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9, 28(4):383-3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1
摘要: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它的诞生之初,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是会受到各方质疑,一个好技术,要想前进,就要敞开胸怀,勇敢的面对质疑,同时也需要不断的解惑,没有质疑,可以说就不可能孕育新兴技术鲜活的生命。正如王锡山教授曾说:“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惯性思维,往往是创新的最大敌人,也是否认别人的理由”。
2019, 28(4):387-3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2
摘要:侧方淋巴结清扫仍是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术式,但对于直肠癌的盆腔侧方淋巴结是否为区域淋巴结及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欧美与日本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对盆腔侧方淋巴结的不同定义会导致直肠癌的分期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决策。不同时期的欧美学者及日本学者对盆腔侧方淋巴结的定义有一个演变过程,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对该演变做一解读。由于日本学者对侧方淋巴结研究较多,故重点阐述日本大肠癌研究会对侧方淋巴结的定义演变。
2019, 28(4):392-3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3
摘要: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手术(NOSES)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接受NOSES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49例采用传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手术前后应激因子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2.62 d vs. 3.31 d,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E-选择素、内皮素(ET)、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E-选择素、ET、sVCAM-1、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6% vs. 18.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OSES直肠癌根治术可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的肿瘤学根治目的,且可减少应激因子的表达,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
韩彩文 , 闫沛静 , 蔡辉 , 李美萱 , 李小飞 , 靳鹏辉 , 司牟博 , 王栋 , 杨克虎 , 郭天康 ,
2019, 28(4):399-4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直肠切除术(RP)与腹腔镜直肠切除术(LP)治疗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RP和LP治疗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3月28日。两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 3.4.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956例患者,其中RP组474例,LP组482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LP组比较,RP组的手术时间长(MD=28.88,95% CI=3.20~54.55,P=0.028)、中转开腹率低(RR=0.49,95% CI=0.31~0.78,P=0.003)、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MD=-0.43,95% CI=-0.74~
-0.13,P=0.006)、住院时间略短(MD=-0.95,95% CI=-1.84~-0.06,P=0.037)。在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近端及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开始流质饮食时间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RP的围手术期疗效优于LP;目前的数据无法准确判断两者远期疗效的优劣,比较RP与LP的远期疗效,有待高质量的RCT长期随访并记录两组的远期结果。
韦明光 , 王楠 , 吴涛 , 周帅 , 党玲 , 张战胜 , 尹智渊 , 吴迪 , 翟玉龙 , 张波 , 王珂 , 乔庆 , 何显力
2019, 28(4):407-4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5
摘要:目的:对比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与π形吻合术的短期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7年8月期间符合要求的104例接受全腹腔镜全胃切除的胃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行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overlap吻合组),45例行π形吻合(π形吻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及其术前与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π形吻合组平均吻合时间明显短于overlap吻合组(28.9 min vs. 41.5 min,P<0.05),但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287.6 min vs. 315.6 min,P>0.05)。两组在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短期疗效及术后1年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与π形吻合均安全可行。吻合方式的不同并没有对术后短期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及肿瘤的生长部位等因素对两种吻合方法的应用进行选择。
马凯 , 刘宏斌 , 孙建兵 , 汪亚辉 , 于建平 , 韩晓鹏 , 李洪涛
2019, 28(4):417-4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6
摘要: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在残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技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例残胃癌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残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残胃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237.8±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7.5±28.2)mL,平均清扫淋巴结(32.3±7.6)枚。术后第1天均拔除胃管,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平均(1.3±0.2)d,排气时间平均(2.5±0.6)d,首次进流食时间平均(2.7±0.5)d,平均住院时间(7.2±0.5)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期间无死亡病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应用于残胃癌根治术中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且手术更加微创、并发症少。
张雷 , 王宇锋 , 王亮 , 韩少山 , 殷国志 , 鲜瑶 , 王林
2019, 28(4):423-4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7
摘要:目的: 探讨miR-105-5p在胃癌(GC)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real-time PCR检测miR-105-5p在G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不同GC细胞(MGC-803,MKN-1,SGC-7901,BGC-823和AGS)与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中的表达;分析miR-105-5p的表达与GC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以及MTT实验检测
miR-105-5p对GC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miR-105-5p的下游靶点,并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分析miR-105-5p对靶点的调节作用。
结果: miR-105-5p在GC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各GC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细胞(均P<0.05)。miR-105-5p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20)和远处转移(P=0.004)明显有关;miR-105-5p低表达G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miR-105-5p高表达组的患者(P=0.001 8)。选择miR-105-5p表达量相对较低的BGC-823细胞和相对较高的MKN-1细胞,分别转染miR-105-5p模拟物和miR-105-5p抑制物,转染后结果显示,BGC-823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而MKN-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明显抑制(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DIRAS家族GTP结合RAS样3(DIRAS3)可能是miR-105-5p的作用靶点;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105-5p能够负向调节DIRAS3-3'UTR的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 blot显示,转染miR-105-5p模拟物的BGC-823细胞中DIRAS3的表达明显下调,转染miR-105-5p抑制物的MKN-1细胞DIRAS3的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
结论: miR-105-5p在GC中表达升高,其可能通过靶向作用于DIRAS3增强GC细胞的迁移、侵袭及增殖,进而促进GC的发生发展。
孙梦雨 , 邱洁萍 , 吴之涵 , 张倩 , 朱爽秋 , 陈博
2019, 28(4):433-4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8
摘要: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胃癌的预测指标和治疗靶点,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3个微阵列数据集(GSE13911、GSE33651、GSE79973),运用GEO2R筛选出胃癌样本与正常组织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通路注释,同时使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出枢纽基因,结合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筛选出的枢纽基因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共筛选出1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8个上调,67个下调。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信号转导、钙离子结合、细胞外外泌体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经PPI分析筛选得出COL1A1、COL1A2、COL4A1、FN1、THBS1、CD44、COL2A1、COL4A2、CXCL8、COL5A1为枢纽基因,生存分析显示除THBS1的上调,其余基因的差异表达均影响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结论: 所筛选的枢纽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潜在的预测指标和治疗靶点为胃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2019, 28(4):441-4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09
摘要:目的:探讨COL12A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和生物学功能。
方法:利用Oncomine与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COL12A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用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COL12A1基因与蛋白在5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用siRNA干扰技术敲低胃癌细胞SGC7901中COL12A1的表达后,通过CCK-8、平板克隆存活及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SGC7901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结果:Oncomine与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COL12A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COL12A1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但COL12A1高表达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q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OL12A1基因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均P<0.05)。敲低COL12A1后,SGC7901的生长、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COL12A1在胃癌中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促进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并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刘博 , 赵建国 , 夏爱辉 , 唐晶 , 刘洋 , 李永峰 , 刘俊
2019, 28(4):449-4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0
摘要:目的: Wnt7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胃癌切除术组织样本135例,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Wnt7a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Wnt7a 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与胃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 Wnt7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其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30.5,P=0.000)。Wnt7a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HP感染、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远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Wnt7a高表达胃癌患者1、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Wnt7a低表达胃癌患者(均P<0.01)。Wnt7a高表达(P=0.01)与远处转移(P=0.02)及为影响胃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Wnt7a高表达(P=0.02)与TNM分期(P=0.03)、远处转移(P<0.01)为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Wnt7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恶性病理特征显著相关。Wnt7a蛋白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袁虎方 , 李勇 , 汪雁博 , 叶卫华 , 范立侨 , 赵群
2019, 28(4):456-4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1
摘要:目的: 探讨大株红景天对胃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心脏保护作用。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69例连续的拟行胃癌切除术的胃癌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4例,术前1 d至术后3 d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静脉输液;对照组35例,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安慰剂(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采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cTnI)、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cTnI、CK-MB、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呈持续升高,但在观察组升高的幅度低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术后顷刻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所有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大株红景天对胃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2019, 28(4):461-4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2
摘要:目的: 构建皮革胃患者术后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
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4年9月共203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行R0切除的皮革胃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Cox逻辑回归分析确定的独立预后因素,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析所建模型对皮革胃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度。
结果: 全组患者中,男152例,女51例,其平均年龄为60.3(21~89)岁;II期患者25例(12.3%),III期患者178例(87.7%);中位随访时间38(2~111)个月;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1.2%、18.7%。多因素分析结果示,BMI(P=0.006)、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42)、T分期(P=0.032)、N分期(P=0.032)、ASA评分(P=0.016)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并根据列线图的得分将患者进行危险分组分析发现,高危组(>16分)、中危组(>8~16分)和低危组(≤8分)患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列线图的线性χ2、阳性似然比、赤池信息量值准则均优于第七版AJCC-TNM分期系统(68.99 vs. 58.58、70.18 vs. 58.36、1 473.38 vs. 1 485.04)。
结论: 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皮革胃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其预测准确度优于第7版AJCC-TNM分期系统,但该结果仍需进一步通过大宗的病例和多中心研究验证。
赵丁民 , 廖国庆 , 刘盛 , 漆靖 , 朱从波 , 刘苇行 , 蔡高强
2019, 28(4):467-4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3
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2年1月—2018年8月期间诊治的314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 314例GIST患者中,男性169例(53.8%),女性145例(46.2%),其中位年龄为55(24~86)岁,肿瘤直径为6(1~34)cm;原发部位位于胃165例(52.6%)、十二指肠15例(4.8%)、空回肠115例(36.6%)、结直肠6例(1.9%)、其他部位13例(4.1%)。根据改良NIH分级,其中极低危11例(3.5%)、低危109例(34.7%)、中危80例(25.5%)、高危114例(36.3%)。31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305例(97.1%)、R1切除4例(1.3%)、R2切除5例(1.6%)。268例(85.4%)获得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7(2~69)个月。194例中高危患者中67例(34.5%)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26(7~56)个月。全组1、3、5年总体无复发生存率为97.0%、92.6%、81.7%,1、3、5年总体总存活率为99.4%、95.2%、88.2%。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其5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100.0%、93.3%、79.1%、64.4%,5年总存活率分别为100.0%、94.1%、91.7%、74.9%。194例中高危GIST患者中,67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及127例术后未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5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73.8%、65.2%,5年总存活率分别为87.5%、71.6%。
结论: 原发GIST最常见发病部位是胃和小肠,完整切除并根据危险度分级予以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预后较好,但还需针对不同的高危GIST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且在规范辅助治疗的同时,还需严密系统地随访。
2019, 28(4):478-4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4
摘要:目的: 比较自固定补片与缝合补片在Licht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9年1月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与缝合补片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进行效应量的合并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4项RCT共3 904例患者,其中自固定补片组1 930例,缝合补片组1 9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缝合补片组比较,自固定补片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5.31,95% CI=-8.11~
-2.51,P=0.000 2),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RR=0.46,95% CI=0.26~0.81,P=0.007),但术后疝复发率较高(RR=1.67,95% CI=1.12~2.48,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慢性腹股沟区疼痛发生率、术区异物感发生率、血肿发生率、血清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与传统缝合补片在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效果相比,自固定补片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优势,但术后短期(1年内)疝复发率可能升高,但该结论仍需更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文宇 , 张子建 , 颜世超 , 刘翔 , 周江蛟 , 熊力 , 李清龙
2019, 28(4):484-4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5
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病理、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认识有了许多进展,但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其病死率与肝脏转移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和控制疾病进展是改善这些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转移研究,笔者就目前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小鼠模型及其特点进行综述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期为研究者在选择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时提供参考,并为开发更为理想的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指明方向,并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2019, 28(4):491-4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6
摘要:吻合口瘘是消化道手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内镜下治疗吻合口瘘正逐步发展,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安全、微创、低治疗成本等诸多优势。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金属夹闭合术、支架封堵术、组织胶封堵术、缝合术、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等。其相关的特点涉及:置入空肠营养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经内镜钳道内镜夹联合尼龙绳圈套器治疗直径<1.0 cm的吻合口瘘具有优势;外置内镜夹适用于瘘口较大、张力较大的吻合口瘘;内镜支架可以直接覆盖整个瘘口,早期控制渗漏,对于有腔道狭窄风险的患者有较高收益,但可能出现支架移位、移除困难等情况;组织胶联合内镜夹或支架有助于提高瘘口封堵成功率;内镜下缝合术用于预防支架移位安全有效;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能充分引流瘘口周围炎性环境,对于继发纵膈炎或胸腔内炎症的吻合口瘘患者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内镜微创治疗吻合口瘘避免了再次手术,可作为部分患者的优先治疗方式之一。
2019, 28(4):498-5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7
摘要:骨膜蛋白(POSTN)是一种细胞黏着蛋白。在生理状况下,其在骨与牙齿的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并可促进心脏瓣膜发育并参与多种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POSTN被发现高度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并且通常与复发转移及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笔者就POSTN在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9, 28(4):507-5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8
摘要:目的:观察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瘘术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儿炎症、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0月接受治疗的8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且出现腹膜炎或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加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新生儿剖腹探查、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口术治疗,术后转入新生儿科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生素抗感染及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观察82例患儿的疾病转归情况,比较患儿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和体液免疫指标(IgG、IgA)水平的差异;同时选取60例健康新生儿,比较患儿术后与健康新生儿炎症因子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随访至术后6个月,观察近期与远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82例患儿中,单纯肠穿孔修补术+腹腔冲洗引流术28例,肠切除肠吻合术+腹腔冲洗引流术21例(术后死亡1例),肠外置或切除坏死肠管后行肠造瘘26例(术后死亡13例),病情危重仅能行腹腔冲洗引流术7例(术后患儿均死亡)。术后因病情危重,家属签字放弃治疗21例,回访均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肠坏死及肠穿孔导致严重腹腔感染,进而出现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余61例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8~15 d,平均(10.35±2.04)d。手术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炎症因子指标显著升高,体液免疫因子水平较低,术后1~7 d,IL-6、PCT水平逐渐降低,而IgG、IgA水平出现回升态势,至出院前1 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IL-6、PCT水平较手术前显著降低,IgG、IgA水平较手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前1天,患儿的IL-6、PCT、IgG和IgA水平与正常新生儿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全组患儿术后未见近期不良反应发生,胃肠道功能均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也均未发生肠狭窄或肠粘连所致的肠梗阻情况。
结论: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瘘术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且出现腹膜炎或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加重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成功患者的预后较好,可能与术后炎症和体液免疫因子的恢复较快有关。
2019, 28(4):512-5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9
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围手术处理方法不同分为非ERAS组和ERAS组,每组49例。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QoR-40总分)、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和炎性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结果: ERAS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较非ERAS组明显缩短(P<0.05);ERAS组并发症发生率(10.2%)低于非ERAS组(30.6%)(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QoR-40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7天,ERAS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非ERAS组(P<0.05);术后第3、7天,ERAS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优于非ERAS组(P<0.05)。
结论: ERAS策略可有效促进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维护细胞免疫稳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