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胰腺腺泡细胞癌14例诊治分析

      2018, 27(9):1077-10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1

      摘要 (301) HTML (721) PDF 1.08 M (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特征及其诊治与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普通外科1997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6±15.6岁);初发症状为腹痛7例,黄疸3例,恶心呕吐1例,腹部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9.4±5.2)cm;肿瘤位于胰体尾部10例(64%),胰头部3例,钩突部1例。术前穿刺病理或术中冷冻病理均未能准确诊断胰腺腺泡细胞癌。9例获R0切除,5例因肝转移或局部侵犯周围脏器仅行行胰腺活检或姑息切除及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免疫组化显示α-抗胰蛋白酶、α-抗糜蛋白酶、细胞角蛋白(AEl/AE3)阳性率100%。获得R0切除的9利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2.0±25.6)个月;而未获得R0切除的5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4.0±0.8)个月。 结论:对于可行R0切除的胰腺腺泡细胞癌,即使伴有肝转移,也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对预后极其重要。

    • 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2018, 27(9):1083-10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2

      摘要 (252) HTML (648) PDF 1.25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胰管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应用临床效果。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相关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2月的有关在PD术中比较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研究,对每个试验进行评估并且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458例患者,其中227例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231例为非引流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总体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RR=0.57,95% CI=0.40~0.82,P=0.002),且主要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率(RR=0.57,95% CI=0.38~0.85,P=0.006)以及主要对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有效(RR=0.55,95% CI=0.37~0.82,P=0.003),此外,在行导管黏膜吻合术患者中,胰管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也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42,95% CI= 0.22~0.80,P=0.008)。胰管支撑外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79,95% CI= 0.64~0.98,P=0.03)。两组患者在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腹腔积液、伤口感染与总体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胰管支撑外引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PD术后胰瘘及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 两种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2018, 27(9):1095-1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3

      摘要 (216) HTML (707) PDF 1.34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胰肠吻合与普通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采用普通胰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79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普通胰肠吻合组)临床资料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胰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87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改良胰肠吻合组)临床资料行进行回顾性历史对照分析,普通胰肠吻合为用胰腺断端-空肠侧壁吻合,改良胰肠吻合为胰腺断端-空肠侧壁黏膜对黏膜吻合。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方式、整体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两组整体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改良胰肠吻合所用的时间约为普通胰肠吻合时间的2倍。改良胰肠吻合组术后A级和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胰肠吻合组(P=0.027、0.019),胆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普通胰肠吻合组(P=0.014、0.011),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中C级胰瘘、肠瘘、腹腔出血和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改良胰肠吻合和普通胰肠吻合比较,可显著降低A级、B级胰瘘、胆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但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该改良术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疗效的Meta分

      2018, 27(9):1102-1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4

      摘要 (211) HTML (501) PDF 1.24 M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ERAS理念与传统理念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相关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和11篇临床对照试验,共2 185例患者,其中ERAS组1 036例,非ERAS组1 1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ERAS组比较,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MD= -4.38,95% CI=-4.73~-4.04,P<0.000 01)、术后首次排气(便)时间明显缩短(MD=-1.34, 95% CI=-2.33~-0.35,P=0.008)、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6,95% CI=0.57~0.75,P<0.000 01);两组在术后胃排空障碍、胰瘘发生率、胆瘘发生率以及院内病死率、再入院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当前证据表明,ERAS能加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降低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推荐其临床应用。

    • 内质网氧化还原蛋白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8, 27(9):1113-1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5

      摘要 (198) HTML (460) PDF 1.20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氧化还原蛋白(ERO1L)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qRT-PCR技术检测ERO1L mRNA在82例胰腺癌组织以及12例胰腺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O1L mRNA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以及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组织中ERO1L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3 vs. 1.12,P<0.01);ERO1L mRNA表达与胰腺癌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均P>0.05);生存分析示ERO1L mRNA高表达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ERO1L mRNA低表达患者(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ERO1L mRNA表达量为胰腺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 结论:ERO1L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胰腺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为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 胰腺癌组织中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8, 27(9):1120-1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6

      摘要 (341) HTML (487) PDF 1.46 M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hPEBP-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PEBP-4的mRNA与蛋白表达,分析hPEBP-4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q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对于癌旁组织,30例胰腺癌组织中hPEBP-4的mRNA与蛋白表达上调者24例(80.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PEBP-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0.0% vs. 16.7%,χ2=24.093,P<0.001)。hPEBP-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CA19-9水平以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胰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均与hPEBP-4呈负相关(r=-0.507,P=0.004;r=-0.400,P=0.028),而血清CA19-9水平与hPEBP-4呈正相关(r=0.428,P=0.018)。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PEBP-4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患者(χ2=8.658,P=0.003)。 结论:hPEBP-4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胰腺癌患者的部分恶性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基础研究
    •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风险长链非编码RNA筛选

      2018, 27(9):1126-1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7

      摘要 (234) HTML (622) PDF 1.81 M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风险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方法:从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RNA-seq Level 2数据及其临床信息。根据NCBI Gene数据库及GENCODE v7数据库的基因注释信息,将下载的mRNA和lncRNA测序数据进行重新注释。然后应用R软件的edgeR包和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获得lncRNA-mRNA有统计学意义的共表达关系对,并将其中的mRNA定义为lncRNA的靶基因。通过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lncRNA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推测lncRNA的生物学功能。最后,绘制差异表达lncRNA的Kaplan-Meier曲线,筛选出与胰腺导管腺癌预后风险相关的lncRNA。 结果:经过基因重新注释,共得到19 791个mRNA和1 623个lncRNA的测序数据,随后共筛选得到260个差异表达的mRNA和15个差异表达的lncRNA。经过相关性分析,共得到包括5个lncRNA和24个mRNA在内的2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共表达关系对。其中lncRNA LINC00857有6个靶基因,分别为C1orf116、ESRP1、GPRC5A、LIPH、MAL2和PLS1。根据lncRNA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推测LINC00857主要富集于磷脂酶活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和脂肪酶活性。生存分析发现,CASC8和LINC00857与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风险明显有关(P=0.0052、P=0.027)。 结论:CASC8和LINC00857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的预后风险lncRNA,有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成为胰腺导管腺癌新的预后监测指标。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A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8, 27(9):1135-1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8

      摘要 (256) HTML (661) PDF 1.78 M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A(CDKN2A)基因在胰腺癌中的拷贝数变异(CNV)情况及其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CNV与RNA Seq V2数据分析CDKN2A基因CNV与其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及CDKN2A基因CNV对其他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比对TCGA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比较CDKN2A基因在正常人与胰腺癌患者的表达差异,并分析CDKN2A基因CNV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DIVAD中基因本体分析(GO分析)联合KEGG对CDKN2A和其相关共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基因富集分析。 结果:通过对TCGA数据库挖掘发现,CDKN2A基因CNV与其mRNA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r=0.102,Spearman:r=0.257)。CDKN2A基因CNV胰腺癌中HOXC6、SLC2A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GGA2、MTAP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CDKN2A基因与MTAP mRNA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42,Spearman:r=0.55)。通过对GTEx数据库分析,发现CDKN2A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携带CDKN2A基因CNV的胰腺癌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不携带该基因CNV的胰腺癌患者(均P<0.05)。通过对包括CDKN2A相关共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共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细胞周期的信号通路。 结论:CDKN2A基因CNV在胰腺癌中是一种不良预后因素,可作为预测胰腺癌预后的指标。

    • miR-519d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2018, 27(9):1142-11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09

      摘要 (184) HTML (615) PDF 1.71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519d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用qRT-PCR检测miR-519d在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apan-2、Panc-1及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中的表达。将Panc-1细胞分别转染miR-519d过表达质粒(miR-519d组)与阴性对照质粒(阴性对照组),以无处理的Panc-1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用MTT法、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凋亡情况以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 结果:各胰腺癌细胞系中miR-519d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519d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培养72 h后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侵袭能力明显减弱、XIAP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均P<0.05);阴性对照组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miR-519d在胰腺癌细胞中表达下调,miR-519d表达下调有增强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调节XIAP蛋白的表达有关。

    • >专题研究
    • 急性胰腺炎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 27(9):1148-11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0

      摘要 (194) HTML (584) PDF 1.06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早期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起病72 h内入院的826例AP患者资料,比较其中住院期间出现胰周感染与未出现胰周感染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及入院24 h血化验结果,分析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单独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826例AP患者中,发生胰周感染患者30例(3.6%)。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器官功能衰竭(>48 h)(OR=21.143,P<0.001)、男性(OR=11.659,P=0.003)以及入院24 h内白蛋白降低(OR=0.872,P=0.006)是预测AP患者发生早期胰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期间,59例SAP患者发生胰周感染21例(35.6%),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1周)(OR=7.47,P=0.007)是SAP继发胰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起病早期出现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男性以及入院24 h内白蛋白减少是AP患者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胰周感染的风险越高。

    • >临床研究
    • 真菌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

      2018, 27(9):1155-11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1

      摘要 (194) HTML (499) PDF 1.03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发病情况以及外科治疗与临床转归。 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8年7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45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真菌性IPN病例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145例IPN中,真菌性IPN共46例(31.7%);年代分布分析显示,近2年(2017—2018)真菌性IPN所占比例最高,达40.7%;46例患者均为念珠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25例次),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4例次)和热带念珠菌(7例次)。46例患者中,41例采取升阶梯治疗,5例采取降阶梯治疗。真菌性IPN患者的外科干预总次数159次,平均外科干预次数明显高于非真菌性IPN患者 (3.5次/例vs. 2.7次/例,P<0.05)。全组IPN患者的病死率为22.1%(32/145),其中真菌性IPN患者的病死率为17.3%(8/46),非真菌性IPN患者为24.2%(24/9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中,4例患者合并真菌血症,合并真菌血症者的病死率较非真菌血症的病死率明显增高[75%(3/4)vs.14.3%(5/42),P<0.05]。 结论:真菌性IP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真菌感染并不增加IPN患者的病死率,但往往需要更多的外科干预,且当合并真菌血症时,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及彻底的感染源控制是治疗真菌性IPN的关键。

    • 多学科合作的一体化护理干预在经口胰胆管镜围诊疗期中的应用

      2018, 27(9):1160-11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2

      摘要 (173) HTML (477) PDF 1.09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一体化护理干预在经口胰胆管镜(PCPS)围诊疗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96例胰胆管疾病需行PCPS诊疗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围诊疗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围诊疗期接受多学科合作的一体化护理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知情同意、诊疗前讨论、风险评估、患者准备、PCPS具体准备、医护配合、护患配合及术中与术后监管等。采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Frankl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诊疗配合程度及舒适度与满意度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收缩压和心率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焦虑程度、收缩压和心率变化、诊疗配合程度和舒适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满意率明显增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在PCPS患者围诊疗期中,通过采用多学科合作的一体化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应激不适,改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提高患者配合程度、舒适度及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手术室流程优化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

      2018, 27(9):1167-11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3

      摘要 (417) HTML (413) PDF 1.05 M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手术室术前流程的优化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125例行肠道手术的患者,其中35例手术开始前采用了经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讨论后确立的协作优化措施(优化组),90例手术开始前采用常规流程(常规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室监控录像回放资料。 结果:无论区分或不区分手术体位,优化组患者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开始之间的准备时间均较常规组明显减少(均P<0.05)。仰卧位手术中,采用优化措施患者的麻醉诱导开始至导尿开始、导尿结束至消毒开始、铺单结束至手术开始所用时间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措施患者(均P<0.05);截石位手术中,采用优化措施患者的麻醉诱导开始至摆放体位、摆放体位结束至消毒开始、铺单结束至手术开始所用时间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措施患者(均P<0.05)。 结论:所建立的多学科团队协作优化措施可明显缩短各操作之间的衔接时间及患者麻醉时间,从而提高手术室利用效率。

    • >文献综述
    • 胰腺导管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2018, 27(9):1173-1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4

      摘要 (80) HTML (2) PDF 494.3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易发生微转移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缺乏明显症状,但经常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其中局限性和转移性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3%和5%。如何提高PDAC患者的生存率、优化治疗方案和提高治愈率等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诊治和个体化治疗模式成为研究热点,包括PDAC的发生机制、分期要素治疗、新辅助治疗和术后的监测治疗等。笔者就PDAC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2018, 27(9):1180-1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5

      摘要 (251) HTML (492) PDF 1.07 M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具有住院周期长、医疗费用高和高病死率,因此亟需寻找到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高度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等优势,已成为再生医学中组织或器官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MSCs移植胰腺炎动物模型后,不但可归巢到损伤区域,而且可通过抗炎、抗凋亡、促血管新生及免疫调节作用等促进胰腺组织的修复,这表明MSCs有望成为治疗胰腺炎的新策略。笔者就MSCs在急、慢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2018, 27(9):1187-11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6

      摘要 (179) HTML (669) PDF 1.03 M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创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配合抗菌素是目前IPN治疗的主要方式。IPN多为院内获得性感染,菌谱复杂,多重耐药菌常见,抗菌素选择困难。目前,针对IPN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的临床资料有限,所以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细菌谱,耐药性及相关预后可以对患者进行更佳的诊治。

    • >简要论著
    • 乙酰肝素酶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在胆囊癌细胞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2018, 27(9):1192-11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7

      摘要 (157) HTML (300) PDF 866.29 K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在胆囊癌细胞中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将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转染乙酰肝素酶过表达质粒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以及Transwell侵袭转移试验检测细胞多配体蛋白聚糖1表达量以及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 结果:与未转染的GBC-SD细胞比较,转染乙酰肝素酶过表达质粒的GBC-SD细胞的多配体蛋白聚糖1蛋白与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但侵袭性和转移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 结论:胆囊癌细胞中乙酰肝素酶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的表达呈负向关系;乙酰肝素酶高表达能下调多配体蛋白聚糖1的表达,从而增强胆囊癌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 血必净、甘露聚糖肽联合抗生素在胆囊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8, 27(9):1198-1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8

      摘要 (170) HTML (274) PDF 1.39 M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甘露聚糖肽联合抗生素在胆囊癌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80例胆囊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联合组于术前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术后给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及抗生素治疗;对照组仅于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 结果:术前1 d,联合组与对照组的CD3+、CD4+、CD8+、CD4+/CD8+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的CD3+、CD4+、CD4+/CD8+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联合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2、IL-6、IL-10、TNF-α、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血清IL-1β、IL-2、IL-6、IL-10、TNF-α、CRP水平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术后感染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必净、甘露聚糖肽联合抗生素在胆囊癌手术后预防感染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及抗炎水平。

    • 围术期输血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2018, 27(9):1202-12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19

      摘要 (175) HTML (269) PDF 1009.50 K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接受D2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是否输血,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因素与5年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194例患者中,输血116例,未输血7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随访时间32.2个月。Kaplan-Meier检验结果显示,输血组较未输血组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65.3% vs. 73.6%,χ2=7.235,P=0.042)。Cox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输血量、侵袭与否、TNM分级是均是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围术期输血能降低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存率,临床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

    • 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2018, 27(9):1206-12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8.09.020

      摘要 (139) HTML (383) PDF 1.00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的应用价值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陆军医科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与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94例,其中47例采用胸乳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另47例采用普通开放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美容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切口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完成后,研究组患者声音沙哑、切口疼痛、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美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胸乳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切口长度、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并且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较轻,并发症少,美容满意度高,治疗效果更加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