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8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解读
    • 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2018美国血液病学会静脉血栓栓塞管理指南解读

      2019, 28(6):649-6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1

      摘要 (808) HTML (1157) PDF 1.04 M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血液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2018静脉血栓栓塞管理指南: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提出了30条推荐意见。笔者基于现有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儿童血栓性疾病治疗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指南给出的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推荐意见进行解读,以期相关领域的医务人员能更好的理解和遵循指南。

    • >专题研究
    • 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在手术相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

      2019, 28(6):654-6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2

      摘要 (855) HTML (1260) PDF 1.29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手术相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月91例急性DVT(中央或者混合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为手术相关DVT(观察组),61例为非手术相关DVT(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首选Angiojet吸栓治疗,后续辅以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或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支架植入率、支架直径和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平均溶栓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2.31 d vs. 1.50 d,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心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出现
      6例和4例穿刺点出血,及新发2例及1例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年通畅率(对照组:88.52% vs. 观察组:90.00%)、VRI评分及Villalt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ngiojet吸栓治疗用于手术相关DVT安全且有效。

    • 置管溶栓结合髂静脉支架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远期疗效

      2019, 28(6):661-6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3

      摘要 (845) HTML (959) PDF 1.09 M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置管溶栓(CDT)结合髂静脉支架对Co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近远期疗效。
      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Cockett综合征伴DV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CDT联合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的CDT治疗,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血管损伤程度及炎症因子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518,P=0.604)。所有患者随访36~40个月,无支架断裂、移位、塌陷、解体或穿破血管现象。观察组再阻塞率低于对照组(11.1% vs. 37.8%,P<0.05)、一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88.9% vs. 62.2%,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Villalta评分、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无再阻塞患者(P<0.05),对照组再阻塞与无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D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DVT近期疗效与单独的CDT相似,但远期疗效优于单独的CDT。CD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后发生再阻塞,可能与支架植入刺激炎症因子释放和导致血管损伤有关。

    • 置管溶栓与机械吸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2019, 28(6):668-6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4

      摘要 (371) HTML (1073) PDF 415.01 K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机械吸栓(PMT)与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3月因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PMT治疗(PMT组),30例行CDT治疗(CDT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指标、术后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的患者例数、一期血管开通率以及
      12个月一期血管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MT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CDT组[(5.8±
      0.8)d vs.(8.9±0.6)d,P<0.05],但平均住院费用高于CDT组[(7.0±1.1)万元vs.(4.8±0.8)万元,P<0.05]。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出血、术后截肢、穿刺处血肿、穿刺处感染、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PM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DT组(5.4% vs. 26.7%,P<0.05)。
      结论:PMT与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方面同样是安全、有效的。PMT相对于CDT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减少,但住院费用增加。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溶栓治疗:附24例报告

      2019, 28(6):673-6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5

      摘要 (324) HTML (1350) PDF 1.80 M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行腔内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CDT治疗24例ASMA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8.6±11.2)岁;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8.2±3.4)h。所有患者均实施CDT或CDT联合其他腔内治疗,CDT平均时间(42.8±8.3)h。治愈18例(75.0%,18/24),包括发病6 h以内的10例,发病时间为6~12 h的8例,其中单纯CDT 14例,CDT+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2例,CDT+PTA+支架置入2例。有效4例(16.7%,4/24),包括发病时间为6~12 h的3例,发病时间为20 h的1例,均施行CDT+PTA治疗。无效2例(8.3%,2/24),发病时间分别为9 h和19 h,其中1例在CDT溶栓治疗3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小肠长度为150.0 cm,术后腹痛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另1例在CDT治疗1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剩余小肠约200 cm,出现短肠综合征,术后第7天死于心肌梗死。23例获随访(43±17)个月,无复发及加重情况;1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复查CT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程度约50%,因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
      结论: CDT在ASMAT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微创。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附8例报告

      2019, 28(6):679-6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6

      摘要 (417) HTML (1136) PDF 1.49 M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

      方法: 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
      结论: 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 脑脊液引流防治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脊髓损伤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019, 28(6):687-6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7

      摘要 (392) HTML (1149) PDF 615.50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应用脑脊液引流术(CSFD)防治胸腹主动脉瘤(TAAA)腔内修复术后脊髓损伤(截瘫、轻瘫)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CSFD防治TAAA腔内修复术后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5个RCT,424例患者,其中行CSFD治疗232例(CSFD),未行CSFD治疗192例(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CSFD组较对照组脊髓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45,
      95% CI=0.26~0.76,P=0.003);治疗和随访期末,CSFD组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 CI=0.31~1.44,P=0.31);CSFD组6例发生CSFD治疗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对照组0例发生,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4.38,95% CI=0.75~25.49,P=0.10)。
      结论: CSFD预防和治疗TAAA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疗效确切,但是证据质量和推荐等级较低。操作风险尚存在一定争议,对于有高度截瘫风险或者是已表现为截瘫的患者,实施CSFD治疗是可取的;而对于发生截瘫风险较低且存在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应充分评估风险-获益比,谨慎操作。

    • 开窗支架与烟囱技术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019, 28(6):696-7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8

      摘要 (429) HTML (1179) PDF 1.17 M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行开窗支架腔内修复术(F-EVAR)与烟囱技术腔内修复术(Ch-EVAR)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英文及中文数据库关于F-EVAR与Ch-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间最后为2018年12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后,用NOS评价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计466例患者,其中F-EVAR组283例,F-EVAR组183例,共处理909支腹主动脉分支血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h-EVAR组比较,F-EVAR组术后I型内漏发生率低(OR=0.35,95% CI=0.13~0.94,P=0.04),但靶器官受损发生率高(OR=2.92,95% CI=1.25~6.81,P=0.01);在技术成功率、血管再次狭窄/闭塞率、再次干预率和30 d病死率等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F-EVAR和Ch-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方法,F-EVAR的I型内漏发生率较低,但靶器官受损发生率较高,该结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基础研究
    • 真核起始因子4A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中的作用

      2019, 28(6):706-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09

      摘要 (363) HTML (963) PDF 923.03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真核起始因子4A1(eIF4A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116对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IF4A1的表达;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IF4A1抑制剂hippuristanol(0.125、0.25、0.5、1、
      2 μmol/L)对胃癌细胞株AGS、MGC-803及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检测hippuristanol对胃癌细胞株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IF4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MTT结果显示,hippuristanol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株AGS、MGC-803的增殖,而达0.5 μmol/L以上时才对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均P<0.05);用0.125 μmol/L的hippuristanol处理的AGS、MGC-803细胞24 h后,两种细胞的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均P<0.05)。
      结论:eIF4A1在胃癌中呈高表达,且与胃癌细胞的恶性特征密切相关,eIF4A1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胃癌的候选药物。

    • YEATS域含蛋白质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2019, 28(6):713-7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0

      摘要 (256) HTML (931) PDF 1.24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YEATS域含蛋白质4(YEATS4)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
      方法:用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80例胰腺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构建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YEATS4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胰腺癌组织中YEATS4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YEATS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56.25% vs. 26.25%,P<0.05)。YEATS4的阳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性别(P=0.037)、TMN分期(P<0.001)、神经转移(P=0.006)、淋巴结转移(P<0.001)以及脉管侵犯(P=0.042)明显有关。全组患者中YEATS4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χ2=7.593,P=0.0059);亚组分析显示,YEATS4蛋白与不良预后的关系仅明显存在于TMN III/IV期、淋巴结转移、神经转移和脉管侵犯患者中(均P<0.05)。YEATS4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95% CI=1.1~4.2,P=0.026)。
      结论:YEATS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量升高,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进展,并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预后标记和治疗靶点。

    • >临床研究
    • 国人腹主动脉瘤累及髂动脉的解剖学特征与髂动脉分支支架适用性:单中心58例分析

      2019, 28(6):719-7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1

      摘要 (595) HTML (1278) PDF 1.02 M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单中心临床调查,分析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的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髂动脉分支支架(IBD)适用性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58例累及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的AAA患者,利用3D工作站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分析,结合基于解剖特点的使用标准,分析两款IBD(Cook IBD,Gore IBE)在患者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制因素。
      结果:58例AAA患中,49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9例累及单侧髂总动脉。病变髂总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57.9±18.1)mm,右侧(56.7±17.4)mm,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左侧(17.7±7.2)mm,右侧(25.1±9.4)mm  。根据两款支架使用标准,Cook IBD与Gore IBE治疗病变髂动脉的适用比率分别为26.1%(28/107)、20.6%(22/107)。Cook IBD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内动脉直径<6或
      >9 mm(50/107,46.7%);Gore IBE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总动脉直径<25 mm(67/107,62.6%)。
      结论:基于解剖标准的IBD在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中适用性较低,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直径的不符合是其主要限制因素。

    • 头静脉转位联合缩窄术治疗高流量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患者头静脉弓狭窄的临床疗效

      2019, 28(6):725-7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2

      摘要 (488) HTML (1062) PDF 1.06 M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肱动脉-头静脉内瘘(BCF)患者头静脉弓狭窄(CAS)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22例因CAS入院的高流量BCF患者,行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24 h的超声内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内瘘的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
      结果: 术前22例患者平均透析时间(73.5±44.4)个月,头静脉弓内径(2.1±0.5)mm,人均接受过(1.9±0.4)次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术后24 h,患者肱动脉阻力指数及肱动脉内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但肱动脉平均血流量及吻合口/静脉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术后6、12、24、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3.3%、58.3%,较其行PTA时明显升高(χ2=49.23,P=0.000);6、12、24、36个月次级通畅率均为100%。术后仅有2例出现皮下血肿,无需处理;术后及随访期间无血栓事件发生。
      结论: 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BCF患者CAS安全可控,能获得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 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附28例报告

      2019, 28(6):731-7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3

      摘要 (355) HTML (1071) PDF 1.26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I级3例(3/5),II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I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II级5(5/23)例,Raymond分级III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I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II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III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
      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 巨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伴出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 28(6):737-7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4

      摘要 (920) HTML (1285) PDF 3.33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策略,以期对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腹部胀痛伴贫血,影像学提示中下腹部恶性肿瘤伴出血,早期行液体复苏,进一步介入栓塞,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避免腹腔隔室综合征的发生;复查待瘤体缩小,贫血纠正,行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结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易复发和转移,手术完整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配合以化疗、放疗等手段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文献综述
    • 动静脉特异性内膜增生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

      2019, 28(6):743-7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5

      摘要 (317) HTML (1436) PDF 1.06 M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与静脉不仅仅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区别,两者更具有基因水平上的差异,分子指纹EphrinB2/EphB4在血管生成和重构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性干预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上的某一环节可能有助于治疗动静脉特异性内膜增生,因此,对EphrinB2/EphB4的表达调控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尤为重要。

    • 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进展

      2019, 28(6):749-7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6

      摘要 (423) HTML (1108) PDF 1.06 M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股腘动脉狭窄与闭塞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虽然药物涂层球囊(DCB)的使用减轻了ISR的患病率,但ISR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难点。虽然普通球囊(POBA)、切割球囊、冷冻球囊,再次支架植入已经在ISR的治疗中得到应用,但效果均不满意。而减容技术以及DCB分别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可能是未来治疗股腘动脉ISR的有效途径。

    • >简要论著
    •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

      2019, 28(6):756-7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7

      摘要 (473) HTML (627) PDF 1.03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治疗的87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管成形组(n=45,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旁路移植组(n=42,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VAS 评分、靶血管晚期管腔损失(LLL)、通畅率、再狭窄率、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血管成形组与旁路移植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LL、通畅率、再狭窄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或截肢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相当,均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9, 28(6):762-7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8

      摘要 (260) HTML (810) PDF 1012.90 K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确诊为肝癌且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89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情况,探讨术后感染发生率、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药敏结果,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89例患者中17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9.1%。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均较非感染患者高(P<0.05)。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4株,占比58.5%;革兰氏阳性菌16株,占比39.0%;真菌1株,占比2.4%。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头孢唑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较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以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较敏感。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的年龄、ALB、肝功能分级、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中损伤左右肝管、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糖尿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中损伤左右肝管、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肝癌肝切除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比较常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建议选择头孢唑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等敏感药物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年龄、ALB、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损伤左右肝管、糖尿病为肝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2019, 28(6):768-7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6.019

      摘要 (264) HTML (689) PDF 1.83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前瞻性收集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直肠良性肿块50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切除后,检测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分析两组差异;同时分析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表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42) vs. (9.65±2.28),P=0.002]、MHC-II阳性DC(%)和CD54阳性DC(%)亦均低于对照组[(6.65±2.42)% vs. (9.49±2.48)%,P=0.000]和[(7.49±2.33)% vs.(9.82±2.52)%,P=0.000]。TNM分期III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I、II期者[(7.60±1.73)vs. (8.55±1.47),P=0.042]、MHC-II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均低于I、II期者[(5.41±1.82)% vs. (7.48±1.94)%,P=0.000;(6.68±2.02)% vs. (8.03±1.97)%,P=0.023]。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7.12±1.89)vs. (9.06±2.01),P=0.001]、MHC-II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5.41±1.91)% vs.(7.71±1.88)%,P=0.000;(6.32±2.02)% vs. (8.49±1.94)%,P=0.023]。
      结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不成熟细胞比例增加,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