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与共识
    •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8, 27(6):669-67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1

      摘要 (262) HTML (1003) PDF 1.02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中国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EVAR)的实施规模快速扩增,实施单位由早年的区域中心医院扩展到部分省市的中型医院,与医疗水平均一性差、医疗资源消耗不合理相关的质量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评价和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国家医疗卫生支出的利用效率这一重大课题,引起了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经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工作组全体专家讨论,拟定了术前CTA检查、术中血压监测和控制性血压调节、术中覆膜支架放大使用率、术后CTA复查率等4项过程指标,风险校正术后30 d病死率、风险校正术后30 d全因再入院率、中转开放手术发生率、入路血管再次干预发生率、主髂动脉再次干预率、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发生率、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等10项结局指标,以及注册登记参与率这一项结构指标,以期通过上述关键指标的考核、推广,提高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院EVAR手术质量的均一性。

    • >述评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载药支架的应用现状

      2018, 27(6):674-67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2

      摘要 (240) HTML (968) PDF 1.10 M (1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些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技术迅猛发展。基于传统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植入日益凸显的再狭窄问题,各种载药器械相继推出,载药支架即是其中代表之一。载药支架被大量应用于股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疾病,相应的临床试验也广泛开展。载药支架在治疗短段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优越性已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证,而在长段病变的价值尚需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 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策略

      2018, 27(6):679-68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3

      摘要 (173) HTML (955) PDF 1.34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瘤颈是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手术的重要参数。现今针对短瘤颈的方法主要有肾上固定技术、大支架支撑(解剖固定)技术、烟囱技术和开窗(分支支架)技术,并且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术者、医院技术条件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另外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也在不断推进着短瘤颈AAA的腔内修复技术进步。

    • 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现状

      2018, 27(6):684-6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4

      摘要 (158) HTML (978) PDF 1.52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 >会议纪要
    • 第八届Cordis深静脉血栓规范化诊疗及腔静脉滤器应用研讨会纪要

      2018, 27(6):691-69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5

      摘要 (351) HTML (0) PDF 649.90 K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第八届Cordis深静脉血栓规范化诊疗及腔静脉滤器应用研讨会2018年6月23日在长沙召开!  Cordis深静脉血栓规范化诊疗及腔静脉滤器应用研讨会是2011年开始由Cordis公司独家赞助,由北京友谊医院陈学明教授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建龙教授发起并担任主席的围绕深静脉血栓的规范化诊疗及腔静脉滤器合理化应用的专题研讨会,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举办了七届,今年的第八届研讨会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湖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建华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会议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州的100多位专家前来长沙参加研讨会,其中主要的专家有北京友谊医院陈学明、李晨宇;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建龙、田轩;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顾洪斌;北京东直门医院鞠上;山西大医院续慧民;山东省立医院张十一;西安交大附一院禄韶英;南京市第一医院顾建平;上海第九医院黄新天;赤峰市医院党永康;西安交大附一院田红燕;上海九院李维敏;郑大附一院张帅、化召辉;河北医大付三院张彦荣;重庆医大附一院黄文,广东省人民医院邓国三;中南大学湘雅三院姚凯;解放军一六三医院李介秋;长沙市一医院彭汉武等专家教授。

    • >专题研究
    • 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2018, 27(6):692-69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6

      摘要 (367) HTML (828) PDF 1.64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1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17例患者平均年龄(66.9±10.5)岁;其中男14例,女3例;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3例,闭塞性病变4例;术前Rutherford分级2~5级;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49±0.18。 结果:17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全部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股动脉穿孔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另1例远端栓塞患者经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后血流恢复通畅,技术成功率88.2%。术后ABI为0.99±0.27,明显高于术前(P=0.03)。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88.2%,二期通畅率100%。 结论: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早期效果满意。

    • 单弯导管溶栓在单纯短段腘动脉闭塞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2018, 27(6):699-70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7

      摘要 (168) HTML (923) PDF 1.27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短段(10 cm以内)腘动脉闭塞治疗中应用单弯导管置管溶栓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行腔内治疗前置管溶栓处理的50例(55条肢体)单纯短段腘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18例(21条腘动脉)应用单弯导管溶栓(单弯导管组),32例(34条腘动脉)应用常规溶栓导管溶栓(常规导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中各有2条肢体溶栓无效,其余51条患肢症状明显缓解;单弯导管组平均溶栓长度明显大于常规导管组(38.3 mm vs. 25.8 mm,P<0.05),平均ΔABI高于常规导管组(0.47 vs. 0.32,P<0.05);单弯导管组和常规导管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2/19)、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4 F单弯导管置管溶栓处理长度10 cm以内腘动脉短段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操作简单,溶栓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腘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对比研究

      2018, 27(6):705-71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8

      摘要 (212) HTML (1026) PDF 2.42 M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腘动脉瘤(PAA)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P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3条肢体)行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11例(13条肢体)行腔内修复术(腔内修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 结果:腔内修复组患者年龄与高血压病合并症比例明显大于开放手术组(χ2=8.250,P=0.008;χ2=6.203,P=0.024),而两组在其他合并症、术前瘤体直径、术后伤口并发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开放手术组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腔内修复组6例(54.5%)全麻下完成腔内手术(χ2=12.257,P=0.002)。腔内修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t=-4.221,P=0.000;t= -3.090,P=0.002)。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120个月),开放手术组有5例再次干预,其中2例行截肢术;腔内修复组有2例再次干预。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免于再次干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高龄、外科手术风险高、解剖学条件合适、流出道情况良好的PAA患者,腔内修复术短中期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恢复快,可替代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分析

      2018, 27(6):712-71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09

      摘要 (202) HTML (1017) PDF 1.23 M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7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保守治疗成功,19例保守治疗失败,比较两组患者中的相关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预测因素。 结果:与保守治疗失败患者比较,保守治疗成功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守治疗成功较失败者,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SAA)≤75°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27.8% vs. 63.2%,P<0.05)、平均夹层距离明显增大(2.34 cm vs. 1.47 cm,P<0.01)、平均夹层长度明显减小(3.13 cm vs. 4.57 cm,P<0.05)、平均真腔狭窄率明显减少(33.9% vs. 65.8%,P<0.01)。 结论:SAA>75°、夹层距离较长、夹层长度较小及真腔狭窄度较小是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当保守治疗失败时,可选择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6例诊治分析

      2018, 27(6):717-72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0

      摘要 (180) HTML (941) PDF 1.66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 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 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 >基础研究
    • 大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和观察

      2018, 27(6):724-73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1

      摘要 (489) HTML (1071) PDF 2.55 M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间断结扎阻断门静脉的方法建立大鼠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形成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断结扎阻断门静脉的方法诱导PVT,对照组仅开腹后行门静脉系统的游离。于术前、术后30 min以及术后3、6、12、24 h用血管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PVT形成情况,测定两组大鼠静脉血P-选择素、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于24 h后处死所有大鼠,肉眼观察两组大鼠PVT形成情况同时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术后实验组大鼠死亡5只,未形成血栓大鼠6只,形成稳定的PVT大鼠34只(75.56%);对照组大鼠死亡2只,形成少量附壁血栓大鼠3只,未形成血栓大鼠40只,两组PVT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血栓长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两组大鼠血栓形成相关指标在术前、术后30 min及术后3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术后6 h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采用间断结扎阻断门静脉的方法可以建立稳定、符合临床实际的PVT大鼠模型,P-选择素、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可作为参考指标。

    • 紫杉醇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及其作用

      2018, 27(6):732-73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2

      摘要 (758) HTML (1045) PDF 1.35 M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用CCK-8法测定紫杉醇对TNBC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25%抑制浓度(IC25);用IC25浓度的紫杉醇作用MDA-MB-231细胞后,分别用免疫荧光化学法、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LC3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紫杉醇呈浓度依懒性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P<0.05),其IC25为3.11 μg/mL。IC25浓度的紫杉醇处理后,MDA-MB-231细胞后LC3的表达量以及LC3B/LC3A比例明显升高、凋亡蛋白Bax与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总凋亡率与早期调亡率均明降低(均P<0.05)。 结论:紫杉醇可诱导TNBC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升高,该作用可能降低细胞凋亡,从而导致TNBC细胞产生紫杉醇耐药。

    • >临床研究
    • D-二聚体联合凝血酶时间检查对腹膜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排除的诊断价值

      2018, 27(6):740-74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3

      摘要 (236) HTML (995) PDF 1.09 M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酶时间(TT)检查对腹膜癌患者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1例腹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指标,用Wells风险模型对患者进行DVT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患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确诊是否存在DVT,并观察围手术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241例患者中经下肢静脉超声确诊DVT共21例(8.7%),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症状性VTE事件。DVT患者与非DVT患者比较,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DD明显升高(均P<0.05)。ROC曲线确定腹膜癌患者中TT诊断DVT的最佳临界值为13.55 s,联合D-D诊断下肢DVT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漏诊率为0。无论Wells评分低度或高度可能,联合试验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 结论:腹膜癌患者就诊时有一定的DVT的发生率,D-D联合TT检测对腹膜癌患者排除DVT诊断有很强的阴性预测价值,且不依赖于Wells评分,联合试验阴性者(D-D<243 ng/mL DDU且TT>13.55 s)可不接受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而安全排除下肢DVT。

    • 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8, 27(6):747-75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4

      摘要 (263) HTML (853) PDF 1.83 M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48例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上包括对基础病因的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溃疡周围环扎术,对溃疡面积较大的(≥48.0 cm2)患者联合行游离皮瓣植皮术;溃疡愈合后长期穿医用弹力袜以促进静脉回流。 结果:经治疗溃疡面一期痊愈12例(25.0%),其中5例溃疡面积较大的植皮患者皮瓣全部存活;溃疡愈合面积达70%以上27例(56.3%),另外9例(18.7%)溃疡愈合面积亦达50%以上。平均住院时间17.8 d,残余溃疡面门诊定期清洁换药。随访3~12个月,溃疡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5个月。 结论:在治疗原发基础病因的基础上,选择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式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效果满意,溃疡愈合快,复发率低。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构建

      2018, 27(6):752-76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5

      摘要 (245) HTML (928) PDF 1.40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与患者临床资料构建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121例手术与病理确诊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166个结节的超声图像,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找出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别建立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的Logistic评分模型与Additive评分模型。 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年龄、结节多灶性、结节大小、结节与甲状腺包膜的关系、超声造影结节周边增强情况与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有关(均P<0.05);将以上因素进行赋值评分;所得总分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当Logistic模型得分为6.5分时,AUC为0.964、敏感性98.4%、特异性74.1%;当Additive模型得分为33.5分时,AUC为0.928、敏感性88.9%、特异性84.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示Logistic模型拟合较好。 结论:所构建的Logistic模型对PTMC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PTMC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量化依据,其分值≥7分时,需高度怀疑存在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反之,转移可能性较小。

    • >文献综述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的现状

      2018, 27(6):761-7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6

      摘要 (230) HTML (959) PDF 1.08 M (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模式在最近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成形,再发展到以药物涂层球囊、斑块切除和激光销蚀为代表的无移植物“leave nothing behind”手术。为应对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高再狭窄率的顽疾,近5年来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国内自2016年6月开始了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笔者概括介绍药物涂层球囊的原理和技术,并回顾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

    • 大隐静脉源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2018, 27(6):768-77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7

      摘要 (199) HTML (926) PDF 1.06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是血管重塑的细胞学基础。收缩表型和合成表型VSMCs反映不同的功能,且两者之间可相互转化。笔者就大隐静脉源性VSMCs表型转化的概念及特点、表型标记物、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细胞凋亡、表观遗传学与其表型转化的关系等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叙述,旨在为寻找防治静脉曲张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2018, 27(6):776-7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8

      摘要 (326) HTML (931) PDF 1.05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严重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效果有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调控VSMC来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VSM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糖尿病中的表型转换特点与VSMC调控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

      2018, 27(6):783-78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19

      摘要 (188) HTML (648) PDF 1.02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联合组采用腔内激光联合IPC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腔内激光,其余术后用药等措施保持一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凝血功能指标。 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切口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PT、APTT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D-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联合组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联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88,P=0.030)。 结论:实施IPC治疗可有效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与IPC可以减少血液高凝,减轻高黏滞状态,加快患肢血流速度,促进静脉血液循环有关。

    • 联合手术方法治疗单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2018, 27(6):788-79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20

      摘要 (201) HTML (711) PDF 1015.82 K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213例单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2例行单纯激光腔内治疗(激光治疗组);101例行联合泡沫硬化剂、激光腔内消融及点式剥脱治疗(联合手术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皮肤烧伤、淤血、局部硬结及皮肤溃疡)及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联合组的术后1个月,联合手术组皮肤瘀斑发生率高于激光治疗组(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的生活治疗改善明显优于激光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曲张血管残留率明显低于激光治疗组(4.95% vs. 32.14%,P<0.05)。 结论:联合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可行且能减少曲张血管残留、改善早期预后的治疗方式。

    • 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2018, 27(6):792-79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21

      摘要 (150) HTML (694) PDF 1.17 M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中PD-L1的表达;将结肠癌HCT116细胞分别转染PD-L1 siRNA(PD-L1 siRNA组)和阴性对照siRNA(阴性对照组),以无处理的HCT116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然后分别用Western blot法、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D-L1蛋白的表达、细胞增殖、凋亡与侵袭能力。 结果: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33.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HCT116细胞比较,PD-L1 siRNA组HCT116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结直肠癌组织和中PD-L1表达水平升高,升高的PD-L1与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肝段切除联合胆道硬镜在复杂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2018, 27(6):796-80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22

      摘要 (184) HTML (634) PDF 1.05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肝段切除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采取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胆道硬镜治疗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47例作为研究组,常规手术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远期复发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肝脏血流阻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5.74% vs. 81.03%,P<0.05);研究组术后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胆汁漏、胆管炎复发、肝段萎缩、腹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研究组术后黄疸、发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均P<0.05)。 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利于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增加胆管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病案报告
    • 克罗恩病致消化道大出血误诊为小肠血管畸形1例

      2018, 27(6):801-80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6.023

      摘要 (153) HTML (633) PDF 1.06 M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