 27(5):535-5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2

      摘要 (371) HTML (1176) PDF 1.57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全乳晕腔镜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T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56例T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腔镜组)与行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56例T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 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开放组(132.1 min vs. 96.7 min,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和转移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腔镜组中,癌结节直径<1 cm的患者与癌结节直径1~2 cm的患者间比较,后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前者(P<0.05),但两者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及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随访腔镜组与开放组均无复发和转移征象。 结论:全乳晕腔镜途径下手术治疗T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甲状腺手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 甲状腺结节患者常规行血清降钙素检查对早期发现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价值

      2018, 27(5):541-5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3

      摘要 (247) HTML (1329) PDF 1.07 M (1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患者血清降钙素(Ct)检测对甲状腺髓样癌(MTC)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8月1 922例因甲状腺结节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血清Ct检测,术后均有明确的常规病理结果。分析Ct水平与MTC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t对MTC的诊断效能。 结果:在1 9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新发现的MTC患者有12例(0.62%)。在术前血清Ct值为10~100 pg/mL的155例、>100~500 pg/mL的12例和>500 pg/mL的10例中,术后确诊为MTC的分别为1例(0.65%)、1例(8.33%)和9例(90.00%)。在血清Ct>500 pg/mL的9例MTC患者中,有8例(88.89%)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血清Ct诊断MTC的截断值为258.5 pg/mL,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96.99%。 结论:术前常规检测血清Ct有助于MTC的早期诊断,对患者接受彻底的手术治疗,避免二次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因素分析

      2018, 27(5):547-55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4

      摘要 (303) HTML (1100) PDF 1.10 M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SEER*Stat软件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2014年病理明确诊断为MTC的602例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与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生存率,用单变量与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602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4.914±1.209)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90.8%。单变量分析显示,诊断年龄(χ2=33.232,P<0.001)、性别(χ2=4.030,P<0.045)、原发灶大小(χ2=37.06,P<0.001)、病灶数目 (χ2=6.786,P=0.009)、临床分期(χ2=116.467,P<0.001)、原发肿瘤分期(χ2=72.482,P<0.001)、区域淋巴结受累(χ2=14.803,P<0.001)、远处转移(χ2=94.976,P<0.001)、手术情况(χ2=80.536,P<0.001)以及检出淋巴结阳性数(χ2=18.700,P<0.001)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变量Cox分析表明,诊断年龄(HR=2.777,95% CI=1.800~4.285,P<0.001)、原发肿瘤分期(HR=1.675,95% CI=1.289~2.176,P<0.001)及远处转移(HR=5.401,95% CI=2.720~10.725,P<0.001)是影响M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诊断年龄、原发肿瘤分期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是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指标。

    • 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判定甲状旁腺的临床应用

      2018, 27(5):553-5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5

      摘要 (123) HTML (946) PDF 1.59 M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中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判定甲状旁腺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共手术治疗357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其中115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发现的疑似下甲状旁腺组织196枚,每枚疑似下甲状旁腺组织中取出约2 mm3大小样本,分成均等的2份,1份用压片法制成玻璃压片,试行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来判定甲状旁腺,另1份行术中冷冻病理检测,以术中冷冻病理为金标准,对这两种方法的判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196枚疑似下甲状旁腺组织经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检出甲状旁腺组织142枚,脂肪组织29枚,淋巴结组织17枚,胸腺组织8枚;术中冷冻病理检测检出甲状旁腺组织146枚,脂肪组织27枚,淋巴结组织16枚,胸腺组织7枚。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鉴定甲状旁腺组织的敏感性97.26%、特异性100.00%,脂肪组织的敏感性93.00%、特异性97.63%,淋巴结组织的敏感性88.00%、特异性98.33%,胸腺组织的敏感性83.00%、特异性98.42%。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判定方法一致性高,甲状旁腺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结组织、胸腺组织的κ值分别为0.948、0.875、0.835、0.704。 结论: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判定甲状旁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术中能准确分辨出甲状旁腺组织与其他组织,从而减少甲状旁腺误切和错误自体移植;同时具有操作简便,耗时少、费用低,推荐临床应用。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T1799A基因点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2018, 27(5):560-56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6

      摘要 (388) HTML (1040) PDF 1.33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BRAFT1799A基因点突变情况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97例PTC组织以及52例PTC癌旁正常组织与4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采用巢式PCR法检测甲状腺组织中BRAFT1799A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分析BRAFT1799A基因位点突变与PT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97例PTC组织中,59例(60.82%)出现BRAFT1799A位点突变,而癌旁正常组织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均无BRAFT1799A位点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T1799A位点突变与PT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均P>0.05),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多发灶、包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规范化治疗6个月甲状腺球蛋白值及远处转移密切有关(P<0.05)。PTC组织进行亚型分型结果显示,嗜酸细胞型1例,高细胞亚型1例,普通型46例,滤泡型49例;普通型与滤泡型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04% vs. 61.22%,P>0.05)。 结论:PTC中BRAFT1799A位点突变率高,且BRAFT1799A位点突变可能与PTC术后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 >基础研究
    • 不同分子标记物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改变及其诊断价值

      2018, 27(5):567-57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7

      摘要 (166) HTML (1085) PDF 2.02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分子标记物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表达变化及其对PTC的诊断价值。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PTC及11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中TPO、CK19、Galectin-3、HBME-1及Ki-67的表达,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标记物及其联合检测对PTC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BTN组织比较,PTC组织中CK19、Galectin-3、HBME-1、Ki-6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TPO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单独检测时,TPO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最大,为0.943;联合检测时,5种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的AUC值最大,为0.996,但与其他任何包含Galectin-3与TPO两种标记物的组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多种分子标记物在PTC中的表达有改变,其中Galectin-3及TPO联合检测可能对提高PTC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下调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8, 27(5):575-58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8

      摘要 (153) HTML (1019) PDF 695.90 K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调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乳腺癌MCF-7细胞分别转染AEG-1 siRNA(AEG-1 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阴性对照组),以无处理的MCF-7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验证转染效果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比较,AEG-1 siRNA组MCF-7细胞AEG-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以上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下调乳腺癌细胞AEG-1的表达能促进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从而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因此,AEG-1在乳腺癌细胞中可能起了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Oct-4、SOX2和KPNA2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8, 27(5):581-58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09

      摘要 (174) HTML (963) PDF 739.60 K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Oct-4、SOX2和KPNA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ct-4、SOX2和KPNA2在30例TNBC和30例非TNB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三者的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非TNBC组织比较, TNBC组织中Oct-4的阳性表达率(86.7% vs. 73.3%,P<0.05)和SOX2的阳性表达率(90.0% vs. 70.0%,P<0.05)均明显升高,KPNA2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NBC组织中,Oct-4、SOX2和KPNA2彼此间的表达均呈正相关(Oct-4和SOX2:r=0.680,P<0.0001;Oct-4和KPNA2:r=0.581,P=0.0008;SOX2和KPNA2:r=0.770,P<0.0001)。在TNBC患者中,Oct-4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有关,SOX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KPNA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Oct-4、SOX2、KPNA2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表达患者(均P<0.01)。结论:Oct-4、SOX2在TNBC组织中表达均增加,且两者可能与KPNA2共同参与了TNBC的恶性进展。

    • >临床研究
    • Dunhill手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 27(5):588-59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0

      摘要 (216) HTML (962) PDF 1.05 M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Dunhill手术(一侧甲状腺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17年1月间开展的58例Dunhill手术与 60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中病理均证实为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双侧次全切除术组比较,Dunhill手术组 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95.41 min vs. 52.48 min,P=0.000),术后第1天低血钙发生率明显升高(12.1% vs. 1.7%,P=0.031),两组术中出血量、甲状旁腺移植例数、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术后第3天低钙血症发生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1.000)。随访期间,Dunhill手术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组患者(P=0.027)。 结论:Dunhill手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安全、有效,且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推荐其临床应用。

    • “最下途径法”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18, 27(5):594-6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1

      摘要 (165) HTML (1232) PDF 1.91 M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甲状腺手术中使用“最下途径法”寻找喉返神经(RLN)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4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2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以“最下途径法”寻找并解剖RLN,以达到保护及避免损伤的目的。 结果:22例患者手术方式以甲状腺叶切除术为主,其中因甲状腺良性疾病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患者17例,因甲状腺恶性肿瘤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5例。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成功寻找到操作侧RLN(26条),未出现RLN损伤,所有甲状腺手术均安全进行。 结论:“最下途径法”是传统“上、中、下”3种途径显露RLN的手术方法之外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且标准化、易于重复。尤其是在甲状腺肿大或粘连明显导致周围解剖异常、既往有手术史需再次手术等患者,使用该方法安全、简单且准确率高的,推荐临床使用。

    • 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的临床应用

      2018, 27(5):601-60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2

      摘要 (219) HTML (1231) PDF 1.16 M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32例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患者(观察组)和34例行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预后,并分析观察组重建乳房外形评分情况。 结果:两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 vs. 32.4%,P>0.05)。所有患者随访18~60个月,中位时间44个月,观察组局部复发2例,远处复发3例;对照组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 vs. 91.2%,P>0.05)。观察组乳房外形评分优良率为90.6%。 结论: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安全有效,重建的乳房外观满意,且不增加并发症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风险。

    • 乳腺癌患者Ki-67表达水平对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

      2018, 27(5):608-61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3

      摘要 (218) HTML (1288) PDF 1.14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Ki-67表达水平对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影响。 方法:收集261例行NAC且临床病理资料相对完整的乳腺癌患者,分析患者Ki-67表达以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分子分型、激素受体状态等与患者NAC后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关系。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NAC后pCR与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分子分型与Ki-67水平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NAC后pCR独立预测因素(OR=5.476,95% CI=2.637~11.372,P<0.05)。此外,在雌激素受体(ER)阳性患者中,Ki-67高表达患者pCR率为低表达患者的4.282倍(OR=4.282,95% CI=1.694~10.825,P=0.002),而PR阳性患者pCR率为阴性患者的0.303倍(OR=0.303,95% CI=0.113~0.810,P=0.017),Her-2阳性者的pCR率是Her-2阴性者的2.607倍(OR=2.607,95% CI=1.023~6.642,P=0.045)。 结论:乳腺癌患者Ki-67高表达是NAC后高pCR率的预测因子,同时结合其他激素受体状态,将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个体化NAC。

    • >文献综述
    • 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上神经外支监测的应用进展

      2018, 27(5):615-6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4

      摘要 (174) HTML (884) PDF 1.56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腔镜甲状腺手术因其空间的制约、能量设备的广泛应用、器械臂间的干扰及不同入路观察视角各异等原因可导致喉上神经外支(EBSLN)可视化程度不足、显露EBSLN时机相对不固定,因此EBSLN保护较开放手术难度大,且常规方法保护EBSLN存在一定局限性。规范化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既可精准定位,又可提供量化指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笔者结合国内外报道就腔镜甲状腺手术中EBSLN监测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术前分子诊断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思考

      2018, 27(5):622-62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5

      摘要 (193) HTML (955) PDF 1.07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众多甲状腺结节中正确鉴别出以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为主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是甲状腺结节术前评估的关键环节,也是减少诊断性手术、实现合理诊治DTC的第一步。分子诊断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参考近5年文献,综述DTC术前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应用对象、效能评估以及可从商业化途径获得的分子诊断工具及其应用价值、卫生经济学考量和认识误区等。

    • 甲状旁腺术中识别方法的进展与探讨

      2018, 27(5):629-6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6

      摘要 (210) HTML (971) PDF 1.08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外科手术作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和甲状旁腺的识别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神经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推广,为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术中对甲状旁腺的精确识别仍然是困扰甲状腺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笔者回顾文献总结甲状旁腺术中识别方法的进展,以期为外科医生术中快速准确识别甲状旁腺提供帮助。

    • 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18, 27(5):635-64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7

      摘要 (265) HTML (1453) PDF 1.14 M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同时患病的低龄化趋势也愈明显。笔者就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和相关保健部门提供健康指导的依据,从而控制和降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和生存质量。

    • >简要论著
    • 完全内镜双侧乳晕同侧腋窝径路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2018, 27(5):642-6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8

      摘要 (213) HTML (571) PDF 1.42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内镜双侧乳晕同侧腋窝径路甲状腺切除术手术(ABBA) 的临床效果,并与内镜乳晕胸壁径路甲状腺切除术手术(BAET)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138例同一手术者行内镜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BBA术54例(ABBA组),行BAET术84例(BAET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分离皮瓣的面积、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VAS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CRP)。 结果:两组的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肿瘤大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BA组与BAET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离皮瓣面积、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天CRP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随访4~24个月,BAET组18例胸前有疤痕疙瘩,ABBA组对切口美容效果满意。 结论:ABBA与常用BAET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是安全可行的,ABBA避免可以胸前的手术疤痕,具有更好的切口美容效果。

    • 新型适配器在术中喉返神经功能持续监测中的临床应用:附329例报告

      2018, 27(5):647-65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19

      摘要 (108) HTML (689) PDF 1.31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主研发的神经监测适配器对术中喉返神经功能持续监测的临床作用与意义。 方法:对笔者两家单位甲状腺外科共计329例甲状腺(旁腺)患者行加用适配器的术中神经功能持续监测。 结果:术中共484根喉返神经均寻找顺利,发现8条神经肌电信号丢失后及时处理,术后行喉镜检查2例出现声带麻痹,2周内恢复正常。 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加用适配器的喉返神经功能持续监测技术能有效地保护喉返神经,安全、可行。

    • 持续负压引流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清扫手术后的应用

      2018, 27(5):651-65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20

      摘要 (139) HTML (693) PDF 1.00 M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清扫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2月因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行颈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80例术后采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引流(持续负压组),通过1:2配对选取同期住院的 160例术后采用普通负压引流装置引流(普通负压引流组),对比分析两组引流情况。结果:持续负压组术后第1天总引流量高于普通负压引流组[(103.9±5.832)mL vs.(97.28±5.61)mL,P<0.05];带管过程中的总引流量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90.8±11.59)mL vs.(232.5±14.34)mL,P=0.2048];持续负压组患者引流时间明显比普通负压引流组短[(3.229±0.079) d vs. (3.514±0.086) d,P<0.05]。持续负压组术后乳糜漏发生率及乳糜漏愈合时间优于普通负压引流组。此外,持续负压引流组疼痛评分与普通负压引流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2.983±0.215 vs. 2.824±0.256,P=0.63)。结论:颈清扫术后持续负压引流效果优于普通负压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达到更快的康复。

    • 头戴式手术放大镜联合纳米炭显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18, 27(5):656-65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21

      摘要 (93) HTML (609) PDF 1.07 M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头戴式手术放大镜联合纳米炭显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于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6例。 观察组使用头戴式手术放大镜及纳米炭,对照组除不佩戴手术放大镜及不注射纳米炭外,其余操作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甲状旁腺误切率和术后甲状旁腺损伤,及术后第1天患者甲状旁腺素和血钙含量变化。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甲状旁腺误切率及术后甲状旁腺损伤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患者甲状旁腺素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第1天血钙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头戴式手术放大镜联合纳米炭显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推荐临床使用。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特点及诊断分析

      2018, 27(5):660-66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22

      摘要 (124) HTML (1625) PDF 1.06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特征及对其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拟实施乳腺癌根治手术的16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接受B超检查,检查腋窝淋巴结的边界、内部回声、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微小钙化灶、纵横径之比,并对转移与未发生转移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比较,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特征及诊断价值。 结果: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有82例患者,其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具有微小钙化灶、纵横径之比<1.5的检出率均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流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超声诊断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敏感性为74.39%、特异性为88.24%、漏诊率为25.61%、误诊率为11.76%。 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超声声像特征与阴性淋巴结有明显差异,利用超声作为早期诊断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 27(5):664-66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5.023

      摘要 (144) HTML (748) PDF 1.01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70例,共计117个乳腺肿块病灶,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灶81个,恶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5),其中恶性病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4分的比例达到83.33%,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3.33%、83.95%和83.76%;恶性病灶应变率比值(SR)和面积比值(AR)分别为(3.64±0.81)和(2.01±0.99),明显高于良性病灶的(2.97±0.95)和(1.14±0.41)(均P<0.05); SR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6.11%、81.48%和82.91%; AR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5.00%、88.89%和84.62%;超声弹性成像评分、SR和AR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弹性成像评分、应变率比值和面积比值等三种方法在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中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