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9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厚积薄发——中国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分级质量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2020, 29(11):1282-12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1

      摘要 (740) HTML (924) PDF 1.19 M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据库建设在甲状腺肿瘤临床研究中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的临床研究引导各指南的制定和更新,推动甲状腺外科临床实践的进步。我国甲状腺肿瘤数据库建设起步较晚,中国人群的甲状腺癌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仍有所欠缺,临床指南参考证据也仍有不足。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庞大的患者群体,我国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建设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缺乏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各种临床信息数据化的过程中,随着数据可利用性的提高,真实性、完整性降低的风险大大增加。笔者结合所在中心甲状腺肿瘤数据库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分级质量管理的一些初步构想和建议。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即为从原始信息提取为最终科研论文数据的过程,我们将各级数据库信息特征总结为从0~3级数据的逐步采录过程。下一级数据的质量控制依赖于上一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随着病例信息数据的逐级转录,数据可利用性逐步上升至可临床科研应用水平,而真实性逐渐下降。数据库质量控制即为在提高可利用性的过程尽可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其中,1级数据是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数据损失风险较高,提高该级数据质量是提升数据库整体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本文分别从临床病历信息中的检验、病理报告(1A级),超声报告(1B级)和文字记录(1C级)等不同层面分享了数据库质量管理的一些思考,并提出结构化的1级病历数据建议,以期改善数据库的整体质量。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诊断、疾病预测模型等方向的研究开展如火如荼,然而,如缺乏良好的原始数据库基础,后期几乎无法改善,在大数据库的建设中可能导致“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此类数据库的管理问题可能在各专科领域、各个国家数据库建设中普遍存在。因此,本文旨在呼吁国内同道共同关注于数据库的质量控制,从而依托不同中心数据库建设经验,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更为合理的我国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分级管理办法。

    • >专题研究
    • 基于临床病理大数据的早发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0, 29(11):1293-13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2

      摘要 (761) HTML (983) PDF 1.39 M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并且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本研究通过临床病理大数据平台分析年轻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间被诊断为乳腺癌并且接受了ALN手术的年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ALN转移的影响因素,并以列线图的方式可视化。通过AUC/C指数量化列线图区分不同ALN状态患者的能力,采用bootstrap方法(1 000次重复,随机数种子设置为12)进行列线图预测性能内部验证。另外,收集2015—2017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初诊为乳腺癌的年轻患者资料,对模型行外部验证。
      结果:共纳入SEER数据库中23 77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其中39.6%患者存在ALN转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种族、肿瘤部位、病理学分级、肿瘤大小、胸壁或皮肤是否受侵以及ER、PR、HER-2状态与ALN转移有关(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边侧、肿瘤部位、分级、肿瘤大小、胸壁或皮肤是否受侵以及ER与PR状态是ALN转移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据此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的校准曲线显示,利用该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AUC/C指数=0.716)。共纳入391例年轻乳腺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其中49.9%患者初次手术发现有ALN转移。外部验证提示模型预测能力较好(AUC/C指数=0.798)。
      结论:基于SEER数据库建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预测患者ALN转移风险提供参考。

    • 湖南省单中心518例年轻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2020, 29(11):1303-1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3

      摘要 (700) HTML (927) PDF 1.10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首位,且年轻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由于要面临特有的身体、社会心理、家庭等问题,更应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湖南省单中心518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数据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期为优化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2002年1月—2018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518例年龄≤35岁的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另选同期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435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差异。此外,将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与以往在不同乳腺癌人群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中,31~35岁年龄段占69.5%;正常BMI(18.5~<25 kg/m2)占74.5%;未生育者18.2%;3.3%有乳腺癌家族史;63.7%曾行新辅助化疗;77.0%行改良根治术;57.0%为TNM II期;53.7%无淋巴结转移;80.5%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以luminal型为主,其中luminal A型占37.6%,luminal B型占29.2%。与老年乳腺癌患者比较,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BMI患者比增高(74.5% vs. 60.9%);III~IV期比例增高(25.5% vs. 20.5%);无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降低(53.7% vs. 66.2%);保乳手术率及含重建手术的比例均增高(9.3% vs. 3.2%;7.5% vs. 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与笔者以往两项湖南乳腺癌整体人群研究的分子分型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均P=0.000),但与国内广东以及美国年轻乳腺癌人群研究的分子分型分布相似(均P>0.05);前者的差异估计与检测方法及分型标准的变化有关。
      结论:相对于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疾病进展快,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保乳手术与乳房重建的需求较高。因此,积极进行乳腺癌筛查,提高早期检出率仍至关重要,同时应进一步提高保乳率、不断发展乳房重建与生育保存技术。

    • 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行改良PCH方案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2020, 29(11):1311-1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4

      摘要 (248) HTML (943) PDF 1.17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HER-2阳性乳腺癌,特别是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推荐采用PCH方案(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然而,临床中常用的溶剂型紫杉醇被聚氧乙稀蓖麻油包裹,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探讨改良PCH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18~40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PCH方案(PCH组)与改良PCH方案(改良PCH组)行新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化疗6个周期化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均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续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满1年,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与总生存(OS)进行比较。
      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PCH组30例,改良PCH组3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新辅助治疗后,PCH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cCR)6例,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改良PCH组患者cCR 14例,pCR 8例,PR 10例,改良PCH组的cCR、pCR率均明显高于PCH组(43.8% vs. 20.0%,χ2=3.997,P=0.046;25.0% vs. 6.7%,χ2=4.098,P=0.043)。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改良PCH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明显低于PCH组(31.3% vs. 60%,χ2=5.168,P=0.023),改良PCH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PCH组(40.6% vs. 20.0%,χ2=3.997,P=0.046),但均表现为手足麻木和刺痛,两组患者均未发生3~4度的神经毒性反应,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皮疹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功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改良PCH组中位PFS时间为13.1个月,中位OS时间为35.4个月,PCH组中位PFS时间为7.8个月,中位OS时间为2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2、8.557,P=0.005、0.004)。
      结论:对于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PCH方案较PCH方案不但提高了患者的cCR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CR率,患者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轻,推荐临床应用。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后不同骨髓抑制程度对预后的影响

      2020, 29(11):1319-1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5

      摘要 (288) HTML (898) PDF 1.18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因缺乏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的靶点,辅助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策略。骨髓抑制作为化疗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对TNBC的预后有何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TNBC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行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EC-T)方案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将入组患者根据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分为轻度组(0~II度)和重度组(III~IV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疾病生存率(D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S)、无远处复发生存率(DRFS)和总生存率(OS)的差异。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8例患者,其中轻度组纳入102例,重度组纳入6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的中位随访时间是66.5(22~95)个月,重度组的中位随访时间是67.5(28~96)个月。轻度组、重度组分别发生DFS事件38例和15例,轻度组的中位DFS为84个月,重度组未达到中位DFS;轻度组、重度组分别发生OS事件20例和8例,两组均未达到中位OS;轻度组、重度组分别发生LRFS事件17例和8例,两组均未达到中位LRFS;轻度组、重度组分别发生DRFS事件27例和10例,两组均未达到中位DRFS。生存分析显示,重度组的5年DFS率高于轻度组(78.3% vs. 69.2%,HR=0.45,P=0.037);重度组与轻度组的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 vs. 83.3%,HR=0.602,P=0.183);重度组与轻度组的5年LR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 vs. 83.3%,HR=0.625,P=0.270);重度组的5年DRFS率高于轻度组(85.5% vs. 77.0%,HR=0.41,P=0.048)。
      结论: TNBC患者EC-T方案辅助化疗期间出现III~IV度骨髓抑制者较0~II度骨髓抑制者预后好,提示化疗诱导的骨髓抑制可以作为化疗有效性的标志,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决策。对于仅轻度骨髓抑制的患者,可能后续需要强化治疗。值得注意的是,重度骨髓抑制会增加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感染的风险,必须权衡利弊、严密监控并进行对症治疗。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urvivin与NF-κ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0, 29(11):1327-13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6

      摘要 (184) HTML (1002) PDF 1.32 M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乳腺癌分子标记物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乳腺癌组织中凋亡基因survivin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以期拓展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与认识,为乳腺癌防治提供新策略。
      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确诊且病历完整的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在survivin与NF-κB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urvivin、NF-κB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survivin与NF-κ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3.75% vs. 11.25%;56.25% vs. 8.75%,均P<0.05)。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分子分型有关,均表现为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晚、非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均P<0.05);同时,两者共高表达率也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晚、非luminal型的乳腺癌组织明显升高(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或NF-κB高表达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均低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而两者共高表达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两者任何单一高表达或两者共低表达患者(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F-κB、survivin与NF-κB共表达、肿物直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 >基础研究
    • microRNA-186-5p及其靶基因CLDN18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风险的关系

      2020, 29(11):1336-13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7

      摘要 (256) HTML (801) PDF 4.29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microRNA(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miRNA表达状态与肿瘤的不同生物学特征紧密关联。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复发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差异表达的miRNA,筛选与PTC复发风险相关的miRNA,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低危复发风险与中高危复发风险PT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然后用qRT-PCR方法PTC患者肿瘤组织中验证;用Transwell实验筛选出与PTC细胞侵袭能力有关的差异表达miRNA。通过OncomiR在线数据库对筛选的细胞侵袭力相关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随后采用过表达与敲低策略,分析PTC细胞相关蛋白表达(Western blot)与PTC细胞侵袭能力(Transwell)的变化,明确细胞侵袭力相关miRNA与预测靶基因的关系。最后,通过GEPIA在线网站对TCGA数据库中PTC临床样本的分析进一步确证。
      结果: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低危复发风险PTC患者比较,中高危复发风险PT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4个miRNA(miR-186-5p、miR-532-3p、miR-199b-3p、miR-3158-5p)表达上调,1个miRNA(miR-3605-5p)表达下调(均P<0.05);组织标本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中高危复发风险PTC患者癌组织中miR-186-5p和miR-3158-5p表达上调(均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86-5p后PTC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敲低则明显减弱(均P<0.05),但改变miR-3158-5p的表达水平对PTC细胞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均P>0.05)。OncomiR在线数据库预测PRDX6、S100PBP、CLDN18、MAP2可能是miR-186-5p的靶基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86-5p后PTC细胞中CLDN18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敲低则相反,但改变miR-3158-5p的表达水平对其他3个基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LDN18表达后PTC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敲低则明显增强,而过表达或敲低miR-186-5p对PTC细胞的作用被同时过表达或敲低CLDN18所逆转(均P<0.05)。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TC组织中CLDN18表达较正常甲状腺组织明显降低。
      结论:miR-186-5p表达的增高可能与PTC的复发风险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下游CLDN18基因的表达而影响PTC细胞的侵袭能力有关。

    • 柚皮素对人与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

      2020, 29(11):1346-13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8

      摘要 (529) HTML (896) PDF 5.19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柚皮素(NAR)是天然黄酮类单体,已被发现对卵巢癌、直肠癌、肺癌具有抗癌效果,但对乳腺癌的作用尚不清楚,故本实验探讨NAR对不同种属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分析机制,为乳腺癌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选用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将两种细胞分为2个浓度的NAR(100、200 μg/mL)处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溶剂DMSO处理。用CCK-8法检测以上处理不同时间后(24、48、72 h)细胞活力的变化;用细胞克隆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Hoechst凋亡染色实验检测以上处理24 h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与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Akt、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的表达。
      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NAR处理后的两种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且呈一定的时间与浓度依赖趋势(均P<0.01)。与各自对照组比较,NAR处理后的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均明显降低,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均P<0.01);NAR处理后的两种乳腺癌细胞中Akt、Bcl-2、CDK4、cyclin D1、MMP-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而Bax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1)。
      结论:NAR可以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和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通路、细胞周期和EMT过程相关。

    • >临床研究
    • 甲状腺手术不同术式对甲状旁腺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2020, 29(11):1357-13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09

      摘要 (227) HTML (874) PDF 1.33 M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各类甲状腺疾病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也可能不同。本研究探讨甲状腺不同术式对甲状旁腺功能影响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3月收治的319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111例(单侧切除组)、行甲状腺双侧腺叶切除107例(双侧切除组)、行甲状腺双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术71例(双侧切除+VI区清扫组)、行甲状腺双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术+侧颈区淋巴清扫术30例(双侧切除+II~VI区清扫组)。术中在患侧近峡部周围被膜选择1~2点,每点注射0.1~0.2 mL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所有患者均采取精细被膜解剖法原位保留甲状旁腺,若术中发现甲状旁腺无法原位保留则立即将该甲状旁腺剪成薄片或匀浆移植包埋于胸锁乳突肌中。观察并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PTH)与血钙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低钙血症发生率。
      结果:各组术前一般资料及PTH与血钙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术后PTH和血钙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1),但两者的下降幅度在术后相同时间点随着手术范围扩大而明显增大,即单侧切除组<双侧切除组<双侧切除+VI区清扫组<双侧切除+II~VI区清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同样随着手术范围扩大而升高,单侧切除组、双侧切除组、双侧切除+VI区清扫组、双侧切除+II~VI区清扫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9.9%、32.7%、56.3%、73.3%,低钙血症发生率分别为0、1.9%、19.7%、5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24周,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
      结论:各种甲状腺手术均对甲状旁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且手术范围越大,甲状旁腺受损的几率越大,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越高。因此,无论何种术式术中均应对甲状旁腺实施保护,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对甲状旁腺血运影响,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

    • 肝纤维化严重程度预测指标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2020, 29(11):1364-13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0

      摘要 (260) HTML (852) PDF 1.11 M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与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全面且准确地对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术前评估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试图探索能否通过某些检查指标亦或是由这些指标所构建的预测模型来准确且全面地预测患者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
      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共计106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术后病理切片的肝纤维化等级(Laennec分期系统)分为无或低级别肝纤维化组(50例)和高级别肝纤维化组(56例)。先将两组患者的检查指标全部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出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综合预测模型。最后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独立预测指标及综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Cr)、吲哚氰绿15分钟滞留率(ICG15)、门静脉宽度及门静脉流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G15与门静脉宽度为高级别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以此建立综合预测模型为Logit(P)=-6.026+0.44×ICG15+0.299×门静脉宽度。该综合模型预测高级别肝纤维化的ROC曲线的AUC为0.88,截断值为0.359时,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74%。该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两个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ICG15与门静脉宽度是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独立评价指标,联合ICG15与门静脉宽度的综合预测模型能对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更为准确的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文献综述
    • 环状RNA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0, 29(11):1370-13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1

      摘要 (307) HTML (828) PDF 528.08 K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状RNA(circ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多种哺乳动物组织或细胞中广泛表达,且与传统线性RNA相比,circRNA为闭环结构,对RNA外切酶和终止子核酸外切酶降解无效,稳定性好,能在血清、尿液、唾液等体液中检测到。大量文献报道circRNA通过circRNA-microRNA(miRNA)-mRNA网络参与生物的胚胎发育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且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近年研究证实,甲状腺癌组织中存在circRNA的表达失调,表达失调的circRNA通过充当miRNA的“分子海绵”,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笔者通过收集circRNA的研究进展,对circ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预防性清扫的研究进展

      2020, 29(11):1376-13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2

      摘要 (834) HTML (955) PDF 1.13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甲状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内分泌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体甲状腺癌的90%。尽管PTC进展缓慢,预后良好,但是PTC早期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其转移率为21.2%~64.1%。对于术前已明确有CLNM的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但是目前对于cN0期PTC是否行预防性CLND以及手术清扫的范围尚存在争论,我国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建议在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对cN0期PTC患者行病灶同侧CLND,而美国甲状腺协会最新指南指出预防性CLND不能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还有可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cN0期PTC是否行预防性CLND尚存在争议。笔者从CLNM相关因素、转移模式、影像学评估以及清扫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综述。

    • UBR5基因在恶性肿瘤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020, 29(11):1385-13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3

      摘要 (719) HTML (777) PDF 1.06 M (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UBR5基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肿瘤相关基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其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调控,抑癌基因调控,侵袭转移调控等多个方面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同时也发现,UBR5与多种癌症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相关。TCGA数据库显示UBR5在许多癌症类型中都有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随着对UBR5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其在癌症中的调控机制的认识会逐渐清晰,这将在肿瘤的分子诊断、靶向治疗以及评价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更多信息。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对UBR5的基因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肿瘤的调控及其在肿瘤中的预测价值等方面展开综述。

    • 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现状及风险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2020, 29(11):1391-13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4

      摘要 (241) HTML (752) PDF 1.10 M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医疗风险及疾病负担。但VTE复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准确评估患者VTE复发风险及给予复发风险分层是医护人员针对VTE复发防控工作的第一步。笔者综述VTE复发现状及危险因素,对国外VTE复发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VTE复发现状及危险因素的认知,为临床评估VTE复发风险提供可操作性指导,为VTE复发的医疗安全预警及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乳腺分泌型癌1例并文献复习

      2020, 29(11):1399-14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5

      摘要 (297) HTML (665) PDF 2.79 M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目前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诊断上容易和其他类型乳房肿瘤混淆,本文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预后,以加强对乳腺分泌型癌的认识。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55岁女性乳腺分泌型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对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术后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乳房无痛性肿块半年余,B超提示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呈角状突起;钼靶提示结节影。术前穿刺病理提示乳腺肿瘤上皮呈实性、微囊型、管状排列,细胞内及细胞外可见分泌物、略嗜酸性,巢团状肿瘤细胞内可见纤细血管轴心结构,细胞轻度异型,偶见分裂象,间质纤维增生,局灶淋巴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P63部分(+)、SMA(-)、ER部分(+)、Cerb-2(1+)、GCDFP-15部分(+)、S-100(+)、Ki-67 5%~10%(+)、黏液染色(+),据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倾向于乳腺分泌型癌。患者要求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所见肿块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尚可,与皮肤和胸肌无粘连。显微镜下肿瘤呈微囊状、管状排列,内含有伊红色分泌物,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最高处达1个/10HPF;免疫组化:ER (+) 约5%~10%,局灶弱(+)、PR(-)、HER-2(-)、 Ki-67(+)2%~5%、P53局灶弱(+)、E-Cadherin(+)、CD117(-) 、S-100(+) 特染:PAS(+)、PAS消化(+)、AB(-),术后予EC方案化疗4次,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口服治疗,随访至2019年3月患者预后好,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比较少见,大多数乳腺分泌癌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虽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为乳腺良性肿瘤,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最终确诊依靠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其病理形态学主要特点表现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细胞质和细胞外出现大量分泌物,对PAS染色出现阳性反应,本病为预后较好的乳腺癌。

    • 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2020, 29(11):1404-14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6

      摘要 (246) HTML (579) PDF 1.03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总结4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前臂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旨在探讨如何改善患者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 缓解患者骨痛、皮肤瘙痒及肌无力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前臂移植术的43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骨关节痛、皮肤瘙痒、乏力)和血液化验结果(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结果:43例患者骨关节痛、皮肤瘙痒、乏力临床症状在术后第1天明显缓解,在术后1个月上述症状消失。术后10 min、第1、7天和第1、3、12个月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别为(279.23±186.51)、(81.62±51.46)、(21.09±14.36) pg/mL和(27.35±12.04)、(33.27±11.08)、(372.65±15.72) pg/mL,均显著低于术前的(2 436.71±825.13) pg/mL(均P<0.05);术后第1、7天和第1、3、12个月的血钙水平分别为(1.91±0.32)、(1.75±0.35) mmol/L和(1.84±0.29)、(2.04±0.27)、(2.13±0.30)mmol/L均显著低于术前的(2.58±0.31)mmol/L(均P<0.05);术后第1、7天和第1、3、12个月的血磷水平分别为(1.61±0.50)、(1.18±0.47) mmol/L和(0.99±0.41)、(0.95±0.34)、(1.20±0.35)mmol/L均显著低于术前的(2.17±0.58)mmol/L(均P<0.05);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在术后1、7 d分别为(580.19±223.56)、(678.52±239.43)U/L高于术前(468.43±214.95)U/L,而在术后1、3、12个月分别为(513.62±227.32)、(431.62±215.76)、(316.24±265.15) U/L均低于术前(均P<0.05)。
      结论:对具备手术指征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前臂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积极补钙可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

    • 加速康复外科对胆囊息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2020, 29(11):1410-1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11.017

      摘要 (136) HTML (539) PDF 1.01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胆囊息肉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胆囊息肉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2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行胆囊息肉切除患者60例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围术期采用ERAS方案)和对照组(围术期采用传统方案),各组30例。术前采集一般资料,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免疫因子的变化。
      结果: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IL-6、IL-8及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的血清免疫因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胆囊息肉手术患者,采用ERAS方案具有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患者经济负担少等优点。同时术后IL-6、IL-8及TNF-α等炎症因子等指标明显降低。