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胆囊癌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2018, 27(8):939-94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1

      摘要 (167) HTML (710) PDF 1.05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316例胆囊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0.6)岁,50岁及以上患者占82.28%,男女比例为1:1.95,156例(49.4%)合并胆囊结石,其中胆囊充填型结石3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唯一的危险因素(OR=6.72,95% CI=4.52~10.02,P<0.01)。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每年占胆囊癌患者总例数比例基本一致;女性胆囊癌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男性高(P<0.0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未行根治性手术以及TNM分期为IIIB、IV期的比例均较胆囊癌非胆囊结石患者高(均P<0.05)。结石直径越大或充填型结石的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均P<0.05)。 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胆囊结石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患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分期相对较晚,对于发展为胆囊癌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结石类型,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 原发性胆总管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8, 27(8):945-95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2

      摘要 (180) HTML (608) PDF 2.03 M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总管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 方法:报道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胆总管NHL患者,并结合1982—2017年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4例原发性胆总管NHL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该患者为男性,81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原发性胆总管N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未行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等辅助抗肿瘤治疗,4个月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该例加上报道的34例患者中男21例(60.0%),女14例(40.0%);发病年龄4~81岁,中位年龄57岁;临床表现有黄疸(88.6%)和腹痛(40.0%),体表淋巴结肿大(11.4%),伴发热(11.4%);部分影像学表现为胆总管占位或者胆总管壁增厚狭窄;4例行全身化疗,10例行手术切除,16例行手术切除联合全身化疗,1例行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放疗,3例行手术切除联合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1例治疗方案未知。大部分患者治疗后预后较好,有1例生存期超过72个月;单纯手术切除患者与单独化疗或其他联合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原发性胆总管NHL为临床罕见疾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故其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018, 27(8):955-96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3

      摘要 (433) HTML (687) PDF 1.28 M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AC)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LC)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疗效。 方法:系统检索文献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26篇文献,共4 004例患者,其中1 833例行RAC,2 171例行TLC。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LC比较,RAC的手术时间延长(MD=13.14,95% CI=4.79~21.50,P=0.002)、切口疝发生率升高(RR=3.59,95% CI=1.77~7.28,P=0.0004)、术中中转开腹率降低(RR=0.60,95% CI=0.40~0.92,P=0.02)。而在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30 d再入院率、住院时间、失血量等方面,两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当前的证据表明,RAC具有与TLC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并不比TLC有优势。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2018, 27(8):968-975.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4

      摘要 (175) HTML (535) PDF 1.71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详细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IOERCP)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共82例,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LC联合IOERCP(LC+IOERCP组,42例)与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LC+LCBDE组,4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C+IOERCP组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LC+LCBDE组(0 vs. 15.4%,P<0.05)。两组总并发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IOERCP组住院费用高于LC+LCBDE组,住院时间短于LC+LCBDE组(均P<0.05)。 结论:LC联合IOERCP同期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结石残余率低等优点。

    • “三步法”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时机选择的应用

      2018, 27(8):976-98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5

      摘要 (227) HTML (597) PDF 1.08 M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三步法”选择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时机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完善术前准备后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T,试验组根据“三步法”决定LC手术时间,对照组则在无临床症状、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后行LC。 结果:总共纳入患者116例,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12.0(11.0~15.0)d vs. 16.5(13.0~19.8)d,P<0.01]及住院总费用[(2.8± 0.7)万元vs.(3.2±0.8)万元,P=0.004]均明显低降低(均P<0.05);LC术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根据ERCP/EST术中、术后情况为参考依据,采用“三步法”来选择LC的最佳手术时机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手术效果及安全性与常规方法无异。

    • 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18, 27(8):983-988.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6

      摘要 (220) HTML (1015) PDF 1.06 M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行保胆取石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400例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 结果:4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2±3.6)个月,胆囊结石复发者42例(1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壁厚度、结石数量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与术后结石复发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胆石症家族史(OR=10.231,95% CI=6.344~48.343,P=0.008)、胆囊壁厚度≥4 mm(OR=2.312,95% CI=1.223~12.156,P=0.023)、结石多发(OR=4.568,95% CI=3.213~15.328,P=0.015)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1.71 mmol/L(OR=2.556,95% CI=1.643~15.312,P=0.041)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有胆石症家族史、胆囊壁厚度≥4 mm、结石多发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1.71 mmol/L是胆囊结石患者行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以上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适的预防措施或不采用保胆取石术。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临床分析

      2018, 27(8):989-99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7

      摘要 (216) HTML (565) PDF 1.15 M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197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与中转开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197例中15例(7.6%)中转开腹。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7.1 μmol/L (OR=5.156,P=0.032)、胆囊壁厚度>6 mm(OR=7.971,P=0.012)、黄疸(OR=10.715,P=0.002)、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OR=20.203,P=0.003)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4种因素组合所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中转开腹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8.9%。与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 结论:对于LC+LCBDE患者,应仔细评估上述4种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降低开放手术转化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基础研究
    • miR-362-3p的表达及其靶基因与胆囊癌恶性特征的关系

      2018, 27(8):998-100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8

      摘要 (131) HTML (502) PDF 1.95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362-3p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用qRT-PCR检测手术切除的44例胆囊癌患者手术标本中miR-362-3p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miR-362-3p模拟物转染胆囊癌细胞后,分别用MTT法、细胞划痕试验及Transwell侵袭试验观察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改变。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分析miR-362-3p的靶基因,并采用补救试验验证。 结果:miR-362-3p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miR-362-3p的低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低表达miR-362-3p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表达miR-362-3p患者明显降低(P<0.05)。转染miR-362-3p模拟物后,胆囊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Nemo样激酶(NLK)被确定为miR-362-3p的潜在靶基因,转染NLK过表达载体后,miR-362-3p模拟物对胆囊癌细胞的上述作用被明显逆转(均P<0.05)。 结论:miR-362-3p在胆囊癌中表达下调,下调的miR-362-3p减少了对靶基因NLK的抑制,从而促进了胆囊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CARMA3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

      2018, 27(8):1009-101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9

      摘要 (134) HTML (595) PDF 1.59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接头蛋白CARMA3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用qRT-PCR技术检测胆管癌HUCCT1细胞与RBE细胞以及正常胆管细胞HIBEC中CARMA3的mRNA表达。用siRNA技术沉默HUCCT1细胞与RBE细胞中CARMA3的表达后,分别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以及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两种胆管癌细胞中CARMA3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细胞HIBEC(HUCCT1 vs. HIBEC:t=5.321,P=0.011;RBE vs. HIBEC:t=5.932,P=0.008)。沉默CARMA3的表达后,两种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细胞侵袭能力被明显抑制,G1期阻滞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CARMA3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上调,其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并抑制细胞凋亡。

    • 紫杉醇对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2018, 27(8):1014-102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0

      摘要 (173) HTML (450) PDF 1.74 M (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BSA诱导Wistar大鼠产生免疫性肝纤维化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与10 μg/g紫杉醇(紫杉醇处理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以相同的方式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每天注射1次,28 d后处死大鼠获取血与肝组织标本,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与血清及肝组织胶原相关指标、肝组织α-SMA、TGF-β1表达,分离肝星状细胞(HSC),检测HSC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肝纤维化改变、血清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血清与肝组织胶原相关指标明显升高、肝组织α-SMA与TGF-β1表达率明显升高、HSC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及mRNA明显上调(均P<0.05)。紫杉醇处理组以上指标的变化程度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均P<0.05),且部分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部分P>0.05)。 结论:紫杉醇对BSA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活化有关。

    • >临床研究
    • 胆道注水试验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

      2018, 27(8):1022-102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1

      摘要 (137) HTML (497) PDF 1.45 M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胆道注水试验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95例行LCBDE取石的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与对照组(49例),术中研究组通过胆道镜下胆道注水试验观察Oddi括约肌(SO)功能状态来决定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对照组则通过常规方法判断。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胆总管一期缝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6.1% vs. 10.2%,χ2=4.074,P=0.044)。两组均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总并发症与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半年内均无结石复发。 结论:胆道注水试验能够安全有效评价SO功能,降低T管留置率,从而避免盲目留置T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及T管相关并发症,符合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 胆囊十二指肠瘘伴胆石性肠梗阻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8, 27(8):1030-103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2

      摘要 (268) HTML (596) PDF 1.73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的术前评估、诊断和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术前及术中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术前CT检查考虑胆囊结石与胆石性肠梗阻。术中探查见回盲部40 cm处结石嵌顿,随后成功行肠切开取石、十二指肠瘘口修补、胆囊切除。术后痊愈出院,随访至目前未见相关并发症。 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临床罕见,早期的明确诊断及精确的评估是关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并发胆石性肠梗阻16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8, 27(8):1035-104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3

      摘要 (164) HTML (639) PDF 1.23 M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手术治疗16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患者中,8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8例患者于术中明确诊断;术前诊断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7例,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5例。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小肠切开取石+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空肠Braun吻合术7例,行小肠切开取石+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3例,行胃窦部切开取石+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空肠Braun吻合术2例,行小肠切开取石+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修补+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术4例。平均手术时间115 min,平均住院时间8 d,平均术后9 d开始进食流质。术后肺部感染4例,十二指肠漏2例,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3例。1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术前CT及B超等辅助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对于胆囊严重炎症粘连者,特别是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者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式)+空肠Braun吻合术效果良好,对于胆囊炎症较轻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修补+空肠造瘘术,十二指肠球部结石梗阻患者可经胃窦切开取石。

    •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各自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比较

      2018, 27(8):1041-1047.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4

      摘要 (181) HTML (509) PDF 1.11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采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各自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8年3月行LC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舒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瑞芬太尼组),比较两组麻醉各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清应激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与术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以及麻醉复苏期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瑞芬太尼组比较,舒芬太尼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即刻、CO2气腹后5 min、拔管即刻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血清皮质醇与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均P<0.05);术后2、6、12 h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1 d的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相比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LC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更小,患者术后痛觉感受更轻,认知功能恢复更快,不良反应少。

    • >文献综述
    • 胆囊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8, 27(8):1048-1053.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5

      摘要 (155) HTML (704) PDF 1.05 M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也是消化系统肿瘤中最具侵袭性的肿瘤之一。胆囊癌在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在晚期阶段,由于肿瘤扩散到淋巴结、肝门部、或其它脏器,通常不可能进行根治性手术,从而导致其预后不良和生存率降低。笔者就目前胆囊癌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非编码RNA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8, 27(8):1054-106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6

      摘要 (151) HTML (416) PDF 1.06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管癌是一种起病隐匿、手术切除率低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目前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缺少有效的早期标志物或靶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与癌细胞中异常表达的非编码RNA(ncRNA)有一定的相关性。ncRNA是一类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RNA的总称,它不仅能够通过参与调控基因表达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同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等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胆管癌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ncRNA的研究,将促进胆管癌分子诊断以及靶向治疗技术的发展。笔者回顾并且简要分析ncRNA与胆管癌关系以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的线索,同时为胆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简要论著
    • 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8, 27(8):1062-106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7

      摘要 (142) HTML (341) PDF 1.03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原发性胆囊癌(PCG)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手术治疗的60例PCG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34例患者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姑息组),26例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根治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的术后1、2、3年生存率、生存时间,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PCG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姑息组在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均低于根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组术后3年的中位生存时间16.0个月显著低于根治组的24.0个月(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肝脏侵犯、TNM分期增高、姑息手术对患者的预后不利(P<0.05)。 结论:对于PCG患者,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采取根治性手术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积极意义。

    •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观察

      2018, 27(8):1067-1071.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8

      摘要 (400) HTML (388) PDF 1.01 M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HCC-C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患者的预后效果。 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46例HCC-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HCC-CC患者的病理结果、手术方法、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果:46例HCC-CC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剖腹探查肝切除手术治疗43例(93.48%)、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术3例(6.52%),1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对45例HCC-CC患者均进行随访观察,1、2、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4.44%、26.67%、8.89%,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44%、46.67%、31.11%;45例HCC-C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脉管浸润、肿瘤直径、TNM分期、肝包膜侵犯、病灶数目是影响HCC-CC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结论:HCC-CC患者的临床特征不明显,术后生存率较低,多种因素对HCC患者的预后影响比较明显。

    • 腹腔镜胆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应激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 27(8):1072-107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19

      摘要 (109) HTML (304) PDF 1.04 M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92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管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介入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24 h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及1、2年生存率。 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78.26%)高于对照组(58.7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0.87%)低于对照组(26.09%)(P<0.05)。两组术后24 h血浆Cor、IL-6和NE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浆Cor、IL-6和NE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提高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86.96%)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69.57%)(P<0.05)。 结论:腹腔镜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