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胰腺癌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2019, 28(3):255-2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1

      摘要 (985) HTML (918) PDF 1.08 M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年来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始终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其治疗理念也在艰难的探索中不断更新与完善。目前,胰腺癌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体现如下:向多学科合作模式的转变、潜在可治愈胰腺癌的定义、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如何提高R0切除率、微创手术在胰腺外科的应用以及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价值等,笔者结合最新文献与笔者经验针对上述若干问题进行阐述。

    • >专题研究
    • 机器人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8例报告

      2019, 28(3):260-2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2

      摘要 (519) HTML (972) PDF 2.34 M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总结DaVinci机器人辅助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的经验。
      方法: 回顾2015年11月—2018年1月18例行RPD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50±30)min,术中出血量为(525±125)mL,术中均无输血;1例(5.6%)中转开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0±1.0)d,术后住院时间(16±4)d;术后出现并发症者7例,其中4例(22.2%)术后并发胰瘘(均为B级胰瘘)、胆瘘1例、腹腔内出血2例;无再次手术,术后病死率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腺高分化腺癌3例、低分化导管腺癌1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十二指肠高分化腺癌2例、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2例、胆总管下段中低分化腺癌1例、胆总管下段高分化腺癌2例、胰腺慢性炎症1例。9例恶性肿瘤中8例完成R0切除,1例R1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6±4)枚。
      结论: RPD安全可行,并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同时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 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与交界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2019, 28(3):267-2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3

      摘要 (409) HTML (1052) PDF 1.57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LSPDP)治疗胰腺良性与交界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21例良性与交界性胰体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LSPDP,9例行脾切除的腹腔镜胰体尾整块切除术(LDPS)。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输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7 d的白细胞数量与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术后1、3 d的腹水淀粉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DPS组术后2周及3个月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LSPDP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DPS和LSPDP均可用于良性及交界性胰体尾肿瘤,相对于LDPS,LSPDP在稳定血小板方面有一定优势。

    • 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9, 28(3):273-2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4

      摘要 (370) HTML (978) PDF 2.25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80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行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改良组),41例行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传统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腹腔内出血、淋巴漏、胃排空障碍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较传统组胰瘘总发生率明显减少[5.12%(2/39)vs. 24.4%(10/41),P<0.05],其中,改良组2例均为生化漏,无B/C级胰瘘,传统组生化漏2例,B/C级胰瘘8例。
      结论: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较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能明显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7例临床分析

      2019, 28(3):280-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5

      摘要 (650) HTML (1346) PDF 1.03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8年12月经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7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男11例,女36例,平均年龄(32±15)岁;肿瘤位于胰头部16例,胰颈部8例,胰体尾部23例;术前通过影像学初步诊断为SPTP者21例(44.7%),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仅1例(16.7%)确诊为SPTP;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胰腺中段切除术5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左肾及左肾上腺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1%(9/47),无再手术和手术相关死亡。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CD56、NSE呈阳性表达居多。术后4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7±31.4)个月,1例术后复发,所有随访患者均存活。
      结论: 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HOST2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19, 28(3):285-2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6

      摘要 (339) HTML (1040) PDF 1.83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OST2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qRT-PCR检测正常胰腺上皮细胞系HPDE6-C7及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BxPC-3、HPAC中lncRNA HOST2表达水平。将Panc-1细胞分别转染siRNA-HOST2(si-HOST2组)和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测定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Snail、Twist的表达。以无转染的Panc-1细胞为空白对照组。
      结果: 与正常胰腺上皮细胞HPDE6-C7相比,lncRNA HOST2在各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i-HOST2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vimentin、Twist1、Snail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均P<0.05),而阴性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 lncRNA HOST2在胰腺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2019, 28(3):292-2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7

      摘要 (939) HTML (860) PDF 1.78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20头实验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和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建立胰肠吻合模型。记录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术后3 d引流管淀粉酶含量,并于术后1周取出吻合口,行病理学检测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实验组中胰肠吻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14.0±3.6)min vs.(20.9±3.2)min,P<0.05];尽管两组术后总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 vs. 40.0%,P>0.05),但实验组仅
      1例A级胰瘘,而对照组B、C级胰瘘各2例;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吻合口炎症明显减轻、肠壁与胰腺组织贴合更为紧密,且SM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9% vs. 20%,P<0.05)。
      结论:相对于传统的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贯穿式间断胰肠吻合操作较为简单、吻合时间短、固定可靠、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br#

      2019, 28(3):299-3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8

      摘要 (301) HTML (928) PDF 1.20 M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5例AP患者资料,根据病情的轻重将其分为轻症组(31例)和非轻症组(44例),比较两组入院时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两组血清MCP-1、sTREM-1水平与健康人的差异以及动态变化。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判各观察指标对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效能。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非轻症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APACHE II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轻症组,且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轻症组(均P<0.05);血清MCP-1及sTREM-1水平在轻症组与非轻症组均明显高于健康人,但两者在非轻症组均持续高于非轻症组(均P<0.05)。采用CRP(≥98.55 mg/L)、APACHE II评分(≥8)、胸腔积液、MCP-1(≥27.84 pg/mL)、sTREM-1(≥0.39 ng/mL)为指标,分析各自或联合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的评估价值最高(AUC为0.884,灵敏度93.2%,特异度91.3%)。
      结论: 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检测在AP严重程度早期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超声内镜下穿刺引流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附60例报告

      2019, 28(3):306-3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09

      摘要 (465) HTML (1151) PDF 1.45 M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60例行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的IPN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腹腔内压(IAP)、相关临床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经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后,其生命体征、IAP、临床评分、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结果为:治愈10例(16.7%)、明显好转46例(76.6%)、无效4例(6.7%),总有效率达到93.3%;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6.7%,其中胰内瘘3例、肠外瘘1例、肠穿孔 3例、出血3例,无手术相关的死亡。56例获随访,其中34例(60.7%)复查CT坏死灶基本吸收,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验指标无明显异常;10例半年内胰腺炎复发;7例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4例死亡。
      结论: 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在治疗IPN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肝门静脉积气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 28(3):313-3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0

      摘要 (695) HTML (1114) PDF 1.21 M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肝门静脉积气(HPVG)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并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相关性HPVG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与讨论。
      结果:病例1,男性,65岁,因腹痛10 d入院,诊断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入院时CT未显示HPVG,病程中腹胀加重并于入院1个月后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复查腹部CT提示HPVG、胰腺内及胰腺周围大量坏死组织包裹,保守治疗3 d后因症状仍进行性加重而自动出院,出院1周后死亡。病例2,女性,70岁,腹痛1 d入院,入院时即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入院CT提示胰腺炎、HPVG伴腹膜后散在积气,当日急诊行腹腔镜探查+中转开腹胰腺被膜切开减压+腹腔引流术,术后休克持续加重并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不能纠正,于术后4 d自动出院并于当日死亡。既往文献报道胰腺炎相关性HPVG 1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诊断主要依赖B超和CT检查,其中6例死亡,5例存活。
      结论:胰腺炎相关性HPVG发病率低,但常合并肠管缺血坏死,病死率较高,应该在保守无效后积极进行手术干预。

    •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附16例报告

      2019, 28(3):320-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1

      摘要 (514) HTML (1312) PDF 1.69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收治的16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中男13例,女3例,就诊时中位年龄48.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及黄疸,6例CA19-9轻度升高(47.85~235.95 U/mL)。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均可见胰腺占位,其中3例(18.8%)考虑慢性胰腺炎可能;部分患者行B超、ERCP或其他检查,均主要提示胰腺占位,但均缺乏特征性。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肿块局部切除+胰肠吻合内引流+胆肠吻合内引流术,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胰瘘、胆瘘、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慢性胰腺炎。平均随访3年,手术效果良好。
      结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上与胰腺癌极为相似,误诊率较高,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手术干预效果良好。

    • 基于Markov模型的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化疗后失败的进展期胃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2019, 28(3):327-3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2

      摘要 (566) HTML (1440) PDF 1.51 M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近期在国内批准上市的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化疗后失败的进展期胃癌的成本效果。
      方法:采用ATTRACTION-2临床试验所获数据(纳武利尤单抗组330例,安慰剂组163例),建立Markov模型模拟化疗失败后进展期胃癌的疾病过程。分析每组的成本、生命年(LY)以及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然后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根据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进行了亚组分析。运用敏感度分析对参数进一步评估,评价模型的稳定性。
      结果: PD-L1阳性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组总健康产出值0.357 QALY(0.526 LY),总成本221 171元;安慰剂组总健康产值0.251 QALY(0.368 LY),总成本40 866元,纳武利尤单抗组相比安慰剂组的ICER为1 700 991元/QALY。PD-L1阴性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组总健康产出值0.545 QALY(0.845 LY),总成本333 195元;安慰剂组总健康产出值为0.403 QALY(0.63 LY),总成本为90 285元,纳武利尤单抗组相比安慰剂组的ICER为1 710 634元/QALY。两亚组中纳武利尤单抗的ICER均大于意愿支付值(178 980元)。概率敏感度分析显示,纳武利尤单抗具有成本效果性的概率为0。一元敏感度分析提示纳武利尤单抗的价格对结果影响最大。
      结论:在当前中国医疗保障角度下,纳武利尤单抗对比安慰剂在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不具有成本效果性,但是纳武利尤单抗可以为这些患者带来生存获益,通过开展慈善援助计划、纳入医保等措施可以提高其经济性。

    • >文献综述
    • 遗传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2019, 28(3):335-3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3

      摘要 (561) HTML (1347) PDF 1.06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传性胰腺炎是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罕见类型,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胰腺炎类似。1996年Whitcomb首次报道PRSS1基因突变为遗传性胰腺炎的病因。随后SPINK1基因、CFTR基因、CTRC基因被报道与遗传性胰腺炎相关,但它们是否为遗传性胰腺炎的致病基因仍存在争议。PRSS1编码阳离子胰蛋白酶原,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胰蛋白原激活增加或失活减少,引起临床胰腺炎。目前已经报道了超过20种PRSS1的致病性突变,其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R122H、N29I、和A16V。遗传性胰腺炎发病年龄较早,通常在20岁前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10岁,进展为慢性胰腺炎的平均年龄为20岁,50岁以后胰腺癌发病风险明显增加。遗传性胰腺炎患者的监管包括:避免环境触发,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疼痛的管理,内镜或手术治疗以及胰腺癌的监测。笔者重点就PRSS1相关性遗传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及疾病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 沟槽状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9, 28(3):343-3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4

      摘要 (939) HTML (1296) PDF 478.44 K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沟槽状胰腺炎(GP)是一种主要累及胰腺沟槽区的慢性胰腺炎,因起病隐匿,大多数临床医师对它缺乏基本的认识,容易误诊。G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临床表现与胰腺癌极为相似,主要是餐后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体质量进行性下降。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对高度怀疑GP,部分学者建议采用分步治疗的方法。因此,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探讨GP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胰腺积液经皮穿刺引流术精准化治疗的回顾与现状

      2019, 28(3):350-3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5

      摘要 (537) HTML (1038) PDF 1.05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积液(PFC)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腹内压增高(IAH)、甚至出现难以纠正的腹腔间隙综合征(ACS)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导致患者死亡。随着对SAP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涌现,强调微创化、损伤控制的创伤递升式分阶段SAP治疗理念已获得大多数指南性文件的肯定与推崇,但作为起始也是核心的微创方法,超声或CT引导的经皮穿刺引流(PCD)对PFC的穿刺时机、部位仍存在较大争议,如何依据指南又能实现对患者“个体化”、“精准化”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

    • >简要论著
    •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可行性探讨

      2019, 28(3):356-3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6

      摘要 (256) HTML (808) PDF 511.80 K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2 月—2018 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行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的 9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中转手术。手术时间140~320 min,出血量150~550 mL,无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住院时间5~14 d。术后发生A级胰瘘1例, B级胰瘘1例,经治疗后痊愈。患者均无术后大出血、脾坏死、C级胰瘘等重大并发症,随访1~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全组患者无死亡。
      结论:LSPDP治疗低恶性的胰体尾癌是安全可行的,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累计资料进行评估。

    • 18F-FDG PET/CT显像与增强CT评估胰腺癌分期、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和手术指征的比较

      2019, 28(3):360-3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7

      摘要 (229) HTML (805) PDF 1.03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胰腺癌患者分期、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组织学活检、细胞病理学诊断或综合资料确诊为胰腺癌的101例患者临床资料。35例患者被手术证实有手术指征,66例患者经手术或随访资料证实无手术指征。评估18F-FDG PET/CT和增强CT及两者联用对胰腺癌分期、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影响。
      结果:增强CT的肿瘤检出率较18F-FDG PET/CT低(92.1% vs. 100.0%, P<0.05);两者联用对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评估效能较单一方法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增强CT 证实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18F-FDG PET/CT有助于更好地鉴别其是否具有真正的手术可能。
      结论:18F-FDG PET/CT对胰腺癌分期、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评估效能更佳,增强CT对血管侵犯的评估效能较高。

    •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ALPPS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2019, 28(3):366-3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8

      摘要 (507) HTML (652) PDF 1.01 M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治疗的27例行ALPPS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一期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11例一期行开腹手术(开腹组),两组二期均为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两期手术间隔时间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腔镜组患者的一期及二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两期手术间隔时间优于开腹组(均P<0.05);腔镜组无术中输血,开腹组术中输血1例;腔镜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开腹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辅助ALPPS一期手术具有诸多优点,包括出血少,术后排气快,两期手术间隔及手术时间短等,对于合适的肝癌患者,腹腔镜辅助ALPPS一期手术有推广价值。

    • ICC肝切除治疗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的临床价值

      2019, 28(3):371-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19

      摘要 (213) HTML (600) PDF 1.04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的价值。
      方法: 对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79例I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术中采取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的方法(观察组),43例术中未注射任何化学药物(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 术后6个月、1、2、3年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5.56%、80.56%、88.89%、94.44%且均低于对照组的62.79%、90.70%、95.35%、10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8.5个月vs. 5.7个月, χ2=3.927,P<0.05);肿瘤最大直径≥5 cm(RR=1.984)、病灶数目多发(RR=1.276)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术中注射丝裂霉素与术后肿瘤复发无关(P>0.05)。
      结论: 肝切除术治疗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有助于延长复发时限,但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不明显;肿瘤最大直径≥5 cm、病灶数目多发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弹性成像、X 线钼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BI-RADS4类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2019, 28(3):377-3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3.020

      摘要 (919) HTML (956) PDF 1.03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X 线钼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6年8月—2018年2月手术且病理证实的82例84个乳腺病灶的术前超声弹性成像、X 线钼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超声弹性成像、X 线钼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良恶性诊断效能。
      结果:在84个BI-RADS 4类乳腺肿块病灶中,恶性48个,良性36个。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5.8%(46/48)、94.4%(34/36)、95.2%(80/84)、95.8%(46/48)、94.4%(34/36)、4.17%(2/48)、5.56%(2/36);X 线钼靶分别为91.7%(44/48)、88.9%(32/36)、90.5%(76/84)、91.7%(44/48)、88.9%(32/36)、
      8.33%(4/48)、11.1%(4/36);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分别为97.9%(47/48)、100.0%(36/36)、98.8%(83/84)、100.0%(47/47)、97.3%(36/37)、2.08%(1/48)、0.00%(0/36)。三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乳腺病灶定性诊断具有绝对优势。
      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