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8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微创外科时代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2019, 28(9):1037-10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1

      摘要 (304) HTML (1505) PDF 532.74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囊性肿瘤占胰腺囊性疾病的10%~15%,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普及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其检出率不断增加。它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存在恶变可能,需要手术切除,且适合微创手术。当然,胰腺手术并发症率高,仍然是高风险手术,其早期精确的诊断对决定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增强CT,必要时结合MRCP或MRI,足以做出诊断。超声内镜检查+穿刺抽液有助于确定诊断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取主要取决于囊性肿瘤的性质及位置。

    •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19, 28(9):1042-10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2

      摘要 (219) HTML (1085) PDF 544.12 K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内科药物治疗是局部不可切除或发生远处转移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细胞毒药物治疗。近年来,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用于pNENs的研究越来越多,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指南解读
    • WSES重症急性胰腺炎管理指南(2019)解读

      2019, 28(9):1048-10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3

      摘要 (419) HTML (1323) PDF 559.11 K (1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临床的诊治有较为明显的影响。2018年在意大利贝蒂诺罗举行的世界急诊外科大会上,专家协作小组基于循证提出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管理的国际共识(使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并于2019年6月发表于世界急诊外科杂志。该指南主要包括以下5个主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抗生素治疗、重症监护室的管理、外科及手术处理和腹腔开放,全面地总结概括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原则,反映了当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现状和进展,值得参考、学习和借鉴。

    • >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治疗胰腺体尾部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2019, 28(9):1054-10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4

      摘要 (247) HTML (1039) PDF 582.91 K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治疗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的手术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80例行手术治疗的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其中36例行LDP,44例行开腹(ODP),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DP组较ODP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其余术中指标(术中出血、术中输血率及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病理结果(TMN分期、阳性淋巴结率、R0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术后30 d内死亡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DP组术后住院时间、ICU入住率、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ODP组(均P<0.05);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09,P=0.76)。
      结论:LDP治疗胰腺胰体尾恶性肿瘤安全可行,与ODP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微创手术优势。

    • 达芬奇机器人“3+2”模式在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9, 28(9):1061-10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5

      摘要 (371) HTML (938) PDF 1.17 M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3+2”模式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60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3+2”模式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观察组),即3个机械臂(2个操作臂,1个镜头臂)和2个助手,由第二助手替代经典模式下的机器人3号臂;30例行经典模式下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输血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计划保脾患者中的保脾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均P<0.05)。
      结论: 采用达芬奇机器人“3+2”模式行胰体尾切除术可增强手术视野的显露,加强助手的配合,降低手术费用、缩短手术时间及学习曲线,且具有与经典模式机器人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该模式的远期临床疗效尚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疗效比较

      2019, 28(9):1068-10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6

      摘要 (231) HTML (1088) PDF 607.67 K (1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OPD)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共8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OPD,39例行LPD,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输血例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LPD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PD组(P<0.05)。LPD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OPD组(P<0.05),但两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术后30 d死亡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R0切除率及其他术后病理结果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1、3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与OPD比较,LPD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患者具有相同的肿瘤根治性,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两者远期疗效也相似。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22例报告

      2019, 28(9):1075-10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7

      摘要 (177) HTML (1216) PDF 1.39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LP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2例C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常规五孔法行CLPD,胰肠吻合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断端贯穿-空肠浆肌层闭环缝合法”。
      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CLPD,无1例中转。平均手术时间为(655±65.6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64±177.76)mL,术中输血12例,平均输血(533±188.56)mL。本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1.8%(7/22),其中A级胰瘘2例(9.0%),B级胰瘘1例(4.5%),胆瘘1例(4.5%),腹腔出血1例(4.5%),吻合口出血1例(4.5%),肺部感染1例(4.5%)。术后随访3~42个月,2例死于肿瘤复发,其余20例患者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CLPD安全、可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可进一步推广。

    •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 28(9):1082-10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8

      摘要 (269) HTML (964) PDF 893.79 K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1(Spy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胰腺癌手术标本中Spy1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py1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的关系,并分析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85例胰腺癌组织中,Spy1高表达55例(64.7%),低表达30例(35.3%)。Spy1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明显有关(均P<0.05)。Spy1高表达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Spy1低表达患者(均P<0.05)。Spy1高表达(P=0.023)及淋巴结转移(P=0.005)为胰腺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Spy1高表达(P=0.035)及TNM分期(P=0.037)为胰腺癌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Spy1蛋白高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恶性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 血红素氧合酶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 28(9):1088-10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09

      摘要 (269) HTML (1133) PDF 1.02 M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80例胰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中HO-1的表达,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HO-1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
      结果: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HO-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胰腺组织(P<0.05);HO-1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胰腺癌组织中HO-1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25.1个月vs. 36.7个月,P<0.05)。
      结论:HO-1在胰腺癌组织呈高表达,且与胰腺癌的恶性临床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与研究的新靶点。

    • >基础研究
    • miR-526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2019, 28(9):1095-1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0

      摘要 (213) HTML (907) PDF 761.90 K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526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作用。
      方法:用qRT-PCR法检测miR-526b在52例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以及在4种胰腺癌细胞系(BxPC-3、SW1990、PANC-1和AsPC-1)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中的表达。将胰腺癌细胞分别转染miR-526b模拟物、miR-526b抑制物及阴性对照序列后,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细胞增殖、侵袭与凋亡情况。生物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析miR-526b潜在靶基因,并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法及相关性分析验证。
      结果:miR-526b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在4种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均P<0.05)。胰腺癌细胞转染miR-526b模拟物后,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而转染miR-526b抑制物后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分析结果显示XRCC5是miR-526b靶基因;胰腺癌细胞转染miR-526b模拟物后,XRCC5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miR-526b抑制物后则均明显上调(均P<0.05);胰腺癌组织中miR-526b和XRCC5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6,P<0.05)。
      结论:miR-526b在胰腺癌中下调表达,miR-526b低表达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并抑制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其靶基因XRCC5的表达有关。

    • 紫草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抑制作用

      2019, 28(9):1103-1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1

      摘要 (340) HTML (1197) PDF 671.40 K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紫草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入4%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诱导SAP,对照组行假手术。治疗组大鼠在模型制备前2 h给予紫草素(50 mg/kg)灌胃,其余两组大鼠则以相同方式给与同体积的溶剂。术后6 h处死各组动物收集血、胰腺与肺组织标本,观察胰腺与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TNF-α、IL-6水平,肺组织湿干比以及肺组织中PI3K、磷酸化PI3K(p-PI3K)、NF-κB的表达。
      结果:对照组大鼠胰腺与肺组织均未见异常,模型组与治疗组胰腺与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但治疗组胰腺与肺组织的病变程度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各组间胰腺与肺组织病理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清TNF-α与IL-6水平、肺组织湿干比、肺组织p-PI3K/PI3K与NF-κB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治疗组以上指标的变化程度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紫草素对大鼠的SAP及其并发的ALI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以及降低肺组织PI3K-Akt-NF-κB通路活化有关。

    • 环状RNA FBLIM1在肝细胞癌中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2019, 28(9):1109-1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2

      摘要 (279) HTML (906) PDF 699.02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 FBLIM1(circFBLIM1)对肝细胞癌(HCC)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HCC细胞系HepG2、7402、97H分别转染circFBLIM1干扰序列(si-circFBLIM1)和阴性对照序列后,用qRT-PCR验证转染效果,然后分别用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与侵袭能力;将10只裸鼠皮下接种HepG2细胞后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40 μL si-circFBLIM1或阴性对照序列进行原位注射,1次/4 d,每4天记录移植瘤体积,28 d后完整剥离肿瘤称重。
      结果:qRT-PCR结果显示,3种HCC细胞系转染si-circFBLIM1后,circFBLIM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CCK-8实验与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3种HCC细胞系转染si-circFBLIM1后的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均P<0.05)。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注射si-circFBLIM1的移植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与质量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circFBLIM1具有促进HCC细胞增殖与侵袭的作用,可能是HCC恶性生物学特征的重要调节因子,抑制circFBLIM1的表达可能是HCC有效的治疗策略。

    • >临床研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因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2019, 28(9):1115-1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3

      摘要 (262) HTML (1002) PDF 636.93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
      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84例行开腹PD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POPF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POPF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PD术后POPF的预测模型。
      结果:全组84例行PD患者中,POPF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1.7%(35/84)和57.1%(48/84)。与无POPF患者比较,POPF组的术后胆瘘、肺部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OPF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性质、胰瘘风险评分(FRS)以及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1)、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DFBC1)和血清白蛋白水平(SA1)有关(均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DFA1(OR=1.000,95% CI=1.000~1.000)、DFBC1(OR=18.873,95% CI=2.913~121.122)和SA1(OR=0.842,95% CI=0.721~0.983)是发生POPF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 根据这3个指标建立 的PD术后POPF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11(95% CI= 0.850~0.97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和85.2%。拟合优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3.773,P>0.05)。
      结论:DFA1、DFBC1和SA1对PD术后POPF发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3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POPF的预测具有良好效能,可作为临床指导PD术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的重要参考。

    • 感染性胰腺坏死合并十二指肠瘘的微创手术治疗:附15例报告

      2019, 28(9):1123-11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4

      摘要 (208) HTML (1156) PDF 1.27 M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合并十二指肠瘘(DF)的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55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其中合并DF患者的临床特点、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155例IPN患者中,15例(9.7%)合并DF。15例合并DF的患者中,起病到出现DF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9(1~12)个月;2例行单纯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13例采取PCD+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治疗;2例行PCD+MARPN的患者死于无法控制的脓毒症和大出血;13例患者采用微创手术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瘘口自然愈合,瘘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5(0.5~3)个月;无开放性手术治疗者。1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2~36)个月,均存活,无感染和DF复发。与140例无DF的IPN患者比较,IPN合并DF患者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但病死率及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在专业的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心,采用微创手术结合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是治疗IPN合并DF的有效方式。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2019, 28(9):1131-11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5

      摘要 (324) HTML (1178) PDF 1.16 M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30例行EVAR的AAA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并发髂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30例成功接受EVAR的AAA患者中,6例(4.61%)发生术后髂支闭塞,均为单侧闭塞,发生闭塞的平均时间为(55±87)d。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治疗方式包括:股动脉切开取栓+股-股动脉转流术2例,髂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切开取栓+髂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均消失。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结论:髂支闭塞是EVAR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包括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髂支远端锚定区解剖异常等;股动脉切开取栓和(或)髂动脉支架植入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文献综述
    • microRNA调控胰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2019, 28(9):1137-1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6

      摘要 (298) HTML (784) PDF 479.68 K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干细胞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治疗抗性与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中的调节机制仍不清楚。深入研究特定微小RNA调控胰腺癌干细胞的作用,对于阐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望为胰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

    • 结直肠癌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9, 28(9):1143-11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7

      摘要 (318) HTML (1064) PDF 534.98 K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一类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已经成为改善CRC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年来,液体活检以其无创性、实时性及可重复性等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各种液体活检技术在CRC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的变化

      2019, 28(9):1150-11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8

      摘要 (165) HTML (743) PDF 526.79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5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胰头癌患者236例。在患者入院后、术后第1、4、7天分别检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并评估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评分,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并对各项指标行组间比较。
      结果:并发症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长于无并发症组(P<0.05)。术后第1、4、7天两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及APACHE-I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并发症组升高较无并发症组更明显(P<0.05)。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均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712、0.635、0.816,P<0.05)。
      结论:对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及APACHE-II评分有助于判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情改善状况,便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 胰腺结核误诊为胰腺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 28(9):1156-11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19

      摘要 (250) HTML (638) PDF 749.29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误诊为胰腺肿瘤的胰腺结核患者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并复习文献。
      结果:患者因反复上腹胀痛10余天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腹部增强CT及MRI提示胰头延展至肝门区实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行剖腹探查术见腹腔散在粟粒样多发小结节,胰头至肝门触及质硬肿块,手术切除肿物解除压迫,术后病理结果示肉芽肿性炎,考虑结核。遂行抗结核治疗半年后痊愈。
      结论:胰腺结核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极易与胰腺良恶性肿瘤相混淆,常常造成误诊。详细的病史采集及肺外结核表现应引起重视,加强对胰腺结核的认识,才能提高诊断率。积极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有效治愈,改善预后。

    • 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经验总结

      2019, 28(9):1160-11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20

      摘要 (197) HTML (673) PDF 1.44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9例因结核性膀胱挛缩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围手术期经验。
      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后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210~376 min,平均(266.6±53.6)min;术中出血量50~300 mL,平均(106.7±51.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0~3.0 d,平均(1.9±0.6)d;术后住院时间9~22 d,平均(14.8±3.6)d;导尿管拔除时间12~17 d,平均(14.7±1.6)d;DJ管拔除时间56~74 d,平均(64.0±5.8)d。术后6个月随访时,膀胱容量由术前的(44.0±1.6)mL增加到(397.8±12.3)mL(P<0.0001);血清肌酐由术前的(166.0±11.4)μmol/L降低到(127.6±5.3)μmol/L (P= 0.0072);血尿素氮由术前(8.9±0.6)mmol/L降低到(7.2±0.5)mmol/L (P= 0.045 7);平均尿量(277.8±59.1)mL,间隔(2.4±0.8)h。所有患者术后无排尿困难,1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偶有压力性尿失禁,未予特殊治疗观察后恢复正常。
      结论: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具有效果满意、安全性高、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广。

    • 超声征象对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早期乳腺癌中诊断价值的影响

      2019, 28(9):1165-11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9.021

      摘要 (217) HTML (739) PDF 523.91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穿刺活检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肿块超声征象对早期乳腺癌采用穿刺活检诊断率和漏诊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接受诊疗的可疑乳腺癌女性患者293例,均行超声和穿刺活检,并经手术治疗,获得术后病理诊断,分析穿刺活检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筛选出早期乳腺癌患者,分析肿块超声征象对早期乳腺癌采用穿刺活检的诊断率和漏诊率的影响。
      结果: 早期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73.08%(95/130),漏诊率为26.92%(35/130),误诊率为0.00%;穿刺活检的敏感度为88.46(115/130),漏诊率为11.54%(15/130),误诊率为0.00%,穿刺活检的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且漏诊率明显较低(P<0.05),其诊断效能更高。穿刺活检对肿瘤最长径1~2 cm、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有低回声不均匀、有微钙化、有血流和动脉阻力指数>0.7的肿块的诊断率高于最长径≤1 cm、形状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无低回声不均匀、无微钙化、无血流和动脉阻力指数≤0.7的肿块(P<0.05)。穿刺活检对最长径<1 cm、无低回声不均匀、无血流的肿块的漏诊率高于最长径1~2 cm、有低回声不均匀、有血流的肿块(P<0.05)。7例(2.39%)患者穿刺部位出现淤血,3例(1.02%)患者出现乳房疼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较高,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但也存在一定的低估现象,对于可疑的超声征象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以避免漏诊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